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时间:2024-05-22 11:16:5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九期——说文解字》终于是播出了。而这一期很巧妙的将许慎的人物经历与《说文解字》密切相连,不仅讲述了《说文解字》魅力之处,更是把许慎的才思敏捷,谨小慎微演绎得恰到好处。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是《说文解字》部分序言,也充分地表明了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匡正大道,治国安邦”。而许慎一生的经历也一直致力于此。

  许慎少年时即有文名,号称“五经无双许叔重”。他步入仕途,担任郡功曹,后来举为孝廉。之后,他又成为洨地的长官。后因功绩卓越为太尉南阁祭酒,这时他遇到了,他的老师贾逵,此后他的一生都在校书东观,编写《说文解字》。

  他编写《说文解字》,坚持从实际材料出发,以历代传承下来的文献和通人之说来证明文字的形、音、义,以此来解释经义,而他首创部首录字,排序“始一终亥”的故事更是令人叫绝。

  说文解字,头绪万千。当从何时始,从何而终一直困扰着许慎,因此他不断思考,不断的对比各个字之间形、音、义、表的异同,以及天干地支之间的关系。而突发奇想的悟出了以“一”为始,以“亥”为终,540个部首排列组合。

  这样的`一个排列组合,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分析文字的理论,同时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和汉代的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

  《说文解字》是许慎一生心血之作,包含了他与老师贾逵两代人的光阴,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文化瑰宝。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

  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1套首播,第一期主题是《尚书》。这样的央视开年大戏,果然不负众望。我由衷地讲这绝对是一部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的国学大手笔制作。

  从央视发展史上来看,这也称得上一部开天辟地的力作,这种创新的历史表述方式,或将改变央视老套的叙事方式。看过之后让我觉得:错过春晚不足惜,精神的饕餮盛宴必是《典籍里的中国》。

  果然是新年新气象,央视再用自己强大的制作能力证明了自身不凡的实力。

  《典籍里的中国·尚书》以当红主持人撒贝宁为历史见证人,这位年轻的知性主持人作为新一代读书人的代表,畅游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伏生对中国著名典籍《尚书》的保护、流传为故事主线,讲述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中华文明传承史。

  《尚书》,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之首,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相传是孔子晚年整理编撰而成。

  影片以舞台剧的形式,通过声光电的巧妙运用,以简单直观的综艺访谈节目艺术表现手法,构建了一部极具冲击力的历史舞台大剧,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深深唤起了我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主持人撒贝宁既是讲述者,也是观看者,同时也是历史的参与者,他带领观众以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不断穿越在各个历史切片之间。

  撒贝宁与孔子的弟子们大声诵读圣言,自然流畅地将故事主线衔接到故事讲述者。整部剧中,大量使用回忆、眼神、台词等自然过渡手段。策划好、编剧好、演技好!

  回忆与现实,现实与虚构,语言与情感,通过编剧开放、新颖的蒙太奇手法,集成了话剧、舞台剧、影视剧、综艺访谈、现代三维技术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艺术手法,可以说,无一不用其极,而又恰如其分。

  这部《典籍里的中国》称得上是央视历史纪录片的一个新的巅峰,所有的影视、话剧等表现技巧都在一个很高的层面得以完美运用,堪称经典电视艺术作品。

  不得不说倪大红老师的表演真的太有张力了。尤其,伏生回眸的.那一刹,我不禁动容,热泪盈眶。

  一眼千年。在这场漫长的文化苦旅中,先祖先贤们挺过死亡的威胁与离散的痛苦,用他们的虔诚与笃信,还带着一点骄傲,守护着中华文化的尊严,延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

  想起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写莫高窟时说的话:“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那么看那些典籍也是。看那些山川河流残垣断壁,那些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那些奇闻轶事民风民俗,都是。那些鲜活律动的生命,将华夏文化根植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积淀在了我们的民族潜意识里。

  我觉得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问题: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典籍里的中国》就是正本溯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一个哲学问题,背后都是深情款款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中国人,自己所拥有的无限璀璨的文化宝库。这难道不是我看《典籍里的中国》,并让我为之感动的最主要的原因吗?

