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有感

时间:2024-07-07 13:36: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苏东坡传》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苏东坡传》有感1

  林语堂老师一生著译浩繁,除一部疏散文札记外,大多数为英文著述,他唯一的两部专列传文学《武则天正传》(LadyWu)和《苏东坡传》(ThyGayGenius)均是通过英译汉移植给海内读者的。固然林语堂生前曾对未能亲手将本身的英文作品翻译给国人表现过遗憾,也曾对别人所译的作品未能传其精华颇有微词,但台湾张振玉老师的《苏东坡传》译本瑕不掩瑜,无疑是最能传原作之神形的。

  《苏东坡传》的英文书名“ThyGayGenius,TheLifeandTimesofSuTungpo”可直译为“快乐的天才——苏东坡的生存光阴”,可见语堂大师是把苏东坡作为一个西方人非常生疏的中国古代作家来先容的,如果英国人写雪莱或是拜伦的列传,ThyGayGenius便只能作为副标题了。以是在我看来:要是用中文来写苏东坡,那便不是林博士的本领!终究没有英美作家用中文来写Byron(拜伦)或Longfellow(朗费罗)后再翻译成英文给本身的国人赏阅。更难能难得的是,林语堂1936年赴美时仅仅是凭着对苏的影象,凭着行李箱中散存的有关苏东坡以及苏所著的珍本古籍来写《苏东坡传》的,他无法像译者本日来遍及查阅,大量考证,靠的便是对苏东坡以及对其作品的热爱,将一个逝去千年的古代才子写得跃然纸上,没有深谙中西文学及脚踏中西文化的功底,是断然做不到的。

  工具方文明五百年一个大循环彷佛已成定律,罗马帝国(前50年—450年)瓦解后,中国进入唐朝盛世,西方经济则进入长达一千年的暗中期,到十五世纪欧洲出现文艺再起,紧接着英国产业革命,经济开始爬升,直到20世纪美国经济雄霸天下。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本日,西方陷入经济阑珊,而中国则再度进入良性循环的出发点......

  文化的繁荣与经济的崛起一脉相随,文化的交换与传承则更多的`依赖于精英人物。在已往一个世纪,至少是在已往的五百年中,有两家堪称工具方文化交换与传承的魁首:一个是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人,他于明朝万积年间来中国布道,苦研汉学,通过用中文标注的天下舆图,向国人展示了一幅秘密的西方天下;另一个便是林语堂(1895—1976),他足可望利玛窦之项背。林语堂以本身娴熟的西方文学技能向众人破译了东方中国的秘密。他的《吾国与吾民》(MyCountryandMyPeople)、《生存的艺术》(TheImportanceofLiving)、《京华烟云》(MomentinPeking)、《浮生六记》(Si__ChaptersofaFloatingLife)曾经流行泰西,被译成10多种笔墨流传,《京华烟云》更是几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难怪说许多西方人是先知道有“Lin”,后相识中国,这一点不外。

  林语堂为什么要写苏东坡?历代帝王将相何其多也,他独写了史上最为污名昭著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古今文人好汉何其多也,他独选了为苏东坡立传。在我看来,这是与语堂大师敢爱敢恨的性格使然。如果说写武则天发泄的是恨,那么写苏东坡则是倾注着爱了。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不会方便执笔为人立传,惟有爱与恨到了极致,天然的流露才会成为他们动笔的藉口。在林语堂看来,像苏东坡如许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羁、令人万分倾倒而又瞠乎其后的高士,像苏东坡如许一生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盼望的人是难以明白的。苏东坡,千年一出的英才,人间不行无一,难能有二,他凝结了林语堂满腔的爱:爱其作品,征求身边作为精力朋友,远赴外洋也要装满旅箱;爱其为人,林语堂一生都在践行苏东坡的操行,活得洒脱清丽;林语堂读通了苏东坡,其魂魄深处融入了苏东坡,惟其云云,他才写出了活机动现的苏东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容我们来比力一下林语堂与苏东坡,两者雷同相似之处实在太多:俩人都是特立独行的观光者和头脑者,他们淑质贞亮,嫉恶如仇;俩人都是全才型的大家、杂家,除了文艺创作之外,都爱捣弄一点小发明,苏东坡除兴趣研讨佛法、中医药方、瑜伽术、炼丹术外,最难过的他照旧一个水利工程师;林语堂除热衷于中英笔墨典的编撰外,终其一生的积贮研发中文打字机,终极得到突破,为中文处置处罚做出了孝敬;最紧张一点:俩人都是顶级幽默讥笑大师,都是无心政治的文人,他们疏于政治、政务,对那些谋利钻营的政客无比鄙视。按林语堂的话来说,他们是地隧道道的“素食者”:“天下上只有两种动物,一种只管本身的事。另一种管别人的事。前者吃草或素食,如牛、羊及用头脑的人是。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及举措的人是。”

