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说课稿模板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它所处的单元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下面我将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具体的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者竺可桢,本文是一篇阐释自然现象的科学小品。
本单元主题是“事理说明”是一组内容丰富的说明文,语言风格和文章的基本结构与其他单元有较大不同。课文在把事理说清楚的同时重在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文的目标确定为:
1、概括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学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揣摩准确生动的语言。
3、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明白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道理。学会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简单日常生活现象。
其中1、2是本文的重点,3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能达到目的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本课主要采取板块教学法:目标恰当,使学生方向明确;精彩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整体感知,使学生把握全局;创设情境,使学生建构意义;局部解剖,使学生学会品味;动态生成,使学生个性张扬;迁移探究,使学生举一反三。
在组织板块教学时,适时渗透圈点勾划法(训练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获取能力)、探究指导法(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和探究,体会文本用语的精妙和文中的科学精神)、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谜底就是为了学生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
因此,我在教学本文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阅读思考法——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由不熟悉到熟悉,思考由肤浅到深入。
2、自主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法和学法,我把本课设计成一个具体的教学流程,这个流程包括8个环节。
(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往日随风乱飞流,骆驼当做一小舟,海市蜃楼多奇景。”(打一自然物体)让学生猜谜底,并说说理由。
古代文人根据自己对沙漠的感受也写过许多关于沙漠的诗,我们熟悉的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相信同学们在电视和杂志上见到过沙漠,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沙漠给你的印象。学生各自说印象后再请一位学生将这些答案进行整合。
在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眼里,沙漠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这个导语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课文的兴趣。)
(这个环节大约用3分钟)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并思考以下问题:
1、古代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2、课文写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加学生字词的积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这个环节大约用9分钟)
(三)再读课文 揣摩构思
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的?
(这个环节是要学生了解本文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这个环节大约用10分钟)
(四)三读课文 品味语言
我们对沙漠里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文章又是如何说清楚的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那么如果对文中的一些词加以修改,能达到这种效果吗?
出示示例:“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句中的“据说”能否删掉?为什么?
请你再找一些类似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通过品味语言,学生可以体会本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这个环节大约用10分钟)
(五)视频欣赏 反思文本
我们已经了解了沙漠里光怪陆离的现象,你们想不想到沙漠亲身感受一下呢?下面我们就跟随导游到响沙湾感受鸣沙现象。(放视频)(视频放到一半暂停)看到这我们知道书上的说法还不足以清楚地解释响沙的原因,那我们来想想还有什么原因能使沙发出轰隆的巨响(学生回答)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看片子(放视频)
(这一部分的视频既与文中内容相吻合,又对文中的知识进行了补充,让学生知道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大约用5分钟)
(六)运用知识 解释现象
我们不仅要了解科学道理,还要能用科学解释生活中的奇怪现象。下面我们就尝试用文中的知识解释以下现象。(出示蒲松龄的《山市》译文)
(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科学道理来解释生活现象,明白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说明的。)
(这一环节大约用3分钟)
(七)联系生活 出谋划策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请你为改造沙漠拟一条公益广告。
(这个环节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公德心。)
(这一环节大约用5分钟)
(八)布置作业 巩固知识
假如你是一个导游,领着你的旅游团正走在青岛夏天的海滩上,这时远处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请你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和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这神奇的幻景。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这一阶段的儿童大都经历牙疼或者换牙,这是这一时期成长突出的问题之一,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牙齿的功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护齿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意识。
