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5篇【集合】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
语文课,我听到一篇散文《我的世界下雪了》,作者是迟子建,所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翻看她的《额尔古纳河的右岸》。
作者开篇写:“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们看老了。”看到这,我想迟子建真爱雪。故事讲的是一个鄂温克女人的一生,她目睹了无数人的生生死死,最后一无所有,只能守着大山,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神灵。
看完后,我不能忘掉那个民族的迁移,那段时代的悲歌。具体是什么时代呢?这段故事发生在中日抗战时期,日本人开始搜捕俄罗斯人时,注定了鄂温克民族的悲剧。
伊凡的妻子是俄罗斯人,在日本人逐渐深入中国腹地的时候,她带着两个孩子逃回了俄罗斯,人们要去找她,但伊凡说:“想走的人是留不住的。”
自此之后,日本人断了鄂温克人的贸易,抓鄂温克男人当兵,伊凡因为对妻子的思念连夜逃跑,他去了俄罗斯,却没有家人的踪影,几十年过后,他又回到了鄂温克,他看着人们又说了一句:“想走的人是留不住的。”
当我看到这一段,仿佛看到了一个高大的,善良的,勇敢的人,也许在鄂温克没人能瞧得上他,但是他仍然把每个月的工资寄给鄂温克的亲戚。
“我”的姨妈伊芙琳心直口快,说话尖酸刻薄,又是一个歪鼻子,乌力楞里没人喜欢她。她的嘴害死了“我”母亲和大伯,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害死了自己唯一的朋友。她的丈夫瞧不上她,而她心知肚明,无可奈何。
她是一个可怜的人,只对“我”敞开过心扉,“我”也不理解她,甚至鄙视她,说她做的嫁衣谁穿谁没有好下场。“我”恨她说母亲,恨她害死表哥, “我”气愤过,难以理解过,但是当伊芙琳去世,被风葬,“我“还是哭了,伊芙琳帮”我“助产,伊芙琳为”我“讲故事,伊芙琳为“我”缝衣服……
伊芙琳死了,再也没有像母亲一样的人能让“我“依偎了。
这是此书中两个最让我感慨的人,他们的结局并不好,人生也是最不如意,他们不坚强,但他们却是最典型的鄂温克人。
结尾,那些离开布苏的人回来了,“我“心满意足,决定撒手而去。鄂温克的人们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乌力楞和部落。”我“也一样,所以最后待在山上,静静地等着神灵把自己收去。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
读罢《额尔古纳河右岸》,最大的感受就是内心一下子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淡然。书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性格多种多样,爱情千姿百态,生命脆弱无常。回归到现实,就会觉得所遇到的任何人,面临的任何事,一切都是正常的存在。
关于爱情
要想赢得爱情,你就得要勇敢,不然你看到的就是别人的风花雪月。
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弟弟鲁尼,他对爱情的态度是大胆的追求,主动出击,面对竞争对手金得,早一步跑到女方的部落去求婚,最终把妮浩带回了自己的部落,那时他尚未成年。伊万却是用几张孢子皮以及他那大而有力的手,从商人手里换回了俄罗斯姑娘娜杰什卡。
书中“我”的父亲林克和大伯尼都是通过射箭比赛,赢得了母亲的芳心。而在父亲死后,大伯为母亲亲手做了羽毛裙子,母亲也穿着这羽毛裙子围着篝火翩翩起舞。而“我”与第一任丈夫拉吉达是在一次迷路的途中,偶然相遇,燃烧起爱的火花,并走到了一起。
关于命运
命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因果关系,是缘由自己过去的选择和行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命运。
书中描写了大量关于人物死去的情节,有的人无缘无故的死去,有的是离奇的死,执着的死,无奈的死,以及勇敢的死,你就会觉得人生路上,一切都可以看淡、看轻,没必要去纠结过去的事,也没必要忧患尚未发生的事,坦然地看待这个世界,你就会心平气和的去善待自己,宽慰自己,并能够从容前行。
书中意外死亡的人物很多,“我”的`第一任丈夫拉杰达是在寻找驯鹿的路上被冻死的;第二任丈夫瓦罗加是在保护放映员死在了熊掌之下;老达西是为寻狼报仇后被群狼吃掉的;小达西曾为日军效力被造反派打断腿意志消沉开枪自杀的,他媳妇杰芙林娜为此选择吃毒蘑菇殉情而死;“我”的姐姐小列娜却是因为磕睡冻死在了驯鹿背上。
关于性格
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一个人一个性格,最后却都活成了“自以为是”。
书中人物性格各异,“我”的姑姑伊芙琳尖酸刻薄,是因为丈夫有一个前女友,而记恨了他一辈子;老达西执着孤僻,年轻时因一只狼咬断了他的腿,而一辈子所做的事就是为了报仇,驯鹰寻狼,最后死于群狼之口;小列娜懂事,富有爱心,一个尚未长大成人的漂亮小姑娘,却因为害怕尼都萨满做法害死他父亲,和“我”一起在尼都萨满帐篷里陪他说了一晚上的话。
书中有一个坏角色她的名字叫瓦霞,她是一个不安分的女人,已经和别人订了婚,却带着“我”的二儿子安道儿“失踪”了一个晚上,安道儿无奈娶了瓦霞。书中“我”的第二任丈夫的弟弟拉吉米,对养女马伊堪则是过度的宠爱,总以为她没长大,不让她恋爱,不让她结婚,最终马伊堪和一个鄂温克男人私奔,生下一子,孩子两岁后,选择了跳崖自尽。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
“我发现春光是一种药,最能给人疗伤。” 从女儿到妻子、母亲、祖母、外祖母,这位九十多岁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用她目睹过的`生死讲述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他们以打猎,驯鹿为生,这个汉人眼中的“四不像”,在他们眼中却是神赐给他们的宝物,他们随驯鹿的生存环境而迁徙,营地中从未熄灭的火种是这个古老民族的信仰。神奇的萨满文化又似乎让我看到了万物有灵,自然平衡的生命无差。他们被神灵之力保护,同自然对话,却同样向死而生,他们逐山水而居,仰望日月星辰,却也难逃被现代文明同化。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唯有山河湖海见证生命来过,唯有雨雪风霜看老了我。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里有山有水,有花有木,还有一群驯鹿,一群人。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4
