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说课稿

时间:2025-04-16 09:32:2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美术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美术说课稿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小学美术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在玻璃上点画转印水彩画的方法,探索玻璃水彩的多种美妙效果。

  2、感受水色的浸润、渗化、流动、变化,增进对色彩美的审美体验。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形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在玻璃上点画转印水彩画的方法,探索玻璃水彩的多种美妙效果。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性使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学生欣赏一组图片。①张家界风光②一块奇石③一个树根

  2、师问:这是什么?像什么?

  小结:对,像老人,像“山峰”,从“山峰”到像“老人”是同学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去想像的结果,使人信服.从这里让我们认识到: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想像。在我们的绘画中,有时没有用往常的方法却在不经意间发现和创造美的形象。

  二、认知了解

  1、请同学们再看一张图片,听老师作简要介绍。

  这是在一块玻璃板上涂的色,灰紫色浓淡相间,略有变化,然后将画纸覆盖上,轻抹,揭起来,玻璃上的彩色转印到了纸上。

  2、师问:请同学们思考,画面上有什么具体形象或者说经过稍微加工后,可以成为一张什么图画?学生讨论:??

  小结: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请看第六课加工后的作品《春山》。树干挺拔,枝叶斑驳,湿雾缭绕,小鹿乖张,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这种运用玻璃板(塑料片或有机玻璃)抹印色彩,制造纹理的绘画方法,又好看,又好玩,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玻璃水彩”。(板书课题)

  三、方法指导

  教师演示,请学生发现形象或命题。(师生共同完成)

  1、在玻璃上涂色,稍浓。

  2、点水渗化开来。

  3、覆盖纸张,轻抹。

  4、揭纸(运用不同的方法揭纸,会产生不同效果,如一张纸分几次揭起,边拖边揭起,改变揭纸方向都会出现不同效果)。

  5、发现形象:①揭纸后,教师改变纸的`方向展示,师生共同发现纸上偶然出现的形象,如果需要可稍作点染加工。②如果无任何具体形象出现,这是常有的事,可以趁湿采用补救措施制造形象。

  向学生介绍几种方法:a.用剪刀背刮色;h.弹水;c.撒盐。6、学生为老师演示的作业命题。

  第二课时

  四、创作训练

  1、作业要求:

  (1)请每位同学按教师提供的方法完成l一2张玻璃水彩作业。

  (2)转印揭纸后同座两人可以共同讨论捕捉形象和命题,相互合作,相互帮助。

  2、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

  1、请自认作业成功的学生,到讲台前展示,自我评价作业。

  2、其他同学欣赏台前学生作业,学会欣赏评价他人作品。

  3、教师总结。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编辑指导思想

  不管是在温暖的南方还是在季节变换明显的北方,各种各样有营养又味美的水果永远是孩子们的最爱。在南方,有披着"鱼鳞"的菠萝、金黄的芒果、成串的香蕉、红红的荔枝、毛茸茸的红毛丹、大大的菠萝蜜、形状奇特的榴莲;北方有诱人的水蜜桃、黄澄澄的柿子、脆脆的梨、红瓤的大西瓜、玛瑙般的葡萄……提起这些,孩子们准会垂涎欲滴!这些水果不但看着诱人,吃起来还有各种不同的味道。

  那么多种的水果,或香香的、或甜甜的、或酸酸的,还有的水果闻起来臭臭的吃起来却香香的……享受这些水果时,同学们的感觉也是各不相同的。本课设置的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回忆,不但表现不同水果的特点,而且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而独特的感受。

  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的学习领域,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体验美术造型活动的乐趣。

  2、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在感知活动中,启发学生去体会和表现物体特征、形状及带给个人的不同感受。

  应会: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创作出有情趣的画面。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体验生活美。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有情趣的感知与回忆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表现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独特的感受,在感知或回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展开创作。

