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4-05-11 10:15: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有关三国演义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三国演义读后感

有关三国演义读后感1

  大家都在观看电视剧新三国吗?我在看完前1、2集之后就被剧情所吸引,缠着妈妈一定要买一本三国演义,当我拿到书后就如饥似渴读起来,连我妈妈爸爸叫我来吃饭,我都要抱着这本书,妈妈费了老半天的劲才把我和书分离开。现在我没事就看,至今已经看了一大半了。真令人爱不释手啊!

  三国写的是蜀、魏、吴三足鼎立的国家,他们在各国主公的带领下,在一帮绝顶聪明的谋士运筹帷幄下,在一群骁勇善战的武将奋力拼杀下,建立起自己的国家。

  在各国主公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虽然曹操很奸诈,但他能把握大局,善于让用人才,爱惜人才(特别喜爱关羽)。受到失败挫折后能仰天大笑,(一笑笑出赵云,二笑笑出张飞,三笑笑出关羽)最后能化险为夷,最终成就大业。

  在谋士中我最佩服的是诸葛亮,他文采(出师表)、口才(舌战群儒)出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近乎与神人: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博望,他用锦囊妙计气死了周瑜,用空城计骗了司马懿,用司马懿的话说就是“真乃天下奇才也!”而且他还做事有始有终,从出山就辅佐刘备到刘禅,尽职尽责,鞠躬尽瘁。

  在“关羽”等五虎上将及其他将军中我最崇拜的.是常山赵子龙,身高八尺,姿颜雄伟,被封为“永昌亭侯”。他七进七出救“阿斗”武艺超群,智勇双全没有打过一场败战,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

  我从读三国这段历史中仿佛打开了另一个奇妙的世界,他让我开了眼界,认识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知道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对于我及今后的人们都有很大的帮助,不论文臣武将、伟人凡人,都要有自己明确的做人做事目标,一旦确立就要脚踏实地,注重平时的积累,认认真真的做,向自己的目标靠近,即让受挫,也要吸取经验教训,从头再来。

有关三国演义读后感2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使我受益匪浅,我不禁感慨道:“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孔明、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孔明,“义绝”——关羽。

  奸绝——曹操。曹操有一句话十分耐人寻味,那便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由于这句话,曹操惹来了杀身之祸,若不是他运气好,早就命丧黄泉了。所以,曹操给我的启示是:做人不能太狡诈,否则会遭到报应的。

  智绝——孔明。要说孔明才智过人,非得数草船借箭和借东风这俩件事了。从这两件事足以看出他的雄才过人。

  义绝——关羽。关羽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最讲义气的人。他对刘备讲义气,他降汉不降曹、屯土山约三事、过五关,斩六将等等事例足证明 。他对敌人也讲义气,华容道义释曹操、义释黄汉升、为曹操报恩斩颜良、诛文丑等等,可见他十分讲义气。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令我受益匪浅。

有关三国演义读后感3

  说到袁绍兄弟(袁绍、袁术)想必会历史的人都会偷笑。因为他们两个人一个比一个傻,一个比一个牛。

  先说说俩兄弟小时候吧!袁绍是婢出,袁术是嫡出。但袁绍品行装得很好,而袁术却原形毕露。所以,大家对袁绍很好,但总好像看不起袁术。袁术对这一点深感不满,便指责大家说,你们不鸟吾,反而理吾家之败子?大家说他傻不傻?傻,这当然是傻。傻到什么程度呢?傻到让大家从此与他更疏远,还常在背后说其坏话。而袁绍呢?有点牛。在兄弟相处的时候,袁绍常当众讽刺袁术。兄弟俩的.童年就如此飘过。也不免埋下仇恨。