这是一部民族文化的纪录史,描述了一个古老神秘的游猎民族。
鄂温克人是大自然的儿女。他们受馈于自然,以野兽为食,古树为具,驯鹿为车;又回赠予自然,尊敬大兴安岭的一草一木。他们住在希楞柱里可以望见星空,伴着星星入眠,混有阳光与月光的火种延续这一个个灵动的生命。饮泉露,祭天神,野蛮中流露出生活的灵性;升篝火,跳神舞,粗狂下展现了善良的`本性。
眼前是一条金色的河流,远处的山头紧紧抓住那即将沉落的残阳,柔和的日光洒落在老人松垮祥静的脸庞上,身旁有几头白鹿正低头啜饮。她——这个民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平静地迎接死亡的到来,正如她坦然接受风沙掩埋了这个民族,而不得不加速消亡的事实。
先进必然取代落后,这是一场无休止的生存角逐,而人类应该尊重这世间万物。我想,人与自然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5
《额尔古纳河右岸》,我前后买过三本赠友,自己也收藏2个不同的版本。与心灵相通的朋友共读一本书,是一种奇妙又很燃的感觉。
因为董永辉的缘故《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20xx年创造了一年卖出350万册的奇迹,不得不感叹流量的力量之大,也反映出大众内心对文学的渴望。
《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一部鄂温克人的百年孤独,一首凄美的死亡赞歌。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是一个偶然,此前我从未听说过这部作品,但当我在茫茫书海浏览的时候,目光却被她的名字深深吸引。额尔古纳河,她还有一个汉族名字叫做黑龙江,那里,是我一直想去却未曾涉足的地方。
我是带着好奇翻开这本书的,幸运的是她没有让我失望。
作者以沉静稳健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充满民族神秘色彩的故事,刻画了一群鲜活的鄂温克人,就像大兴安岭无边的山林和额尔古纳河无数的溪流一样,无不让我感到震撼和迷恋。书中一代代萨满祭司拥有的`神奇魔力,以及应验在不同人们身上的生生死死,仿佛让我看到了《百年孤独》;而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战争、运动、解放之后逐渐熄灭的游牧文明之火,又像极了《尘埃落定》。
然而这种比较是不必要的,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灵魂,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灵魂就在那洁白如雪的白桦林里,在蜿蜒清澈的金水河中,就是那挂着铃铛低头啃食苔藓的驯鹿的角,是夜晚能看到星星的会制造风声的希楞柱,是弹奏出的悠扬婉转的曲调的木库莲,是四棵高大挺拔的松树上搭起的风葬台,更是一个个身穿兽皮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的鄂温克人脸上纯真的笑容。这,是一部鄂温克人的百年史诗,是一首游牧民族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衰落的凄美挽歌。
本书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讲述死亡的方式,里面几乎每一个角色都经历了死亡,而作者用一种悲伤但却平淡的方式把死亡叙述的非常自然,鄂温克人的死亡,就像是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灵,自然而生自然而死,悲伤但不遗憾,凄凉却依旧美丽。
但我认为这是也本书的不足之处,作者给予每个角色以不同的死去方式,有很大成分的象征性和因果性,有明显的文学再创作痕迹。中间篇章冗长、拖沓的故事叙述。有些苍白,有些刻意的想象,它不够自然。人物不够立体,刻画不够细腻。还有就是纵观全书,鄂温克人有仇恨,但是没有恶人,我觉得没有哪个民族是没有恶人的,只有善没有恶的民族是不完整的,我想这是本书的一个遗憾吧。
瑕不掩瑜,依然五星推荐。伟大与否,笔者说了不算,读者说了也不算,它属于时间,时间说了算。20xx年,我仍然期待与人共读。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6
在我心中一本好书的标准:一是读完后意犹未尽,令人遐想;二是给予人积极正面的思想启迪。而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这样一本书。
读完一本书,往往有很多想说的话,该从何说起呢?为了有一个思路,就从刚翻开书的那一刻说起吧!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一位九十岁的老者,以讲故事的口吻拉开了本书的序幕。原来,这位老人要讲的故事发生在大兴安岭一个少数民族部落——鄂温克族。他们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至额尔古纳河右岸,这个民族的风俗人情也许能够给我们当下的生活带来某些思考。
初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给我的感受是:与《百年孤独》有点相像,当时感受到的.相像只在表层:一是书中人物的名字不易记住,且很难理清人物关系;二是和《百年孤独》一样充满了离奇荒诞的情节,有时无法用正常思维理解,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当我读完整本书后发现,这两本书对于孤独都做过注解,这里我引用《百年孤独》中的话:“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我们常常期望别人理解自己,殊不知,别人的出现只是辅助自己理解自己。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一个生命的存在与消逝在我们看来是顶重要的事,可在鄂温克族这里,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敬畏生命,在我看来,他们尊重自然与生命的规律,只是他们看透了生命终将逝去这一规律,因而无惧它。书中这样描述死亡:“我已经说了太多太多死亡的故事,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会死亡。人们的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却是各有各的走法。”书中对苍老的描写,读完让人在一瞬间不那么惧怕衰老了。或许本书传达的另一个思想就是:人应该平静地对待生命中突如其来的意外、分离、得失……