  4、学习材料

  (1)师生各自找来自己最喜爱的水果,作为感知材料。

  (2)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表现工具。

  二、教学设计

  在《好吃的水果》一课中,(1)我运用原有的教学方法,巧用游戏、学玩结合的方法设计了“回忆感知”环节,通过游戏“猜谜语”引导学生积极回忆各种水果,教师与学生同游戏,同感知,在游戏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水果的认识与回忆。(2)运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设计了 “欣赏感受”这一环节,通过欣赏、分析不同水果的外部特征,直观了解水果的形象、特征、色彩,感受自然的美。

  在以往的教学中,通过以上两个课堂教学环节便解决了教学的内容与重难点,学生便可以进行创作,但在创作过程中,会发现学生的画面内容单一,表现形式呆板,缺少创造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原有的基础上运用“刻意求新、相机诱导”的'教学方法设计了“观察思考”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将真实的水果带入课堂,大家坐在一起品尝水果,让学生观察其他人吃水果的动作和表情,学生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表现水果的好吃不单单是把水果画的形准、色鲜这一个途径,通过描绘吃水果的人,他们的动作和表情也可以表现出水果的好吃,(如:人物表情——吃甜水果,眉眼弯弯地笑,酸水果眉眼会挤在一起。人物动作——吃好吃的水果会大口大口地吃……)这样就会使学生多了一种表现“好吃的水果”的途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延伸,启发诱导学生将吃水果的真实感受带入作品创作中,将各种水果赋予人物的感情,水果也可以有各种喜悦的表情,甚至可以创作表现“水果运动会”、“水果演唱会”等等,使学生又多了一种表现“好吃的水果”的途径。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会从表现水果的单一途径中跳出来,绞尽脑汁创造各种不同的表现水果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态度,将创新思维转化成创新技能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完成了教学中的隐性目标与内容,解决了教学难点。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3

  自然界的颜色千变万化,五彩缤纷,这些绚烂多彩的颜色把我们的世界装扮的美丽迷人。把学生融入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当中,就会增加他们的色感,对色彩的认识就会大大提高。

  一.教材分析

  <<色彩的和谐>>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本课集合了中外小朋友熟悉喜爱的卧室与别墅作为范画,运用暖色和冷色的的两中对比,让学生感受和谐色给人的舒适魅力。

  本课是色彩基础课,课程结构内容包括:邻近色的概念,在色相环上,相邻近的颜色称为相近色,如黄、黄绿、绿或红紫、紫、蓝紫等。邻近色的配合,会使人产生舒适、和谐的美感;色彩冷暖的概念,冷暧对比是色彩对比的一种,补色对比是最鲜明和强烈的冷暖对比,在同一幅画里,必须有一个主色调,主色调对画面的和谐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制色相环,了解一种颜色加黑或加白,就会产生色彩渐变的效果,即和谐色,以及由此产生的美。

  2。试用一种颜色,加黑或加白的效果。

  3.也可选择邻近色进行色彩的渐变练习。

  三.教学重难点

  1.体验丰富的色彩带给自己的魅力,认识邻近的运用带给自己的乐趣。

  2.让学生充分挖掘运用色彩的奥秘和对色彩的感受。

  3.让学生通过色彩的渐变练习加深自己对邻近色的认识,进而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柔和对比和强烈对比是两个不同形式的概念。

  四.设计理念

  本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通过学生接触和谐色,认识和谐色,,运用和谐色激发学生运用色彩的欲望,以此来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线条、色彩、表情、语言等表达自己对形与色的感受,以及对真、善、美的认识。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和谐色与他们所学习析色彩线条的联系,更加热爱美术课。

  五.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有关色彩渐变的`色相环或图片。准备示范用的绘画工具及多媒体影相资料。

  (2)。学生准备水彩或水粉颜料及相关绘画工具。

  2.教学活动

  (1).引导阶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可先欣赏教材上的以及所收集到的图片、资料(注意和谐色的渐变效果)。

