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篇(优)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撰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
提起《史记》,对于刚刚经历过的高考的我们来说,是这样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为西汉司马迁所著”,这是高中课本上给的注释,是冰冷的考点。但对于中国文化史来说,天地永恒,青史永新,述往事,以观成败,鉴得失即可明是非,《史记》是中国历史文化上最璀璨的宝石之一。《史记》真实记录自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竭尽全力为后代构写出相对真实的中国故事。
今朝描摹历史里的山川湖海,他当是骨骼。由于《史记》,我开始去探究一位史官是如何完成一部历史的记录。看他如何镌刻帝王,看他如何为世家诸侯着笔上色,看他如何勾勒出三千年的风雨。《史记》的总设计师是他的父亲司马谈。正是有他父亲所给予的信念,一部史书成了父子之间,两代人之间的约定。节目中在司马谈临终之时一句“要敬畏写下的每一个字”,令人听之便觉得沉重,这在背后是蕴含的是史官的信仰,是对历史的尊重。史官,手中的笔便是后世探知世界的窗口。修著历史绝不简单,司马迁少时游学,陪同汉武帝治理黄河,寻访过许多名胜古迹,为完成《史记》积累了相当客观的'资料。在司马迁的生平里,有一事不可忽略——因李陵之事而遭遇宫刑。宫刑是屈辱的,甚至他在此后无时不因遭遇宫刑而感到羞愧。慷慨赴死易,忍辱偷生难。即使饱受身心折磨,他也仍对得起手中的笔,在《太史公书》中专门作了李将军列传,飞将军可敬,每一位士兵都可敬。我依旧记得那段震耳欲聋的对话“昔日周文王被拘禁之时,推演《周易》;孔子在窘困之时,编著《春秋》;屈原被放逐,赋《离骚》;左丘双目失明,作《国语》;孙膑被残害,剜去髌骨,写出兵法;《诗》三百篇,多数是圣贤发愤而作。我横遭祸事,身躯已残,青史不可废”不虚美不隐恶,他接受人生最大的遗憾,也在这样的意志里创造了最大的价值,万世不朽。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我们为什么要读史,因为我们要再血脉和文脉传承中找到个人的根与魂。所有人都是从历史而来,向未来走去,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读史可以看清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处世的态度。就像《史记》之中的《屈原列传》,我们从中了解屈原如芳草的美好品质,佩服他卓越超群的才华,更尊敬他的爱国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如同镜鉴。历史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提升眼界,去感受历史里澎湃汹涌的情感。我们不必记住一整部史记,我们更应该从中获取更多的思考,现实和历史之间的联系,甚至做人的道理。《史记》,共计130篇,526500字,包含了4000多个人物。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游客侠士,历史就是人民创造的,以人为历史的核心,注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治世。山河是一部史书,壮游如同读史。《中国通史》里这样一段话:历史者,研究人类社会之沿革,而认识其变迁金华之因果关系者也。世事更迭往复,万事都有根本,以史为鉴,可以明智;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一档全新大型文化类节目,以多舞台、多场景、古今对话的创新方式出现在大众眼前,刚播出便收获了4。5亿的播放量。
节目将聚集多名演员来演绎典籍里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借由不同时空坐标里写书人、读书人的闪亮故事,让经典照进现实,展现经典书籍中的中华文化。
当我初看这个节目时,我的感觉是:惊艳!首先,节目的场景设计十分巧妙,甚至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为了让观众沉浸地走进历史,确实做了很多考虑,旋转式座椅就是一大体现;其次就是演员的深情演绎,古人的`情感复杂,不是那么容易揣摩的。
比如最近一期中的“伏生”角色,伏生作为一个心系《尚书》且年过九旬的老人,其扮演者倪大红老师需要从人物心理、语速、动作快慢等多个方面考虑如何去展现人物形象,这很考验演员的职业技能和其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同时,我们从节目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观众都被伏生的“舍命护书”所感动,热泪盈眶,这也恰恰满足了我们一点点的精神需求。生活在快时代的我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品读经典,这个节目也正是一个好的契机,我们需要感谢这个节目,感谢这种创意!