重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一年级,他们正处于脱掉乳牙,长出恒牙的阶段,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充满了好奇,在生活中由于缺乏认识可能形成一些不良习惯,这些都急需在实践中改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牙齿的作用以及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2)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消除蛀牙。
(3)培养学生早晚刷牙、少吃甜食,保护牙齿的好习惯。
四、教法学法
教法:(1)直观教学法:如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语言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讨论,运用评价、表扬、鼓励,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自尊和自信。
(3)以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实践,促进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自我展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牙齿,这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好更快的进入教学主题。
(二)、互动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部分,为实现教学目标,设计以下五个环节:
(1)导出刷牙保护牙齿。首先讲解牙齿的分类,让学生对自己的牙齿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牙齿的功能和蛀牙王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刷牙的重要性,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刷牙是保护牙齿的一种好办法。
(2)学会正确刷牙。首先利用牙齿模型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刷牙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展示自我;然后通过视频引导学生归纳正确的刷牙方法;最后教师积极引导,进一步将刷牙方法编成顺口溜。
(3)深化刷牙方法。首先让同桌两人以比赛的形式记忆刷牙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刷牙方法;然后让学生再次展示,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刷牙方法。
(4)拓展护齿好习惯。引导学生思考除刷牙以外的保护牙齿的方法,然后通过牙博士视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护齿好习惯,这在发挥学生主动性,吸引注意力的同时,到达快速掌握的目的。
(5)反思自身习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反思自己生活中所做到的护齿习惯,以及自己需要改善和加强的地方,进一步加强对护齿好习惯的认识。
(三)、小结
(1)通过护齿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目标是拥有一口健康洁白的牙齿,没有蛀牙。
(2)让学生担当家庭小医生,回家检查爸妈的刷牙方法,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的实际生活中。
六、预计效果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积极讨论。
(2)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和护齿好习惯。
说课稿 篇3
一、教学内容
1、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 2.相关游戏
二、 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理念;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宗旨;以发展学生专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的,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体验身体运动带来的乐趣。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形成长期坚持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材分析
羽毛球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竞技性,中学生参加羽毛球活动,不仅可以使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还能培养青少年自信、勇敢、果断等优良的心理素质。本课是羽毛球的第二次课,学的是正手发高远球。第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手握拍和反手握拍。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技术是羽毛球运动中最基础和主要的部分,因此学好该技术对羽毛球运动以后的动作技术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接受能力比较强而且快,在课堂上能够自我约束,学生的观察力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羽毛球是一项非常普及而且易于开展的体育运动,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很多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这项活动,有了一定的羽毛球基础。但通过平时的观察,发现许多同学打羽毛球动作不规范,水平一直处在初级水平,动作是千姿百态。通过学习正确的羽毛球技术动作,能够提高同学们羽毛球运动水平和兴趣。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正手发高远球的正确技术动作,知道发球的动作要领和发球规则。
2、技能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70%—80%的学生能够正手发高远球将球击出一定的距离和高度,30%—40%的学生能将球击到后场指定区域。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主探究、合作学的精神。
六、本课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动作连贯、协调,强调手腕的内旋发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手腕的内旋发力 如何运用腰腹力量 重心转换问题