  到他们大了以后,一个叫董卓的枭雄称帝,想“废立”。但他失败了,只好将皇帝踩于足下,使其听话。这给了人们一个忠告现在皇帝虽是弱不禁风,但要从名义上正面打击,仍然是不大容易的。但袁绍够牛,没有吸取到这个教训。他竟在不久之后,提出了“另立”。当然,没人傻到会去抢做这个皇帝,个个拒绝。而袁术呢?更牛,还带着点傻乎乎的。袁术很快表态反对!为什么呢?因为他竟想“自立”!对于此“冤家对头”要“自立”,袁绍当然不会给予支持。于是,袁术终于忍不住了,便自己“单身一人”,争当皇帝。没料,竟还真成立了一个新的政府。但当然,下面是一片反对!开始袁术还洋洋得意呢,来一个,铲一个。但到了最后,这位“吃饱了撑着”的家伙终于撑不下去了,被人铲光了,地盘也被移为废墟……袁术见大势不好,只好带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至深山老林。袁术那边,就先告一段落了。

有关三国演义读后感4

  我从小爱看《三国演义》,在小学的时候,就常捧着厚厚的《三国演义》啃,似懂非懂地沉入惊心动魄的大战之中。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最著名、最杰出的历史小说,他向我们展示了精彩壮阔的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无论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是阴险狡诈的曹操,还是心胸狭窄的周瑜、英勇善战的关羽、赵云……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都已深深印在我心中。

  诸葛亮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欣赏的一个人物,他的一生鞠躬尽,死而后已,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他火烧博望坡,借东风,草船借箭,巧摆八阵图,空城退敌、以木偶智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一个个故事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就拿“草船借箭”来说吧,虽然他知道周瑜妒忌他,想用造十万支箭陷害他,可他顾全大局,豁达大度,不愿意在大敌当前时与周瑜闹翻,而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他预测三天内必有大雾,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机密,更深知曹操多疑,料定他不敢轻易出兵。诸葛亮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一字儿摆开”,是为了受箭的面积大、数量多;让军士“擂鼓呐喊”,是为了虚张声势,提示曹军射箭方向;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既能增加受箭面积,让船身保持平衡,又能让回程顺风顺水,巧妙地利用草船“借”来十万多支箭,粉碎了周瑜的阴谋,让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怎能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呢?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好书,每阅读一次,我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让我受益匪浅。

有关三国演义读后感5

  在这个有趣的暑假里,我充实了自己,不仅读了一些有意义的书籍,如《夏洛的网》,还特别留意了一本名著《三国演义》。通过阅读,《三国演义》让我深入了解了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

  《三国演义》这本名著的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写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讲述了东汉末年发生的战乱时期。在东汉末年,天灾人祸频繁,社会陷入混乱。刘备为了拯救国家民生,联合了张飞、关羽等志同道合的人成为兄弟。他们共同努力,刘备位列第一,关羽次之,张飞排在第三。小说中也描写了曹操、周瑜、董卓等历史人物。整个故事通过激烈的战争场面展开,其中诸葛亮以其聪明智慧、机智变通和熟谙天象的能力令人钦佩。

  最令我钦佩的人是诸葛亮,他的聪明才智让我深感敬佩。从“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我更加体会到了他的智慧。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非常嫉妒,便假装商议军事,问诸葛亮在与曹军交战时,使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回答说弓箭最好,周瑜却故意要求他监督制造十万支弓箭。这样一来,周瑜就能让诸葛亮难堪。然而,诸葛亮答应了,并询问何时能完成任务。周瑜提出十天的时间,诸葛亮却自信地说只需要三天。如果完成不了,他甘愿受罚。周瑜非常高兴,还设宴款待诸葛亮。饭后,诸葛亮喝了一点酒就告辞了。之后,他请求鲁肃提供二十艘船,并用青布遮盖起来。每艘船两侧都插满了数千个稻草人,船上还配备了三十名士兵。当雾起的'时候,船只快速前进,因为雾越来越浓,即使面对面也不容易被发现。诸葛亮喝酒取乐,突然开始擂鼓,曹军开始射箭,弓箭像雨点一样射过来。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命令士兵掉头,船头朝北,船尾朝西,并让士兵大声喊:“多谢丞相赐剑!”曹操得知后非常愤怒。诸葛亮对鲁肃说:“每艘船上大约有五六千把剑,我们没有损耗任何江东的力量,却得到了十万多支箭矢。”周瑜听闻后既惊讶又生气,同时也嫉妒不已。

