读《苏东坡传》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苏东坡传》有感1
每当下雨,总会想起苏东坡先生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很喜欢这句诗,喜欢字句间散发出来的乐观与豁达。说到这里,便不由得想起前些天读的《苏东坡传》。
林语堂先生著的《苏东坡传》,记载的是作为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苏东坡的事迹。书中在叙述东坡经历的同时,也穿插了他的诗文,让我更能体会到诗词的背后,诗人的态度与心境。
苏轼一生中屡遭贬降,而一次次被贬都让他的心一次次得到沉淀,他的诗词正是他逐渐变化心境的显露。在逆境中,他总能一笑置之,忧患临之,仍保持赤子之心,顺乎天性。读他的诗,像是一阵清风吹过,让人脱去烦躁与不安,给人带来鼓舞与力量。中国诗词素有“弱德之美”的说法,“弱德”并不是软弱无能,它是一种温润有力,以柔克刚的美德,是人在逆境中的忍耐承受,坚守自己的操守,更是一种温柔敦厚,坚韧而又持久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又像一种永恒的精神,不仅只存在于他刹那的躯体中,还连绵不断地延续下来,像天上的月亮散发出的稳定而持久的光芒,只是静静地照着,默默地滋养着众生万物。
他给予我们的,除了逆境中的慰藉,还有平凡生活中的点滴爱意。“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苏轼的`一首五言诗。诗所讲的,大概是为了让乳燕归来,钓着窗帘不敢放下;为了让冲撞窗户的苍蝇出去,特意打开窗户;担心老鼠没有饭吃,故意剩下饭菜;怜惜飞蛾的生命,所以夜里也不点灯。他爱怜万物,哪怕是被人唾弃的老鼠与苍蝇,东坡都能与他们共情——感知乳燕的欢喜,苍蝇的焦急,老鼠的窘迫,飞蛾的悲痛。这种能力在现代社会似乎已经寥若星辰。人总是自顾自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对他人的悲痛视而不见,冷眼旁观;对于他人的给予不懂回报,不知感恩。我们似乎难以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爱,是浸润在万物间的,细心聆听鸟鸣啾啾,欹枕云雨间的消息,感知朝阳暮色的呼吸……万物无言,却又隐藏着万语,若是读懂了这自然间的语句,那便也捕寻到平凡生活的美,便也能从一草一木,从日常琐事中发现无穷的生机与乐趣。
让我动容的,还有他始终如一的济世情怀。做官不难,难的是做个敢于直言,真心为民的好官。他仁人爱物,连微物亦能共情,又怎会不怜惜百姓呢?他总是义无反顾地直言犯上,为民请命,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更是保民抗暴的勇士。以至多次被贬南下,可他到哪,便把心放到哪。“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他扎根于人民,以人民为重,以人民为先,秉承操守。虽经历艰苦,但这一生却滚烫炙热。
阅读《苏东坡传》,仿佛与苏轼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邂逅,时序轮替,生命转瞬即逝,可精神却是不朽的闪耀的。而苏轼告诉我们的,是在逆境中坦然应对,无所畏惧的心态;是感知万物,以微爱动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是不忘初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仰望历史的星空,从历史到现实,我们现在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前路困难会有,险滩暗礁也不会少,我们更应该拿出攻坚克难的决心,不忘本源的初心,坦然应对,一路向前,待到曙光灿烂之时,回首过往萧瑟处,亦感叹“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苏东坡传》有感2
对于苏东坡,相信每个人都很熟悉。
从小到大的课本中,他的诗词经常出现。不过那时我也只是把这些诗词作为必读课目学习背诵而已。
我心目中感受到苏东坡的“与众不同”则是在大学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他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似懂非懂之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时被低落情绪笼罩,读到这首词的时候,忽然感觉心里照进了一束光。
此后就自己找了苏东坡的很多作品来读。然而始终都不敢标榜自己是苏东坡的粉丝。因为千百年来他的粉丝太多了,尤其是,他的粉丝中牛人太多了。比如其中有一位粉丝叫做林语堂,这位粉丝就给偶像苏东坡作了个传记——《苏东坡传》。这么有学问的“追星”方式我自问显然做不到。那就别蹭偶像热度了,虚心学习吧。
于是认真拜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越读,越了解苏东坡,越喜欢苏东坡。这真的是一个天纵奇才,是一个全方位可爱的人,是一个可以被很多美好的词汇修饰都不嫌过分的人。
看得出来林语堂是个很铁杆的粉丝了,对苏东坡的了解程度自不必说,对于给苏东坡带来“厄运”的人物比如王安石,他也是恨得明明白白。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一度很讨厌王安石,可是后来又慢慢释怀了,苏东坡晚年自己也跟王安石和解了,我们这些千年后的人简直就在瞎计较。当然还是要说,幸好当时的皇帝还有一丝清醒,未曾杀害苏东坡,为人民为后世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这位宝藏一般的.人物,而我们也看到了在一次又一次贬谪的过程中越来越丰富的苏东坡。
说个题外话,读完《苏东坡传》之后又看了林语堂的《武则天传》,却觉得不是那么吸引我,通篇看下来几乎就是武则天杀人记录合集。
武则天任用酷吏、大肆杀戮以扫平权力道路障碍确实是一段很黑暗的历史,但我相信这个人物是多面的立体的,作为传记只写杀人这一方面还是有些片面了。