  从唐代王维开始,历代中国文人墨客都在创作《伏生授经图》,伏生对于中国文人的影响可谓是世代相传,生生不息。这些记录上古先贤言行的书,让后世懂得治政之本,为人之本,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后,我反思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我以为,改成激发文化自信更为合适的。因为,这种文化自信早已深深根植在我们的民族潜意识里了,积淀了一代又一代;它不需要树立,它就在那儿,只是沉睡着,只待着一束光将它唤醒。那束光可能是各类大型文化节目,也可能只是,一席话,一页书。

  我突然发现中华文化真的太美了。它们那么宏大,宏大得令人叹为观止。它们那么厚重,厚重得,值得我们世代传承与守护。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多看经典,多读书!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3

  在亲戚家拜年时看到《典籍里的中国》的预告,觉得央视出品的质量应该不错,看完觉得不只是没让我失望,更是深深的震撼,过程中有几次看的我泪流满面。

  节目通过古今读书人对话的形式讲述,通过戏剧的形式再现历史。

  节目演绎了多个场景,老戏骨们演技炸裂,群演也各个演技在线,加之舞台效果多种加持后,给人极强的故事沉浸效果,加上《书》中经典局部的诵读,看得我热血澎湃,被深深震撼。油然而生出强烈的华夏儿女自豪感。

  是什么让华夏文明的精粹绵延不绝?

  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每一部华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传的过程给了我们答案。

  整个节目中,最打动我的还是伏生跟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的局部。

  秦焚书以后《书》仅剩国藏和伏生家藏两部,后又遭遇项羽火烧咸阳,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

  在浩瀚的历史大潮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显得微缺乏道,无比渺小。

  可是伏生却视《书》如命,凭一己之力用生命护《书》。为逃兵荒伏生带着家藏的《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

  老戏骨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在回忆这段坎坷时欲哭无泪的陈述,将伏生以命护《书》之艰难刻画的入木三分,看得我泪流满面。

  虽后世发现了《书》其他留存的版本,但那一刻对他来说,华夏文明的传承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而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薪火相传”。

  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决绝的力量?一定是《书》中的思想鼓舞了他,一定是《书》中的智慧塑造了他。

  后人评价:“汉无伏生,那么《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

  所以,与其说是伏生和家人以极强的`愿力以命护书,这又何尝不是华夏文明在一个微小个体身上所展现出的惊人生命力?

  能够绵延五千年历程,这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真理。

  时间所限,节目不可能把《尚书》所有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

  但这已经足够。她让更多人认识了《尚书》,了解《尚书》对华夏儿女意味着什么,引导更多人去关注《尚书》,学习《尚书》所蕴藏的华夏智慧。

  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虽然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比古人高,但在人文智慧方面,我们还远未

  超越古人。

  历代后人所做的所有探索,也不过是为古圣先贤智慧做的注脚。

  希望可以借由这一个栏目开始,自己能够对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一个根本认知,学习构建起自己的华夏文明知识体系,不断学习体悟古圣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

  此刻,很多问题,已有答案。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4

  世人皆醉我独醒,

  后生不可学屈平。

  屈原不光清醒,还非要说出来,所以讨人嫌,最后得抑郁症,跳江自杀。亲信他人,对外人好,对自己人狠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所谓的薄来厚往。楚怀王芈槐拧着要去秦国找死,你芈原知道就好,非要表现我懂我忠,说些王不喜欢听的话,结果为王不容,你等他去,死了又不要你埋,你扶立继承人还可搞成立国功臣,你着急啥?你看后世郭沫若,胡适之流表面清高,谦谦君子,背里变节丧德失礼麻肉样样来,反被立为楷模,吃香喝辣,为当世追求,为后世景仰。小屈太年轻了,跳个江只成了后人放假吃粽子的借口,不值。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5

  这个国庆节,妈妈向我推荐了一档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从中甄选最值得讲述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的成书、核心思想以及流转中的闪亮故事,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我看的这一期是关于《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的故事。

  节目从现代科学家袁隆平爷爷“禾下乘凉”的梦开始,他梦到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人们就坐在水稻下面乘凉。而古代科学家宋应星也有同样的梦想。宋应星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呢?这要从他考乡试说起。他考乡试时考中了第三名。可是参加会试时却名落孙山,接下去他又考了几次,可是都没有考中。屡试不中的宋应星便回了家。随后他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把关于科学技术的知识收集、整理成了《天工开物》,这本书涉及自然科学、农业、机械等多种知识、工艺,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后来,他又做了老师,向学生们传授他所写的《天工开物》。学生们向他学习种水稻、养蚕、制造水车、酿酒、织布、晒盐、煮糖等等技术,大大地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天工开物》一书涉及很多很多的知识,但是宋应星最重视的就是水稻的种植。他说“水稻比珠宝更重要,人不能没有水稻”平时有时间的时候,他就会下田去关心水稻长得好不好?因为“大米多就能让大家都吃得饱。”

