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4-06-22 07:31: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章第一节,是在学习过人口、城市之后关于生产活动的第一部分内容,之后是学习工业地域类型,这一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具有铺垫的作用。另外农业的生产和布局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具有很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虽然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土地资源和农业”一节,但大部分学生对农业的基本知识几乎没有了解,加上本节课理论性又较强,所以课堂上应给予学生时间预习课本,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动口、动手、动脑,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目标导学法、实例导思法、引议释疑法、点拨破难法,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案例分析及读图的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3、通过对农业区位知识的学习,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思想,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五、说教法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图片导入法。播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与澳大利亚牧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农业的概念,接着说:“农业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就是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图片法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回顾之前的知识,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也与本节课联系紧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主要包含“农业区位、农业区位因素、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区位的变化”四个知识点。

  1、农业区位

  农业区位的含义比较简单,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后可以知道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我会顺势提问:那么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农业的布局呢?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农业区位因素

  我会通过具体例子提问,分析影响农业布局的农业区位因素: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

  (2)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都比较冷,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类型。【地形】

  (3)杭州的“明前龙井”引到日本,种植效果不佳。【土壤】

  (4)天津汉沽区近年出现大面积葡萄园,几年前却很少。【市场】

  (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几年前销量不佳,现在远销海外。【交通】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回答完后,我会与他们一起总结出: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科技。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总结农业区位因素,学生易于理解,体现了地理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农业区位的选择

  【活动探究法】全班学生分为三大活动小组,分别完成课本43页的三个活动题,讨论完成后请各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巡视指导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补充资料)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给予点评,并与他们一起总结归纳:

  (1)水稻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的原因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而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

  (2)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模式是受地形条件限制。

  (3)水稻田—甘蔗地—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受市场、价格、需求及政策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案例】蔬菜大棚(反季蔬菜、水果),梯田(丘陵地区),喷灌(以色列滴灌技术),在市郊形成以蔬菜、花卉、肉类生产为主的城郊农业带,美国东北部成为专门的乳畜带,发达的交通和保鲜技术使荷兰成为著名的鲜花供应国。提问学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业区位选择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后总结】由于人为改变了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使农业区位选择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而解决了本课的第四个知识点。

  【设计意图】农业区位的变化属于一个较为综合的知识点,放在巩固提高环节,既可以检验学生对于前面知识的学习,也是对本节课的一个总结和升华。

  环节四:小结作业

  最后我会将课本44页活动题“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作为作业,学生完成后下节课进行分析讨论。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通过学习土壤的形成过程,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土壤标本或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这种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逐步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土壤的物质组成

  教材的第二部分,围绕土壤的物质组成说明土壤的肥力特性,以及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形成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具有肥力特性是土壤对于人类和地理环境最为重要的因素,本段教材重点说明土壤的肥力,由于其肥力与组成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材从土壤的成分出发,介绍了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这四种物质分别为固、液、气三相,它们共同构成了土壤这种独特的自然体,教材用一幅扇性百分比图表示了理想土壤各组分的比例关系。正是这种独特构成,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土壤的物质组成及与肥力的关系:①土壤中每种组分的作用及每种组分与土壤肥力的'关系;②土壤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土壤的肥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上,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方面,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另一方面,土壤是可更新资源,只要人们合理利用,土壤肥力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不断改良和提高,如果利用不当,土壤肥力就会减退。

  土壤的形成

  由于土壤的肥力特性与土壤的形成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材在第三部分讲述了土壤的形成,这部分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在土壤的形成中,生物特别是植物和微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肥力的大小起决于生物作用,因此教材着重讲述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和影响,首先教材运用一幅“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说明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①裸露岩石风化——形成成土母质,释放矿物养分;

  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形成原始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累积;

  ③高等植物着生——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丰富并经过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在了解了土壤形成的基础上,教材运用一幅“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说明生物对土壤肥力形成的作用,主要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有机质的累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通过生物的作用以及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参与作用,经过长期发育,成土母质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

  教材在说明了自然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后,在最后一段,说明了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并且用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阐述人类对成土过程干预和影响有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结果,教材在最后提出人们对土壤利用的同时,应重视土壤的保护和培育,即人们对环境的开发利用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使人地关系能够朝着协调的方向发展。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本节教材介绍的土壤是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对于土壤,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对其都有感性认识,对其作用似乎也能够意识到与植物生长或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而对于土壤在整个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则比较陌生,因此本节教材在开篇首先介绍土壤的概念,并用一幅“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及《说文解字》对土壤的概念加以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从土壤的概念出发,通过“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教材阐述了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三个作用:

  ①土壤处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虽然土壤是由其他要素相互作用下派生出来的,但也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它是结合陆地环境各要素的枢纽;

  ②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③土壤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使裸露的地表草木丛生,从而改变了陆地环境及整个地球面貌。

  教学建议

  由于本节教材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土壤标本,或者条件允许,也可以带学生到郊外实地观察土壤剖面,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

  解释土壤的概念,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通过对“土”字含义和图像含义的了解,明确土壤的概念。运用教材提供的“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如何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并通过学生已有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与土壤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迁移,明确土壤在四个圈层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说明“土壤的肥力特性”,并使学生明确土壤的肥力与土壤的物质组成有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说明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各种组成所占的比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或利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物质的组分与其肥力特性之间的关系。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土壤合理利用,不但肥力不会下降,反而会不断得到改良和提高,对土壤的改良可以通过调控养分——增加有机质,调控水分—灌、排结合,调控酸、碱度等措施保证土壤的肥力。这些知识对于城市的学生比较陌生,教师要利用学生生物、地理或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加以引导、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这些知识。“土壤的形成”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土壤标本、教材提供的“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到郊外实地观察,通过观察以及学生已有的关于岩石风化形成风化壳等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明确土壤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使学生了解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关于“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教师可以列举实例说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如通过开垦、翻耕、施肥、灌溉等,是土壤逐渐熟化,南方的水稻土是人类活动影响比较典型的例子,不利的影响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土壤出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现象,从而使土壤退化。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对土壤这种可更新资源也要合理利用和保护。

【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说课稿11-29

(通用)高中地理说课稿04-24

必修二高中地理说课稿12-08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0-07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05-26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05-09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05-04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15篇12-17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10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