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与地坛》读后感1
《我与地坛》饱含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这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自己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这本书中他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还有他自己也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可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拒绝死亡选择生活。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他力量,点燃他生的渴望,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他们都给作者无数的感动。
许多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甚至绝望,扼杀自己的生命,而史铁生他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说出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看到史铁生,我便想到许多身残志坚的'人。约翰库缇斯,他天生的残疾,但他却热爱生命,用他那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告诉世界生命的坚强,告诉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还有海伦·凯勒,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识的伟人。我们不能做到他们那般的坚强,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不惧怕病魔,我们便不畏惧辛苦。我们没有他们那般的觉悟,但我们需要做我们可以却偷懒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话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不禁让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为给儿子买橘子,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却写出父母对儿女的疼惜。这又让我想到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妈妈虽然没有过其他父母舍身救儿女的经历,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从睡梦中醒来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妈妈不是什么家庭主妇,她不能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经常为我找些老师,辅导我学习,她的一通又一通电话,接受长时间的辐射都是为我。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这一点小小的细节,正常人注意不到,这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更让人感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感恩,学会坚强,学会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理解。
《我与地坛》读后感2
还是这座古园,还是这个北京,可是,一切却又好像不一样了。
总是说,出生的婴儿嚎啕大哭时,双手是握紧的,仿佛要抓住这世上的某物,而逝去时,双手又无力地垂下。终是带不走的,人,在这红尘俗世中,又能在造物主中拿走什么?给你的,终是要还的。
是吗?真的是带不走?可是,逝去前,那安详的面容又不像是不舍啊?其实,已经带走了,带走了身边之人心底的呼唤,带走了,在这人世间最精彩的所有--你的回忆,你的无论欢喜、苦涩的回忆。
但人生在世,为的真是带走些什么吗?只是心中不甘,不甘就此走一遭离开,虽不能留名万世,但总得在世间划过轻轻的痕迹。
那么,史铁生的坎坷与不放弃,其实不过是人之常情,但只因这路太坎坷了,许多人坚持不下去,于是,“物以稀为贵”,史铁生才被我们牢牢记住。
说是容易,其实史铁生有没有放弃过?沧桑的地坛啊,在与你细细述说的,是他不为人知的最深的梦啊?或许他也有他的梦,可是现实把他的梦深深地打击,压碎,他,不敢奢望了,只敢在你的怀里静静地述说着他的梦。
史铁生在文中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虽说我也确实不赞同庄子的观点,可是,在死面前无所畏惧,真的,不是说的那么容易的。
活下去需要勇气,这话说的不错,不单是如同史铁生一般饱受生活打击的'人需要勇气,是人,活在这个世上都需要勇气,如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有他的难处,可是这样,我们就可以抱怨生活吗?我们就可以肆意地宣泄我们的不满吗?
还是不行的,人,总要负点责任的,不单单是在生活中为他人、社会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其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活下去需要勇气时,请你试一下,试一下活下去,虽然这话说的好像有点不负责,生命不是试验,我们是必须活下去,可是试一下总比放弃好,试一下,再试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的,你就会不愿意舍弃这个世界去寻死的了。
有时候,死,不是件痛苦的事,可是眼睁睁看着你死去的亲人的心却必定不能平静,不如学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吧。
啊,地坛,我的母亲,交给你的,是我最深最深的梦了,请你一定要好好保管啊!
【《我与地坛》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说课稿10-13
我与地坛的感受08-02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10-10
《我与地坛》说课稿通用05-31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1-14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08-06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1-09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06-09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10-11
我与地坛说课稿12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