  看完这档节目,我被宋应星的追求科学的'精神所感动,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代,他能写出一本“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的书,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还要克服常人的不理解,这样的执着追求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们要将这样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传承下去,早日实现我国的伟大复兴!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6

  《本草纲目》是一本划时代的科学巨著,它集明朝以前本草学之大成,首次采用纲目体系为药物分类,这种编写体例开创了历代本草著作之先河,同时也记录了中华民族开发和利用物质的历史,使得后世一代代的医者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中医药造福苍生,并将中医药推广到全世界。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时珍三次请求父亲自己要做一个医者,做一只逆行之船。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全凭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责任心、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和敢于挑战艰难困苦的无畏之心不仅为百姓带来健康与福祉,更是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完成了《本草纲目》这一一百九十万字的巨著。即使后来遇到刊刻工程巨大导致难以出版的问题,李时珍仍旧不远万里来到当世大儒王世贞先生的家中克服万难请其为书作序并得以成功出版,可惜的是他并未看到刊刻完成的《本草纲目》便去世了。李时珍不畏从医难、著书难、出书难,心志坚定,逆流而上,并用一生践行了何为大医精诚。

  踏万水千山,穿风霜雨雪。历寒来暑往,守一盏孤灯。

  这是李时珍一生的写照。为了编纂《本草纲目》,李时珍花费了三十载著书,又用十年光阴校准,一辈子的'心血凝结在这一部医书上,从此药商采办药材、医者行医治病和百姓看病买药不再受记载有误和尚未记载的医药知识的误导,中华医药也能真正造福百姓。科学一直在前进,拥有质疑精神本身就是伟大的,正是李时珍求真务实、实事求的精神才使得《本草纲目》在当今还拥有巨大的史学价值和医学价值。而“天下医书,利益天下;天下共修,世代永新”的守正创新的精神也得以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和中华民族精神园地的一块沃土。

  如今李时珍的画像还挂在莫斯科大学的墙壁上,与其余世界顶级科学家并列,这意味着中华传统中医药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四百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也有文化自信和底气将《本草纲目》和中医药推向世界并发扬广大,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7

  20xx年10月19日,今天是来到第三期陕煤集团班组长综合素质提升班的第五天,根据课程安排,上午我们一起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让我叹为观止,受益匪浅。

  忠孝美德,千古流传。

  大禹帝在带领部落的时候,他的人民都愿意追随他,视频中,他帮助老人,爱护子民,大家说出了追随有美德的人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心声,这也说明了忠孝在现在社会的重要性,这一品德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教育好我们的孩子,让忠孝品德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美德。

  忍辱负重,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要学习司马迁在逆境中不怕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基本,想尽办法做好本职各项工作的前提下,增加提升咱们班组长的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安全管理等能力,让员工干得舒心,让企业获得效益,才能实实在在体现咱们自己的价值。

  知人善用,戒骄戒躁。

  在我们工作中,部分人员或班组长掌握一些技能后,就认为自己行,企业离不开自己,不去学习思考,不遵守劳动纪律等情况时常发生,不去与时俱进,最后很多这样的班组长最终被淘汰。我们作为基层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学会知人善用,调动团队的力量,激发班组员工积极性,运用大家的力量去完成共同的工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可以塑造英雄,但不能夸大,英雄是一个标杆,抓基础,定标准,知行合一,才能出色完成班组的工作任务,同时也能让我们大家有方向,有目标地凝聚在一起,干好班组的每一件工作,对于自己的`管理也是一种提升。

  勤思敏学,取长补短。

  诸多历史人物的成功与失败点,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总结得与失,才能不被历史遗弃,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总结前人的得与失让我们在今后的道路上少走弯路,避免前人的错误出现在自己身上。

  优良的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精神口粮,作为陕煤优秀的班组长,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去学习感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

