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人传》有感15篇[精]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名人传》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名人传》有感1
我们眼前真的有许许多多的“名人”,舞台上闪亮的演艺歌唱明星,网络上令人惊奇的牛人,甚至是现实中罪恶深重的人。
但是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叙述的是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具有浪漫英雄主义价值的名人,他们不仅有行动,更有一颗伟大的心。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米开朗琪罗是著名的雕塑家,托尔斯泰是著名的文学家。
三人都可以用著名来修饰,因为他们为人类的文明增添了无数令人惊叹的作品。但如英雄一般的名人更应有一颗“热心”,他们有非同常人的精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有信仰,这三位具有关怀人、爱护人的博爱精神,甘心为人类的.福祉奉献自身。
这对我们平常人来说似乎是过于巨大的目标,那你就做好你自己,日行一小善,关心身边的人,甚至爱护自然的一草一木。做不成巨人,就用巨人的精神感染自己,试图做一些进取的尝试,偶尔站在顶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也能让自己受益匪浅。人类的名人,毕竟仍然是人。
我觉得,《名人传》十分好地印证了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拨之志。贝多芬的名言:“在悲哀隐忍中找栖身。”证明了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他告诉我们,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大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就应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我的信仰……
生活是残酷的,对于那些不甘于平庸的人来说,生活是历经苦难的,就像是一场无休止的博斗,而且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可言的,这博斗是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无论谁都要拼搏,因为命运不会优待任何人。
古今成大事业者,必有坚韧不拨之志,无论是贝多芬的“用痛苦换来欢乐”,米开郎琪罗的“愈受愈苦我喜欢”,还是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证明伟大的人生都是历经苦难的。在我们悲伤、失望、怀疑自我,遇到困难或得到荣誉的时候,重读《名人传》会使我们掩起悲伤,忘记苦难,洗掉疲惫,有谈荣誉,识别出它们虑无一面,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奋斗的力量,更加坚信自我。
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我们要奋斗,我们要取得辉煌成就,我们要跻身人类中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贝多芬他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名人传》真是一本令我感悟很多的好书。
读《名人传》有感2
"用痛苦换来快乐!",这扣人心弦的余音荡漾在《贝多芬传》的结尾.
我们从音乐,语文等方面都曾了解过贝多芬——那耳聋而坚持创作的音乐家.事实上,他的一生不是课文中几百字能表述的
贝多芬的童年在醉汉父亲的挥霍下逝去了,并失去了挚爱的母亲.19岁挑起养家大梁的.他,生活异常艰苦,但命运,不罢手!夺去了他的物质生活——壮年耳聋是原本不富裕的一家更加拮据;夺去了他的精神生活——他从没有真正的,风雨共患的知音;甚至用爱情折磨他——两次失败的恋爱是他心力交瘁.
那他如何走过人生将近60个年头 他超凡的乐观和顽强.在一次次被现实打击后,他总能以自己的"傲气"与乐观爬起.如暴风雨中的帆船,渡过一个又一个的浪,顶住狂后般的大风……但乌云始终会被赶走,贝多芬却长眠了,把黎明留给后人.
我合上书本,漫步在小路上.看到一位孩童为那十个中一个气球没了二哇哇大哭.我心中突然荡起了涟漪——我们曾经为小失意而懊恼不已,为失败自暴自弃,为低谷一蹶不振……若是真来大风大浪,我们只能作乌云的囊中之物,被任意蹂躏.
我们可能永远不会遇到贝多芬的境遇,但我们需要让自己坚强,不被暴风吹飞,不被厉雨击垮,在汹涌中成风破浪.
用痛苦换来快乐!
