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本描述鄂温克族人生活和历史的书。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鄂温克族人的视角,讲述了他们从古至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在这个民族中,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也拥有着坚定的信仰和传统的生活习惯。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鄂温克族人的智慧和坚韧。他们在极端的环境下,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鄂温克族人的宽容和善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传递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除此之外,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社会,我们已经逐渐远离了大自然,但是自然对我们的影响却是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让大自然和人类共同发展。
总之,《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感动的书。它让我更加了解鄂温克族人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每一个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尊重自然。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
森林是人类的故乡。人类从森林中走出,开启了文明,与自然的距离却越来越远。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带领读者重返森林,通过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视角,看东北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最后一个游猎民族——鄂温克族的历史变迁,在阅读这一民族与自然同生存共命运的历史中,感悟人性与自然的交融。
森林有着人与自然共生之美。鄂温克人有着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捕猎、熟皮子、晒肉干、做桦皮篓等技艺不一而足。他们还有着与驯鹿族群共同生活的习俗。驯鹿性格温顺又通人性,它们珍惜地吃着蘑菇、青草,舔着盐粒,“看不到它们的眼睛,就像白天看不到太阳,夜晚看不到星星一样,会让人在心底发出叹息的”。
然而,自然并不总是温柔的.,鄂温克人还要对抗大自然未知的风险。瘟疫悄然蔓延至驯鹿族群,人们将其隔离,以此保留“火种”。他们深深地埋葬病逝的驯鹿,以防传染到其他族群。暴风雪来袭,人们带着驯鹿一起寻找新的营地,这一过程中,族群中的成员也离“我”而去。
迟子建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情感真实自然。父亲林克和母亲达玛拉忠贞不渝的爱情,为了向狼群报断腿之仇的达西与他训练的猎鹰“奥木列”,坤德和伊芙琳之间的憎恨与冷漠,在喧嚣城市和远离尘世的家乡之间徘徊的伊莲娜等,读者从第一视角,仿佛共同生活于这一族群之中:看着每个人物情感的转变,看着生命的诞生和流逝,在回望历史中,仿佛触碰到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与灵魂。人类的战争和现代文明也影响着这一部落,从左岸到右岸,从森林到山下居住点,既有微观视角下的个人命运发展,也有宏观历史变迁视角下的族群演变。
这是一个温顺的族群,他们会为其他生灵祈祷、提供救助;这是一个果敢的族群,他们直面未知的命运,失去挚爱又迎接新生。《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人物群像的方式,描写鄂温克族近百年的时代史书,让远离自然的“游子”回到故乡,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而我也在阅读中逐渐明白:只有在回望中同情历史,才能予未来以敬畏。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
合上书,眼前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额尔古纳河畔,述说着一支鄂温克氏族百年来的历史。这是一个神奇的民族,他们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以驯鹿为舟,以打猎为生,繁衍不息。而神奇之处,在于他们引起了我对生与死,神与人的思考。
大自然的生老病死,仿佛一个轮回。“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有了这轮回,生命才得以繁衍至今。而鄂温克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他们的命运似乎也参与到了这自然的轮回当中。
