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说课稿

时间:2024-03-23 06:57: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人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人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人说课稿

中国人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敌方的论调,在以大量事例对敌方错误的论调进行无情的鞭挞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进而进行了论证,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语文熏陶的极好文本。^

  我们的学生对“自信”二字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限于感性,未能深入,不能升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只充当导演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主导”的教学理念,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习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及本文的驳论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说教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议论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听读法、讨论法、欣赏感悟法进行教学。

  听读法:听读可让学生理会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情感。

  讨论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欣赏感悟法:历史已成过去,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失掉自信。本环节我将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感悟,引导他们树立信心。

  三、说学法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即“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感受文章所体现的自信心,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M*7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M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将在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松花江》来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歌曲《松花江》这是一首悲壮的歌曲,播放这首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爱国情怀的印象,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

  2、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在教本课前,我将播放一些历史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内容分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我将用多媒体展示提示学法,即“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

  第一个环节:积极的说

  对于以前学过的重要知识,学生到底掌握的怎么样了,这节课是个很好的检测机会。上课时,我马上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面带微笑的走进教室,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相关图片,然后虚心的问大家:“同学们,我很想知道鲁迅的相关知识,你们能够告诉我吗?”

  第二个环节:默默地看

  感情的积蓄,润物无声,无声的看总是积聚感情的最好办法。因此让学生们默默地看,静静地积聚感情,是帮助学生了解背景,培养感情的好方法。在大家默默地看图片时,我将适时地播放一些背景音乐,为课堂营造一种气氛。

  第三个环节:仔细的析

  如何帮助同学了解课文,分析议论文的主要特点,是这节课的重点。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仔细的分析课文结构以及结构。

  第四个环节:勇敢的写

  作为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子孙,在学过这篇文章之后肯定大有感慨,在此基础上,我将设计一个环节积极引导学生把心中的想法写出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三)布置作业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

  学生以前学过鲁迅很多的作品,比如《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他们都在这些作品当中,感知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值得推敲与细思。

  今天,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这是一篇议论文当中的驳论文。因此,我的教学目标定为掌握驳论文的'写作特点和体会文章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这篇文章,我选择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用合作探究,解决质疑的方式解决学生们在阅读这篇文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我选择从驳论文的特点处走进课文,在1934年,国家散布“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的情况下,有人发出了怎样的感叹,针对这一感叹,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从两班学生的操作来看,课堂的效果还是不错。但是,有的学生对鲁迅这篇文章的有些内容还是理解不了,或者说理解不透。

  存在的问题:

  1写作背景在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后,在他们找到一些资料后,应该系统的进行讲述。这样学生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一堂课完成一两个教学目标就可以了,不用面面顾到。如果面面细细将来,就会使课堂思路很烦乱,学生的落实也不到位。何不采取在落实中,在练习中落实。

  3、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课文要读朗读,在朗读中得到体悟和提升。特别是像鲁迅先生这篇比较含蓄,尖锐的课文。

中国人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议论文。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议论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敌方的论调,在以大量事例对敌方错误的论调进行无情的鞭挞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进而进行了论证,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语文熏陶的极好文本。

  我们的学生对“自信”二字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限于感性,未能深入,不能升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只充当导演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主导”的教学理念,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习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及本文的驳论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说教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议论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听读法、讨论法、欣赏感悟法进行教学。

  听读法:听读可让学生理会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情感。

  讨论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欣赏感悟法:历史已成过去,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失掉自信。本环节我将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感悟,引导他们树立信心。

  三、说学法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即“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感受文章所体现的自信心,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2~skI

  (一)导入7z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将在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松花江》,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歌曲《松花江》是一首悲壮的歌曲,播放这首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爱国情怀的'印象,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

  2、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在教本课前,我将播放一些历史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内容分析D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我将用多媒体展示提示学法,即“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

  第一个环节:积极的说

  对于以前学过的重要知识,学生到底掌握的怎么样了,这节课是个很好的检测机会。上课时,我马上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面带微笑的走进教室,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相关图片,然后虚心的问大家:“同学们,我很想知道鲁迅的相关知识,你们能够告诉我吗?”