读《名人传》有感3
十七岁,失去了热爱的母亲,成为了一家之主。后来,她在布罗伊宁一家找到了他不曾有过的家的温暖。可爱的爱来奥诺路是一个善良的女孩,他们一直是童年的伙伴。直到最后,他们一直保持着怡静的友谊。
上帝不会让一个人永远悲哀的活着。他创作了一部部人们耳熟能详的伟大作品——《月光曲》、《热情奏响曲》、《命运交响曲》......在他的事业一步步壮大时,他同时也收获了爱情。1806年5月,他与特雷泽·特·而伦瑞克订了婚。1810年,爱情把他遗弃了,他又变孤独。
然而,命运没有就此放过他,他失聪了。在忍受痛病折磨的同时,他还要忍受心灵的悲哀。但是,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他还是创作了一部部辉煌的作品—《英雄交响曲》、《第五交响乐》、《第四钢琴协奏曲》。罗曼·罗兰最后这样总结贝多芬的一生:一个一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予他快乐,他却创造了快乐来给予世界!他用苦难铸造快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的快乐。
”《米开朗琪罗传》的主人公米开朗琪罗是一个矛盾的悲剧典型。他追求艺术上的尽善尽美,但他的意志却不是英雄式的,他的'精神软弱无力,只能挣扎而没有力量奋斗。他有非基督教的反抗性,又有基督教的顺从和妥协。他拥有财富却不肯信任任何人,他是孤独的。
他的财产被弟弟和侄子花光了。他的一生没有几天是快乐的,直到死的前一个星期,他依旧在工作。第三部《托尔斯泰传》的主人公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他是一个丑陋甚至粗鄙的人。
他是贵族,却关心社会底层百姓。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恐慌,但却不敢拿他怎么样,因为它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磨难或使人成长或使人萎靡不振。但只有承受了残酷的命运才能挽救自己,人生才能更加完美。
风雨过后的阳光才是最灿烂的,历经磨难的笑容才是最动人的。
读《名人传》有感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题记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中世纪的欧洲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贝多芬出身贫寒,他很小就辍学。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他勇敢的与命运作斗争。他孤独的活着,他惟一的亲人辜负了他,他内心受到沉重的打击,可他还坚强活下来。于是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他痛苦的扣响了音乐之门,当刚刚有一点点的起色时,他的听力渐渐下降,他是如此的不幸。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是那么的坚毅,继续创作,成为了风靡欧洲的音乐巨人。
我们不能不钦佩米开朗基罗:他创作了许多作品——尽管遇到了无数的障碍。在这些作品中体现了“一股象飓风一样凶猛的.强大生命力”。米开朗基罗,自由的米开朗基罗,一辈子只能一个轭换上另一个轭,重新更换主人。尤里乌斯二世,利奥十世,克雷芒七世,保罗三世,保罗四世——他们都先后支配过米开朗基罗的才华……最神圣的和最显贵的主人们用各种古怪念头作弄米开朗基罗,交给他一些不符合他心愿的工作,强迫他去画一些以前没有完成的所有大型的新作;对他进行诽谤,在他的周围搞阴谋,想方设法离间他和水平相当的画家莱奥纳多和拉斐尔的关系;用各种挑剔和威胁恐吓去折磨他,处处替他设置障碍。他不止一次地不得不承认:“他耗费了极大的精力、才华、欣悦的灵感,结果都徒劳无益!”折磨着他的精神悲剧的主要根源就在这一点上,而不是在人类自古以来的本性上!。
《托尔斯泰传》同样是一部态度严肃的作品。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他不肯享受生活,不肯虚度年华,他想要通过照福人类来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他弘扬真正的基督精神,对自由主义的蔑视。
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但是我们有学会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
世间没有一帆平顺的航程,没有平坦的道路,如果是那样了,人生就没什么意义了,正是因为艰难,痛苦,坎坷的人生道路,波涛汹涌的航程,才使人要不断的努力,不抛不弃,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的人生更加华丽而奋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读《名人传》有感5
《名人传》描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美,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传》内在的紧张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名人传》很好的应证了一句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只要我们体会到《名人传》给我们心灵崇高的升华,使英雄的鲜血呈现在我们面前,英雄的红旗在我们的头顶上飘扬,我们就慢慢地感受到,在这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我们的灵魂也被所升华为一种崇高。
读《名人传》,让我受益匪浅。这三个巨人,命运待他们不公:为什么贝多芬没有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那样好的身世?为什么米开朗琪罗没有贝多芬和托尔斯泰的'自由?为什么托尔斯泰不像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那样有追随者……他们有种。种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遇上挫折时表现得勇敢坚毅,沉着地与困难抗争。他们所表现出的坚韧与勇敢感动了所有的人。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三个〝大写的人〞。
读《名人传》有感6
正如歌德说的:“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说话”。这个假期我读了《名人传》,受益颇深。《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罗曼·罗兰总共记叙了三个人——德国音乐家鲁特维克·范·贝多芬、希腊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他们三个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但他们似乎又做着同一样的事,那就是用一生的时间和命运抗争,谱写自己生命的赞歌!