  苏东坡一生政治运气崎岖,因不满时政,多次要求外任,两度受贬。他21岁中进士,名列榜首。仕途上:都门(开封,中进士)—凤翔(判官)—都门(史馆官)—杭州(告院监官、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入狱)—黄州(谪居,团练副使)—常州—登州(太守)—都门(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都门(吏部尚书)—颍州(太守)—扬州—都门(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定州(太守兼河北军区司令)—惠州(谪居)—儋州(谪居)—常州(卒),南北折返,工具奉命,面临“都门”这一政治漩涡的中央,频频跳出而又频频卷入。他是当朝唯一被放逐他乡(海南岛)的官员,按宋朝大律,仅次于砍头(因宋朝建国天子明令擅杀大臣),但他屡贬屡赴,末了硬是从海南儋州乐成北还;他的作品,蒙当朝圣上喜读,受当权大臣激赏,被布衣百姓歌颂而又屡遭查禁;他官及二品,又被贬为七品之下,却始终泰然处之,苏东坡受佛家“寻常心是道”的影响可谓至深。在黄州、惠州、儋州,他置田筑屋,躬耕农舍,于赤贫之中其乐滋滋。谪居黄州时的那首《定风浪》,便是极好写照:“回顾向来冷落处,回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林语堂曾经猜疑苏东坡为何方神仙转尘,在我看来,苏东坡一生便是一个游历的官员,观光的作家,一个独立的思索者。正如所言:“莫听穿林打叶,何妨吟啸且缓步,竹杖草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一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2

  我们小学的时候就接触过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他让我们知道人生在世总会有分离之时,不会有完美的事物存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让我们懂得了美好的祝愿。可在把苏东坡当作挚爱的林语堂的笔下,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同时,也把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他称苏轼的一生是“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但他总是能保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面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他一世贫穷却过得安逸,两袖清风,豁达开朗。他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旷达的胸襟,潇洒地面对一切。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苏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无比。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他并没有因此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面对“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洒脱和坦然让“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毅然拿出自己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而他自己却过得狼狈不堪,苏东坡在自己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己兼济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在杭州广州地区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和医院,创办监狱医师制度,颁布严禁杀害婴儿的律令。在处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遗患时,他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惧与朝廷抗争。为减免贫民百姓欠税而向朝廷恳求。这才是真正能做到关心大众疾苦的高士该有的济世情怀。

  苏东波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初心,一路向前。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温暖了他人,垂名千古,只能说他,生不逢时!

读《苏东坡传》有感3

  今天,我看了《苏东坡传》这本书。

  我很佩服苏东坡,因为他有一颗真真正正的心。因为苏东坡的性格:喜欢笑,又有正义感。因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在他的一篇篇文章中,也曾经记载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天,一位僧人带着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去看望他家的亲。这时亲正在睡觉,他们正在看电视。一位年轻的女孩子看见了,就问:“妈妈,你怎么了?”年轻人说:“我老了,也没事了。”可是,年轻人并没有这样,他还是问了一声:“妈妈,我的孩子怎么了?”老太太听了,就赶紧跑出去看老人。可是,这位年轻的女孩就是这位年轻人的孩子。年轻的母亲见到这位年轻的女孩后,就说:“我老了,也没事了。”年轻的`母亲听了,就去找了一位年轻的医生,医生说:“这位年轻人的孩子就是苏东坡的孩子——苏东坡。”