读《苏东坡传》有感3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等众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称为“三苏”,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见,苏家个个都是大才子,犹以苏轼为甚。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艺,不仅擅长写诗作画,还是工程师、瑜伽术的修炼者、皇帝的秘书、慈悲的法官、佛教徒等,就连著名的东坡肉都是他创造的呢!
苏东坡的一生虽仕途坎坷多舛,但与生俱来性格乐观豁达,随时随地广结挚友,无论为官还是被贬为农,所到之处都把生活过成了诗,把自己的`感受赋予了不朽的艺术形式,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豪放奔腾、时而隽永朴质,使之流芳千古,惊艳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气,刚直不阿,他是官员中的智者,强者,仁者。
他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能天才、一位旷世奇才!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他更是那么的光辉耀眼,将其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童年崭露头角,青少年脱颖而出,中年精彩绽放,晚年颠沛流离,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却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场永不谢幕的诗意人生。犹如一个和尚对他的赞誉,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间暂时做客而已!虽然苏东坡用尽了他的浩然之气已离我们远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也正如苏东坡自己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的:“浩然正气,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那么为鬼神,而明那么复为人。”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评说呢!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写苏东坡传,他说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我在图书馆遇到这本书时,出于对苏东坡的敬仰与喜爱,拿来看看,再看是林语堂先生所著,更是来了兴趣,这大概又是精神盛宴。
林先生讲: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是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看到这些描述,大家或许和我一样,想要再一次去了解这位多才多艺,品性正直,深得大家所喜爱的大诗人。
读《苏东坡传》有感4
三百多页的《苏东坡传》终于合上了最后一页。这是迄今为止,我看得最仔细、最认真、最走心的一部书。当看到“终了”两个字时,一代文坛巨匠的陨落,将在绵延的历史中慢慢述说,痛彻心扉、啃食心灵。虽然是时隔千年的旧事,虽然一切已然作古。但我依然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逆行者、诗人、医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一直想用自己最直白的语言来写一篇读后感,不想引用书中过多的段落,完完全全是我的真情实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已朗朗上口,过目十几年不曾忘记,随后“大江东去……”的豪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重情重义,又为我所知。甚觉美不胜收,却仅觉上口而已,并未入心。之后应朋友之约,在当当网书降价打折时,立刻心动把此书买了下来。后一年多因胡乱忙碌而束之高阁。然此次疫情突起,有幸沉下更多的时间来吃掉之前未碰的精神食粮。这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几乎已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我一直纳闷为什么对这本书竟如此兴趣,任何旁事、杂音丝毫不为动,只一味沉浸在书中。我总结了几点原因。一是东坡先生的喜山乐水的性情深深地让我达到共鸣,许多描绘山水田园的诗句朗朗上口,拍案叫绝。二是其为人正直和善、不佞权贵、爱民如子、文思奇妙、以苦为乐的性情让我深深为之着迷。三是重情重义,对已经死去十年的亡妻仍念念不忘,悼念之诗让人深感落泪。同时对陪伴他一路坎坷、颠沛流离、苦乐无常的妾室朝云,爱护有加,一路相伴相随。更是情深义重。夫妻唱和为乐,为后人所颂扬。
一本好书可以净本清思,洗目正冠,我觉得此书恰恰可以做到。
书中有段话描写苏东坡的性情再清晰不过了:“苏东坡在奸党当政时,因为苏东坡太过突出,所谓树大招风,是被打击的首要对象,因皇帝爱才,所以才免一死。而在同党当政时,他依然失败。不是他不才,而是他过于孤高,非常人可及。而政治这台戏,对于有此爱好的人是很好玩。但对于苏东坡这样的不爱统治别人的人,丧失人性尊严而取得那份权威与虚荣,认为并不值得。他的心也根本没有放在政治游戏上。他本身缺乏得是很惨的。而倘若他有意,凭借他的聪明和皇帝老师的便利,想得到权利的巅峰简直是相当容易的。”因此,这也是我对这个伟大的人物的.一种钦佩之情,一种敬仰之意。
苏东坡两次被贬,多次陷于囹圄之中,几次差点丢掉生命,幸好由于他的正直、爱民如子的善良和文风高雅的人格魅力让世人所敬仰,所以无论被贬谪到什么地方都有好心人去帮助他。这也是好人好命的最直接表现吧!
