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时间:2024-11-15 12:28: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必备]《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

  本书讲述,生活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以驯鹿、打猎为生的鄂温克族人们的生活。

  鄂温克族的男人们,体魄强健,枪法精准;女人们身姿优美,心灵手巧。

  读完这本书给我极强的画面感,想到郁郁葱葱的.树林;巍峨挺拔的高山;缓缓流动的溪水;来了一次精神旅行。

  看到这张照片里的藏族姑娘,突然让我想到书中鄂温克族的女人们。她身穿民族服饰的衣服头戴花朵,好像书中的人物重现了。

  鄂温克族的女人们能歌善舞,美丽善良,她们喜欢围着篝火旁跳舞,舞步灵动轻快,歌声美妙动听。

  书中原文:“我不相信那个冰凉的、圆圆的铁家伙能听出我的病(听诊器)。在我看来,风能听出我的病,流水也能听出我的病月光也能听出我的病。”

  他们爱生活,爱驯鹿;爱这片广袤的森林;爱这蔚蓝的天空。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

  “我发现春光是一种药,最能给人疗伤。” 从女儿到妻子、母亲、祖母、外祖母,这位九十多岁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用她目睹过的生死讲述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他们以打猎,驯鹿为生,这个汉人眼中的“四不像”,在他们眼中却是神赐给他们的宝物,他们随驯鹿的.生存环境而迁徙,营地中从未熄灭的火种是这个古老民族的信仰。神奇的萨满文化又似乎让我看到了万物有灵,自然平衡的生命无差。他们被神灵之力保护,同自然对话,却同样向死而生,他们逐山水而居,仰望日月星辰,却也难逃被现代文明同化。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唯有山河湖海见证生命来过,唯有雨雪风霜看老了我。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里有山有水,有花有木,还有一群驯鹿,一群人。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位九旬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口吻,自诉了原始游牧民族鄂温克族文明的兴衰(驯鹿民族)。

  文中的.“我”亲眼看到族人和民族文化慢慢消失,就像额尔古纳河的河水,流去了就再也寻不回来了。其中,现代城市的进程和汉族文化的侵蚀,也是每个少数民族命运都逃脱不了时代的更替与变迁。

  书中内容时而点到即止,时而事事巨细,使我不忍卒读。唯一觉得可惜的是,作者迟子建留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在我看来,这是遗憾。不知你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当真的热爱一件事时,愿在其中当一个傻瓜,不去冥想,而我就如此,宁愿作者给我全部“不劳而获”的思考。

  鄂温克族人们生活在森林中,发生的那些或爱或恨,永远不会被大多数人知道事,似真似假,又有何妨。不禁想着,当放眼宇宙,万物微小,但愿你我都曾爱过脚下这片土地。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4

  这是一部民族文化的纪录史,描述了一个古老神秘的游猎民族。

  鄂温克人是大自然的儿女。他们受馈于自然,以野兽为食,古树为具,驯鹿为车;又回赠予自然,尊敬大兴安岭的一草一木。他们住在希楞柱里可以望见星空,伴着星星入眠,混有阳光与月光的火种延续这一个个灵动的生命。饮泉露,祭天神,野蛮中流露出生活的灵性;升篝火,跳神舞,粗狂下展现了善良的本性。

  眼前是一条金色的河流,远处的山头紧紧抓住那即将沉落的'残阳,柔和的日光洒落在老人松垮祥静的脸庞上,身旁有几头白鹿正低头啜饮。她——这个民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平静地迎接死亡的到来,正如她坦然接受风沙掩埋了这个民族,而不得不加速消亡的事实。

  先进必然取代落后,这是一场无休止的生存角逐,而人类应该尊重这世间万物。我想,人与自然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相关文章: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选)10-22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5-25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6-13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1-08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优秀【15篇】10-21

(推荐)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5篇10-21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5篇【集合】10-22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5-15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