  2.也可以让学生看看教材上的“知识窗”,了解和谐色的渐变知识。

  3.播放动画片《狮子王》片断,学生体验并试着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片中形与色的感受,以及对真、善、美的认识。 设计意图:成功的导入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点采用播放影像的方法导入,目的是把学生带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中,通过听觉、视觉感受丰富的色彩带给自己的魅力。

  4.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画图,讨论画面里怎样运用和谐色彩的。

  设计意图:学习任何一课对学生来说,都不是从零开始,介绍自己喜欢的画面既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又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发展阶段

  1.教师示范: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例如,普蓝,在以后的步骤中我们称之为主色.画一个简单造型.又如,一棵松树,也可以是几何图形,用直线将图形分割成若干份,可以用笔来画,调色这一步很重要,要多挤一些主色颜料,最好一次挤到位,黑色或白色可以逐渐添加,还有一点要提醒学生的是,深色宜选择用加白的方式来表现色彩的渐变,反之,浅色宜加黑表现色彩的渐变。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了问题中主动学习,不是简单地获得认知的结果,而是使学生融入到色彩世界的乐趣中、兴奋中,从而产生积极探究的心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教师出示色相环,让学生观察色相环上的颜色排列规律:在色相环上,相邻近的色彩,称为邻近色,邻近色之间的颜色非常接近、相似,色差比较小,给人一种舒适和谐的感觉;在色相环上,两种相对的颜色叫补色,补色之间的颜色相反,色差比较大,给人一种跳跃的感觉,它是所有色彩对比效果中最强烈的一种对比形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色相环,掌握色彩的排列规律,理解和谐色与补色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色彩对比形式。

  3.学生运用自己手中的颜料运用加黑或加白的方法自制一个色相环,体会和谐色与补色之间的色彩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运用色调的过程中能进一步熟悉和谐色与补色之间的颜色变化过程,为以后在创作画面的运色和调色打下基础。

  4.学生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修正自己的创作思路。

  (3).分组创作,共同评议

  小组同学共同临摹或设计自己最喜欢的两张作品,一张为风景画,要求使用的主色调为冷色调;另一张为卡通画,要求使用的主色调为暖色调。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合作中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4).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设计用和谐色组织画面的体会,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学生参与评价能反映他们对本课评价的理解,可以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六.拓展延伸,激情总结

  利用和谐色彩的渐变方法,画出有装饰效果的风景画或抽象作品,也可以用红、橙、黄、蓝、绿、紫等邻近色,进行色彩的渐变练习。

  设计意图;对孩子们来说,喜爱颜色是与生俱来的。而这种对色彩的兴趣将激发他们自发地观察、认识和学习。

  七.结束本课

  播放一幅幅的课件,和谐色、邻近色组织的作品,让学生在看画面、听音乐的过程中愉快地结束本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

  邻近色在创作画面时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一幅画面的主旋律。如果不能很好的运用邻近色来组织画面,一幅色彩作品的创造就会产生一种色彩的混乱,让人感觉画面脉络不清。一幅冷色调的画面或暖色调的画面里主要都运用的是邻近色的对比,这样画面才会显的舒适、和谐。学生初学使用水粉工具临摹水粉画,困难较多,老师最好先画出步骤示意图,一步一步带领学生作画,提醒学生用水要适当,不要太多。辅导时及时纠正学生用水多与少的失误。

  因为,学生是初次尝试用水粉颜料临摹水粉画,作业要求不要太高,对画得比较好的作业及时鼓励,对不成功的作业不要批评和指责,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喜怒哀乐》一课是小学美术第十册第六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本科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欣赏、观察、体验等环节来学习表现人物喜怒哀乐不同表情,它侧重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体验表情的作用及乐趣,并试着拿起笔用富有感情的线条来表现喜怒哀乐。

  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它随着儿童涂鸦开始,便陪伴着他们成长,成了许多孩子表达内心的手段,五年级的学生属小学高年级,心里上已渐渐成熟,他们的语言能力较强,对生活细节感受较深刻,对绘画则更显谨慎,常常感想而不敢画,而一课恰好接近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的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与夸张的用线。