眼前的苟且与诸多不如意常常令我们痛苦不堪,而迟子建老师《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一些文字,可以让我们暂时逃离现实的纷扰,回归大自然的静谧与舒适。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个地方就是对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动情刻画:山野间绽放的花儿,徐徐吹拂的晚风,夜空忽明忽暗的繁星,驯鹿脖子上欢快的铃声,人们围着篝火欢快舞动的身影……这里的人与物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美好!
一本书不能帮我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却可以在我们面临困难时给予正确的向导,给我们鼓励。
书中人物直率纯真简单的性格我也很喜欢,他们爱憎分明,悲人之悲,乐人之乐,他们的爱恨是那样简单,他们的生活没有大都市的喧嚣,他们依山傍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生活的那片地方仿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读这本书,也让我感叹个体之渺小,在永不停息的时间与奔流不止的江水面前如沧海一粟。这大概就是苏东坡《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所要表达的意思。
故事讲完了,生活还在继续,那就让我们都好好热爱生活吧!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7
之前在抖音上看到董宇辉老师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把额尔古纳河的美,鄂温克族的美讲的活灵活现,忍不住还是买了一本。
看完整本书,心里挺向往鄂温克族的生活,与驯鹿为伴,与自然为舞,过着至纯至真的生活。可惜现实的枷锁也只能让我在心里向往一下而已。
整个故事是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独白开始:我是风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风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她从白天讲到黑夜,从年少讲到暮年,讲述是亲身经历的故事,又像是讲别人的故事一样坦然。
听完整个故事,会发现他们真的和自然融为一体,他们只是自然中的一份子,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对大自然的`任何东西都满怀敬畏,和大自然平等相处。不像现在的人们,永远都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并不存在真正的人人平等。
鄂温克人从未想过要征服大自然,桦树林是他们的皮肤,清溪流是他们的血液,驯鹿是他们的眼睛,大自然承载了他们全部,他们也把全部交给了大自然。如果孩子出生,会自然而然的以大自然中的植物为他们取名,如果族人去世,也会将其埋葬在风里。
鄂温克人表达爱的方式是纯粹的。林克和其兄尼都萨满同时喜欢上了达玛拉,采用的却是以射箭比赛来决定,这要是放在现在肯定会被嗤之以鼻,难道不觉得这种没有弯弯绕绕的原始爱情是多么纯洁么?当娜杰什卡逃跑的时候,伊万并没有去追,而是说了一句”想走的人是追不回来的“,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奈,未尝不是一个大无私的表现呢?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却是鄂温克人的萨满,他们心怀大志,心怀万物,他们慈悲、宽容,对任何生命都满怀敬意。只要有人向他们求助,都会皆尽其所能去帮助别人,即使失去亲人,失去爱情。妮浩萨满每救一个人,救会失去一个孩子,但是她依然做了,”因为我是萨满啊“,这其中虽然夹带了无奈,但更多的是责任感、使命感。也许正是这种高贵的灵魂,纯真善良的心才能保护鄂温克人平安。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鄂温克人和外界的碰撞却日渐频繁,森林被砍伐,导致生活的区域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鄂温克人选择走出森林,到外面去生活,直至最后,只留下年逾九旬的女人以及智力始终如孩子的安草儿。
书中谱写了大自然的美,也谱写了原始部落的纯,还书写了时代的殇。
如果你没读这本书,建议你读一读。如果你读过这本书,建议你再读一读。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
在这本长篇巨著里,作者讲述了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族的成长发展历史,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现状。
作品以鄂温克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口吻叙述一个民族的生存、坚守、抗争和文化变迁。“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越来越稀疏,它们就像我身下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痕迹……”,这是它的第一个句子。这些比喻的、完成式的、叹息着的句子有一种来自命运本身的苍茫意味。有时低吟浅唱,有时大气磅礴,简约、直接使忧伤与诗意洋溢而出,为整部作品确定了基调。
整部作品充满忧伤悲悯与同情,同时也表现鄂温克人民的善良坚韧不屈。这个民族在冰天雪地的祖国大北方生存,一条额尔古纳河隔成了中苏两个国度。这脉坚强的鄂温克民族,在右岸过着游牧生活,他们以饲养驯鹿为生,以獐狍野鹿灰鼠为食,他们不忌生冷,敢于生食野兽的心肝脾脏和生肉。这是严酷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这一脉人民,试想,冬季里漫天大雪,风沙茫茫,千百里地渺无人烟,他们不生吃怎么办?难道眼睁睁等着饿死?