天堂?地狱?
命运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我感叹着,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竟然听不到他那铿锵有力的交响曲。偏偏是他,丧失了听力,而偏偏又是他,教会了我学会去顽强的抗争,把握住一切。当厄运降临到他的头上时,他坦然的面对,还大声的喊出:“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是残疾,让他痛失了属于自己的真爱,是残疾,让孩子一次次的嘲笑他,是残疾,让他的人生如此坎坷,而又是残疾,让我们感受到顽强,感受到火一般创作的热情。一切的一切,并没有将他击败,而是所有的磨难只是使他变得更加坚强、执着。痛苦却不肯屈服于命运;贫穷却不趋炎附势,亦不迎合潮流,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他孤独,却能以热诚的赤子之心爱人类;他从未享受欢乐,却创造了欢乐奉献给了全世界。听吧!那从未停断过的《命运》,那对生命的呼唤,是多么悲壮,多么悲壮!有力的旋律,正是贝多芬的心声——率真的呼喊,坦白的心声。天堂还是地狱,只在那一瞬间,学会拼搏,学会顽强。是贝多芬用一生心血浇铸而成。任何人的成功,都将付出汗水,他用刚强与不服输谱写了真正的`命运交响曲。此刻,我又听到的了那《命运交响曲》旋律……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崛起的巨人
“妈妈,我要长得高高的,做一个小巨人。”那年我八岁,当我读了《名人传》时,我才真正懂得巨人。它不是身高,它不是权利。它是米开朗琪罗那些真正懂得自己和艺术的人,他们不会为难自己,也不会因为所谓的荣华富贵,而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他们认为那是艺术,不是冠冕堂皇的表现,艺术不可侵犯。最后有尊严的死去,不快乐的死去……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终于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生命还须前进
他永远不会放弃艺术,他是俄罗斯文学之父,想必他这一生,一定荣华富贵,顺顺利利或是众星捧月。他的一生也是不幸的。德国音乐家鲁特维克·范·贝多芬、希腊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这三个人似乎没有什么相同之处。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不臣服于一切,向艺术献身。谱写自己生命的赞歌。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基罗的“愈受苦愈使我欢喜”,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有了一个定位,无论站在世界哪个位置,让大家都彼此清醒着,不要再自欺欺人。
读《名人传》有感7
今天,我读完了徐海丽编写的《名人传》,被书中的名人事迹深深地折服。
这本书所涉及的名人有很多,包括古今中外,有堪称万世师表的孔子,爱国诗人屈原,忍辱著史的.司马迁,千古良相诸葛亮,一代“书圣”王羲之,西行求法的玄奘,“诗中谪仙”李白……
那么,这些名人又是凭着什么获得世人的认可的呢?他们又到底经历了什么?我觉得他们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大多都有着为民着想,心系家国的美好品质,并能想方没法,矢志不渝地去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比如:爱国诗人屈原一心想使自己的国家强盛,却遭小人陷害,被楚怀王疏远流放。当楚国都城被攻破,他觉得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没有能力挽救楚国百姓,最后在绝望。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是常人所无法接受的。
贝多芬的童年时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他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向贝多芬一样面对困难毫无畏惧。只要有决心、有毅力,所有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成功的曙光就在不远的前方,只要肯努力,他一定会属于你!