  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心情与表情的关系,以及喜怒哀乐不同表情的特征和表现手法。

  技能目标:掌握基本任务头像造型手法与用线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

  3、 教学重点:学会描绘喜怒哀乐的表情特征

  4、 教学难点:运用已学知识结合表情特真,大胆夸张,创作出独具个性的肖像画。

  二、说教法

  依据本科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创设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课开始我便出示自己的头像表情,让学生猜可能发生了什么,即让学生猜“情景”,这能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动脑并主动地学。

  2、 示范指导法

  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擅于模仿,因此教师不但要在语言、品行上成为学生的楷模,而且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也应予以示范,在画表情时,提醒学生构图及用线的相关知识。

  3、 引导欣赏法

  美术史上很多大师作品值得借鉴,也值得学生去欣赏,我例举了《蒙娜丽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两幅典型的名画,对人物表情分析,感受名画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形成审美意识。

  三、 说学法

  1、 问题讨论法

  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让学生带着难题相互讨论,不但意义深刻,也颇有成效,我组织学生讨论多种表情的特点,为他们画表情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法

  本校现提倡“先学后教”,让学生先学,产生疑问,如书中的技法点击部分,我会先让学生先看书自学,然后再带着疑问看教师示范,这样才能逐个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

  四、 说教学过程

  1、亲近学生,激趣导入

  首先我将出示明星不同表情的照片,以头像为主,提问学生,“猜猜?”这样学生便能快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理解不同表情来自于不同情境,不同心情,从而导入本课课题《喜怒哀乐》

  2、欣赏名作,技法指导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利用课件展示引导欣赏《蒙娜丽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头像表情,并请学生猜猜人物可能身处的背景,在学生回答完成后,出现完整图,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理解人物表情与作品的关系。然后我将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除了范例中的几种人物表情外,还有哪些人物表情,请学生作出不同的表情,并描述每种表情的五官变化。然后我再和学生一起看书中知识窗的内容进行小结,组织学生读一读,如:“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学生边读,教师边出示相关表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

  3、 步骤示范,技法点击

  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通过课件展示,欣赏人物的脸型、发式、眼、眉、鼻、嘴、耳的各种不同表现方法,这一环节能为能力弱及无从下手的学生提供帮助。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书中的“技法点击”,掌握作画步骤,我将以一位学生为例,边引导学生观察人物,边按作画步骤示范,尤其在画五官时,提醒学生运用知识窗内的古代画诀,同时鼓励创新,适

  当夸张,以及用线的粗细、疏密、深浅和虚实。

  4、 鼓励创作,品评欣赏

  这一环节我首先会对学生提出作画要求:运用线描的手法表现同学的人物头像,注意构图与表情的刻画,可适当夸张。在学生作画的时候,我安排学生分组作画,细心观察学生的写生表现程度,适时指导,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帮助与鼓励,让他们建立起美术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对作品的评价这一环节我尤为重视,我设置了两个环节:1、学生自评,给自己作业写上评语或评分。2、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欣赏、比较、了解五官的微妙变化能产生不同的表情。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最后,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共同体验表情的乐趣,共同学习画表情的活动,技法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让他们在玩中学。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瓶盖是生活中的常见物,大小,色彩、形状各异。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瓶盖的外型,就瓶盖圆柱体的外型引导学生想象日常生活中具有圆柱体外型的物体,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用瓶盖排列、拼贴各种图形,让学生尝试用各种瓶盖及一些辅助材料来组合1-3件玩具。从而培养学生用废旧材料制作玩具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瓶盖排列、拼贴图形。将各种瓶盖材料组合起来做成1-3件玩具。

  知识与技能:将各种瓶盖材料组合起来做成1-3件玩具让学生对用废旧材料自制玩具产生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在研究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1)利用瓶盖排列、拼贴各种图形。