作者写了一支氏族近百年来的历史,这其中最不乏生命的来与去。主人公经历了父母、亲人、爱人、儿女的离去,对生死也许看得淡了些。就连我这样的阅读者,刚开始看到主人公失去父亲,或那个与狼搏斗的老达西死的惨烈,心中还有些痛惜,后来渐渐看到主人公的`儿女也离她而去,心中已不再起波澜。鄂温克人喜欢风葬,好像这样死后也能融于自然,继续过鄂温克人的生活。
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书中主要出现了两位萨满,他们有同样神奇的功力。比如神奇的预知能力,每当氏族中有人去世,萨满总是第一个知道的。还有最著名的祭祀跳神。当氏族中或别的氏族有一些棘手的疾病,就会请萨满去跳神。萨满穿上神衣舞蹈,打起神鼓唱起歌,疾病就会离那个人而去。但是神总要带走一条生命,一条生命留下了,另一条生命就要替他走。尼都萨满为列娜跳神时,代她走的是一只驯鹿仔。妮浩就没这么幸运了,每当她跳神救回一条命时,就要失去自己的一个孩子。用自己的亲骨肉换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多么痛苦啊,但是妮浩每次都选择去跳神。萨满就像是人与神之间的使者,也许在他们眼中,众生皆是平等的,都是需要拯救的。
鄂温克人崇敬火神,无论去哪里都带着火种。他们不能往火中吐痰,洒水,不能往里面扔不干净的东西。当鄂温克人打到熊或堪达罕的时候,萨满就要祭玛鲁神。还有“白那查”山神,猎人行猎时看见刻有山神的树,就要给他敬奉烟和酒,还要摘枪卸弹,下跪磕头祈求山神保佑。从山神旁边经过,不能大吵大嚷。鄂温克人崇敬各种各样的神,但这些神归根结底是来源于自然,这是对生命的敬畏。正是这信仰才让鄂温克人形成了自己的风俗文化。
命运,在书中是让人捉摸不透的。比如达西死后,玛利亚就怀孕了,或者妮浩给自己的孩子取植物的名字,结果他们的生命都像植物一样脆弱,而且死亡也与相同的植物有关,又或是主人公的爱情,始于熊,终于熊……读着读着,会觉得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安排好了的,他走完了该走的路,就离开了。一个人的故事结束时,总会想如果他的命运不是这样,故事又该如何发展。但命运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它该如何,就如何。
跳神救人,一命偿一命,这些情节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些迷信,但世界总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还有许多未知,也不是在等待着人们去探索,而是它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被发现,也不被打扰,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探究它的真假。就像这世世代代生活在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奔腾的河水带走了时间,冲刷了历史的印记,带不走的,是坚守。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4
在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弱小民族——鄂温克族,数百年前,他们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至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带。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位年届九旬,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读者展示了鄂温克人百年生存现状及沧桑历史进程。作品分“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四部分,结构安排巧妙,叙述沉静婉约,文字灵动优美,其风格鲜明,意境深远,与其说它是一壁诡秘绚丽的神奇岩画,不如说是一卷血迹斑斑的民族史诗。
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白桦林、驯鹿、希楞柱等,构成鄂温克人生活的物质组成。他们崇尚玛鲁神,信奉萨满教,珍爱火种,定期从安达(商人)手中用鹿茸、皮张等换来子弹、火柴、食盐、粮食等生活所需。他们在像伞一样的希楞柱里制造“风声”,繁衍后代。他们以放养驯鹿为生、过着游牧游猎的生活。他们接受大自然的馈赠,也不断遭受严寒、猛兽、疾病的侵害。在现代文明挤压下走向衰落的生死传奇,为读者打开一条揭秘通道,使读者近距离观望到它短暂若流星飞逝的光华和亮度,其顽强坚守、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守信仰、爱憎分明等民族特征,挺立起的民族精神与气度,璀璨耀眼,流芳后世。
作品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精明善猎的父亲林克,能干善舞的母亲达玛拉,隐忍孤独的伯父尼都萨满,刁蛮任性的姑姑依芙琳,软弱胆小的姑父坤德,勇敢健壮的弟弟鲁尼,善良博爱的弟媳妮浩,自私固执的拉吉米,美丽不幸的马伊堪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作品立体丰满,情节跌宕,耐人寻味。
额尔古纳河啊,你流到银河去吧。干旱的人间……
妮浩生命中的最后一支神歌,流淌着他们的泪……这人世间深重的凄风苦雨!