节目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几句:“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典籍不仅仅是一本历史悠久的书,他蕴含的更多是一种智慧,一种情怀,一个国家的象征。希望中国文化能够在各辈人的努力下薪火相传,经久不息!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3
二号”载人飞船探索宇宙的片段,展现了当代中国人对先贤“上下求索,勇于创新”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节目开场,老年屈原在“岁月长河”里遇见了编订《楚辞》的西汉文学家刘向、承袭《楚辞》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仙”李白以及“天眼之父”南仁东。节目特别为屈原和南仁东打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天问”。他们的.成年时代和幼年时代一问一答,交错呼应,最后共同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灵宣言中,正式开启《楚辞》的识读之旅。其中最令我动容的一段对话是:
屈原:我提出了关于宇宙的疑问。
南仁东:我用一生在寻找答案。
“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中国人民历经磨难而不屈,中华民族历经考验而不衰,丰富的文化正是这其中内在的密码。迈步新征程,不断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我们的文化将更加饱满,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将更加昂扬。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4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我们从哪能得知?研读典籍,我们探究中华文化的精粹,激发蕴藏在血脉里的文化溯源。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为西汉司马迁所著,他用一生心血完成这部著作。他的父亲司马谈想记录中华民族的历史,临死前将这个使命传给了司马迁。《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共计130篇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它树立华夏之模范,是万千历史果实的凝聚。
典籍以舞台剧的形式演出,演员们的演技炸裂,让人身临其境,用简单明了的表演讲述古文。撒贝宁带领我们与司马迁跨时空的碰面。我看得入了迷,不知觉中,眼前出现了位先生。我鞠躬行礼,后说:”先生,我是来自二千年后的学生。”先生点了点头。”那你是否知道以后的事?人们会看《史记》吗?”我肯定回答后,他的脸上浮现笑意。我笑着又和他说:”先生,《史记》一书成为了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瑰宝。为后世的史学和文学有着深刻的贡献。”
先生带我领略历史,讲解道德之典范。“后世还会研究历史吗?”先生转过头问。“当然,史记为后世研究历史作出很大贡献。后人们也熟识您。您来自史官世家,十岁兴读古文,之后又听董仲舒先生讲《公羊春秋》,孔安国先生讲《尚书》。您父亲对您的影响更为深重,二十岁便游历全国,为写史做准备。虽然一场横祸的'突然降临让您受到致命打击,但您更加成熟深沉,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史记》,后人也称您为“史界太祖”。
中华历史,赓续延绵,后世都开始研究历史,喜爱您的《史记》。后世一位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对您的《史记》极为推赞,承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一本历史百科全书。语言生动流畅,评论犀利深刻,展现古时人类的文化成就。它启迪后人,促进民族思想,为中华文明之明珠。”先生说:”能为民族作贡献乃吾的荣幸。愿后世幸福安康,愿青史永垂不朽!”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读《史记》,体会文中神韵,获得典范和教益。《史记》延使人类文明,通古今之变,担华夏之筋骨。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5
今天我看了《典籍里的中国》。
通过这部戏,我认识了一生爱《书》如命的伏生爷爷(本名伏胜);伐纣的周武王;代皇上听《书》的`晁错。
这里还有很多名人名言名曲,例如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出自《尚书.牧誓》节选。
我还认识了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荆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这就是华夏九州,多民族的九州,物产丰盛的九州。
我知道鲧治水用堵塞之法,禹治水用疏通之法,已被尊称为大禹(原名姒禹),他的父亲是姒鲧,本是治水之人,可九年不见其功,便流放至羽山,才换大禹治水。大禹还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呢!