  第二个环节:默默地看

  感情的积蓄,润物无声,无声的看总是积聚感情的最好办法。因此让学生们默默地看,静静地积聚感情,是帮助学生了解背景,培养感情的好方法。在大家默默地看图片时,我将适时地播放一些背景音乐,为课堂营造一种气氛。

  第三个环节:仔细的析

  如何帮助同学了解课文,分析议论文的主要特点,是这节课的重点。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仔细的分析课文结构以及结构。

  第四个环节:勇敢的写

  作为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子孙,在学过这篇文章之后肯定大有感慨,在此基础上,我将设计一个环节积极引导学生把心中的想法写出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三)布置作业

  略(见课件)

中国人说课稿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三周年之际,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这篇杂文针对当时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义正辞严的批判,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文章短小精悍,对敌人的讽刺犀利如刀,对中华儿女的歌颂热情似火,能充分显示出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抓住对方薄弱环节进行有理有据的驳斥。

  2、朗读品味,体会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教学方法

  教学本文,要指导学生多多诵读,从写法和语言两方面突破。首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驳论文的思维流程,深层讨论课文意蕴,体会驳论文的特点;其次组织学生品味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杂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课堂上采用诵读、品读、圈点勾划、讨论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用心感知,深入体验,反复品味,思考探究,最终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距今70年了,文章又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写的,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文章思想深邃,语言简练,学生了解鲁迅的作品风格,对深入理解文章大有裨益,不妨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课文和作者的有关背景资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单元我们从《雪》一文中读到鲁迅先生象北方的雪一样有着不屈服于黑暗现实、独自抗争、顽强奋斗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

  (由刚学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导入,学生印象深刻,便于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介绍时代背景及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1、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2、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驳论文,所以有关知识老师一定要讲清楚、透彻才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分析课文)

  三、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读一读,并挑选较难写的字写一写。

  玄(xuán)虚慨(kǎi)叹诬(wū)蔑(miè)诓(kuāng)骗

  省(xǐng)悟搽(chá)渺(miǎo)茫脊梁(jǐ)

  怀古伤今自欺欺人为民请命

  (识记生字词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应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地记忆,认认真真地书写,自觉积累的习惯。)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朗读全文,思考问题,并在文中勾划: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在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在朗读思考中明确答案。)

  第1题:对方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之所以以为他是错的,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未相信过自己而现在又求神拜佛,则是自欺了。

  第2题: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未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精读课文,讨论探究

  根据老师所讲的有关驳论的知识,细细品读课文,谈谈作者用什么方法驳倒对方的观点的。

  (四人小组讨论探究,建议学生多读重点段落,结合具体段落作出分析,提倡各抒己见,使学生在多种看法的碰撞中深化对课文的认识。)

  明确作者用两种方法来驳斥对方观点:

  1、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

  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说的不是自信力的问题,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直接批驳。

  2、从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观点与对方观点针锋相对。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等于宣告对方观点不成立,是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

  7、8两段热情歌颂从古到今许多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用事实证明了“有并不失掉自信的”中国人,间接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

  六、品味关键语句,体会语言魅力

  问题:这篇文章战斗性语言表现在哪里?

  (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有战斗力,代表了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因此应引导学生自由选读,举出一些典型语句,通过声请并茂的朗读,体会鲁迅先生的情感,品味、分析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要注意结合课文的感情基调,读出句子节奏——轻重、快慢、高低等语速语调的变化。)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表现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爸弧保描绘了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刻画了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U庑┘馊衿美钡挠镅裕栩栩如生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蟆?nbsp;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七、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充分感受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洞悉先机,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学们,当这一切过去,你们将是第一,你们将成为“新中国的脊梁”,相信自己,你们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

中国人说课稿4

  我教授的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入学教育《我上学了》里的内容。在一开始第一次的试教中,我俨然把一节语文思想的启蒙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课上完了,我很沮丧,但是问题总得解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思来想去,这节课缺少“语文味”。一堂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素养的渗透,一定要有与语文相关的价值观培养。顺着这个思路,我重新梳理了我的教学内容。

  如何进行语文素养的渗透?我面对的是一年级刚刚入学的`学生,如何对这样的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渗透确实有点困难。为此我想到了从课题和插图着手。《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课题中的“我是中国人”,字数不多,结构相对也比较简单,即便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说,难度也不是很大。课堂上,我通过先后三次带着孩子读“我是中国人”是为了帮助巩固和强化,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熟记这几个汉字。后面的小短诗的学习,希望通过两遍诵读,可以让孩子们识记“我爱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结构,感受汉语言的美好。与此同时,若学生能够更多的识记一些汉字,那是再好不过的了。这个环节对于汉字的掌握没有具体的要求。