七、教法与学法
教法:语言法,直观教学法,完整法与分解法,发现式教学法 学法:模仿练习法、分组练习、探究式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八、教学过程
1、热身部分
利用羽毛球球拍操和基本步法接合,让学生身体得到充分的热身和准备,为下一步进行羽毛球练习做准备。
2、导入部分
(1)以追逐接发球游戏方式导入发高远球的教学:在场地上画一条线,一名同学距离线一定距离任意发球,另外两名同学接住发出的球,要求:发出的球一定要过线,然后被接球的同学接住。
(2)提问、学生思考:在上面的游戏中,怎么样的发球才能让球过线同时又能被另外两名同学接住? (3)学生谈自己的`观点。
(4)老师总结:只有又高又远的球才能既过线,又让另外的同学接到发出去的球。这样的发球我们就叫羽毛球高远球,这节课老师就教大家来学习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
3、基本部分
(1)讲解正手发高远球的意义和目的:由于大部学生没有接受过规范的动作学习,发球动作千姿百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那样或这样的发球动作不行,以及发高远球有什么用。
(2)示范并讲授正手发高远球的动作方法,强调动作的要领。
(3)组织练习:?徒手分解练习 ?徒手连贯动作练习 ?分组对练 ?分组交流学习。
4、游戏部分
通过一节课的正手发高远球的学习和练习,回到导入部分的游戏——追逐接
发球,游戏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发球之前与学习后的区别,此外,通过接发球游戏,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还存在哪些动作技术错误,再通过游戏的情况总结大家容易范的动作错误,并给于纠正。
5、结束部分
1、配合音乐放松肌肉,2、教师总结 3、师生再见
九、预计效果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正手发高远球技术动作,预计有20%—30%
的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高远球技术动作要领。
十、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引入教学情景、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在玩中学,玩中练,玩
中体验体育课的情趣,学会自己发现问题,交流中掌握体育技能,体验体育学习和成功的快乐,达到教学目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新颖的游戏导入
运用游戏导入教学主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式学生,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得到提高。
2、玩中学,学中玩
在练习中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相互交流,并通过游戏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游戏中发现学生的不足和优点,给予指导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在本次教学中,可能会有些个小球节没有处理好。一是在游戏时不能让所有学生上台表现自己的发球。二是学生自由练习时,不能很好的兼顾,可能会导致个别学生指导不到位。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我说课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十三课《一夜的工作》。歌颂了总理不辞辛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工作作风,抒发了作者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小事和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高尚品质的表达方法。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本文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默读中思考、批注;在讨论交流中深化认识、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课文内容特点,我把引导学生从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两方面体会的思想感情作为重点,而把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具准备】教师收集有关总理的资料并制作PPT
【说教法】
《一夜的工作》一文,语言朴实无华,内容真实感人,表达的`情感真挚强烈,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和抓住关键词句来两种方法展开教学:
【说学法】
引导学生运用读读──找找──议议──说说的方法学习课文,既让学生动眼、动手,又让学生动脑、动口,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实践,培养其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一、介绍课题,导入新课
出示周总理的图片,教师介绍周总理其人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由于“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是的中心句,是作者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感受最深的两个方面,是串连内容的主线,又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主线。因此,我采用了“中心突破法”进行教学。
我是这样设计:
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叙述了周总理的一夜工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划出中心句。
2、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是写了工作劳苦,哪些自然段写了生活简朴?通过理清层次,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做好准备。
三、精读感悟,入境悟情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从中找出体现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具体的事例和有关的词句,通过精读品味。
我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1、先找出有关的句子,细读细想。
2、抓住关键词语,并做上记号,说说你的理解。