读《名人传》有感8
这次,我读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计算机高手比尔·盖茨》,他是一个计算机高手,也是美国著名的企业家,他推出的MS-DOS和视窗软件等,也把人类带进了计算机的新时代。
比尔·盖茨的父亲早年就读进了华盛顿大学,那里都是非常有学识的高才生。也许是受父母的影响,比尔·盖茨从小就与众不同。
比尔·盖茨七岁的时候,他就非常喜欢看书,有《世界百科知识》等等,比尔·盖茨发现了学校的机房里的计算机,也就是电脑。从此,他对这些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成了计算机高手。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成功的背后,天分是微乎其微,更多重要的是勤劳刻苦。因为,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读《名人传》有感9
《名人传》,又名《巨人三传》,是法国文豪罗曼·罗兰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创作的,由《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及《米开朗琪罗传》组成的“英雄传记”系列。这三部作品分别聚焦于音乐、雕塑绘画与文学领域的巨擘,展现了他们在追求真理、正义以及艺术极致过程中的不懈努力与生命献祭。
在物欲横流而精神匮乏的当代社会,人们常常回避高尚,甘于平凡。《名人传》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的不足,令我们尴尬地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我们更倾向于赞美他们的艺术成果,却不愿深究其伟大人格。罗曼·罗兰借《米开朗琪罗传》之尾声强调,伟人的心灵如同巍峨山脉,虽非人人能在巅峰生存,但应年年朝圣,从中汲取力量,感受与永恒的接近,而后重返尘世,满怀斗争的勇气。此番言语,对当今时代而言,无异于暮鼓晨钟。
该书完美诠释了“凡成大事者,需兼备超凡才华与坚韧意志”的'古训。贝多芬的隐忍坚持、米开朗琪罗的越挫越勇、托尔斯泰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均证明了非凡人生的本质是一场永恒的战斗。当世变化万千,机遇与挑战并存,众人渴求成功却不愿付出努力,梦想一夜成名。浮躁与急功近利带来的仅是短暂辉煌,无法铸就永恒。故而,《名人传》犹如一剂清泉,提醒我们正视现实。当下环境沉闷压抑,旧秩序在腐败中沉睡,物质主义压制思想,社会在自私中窒息。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开窗换气,吸入英雄的气息,让自由与高尚再次充盈心间。
读《名人传》有感10
古往今来,人类生生世世在编织着梦想与希冀。而每个世纪,总有那么一些人,赤脚攀登着人生的苦痛,用血肉阻挡着荆棘,只为追求人生坚定而又遥不可及的那一束光——理想。可在这条承载着美好却又困难重重的人生大道上,多数人经受不住现实的残酷和命运的磨练,逐渐败下阵来,只留下被时间吞噬的不成样子但依然坚定的少数人,挺直腰杆去迎接接踵而来的困难,坚持去攀登自己梦想的顶峰,这才是追逐理想的执念。
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书中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磨难但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地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最好的锤炼!
开始读了贝多芬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对音乐有火一样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是灾难还是降临到了他的头上,1802年,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你能想象,一个将音乐嵌入灵魂的人眼睁睁地看着指挥棒与乐队错开却毫不知情吗?你能想象,面对满堂雷鸣般的掌声却目光如水,呆滞得如一尊雕像吗?如果,那个人是你呢?但它却能顽强的`和命运抗争,这也许是他后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
贝多芬的坚强意志在他的音乐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他的精神和音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能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淡白色的粉末在轻轻的敲打中纷纷散落,望着那几近完美的雕像,他微笑,忽又皱眉,拼命摇头,最后,竟在一声脆响中一锤子将雕像砸成满屋子的碎片,他,就是米开朗琪罗!面对困难,他的人生词典里只有两个字,那就是逃避。但他又强制自己去忍受,去面对。随着名人传中细致生动的刻画,我步入米开朗琪罗的世界。缓缓揭开了他神秘的面纱。