  我非常佩服这位文学大师。他能写出这么精彩的小说,真是不可思议,也是他写的最好的小说。

  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苏东坡一生所经过的事,他的一生很坎坷,也很成功。他也是一位伟人,我非常敬佩他。

读《苏东坡传》有感4

  读完《苏东坡传》,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一位历史上的“不变”者——苏东坡。

  说起苏东坡,我们都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的方面,他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在诗的方面,他与黄庭坚合称为“苏黄”;在书法方面,他被称为“唐宋书法四大家”之一。虽然老天赋予了他集天下才华于一身的天赋,但却也是这一身才华给他带来了磨难与不顺,使他仕途上充满了曲折……

  苏东坡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和弟弟后来也成为了有名的大文豪。他从小才华横溢,八岁时便可读诗自赋,二十岁时便“进士及第”,可谓年少成名。此后,苏东坡便开始步入了仕途,他为官的首要是“大理评事”,面对离家的忧愁,他选择了勤政为官,立下了自己的初心——做个不变者,不负民与国。虽然之后他因力反“王安石新政”,卷入了“乌台诗案”,而被贬谪到杭州任知州,但他没有一心埋怨,而是选择了一种沉默——通淤泥,护西湖,他在任期间,西湖扩大了三倍,百姓再也不用遭受“海水之苦”,因而他为杭州经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杭州百姓称为“苏青天”。

  是啊,不管在他在得意或者失意之时,他都始终做着一个“不变者”——勤政为国为民。

  在诗词创作方面,他始终坚持自我的初心,不为权贵的`赋作,只愿做一个真实的“叙述者”,因此他曾多次因诗而被诬陷被贬,但他现实的笔锋却往往饱含人民生活的疾苦,流离颠沛,这也是“王安石新政”的支持者所不愿看见的事实。因为他们要让人民相信“青苗法”,“新经济政策”确实是有利于他们的生活,但历史毕竟是历史,它不会因个人的掩饰而隐藏它自身所具有的光芒与真实,所以历史证明了在诗词方面,对“人民生活”的记载和对王安石新政的抨击是正确的。

  同时,苏东坡的不变还体现在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不管他被贬到什么地方,他都能积极地面对周边的人和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得意时,一日看尽长安花;艰难时,潦倒新停浊酒杯。但生命的跋涉不能回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安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告慰;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劝慰;蚱蜢舟都载不动的思乡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便是苏轼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这便是在心中的“不变”者——苏东坡,他是文忠公,他有着不变的为官原则,不变的诗词风格,不变的人生态度,他于在困惑之中,给予我光明的指导和前行的力量,让我成为生活中的“不变”者,一苇以航。

读《苏东坡传》有感5

  《苏东坡传》从苏东坡的童年到暮年,从人生的顶峰到谷底,写了这位大人物辛酸的一生。

  苏东坡的一生,可以说是相当坎坷不幸。他曾多次被贬官,就连他的至交好友章惇日后都成了他的政敌,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升了官,那就尽自己所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杭州做高官时,他利用太后的赏识,用朝廷的`拨款在杭州兴建水利工程,建了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贬了官,那就快快乐乐地过农家生活,在黄州时,他还当上了农夫,自己种菜、盖房,过着“淡而有味”的日子,即使被贬到了海南岛,他还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再糟糕的事,在他的眼中,都能变成好事。正是这样的性格,塑造了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如果他遇到一点挫折就心灰意冷,那就不会有美丽的苏堤,不会有“黄楼”,更不会有那么多篇或优美或豪迈的诗词流传千古。

  生活肯定不是事事顺利的,难免会遇到挫折。如果一味的为一个挫折难过,你将会遭遇更多的挫折,有句话说得好:“当你为错过太阳而伤心时,也会错过星星和月亮。”难过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乐观面对,积极想办法,困难才能被解决。要知道,许多事情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糟糕。遇到不幸的时候,就想想苏东坡吧,他尝尽人间辛酸,可是他仍然乐观的面对生活。与他相比,我们这点不幸又算什么呢?当你事业顺利时也不需要得意忘形,“乐极”同样会“生悲”。要好好利用来之不易的机会去做有意义的事。交好运时也同样用苏东坡来提醒自己,如果苏东坡成为高贵时贪图享受,不为民办事,他也不会有今天的盛名。