例如: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通过精读体会到了周总理的工作量大。学生回答之后,我不失时机的点拨:“你是怎么知道?能谈谈你具体的想法吗?”这样学生就能说出从“一叠”、“一尺”来高这些词语看出来。这一句追问,听似平常自然,但无形中已经渗透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和体会句子的内涵的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其它的教学与之类似。如句子“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抓住了“看”、“画”、“想”、“问”四个动词感悟到总理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喝一会儿……”,“公鸡叫鸣”说明了周总理的工作时间长。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我又逐一的板书:工作量大,工作认真,工作时间长。又如“一盏台灯,两把小转椅”体会到周总理的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杯绿茶,一小碟花生米”体会到食物少,在学生体会后,我又进行板书。这样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具体的感受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是么的劳苦,生活是多么的简朴,从而产生了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没有繁琐的分析讲解,只有学生探究性的阅读、个性化的阅读、创造性的阅读。
说课稿 篇5
本次三定备课,我心里总是担心,总想上好一点,所以名篇不敢上。刚好上到这一篇课文,选了本篇阅读文章,想上出点什么?本文又不象《景阳冈》“武松打虎”有这一精彩片段,能让学生模仿大虫的动作,学生们兴趣黯然,印象深刻。如果要理解孙悟空从石猴-美猴王-齐天大圣-悟空-行者-斗战胜佛,即自然人于社会人的矛盾斗争,到成为社会人,以至超越社会人带有理性、哲性的感悟这些层次的理解上,也不是一下就能分析得完美的。只好在名著的语言上想做点文章,通过体会感受语言美来渗透、熏陶让学生们留下点印象。
教材分析:
教材使这样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通过以下几点来解决文章重点的。
1、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懂的问题。
3、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
在感悟语言上有三个层次:
视觉美;
韵律美;
意境美。
我相信班上学生的朗读能力,但也不排除所有同学的水平是一样的,在朗读上出现的层次性就很明显。我就从朗读直观上去感受语言的`视觉美:利用小黑板,象诗歌一样抄写文中句段;再通过与白话文的改写比较,感受古典语言的韵律美;通过想象去体会古典语言的意境美。我想通过课文学习后让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有一些个人的认识,或是喜爱上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再通过课外的兴趣阅读与习作实践,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后的印象。体会古典名著的写作语言特点:
1、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将人的特点和猴的特点融为一体。
从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本节课上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6
双杠组合动作:杠端跳上成分腿坐—前进一次摆动成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
(一)指导思想:
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针对八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互相协助,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掌握组合动作的技术要领,了解双杠的锻炼价值。
技能目标:学习双杠组合动作,使80℅以上的学生能基本完成组合动作;其中20℅的学生能够在帮助下的完成组合动作。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及对动作的控制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保护和老师的鼓励,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教材分析
双杠组合动作:杠端跳上成分腿坐—前进一次摆动成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
双杠的组合动作是本单元教学的核心,教师在复习巩固以前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单个动作质量和动作衔接而选用的内容。双杠组合动作技术难度大,对学生心身发展价值高。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体育基础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从而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本单元教学内容七课时完成,第五课时学生通过保护与帮助及自身的努力,完成难度较大的双杠组合动作,增强学生对动作姿态的控制能力。
(四)学情分析
通过前4节课的教学,学生上肢、肩带肌肉力量得到锻炼,基本掌握双杠的支撑摆动、分腿坐前进、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等动作。但学生上肢、腰腹的力量和杠上动作的空间感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还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来辅助完成较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个动作规范
难点:对动作的控制能力和动作的连贯、协调
(六)教学组织形式
集中示范讲解-----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集中纠错----分组练习
(七)教学手段与方法
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及时采用语言提示动作的完成时机和姿态控制;学生采用分组练习,集中展示,小组评价,教师点评,提高学生动作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八、教学流程
(一)开始部分(8分钟)
1、课堂常规
2、热身跑(绕小体操垫) 教师带领学生利用场地进行热身跑,达到热身和愉悦身心的目的。
3、徒手操(自编垫上专项准备活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自编的垫上操,预防肌肉、关节的拉伤,对将要进行的双杠教学做专项准备活动。
(二)基本部分(32分钟)
准备活动结束,我设计了小组布置保护措施的比赛,通过布置保护措施的比赛,将体操垫布置在双杠周围,然后在上面铺好盖单等,初步树立学生安全意识,确保练习安全,为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1、复习双杠动作衔接练习
①支撑摆动前摆下
②杠端跳上成分腿坐前进前摆直角下
③支撑摆动成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
通过三个简单组合练习的复习,初步建立成套组合动作概念,教师采取讲解示范、纠错指导、语言提示等教法,教会相互的保护与帮助方法,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提高已学动作的完成质量。
2、学习组合动作:杠端跳上成分腿坐—前进一次摆动成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