米开朗琪罗的命运是痛苦而又无力反抗的,他受着历代教主的差遣,携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命运似乎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工作。不停地雕,不停地刻,不停地用小刀和小锤敲敲打打,不停的呈现心中所谓的完美。
在那专制横行的年代,他雕刻着,追求着至真至善的艺术世界。但在艺术的外壳下,却隐匿着谨慎到了极点而产生的怯懦,一生虽忙忙碌碌却毫无自己的作为,这样的人生,可谓悲到了极点。
托尔斯泰面容丑陋至极,目光犀利如寒剑,正视他,他的眼眸能长驱直入直刺内心,正因此特点,托尔斯泰思想与家人格格不入,另外宗教信仰的冲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无法想象,至亲至爱极力反对自己,击伤自己是怎样的场景。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是,由于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所以受到道德哲学的影响较大。他为了创造出真真正正的文学,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在那段创作文学的时间里,他是比较充实快乐的。但是托尔斯泰苦恼的是: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生活感到羞愧难安,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的自己的社会破裂,然而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所以在精神上,他一直是个孤独的流浪者。
触着溅火的书页,耳畔仿佛碰撞出一声声不屈的怒吼,随着罗曼罗兰那激情燃烧的文字,我仿佛跃入那无声的世界,聆听那来自心底的铿锵有力的旋律。《名人传》教会了我: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追求梦想,用自己的毅力去实现理想。
读《名人传》有感11
“不要以为”托尔斯泰又说,“我否定艺术与科学。我非特不否定它们,而是以它们的名义我要驱逐那些出卖殿堂的人。”
“科学与艺术和面包与水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真的科学是对于天职的认识,因此是对于人类的真正的福利的认识。真的艺术是认识天职的表白,是认识全人类的真福利的`表白。”
他颂赞的人,是:“自有人类以来,在竖琴或古琴上,在言语或形象上,表现他们对着欺罔的奋斗,表现他们在奋斗中所受的痛苦,表现他们的希望善获得胜利,表现他们为了恶的胜利而绝望和为了企待未来的热情。”
于是,他描画出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形象,他的辞句中充满着痛苦的与神秘的热情:“科学与艺术的活动只有在不僭越任何权利而只认识义务的时候才有善果。因为牺牲是这种活动的原素,故才能够为人类称颂。那些以精神的劳作为他人服务的人,永远为了要完成这事业而受苦:因为惟有在痛苦与烦闷中方能产生精神的境界。牺牲与痛苦,便是思想家与艺术家的运命:因为他的目的是大众的福利。人是不幸的,他们受苦,他们死亡,我们没有时间去闲逛与作乐。思想家或艺术家从不会如一般人素所相信的那样,留在奥林匹克山的高处,他永远处于惶惑与激动中。他应当决定并说出何者能给予人类的福利,何者能拯万民于水火;他不决定,他不说出,明天也许太晚了,他自己也将死亡了……并非是在一所造成艺术家与博学者的机关中教养出来的人(且实在说来,在那里,人们只能造成科学与艺术的破坏者),亦非获得一纸文凭或享有俸给的人会成为一个思想家或艺术家;这是一个自愿不思索不表白他的灵魂的蕴藉,但究竟不能不表白的人,因为他是被两种无形的力量所驱使着:这是他的内在的需要与他对于人类的爱情。决没有心广体胖、自得自满的艺术家。”见《我们应当做什么?》第三七八——三七九页。
读《名人传》有感12
这本书里的英雄,不是走遍天下无敌手的江湖豪杰,也不是功盖千秋的大伟人,这里面的英雄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大的生命力,使他们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
《名人传》就是许多人口中等说的“巨人三转”,它涵盖《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让描画的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还有一个是思想家。 固然它们各自所处的领域不一样,不过,在人的生活困苦患难坎壈的征程上,它们征求趔真理和正义,为发明表达真、善、美的永不磨灭好作品,而献出一生的精神力。
贝多芬用苦痛写作乐曲的与性命对抗的音乐,为后世留下了享用不尽的`神魂粮食;米开朗琪罗用一辈子的心思和精力创编了永不磨灭好作品;托尔斯泰则在他的小说中描画了万千性命的藐小和伟大。他们用他们的作品向世界广泛散布着爱的胚珠,而对人的生活的劫难和世界上的哀苦,他们从来没有就没有一丝的惊慌害怕与颤动,他们这些个英雄的姿势是那末的倔强不驯就象恕涛,就象飙风风,不断地吹响欢乐轻快的号角。 他们从来没有就不不愿说苦痛,而事情的真实情况上,他们的苦痛在常人看来是难于想像的,他们坚决相信只要自个儿的魂灵能够坚忍果断,不因哀苦与劫难而一味地沉沦,那末就定能冲破肉体的约束限制,奔向人的生活的崇高境界。正如扼住性命咽喉的强者贝多芬奉告我们的那样子:“噢,人啊,你应该自强不息!”