说到苏东坡的好,本书所列不胜枚举,且说一二,一则是杭州水患由来已久,他凭借自己的影响力来挽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连上六道奏折,并且倾尽家财,建堤修坝。二则:是被贬到惠州以后已为庶民,可看到老百姓被苛捐杂税逼得家破人亡,依然靠自己的影响力来通过朋友上书朝廷。之后为百姓治病、不徇私情更是可圈可点,这种精神实在是人中之龙啊!
书中有段话: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没有一个不是好人。虽自己极具名望,但仍与默默无闻的读书人,匹夫匹妇相往还,丝毫无骄横傲人之色。为人谦和。幽默风趣。所以,可见他头顶西瓜在田地里边走边唱,为邻人所不生,为世人所喜爱。这对苏东坡先生的评价可谓是入木三分啊!
最后,我也用本书的最后一段话来结束我的文字: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读《苏东坡传》有感5
苏轼,初见惊于笔下行云流水、风格多样的诗词,再见敬于其乐观豁达之心境。如此这般的人物,古往今来难有人及。
如此赞誉,他担得起。
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三次被贬却也仍能积极生活,一生坎坷却也仍能成就经典,流芳百世。正如他自己笔下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般的将自身融入于自然的美好遐想,潇洒如仙的旷达胸襟。
而不光是文学,苏轼其他方面的造诣也颇为突出,如烹饪、水利、医药等技术贡献。就像是林语堂在序言里说的那样,他具有一个天才的多才多艺,又有着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所以苏轼,从来都不是一个扁平的人物。
但,简单来说,以前我是不喜欢诗词的,所以连带着对诗人们也略带不喜,所有我都一视同仁。
原因无他,最大印象缘于被强迫背诵时的抗拒。所谓“诗x”又或者诸如此类的其他名头,只觉得夸大其词也名不副实。赶鸭子上架般的生读硬背只让人觉得没趣,虚伪夸大的赞美赏析考试限定。
私以为,这种模式化的考试赏析将诗词本身的美削减不少。
往后其实也并没有好多少。上了初中教学有所改变,但也相差无几,更多的`改变缘于自身。抛弃以往的偏见,突然发现路其实很宽。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毫无优点而传颂百世,收起狭隘,平心静气地对待,无论你是否认同都并无大碍。
而后,我开始觉得李白真乃天纵奇才,才气志气傲气豪气难有人及。他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般的令人叹服的自信豪迈,而他笔下的众多事物更是精妙无比,浪漫瑰丽到极致:写雪是“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写美人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更有着“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大胆想象。
我开始领会杜甫晚年诗中哀国忧民之思,叹盛唐之衰,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饱览民生疾苦,同时也体现出杜甫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再看,却发现原来世间诸事万物,竟还有另外这般美的面目。
都说见字如面,见诗如见人。
我开始试着从诗词之中窥见他们的一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6
孟子的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想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适合下面的内容了。
正如孟子所说,苏东坡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那年五月,苏东坡的妻子以二十六岁之年病逝,遗有一子,年方六岁。苏东坡的妻子陪伴他至今,没有过过一天快乐日子,便离去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但是让他伤心的还不止这些,妻子死后,次年四月老夫(即苏洵)也病逝了。当时是英宗治平三年(一零六六)。
有人说过“上帝给你关上了一道门,自然也会为你打开一道窗。”可不是嘛,妻子和父亲的居丧期满后,苏东坡便与前妻的.堂妹,王杰的女儿(即闰之)在一起了。润之比苏东坡小十一岁,她虽不如前妻能干,但她秉性柔和,遇事顺随,容易满足。