这里的环境和严酷的现实生活条件,造就了这个弱小民族的衰败!
饥寒交迫,野兽袭击,疾病瘟疫,缺医少药,都是对这个民族最大的威胁。“许多生在冬天的孩子,常常由于严寒而夭折。我有一个姐姐,她出生时漫天大雪,父亲去找丢失的驯鹿,母亲特意搭建了西愣住,姐姐出生时由于风大掀起了一角,姐姐受了风寒而得病,只活了两天就走了。姐姐被装在一条白布口袋里,扔在向阳的山坡上。”母亲因为失血过多,加上悲伤,已经好几天没有进食,没有走出希愣柱,面色如土。所以,当组长提出这里灰鼠稀少,要搬迁时,父亲林可是反对的,并且把族长痛打了一顿。母亲说“你怎么能这样?你真让人生气,我们怎么能这样自私?!”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这个民族夫妻之间的恩爱,也从母亲口中说出了他们的善良和识大体,小家服从大家服从整体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民族监看发展生存。
姐姐,从小被萨满跳神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有次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死了。可是,再一次迁徙途中被冻死在小鹿妈妈老驯鹿身上。
达西的妻子被野狼吃掉,达西为了报仇驯养一只鹰,最终杀死了两只狼,达西和那只鹰双双被狼吃掉。这就是悲惨的结局。
另外一个希楞柱来请萨满,原来是驯鹿得了瘟疫,萨满没有救活他们,回来时带回两头驯鹿,也带回来一场瘟疫,大多数驯鹿都死了,只剩下父亲精心挑选出来的三十几头驯鹿生存下来。
父亲出去换驯鹿,遭遇狂风暴雨,被雷击死在茂密的森林里。萨满和族人把他风葬了。
几件很简单的事情,反映了整个民族的命运。
这就是这个民族的命运,他们风餐露宿,捕食野兽山鸡、灰鼠为生,现在啥也没有了,他们依靠打鱼烤鱼吃。
作者通过一位老人的回忆,把她的幸福,她的快乐,她的悲伤,她的痛苦写出了,展现鄂温克族人民的坚强和特殊的生存方式以及与生活的`抗争。从一百年前写到了现代社会,从鄂温克的第一个识字人到第一个大学生,从清末的动荡、罗萨的侵扰、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到二十一世纪的幸福安康,从生活在森林到搬迁到城镇的许多变化,从住的希楞柱到住在大瓦房里,这总总的变化,道出了这一个伟大民族的发展变化和与时俱进的滚滚洪流,同时也寄托着作者对这一民族未来的希望与担忧。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无法记录他们崛起的坎坎坷坷,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史,只能靠口口相传,而这些也只是在很少的一部分老人那里可以得到只言片语。现在随着中国的崛起,全国上下各地区都在发展自己的经济,争先奔小康,这一民族的青年人也开始走出自己居住了千百年的深山,告别了他们祖先赖以生存的驯鹿,告别了他们引以为尊的萨满,走进了高楼林立的城市,学会了普通话,学会了所在城市的语言,可令人担忧的却是,他们出去后会不会忘记自己的母语。故事讲完了,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美好圆满的人生结局!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9
读了多本男作家的书之后,终于掉进了女作家温柔的怀抱。刘震云说,世界再大,我们要处理的关系只有身边那几个人。迟子建的书一开头,似乎就把我从“那几个人的关系里”解救了出来,我撇开他们,看到了许久不见的太阳、月亮、清风、白雾、森林、花朵、河流、动物......