  今晚看央视一频道:典籍里的中国。说的是《本草纲目》的写作和刊印的.故事。

  明朝李时珍本是医药后代,儿孙亦行医。他边行医边著书,花三十余年编写中国医药这本巨著,1500余万字,且分门别类,很科学有理。“天下医书,利益天下”。故事讲到李时珍修正前人关于医药材料的种种谬误,亲力亲为,付诸实践,写完书,却难刊印——太大部头了,书商不敢承接。要有名人王世贞作序,书才可卖,书商才敢刊印。于是,李时珍不远千里前往,求诸于王世贞。王是名家,不知李为何人,不见。“心比铁石坚,至死不怕难”。终于通过王的书童,将书稿送到王面前,感动了王世贞,王要求李精心修订,又历十年,使《本草纲目》更为完备,王方予作序。待书印好,李时珍已经过世。

  此遗作是中国中医典籍,现在为联合国世界遗产。李时珍这位中国古代科学家(1518年——1593),与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齐名。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9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我们从哪能得知?研读典籍,我们探究中华文化的精粹,激发蕴藏在血脉里的文化溯源。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为西汉司马迁所著,他用一生心血完成这部著作。他的父亲司马谈想记录中华民族的历史,临死前将这个使命传给了司马迁。《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共计130篇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它树立华夏之模范,是万千历史果实的凝聚。

  典籍以舞台剧的形式演出,演员们的演技炸裂,让人身临其境,用简单明了的表演讲述古文。撒贝宁带领我们与司马迁跨时空的碰面。我看得入了迷,不知觉中,眼前出现了位先生。我鞠躬行礼,后说:”先生,我是来自二千年后的学生。”先生点了点头。”那你是否知道以后的事?人们会看《史记》吗?”我肯定回答后,他的脸上浮现笑意。我笑着又和他说:”先生,《史记》一书成为了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瑰宝。为后世的史学和文学有着深刻的贡献。”

  先生带我领略历史,讲解道德之典范。“后世还会研究历史吗?”先生转过头问。“当然,史记为后世研究历史作出很大贡献。后人们也熟识您。您来自史官世家,十岁兴读古文,之后又听董仲舒先生讲《公羊春秋》,孔安国先生讲《尚书》。您父亲对您的'影响更为深重,二十岁便游历全国,为写史做准备。虽然一场横祸的突然降临让您受到致命打击,但您更加成熟深沉,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史记》,后人也称您为“史界太祖”。

  中华历史,赓续延绵,后世都开始研究历史,喜爱您的《史记》。后世一位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对您的《史记》极为推赞,承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一本历史百科全书。语言生动流畅,评论犀利深刻,展现古时人类的文化成就。它启迪后人,促进民族思想,为中华文明之明珠。”先生说:”能为民族作贡献乃吾的荣幸。愿后世幸福安康,愿青史永垂不朽!”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读《史记》,体会文中神韵,获得典范和教益。《史记》延使人类文明,通古今之变,担华夏之筋骨。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

  《天工开物》这本书由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我看了书,感到涉及面广,虽然是文言文,但有译文,注解,并配有图,图文并茂,虽然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但传承到今天仍然有一定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学而优则仕”是被广大知识分子普遍认可和遵循的“铁律”,凡是稍有志向之人,都会饱读诗书、参加科考,希望仕途亨通、光宗耀祖。

  三百多年前的宋应星刚开始也是如此。29岁的宋应星考取了全省第三名举人后,自己倍受鼓舞,然而接下来连续五次会试都名落孙山。这对当时还一心追求功名的他来说,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后来他转向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的`学问,向底层劳苦群众请教,立志有所建树。

  当宋应星把志向从科考转向实学后,他便开始了不懈的实践和奋斗。他走遍南北,勤耕播种,向各类人员请教,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记录,终于完成《天工开物》的书写作。

  宋应星这种永不言弃失败,努力奋斗直到成功的精神是值得学习发扬的。

  贝多芬言:"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只有不断努力奋斗,才会有成功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应微笑面对人生,没有了怨言,也就不会有哀愁。一个人有了希望,就会对生活充满信心,只要你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以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你才会成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1