我示范讲解完整成套组合动作,初步建立完整成套组合动作概念,强调保护与帮助,克服学生恐惧心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通过教师纠错、降低动作要求、逐步取消保护与帮助、提高越两杠直角下的能力(越杠时摆动腿的摆动触及标志物)、小组展示使多数学生能够完成组合动作。小组评价结合教师点评,让学生客观分析动作完成情况。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游戏:丛林奇兵
通过游戏,即愉悦身心,有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
躯干协调素质和支撑摆动技术
(三)结束部分(5分钟)
1、放松:音乐伴奏下,教师带领学生放松四肢
2、课后小结与点评(鼓励课后加强上肢力量)
3、师生道别
九、场地器材与预计教学效果
场地与器材:篮球场一块、录音机一台、双杠4付、小体操垫40块
预计教学效果:预计平均心率130—140次分 运动密度 45---50℅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画家梵高》一课是人美版第八册17课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本课主要介绍了梵高的生平及其人物画、风景画等作品的特点,学生能用口头或者书面语言对梵高的作品进行描述、分析,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养,为今后欣赏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都非常活跃,而且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并且好奇、好动、好表现。而且通过4年的美术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但之前的学习中很少接触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因此,需要从人物生平角度入手,引发学生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并且多创造条件和活动,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展现个性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梵高的生平、绘画风格及艺术成就。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梵高作品的欣赏,讨论并用简单的语言对梵高的作品进行欣赏评述,提高审美素养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梵高的艺术精神,养成最重多元文化的意识,提升对艺术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了解梵高及其作品,学习欣赏作品的方法与过程。
难点:感悟梵高的艺术表现情绪,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评述。
五、教学方法
教法:展示法、讨论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观察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20xx年,美国宇航局的航流星云图观测到地球表层,竟然和一位画家在100多年前创作的一幅名为《星月夜》的作品极为相似。这让人不禁感叹,究竟是大自然创作了艺术作品,还是这位画家早就拥有了一双创世者的眼睛?大家知道这位伟大的画家是谁吗?这位画家就是著名的'艺术大师文森特·凡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为新课中欣赏《星月夜》作品做铺垫。
活动二:赏析作品,初步感知
1.提出问题:同学们对梵高了解多少?结合教材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梵高的生平。
2.展示梵高的两幅自画像,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这两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真实、严肃、神秘等。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养成自学及提炼文字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大胆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了解梵高的生平经历入手来欣赏梵高的作品,可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为后面赏析作品积累素材。
活动三:形式分析,感受风格
1.继续多媒体展示梵高的《自画像》,引导学生观赏,小组讨论:这两幅自画像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构图:大方饱满;色彩:明亮热烈;笔触:奔放粗犷。
2.展示《星月夜》,引导学生欣赏并尝试从构图、色彩、笔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构图俯视,色彩饱满、对比强烈,线条奔放有力,笔触厚重有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人物画与风景画的欣赏,可以深入的了解梵高的作品,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欣赏作品的能力,以及提取画面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整合过程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四:总结概括,领悟探究
1.总结梵高的绘画特点:色彩对比强烈、明快;线条扭曲、流畅、奔放;构图饱满。
2.展示《自画像》《星月夜》,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这几幅作品分别表现了梵高什么情绪?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压抑,激情。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加深学生对梵高的艺术特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且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活动五:比较鉴赏,小结作业
1.展示《唐吉老爹》《吃马铃薯的人》《向日葵》《阿尔附近的吊桥》等作品,学生欣赏,并结合梵高的艺术特色,从构图、色彩、线条、情绪四个方面分析作品。
2.总结回顾梵高的艺术特点。
3.布置作业:课后搜集梵高的相关图片、文章或影像资料,加深对梵高的深入认识,下一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的方法对比,学生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加深对梵高的理解;而作业则将知识带入到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艺术的净化、陶冶、教育功能,提升学生自身的美术素养。
七、板书设计(略)
【说课稿】相关文章:
关于说课稿 说课稿体育05-24
说课稿(精选)10-20
【经典】说课稿06-26
说课稿05-17
实用说课稿模板 通用说课稿模板02-23
小学自然说课稿大自然的说课稿12-22
《水》的说课稿11-13
少先队说课稿11-20
[精选]樱花说课稿11-20
精华说课稿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