  要知道,如果你笑看生活,同样的,生活也会向你微笑。

读《苏东坡传》有感6

  他是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人,他是一个虽屡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的人,他就是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下了中外闻名的《苏东坡传》。在林语堂笔下,千年前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苏东坡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一位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精彩笔触,一位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出现在我们面前!所有的.困难挫折在苏东坡眼里都是云淡风轻,一飘而过。在苏东坡晚年,他不幸被人控告,后受到牵连苦难,被贬谪不毛之地——黄州。当地气候变化无常,环境十分恶劣。但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苏东坡仍兴致极高地给老朋友章谆写了一封信,信中大致写了黄州的环境气候很差,供餐简便,衣物朴素等。而几天后,苏东坡又兴致勃勃地写信给章谆表达自己对黄州的喜爱之情以及风景之美。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下,苏东坡仍保持着乐观的性格,这豁达乐观的天性真值得发扬光大!

  当我们学习时遇到挫折;当我们生活中遇到不顺的事情时;当我们被人讥笑时,我们都要学习苏东坡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性格,不怕挫折,迎难而上,笑对人生!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这就是苏东坡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7

  正值双节,却逢雨声潺潺。懒惰如我,不愿冒雨远行,只得在家翻几页书,清闲无忧,这感觉倒像是“住在水边”。

  随手翻开的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本就喜欢这位元气淋漓又富有生机的东坡居士。从书中的描写对他更是钦佩,作者写到: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听到作者这样的总结不免激动附和,只叹自己笔力不足。

  专业使然,我总是对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与童年经历关注多一些。性格所有的线索、长大后的行为轨迹都能追溯到童年。

  本书的第二章《眉山》中介绍了东坡先生的童年,眉州眉山镇是苏家的故乡。眉山镇干净整洁,夏季荷花盛开、香气袭人,东坡小时候在这里过得自由而快乐。东坡的祖父就生得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年轻时他们正住在乡间,自己广有田地。他祖父不像别家那样储存食米,却以米换谷,随后荒年歉收,他祖父乃开仓散粮、广播善行,全因为稻谷可藏数年,而稻米天潮时则易霉坏。东坡的叔父赶考高中正欲庆祝,祖父却在熏熏大醉,手里还攥着牛肉吃。读到这里我不免想到苏轼在任杭州知府时,疏淤泥、修堤坝之余,用以“东坡肉”招待工人,还要自制年夜菜与朋友把酒言欢,这不正是继承了祖父的胸怀和酒趣吗?

  苏父虽然沉默寡言,终生难实现政治抱负,但有两个孩子之后还未放弃勤勉奋发,和后生之辈一起历经科举,名不被儿子所掩,可谓是后人学习的榜样。苏家各种图书插列满架,长辈不因一次落第嗟叹连连,晚辈高声朗读经典,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才造就了腹有诗书的东坡居士。而且苏父一直坚持做文章应舍弃华美靡丽、苏轼也受其影响。所以他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令人回望千年、一句“明月几时有”让人把酒问了千年。

  东坡的母亲出身官宦之家,却勤俭节约,乐得做个“豪门贫小姐”。闲暇之余教儿子读《范滂传》,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正是母亲的鼓励,才让小东坡立志成为刚正坦荡的人。幼年的东坡和其他顽皮的孩童一样,喜欢掏鸟巢,但母亲却严厉告诫他们不得捕捉鸟雀。鸟雀得以在自家低矮的树枝上做巢,孩童的欢笑伴随鸟的鸣叫回荡在庭院。善良是一个人最好的品性,而有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正是苏轼胸怀天下的奠基石吧。

  千年之后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依旧恓恓惶惶,莫不知苏家早已给出了答案。

读《苏东坡传》有感8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林语堂

  苏东坡为北宋豪放派词人乃是当之无愧,也开创出宋词另一番天地。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曾说:“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而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他心态乐观,亲自经历五朝,但是他只求独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虽然他业已逝世,但是每次听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眼前便浮现出,年近半百的他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心中有志却无法实现的无奈而又感伤的'情形。每当想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又好似看见,他站在亡妻的墓前,内心凄婉哀伤的样子。明明从未遇见,他却在我们的心中逐渐丰满、明朗了起来,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活着的人。