  有顺序的观察图片,是一二年级学生语文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由近到远的顺序观察图片,并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一方面训练了观察图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说的能力得到培养。

  课堂一开始,我播放歌曲《大中国》,让学生在听完之后说出,都听到了哪些内容并说出来,这也是语文学习中关于倾听和表达的训练。

  教学中让孩子反复读“我是中国人”,就是希望学生在我的讲述中感受到祖国的,以及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并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自豪感表达出来。后面的名人爱国故事,就是要让学生明白爱国不能只是停在嘴巴上,更要有实际的行动,好好读书就是爱国的一个实实在在表现,我们小学生即使刚刚入学,就要有周恩来爷爷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情怀。

  当然,本节课上完亦感觉到不足。语言不够轻松活泼。课堂容量还是偏大,导致课堂上学生的活动相对减少。这些问题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克服。

中国人说课稿5

  在教 材 分 析上

  本活动主题是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选取他们关注的问题而生成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主题中,要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节日的氛围,给学生一个体验的空间。通过学生的感观体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各种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节日。学会一些简单的家务技能。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重点:学生在活动中合作意识的养成。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掌握。

  教法和学法的上:我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和探究讨论法为主,愉快教学为辅来教。学生运用情感体验,探究体验,创造体验,互助合作法来学。

  教 学 过 程

  本课共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激情导入。

  首先我出示课件请学生观看许多过节欢庆的场面,在那激动的画面前,合着欢快的乐曲,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我就直接导入主题《中国人过中国节》接着提出“谈一谈你们都有过哪些过节的体验?”同学们的回答会很踊跃,因为他们对节日情有独钟。然后我会马上跟进下一个问题“那么中国的传统节日指的又是哪些?”随着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也就进入本课的

  第二个环节,围绕主题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筛选、整理出想研究的问题。

  学生提出很多节日的名字,这当中会有一些不属于我国的传统节日的,有些学生可以马上更正的,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应马上纠正。最后我们大致可来研究以下这些传统节日:元旦、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接下来我会提问“要想把一个节日了解清楚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这时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我会深入到学生中间帮助他们筛选、整合并及时板书:节日的来历、饮食、服饰、民俗、禁忌等方面。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不会一下子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那是不切合实际的效果也不会好。这样做既给了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三部分也是本课的高潮,互动教学,合作探究,制定研究计划并相互进行简单评价。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一环节我将利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养成;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以强调本课教学重点。问题整合好了个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形式,选择最想研究的节日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这时的讨论会是很激烈的,我也将参与其中。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交流,积极与他人合作。最后小组间相互评价,师生间互评。小组活动方案的汇报。我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由、平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个小组上前汇报都要以一种诚恳的态度。对于给与肯定的同学要表示感谢,对于提出建议的要表示接受并改进,但也可以有不同看法提出并共同探讨,不一定所有观点都接受。总之这种评价应是双向的,这赛事交流。这也符合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主旨:活动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对活动探索兴趣的培养而不是活动的结论。

  本课到这里也就要接近尾声了,最后我会对学生提出在研究时的注意事项如安全问题,礼貌问题等,并预祝他们研究成功。让他们带着希望和信心投入到活动之中去。

中国人说课稿6

  说教材

  1、说课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

  2、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第二个议论文单元,也是唯一的驳论文单元,本文又是本单元中最关键的精读课文。因此,应当牢牢地把握培养学习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特别是驳论文这一主要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确立本课教学目标的依据是《新课标》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能力目标:品读语言的能力,写作驳论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4、教学重、难点: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班实际情况确立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鲁迅的思想感情,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并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难点是逐层批驳的论证方法和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说教法

  秉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制定如下教学法。

  ①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②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③讨论法。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④探究法。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⑤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课时安排:1课时

  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可解一餐之饥;授之以渔,获益终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师的职责,通过本课的学习,教给学生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①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感悟。②利用驳论文的文体知识分析本文。③通过品读、讨论释疑。④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说教学过程

  ㈠导语设计:这个导语是从身边的事说起,使人感觉亲切,而且鲁迅的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建设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㈡解题:板书课题之后解题,解题主要包括驳论文文体的特点、写作背景和标题分析。

  ㈢研习课文:正文的研习分五个环节进行。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初读课文须扫清字词障碍,这可让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摄取要点,提出如下问题:

  ①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②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学生通过朗读可自主指出,老师点拔后明确。