若干年后甚至更远,他们如晴空飞过的'鸟,没有任何痕迹。但著名女作家迟子建倾心著写的这部力作会带着一个民族不朽的回音走入人类发展长河,重温人类进程史中的某种悲哀,或许某种血淋淋的震撼在足够自省下不再踏入重蹈覆辙的怪圈。
我合上书,依稀看见日月照耀的“鄂温克小道”——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路,散布着鄂温克人的足迹和驯鹿梅花图案;一团腥红滴血的落日,在苍茫波澜的额尔古纳河上,下沉,下沉……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5
我认为,之于读者最大的幸福就是遇到一本让自己“欲罢不能”、可于灵魂激烈碰撞并产生精神“多巴胺”的优秀作品,无疑,《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
本书以一位自称为风与雪的老熟人、最后一届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用富有神奇宗教色彩、浪漫温情的”万物有灵论“,分上中下和尾声,即清晨、正午、黄昏和半个月亮四部分娓娓道出鄂温克部族的百年沧桑和几代人的爱恨情仇、生死传奇故事,作者用根植于生命骨血的敬畏”自然“属性,用通透灵动的精妙语言描绘出了一代代有血有肉、饱满纯粹的一个个鲜为人知的部落人物,以及整个部族一次次与命运殊死抗争的顽强生命力和最终没落的无奈现实。
鄂温克,一个出现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百年部族,一个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以驯鹿为图腾、以萨满为信仰的游猎民族。
鄂温克人,一群逐驯鹿而搬迁,生存于严酷大自然、住在乌力楞中希楞柱里的原始部族人,他们一直生活在受自然灾害、物资贫乏、猛兽、瘟疫的侵害,也受时代变革的侵犯,像日寇铁蹄、文革风云、森林破坏等现代文明的挤压下,但却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团结抗争精神。
我们的语言在描述感觉方面总是苍白,因为喜欢,我不停把书转借亲朋好友;也因为喜欢,我总是舍不得快速看完,以至于接连看了两遍;同样因为喜欢,满腔的激荡难以言表,总是由她而联想到《狼图腾》和《穆斯林的葬礼》。
如果说狼是蒙古民族的'原始图腾,那驯鹿就是鄂温克族的民族图腾,她们以驯鹿逐食而迁徙,以白色驯鹿为驮载玛鲁神的“玛鲁王”,驯鹿如同她们的孩子一样珍贵。
如果说穆斯林是回族的宗教信仰,那么萨满就是鄂温克族的神性信仰。《穆斯林的葬礼》和《额尔古纳河右岸》在某种程度上有其相似之处,同样是茅盾文学获奖作品,同样是实力女选手,同样有被世俗所不能容忍的悲情爱情故事。
记得当时喜马拉雅听《穆斯林的葬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人心痛不已,对于穆斯林的信仰束缚使主人公们痛苦、纠结和无奈,只是更侧重于爱情故事是本书的魔力之一。
而《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主人公母亲与父亲和伯父的爱情故事只是本书之河的一个分支。最吸引人还是萨满文化的神秘和神奇,读完全书你会有一种向往的魔力让你不断想了解更多,“万物有灵论”使得鄂温克人在与自然相处中平等又和谐,人与人、驯鹿与人、树与万物、风雨雷电都有各自的神,所以才会有一命换一命的萨满文化。
其实仔细回味本书,各种不容易和苦难很容易让人崩溃,犹如我们读了《活着》,读了《平凡的世界》,总是会产生万般的不忍,万般的愤懑,强烈感受到“为什么人活得这么难、这么苦”。然而这本书通体读起来并没有让人有丝毫的怨对和苦痛,最多的是崇敬和温暖,不由感叹鄂温克人为什么可以对自然万物如何敬仰,对生命苦难全情接纳,把这一切都归为天神、雷神、树神等各万物之神和萨满的召唤。
“接纳”是现如今灵性课程和自然法则的推崇生活方式,希望人们通过自我修炼来使人取消相较心,有接纳的力量来适应生活。
然而书中鄂温克人却天生有接纳之力,像主人公的儿子安道尔、孙子安草儿和“隐秘”孙子西班,他们天生愚笨、痴憨和善良,主人公并不以为负担,而是称他们是驯鹿之子,是大森林的儿子。
安道儿:“你把我打倒了,我能看云彩,这是好事。”“她爱撒谎,我把她放走,她会去害别的男人!就像一条狼,我知道它吃人还放走它就是有罪的!我要留着她,看着她,不让它吃人。”
安草儿:他不明白投票是什么意思,只关心驯鹿被黄蜂蜇肿的眼睛,所以留在大森林中与我为伴。