  无疑的,苏轼的一生是光辉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诗作书画一样是值得我们后人细细体味的。无论是作为一名大宋帝国的臣子,还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才子,他都当之无愧的在华夏大地的群英中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尽管融入了他自己对于苏东坡的看法,但我想,正如他的那句"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正是我们对于苏东坡这位千年才子的贴切概括。

  他曾被流放岭南和两度曾被人迫害,他被流放时候,是不寂寞的,我们是可以想象的,所有临近的官员都在利用此机会来与他结交。而书中的苏东坡具有双重的性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虽然屡遭挫折和磨难,但是他被锉到并不会就此沉沦下去,而是以一种超凡脱俗的风姿和举世罕有的才华去追逐着他认为无以伦比的美好事物,一是自然,就是山水田林之类的事物;二是艺术,诗词书画类的;三呢则是他的爱情,四是瑜伽烹饪之类的。

  苏东坡,一个值得我们回忆的人。苏东坡坚执的性格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我敬仰苏东坡,虽然我尚未完全读懂他的诗,读懂他的人,但我依然从心里对他怀有无比的尊重,只因为他那万古不朽的人格之伟大可是他的“浩然之气”依然在山河间久久回响。

  总之,我认为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无疑他也是苏东坡也是幸福。

读《苏东坡传》有感9

  子瞻,苏子瞻…不知一千年前的大宋可否有人会像我这样轻柔地呼唤先生的名字…

  翻一翻语文书,原来从小就在学习先生的诗词了。只恨那时只会死背古诗不管作者、朝代和题目,真真忽略了许多好诗词和作者。那时觉得诗人都是枯燥乏味矫情做作的,钱花不完酒喝不光哪有那么多愁可以诉说呢,而且作的诗词又要我们后人背诵,这都是超级难背的啊。

  苏轼啊,这个一生被流放好多好多地方的人啊,这个政治上不得意却能另辟蹊径,在美食、烹饪、书法、绘画史上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啊,把苦与乐都淡化,“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遗憾稚嫩的自己从未懂过诗人的深远意境思想,初中之后也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真正的诗人绝对没有教科书上写得那么单调,写下来的诗怎么可能只是为了后人背诵徒增烦恼?他们有情有味,每一首诗里都是叙述不尽的深情。

  所以在中考结束后的那个空闲暑假,我就想尝试了解一个古人,机缘之下认识了苏先生,由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让我深深着迷。

  苏轼带着一身伤痕被贬谪到凄凉的赤壁,还能在小舟上与客人饮酒畅谈。也行那位客人只是假象,只是他心中的另一个“苏轼”,“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他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可是在他写完这句后继续睡觉去了,何来把余生寄往江海呢。还有,张先年已八十高龄,娶了一位十八岁的小姑娘,婚礼上他还能取笑一首“一树梨花压海棠”呢。苏先生的内心永远那么明亮,可爱,大概这就是我喜欢上他的原因吧。

  他把杭州作为第二个家,绿杨阴里的白沙堤,青砖黛瓦的江南水乡,最能治愈一颗疲惫的心了。

  书中说道: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他多才多艺,生活艰苦也能活出多姿多彩——这样挑出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是诗人——总之一双手也数不完他的功绩。

  苏先生活得宛如一阵清风,一轮明月,“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死了,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不朽的、所有人都会看到的。

读《苏东坡传》有感10

  “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今天终于见到“本尊”了,心里难免有点小激动。因为苏东坡(即苏轼)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特别苦恼该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我偶像的作品。

  苏东坡的人品,一个具有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实,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他的`作品犹如天地间的凤毛麟角,是不可多见得,正如苏东坡一般,一生都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