因为遥远的时空,和作者诗一样浪漫温暖又古老沧桑的描述,让我想起了给孩子读的绘本《野蔷薇村的故事》的感觉,有一层暖黄的滤镜隔在我与这段跨越几代人的游牧民族故事之间。
其实它在书架躺了有一两个月,没有第一时间打开它,是因为它太火了,对于火爆的事物我会产生本能的抗拒,同时又带有本能的好奇。于是处理完“那几个人的关系”之后,我开始了新的阅读体验。读了第一页我已经被不熟悉又冗长的他族姓名绕晕了,回到了读《百年孤独》的晕头转向。但翻到第二页,我就被惊艳了。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这太是我喜欢的风格了,也是我最能感受到的部分。故事的主体,是诗一样的语言,像四季流转一样自然而然,像新鲜涌出的泉水一样充满生机,像春风夏雨秋叶冬雪一样唯美而富有韵律与色彩感,像曾经读过的萧红一样富有自然的灵性,像古老的神话一样动人又伤感。
不仅有诗,还有萨满唱的神曲,召唤神灵为同伴治病、疗伤、呼风唤雨。萨满的灵我似乎也有了某种感应,是在那个与自然深度共存的世界,与万物相应的旋律。神可以助人,也会杀人。自然会为人提供衣食居所,也会给人带来天灾横祸。生命在这里来来去去,新生与死亡,频繁发生在这个靠天生存的游牧民族里。相比现在每家每户的相互隔绝,那是一个群体互助的社会,每个人都离彼此很近,爱在发生,恨也在延续。爱的醇烈,失去的痛楚;恨的彻骨,衰老的终结。但就像生活里,不是每个人你都能知晓结局,让空白盘旋在天空,去向它自己的归宿。
河流和山峰,由自己命名;神话和文字,由自己创造;音乐和绘画,起源也不是为了商业。通过鄂温克族人,我似乎看到了人类最早的祖先,如何开始谱写这个民族的故事。但通过这个故事,几代人的变迁,看到的还是里面永恒不变的人性。
我突发奇想,如果这个讲述者不是面临巨大变迁的.亲历者,而是更古老的祖辈人,可以毫无担忧地延续游牧生活,她会不会更幸福一些。那时候只需要考虑眼前的生存,而不用担心整个氏族的未来。
游牧民族是不用上班的,他们的生活就是狩猎、采集、内务等。男人和女人的分工明确,生存就是生存本身,剩下的时间就是人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的相处。他们不需要文字、学校与货币,而是向自然学习如何生存,做物物交换。但最后去山下生活的一代,完全失去了他们原来生活的内核。他们原来的生活随性、强大、跟随着自然的节奏自给自足,能在山林中准确找到适合生存的领域。但在下山后,他们成了边缘群体,生活不适,不被理解,精神耗散,最后不得已又将回归山林。山下的世界充满了欲望,当人性相连打通之后,他们的心也膨胀了。山里走出去的画家在文明社会的磨搓下出出进进这片山林,最后终于选择永寂于此。埋葬她的这片天地,终究还是变了样。
之前读男作家写情爱,总觉得有些对女性的亵渎。也许是他们不懂女性,也可能是我作为女性不懂得男性。而这本书中,多段关于情爱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之前听复旦陈果老师对于两性关系最高境界的一种描述,即灵与肉的结合。也许游牧民族的淳朴与健康,是我们这些精修过的文明社会人很难体会到的。而作者诗一样的语言,让我领悟到了天地人在自然中最和谐的奏鸣。
书中的很多故事都让我看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度解读和智慧的高度。其中安道尔的故事让我记忆尤深。他被女人骗了,被逼与她成婚,产子后,女人不守妇道,做尽恶事。母亲劝他离婚,他却说:她就像一条狼,他知道她会吃人,还放她走,他就是罪人,他要看着她,不让她吃人。朴实,甚至被视为愚蠢的品质,却让我感动得想哭。
看到结尾,在这么广阔的山林天地之间,他们终其一生,除了生存之需,还是在处理身边那几个人的关系。不得不说,刘震云看得太深、太准,让我为之着迷。当然,迟子建的才华实在让我惊叹。躺在县志里的资料,通过作者三个月的耕读和两个月的创作,变成了更为大众所知的信息,还一举拿下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也让距离遥远的我们,像照镜子一样,在他族眼中看到本族的作为产生的影响。有时候你认为很对的事,在对方眼里其实是很蠢的事。但迫于权力与资源,只能照做,笑话就产生了。笑话的底色是悲剧,所以,悲剧也随之而来。万幸,这些边缘人物有了倾听者,愿意倾听他们的人从一个作者,到了万千读者。
希望重返山林的游牧氏族后人,将剧情改写。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0
近期利用一周的时间读了两遍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深深的被其诗意的语言和深沉的人文关怀所打动。这部作品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在额尔古纳河流域的生活变迁,以及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又不得不面对现代文明冲击的独特历史。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都如此独特,让我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之中。
首先,小说展现了鄂温克族人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他们在森林中游牧狩猎,遵从自然的节奏生活,这种原始而淳朴的生活方式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迟子建通过对季节变化、动物生态的细腻描绘,赋予了故事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生,逐驯鹿喜爱食物而搬迁,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他们的信仰——萨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萨满作为他们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不仅给予他们力量,也给予了他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智慧。