  二号”载人飞船探索宇宙的片段,展现了当代中国人对先贤“上下求索,勇于创新”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节目开场,老年屈原在“岁月长河”里遇见了编订《楚辞》的西汉文学家刘向、承袭《楚辞》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仙”李白以及“天眼之父”南仁东。节目特别为屈原和南仁东打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天问”。他们的成年时代和幼年时代一问一答,交错呼应,最后共同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灵宣言中,正式开启《楚辞》的识读之旅。其中最令我动容的一段对话是:

  屈原:我提出了关于宇宙的疑问。

  南仁东:我用一生在寻找答案。

  “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中国人民历经磨难而不屈,中华民族历经考验而不衰,丰富的文化正是这其中内在的'密码。迈步新征程,不断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我们的文化将更加饱满,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将更加昂扬。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

  屈原大人:儿时对您的印象是您给我们带来了三天假期和粽子,对您感激有加;少时只觉《离骚》艰深,背诵困难,痛苦不堪;高中我对您的印象是披发行吟,形容枯槁……而今重读《离骚》《橘颂》《怀沙》《山鬼》,才发现您不仅有忧国忧民的愁思,更有与天地共舞、配香草幽兰的浪漫情怀,您不仅是个忠而被谗的政治家,更是更是开浪漫先河的伟大诗人。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您就像这淮南橘树,守候着自己的南国。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您心中有那美丽的山鬼姑娘,思念着伟岸的情人。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您向天发出响彻九霄之问。

  “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是您的铁骨,“恐美人之迟暮”是您的柔情。

  终于,您投入了汨罗江,高洁的灵魂与沧浪之水融合一体,获得纯粹的永恒。(以前我只知道您沉江是悲愤的无奈,而今更觉得您是对纯洁灵魂的证明与升华)

  汨罗江泊泊流淌,因为您长眠在它怀中,它也因此变得不朽。夕阳下您看着滔滔江水,会想些什么呢?是楚国受苦的人民?还是客死他国的'怀王?或者自己的美政?还是阴阳变化的灵妙?

  看!这初秋的蛐蛐声伴随着满天的星河,这是我们两千多年,共同倾听过的秋鸣,共同仰望过的星空。灵均先生,楚地的人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楚地的橘子又一次熟了。快来!再吃一瓣家乡的橘,看看儿时的愿望:此时,山河无恙!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3

  穿越古今,观看《典籍里的中国》第四期先人李时珍的经历,受益良多,感慨颇深。

  幼时的李时珍便萌发了行医的念头,身为医者的父亲李言闻深知行医的艰难,一再反对他;少时李时珍考中了秀才,李时珍自幼熟读经史尤爱读医书,二次请求行医,父亲李言闻以医者地位不高,再次回绝了他;青年时李时珍三次乡试未中,对父亲说:“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再次恳求做一名医者,父亲李言闻被李时珍的决心打动,自此李时珍成为了医者。

  在与父亲行医救民的途中,李时珍无数次目睹了各种不识药、用错药的患者百姓,心中因此萌发了重修本草的种子。学医难,行医难,修本草更难。李时珍踏千山万水,穿风霜雨雪,历寒来暑往,守一盏孤灯,历时三十载粗略成书,却没想到刊刻本草更难,因本草字数过大,刊印的难度过大、耗费时间过长,无书商肯刊刻。唯一的机会是请大儒王世贞写序才可能刊刻。主持人撒贝宁说道;“对于李时珍而言,屈躬求序比站着写书更难。”寒风中,烈日下,经门童传报李时珍终见王世贞大人,王世贞对本草赞不绝口,而李时珍为了严谨又修订十载。时光荏苒,岁月不饶人,两人再次相见都已鬓白如霜。最终《本草纲目》被王世贞介绍的金陵胡乘龙所刊刻。

  怀平生夙愿,查历代典籍,历寒来暑往,修订本草。李时珍是一个迎难而上的人,艰苦奋斗多年终修本草。是什么使他坚持至今呢?也许是和父亲的约定,也许是医者仁心、悬壶救世的`情怀,也许是看到了百姓的淋雨所以想为后来的人撑一把伞……

  《典籍里的中国》用短短的一个小时的古今对话,时空转换向我们展示了先人李时珍的一生,展现了先人不怕困难,逆流而上的精神,展现了医者大仁,悬壶救世的情怀。我们感谢这个节目,让我们了解更多经史,让我们以生动的形式观看先人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先人的奋斗而心怀感恩面对世界。《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让我们知道我们身处何地,我们去往何方。