  (2)利用各种瓶盖设计、组合起来自制玩具。

  教学难点:用各种瓶盖自制的玩具是否特别有趣。

  三、说教法

  教学开始先出示一些用瓶盖做的玩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了解瓶盖的外形。用启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后演示简单的装饰方法,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构思,拓宽了他们的思路。让他们大胆的去创作。

  四、说学法

  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方式了解瓶盖的外形。接着学生通过做联想游戏,动手操作的方法,用瓶盖尝试排列、拼贴各种图形。最后自主探究、完成作品。

  五、说教学过程:

  1、范作引入,激发兴趣。

  开始教师拿出一些可爱的玩具直观的让学生来欣赏。以吸引他们的视觉,使他们进入情境。在欣赏过程中让他们说说玩具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接着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有趣的瓶盖》

  2、观察比较,激发想象

  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把瓶盖收集在一起展示在桌面上,在欣赏过程中让他们交流讨论:谁的瓶盖最大,谁的瓶盖最小,谁的瓶盖最漂亮……,以及瓶盖的形状。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使他们了解了瓶盖的外型。紧接着教师采用举例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做个联想游戏:一个瓶盖可以像什么?(娃娃的脸、太阳月亮灯钟表等)将两个瓶盖放在一起,它可以像什么?(汽车的轮子、奶奶的眼镜等)叠在一起,又可以像什么?将三个瓶盖放在一起,看一看又像什么呢……?让小组里的同学一边玩一边说,最后比一比,看谁想的最多。通过老师的启发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与交流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3、欣赏作品,启发构思。

  让学生认真地观察书上的作品,读读书上的文字。然后思考交流:每个玩具是用什么样的材料制作,怎样做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补充介绍,同时利用彩纸、、牙签等辅助材料演示拼贴、粘接装饰的方法。这样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构思、拓宽了他们的思路。

  4、自制玩具,展开创作

  教室内播放轻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尝试用各种瓶盖设计、组合起来自制1-3件玩具。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辅导,解决学生制作中出现的困难。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将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做法进行展示,以便对其他同学有所启发。其次,由于有的瓶盖口较锋利。教师要提醒学生制作过程中注意安全。

  5、评价总结,课后拓展

  作品完成后都期盼展示自己的作品,所以每组选一名同学到前面来,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谈谈创作思路和制作过程。紧接着老师谈话总结今天我们走进小小的瓶盖世界,你感到无穷乐趣了吗?我们用废旧的瓶盖来制作了不同的玩具,美化了我们的版面,美化了生活。今后我们再看到一些废旧的物品应该怎么做?变废为宝。最后老师鼓励学生课后利用瓶盖做车轮,试做一辆汽车。收拾整理课桌。

  六、说板书设计

  有趣的瓶盖

  瓶盖圆柱形

  排列拼贴

  自制玩具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6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在造型中体验乐趣。

  (二)理论依据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要作用于生活。鲁迅先生说:“美术有利于世,倘其不尔,即不足存。”美术课程中的设计·应用领域课业内容是美术服务于生活的最直接的体现。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是继《花衣服》、《看谁的风轮跑得快》、《不倒翁》之后,又一课对生活中用品的绘画设计课程。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利用身边的废弃物进行小钟表的设计制作与装饰,体验生活设计的乐趣,。

  (二)学生情况分析

  1、通过课下对学生访谈了解到:学生正在数学课上学习认钟表,了解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如:时针、分针、秒针的特征),但缺少对钟表整体结构的观察和认识。

  2、学生的思维活跃,想法多样,但是在动手方面的能力较弱,从而对孩子将想法转化成手工作品的过程有一定的制约。会出现作业进度慢和手工粗糙等现象。

  3、学生在前面几节课《花衣服》、《看谁的风轮跑得快》、《不倒翁》学习、掌握了一些纸工的知识与技法,制作上有一定的剪贴基础。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交叉运用了直观对比法、谈话讨论和演示法,通过观察分析、探讨交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设计,拓宽学生设计思路,领会设计与应用的关系。