其次,小说通过描述鄂温克族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起伏,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时的矛盾与困惑。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消失,作者对此表现出深深的惋惜,同时也寄寓着对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深度思考。
再者,对人物塑造鲜活生动,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暗淡,尤其是主人公面对生活的坚韧不屈与对族群的深深眷恋,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总的来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反思的作品,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对于保护和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1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作家迟子建的代表作。在喷薄而出的故事欲来临之前,我想先说说书底作者写的跋——《从山峦到海洋》。我同往常一样从书本的第一页开始沉浸,于故事的结尾处久久沉思。但书底厚厚11页的跋却带我终结故事散场的悲凉,走进更为广阔的文学原野。迟子建先生在跋中的第一句话写到“一部作品的诞生,就像一棵树生长一样,是需要机缘的。”从种子萌芽,到最终成稿,迟先生写了半年,但我想,其实她用尽了一生。从一份报纸中记叙的鄂温克族画家柳芭的命运开始,到澳大利亚的达尔文市与土著人一起生活,再到古老的爱尔兰,一幕幕情景终究会在作家的脑海里连成一段历史,绘成一幅画卷。回到祖国后,废寝忘食地资料研究和最终点燃的创作激情,孕育了一个民族的百年变迁,一个关于天和地、太阳和月亮、驯鹿和森林、希楞柱与篝火、生与死的故事。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们看老了。”苍凉的开篇第一句,一瞬间带我们走进了深冬的森林,看见了白雪、篝火、一个讲故事的老人。额尔古纳河就在中俄边界,左岸便是俄罗斯,右岸则居住着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族人。他们信奉萨满,逐着驯鹿,随着季节与食物的索取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他们与猛兽殊死搏斗,跟恶劣的环境百般周旋,依旧无法阻止亲人的离去和民族的衰落。一场场或惊心动魄,或曲终人散式的生命消亡,让我们得以窥见生命之坚韧和人性之顽强。
01生命,是薄冰筑起的城墙
一头陌生驯鹿的到来,带来了一场可怕的瘟疫;一阵迁徙途中的困意,便在雪中永远埋葬一个生命;善意的拯救,却用自己的孩子向神祭礼……故事中,有太多生命的消逝。人们的出生大同小异,死亡却各有各的走法。在神秘的森林里,人类和黑熊、雄鹰、驯鹿一样,接受自然的馈赠,也在痛苦中接纳自然的夺取。他们扎根在这片森林,便有了一份面对失去的坦然。与其被恐惧与不安耗尽生命,不如珍惜和善待所有平凡的日常。在自然面前,所有生命抵达死亡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虽然生命有时很顽强,在流血中挣扎,在思念中困顿,在失去中迷茫,但实际上如同薄冰筑起的城墙,遇火则化,一推即倒。
02生和死,不过轮回一场
“冬天从这里夺走的,春天都会交还给你。”所有撕心裂肺的'别离,都预示着新的开始,生生不息,轮回更替,既是颠扑不破的自然真理,更是人们最终学会的人生哲理。山一样的丈夫拉吉达的死去,上天赠与“我”一个温情的瓦罗加;尼都萨满一生都在守望他从未得到的达玛拉;失去生育能力的拉吉米用一生爱护上天赐予的女儿马伊堪,却因这份窒息的爱逃离,最终又以生命的延续还给拉吉米活下去的勇气;妮浩接替了尼都萨满,用她的孩子以命换命;狼夺走了达西的腿,达西、猎鹰与狼的殊死搏斗;达西死去,小达西的到来……作者在书中将一个个生命像玻璃一样摔碎在自然之间,也摔碎在了我们的面前,又同时诞生着一个个生命。所有的失去与得到,都在诉说着,那些离开的,终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因此不必为所得狂喜,也不必为所失而忧虑,付出都会有回应,希望也总会被传递。
03历史的尘埃,激荡百年不衰
九旬老人,在微微炉火前,平静地回忆与讲述一个部落几代人的命运起落,读者可读到的,是一个民族的兴衰与巨变。从清末到侵华战争,从内战到文革,从开发大兴安岭到下山定居,历史的尘埃,落在每个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山。历史的巨变,只会晚些来到森林,但不可挽留地带走它的安宁,时代的变迁,压在部落每个人的肩上,流淌在每个人的命运里。就像达玛拉——“我”——达吉亚娜——伊莲娜这祖孙四代,代表着对深林的信仰、坚守、淡忘与逃离,用长长的生命延续应和着历史的变迁,也用每个短暂的生命去寻找自己民族的意义。