西班:爱啃树皮,只讲鄂温克语,造字和制作桦树皮工艺品。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6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它让我一直从九月读到十月,又到十一月。小说精美的语言、曲折的故事让我爱不释手。它采用一个九十岁的女人的自述,描写了二十世纪时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和百年沧桑:这些鄂温克人与驯鹿相依为命,生活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他们随驯鹿逐食而搬迁、游猎,记录了民族中神秘的部落文化和与大自然及其他人群的生命抗争。在生命的不断更替中、在时光无尽的流逝里,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一段段感动人心的故事情节。
这部书记录了近百年的历史,是鄂温克民族历史的活化石。同时,在作者的描述里,这部生硬的历史片又充满了众多的挚爱:有父母制造的风声、有我和两任丈夫的爱情、有众多子女们的爱情、有两个萨满对部落众人博爱、有朋友间的厚爱、有……,这些鲜活的生命,让人不禁沉醉其中。同时,民族部落的特殊性:乌力楞、萨满、驯鹿、跳神、岩画、木库莲、狩猎、蹲仓、树葬等等,为读者这个呈现出一幅幅从未感受过的画卷。整部作品共分四个部分,清晨、中午、黄昏、半个月亮,以此来寓意生命的意义,“我和雨和雪都是老朋友了”,等等,象征着对大自然流逝规律的墨守与遵循,作品中众多生命的生与死,也揭露出事物及自然的更替交换,“唯有自然是永恒”的道理。
小说里的主要人物,一是我自己,一个女人生长的历程。二是我的家族中的角色。三是部落里有特征的人物。其中,对于两个萨满的描写,都栩栩如生,给人以血肉痛息之情。同时,随着外界人群与自然灾难的来临,部落中也发生了更多的故事,涌现出面对生死、面对痛楚、面对有无的抉择。从清晨到半个月亮,整个鄂温克民族正由兴盛走向消亡,从山林转向村镇。而他们,也正在接受着这种生死命运。最让人可悲的,带给这种文化消亡的.力量,不是自然中的瘟疫、不是自然灾害、不是日本人和俄国人,不是国民军,而是某种要求转化为文明的力量。
这种难以抗拒的自然规律,在个体身上表现为:天灾中死去的林克,在冰天雪地里死去的拉吉达,与熊搏斗死去的瓦罗加……每个人的命运都在那片原始的山林里一点点的上演。不断有人诞生,不断有人上演着死亡,重复着悲伤……,同时,整个部落也在沿续了相同的情形:进化、发展、衰落、消亡。如同小说的四个主题:从早晨到半个月亮。可就在悲伤的同时,勇敢与勤劳的鄂温克人,又深怀着大爱,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演绎了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柔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精神。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女人的男人,你一定要去读这部书,因为它如同一个曼妙的女子在对你轻声耳语;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男人的女人,这部书不可不读,因为里面有个女人在对你讲述一个个悲壮、感动的爱情故事。如果你不喜欢什么男人和女人,那么你不得不去读这部书,它将会告诉你,如何去面对世界和生活。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7
本书讲述,生活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以驯鹿、打猎为生的鄂温克族人们的生活。
鄂温克族的男人们,体魄强健,枪法精准;女人们身姿优美,心灵手巧。
读完这本书给我极强的画面感,想到郁郁葱葱的树林;巍峨挺拔的高山;缓缓流动的溪水;来了一次精神旅行。
看到这张照片里的藏族姑娘,突然让我想到书中鄂温克族的女人们。她身穿民族服饰的衣服头戴花朵,好像书中的人物重现了。
鄂温克族的女人们能歌善舞,美丽善良,她们喜欢围着篝火旁跳舞,舞步灵动轻快,歌声美妙动听。
书中原文:“我不相信那个冰凉的、圆圆的铁家伙能听出我的.病(听诊器)。在我看来,风能听出我的病,流水也能听出我的病月光也能听出我的病。”
他们爱生活,爱驯鹿;爱这片广袤的森林;爱这蔚蓝的天空。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
迟子建先生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我于懵懂中看完了这本茅盾文学奖第七届获奖作品。其实在翻完后,我甚至不知道我以什么心态看待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那就简单归于最原始的情感——对鄂温克族人跌宕经历的叹息。
在大兴安岭茫茫林海的深处,有一群鄂温克人,他们祖祖辈辈和驯鹿一起生活。作为“最后一支游猎民族”,鄂温克族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驯鹿、族人、神灵,甚至是一草一木,似乎都蕴藏着勃勃生机,吸引着我们去探寻。