我看完这部戏后非常感动,还和爸爸妈妈玩了记九州,太高兴了,我和爸爸妈妈都学到了很多知识,我感觉文字都活了过来,中国古籍离我更近了。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6
今天我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这一期讲的是《易经》,孔子为我们讲述他从《易》变成《易经》的`过程。
在商朝时期,崇候虎野心很大,而西伯候虽是周国人,但是他爱楚国人,楚国的百姓也都敬爱他,这让崇候虎很是妒忌,于是想法设法在帝辛面前陷害他,还杀害了西伯候的长子伯邑考。这让西伯候很是伤心。西伯候在他父亲遇害时就没能救他,现在他儿子也被害死了,西伯候悲痛欲绝,同时也让他想通了帝辛的昏庸无道。西伯候脱困后,就发动了战争,与楚国开战,楚国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崇候虎还利用西伯候的爱民之心,拿百姓当人质要挟西伯候。后来楚国百姓和战士都受不了无道的压迫,造反了崇候虎,拥护西伯候成为新的一代王。
看完后,让我学到,做人不能自私自利,要做一个有美德和爱国的人。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7
大年初一晚八点在央视1套播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怀着期待的心情我也观看了这档文化节目。看完后,脑海中只有两个字:震撼。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讲述的是《尚书》。相传的《尚书》即五经中的《书》,是孔子晚期编纂的,原有上百篇,“不易懂”,“不易传”,所以孔子决定选出其中的.精华,要求“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盛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后来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政策,许多的《书》都被烧了,这时就有了传《尚书》第一人——伏生的故事。
伏生从小便读了《尚书》,后来为了让文化传承下去,他将一本《尚书》藏在自家墙壁中。后在运了一车《书》回山东老家的途中惨遇兵乱,他的儿子舍命护书,他的妻女因为不愿用《书》生火而病死。可以说若没有伏生,就不会有现在的《尚书》。
由倪大红老师饰演的伏生真的惟妙惟肖,从伏生的眼神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九旬的老人一生识读《尚书》,保护《尚书》的决心之大和对妻子舍命护书的痛心。他一生都在尊崇《尚书》,尊崇文化。而由撒贝宁老师饰演的穿越两千年的晚生,也正意喻着现代的读书人,这也是号召我们多多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追溯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是否有想过,为什么同样作为四大古国之一的古中国,文明却不像其他三国一样都断传过,而是代代相传,一点一滴流传至今?正是因为我国的历史上有像伏生这样伟大的人物存在啊。当然这其中也有贤明君主的功劳,如果没有汉文帝,也就不会有晁错去拜师求学,《尚书》流传的机遇也就会小很多。由此观之,文化之所以能传承下来,是因为一代代贤明的君王和贤能的读书人对文化的保护和尊崇。
《典籍里的中国》的第一期看得我泪流满目,我不禁为伏生誓死护书的精神动容。作为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辈应当也将《尚书》流传下去,发扬光大。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
大年初二晚上,无聊之余翻看手机网页时,看到头条上对倪大红老师饰演的伏生赞不绝口,虽不知伏生是何人,但看着网页上的图片,不觉便被吸引,认真阅读完才知道是央视新出的春节档大型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一时兴起,便想看看演了什么,打开爱奇艺app搜索出来,点开看了几分钟,不觉就被节目开篇的精彩解说所吸引。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的古体字为:上边是“册”,下边是“几”即为几上放着书。这样的解说很明朗的说明了何为“典”,让人印象深刻!
开篇讲述了《尚书》传承至今的艰难不易,讲述了古代文人先贤们爱书、护书、传书的故事。《尚书》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节目通过古代读书人伏生与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的古今对话,通过古代场景伏生护书、讲书的事迹,大禹治水患定九州、周武王牧野盟誓的演绎与现代图书馆孩子们背诵禹贡场景的相互切换,将护书讲书传书的故事有序的讲述出来,让人看懂故事的同时不免产生共情。同时也对曾经学习过得故事、看过的书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只是存在于脑海中的故事或者看过的只知其字不知其义的文字了。
以前只知大禹是有名的贤君,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通过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还知道了他划定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如节目中古时护书人伏生所问:华夏为何是一体?现代读书人撒贝宁所答:自古是一体。让人泪目,是啊,华夏自古是一体。
只知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不知商纣决战的牧野盟誓,通过演员们铿锵有力的宣誓,对那些简单的`字句有了直观的认知,原来是这样的热血沸腾啊: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今人为何要读典?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所以读典是多么重要啊,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读典、学典、还要传典。
记得小时候,都是妈妈边干活边教我学习诗歌。从简单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到复杂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再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等等,通过这样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妈妈有意无意的言传身教,使我对这些诗歌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外,更对诗歌有了一种本能的喜欢,现在闲来无事时也会翻上一两篇。
我想小时候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应该是很重要的,所以现在偶尔会和家里的小侄子一起互相提醒着背背诗歌,以激发他对诗歌的喜欢。我想这也是对于经典的一种传输吧!