《额尔古纳河右岸》充盈着丰厚的生态意蕴: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对生灵的关爱与体贴,对天性的礼赞与颂扬,对宇宙平衡的企盼与畅想,爱与恨的交织,神性与人性的碰撞,生与死的轮回,这是一部中国式驯鹿民族的《百年孤独》,每一次读,都能沉浸其中,在迟子建笔下的山川湖海里躲一场心灵的荒难。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2
现代的文明与古老的文明不断冲击着,许多古老文明也因此逐渐消失。或许他们是落后,是野蛮的,可那其中的美却值得我们仔细体会。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反映了鄂温克人一百年的风雨生活,激荡人心。带着固有观念的我总以为这些逐水草而居、菇毛饮血的原始狩猎部落,只会打猎、喝酒、吃肉,围着篝火跳舞。没想到,他们的爱那么纯粹、那么单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至极,简单地生活,安静地老去。他们的美,像清风明月、石上清泉,透明不带有一点杂质,美得让人心动。
书中的爱情也给了我震撼与感动。书中林克与其兄尼都萨满为争夺达玛拉而进行的射箭比赛,将原始爱情的纯洁表达得淋漓尽致。伊万的那句想走的人是追不回来的,将对娜杰什卡的浓情蜜意无奈地化为一种大无私的爱情,还有瓦罗加为保护放映员与马粪包而遭熊击致死。这些或坚贞,或感动,或无奈,或幸福,或惊天动地,或默默无闻的爱情,将鄂温克人的百年沧桑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待爱情的伟大蓝本。这些无比纯粹的爱情,正是我们缺少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为纯粹,所以美得动人,美得让人心醉。
这里的人们生于自然而死于自然,就连他们的死亡也变得极其富有诗意。我出生在寒冬,我的姐姐死于风寒,我的父亲林克死于雷电,姐姐列娜、第一任丈夫拉吉达在风雪中永远地睡眠,侄女在鲜红色百合花前闭上了双眼,侄子在榛果树上像鸟儿一样落下,外孙女伊莲娜像鱼儿一样顺着贝尔茨河漂向远方它整个故事中,几乎所有的诞生或是拯救,都会伴随着生命的逝去。这或许就是人与自然最美的.生存状态吧。萨满妮浩的那几个孩子,以及故事中我的姐姐列娜,都在不同意义上诠释了最原始的生态平衡或是能量守恒的含义,亦即任何一件事的得到或是达到,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有时甚至是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出现的意义,即便意外逝去,也有可能是在完成某种使命。那么,它的逝去也就变得赋有深奥的意义,某种程度上甚至有了些许诗意。因此,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被尊敬的。
鄂温克族人有很多的神,比如火神、树神、风神等等,仿佛自然界中的种种都是他们的神。因此,他们懂得感恩,感恩从自然界的这些神灵中获取的食物、果实等日常所需。正是源于对自然的这种敬畏感,鄂温克族人从不对任何大山里森林中的物种赶尽杀绝。在他们心中,人和自然本身就是一体的。这也许就是鄂温克人对自然的一种美好想象。生于自然,依赖自然,敬畏自然,最后死于自然,应该是鄂温克民族最生动的写照。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尊敬自然,爱护自然。如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希望这个文明的故事,能够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颂。总有一天,我们的文明能够真正领会到它们的美,领略来自古老文明的山水光色和人情冷暖。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3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我想,我对平等的认识,已由浅入深。平等是没有种族界限的,人、草、木、石、兽都有共同的生存权利。平等文明无条件的,它像无声的细雨,悄然滋润万物。
这本书讲的虽是一个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生存故事和百年沧桑,但在他们与大自然的对话中,平等却无处不在,它埋铺在故事的字里行间。
卷首的第一句是女主人公的心里独白:“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已过九旬的鄂温克族的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把雨和雪、跳动的火焰当作听众,故事从清晨讲到了黄昏,她回忆了一生,从女孩到暮年。那句话像清风,吻了我心内的'平静湖面,荡起阵阵感动的波澜。在漫长的岁月里,她和雨雪是相互作用的,她们成了老熟人。这一份跨越种族的平等,也愈鲜明了。我忽然想起了现代社会里一直提倡的“人人平等”,理念很好,只是人类中心主义太根深蒂固,当人们提到平等时想到的几乎都是人类之间的,但其实平等是无关种类界限的,不是吗?人存在于天地之间,其他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也同在这天地,万物都平等地存在着的呀。