  从这本《三国演义》中,我看到了诸葛亮的聪明,曹操的奸诈,刘备的重情重义……

有关三国演义读后感6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这一长篇巨著的作者是罗贯中,他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从桃园结义开始,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东汉末年至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战争故事。

  1.过五关,斩六将,关羽打听到刘备的消息后,决定去河北寻找刘备,他带上嫂嫂,杀死了东岭关的孔秀、洛阳的韩福、泥水关的卞喜、荥阳的王植以及曹操的大将蔡阳。

  上面这一则故事写出了关羽重情重义,不论曹操对他有多好可以,也不忘记刘备的恩情,决心找刘备。是啊,我们在日常生活也要重情重义,毕竟重情义可以交到朋友,朋友是非常重要的,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2.黄盖巧使苦肉计。曹操打到江东后,连吃败仗,便想出让蔡氏兄弟当间谍,结果,黄盖使用苦肉计,让曹操83万大军,全军覆没。

  上面这一则故事,主要写了黄盖不顾个人的安危,为了击退曹操,舍弃自己的身体,来打退曹操,这个故事让我想到课本《天鹅的故事》,其中天鹅也是不顾自己的安危,为了破冰让自己和其他天鹅吃上食物-鱼儿,让自己的身体受伤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要向他们学习,做事一定要为他人着想,不能只想自己,否则你的'路会越走越窄的。

  上面这两则故事是我在三国里最喜欢的,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相信只要经过我们后天的努力,任何事情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最后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追求,你的人生永远会被一片烂灿的阳光所照亮。

有关三国演义读后感7

  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一锅五味汤,里面包含着各种人与生俱来的性格:正直、骄傲、诡异等,也包含了人的善与恶。比如说吧,关羽是正义的化身,他勇猛且机智,对任何恶事都进行战争,也是最令曹操畏惧的人之一。还有那曹操用奸诈的智慧和快择使他成为一国霸主。古话说得好:曹操做事--干脆利落多疑事,这对曹操来说真是恰到好处。从汉末讲到三国末年蜀、魏、吴,三个国家的兴起与灭亡。在其中,忠诚义士的殉国,人生的不如意,生与死的交织深深地打动了我。

  每一颗“将星”的灿烂与衰败都给这碗汤撒下了不同的味道,有些苦,有些甜。而我最喜欢的人物,则是那千古盛名的“诸葛亮”。我喜欢诸葛亮,并不是他拥有天才的智慧,而是他有泰山般坚强的毅力。“阿斗”这个人物大家都佷熟悉吧?俗话说得好:阿斗的江山--白送。他是蜀国的.后主,却昏庸无道,贪图享乐,可以说是一个烂泥敷不上墙的人。而诸葛亮呢?他用自己的生命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情意。尽管烂泥敷不上墙,死水成不了活水,他还是用他的生命紧抓着那似乎存在的希望。在他第一次进攻魏国,胜利遥遥在望时,阿斗听信谣言,对诸葛亮的忠诚产生怀疑,将他召回来,结果使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没有责怪任何人,用自己的生命抵抗魏国,但人算不如天算,到最后,他还是以身殉国了。有些人可能会问:“诸葛亮傻了吗,明知蜀国命不宜久,却还进行无畏的反抗,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但我认为不是,他可能明白这一点,但他却一定不会放弃,因为他至少做到“问心无愧”。他不断地进行反抗,可能不会成功,但是他尽力了。

  读了这篇小说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贵在尝试,不重要结果。诸葛亮那永不言败的精神使我在学习路上鼓起了信心。

有关三国演义读后感8

  以前只看了《西游记》和《水浒传》两本名著。我一直认为《三国演义》比较适合男生看,所以就没有怎么看。自从周老师规定我们看后,我就爱上了《三国演义》!尽管我记不住所有人的名字,但是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