  我们会永远铭记先人李时珍的精神情怀,我们会怀着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信念为崇高的理想奋斗拼搏,创造属于我们新时代青年的盛世。正如《三国志》中所说:“冀以晨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4

  《典籍里的中国》———听着名字,感觉是那么的沉重,古老,甚至是布满灰尘,艰涩难以看懂的。今日闲来无事,看了第一期,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话剧+主持+对话+表演+朗诵,沉浸式的表演讲述,让我大为震撼!看这个节目,既增长知识,又有趣,利于吸收。令我难忘的有以下几点:

  看这个节目,我知道了一个人物———伏生,并对他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博学爱书,历经秦汉两个朝代,做过秦博士,历经艰难藏《书》,为此妻儿都丢了性命,也只为保住《书》,然而,在墙中的典籍禁不住岁月的沧桑和书虫的腐蚀,只剩下29篇,更为难得是九十多岁时有了机会把经传给汉朝官员,从而使后人把《书》传了下去,后人评价:若无伏生,则无尚书,若无伏生传经,后人难懂尚书。可见,老先生多么的'难得!

  《书》 开篇恢宏大气,尤其重点读了《禹贡》篇,“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的功劳,不仅仅是用了13年治水成功,疏通了黄河,还定了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洲、雍州。

  汉官晁错奉皇帝之命向伏生学经,才使《书》得以流传。

  才有了现代人能够学习中国典籍,中国文化得以传承。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中华世纪坛序》烫金的字样烙在国人心中。五千年的文明圣火,在历史风雨飘摇中炽燃未熄,正是因为有万千国人用热血传承圣火。勒石刻经,青史永存,惟殷先人,有典有籍,薪火相传。

  五千年过去,中国的圣人贤达们并未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禹敷土,随山刑木,奠高山大川。”这是《尚书》中《禹禹》中的第一句。因《商书》的流传我们见识到了华夏九州分定,四海会同,茫茫乌云下禹疾走丈量华夏大地的'豪情壮志。“称尔干,比尔干,立尔予,矛其誓。”然而,“汉无伏生,《尚书》不传;传无伏生,亦不知其义。”《尚书》不易学,伏生读了一辈子;《尚书》不易懂,伏生讲了一辈子;等了一辈子,守了一辈子,终于等到有朝一日《尚书》流芳百世。

  那灼灼目光中,有对君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殷切期望,有对爱子以命护书、妻忍饿受冻誓死护书的愧怍不安,有《尚书》得以流传推广、生生不息的感激涕零。惟殷先人,今有《尚书》,懂其“人心向背”为先贤治政之本,知其“业广惟勤”乃个人修身之要,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朝代兴废之由。

  时光之舟桨橹轻摇,揆诸当下,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精神仍熠熠生辉,大放异彩。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汉字却在国门轰开后被视为落后根源,有人叫喊“文字不灭则中国新文化无望”,我文明古国的根基顿遭猛烈撼动,岌岌可危。这时候,周有光先生站了出来,以身为汉字正名,他的“汉语拼音方案”使古老文字重现光彩;叶嘉莹大师毅然回到祖国大陆,培养出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续易安香火,继静安绝学,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经典咏流传》让传统文化重新隆重登场,《典籍里的中国》以穿越千年的跨时空对话将典籍“活”了起来;《中国诗词大会》点燃了全民对诗词的热爱,更痴醉于“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打开典籍,对话先贤,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典籍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过往的辉煌,铭刻着先民的创造,延续着民族精神的血脉,不仅要庋藏在庙堂上书库中,更要让它们走近每个普通人,使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人们的精神基因。

  石风化而碎,谓之破;韦就刃而不折,谓之韧。中华文明既经风霜五千载,未曾被岁月湮灭。故中华文明者,韦也,非石也。它是日月星辰,挥洒光芒而不与荧光争辉,它亦是坚实铁胚,经过烈火铁锤锻造,誓死不屈。

  惟殷先人,惟殷先人心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中华文化基因,且看文化之丝柔软且坚实,曾经飘摇的中华文化因中国文明的韧性而重获新生。惟殷先人,惟殷先人心中中华文明的韧性,支撑这座华夏大厦屹立不倒,在未来强盛路上乘风破浪,世代守护,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相关文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09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10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05-20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篇03-16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篇06-16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篇06-12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篇06-10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9篇06-13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9篇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