鄂温克族生活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古岸,他们与驯鹿为伴,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在艰难地生存,他们要征服自然吗?不是。桦树林是他们的皮肤,清溪流是他们的血液,驯鹿是他们的眼睛……大自然承载了他们的全部,他们把全部交付给了大自然。女主人公在小的时候,亲眼见证了一头灰色的驯鹿仔代替病重的姐姐列娜去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姐姐的“乌麦”找回来了,但那头原本活蹦乱跳的小鹿却再没了生息。母鹿失去孩子的同时也失去了哺乳能力,直到姐姐意外死去,母鹿才重新有了奶和活力。驯鹿失,姐姐得;姐姐失,驯鹿得。人和动物,没有任何一方是无偿的付出和得到,生存权利谁都没增,谁也都没减,大家都是平等的。
火种是鄂温克族的希望之一,他们不管迁徙去哪都带着,百年来从未变更。故事的末尾中,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冲突不断,生存环境渐劣,族人决定下山定居,却没带走火种。他们说布苏的房子里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不愿意去定居而留在山上的女主人公独自坐在火塘前无奈而忧愁:我们的火种是用镰刀和石头打出来的,而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这样的火,怎么能使人的心和研究明亮呢。孙子安草儿往火塘里添了几块柴,她又想起族人烧火从来不烧鲜木,只用树木里的枯枝断木。他们看到汉人门房前后堆着满满的劈得整整齐齐的柴时会心疼不已,好像躺在那儿的不是柴,是他们。
列夫·托尔斯泰曾道“我们平等的相爱,因为我们互相了解、相互尊重。”鄂温克族在百年光阴里握紧了自然的手,和它一起去感受变化、感受疼痛。平等不再只是“人人平等”,而是“众生平等”,它们都基于对天地和谐的期望,都是对精神灵魂归属的寻求。于是,平等,让所有的渺小成为不渺小,让所有的平凡成为不平凡。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4
书中最不幸的婚姻,无疑是“我”姑姑依芙琳和姑父坤德,依芙琳记恨坤德爱的人不是她,这一恨就是一辈子,甚至影响到下一代。依芙琳放不下她的执念,把婚姻当成了爱情,过去了的事情,久久不能放下,终成了人生悲剧。婚姻中的夫妻,面对矛盾时,要多问问自己,日子还要不要过下去,如果要,那就请宽容、忍让吧,一起携手走向未来。
书中幸福的婚姻大抵是一样的,伊万和娜杰什卡,一眼看中,一辈呵护,百般包容,相互尊重。再看主人公“我”的两段婚姻,第一任丈夫非常疼爱她,面对丈夫的意外,她没有逃避,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勇敢地面对生死,生活中豁达开朗。遇到的第二任丈夫,也非常地爱她,正如她自己说,和拉吉达在一起感觉自己像是穿行在山谷中的风,而和瓦罗加在一起就像是畅游在春水中的鱼。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当我们从阅读中见过众生后,就不会被生活中的所遇击垮,因为我们的内心已经有了足够强大的能量与之抗衡。是的,我们要学会和这个世界和解,学会接纳,学会释怀,面对世事纷繁,就让我们用宽容的胸怀容纳缺憾吧!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5
一见钟情,爱神的幸福之箭。
林克和达玛拉是书中“我”的父亲和母亲。达玛拉从小是个爱跳舞的姑娘,林克在一次随族人搬迁的途中与她相遇,被她甜美的长相和跳舞时欢蹦乱跳的样子深深吸引,同时被吸引的还有林克的亲哥哥。
两兄弟同时喜欢上了达玛拉,达玛拉当时活泼可爱,美丽单纯,觉得两个小伙都不错,一个看上去温和、忠厚,一个看上去精明、开朗,一时无法选择。最后由“我”的祖父决定让两个儿子比试箭术,用自己的箭来说话。
林克和哥哥开始比射箭,他们等距离地射击长在两棵柞树上的猴头蘑,结果哥哥的箭偏了,扎在了树身上,林克赢得了达玛拉。
林克和达玛拉举行了婚礼,从此过上了甜蜜恩爱,生儿育女的幸福生活。
林克的哥哥,也就是我的额格都阿玛终身未娶,做了我们氏族的萨满,也就是尼都萨满。
可惜的是,林可为了给氏族换取健壮的驯鹿,在一个雨季,在松林中被雷电击中而亡。
林克走了,从此爱笑的、爱穿裙子的达玛拉大变样子,不仅笑声和裙子从此从她身上消失,她还经常呆呆地掉眼泪,连林克送给她的鹿骨簪子也不喜欢戴了,一下苍老了许多。
每逢雷雨天气,达玛拉总是跑到树林中,她想让雷电带走自己,可是雷电并不想做勒住她脖子的绳索。
当她披散着头发,浑身被雨淋湿,打着寒战回到营地时,尼都萨满就会唱起十分哀愁的'歌谣来……
达玛拉像一株植物一样,越来越枯萎,最后在他儿子成婚的当晚,一个人在月下的篝火旁彻夜旋转、舞蹈而亡。
不得不说,感情深厚的伴侣是彼此生存的强大支柱,在生活中对彼此有深深的依恋,一旦另一半离去,对活着的人像是抽筋断骨一样疼痛和煎熬。
因为这种浓烈美好的感情,会像常青树一样,永远留在对方的心间。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相关文章: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6-13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5-25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1-08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优秀【15篇】10-21
(推荐)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5篇10-2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5-15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3-23
童年河读后感04-15
巨流河读后感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