  2、具体研习。这个环节是为了突出重点、难点而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事实有时并不胜于雄辩,在诵读1-5段后,设计两个问题

  ①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②第5段有一段加重点号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让学生讨论、探究,通过思考,训练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为了让学生结合背景深入揣摩语句的深层含义,并学习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揭示深刻的道理,在品读6-9段后,设计问题:

  ①“中国的脊梁”是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②“状元宰相”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供学生讨论探究,老师引导、点拔后明确。

  3、欣赏品味。通过揣摩字词体会文章深意,并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课堂训练。通过课堂提问的形式进一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5、课堂小结:言简意赅地句画本节课的轮廓及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㈣布置作业:为了考察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⑴比较鲁迅的杂文《这个和那个》与本文的异同。

  ⑵查找近年来现实生活中能增强民族自信力的事例。

  ⑶写作训练题:《有钱就有幸福吗》、《开卷就有益吗》、《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前途吗》、《近墨者就一定黑吗》、《早智商就一定早亡吗》。

中国人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参赛执教的课题是《我是中国人》。下面我将从理念与目标、内容与资源、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并就课堂实际呈现的效果进行分析和反思。

  一、理念与目标

  《我是中国人》是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国人了不起》的第一个主题的第一课时,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自豪感。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勇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要求选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结合本课活动主题,我将本课教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了解中国人的外貌特征,知道炎黄子孙的故事。认识中国版图,知道国旗、国徽、国歌是祖国的标志。学会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

  就《品德与生活》学科特点而言,它不是简单的生活常识的介绍,也不是道德观念的灌输与渗透,而是激情、明理、导行的有机整合。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内容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本课教学活动我尽量做到从故事中学习知识,了解祖国灿烂文化。从图片中,欣赏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美丽神奇。再从当代一个个真实具体的事例中,赞叹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而突出课程的德育功能。为此,我将本课教学情感与态度目标确定为:初步感受到古代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以及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从教育对象实际来说,刚刚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学生,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加之祖父两代“六位”家长的悉心呵护,使他们在生活中很少能体验到挫折和困苦,缺乏与他人沟通、合作、分享的意识和能力,更没有机会体会今天与过去的变化,对于古代中国人所取得的举世惊人的成就更是知道甚少。结合学情,我将本课教学行为与习惯目标确定为: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乐于分享感受和活动成果。学会运用调查、访问、查资料等多种途径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为达成以上目标,我将本课教学活动的重难点确定为:了解祖先,欣赏河山,感受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二、内容与资源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增强课堂实效性。

  本课教材介绍了四种不同肤色的儿童头像,让学生了解到世界上的人有不同的人种,课本中还有关于古代中国人的各种传说故事和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的典型事例。但对于中国的版图、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当代中国人所取得的丰功伟绩等没有介绍,如果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仅仅停留在老祖先昔日的辉煌和几千年积淀的文化遗产上,那么今天的中国人难道就是些平庸之辈吗?考虑到这些因素,我适时增添了赏祖国大好河山和了解当代中国人的伟大成就环节,并大胆调整本单元教学,将第三个主题活动《我们的骄傲与希望》中有关中国人探索宇宙的内容穿插进本课教学。

  2.努力开发课外资源,让课堂回归生活。

  课标中指出:课程内容要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感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这样有弹性地延展,给了老师极大的发展空间。执教本课是在2010年5月,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可以说聚焦了世界的目光,中国人又一次以大气磅礴的姿态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我及时将这样鲜活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紧跟时代步伐。我想,如果今年再来执教本课,中国广州亚运会、中国西安世园会这些身边的、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也将是我课外资源的宝库。

  本课教学内容多而杂,广而深,考查的是教师是否具备统揽全局的意识和丰厚的文化素养。为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我阅览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努力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三、过程与方法

  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有资料调查、讨论交流、创设情境、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体验、讲述故事等,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去了解,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在活动中,有目的地把学生引进富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中,吸取知识,避免空洞的说教和道德的灌输。这些教学方法无论是课前调查、课上交流,还是课后实践,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陶冶学生美好情操。

  本课教学具体流程从以下四个环节层层展开:

  (一)图片导入 我是中国人

  首先,我出示了地球的图片,并以这样的导语进入教学:“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有一个金鸡一样的版图,她就是可爱的中国。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我们都是中国人。”随即板书课题。这样的开场,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整堂课的学习做好了情感的铺垫。课伊始,趣已生,情已动。