  《三国演义》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尽管诸葛亮的智慧和周瑜不分上下,周瑜曾说:“既生瑜,何生亮?”但是诸葛亮的气量比周瑜大,这就是诸葛亮胜过周瑜之处。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诸葛亮七擒孟获。蜀国的南边有个荒蛮之地,南蛮王就是孟获,孟获手下的.人都比蜀国的人强壮,光靠硬仗,蜀国是肯定打不赢的,所以得用智取。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诸葛亮用计在峡谷擒住孟获的那次。南蛮的三大元帅被诸葛亮打败后,诸葛亮布下伏兵,就派了两员大将引诱孟获上钩。两人假装战斗失败,引孟获入峡谷。诸葛亮再派了四名大将,两名在后面追赶,两名在前面夹攻。孟获实在抵挡不住,被魏延活捉了。可是孟获还是不肯服气,诸葛亮大方地将孟获又放了回去。

  诸葛亮六次擒住孟获,孟获都不服气,所以每次诸葛亮又都将孟获放走了。直到第七次,孟获才输得心服口服,我觉得孟获是个顽固不化的人。刚开始我不是很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都抓住孟获了为什么还要将孟获放回去呢?都已经抓住了,放回去有用吗?孟获已经是诸葛亮的手下败将了,不服也得服啊!诸葛亮这样做不是多此一举吗?如果是我,第一次抓住孟获了,我就不会将他放回去了,不管他输得是不是心服口服,反正他已经败给我了,还放走他干嘛呢?抓来抓去,总是要被我抓到的,还不如一次抓住不放了呢!到后来,我才真正理解诸葛亮的做法,诸葛亮是为了让孟获输得心服口服,因为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

  还有许多关于诸葛亮的发明和故事,如诸葛亮发明的孔明灯,他造的牛流木马,火烧赤壁和草船借箭等……

  诸葛亮真是难得一见的奇才,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有关三国演义读后感9

  今年暑假,我读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一本书令我如痴如醉,让我百读不厌。

  这一本书介绍了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心胸狭窄的周瑜;谨慎多疑的曹操;求贤若渴的刘备;义薄云天的关羽;武功盖世的吕布……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关羽。

  关羽一生,只求“忠义”二字。如:华容道义释曹操;为曹操杀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危;过五关斩六将……可这样的英雄,却这么早死于非命,这都是他心太软造成的。他对刘封存有偏见,才落得被孙权杀害的下场。三国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时代,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你能帮助他就帮助,两人总比一人好。在华容道放了曹操就是报他的'恩,你若不忠义,到你需要帮助时,就无人助你,还是用忠义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吧。关羽的忠义是把双刃剑,帮助他人是他,不过帮多了,就会对不起主公,心里压力会很大,所以心不能太软。关羽有着高强的武艺,天生就是块当将军的料,试问三国纷争的乱世中,将军能心慈手软吗?关羽本是一匹狼,却又有着一副羊的心肠,而那时的天下,是狼的天下,一匹“羊心狼”“独狼”,能在乱世中站稳脚吗?乱世中,人们早已被利欲蒙蔽眼睛,对他太好只是徒劳,在他人急需你时,伸出援助之手,他才会感到温暖。我只想对关羽说:“大丈夫该断则断,心软只能引祸上身。要想和主公打天下,断了情义少心软。关羽,太忠义只会要你命。”关羽忠义的精神值得子子孙孙学习。

  而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应该选择忠义,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像排除万难,为国家效力的钱学森,用年轻生命谱写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壮歌的黄继光,身为中国人骄傲用自豪的吉鸿昌……他们用“忠义”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真诚,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有关三国演义读后感10

  这几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

  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有关三国演义读后感11

  从古至今,《三国演义》这本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被封为了四大名著之一。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的原著,尽管书中的文字很难读懂,可那精彩的细节和优美的语句还是把我吸引住了。从第一回到第一百二十回,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分归一统”,回回都精彩,回回都令人留恋。