在鄂温克人居住的“希楞柱”内,人们的欲望和悲欢离合交织在一起,织成了一张顽强的情网。无论是尼都萨满,还是妮浩萨满,抑或是“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的90岁的“我”,在这里孕育生命,经历生命,从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死亡和一次次无可奈何的失去中,他们得以窥见生命的坚韧而又易逝。我愿意相信,一个个生命的陨落,都化作了大兴安岭夜空中的星光。“希楞柱”外,充斥的是人类无休止的欲望,这些贪婪,在深林中释放,而广袤的大地和浪漫的生态,就成了殉葬品。在砍伐声中,树木应声倒下,驯鹿们呜咽着,含泪的眼眸流转着,可无人分神来看它们。时代变了,变成了族人们看不懂的形状,他们被逼迫着来到了陌生的城里……
“我这一生能健康地活到九十岁,证明我没有选错医生,我的医生就是清风流水,日月星辰。”这是文末那位垂垂老矣的'老媪说的话,她的原型是中国最后的女酋长,于20xx年逝世,灵魂最终回归了自然,与山川河流长存了。
我在看完了这部悲凉凄美的小说后,真正意识到了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应该是多么可喜。命运莫测,生死无常,与其被恐惧不安消磨生命,不如珍视琐碎而又闪着微光的日常。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9
这是一个90岁的鄂温克女人的自述,她近百年的人生经历,折射出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这个民族在森林中生活,信奉萨满,因驯鹿觅食而搬迁、游猎。他们在自然的恩惠与折磨下生存,他们遭遇了日侵,他们经历了—,最后,在所谓先进文明的“侵袭”下,他们不得不在游牧与定居之间游荡。不过,这是一部女人的书,似乎应该荡气回肠的历史,在迟子建的笔下,在“我”的口中,是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自然、生动、诗意、悲情……
人与自然
故事由“我”的诞生开始,“我”出生在寒冬,有一个姐姐也出生在严冬,但因狂风掀了母亲生产用的希楞柱,姐姐受了风寒,出生两天后就死了。自然赋予鄂温克人一切,也会不时残酷地收回它的恩惠,“我”的父亲林克死于雷电,姐姐列娜、第一任丈夫拉吉达在风雪中永远地睡眠,第二任丈夫瓦罗加被熊揭开了脑壳。
即使自然很无情,但鄂温克人并不愿意离开森林。可是现代文明在“侵袭”,伐木工进驻森林,铁路公路伸进深山,动物四处逃散。鄂温克人下山定居,依旧的游牧生活又将他们带回森林,定居点激流乡最终成为一座空城。只是人心开始浮躁,有的年轻人甚至走上歧途,如孙子沙合力因盗伐天然林被判刑三年;外孙女索玛不停地与不同的`男人幽会,然后不停地流产,无法出嫁。为了孩子们,女儿达吉亚娜筹建了新的定居点布苏,可是“我”觉得他们终有一天还是会回到山林里。
人与人
在人与自然的大主题下,人与人的故事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里面有数段美丽的爱情。如母亲达玛拉,在年轻时与兄弟俩相遇,兄弟俩都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以射箭一决胜负,最终林克成了达玛拉的丈夫,而伯父尼都萨满孤独终生。在林克去世后,尼都萨满再次追求达玛拉,可是弟媳不能嫁哥哥这一族规,扼杀了两人的爱情,也让两人的生命日渐枯萎。
而姑姑依芙琳的爱情则是一场悲剧。她嫁给了不爱她的坤德,怨恨充斥其一生,她甚至讨厌自己的儿子金得,认为金得如坤德般懦弱。她为儿子安排了一场婚事,金得反抗不得,上吊自杀了。坤德令依芙琳再次怀孕,可是依芙琳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流产了。
人与神
鄂温克人信奉萨满。在小说中,萨满确实具有神力,能呼风唤雨,救人性命。可是萨满也为身上的神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妮浩继承了尼都萨满的衣钵,可是妮浩每救一个人,就要失去自己一个孩子。但是身为萨满,她的职责就是救命,即使是有罪的“马粪包”和偷吃驯鹿的少年,她也要穿上神衣,跳神救之。最后,妮浩为祈雨救火而死。
茅盾文学奖如此评价此书: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0