在没看过《苏东坡传》以前,我一直觉得王安石是一个好人,他的《元旦》,《伤仲永》,《梅花》等等一直都是深受我们所喜爱的,看过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理解一直是错的。
看了这么多,也明白了很多,心里不自禁开始期待下面的故事了呢。
读《苏东坡传》有感7
元祐九年,苏夫人和当政的皇太后先后去世。苏夫人去世时,苏东坡正红运当头。皇太后去世却是苏东坡的没落之始。章惇拜相后,大肆展开复仇计划,罢黜、监禁、贬谪的圣旨密如雨下,与苏东坡同时,有三十几个元祐期间的大臣受到降官或贬谪,惩处人数之多,迫害手段之残忍,为往古所未有。司马光和吕公著,躺在坟墓之中,仍两度遭受降级,剥夺爵位和荣衔,这还不够,章惇提请皇帝下诏掘开司马光之墓,砸烂棺木,鞭笞尸体。
苏东坡是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个人,他已经饱历命运的荣枯盛衰,现在只能向前行进,无忧无惧,以真诚勇敢之态度相向,把一切付诸天命。即使这样,他一路奔南,降级命令贬低官阶,也一路尾随而来。但他外在的生活不寂寞,不仅旧友新朋前来陪伴,临近地区的官员都与他结交;杭州的参廖,常州的钱世雄,不断派人带礼物、药品、书信来探望;有一个道士老友吴复古,时隐时现,随时提醒苏东坡,倘若他不为政治所纠缠,就过那种飘荡不羁的`日子。
在惠州,朝云因瘟疫而亡,苏轼把她安葬在城西丰湖边的小山邸上,苏东坡对朝云的情爱不但记在墓志铭上,还表现在词上,如以梅花象征,“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苏东坡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不许他失去人生的快乐。他祈求上苍祈福,祈求农民粮食满仓,祈求海上风平浪静。乡间空气清洁,农民可以常保健康,五谷丰登,林太太能有酒赊给他喝。
可是,很快,远谪海南岛的命令又到了。在这荒蛮之地,苏轼和默默无名的读书人,匹夫匹妇相往还,他无须言语谨慎,可以完全自由,可以名士本色示人,以闲谈为乐。他到乡野采药,写医学笔记,整理杂记文稿,为五经作注,对不喜欢的人也用文字讽刺,如在一篇寓言中叹:“到处被鳖相公厮坏!”
元符三年,新皇太后摄政,所有元祐老臣一律赦罪。苏东坡又要漂泊无定了。渡海到雷州,接到命令去往永州,又从沿海城市廉州北上往梧州,到广州,金陵,自靖江北归常州家园。
最后陪在苏轼身边的,除了三个儿子,还有老友钱世雄,维林方丈。
苏轼曾写道:“岭南万里不能死,而归宿田野,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细故尔,无只道者。”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读《苏东坡传》有感8
秋天的夜,静谧而安详,融化了所有的不安。柔柔的银辉浸汲了你的全身,任凉风吹乱了头发,却拂不乱心中牵挂。泛光的湖面与天边的皓月相接,唯美的弧线,浪漫的光点。你醉了,眼睛却空洞地望着婵娟,以此寄托哀思。林语堂就这样与苏东坡相遇了。
一曰苏子: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林语堂言:“苏轼是一位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子用一生把世人的苟且活成潇洒,把潇洒活成诗意。这是他在经历无数风雨后的坦然。一点浩然气,快哉千里风。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造就了苏轼。一路艰辛,一路坎坷,一路无奈,
苏子没有消沉。于赤壁之下吟诵赤壁赋,巨星之陨落只为再次燃烧自我。满世污
浊只为托出这一朵青莲花。粗布一生又如何?只要心中有诗,哪里都是远方。
苏子一人悲伤,是触及灵魂深处的痛,鲜有人能理解这样的悲伤。纵有佛印与东坡共醉,也只是稍纵即逝罢了。
二曰苏子: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不惑之年,身陷乌台诗案,政敌虎视眈眈。无力回天,谪居黄城中,把酒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长江风光处,寸步难移,成败任西东。此恨无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何人能懂你“千里共婵娟”的`豪情与胸怀?何人能体会你“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凄凉,世人所见没有你那“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的寂寞,只有“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的超脱豁达。