  这本著作主要讲了汉朝灭亡,而后分割成三国,每国都有一个君主,分别是蜀国的刘备,魏国的曹操和吴国的孙权。因三国不和,导致互相残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后三国灭亡,统一成了晋朝。

  看了这本书,我既为他们勇敢、顽强和不怕困难的精神而折服,又为三国的不和而叹息。那英勇澎湃、奋勇抗战的关羽;神机妙算、顾全大局的孔明,还有那智勇双全,身为一国之君的孙权……那一代代豪杰军师,无一不让我敬佩。但是他们分裂三块,互不团结,总是引发战争,一心想统一天下。正是他们的不和,导致了许多农民将士家破人亡,命丧黄泉。那些英勇悍将就这样相互残杀。每次战争过后,剩下的就是大量将士的尸体、散架的投石车和破烂不堪的旗帜。要是那时三国能齐心协力,一定可以建立大朝,继续发展事业,使天下太平。

  是呀!我们班也是一个团体,就像一个拳头,握紧打过去才重。记得那是08年的学校科技节,我们班的同学踊跃参加,这儿帮帮,那儿帮帮,忙得不亦乐乎,团结一致,结果在科技节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像手一样,一根手指头抓不起一把黄豆,,要五根手指头齐心协力,才能抓起来,因为团结就是力量。

  我们应该向三国里的英雄学习那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也不能像他们那样一意孤行,不团结一致。团结就是力量,往往看似普通的团结,其实就是力量的源泉。

有关三国演义读后感12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不可多得的经典,读起来令我感到心潮澎湃担又心旷神怡。犹如夏日的冷饮,回味无穷,使人感触许多。

  我读三国演义,与读其他书不同,三国演义虽分一百二十回,但回回相连,上下一体,内容广而人物多,所以我会每读一回就梳理一下人物或之间的关系。久之,竟能以“上帝视角”坐观全局发展了。从最初的桃园结义,到最后三国归晋,我的心也随大局起伏而紧张和平和。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等人物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三国演义以这些人物为中心,介绍了他们之间的故事。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诞生了许多英雄人物,刘备、曹操、孙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他们却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组成,刘备一心匡扶汉室,曹操心怀大志,孙权潜心经营江南大部,从煮酒论英雄到赤壁之战,再到姜伯约悲愤自刎,有太多可歌可泣的地方了。刘备可曾想到刘禅无能,大汉气数已尽?曹操可曾想到司马炎逼退魏帝建立西晋?孙权可曾想到孙皓将自己经营一生的江东送与西晋?他们有多少叹息又有多少次无声而泣?

  我想这就像《临江仙》里的那句话:“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不仅仅描绘了魏蜀吴之间的战争与矛盾,它还启示我们,告诫我们:古人的`故事在不断提醒我们,前车之鉴不可不知。我们要学习古人的长处,了解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

  英雄们的无畏正激励着我们,只要保持机警,防范于未然,就可以增加成功的机率!对于学习也是如此,适当的预习可以增加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认真听讲,潜心理解。三国演义教会了我这些。

有关三国演义读后感13

  关羽以书拜辞曹操之后,所历关隘五处,斩将六员。后人有诗叹曰: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关羽能过五关能斩六将,我想这其中应该有很多的原因:

  其一,曹操给制造的机会。如果曹操你最开始就把过关的公文发下去,那不就会顺顺利利地通过了。可那样曹操一定会心理不平衡,你在我这吃,在我这住,还在我这拿工资,结果说来就来,说走就走,那样也太不象话了吧。

