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时间:2024-10-23 08:00:1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永《雨霖铃》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柳永词两首》。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本课教学。

  一、教材分析

  《柳永词两首》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望海潮》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今天我就重点说说《雨霖铃》这首词。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准备用诵读、讲解、合作探究等方法相结合。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在诵读中体会《雨霖铃》的凄清意境和思想情感;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词画结合,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

  2、点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深入探究,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五、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中品味意境;

  2、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播放来自网络的一段视频《雨铃霖》。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语言是所有语言的最高境界。古人用诗词抒写出各种人间真情:亲情、友情、爱情等等。现在大家就一起来和柳永感受恋人之间难舍难分的别离。

  (二)作者简介:

  幻灯片展示: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清代纪昀纪晓岚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的高度赞誉。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反映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范读,要求正字音,把握节奏。指出容易误读的音:竟无语凝噎。

  2、学生自由诵读一遍,体会感情基调。

  3、指名学生诵读(约二名),教师根据出现的问题指导诵读。

  (1)韵脚的音要稍长,以体现凄凉、伤感之情:切、歇、噎、节、月。

  (2)需要重读的字如:念字等

  4、学生进行齐读

  这样学生有目的的进行了四遍诵读之后,对内容也就有了大致的了解,也体现诗词诵读的'重要性。

  (四)探究课文

  (刚才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就要求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课前印发材料,要给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便于学生思考和讨论。

  (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

  2、先来探究情景交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意象),它们在表现词的内容和词人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讨论,学生不但明确了词的内容,更对作者的浓浓的离愁别绪有较深刻的体会。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1)教师可以先做示范

  例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描绘了“寒蝉凄凉悲切的鸣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这样的景象。

  分析:此句既点明了天气和季节(清秋),又交代了送别的地点。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写出诗人心境的凄寒,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

  (2)在探讨二三两句时,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些疑问:

  第二句中“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有长亭,为什么还要设帐?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可能是之前的雨太急了,风太大了。也可以体现恋人对词人的用心和不忍分别之情,精心设帐。

  第三句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抱”“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

  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抱”。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引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这首词中千古传诵的名句。跟“寒蝉凄切”一样,是融情入景的写法。

  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古诗中这些意象也较多使用。比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常抒写离别的伤感与不舍。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苏轼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样的凄清画面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的团聚,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二、这样的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醉不成欢惨将别”,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酒醒之后!李清照有词“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此时的柳永不过是离开心爱人的第二天早晨,面对眼前的凄凉景象,却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怎能不心酸啊!

  3、再来探究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点拨提示文中一过渡句,表现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学生分组讨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五)、小结

  人生总是充满离别,充满伤感。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积极的面对才是应有的心态。既然八九不如意,注定人要拼搏、奋斗,唯其如此,才能实现心中美好的梦想。

  (六)、布置作业

  将此词改写成优美的现代诗,进一步体味词的意境。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

  上阙:冷清秋之景离情别绪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前途黯淡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3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解说这堂课。

  首先,说教材

  这篇文章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词别是一家”板块。专题所选皆为千古名篇,所写尽是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一板块萃集了婉约派四大代表人物的作品,所写尽是离愁别恨。《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表达了恋人们难以割舍的离情,感人肺腑,最能引起学生的恻隐之心,柳词细腻的情态刻画也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古典诗词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阅读这类文体的基本方法,但还没有养成运用想象,调动情感来填充意象,品悟意境的习惯;另外,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作者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技巧,发挥想象,把握词中意境。

  3.感悟词中离情,获得精神成长。

  那么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感悟词中的离情;教学难点则是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把握词中意境。

  接下来,我们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相补充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具体包括:朗读法、勾画批注、运用想象、调动情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下面,我们就说下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设定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导入

  为学生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趁机请学生调动情感,说说和朋友分别时的场景和心情。歌词说得真好“今宵别梦寒。”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带着这种凄凉伤感的情绪让我共同走进这首离别的绝唱《雨霖铃》。

  2.介绍作者、背景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我将为利用幻灯片为学生补充柳永的创作风格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柳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长于抒发羁旅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这首词是作者仕途失意,决定离开京城与恋人分别时所作。

  3.讲授新课

  为了有序的组织课堂讲学,我将这一环节分解成两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研读文本

  首先,请学生初读课文,朗读吟诵,感受柳词的音乐美。要求结合注释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节奏。

  其次,请学生诵读课文,结合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意象是古典诗词的灵魂。引导学生调动积累,品悟上片典型的意象。寒蝉,鸣声凄切,充满了生命短促的哀怨,用在这里既点名了时令,又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长亭点名送别地点,也是一个伤心的意象;我们都知道一层秋雨一层凉,所以借骤雨这个意象是为了烘托凄凉的心境。

  最后,请学生品读课文,动之以情,感受柳词的情感美。引导学生纵观全文思考作者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不错,传达的是一种离情。那作者又是怎么写离情的呢?允许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老师点拨明确:这首词可以分为三个片段: 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雨霖铃 离别之时——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在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进入第二步,逐句分析,品味意境,具体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这一环节,我将围绕文本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调动情感,运用想象,踊跃发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所见所闻无不凄凉。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从写景转向写人的活动。离别时,借酒消愁,你侬我侬,怎奈兰州催发。正因如此,词人才迸出千古名句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情到深处气咽喉堵,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至此,情已高涨,词人笔锋一转,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的图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想表达的是同样壮阔无边的是离愁。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为写别后的心情张本。

  下片,主要是写离别的痛苦。开头就宕开一笔,点名了这首词的主题,也将一己的情感普遍化。但接着说“更那堪”意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呼应上文的帐饮,酒醒之后,恋人已无踪影,所见不过晓风残月,将离人内心的凄楚惆怅,孤独忧伤,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就好比一幅绝美的画面,却布满了清冷的色调。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未来岁月纵有良辰美景于我将形同虚设,因为陪我欣赏的人已远去。思念之情,伤感之意,跃然纸上。

  到此为止,新课讲授完毕,师生进入下一环节,总结。鼓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检验了老师的教学效果。

  最后,根据新课标尊重学生差异性的要求,我将设置两个不同层次的作业:

  1. 默写雨霖铃。

  2. 学有余力的同学试着鉴赏柳永的《八声甘州》鼓励学生立足文本,走出文本,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四、在板书设计方面

  我认为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就本文而言,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段: 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雨霖铃离别之时——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相关文章:

雨霖铃说课稿08-12

《雨霖铃》教学反思14篇02-27

寓言掩耳盗铃说课稿06-02

秋天的雨说课稿 《秋天的雨》说课稿最新08-11

秋天的雨说课稿07-23

《秋天的雨》说课稿04-27

《桂花雨》说课稿01-11

秋天雨说课稿12-24

桂花雨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