  我崇拜他不但但是因为他的人品,更多的是他对待贫民百姓的态度。

  还记得孟子曾经说过:“民为重,社稷为次,君为轻。”用这句话来形容苏东坡的思想再合适不过了。在王安石新法的社会改革所留下的恶果遗患之中,他只手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不惜与掣肘刁难的官场战争。当时似乎是只有他一个人关心那千里的荒旱,流离饿殍。他一直为百姓而抗拒朝廷,为宽免贫民的欠债向朝廷恳求,必至成功而后已。他只求独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

  今天我们可以确实的说,他是最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读《苏东坡传》有感11

  一轮月,是千里的婵娟;一条江,是千古风流人物;一场雨,是何妨吟啸且徐行,是《苏东坡传》先生清风般的一生。

  月夜明火,初读。

  风起风落,云卷云舒,绘他斑斓一生。他曾年少轻狂,官场沉浮,他拼,他博;他曾信念坚定,贬谪离家,他孤,他独。他如诗,于旷野放声高歌;他似画,宣纸上泼墨舞笔。他是历史长卷中最缤纷的色彩。他是诗人,在磨难中,写青云之志鹤唳九天;他是美食家,悲苦时,用酸甜苦辣消五味杂陈;他是政治家,无论何处高谈阔论上书谏言;他是画家,清闲时,不惜笔墨洒色泽万千……

  他这般描摹最缤纷的自己。历史的潮水翻涌,冲淡了他的色彩,淡却了当年的谈笑风生,却仍能听他挥动如椽之笔,讲述他多彩的一生。月夜明火下,初读,伏案,细查资料,着迷于他丰富的经历与不朽的文学。

  雨声不绝,再读。

  屋外雨声喧嚣,穿林打叶,心中烦闷。我来回踱步,偶又瞥见东坡书。书皮颜色很鲜艳,灰白的封皮印着几大块翠绿,好似能将他一生的色彩浓缩。书已很久没有拿出,落了层灰,遗落在书架的角落。我拿起,掸了掸灰,像原来那样伏案阅读。雨声不再喧嚣,书读起来容易,内容不像原来对我晦涩难懂,却也使我印象更深。

  常被贬官的人通常郁郁不得志,或许是“夕贬潮州路八千”;或许是“千山鸟飞绝”;或许是“巴山楚水凄凉地”……却少有同他一般的人。他的一生是传记里“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的模样。

  在杭州,他是“故乡无此好湖山”的豁达;他也曾在密州体验“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生活;他嗅过黄州“好竹连山觉笋香”的味道;他也在惠州感受到了“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快乐;即使他已六十多岁,白发苍苍,却仍也能在儋州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经典篇章。这是他永恒的乐观在空中绽放。

  窗外的雨声又大了起来,穿林打叶,谁怕?不过是一蓑烟雨任平生。

  读书的同时,我更像是追寻一种炽烈的乐观。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回忆,但却是一个中国人提起他,就会面露微笑的.记忆。他虽死,他的思想却是天空的月,照亮万物;地上的雪,滋养万物。苏东坡只是这永恒世间一刹的微粒,他再偌大的宇宙中如此渺小,却用他的乐观点亮无数人心中不灭的灯,世代传承下去。时至今日,苏东坡更像是一种信仰,带领人们走出黑暗。

  窗外的雨仍在下,书页滑到最后一页。他的乐观,在书本和上的瞬间永远定格。

  千年前,东坡在雨中树林漫步,高唱“一蓑烟雨任平生”;千年后,我在雨中小屋阅读,品味流传千古的余韵……

读《苏东坡传》有感12

  书还没看完,慢悠悠的翻着.林语堂这本书原是用英文写的,张振玉译笔还算不错,但粗糙之处也随处可见,比如卷一第一章处:

  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这段文字殊为怪异,而后在网上搜索出一篇天涯高手的文章,才知道原文应为:“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踰此者”.

  还有一处BUG连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笔,"中岳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应,已变成"南岳华山山崩".此两处究竟是何处出错,是翻译错还是原稿错,抑或是校对错,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来查了.但是"南岳华山"本身就是个错误,华山好像从来不曾被称为"南岳"过吧。

  且丢开这些小破绽不说。

  苏东坡的盛名传播了将近一千年,时人称道,后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纵其才,在诗,文,字,画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场,哲学修养也极其贴合中国人的理想.为这么一个完人做传显然不太讨巧,再加上史料丰富评论一边倒,这本传记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语堂在序言中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正因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正因我喜爱他."既然在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观,偏爱之心更不加掩饰.