“我发现春光是一种药,最能给人疗伤。” 从女儿到妻子、母亲、祖母、外祖母,这位九十多岁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用她目睹过的生死讲述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他们以打猎,驯鹿为生,这个汉人眼中的“四不像”,在他们眼中却是神赐给他们的宝物,他们随驯鹿的生存环境而迁徙,营地中从未熄灭的火种是这个古老民族的'信仰。神奇的萨满文化又似乎让我看到了万物有灵,自然平衡的生命无差。他们被神灵之力保护,同自然对话,却同样向死而生,他们逐山水而居,仰望日月星辰,却也难逃被现代文明同化。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唯有山河湖海见证生命来过,唯有雨雪风霜看老了我。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里有山有水,有花有木,还有一群驯鹿,一群人。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1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作家迟子建的代表作。在喷薄而出的故事欲来临之前,我想先说说书底作者写的跋——《从山峦到海洋》。我同往常一样从书本的第一页开始沉浸,于故事的结尾处久久沉思。但书底厚厚11页的跋却带我终结故事散场的悲凉,走进更为广阔的文学原野。迟子建先生在跋中的第一句话写到“一部作品的诞生,就像一棵树生长一样,是需要机缘的。”从种子萌芽,到最终成稿,迟先生写了半年,但我想,其实她用尽了一生。从一份报纸中记叙的鄂温克族画家柳芭的命运开始,到澳大利亚的达尔文市与土著人一起生活,再到古老的爱尔兰,一幕幕情景终究会在作家的脑海里连成一段历史,绘成一幅画卷。回到祖国后,废寝忘食地资料研究和最终点燃的创作激情,孕育了一个民族的百年变迁,一个关于天和地、太阳和月亮、驯鹿和森林、希楞柱与篝火、生与死的故事。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们看老了。”苍凉的开篇第一句,一瞬间带我们走进了深冬的森林,看见了白雪、篝火、一个讲故事的老人。额尔古纳河就在中俄边界,左岸便是俄罗斯,右岸则居住着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族人。他们信奉萨满,逐着驯鹿,随着季节与食物的索取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他们与猛兽殊死搏斗,跟恶劣的环境百般周旋,依旧无法阻止亲人的离去和民族的衰落。一场场或惊心动魄,或曲终人散式的生命消亡,让我们得以窥见生命之坚韧和人性之顽强。
01生命,是薄冰筑起的城墙
一头陌生驯鹿的到来,带来了一场可怕的瘟疫;一阵迁徙途中的困意,便在雪中永远埋葬一个生命;善意的拯救,却用自己的孩子向神祭礼……故事中,有太多生命的消逝。人们的出生大同小异,死亡却各有各的走法。在神秘的森林里,人类和黑熊、雄鹰、驯鹿一样,接受自然的馈赠,也在痛苦中接纳自然的夺取。他们扎根在这片森林,便有了一份面对失去的坦然。与其被恐惧与不安耗尽生命,不如珍惜和善待所有平凡的日常。在自然面前,所有生命抵达死亡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虽然生命有时很顽强,在流血中挣扎,在思念中困顿,在失去中迷茫,但实际上如同薄冰筑起的城墙,遇火则化,一推即倒。
02生和死,不过轮回一场
“冬天从这里夺走的,春天都会交还给你。”所有撕心裂肺的`别离,都预示着新的开始,生生不息,轮回更替,既是颠扑不破的自然真理,更是人们最终学会的人生哲理。山一样的丈夫拉吉达的死去,上天赠与“我”一个温情的瓦罗加;尼都萨满一生都在守望他从未得到的达玛拉;失去生育能力的拉吉米用一生爱护上天赐予的女儿马伊堪,却因这份窒息的爱逃离,最终又以生命的延续还给拉吉米活下去的勇气;妮浩接替了尼都萨满,用她的孩子以命换命;狼夺走了达西的腿,达西、猎鹰与狼的殊死搏斗;达西死去,小达西的到来……作者在书中将一个个生命像玻璃一样摔碎在自然之间,也摔碎在了我们的面前,又同时诞生着一个个生命。所有的失去与得到,都在诉说着,那些离开的,终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因此不必为所得狂喜,也不必为所失而忧虑,付出都会有回应,希望也总会被传递。
03历史的尘埃,激荡百年不衰
九旬老人,在微微炉火前,平静地回忆与讲述一个部落几代人的命运起落,读者可读到的,是一个民族的兴衰与巨变。从清末到侵华战争,从内战到文革,从开发大兴安岭到下山定居,历史的尘埃,落在每个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山。历史的巨变,只会晚些来到森林,但不可挽留地带走它的安宁,时代的变迁,压在部落每个人的肩上,流淌在每个人的命运里。就像达玛拉——“我”——达吉亚娜——伊莲娜这祖孙四代,代表着对深林的信仰、坚守、淡忘与逃离,用长长的生命延续应和着历史的变迁,也用每个短暂的生命去寻找自己民族的意义。
《额尔古纳河右岸》充盈着丰厚的生态意蕴: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对生灵的关爱与体贴,对天性的礼赞与颂扬,对宇宙平衡的企盼与畅想,爱与恨的交织,神性与人性的碰撞,生与死的轮回,这是一部中国式驯鹿民族的《百年孤独》,每一次读,都能沉浸其中,在迟子建笔下的山川湖海里躲一场心灵的荒难。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2