所以我们在学习经典的同时,向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去传播,邀请他们中感兴趣的一起学习,从而有更多的人来读典、学典、传典,应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吧!如节目中伏生随着现代读书人来到现代图书馆看着小孩子们在背诵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时泪目的那一幕,他应该是欣慰的吧,因为他及家人历经艰难保护的书,传承的书很好的流传了下来,并且为后人所学习。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在云端下载《书》来看了,人人都可以学书、传书了!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9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今日我院组织观看的《典籍里的中国》以别开生面对话先贤的方式带我们走近宋应星,影片里的他说:“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并向底层劳苦群众请教,在实践中汲取养分。正应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言。
在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他以永不言败、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劳动中记录并著成《天工开物》一书。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此书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作为江工学子的'我们,自入学起便深受天工文化的影响。在这片以弘扬天工文化优良传统,成立天工文化研究院,开展对天工文化的深入研究,着力发掘其中的创新精神、工匠意识、生态思想等积极因素的沃土上,我们以探索者的姿态致知力行,躬行不辍。相信未来我校的天工文化自信必将更加饱满,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必将更加昂扬。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
《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综合频道的节目,一经亮相,就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现象级爆款,也成功为文化节目树立起了新的标杆。节目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观众游历于时间的长河。聚焦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他从1961年湖南安江农业学校的一片试验田里启程,遇见立志让“稻子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每个人都可以在稻穗下乘凉”的袁隆平,而后穿越到300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的江西稻田,拜访同样为了“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朴素梦想跋涉不止的宋xx。
这期节目,在戏剧呈现上横跨宋xx的青年、中年、老年时期,以他和哥哥宋xx、友人涂xx的珍贵情谊贯穿始终,讲述宋xx如何在六次科考屡次不中的逆境下,靠着兄弟们的支持与鼓励,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都记载下来,最后写出《天工开物》。“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首篇《乃粒》中的一句话。节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与宋xx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1
“明明暗暗,惟时何当?”白天光明,夜晚黑暗,是谁在安排这一切?
“圜则九重,熟营度之?”青天这么高,谁能度量它?
这是屈原对天发出的惊世之问,激励着后世不断探索前进。宇宙无穷,求索也无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可能没有找到答案,但敢于发问的勇气,勇于求索的精神,有时比答案更珍贵。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怀王听信谗言,不听屈原的劝阻,要与秦国求和。屈原委屈,他委屈楚怀王宁愿听信谗言却不相信自己;屈原悲愤,他悲愤这世间乌烟瘴气,楚怀王身边尽是贪婪狡猾、愚昧无知之流;屈原惭愧,他愧对战火中饱受摧残的百姓。屈原的一生都在追求清白高洁,宁肯跳进江中葬身鱼腹,也不愿与世俗之辈同流合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屈原对自身的要求,也是其精神写照。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橘树扎根在南国的土地,难以迁徙。这是楚人的立身之本,时至今日,屈原的这番话仍告诫我们要做一棵橘树,扎根故土,爱我家园!
漫漫时光,屈原的`求索精神延续了千年。而今,中国天眼就是人类求索的眼睛,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路,仍然漫漫修远。屈原深遂的目光,透过中国天眼,看向漫漫宇宙。“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做一棵橘树,为国家之富足繁茂自己,为国家之强大奉献自己,永世不移!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
屈原看《楚辞》在后世的流传这一部分令人泪目。
古今交汇,动人心弦。这些文化英雄所创造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是凝聚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力量,千百年来持续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对于一个有着祖先崇拜传统的民族而言,振兴中华从来不是一代人的事业,而是古往今来无数华夏儿女共同的愿望。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谱写辉煌,不仅是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更是为了不负前辈的期望。
想要表达、想要诉说,想要亲眼一睹先辈的风采,想要亲耳聆听先辈们的教诲,想要亲自带领先辈们看一看今天的世界,想要亲口告诉他们,我们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这篇其实是我在《**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入党志愿书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只是记得楚国并没有就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可是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卒读。然而他的第一句诗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
最后的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可是我觉得,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是收拾好一切的时候了。范文网站《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调子都是很低沉很压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看得全身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从心灵的力量,压制得你透不过气来。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这样一副场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耸突兀的巉岩,屈原带高冠,衣广袖,一个修长而静默的背影就那样立着,举手投足间只有两个字:孤独。试着读《楚辞》,特别是读《离**》、《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中狂躁不安。《楚辞》犹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奇崛的语言和疯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让人情绪不宁。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现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环往复而不是狂乱无章。这时候的《楚辞》,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剂良药,多服为宜!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3
数祖不忘典: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了
大年,《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一套首播,穿越时空、对话先贤,以典籍作舟,畅游华夏之河,沉寂千年《尚书》破壁而来。这本书穿越千年才重回世人面前,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被王道士发现,内藏典籍万卷,沉寂了近千年,这些典籍破壁而出。清朝末年,1910年,部分经卷被运到京师,《尚书》文献当时最早的传世文本也在其中。现在一万六千余件敦煌藏经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尚书》便是其中一部分。世代传承,在“传承”中领悟中华文明,千年来,《尚书》历经无者先贤薪火相传。
《典籍里的中国》中,倪大红饰演的'伏生以命护《书》片段让观众不禁泪流满面,秦末动乱,《尚书》仅剩国藏和伏生家藏两部,后又遭遇项羽火烧咸阳,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伏生视《书》如命,纵然乱兵刀剑相向、天降大雪,也不忍《书》损毁一丝一毫。为逃兵荒,伏生带着家藏的《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途中他的妻、子为《书》,牺牲了自己的。华夏文明的传承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薪火相传”。网友:敬佩!敬畏!