读《名人传》有感13
在《米开朗奇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灵就像一座山,“我不说普通人能在高峰期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该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改变肺部的呼吸和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会感到更接近永恒。之后,他们又回到了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我们这个时代来说,这真是金石之言。《名人传》很好地证实了中国古代的一句话:古今成为大事业者,不仅要有超世的才华,还要有毅力。贝多芬的“在悲伤的忍耐中寻找生活”,米开朗基罗的“越痛苦,我就越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我痛苦,我只是想要真理”,都表明伟大的生活是一场无尽的`战斗。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有着超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们一点也不害怕。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经常想到的是向别人寻求帮助,而不是面对困难。我们决心解决我们时代的变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不想奋斗。我们想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可能会让我们昙花一现,但绝不能让我们成为人类中不朽的人之一。所以,读《名人传》可能会让我们更加清醒。
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曾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说:“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快乐,而不是金钱。“除此之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还想告诉我们一些事实: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来自普通人,也来自伟人。当我们遭受挫折时,我们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和克服痛苦的例子,不再抱怨别人,坚定我们的信念……
读《名人传》有感14
1886年,罗曼·罗兰怀抱着理想与热情,考取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然而现实生活让他苦恼困惑,于是他给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信寻求答案,他幸运的得到了托尔斯泰的帮助:“一切使人们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们分裂的,是恶与丑。”托尔斯泰“慈祥”的言行对罗兰的一生构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许,正因为有了托尔斯泰的指点,《名人传》才会诞生吧。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必需的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在当时那个骚动不安、弥漫着腐败风气的欧洲社会,正是需要一个伟人,一种精神去改变。在这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提供了读者清新的空气,提醒人们要为个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
罗曼·罗兰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在书中,作者多是从侧面地去表现名人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难,他们对无限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爆发出来的生命而苦难在各个人身上又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形式。贝多分的痛苦是一种命运之痛,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受难则来自内心。在与苦难搏击的漫漫征途中,他们都显示出巨人般的力量、变苦为乐的生存勇气。贝多芬不愿向尘世的君主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在内心极其苦楚的情况下孤独地挣扎着。他们痛苦,却毫不畏惧地说“千万的快乐,不值一单独的苦恼!”“是我给人以精神上至高的狂热。”苦难对他们的折磨和他们对苦难的抗争,使他们的人生变得熠熠生辉,也使他们成为了我们心中的伟人。在书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不屈的精神、那承担痛苦的伟大勇气,更使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意义。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经常会有大风大浪,怎样掌舵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听天由命还是勇敢一搏?
书中的三位伟人给出了答案。贝多芬用生命谱写了不朽的乐章《欢乐颂》;米开朗基罗知道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留下了传世名作;托尔斯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定下决心,摆脱贵族。我国“亚圣”孟子曾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阿炳,似乎注定了一生都离不开凄凉。父母去世、街头卖艺、双目失明……但在苦难中,他承袭了父亲的演奏才华与音乐素养;在流浪中,他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性格。有这样的阿炳,才有了流传后世的绝妙曲目。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所以有这么多平凡或不平凡的给予我们克服苦难的鼓励,我们应当坚定自己的信念,勇于克服艰难困苦,当柳暗花明又一村,会发现他们是你人生道理上一笔千金难买的无价之宝。
不经历风雨,怎能欣赏彩虹?
读《名人传》有感15
看《名人传》 我没想到这本书会这么精彩。在罗曼·罗兰的作品中,历史似乎回到了100多年前。贝多芬正在经历世界的风雨,米开朗基罗不断雕刻,列夫·托尔斯泰正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决定摆脱贵族的生活。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想学会走路,他必须先学会摔跤,这样他才能学会走路。”生活因挫折而变得更加坚强,如果坚强、勇敢、努力,那么真正的伟人就会出现,只有经历挫折和失败的伟人才是真正的伟人。
是他们,让我明白:在人生的轨道上,可能有不平坦的.道路,也可能有平坦的道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伟人,只选择弯曲的道路,虽然这里充满了荆棘和陡峭,但没有风雨,如何看到彩虹,只有通过各种磨难才能看到天空是如此的蓝,海是如此的宽,成功是如此的好。
挫折是五彩缤纷生活中尴尬的灰色。当你遇到挫折时,你不妨做一个“色盲”,把灰色当成胜利的红色。挫折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摆在你面前的痛苦,另一方面,它是让人进步的鞭子。你可以随时鞭打自己,让自己前进,前进,然后前进。只有达到胜利的顶峰,才能超越自己,放飞自己,世界无敌!
不知不觉中,我看完了《名人传》 ,似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也许是读《名人传》 能有很多感觉。
【读《名人传》有感】相关文章:
读《名人传》有感06-19
读名人传有感06-12
读《名人传》有感(经典)09-26
读《名人传》有感11-15
读《名人传》有感集锦(13篇)10-26
读《名人传》有感(大全15篇)08-30
读《名人传》有感范例(7篇)08-31
读《名人传》有感[大全15篇]08-25
[优选]读《名人传》有感13篇09-03
《名人传》读书心得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