  (四)技术准备

  教师准备:1、演示文稿:新颖的小钟表。

  2、课件、教具、彩纸、剪刀、胶棒、废弃的包装盒、废挂历纸。

  学生准备:彩纸、剪刀、胶棒、废弃的包装盒、废挂历纸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时钟的基本结构,并能运用造型元素进行时钟的造型设计与装饰。

  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设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文稿及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利用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学习、实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制作钟表,教育学生知道珍惜时间。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人文情感,养成细致认真的.观察习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抓住时钟的基本结构进行想像与设计制作。

  (二)教学难点

  如何巧用材料以及对表盘的设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滴答、滴答”声,问,这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学生答:闹钟、钟表发出的声音。

  描述它的样子。

  2、引导学生欣赏师生课前准备的各种钟表实物及图片。

  3、引出并板书课题《新颖的小钟表》。

  二、讲授新课

  1、师提出问题:你能给这些钟表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按机械表、石英表、电子表分类。(随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让另外一名学生找出相应的钟表图片)

  2。放映ppt 欣赏各种小钟表图片,仔细观察,钟表的特征

  (1)小钟表由哪几部分组成?

  表盘,指针,表符(数字)三部分组成 (板书)

  (2)分小组讨论

  A、表的外形:

  各式各样(动物,人物,物体……)

  B、表盘形状:

  圆形、方形、三角形、多边形……

  C、表符种类:

  点、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

  简单介绍阿拉伯数字和罗马数字(pp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XI XII

  3、 师展示课前收集的古今中外不同种类钟表的图片以及教材中的钟表图片,引导学生赏析。重点讨论、交流分析美术作品中钟表特点。

  (1)师提问:观察钟表的造型和表盘的位置,想一想人们是怎样利用生活中、自然界中的形象进行巧妙设计的呢?

  学生讨论:

  有的利用了小动物的肚子,有的利用了大萝卜、五角星……

  (2)师提问:人们为什么这样来设计表盘?

  学生发言:

  这样可以突出表盘,让我们看清楚时间,发挥钟表的作用。

  4、演示启发

  重点演示:(1)利用学生(中等水平的)准备的作业材料讲解示范。

  (2)对折剪造型、剪圆形。

  三、艺术实践

  1、布置作业:

  (1)利用彩纸、废弃材料(包装盒、纸盘、光盘、日历数字等)制作一个外形新颖、表盘精美、颜色漂亮的小钟表。

  (2)注意剪刀的安全使用、以及不乱扔垃圾。

  2、巡视指导:

  (1)询问了解学生构思,提出建议或适当演示,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材料。

  (2)及时将学生作业中好的构思和表现在班中共享。

  (3)关注后进生,必要时协助制作。

  四、展示作业

  选5—6幅设计较好的作业投影展示。

  五、评价作业

  自评:介绍设计意图,自评优点与不足,介绍下一步将继续完善的内容。

  生评:举手评选自己喜欢的小钟表投票,评出“最具人气奖”。

  师评:对整体学习态度、作业表现进行评价;点名表扬审美与实用结合较好的作业,和本节课进步明显的同学

  六、拓展延伸

  1、将自己的设计介绍给家长,征求家长意见。

  2、用花草构建的园林大钟使城市更美丽,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设计出个好的作品来美化我们的环境。

  六、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本课特点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在教学中力图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听、看、说、做多种感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参与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忆、分析、想象、创造能力,使学生充分表现,发展个性。

  七、板书设计

【小学美术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美术说课稿11-25

小学美术说课稿11-14

最新小学美术说课稿07-10

小学美术说课稿(15篇)11-06

[精选]小学美术说课稿15篇05-28

小学美术说课稿14篇11-02

小学美术说课稿(12篇)03-17

小学美术说课稿(经典15篇)06-08

小学美术说课稿15篇06-13

美术说课稿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