  其二,关羽个人素质高,武艺超群。五个关隘啊,守关得多少优秀的将领,多少个优秀的士兵啊,如果你没有高超的`本领,想通过一关都难,别说是五关了。有本事就是厉害。

  其三,关羽的威望高,许多人慷慨相助。曹操为关公送行,二嫂先行,不想被黄巾余党杜远劫上山,欲与同伴廖化各分一人为妻,廖化问起根由,好生拜敬,杜远不从,被廖化杀了。正是云长财贿不动心,爵禄不移志,千里寻兄的做法感动了廖化。云长与二嫂入一村庄安歇,老人姓胡名华,桓帝时曾为议郎,有小儿胡班在荥阳太守王植部下为从事。胡华让关公带书信给其子胡班。后荥阳太阳王植设计晚上让胡班点一千军围住关公所住馆驿,一人一个火把,待三更时分,一齐放火;不问是谁,尽皆烧死!胡班久闻关公大名,不识如何模样,想看看。偷见关公后,叹曰:“真天人也!”公知是胡班将书信付之,胡班见信告之关公详情,不然就有再大本事也已成灰烬。汜水关将卞喜设计在镇国寺内埋伏刀斧手二百余人,想诱进杀之。镇国寺内有一僧普净与关公乃是同乡人,因此普净以手举所佩戒刀,以目视关公。又救了关公一命。

  所以有多大本事也千万别在关公面前耍大刀,因为他不仅是自身能力强,而且还会有名人指点,神人相助,除非也有人在暗中支持你。

有关三国演义读后感14

  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读之余被描写的已经很熟悉的情节再次吸引,决定重温那一段风云故事,数天之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才算感想和收获。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编写,这本书已家喻户晓。

  这部书内容主要讲的是魏、蜀、吴三国争纷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止,描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在书中,我知道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也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儿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人物要算是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别人有什么计谋都瞒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环境气候变化来完成用兵之计,而且,他还是一个大度惜才的人,曾经七次生擒孟获,而每次都因孟获不服而放走他,直到第七次才让孟获心服口服,最终投靠了诸葛亮。

  在书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让周瑜非常嫉妒,心怀诡异,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在当时没有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弓箭,如果不完成要严惩,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慧和学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之箭,出色的完成任务。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也应像英雄人物一样全心全意帮助别人,保卫国家,无私奉献,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

有关三国演义读后感15

  寒假,我终于读完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 读后感。因为我当初玩“三国杀”纸牌玩得津津有味,对于里面的武将,我经常问老爸:“这个武将有没有名啊?”对此,老爸的回答是:“你看看《三国演义》就知道了。”于是,我就跑到书店里买了一本《三国演义》。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的翻开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书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诸葛亮草船借箭了。周瑜见诸葛亮平时料事如神,十分嫉妒,就派鲁肃见诸葛亮,让鲁肃向诸葛亮借十万支箭,必须在十天内造出,诸葛亮却说十天太长了,三天就可以搞定。周瑜却以为诸葛亮其中有诈,又派鲁肃去打探诸葛亮的情况,读后感《《三国演义》 读后感》。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只船、六百名士兵,还有些稻草,说他自有办法。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和他去取箭,这时,江面上起了大雾,连人都看不清,诸葛亮把二十只船用绳子连在一起,船的两边都插着稻草人,向曹操水寨驶去。到五更时,诸葛亮的'二十只船已靠近曹操水寨。诸葛亮命令士兵将船侧面朝向曹操水寨,一字形排开,然后再让士兵擂鼓呐喊。曹操听到鼓声,连忙命令万剑齐发,用乱箭将他们射退。曹军水陆两寨有近一万名,万箭齐发,向江中射去,几乎全射在稻草人身上。诸葛亮见一边船上的稻草人身上几乎全部射满了箭,就下令将船掉过头去,士兵们仍然擂鼓呐喊,曹军越射越有劲,不一会儿,二十只船上的稻草人身上全密密麻麻扎满了箭。这时,太阳出来了,雾也渐渐散去,诸葛亮下令火速撤退,船上的士兵高呼:“谢丞相借箭!谢丞相借箭!”曹操大呼上当,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诸葛亮把箭运走了。我读完这个故事后很佩服诸葛亮的智慧,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也要好好努力,争取根据现实创造一句名言:三个诸葛亮,顶个小地雷!看过《三国演义》后再玩“三国杀”纸牌,我觉得更有意思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6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5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6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13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1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8-08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精选)08-10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8-22

《三国演义》读后感08-29

三国演义读后感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