我想为大家推荐《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书中讲述了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人们的生活,这些住在大兴安岭深处的人对生活的美感有着自己的理解,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那片神奇而遥远,陌生又离奇的土地充满了想象。
他们有自己所遵从的法则,他们与大自然和睦相处,他们养着驯鹿,一种充满灵性和神性的动物,他们住在希楞柱里,可以在夜晚架起篝火,头顶是漆黑的夜空和闪烁的繁星,尽管那里没有丰富的物质可供娱乐,自古以来在那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他们能够获得极大的内心的平静。
在我读这本书的'那一个下午,他给了我一个绝美的精神旅程,他们并不急躁,他们欣赏着自己所独有的美,比如达玛拉穿着尼都萨满为她亲手制作的羽毛裙子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小乌娜吉穿着粉蓝色的长裙与瓦罗加举办婚礼。
这本书是关于美的教育,能够让人感到放松和喜悦的就叫美,让我们学会用更大的视角和更加尊重的心态,去欣赏,去赞美,去理解,去感受每一个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和自身文化。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3
书中最不幸的婚姻,无疑是“我”姑姑依芙琳和姑父坤德,依芙琳记恨坤德爱的人不是她,这一恨就是一辈子,甚至影响到下一代。依芙琳放不下她的执念,把婚姻当成了爱情,过去了的事情,久久不能放下,终成了人生悲剧。婚姻中的夫妻,面对矛盾时,要多问问自己,日子还要不要过下去,如果要,那就请宽容、忍让吧,一起携手走向未来。
书中幸福的婚姻大抵是一样的,伊万和娜杰什卡,一眼看中,一辈呵护,百般包容,相互尊重。再看主人公“我”的两段婚姻,第一任丈夫非常疼爱她,面对丈夫的意外,她没有逃避,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勇敢地面对生死,生活中豁达开朗。遇到的第二任丈夫,也非常地爱她,正如她自己说,和拉吉达在一起感觉自己像是穿行在山谷中的风,而和瓦罗加在一起就像是畅游在春水中的鱼。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当我们从阅读中见过众生后,就不会被生活中的所遇击垮,因为我们的内心已经有了足够强大的能量与之抗衡。是的,我们要学会和这个世界和解,学会接纳,学会释怀,面对世事纷繁,就让我们用宽容的胸怀容纳缺憾吧!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4
当我读完了这本书,我感觉心灵受到了一份洗礼,那么古老的苍凉,那样遥远的沧桑,都是我从未见过的。我惊叹于那个古老民族对自然的执念与敬畏,对情感的洒脱与自然,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对他人的关怀与热情。他们,与山与水长在一起,与麋鹿在风雪中坚守,与饿狼在月夜间搏斗。都是这个民族的人真性情的象征。
我惊叹于世间那天造的美景,额尔古纳河右岸得天独厚的美景。“太阳已经落了一半,他把向西的水面染黄了,所以那条河看上去好像一分为二了,一面是青蓝色的,一面是乳黄色的。”这是光之晕染。我迷恋麋鹿走过的深秋寂静的林,它们轻轻地吃着白蘑菇。迷恋堪达罕游过的夜色的山,它在水中嬉戏,这是乐之生灵。我向往落在铁皮风箱前的一群黄蝴蝶和林间披着白色袈裟的白桦树,它体内流着新鲜甘美的汁液,这是林之纯洁。那里的秋一定是极美的',那里的夏一定是热烈的,那里的冬一定是严寒却又孕育着春的。
那儿热烈的人情更使我震撼,谁曾想一个整日为生存
奔波操劳的少数民族竟是如此的敢爱敢恨。它们的婚丧嫁娶同样如我们般隆重,他们对爱情也是如我们般渴望迷恋,甚至更加忠诚热烈,他们也有信仰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有一个女人,她是本书的主人公,她把一生献给爱情和信仰;有一个古怪的老头,他训练一只鹰,最终他们与伤了他的腿的狼同归于尽;有两个萨满,一个在对一个女人的思念中悲伤死去,一个用自己孩子的性命救活他人;有一个妻子,为了和不爱他的丈夫怄气终身,扼杀了腹中柔软的小生命;有一个青年人,为了违抗母命拒娶不爱的人,吊死在一棵枯树上;有一个老妇人,为了表达对爱情的至死不渝,穿着为传统所不允的结合中恋人送的羽毛裙子,在儿子的婚礼上舞蹈直至生命的凋亡~~~
