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4-10-23 14:33: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七年级地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初中七年级地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

  2、编者的意图:力求以贴近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

  3、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本节教材以人种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世界人种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肤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种,从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的内容。教材在举例中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让学生来总结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

  (2)在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进行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

  (3)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及图片,培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巴西。

  4、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对比,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主义统治对巴西的影响及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难点:a、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

  b、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人口最多的国家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

  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

  a、分析独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的构成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c、学会分析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环保意识。

  二、说学生

  巴西是足球王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很陌生,现代媒体手段先进,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报纸、杂志查找各种资料进一步认识巴西。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_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巴西时,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举例,多要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的组合

  a、本节课运用谈话、阅读、讨论、学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学习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本节又采用了知识结构图法,使学生的地理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步步深入,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b、整节课主要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练结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学生从不断演示中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3、教具选择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

  1、依据教学目标,快读课文,整体把握,明确重点。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理解和记忆。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培养能力。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p、89—92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两节。

  教学目标:1、了解巴西的面积人口、经济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3、了解巴西的人种文化、工业农业。

  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

  教学。难点: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②巴西的经济、文化、人种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1、引课设计

  根据世界杯足球赛主题音乐,引出课题:第九章第二节巴西(版书),之后,介绍胡_出访巴西,让学生认识到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整体感知,重点把握。

  自学3分钟,学习方式自由,要求学生尽量多的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找出答案,准备竞答与竞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等。

  3、教师主持,问题竞答与竞提。

  这一活动由教师主持,学生比赛提问题,教师从量和质两方面为学生所提问题打分,分组比赛,决出胜负。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及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活动中,教师可寻机插入点拨讲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教师尽情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4、总结巩固,随堂练习。

  总结重在综合概括,使知识条理系统。随堂练习意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与技能。

  七、设计的理论依托: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方式地理课程""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书设计:

  粉笔板书与电子板书相结合。粉笔板书采用词语式板书;电子板书采用结构式。粉笔板书如下图。"咖啡之国""文明古国""足球王国""狂欢之国"四个关键性词语,基本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七年级地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比如有关气候知识、地理环境分异等有着重要意义。

  2、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五带的形成,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光照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二、说学生

  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但本节知识在现实中作用很大,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

  学习热情高,教学中要多加利用和保护。

  三、说教法

  教师导学法、对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读图导析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说学法

  1、自主探究

  通过制作地球光照模型、晨昏仪模型,加强对抽象知识的形象化理解。

  2、学会读图、绘图、用图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图示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3、理论联系实际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更好的掌握理论。

  4、及时归纳总结

  适时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提高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作息时间的调整、俄罗斯与美国的夏时制、夏季为何有午休等)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造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关键。

  2、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

  (1)比较任意一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2)展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将通过提问来督促。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

  (3)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由于这部分知识空间性强,为利于学生掌握,要求学生在课下制作晨昏仪模型(二分日的比较简单,只要做一个夏至日的就够了,翻过来就是冬至日的).

  空间分布规律

  ①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或南),昼越长,夜越短;

  ②太阳直射赤道,则全球昼夜等长。

  时间变化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往北(或南)移动,则北(或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②赤道上始终昼夜等长。

  极昼与极夜:

  ①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极点出现极夜。

  ②从春分到夏至与从秋分到冬至,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扩大;

  从夏至到秋分与从冬至到春分,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缩小。

  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3、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与变化

  (首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来帮助学生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结合“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随季节的变化规律,通过公式“正午太阳高度差=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差”计算一些特殊点、特殊时刻的正午太阳高度,然后归纳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空间分布规律

  任意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对程度较好的班级可以指出:在任意时刻,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四周递减,且每111公里递减1度。)

  时间变化规律

  当太阳直射点朝向地球上某条纬线移动时,则该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渐大;反之渐小。

  推论:夏至日那天,XXXXXX(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XXXXXXXXX(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那天,XXXXXXXXXX(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XXXXXXXXX(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4、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由于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学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1)四季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五带的划分界限和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3度,五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课堂练习

  ①自主探究今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掌握直射点移动的量的规律。)

  ②读某日太阳照射示意图,填空:

  (1)指出A、B、C、D、F、H、L、N、S各点的昼夜长短关系并按昼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2)说出极昼极夜的纬度分布范围;【参考答案:极昼---(90-a)?N及其以北地区;极夜---(90-a)?S及其以南地区】

  (3)说出C、J两点的太阳高度;(设计意图:强化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4)已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a?N,计算N、G、H、I、J、K、L、F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设计意图:力图给学生一个一般规律,,产生整体印象而不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割裂开来)

  【参考答案:N-- a?、G--2 a?、H--23?26? a?、I--66?34? a?、J---90?、K--(90-a)?、L--66?34?- a?、F--0?】

【初中七年级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06-14

初中地理《人口》说课稿06-07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说课稿05-07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07-03

地理说课稿03-22

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06-22

高中地理说课稿11-29

(通用)高中地理说课稿04-24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