节目演绎了《尚书》中多个场景,每个故都让人沉浸其中,节目中演员对入木三分的刻画,看得观众热血澎湃,泪流满面。
是什么让华夏文明精粹绵延不绝?《典籍里的中国》中,每一部华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传”的故事,都将给我们答案。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4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题记
暑气莅临,介于整日闲来无事,于是观《典籍里的中国》,看群贤毕至,一同壮游华夏文明之史。
相比《尚书》《天工开物》而言,《史记》更有着广大受众基础。本期以司马迁子承父志、著书立说为核心,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观众穿梭时空,与司马子长等先贤豪杰会面。
节目开场,《史记》之中黄帝、秦始皇、陈胜、吴广、廉颇、蔺相如、张骞陆续从《五帝本纪》《秦始皇本纪》《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大宛列传》中“活”起来,由此拉开序幕。
幼年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受父亲司马谈以及环境之影响,司马迁对父立志:“我以后也要做史官!”其父赠之一笔,曰:“以此笔绘青史,了汝之所愿。”子长二十而南游江、淮,于九嶷山怀舜帝,会稽山探禹穴,勾践身悟隐忍,曲阜山慕孔子,汨罗江感屈原,于乌江边观项羽之英勇,也思其之败亡……蒙曼教授不禁感叹“一个三千年的英雄群像,就这么栩栩如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后因李陵之祸,司马迁惨遭厄运,汉武帝欲将其斩首,念其为大汉不可多得之人才,于之二方,一为献金两千五,一为受之于腐刑。盖家产无多,便选其二。于牢狱之中,思父所立之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忍辱负重,著得鸿篇巨制《太史公书》,后改名为《史记》,成为华夏文明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但古人曾云:“士可杀不可辱”,为何司马迁不选择大义牺牲?只因壮志未酬,无以报父之恩。若能继承父志,著得青史,既可为父又可为民。
司马迁以独特之笔触,描绘上起黄帝,下至汉武约三千年之史,更以“不虚美、不隐恶”之朴素唯物史观,对后世史学与文学产生极为深刻之影响。周树人先生所言不假:“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废寝忘食,以赤诚之心完成无韵之离骚;含垢忍辱,以顽强之志铸就史家之绝唱。一部《史记》,讲述一个史学家应有之良知; 一部《史记》,见证一个史学家忠贞于历史。这记载不仅是历史,更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之精神。
勒石刻经,青史永存,惟殷先人,有典有籍,薪火相传。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后记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
大年初一,大型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闪亮登场,立刻成为新晋网红!历史的讲述和当代的表达交织在一起;历史时空和现实空间交错在一起;典籍的生命力和文化的感染力交汇在一起。这正是我们呼唤的“王炸”节目,节目中倪大红扮演的“伏生护书”让人泪目,全网刷屏!
伏生,听上去并不熟悉的名字,为何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呢?“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又是怎样的历史呢?让我们和撒贝宁一样,穿越千年,拜访这位舍命护书的经学大师!
伏生,其实是叫伏胜。“生”是古人对“先生”的尊称。伏生是秦汉时期济南郡治人,他的祖先是春秋时期的虑子贱,至圣先师孔子的弟子。伏生继承先祖衣钵,一生钻研经文,把毕生心血献于《尚书》。古往今来,中外学者,都认定四书五经的经典之作《尚书》,因他而传播,因他而伟大者!
现在就通过三个时期,追忆这位传奇老人的一生,品味经典文学的魅力!