  卷二写苏东坡壮年经历,与王安石的纠葛占了好长篇幅,在"王安石变法"和"拗相公"两节,王安石是主角,苏东坡反而成了小配角,这两个章节似乎游离在全书之外.林语堂贬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为抬高苏轼,更多是他想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包括对司马光的褒扬也是如此.历史其实无所谓真相,政治也很难分辨清浊,好比一面镜子,每个人照去都是不一样的面目.这一部分能够跟柏杨的书比照着看,那是两种完全相左的意见.跟苏轼不一样,王安石从来都充满争议,历史上是这样,到这天还是这样.

  林语堂自己也是个争议人物,但是他的才情倒还算公认的这本苏东坡传,时不时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语出现.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这么一句:

  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之类的还有很多,但是没了前后文,单看就少了好多味道.

读《苏东坡传》有感13

  64年人生,稍顺即逝,为官44年,对于苏东坡来说,这一路却是坎坷的,3次贬官,心态依旧,这是难得可贵的。

  22岁的苏东坡,怀揣着满腔的热血进京应试,受到了考官欧阳修的青睐,对于苏东坡来说,这是他为官生活的开端,苏东坡信佛教,同时保持着“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

  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写到“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明则复为人矣。此理之常,无足怪者。”这句话是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说的,在我看来这表现的是苏东坡对于人格的一种看法,“浩然正气”说的.就是一种心胸的宽广。苏东坡认为,气是独立的,不会随着世事的变化而改变,正如人的初心,对于一个人来说倘若他有怎么样的初心,那么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都无不体现着。而这正是苏东坡,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44年中,三次被贬,分别贬至黄州、潮州、儋州。对于贬官之人来说他们本是失落的,但苏轼却与众不同,他没有因为贬官而否定人生,否定自我,而是力求自我超脱。从他的诗词中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被贬后依旧心系人民百姓,做着想欧阳修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如在《赤壁赋》中那段精彩的主客对答,我也不难看出苏轼有着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他的乐观与豁达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那么的不同,人生就好比是心电图一样,有起有伏,起证明着成功,伏证明着挫折,如果是一条平直的线,那证明你已经死了。而面对人生重大的挫折,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人生起伏又如何,做到问心无悔就好了。乌台诗案,王安石变法是导致苏轼贬官的主要原因,但回首这些事情,不是为了打造一个新的文化氛围吗?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只不过是处于封建时代,这些东西并不大被认可罢了!

  事实上,在我的生活中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会像苏东坡一样,以一个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哪怕是处在人生的低谷,都会通过任何正当的方式调整自我的心态。苏以游玩释之,吾以运动释之,我会想无论好坏这一切都是浮云罢了,坏的事情很快就会过去的,与此同时也不忘为他人着想。

  人生不易,与其让自己郁郁寡欢地度过,不如让我们像苏东坡一样,以一个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人生,对待这个社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让国家不断强大起来。

读《苏东坡传》有感14

  不知道为什么,我其实不怎么会看传记,因为我觉得了解完一个人的一生之后,会突然感到惆怅和不舍。就仿佛自己参与了他的一生,结局就是送他离开一样的难过。

  今天听的《苏东坡传》,发现难过的感觉少了,可能是因为“东坡肉”能让我感受到那个“吃货”还在吧。

  苏轼,从小就是个天才,传说他是文曲星下凡,带动了全家的读书氛围。有才的人,到哪里都是吃得开的,苏东坡年少时受到了大文豪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甚至说三十年后无人记得欧阳修都会在聊苏东坡,可见苏东坡的魅力之大,还有欧阳修的眼光独到和爱人好士。

  苏东坡,仕途坎坷,可以说不是在去当官的路上就是被贬的.路上。他为人豪放,爱结交朋友,这个性格有利有弊,他的妻子王弗经常提醒他要防小人,他还是依旧“放荡不羁爱自由”,君子坦荡荡啊。我想每个人都会喜欢平等尊重他人的人吧。想想,他还是个十足的深情boy,“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他妻子十周年祭诞的时候作的词,不难感受到他的悲痛之情。