萨满舞蹈在这本书中有诸多地方提到,这象征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第一次是尼都萨满为救一个女孩性命,舞蹈让一只小灰鹿代替女孩去了那个灰暗的世界。当日本人来的时候,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祖先的威严,衰老的尼都萨满再次披挂上神衣,这一次他走向了生命的尽头。他拼命地舞着,跳着,伤口消失了,马死去了,他也倒下了,但他倒在对祖先的骄傲里,对恋人的思恋里,他归去了想去的地方。从妮浩成为萨满的那一刻起,她就开始救死扶伤,为了救偷食物噎死的人,别的营地的病人,她牺牲自己孩子的性命,一命抵一命,从先民起的生存之道。他们舞起时,天地为之撼动,草木为之哭泣,命运为之改变。披挂的神衣,神型的木偶,象征日月雷电的铁片,传递着这个古老民族的低吟。
我从未来过这片地,但我神往初秋飞舞在林中的黄蝴蝶,那种清冷的感觉,那么干净与淡然;夜间燃起的篝火,热烈的舞会,爱人间的心心相印;淳朴自然古老的生活,与鹿共处的宁静之道,那一切都是那么美。仿佛是不可触碰的梦境,又仿佛是一觉醒来就能到达的归处。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5
本书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一位年近90的鄂温克老妇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度过的一生,本书分为清晨、中午、黄昏、半个月亮四部分,这四部分串联了一个鄂温克民族的百年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一位耄耋老人弯着腰坐在炉火边,从清晨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直到日落黄昏,仿佛在私语,又仿佛将故事讲给风、讲给雨,讲给身边所有的物件,她浑浊且历经沧桑的眼神望向额尔古纳河,眼神中有想起爱人的温柔,有想起同族朋友的怀念,还有对漫漫历史长河和时代变迁的.深深感慨和无奈。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折服于作者的语言艺术之美,时而恢弘磅礴,时而温柔细腻,我仿佛一次一次的置身其中,感受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命运无常,还有爱恨情仇,我恨没有在学生时代读到这么优秀的文学作品,否则我的语文功底定是比现在高出多少倍了;
在这之前,从小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环境的我是无法想象世代居住在大森林中的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作为一名无神论者,我也同样无法理解这个民族的人们对于神灵的虔诚,他们与驯鹿相依为命,追逐驯鹿食物和气候变化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与自然进行一次次的抗争,受尽暴雨严寒、猛兽、瘟疫带来的痛苦;生活本就艰难,他们失去过亲人骨肉,却顽强不屈,善良坚韧,一次次与命运和苦难抗争,她们承受了日寇剥削和现代文明的挤压,却依然保持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他们信奉萨满教,相信“玛鲁神”能让一切苦难和病痛消失,然而通书却充斥着死亡的气息,每每读到萨满巫师通过“跳神”起死回生的同时就有另一个生命代替陨落,我都不禁脊背发寒,尤其是妮浩为救人接连几次失去自己的孩子,我感动于她的善良,也震撼于萨满巫师的“神秘力量”!
我想,作者肯定是亲身经历过这一件件一桩桩才能将每个人物刻画的如此栩栩如生,定是对生活和大自然充满敬畏与感恩才能将一个民族的信仰与文化描述的如此生动活泼;于我而言,唯有认真生活,善良真诚,保持初心,始终如一!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相关文章: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6-13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5-25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选)10-22
[必备]《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1-15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3-02
(推荐)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5篇10-21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优秀【15篇】10-21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5篇【集合】10-22
左与右教学反思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