林语堂与苏轼二人成对,是两位文豪的碰撞,林语堂以笔尖会东坡,而东坡早已在千年之前预留了人生空白,《东坡传》和盘托出,造就了两位文学巨匠的一生。
三曰苏子: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风流已逝,大江东去,举酒还酹江月。料峭春风,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人生。
将达观与悲悯放入酒壶,酿出甘露饮入豪肠,留下的意蕴便足以影响后世千年。苏子将春色裁为三截,二分尘土飞人世,一分流水予世人。做人当如苏子,三分悲悯观天下,七分达观笑人生。举手间戏笑荆公惹人妒,谈笑间成就千古遗万代。
我与林、苏同台,以语堂为纽带看东坡,以东坡为契机换语堂。透过字里,穿过行间。我可以看到苏东坡从历史的风尘仆仆中走来,这就是阅读的力量。
吟诗颂歌有客弄萧音如怨,饮酒凭窗苏子遗世羽化仙。
辉煌也罢,落寞也罢,宠辱不惊,自适其中。苏轼总能感受生活的美与快乐,
他对生活了解得太过透彻,透彻到看破尘世真相后依旧乐观,以纯真智慧面对浊世这便是他最强大的武器。
这般豁达的胸襟你我可曾洞明,这般强大的武器你我可曾拥有。让我们翻开书本,走进东坡,走进语堂。让阅读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强大的武器。
读《苏东坡传》有感9
愉快的暑假又到来了,这样的假期,怎么能少得了读书呢?这不,假期刚开始没几天,就在网上买了几本书。
就在昨天,我刚看完了《苏东坡传》这本书,其中的主要人物——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后人称它为苏东坡。他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澈并称“三苏”,占据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
苏东坡降生是在天蝎宫之下,与韩愈一样,因固执己见而被朝廷流放。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什么他一生饱经忧患的原因,无论是好谣言、坏谣言,他总是谣言的箭垛,太好的谣言,他当之有愧;太坏的谣言,他无端受辱。这种命运也只有韩愈可以与之比拟了。
苏东坡一生中成亲两次,一次是在一零五四年时娶了本地的一位姑娘,叫做王弗,当时苏东坡十八岁,王弗十五岁。后来,王弗二十六岁时,生了一场重病,最后,死于一零六五年五月八日。之后,他又娶了王闰之为妻,这位精明的姑娘一直陪伴了他二十五年,不幸去世。
苏东坡一生去过许许多多的地方,也当过许许多多地方的太守: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不得不说,苏东坡真的是很辛苦。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个新派的画家,是个伟大的书法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的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苏东坡过得很快乐,他虽然没有李白过得那么潇洒自在,富有浪漫主义。却像一阵清风,悠悠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读《苏东坡传》有感10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阕《念奴娇.赤壁怀古》光耀千年,世人赞叹。每每读到苏东坡的诗词文章,总是叹息不已,感叹天赋奇才,唯有仰望。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才知道原来并非完全如此,苏东坡除了天赋异秉,更有过人的努力,才有如此辉煌的文学成就。天才非天成也。
苏东坡从小聪明绝顶,可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秉赋颖异而在学习上有所松懈,还是像普通人一样认真读书,甚至比一般人还要努力许多。
古时,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必须熟读经史诗文至能背诵,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而苏东坡不仅熟读背诵,还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的理解要比仅仅阅读多次深刻得多。所以,每当苏东坡向皇帝进谏或替皇上草拟圣旨之际,或书写诗词文章之时,就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不会茫无头绪。而且苏东坡还利用抄写经史之时练习书法,成就了一手好字。