第一个时期:少年刻苦,精通《尚书》
伏生出生于公元前260年,当时是战国周赧王时期,身处富饶的齐鲁大地,继承祖上良好的文化基因,伏生年幼时就聪明好学,博览群书,10岁就开始钻研《尚书》。
《尚书》可是一本了不起的书,尚和上谐音,尚书就是上古的书,记载了从黄帝、尧舜禹到夏商周的历史,里面有远古时代重要事件,先贤帝王如何勤政爱民,贤良名臣如何侍奉君主等,是展现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伏生读书非常刻苦,为了熟读《尚书》,他把自己关在“小黑屋了”,腰上绑上一根绳子,每读一遍就打一个结,没过多久,八十尺长的绳子上就全部打满了结,伏生也成为当时精通《尚书》的第一人。
凭着这份才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伏生被纳为秦朝博士,这个博士当时是个官名,全国只有70名,必须是掌通古今的学问家,才能胜任。可见当时伏生已经是享誉全国的经学大师了。
秦始皇早期,为了巩固统一大业,对博士是很重视的,博士经常要参与皇帝的顾问工作,回答历史典籍中的许多问题,因此,博士有着“藏书于家”的特权,这就成为后来伏生能够舍命护书的先决条件。
第二个时期:中年热血,保护《尚书》
秦始皇后期,很多读书人出现和秦始皇不同的政见,加上迷信方术,准求长生不老的计划成为笑柄,秦始皇重点打击儒者方术士,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焚书坑儒”,使古代各国历史、诸子百家的文化典籍遭受严重破坏。
听到秦始皇颁布焚书令后,伏生立刻带着他的宝贝《尚书》,从首都咸阳逃回济南老家,在自家墙壁上,挖了个大洞,把视做生命的《尚书》藏了起来。这在当时可是灭门大罪,伏生的儿子也在这个过程中死于乱兵之手。
伏生就这样,壁中藏书,躲了起来。这期间,经历了秦朝灭亡,汉朝建立,伏生的妻子整日担惊受怕,早早就病故了,伏生靠着对经学典籍传承的信念,苦苦支撑下来。终于到汉文帝时期,迎来转机。
贫苦出生的汉文帝,对儒家学说非常推崇,听说过上古传下来的《尚书》,向天下颁布求书令。
伏生这才扒开墙壁,翻出藏匿许久的“宝贝”,发现损坏了十多部,尚有28部保存完好。汉文帝听到后大喜,准备召伏生如朝中传授《尚书》。
伏生此时已经年近九十,走路困难,口齿不清了。文帝就下诏,派晁错到济南伏生家中,向他学习《尚书》。这个晁错就是后来汉景帝的老师,辅佐景帝平定“七王之乱”的`肱骨栋梁。
伏生亲自讲授,他的女儿羲娥一旁解说,晁错使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这个隶书基本上和现在的楷书已经非常接近了,晁错终于将保存完好的28篇记录下来,合后又做《泰誓》篇,这就是传世的今文《尚书》。
第三个时期:晚年治学,传播《尚书》
伏生晚年致力于《尚书》的传播,西汉时期的《尚书》学者,全部出自他的门下。伏生的弟子根据他的讲解,编制《尚书大传》,流传于世。
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诗》、《书》、《礼》、《易》与《春秋》五经博士传授五经,《尚书》成为官方指定经书。自此,《尚书》在两汉王朝的政治文化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后世经学家将传授《尚书》的伏生,和“独尊儒术”的倡导者董仲舒,合称“董伏”,足见其对中国儒学经学文化的影响力。
伏生在世时,曾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是山东人欧阳生,之后欧阳氏世世相传,到汉明帝时期已有门徒3000余人,其中多为大儒,许多都位列三公,做到最高官位。西汉末年,有一个叫桓荣的少年,钻研学习《欧阳尚书》,确立了伏生《尚书》欧阳学派。欧阳学派中名人众多,东晋时期的权臣桓温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伏生的另一个得意门生是济南张生。张生也做到博士,将学说传给夏侯都尉。 夏侯氏继承发扬《尚书》学说,到夏侯胜时确立"大夏侯氏学派",夏侯胜的侄子夏侯建创立"小夏侯氏学派"。这三家《尚书》学派传承数千年,屹立不倒,经久不衰!
后世历代《尚书》学者,也都以伏生为宗师,恪守其家法与师法。唐代王维曾画《伏生授经图》,成为传世国宝。清代学者皮锡瑞,将自己书屋命名为“师伏堂”,以示对开山祖师伏生的崇拜。
伏生最后在公元前161年,即汉文帝三年离世,享年整百岁。在那个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度岁的时代,堪称奇迹,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中传统经学的护佑。伏生一生经历周赧王、秦始皇、秦二世胡亥、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六个皇帝,展示了独特的传统文化之光,实践了“学习使人长寿”的秘诀,践行了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相关文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08-25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06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05-20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06-22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07-18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05-22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04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1-20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08-25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