  苏东坡,除了留下了许多千古诗篇,还给我们这些吃货留下了东坡肉,他真的是很能吃,很会吃。换成一般人被贬到蛮荒之地,估计要愁死,他却开荒种田,每日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苦难。像他这么热爱生活的人,真的很让人佩服。晚年的他流放到海南岛,作为吃货的他发现烤生蚝鲜美,写信给弟弟子由说千万不要跟北方人说,有趣的老小孩。

  苏东坡这个“宝藏男孩”,真的聊不完,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林语堂先生写的这本《苏东坡传》,不了解他的会了解他并且喜爱上他。

读《苏东坡传》有感15

  苏轼最可爱,是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他写了些可爱的诗,身边有了不少的朋友,米芾与他论画,诗僧参廖常来居住,惧内之癖的陈季常是他最好的朋友,邻人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也是朋友,说话大嗓门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西邻农夫古某的竹林园是他消磨长夏的好去处。

  死里逃生之后,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敏感的想象,月夜的倾心,美酒的迷恋,这些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

  之前,苏轼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他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其中最精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此后一年零八个月,苏轼的道路崎岖坎坷瞬息万变。先是一道圣旨,把苏东坡的谪居地由黄州调到汝州。苏轼决定起身搬家,官方纷纷为他设宴践行,很多朋友请他题字留念,陈慥、参廖、乔仝一直陪他到九江。在南京时,苏轼看望了疲惫颓唐的王安石,一番漫谈,化解了二人之前的太多恩怨。

  佛印劝他安居扬州,范镇愿他到徐下,苏轼自己看中了丹徒县的一片松林,滕元发则劝他安居在常州的太湖左岸宜兴......终于,圣旨允许他在太湖边居住,他不由感慨:“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可是到了宜兴不到十天,朝廷派他到登州做太守。历经几个月的颠簸,到达登州后五天,他又应召进京。正如他给佛印的信中所言:“如入蓬蒿藜藿之径。”

  住进京都,不仅苏轼官职擢升,苏辙也回到京师,升为尚书右丞,一家人开始了难得的享受生活。之前的旧友纷纷来到他身边,他的名气之盛,达到极点,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就草拟了八百道圣旨,苏门学士的名声日益显赫,他和米芾共同创造了中国最富有特性与代表风格的中国画。当然,苏轼照常练瑜伽和养生之道,也一直想摆脱颇为人羡慕觊觎的政治地位。

  林语堂说: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就是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必须讨好朋友,也要特别提防开罪于人。

  可是,苏轼越是想躲避政治,政治偏要找他。于是,他不再求外放,而要挺身战斗,为“人应当有不同意权”而奋战,就如莫言所说,这个社会应该有批评的声音。如,他力争“广开言路”,在科举制度上特比留心为国家选拔真人才,提议限制冗吏充斥,挑战官官相护的积习,甚至向当时的虐证开炮......两年中,苏轼以其强烈的名士本色、坦直无畏的言论,得罪了很多人。于是,政敌小人们以更阴险卑鄙的方式玷污污蔑他,连带他的朋友们。苏东坡觉得自己仿佛正走在群蛇滋生的阴潮的山谷,他决心逃出去。

  元祐三年,苏轼再三恳请之后,终于出任杭州太守。短短一年半之间,他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建立了一座医院,扩展江苏运河系统,稳定谷价,不惜与朝廷意见相左,开展救济饥馑工作。

  苏东坡单身匹马地奋战,打算改革吏治,以失败告终。但他奋战不懈,除去请款,请米,预防灾荒,还上一道长表章请求宽免老百姓欠朝廷的债务,把老百姓从王安石新政的恶果中救了出来。

【读《苏东坡传》有感】相关文章: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02-21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范文06-21

《苏东坡传》读后感11-09

苏东坡传读后感07-06

《苏东坡传》读后感10-12

苏东坡传读后感02-26

关于《苏东坡传》读书笔记03-28

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12-25

苏东坡传读后感优质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