天资聪颖、家学渊源如苏东坡,尚且如此努力,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唯有更加努力,方能有所收获。小学时,我在陈岳叔叔处学国学,陈岳叔叔要求每课必须背诵,期末时进行统一考试。同学妈妈看我每次考第一,便说我遗传了父母的好记性,其实她不知道我每次上完课都会很认真地反复诵读课文,直至出口成诵,烂熟于心,期末考试前还要把一学期的课文全部集中背诵一次,所以决不只是因为遗传的好记性。背书的时候的确很枯燥,那些拗口的字词,晦涩的诗句,都会花去我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很好地锻炼了我的记忆能力,也让我更深地体会到古典文学恒久悠远的.魅力所在。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南极的漂泊信天翁天生一对鸟类中最大的翅膀,也要经过两周的艰苦练习才能学会飞翔。所以,所有的天才都不是天成的,唯有不懈的努力和百分百的认真才能化茧成蝶,展翅翱翔。
读《苏东坡传》有感11
我是一名工科生,当初选择理科就是因为看到大段大段的文字就会有种头晕脑胀的感觉,文字对于我来说就代表着枯燥和无味。大学时代,偶得一本小书,随意翻看,确越发有意思起来,原来笔者手下的人物是可以如此鲜活的,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读书,从书中,我体会到了古人的聪明,外国人的浪漫,现代人的精致,原来“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是如此的贴切,原来真正融入书中,融入人物是一件如此让人陶醉的事情。
《苏东坡传》
--当代知识分子灵魂的栖居地
酷爱人物传记,人物里又最爱苏东坡。林语堂是现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传奇人物,他的《苏东坡传》应是中国两个最优秀文人的结合,是不朽的传世经典。
王国维说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子瞻者,苏轼也。余秋雨说:苏轼是千年一遇;方方说:嫁人要嫁苏东坡。我认为:苏轼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是封闭世界一个光明的出口,是知识分子灵魂的栖居地。
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的苏轼,科场得意,金榜题名,备受器重。“学而优则仕”,多少人穷其一生去追求功名,而年纪轻轻的苏轼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在家庭生活中,多才多艺的苏轼娶得如花美眷,且伉俪情深。幸福是如此简单!
如同我们,十年寒窗,换得一纸通知书。在那钟灵毓秀的大学,经历四年的充实和成长,我们增加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转眼间就要步入社会了。那时的我们,总是自比为隆中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可创万世不朽之功业;那时的我们,总是以为爱情就是天长地久永不分离,就是城堡、王子和公主。带着自己编织的美梦,我们开始了求职之旅。
黄州,苏轼的劫难。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身为犯官,无权无俸,昔日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阶下之民。但是在黄州,他却留下了文学史上最华丽的篇章,也成就了黄州的.一世美名。他在黄州垦荒、种田、打渔、筑房,身处险地,依然可以恬然自安。有友来访,老妻藏美酒,以待不时需。如此贤妻,夫复何求!以前的叫理想,现在的叫生活。
如同我们,带着冲天的豪气闯进职场,度过刚开始时的新奇和努力时期,锐气渐渐消磨殆尽。面对种种不公和陷害,多少人借酒消愁,郁郁寡欢!自称有才,怎比苏东坡三甲进士?自称磨难,怎比苏东坡黄州劫难?昔日的大学情侣,大多因为房子车子毕业即分手。坚守爱情的,又因为事业、孩子、票子争论不休,大学时的海誓山盟、花前月下慢慢的变了味道。在我们面对事业瓶颈时,不能沉湎于小天地,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待遇,都要做好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在我们面对家庭时,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关爱,少一些攀比,少一份嫉妒,知足常乐,美满幸福。做一棵向日葵吧,即使沮丧,也依然朝向阳光!
累了,读一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吧!
读《苏东坡传》有感12
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内容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要背书的内容、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读书刻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而且书没加标点符号,要学生自己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不过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 而且最后一条我非常赞同:让学生自己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顾着自己,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读《苏东坡传》有感13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第一才子。他是文人,更是工程师、瑜伽术修炼者,同样也是皇帝的秘书、慈悲的法官······他涉猎广泛,更是在文坛最辉煌的时期从众多人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但这些都不足以概括苏东坡的全貌,比他这些头衔更引人瞩目的是他的人格魅力。
《苏东坡传》由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所著。苏轼这样一位伟人,在林语堂的笔下栩栩如生。仿佛我们已经揭开历史沉重的面纱,看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苏东坡出生并且成长于一个繁荣稳定的时代,当时由宋仁宗执政,而宋仁宗是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贤明的皇帝。可以说苏东坡的少年时期,生活是相当的舒适。只可惜他在入了政坛后,神宗继位,命王安石进行变法。苏轼不赞成王安石变法,便与司马光统一战线,成为“守旧派”。虽然在当今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在书中看来,王安石变法虽然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后期却逐渐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王安石一派的人各自也都心怀鬼胎,早都没有拧成一股绳,这也同样导致了变法的失败。而苏东坡在任各地方长官时,亲眼目睹了“青苗法”等改革措施使人民叫苦连天,于是苏轼向皇帝上书了一篇上千字的文章,以表民间疾苦。只可惜神宗老是摇摆不定,苏东坡的这篇上书也被王安石等人扣押,皇上压根儿没见着。
虽然宋朝这么多皇帝都昏庸无度,但幸运的是他们都娶了一位好皇后。宋哲宗即位时,年仅十岁,他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氏是英宗的皇后。高氏因其贤明淑德、执政有方,被后人赞誉为“女中尧舜”。
到了苏轼晚年时,王安石等人又卷土重来,苏东坡受到他们的污蔑,被不断贬职,最终流放,病死在被流放的途中。
苏东坡的一生,可以说是先甜后苦。年少时他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到老却居无定所,像个皮球一般被人踢来踢去,但他依旧是一个十足的“乐天派”。在他后来惨遭贬职的那段日子,却成了他文学诗词创作的巅峰时期。我们应该学习苏轼的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不被困难所打倒,迎难而上。
千秋万世,岁月轮转,人间唯一苏东坡。
读《苏东坡传》有感14
《苏东坡传》从苏东坡的童年到暮年,从人生的顶峰到谷底,写了这位大人物辛酸的一生。
苏东坡的一生,可以说是相当坎坷不幸。他曾多次被贬官,就连他的至交好友章惇日后都成了他的政敌,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升了官,那就尽自己所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杭州做高官时,他利用太后的赏识,用朝廷的拨款在杭州兴建水利工程,建了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贬了官,那就快快乐乐地过农家生活,在黄州时,他还当上了农夫,自己种菜、盖房,过着“淡而有味”的日子,即使被贬到了海南岛,他还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再糟糕的事,在他的眼中,都能变成好事。正是这样的性格,塑造了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如果他遇到一点挫折就心灰意冷,那就不会有美丽的苏堤,不会有“黄楼”,更不会有那么多篇或优美或豪迈的诗词流传千古。
生活肯定不是事事顺利的',难免会遇到挫折。如果一味的为一个挫折难过,你将会遭遇更多的挫折,有句话说得好:“当你为错过太阳而伤心时,也会错过星星和月亮。”难过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乐观面对,积极想办法,困难才能被解决。要知道,许多事情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糟糕。遇到不幸的时候,就想想苏东坡吧,他尝尽人间辛酸,可是他仍然乐观的面对生活。与他相比,我们这点不幸又算什么呢?当你事业顺利时也不需要得意忘形,“乐极”同样会“生悲”。要好好利用来之不易的机会去做有意义的事。交好运时也同样用苏东坡来提醒自己,如果苏东坡成为高贵时贪图享受,不为民办事,他也不会有今天的盛名。
要知道,如果你笑看生活,同样的,生活也会向你微笑。
读《苏东坡传》有感15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书法家、画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作文的语文教师的讲述了吧。教师十分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终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所有这些都能够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所以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所以他自我一生都被小人诽谤,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我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进取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终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我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
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我灌醉而已;他是那个能够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仅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从东坡的身上,我能够感受到一种爱、喜悦、欢乐、平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我彷佛能够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欢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当是其中一个。在应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我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还是一蹶不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我圈住了自我的心,慢慢得使自我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仅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从今日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相关文章:
读《苏东坡传》有感07-07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2-03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2-19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07-25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1-24
《苏东坡传》读后感08-30
苏东坡传读后感09-14
苏东坡传读后感07-06
苏东坡传读后感觉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