  接着,再出示黑种人、白种人、棕种人以及黄种人图片,重点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和比较方法,从肤色、头发、眼睛等方面发现中外小朋友长相的不同,从而更清楚、直观地了解中国人的外貌特点。此时,引出儿歌,黄皮肤,黑头发,我们都是中国娃。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并就其中的“炎”和“黄”进行质疑:他们分别指的是谁?巧妙自然地衔接下一环节,可谓一举两得。

  (二)追溯先祖 赞灿烂文化

  本环节从聆听炎黄的故事切入,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自己了解到的祖先故事,再到考考你的小测试,充分挖掘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游戏中考察学生对四大发明、四大名著、丝绸之路、龙的传人等常识的了解,达到“学者无心,教者有意”的目的。有句话这样说:知之深,爱之切。在全面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后,学生内心产生了一种美好而震撼心灵的力量,那便是: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三)话说版图 赏大好河山

  本环节先让学生认识了中国的版图,再欣赏祖国的壮美河山,这里有自然风光,也有人文景观,有古代的奇迹,也有现代的杰作。我们的祖国真的是幅员辽阔、人杰地灵呀!色彩明丽的图片,配以悠扬的音乐,学生受到美的享受,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不言而喻。

  (四)铭记中国 抒爱国情怀

  国旗国徽国歌是祖国的标志,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要牢记的,作为一名小学生,更要铭记于心。当《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音乐响起,一幕幕中国人站在世界之巅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大家个个激动不已。一次次世界级的盛会选中中国,尤其是当中国北京奥运会、中国上海世博会这些儿童身边的生活内容走进课堂,学生一下子兴奋不已,这也是本课一大亮点。此环节让学生把对祖国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这时学生的爱国热情犹如波涛澎湃的潮水,需要一吐为快。我适时安排了“祖国,我想对你说……”环节,让学生将积蓄已久的赤子之情在笔尖流淌。扬国威,抒情怀,立誓言。可谓水到渠成。

  四、说教学评价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老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保证目标的实现。针对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教学中尽量用描述性评语和结果判断性评语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就进行及时的鼓励。评价语言努力做到准确机智、独特创新。“你很会思考!”“你的知识真丰富!”“你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未来的科学家也许就有你!”……教学中这样富有激励性的评价充满了整个课堂。课堂一以贯之地体现德育的灵魂——尊重。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片掌声,都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笑脸”的小徽章及时鼓励,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

  五、板书设计

  从活动主题和课型特点着想,我将板书确定为这样:

  我是中国人

  我爱我的祖国

  简洁的板书设计,既是对本次教学活动的总结,同时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是我本次说课的主要内容,如有不足,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不吝赐教。谢谢!

中国人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就刚才讲的《我是中国人》一课,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未来版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的内容。热爱祖国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居“五爱”教育第一位。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对小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教育。这是道德启蒙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本课提出要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教育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坚持不懈,反复进行,由浅入深,不断加深。本课按课程标准要求,只进行最低层次、最浅层次的教育,即:“我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说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2.使学生掌握我国的国名、首都、国庆节相关知识。

  (二)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产生自己是中国人的自豪感。

  2.通过学习,让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二)学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学会交流,快乐学习。

  五、说教学设计:

  1.听歌曲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利用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认真听《大中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入课题并板书:我是中国人。

  2.出示图片,按肤色给人种分类。

  首先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他们的特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按肤色给他们分类,图文对应一一出示。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上的人种按肤色可以分为四类,即白种人、黄种人、棕种人和黑种人,知道我们中国人属于黄种人。

  3.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图片。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产生自己是中国人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欣赏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首先出示各族小朋友手拉手图片,让学生观察他们在哪里干什么?然后引出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学生通过听歌曲,感受到全国各民族的小朋友都和我们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最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播放《开国大典》视频,完成填空练习。

  通过观看《开国大典》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妈妈来之不易,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通过完成填空练习,使学生知道我国国名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年的10月1日是祖国妈妈的生日,也就是“国庆节”;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6.结合实际,谈谈爱国。

  通过让学生仿照例句说一说,使学生感受到爱国并不遥远,爱国就在我们身边,做好日常小事,就是在爱国。

  7.总结全课,谈收获。

  通过让学生自由发言,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8.齐读小诗,结束本课。

  课件出示小诗,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后,结束本课。目的是为了再次升华主题,让“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深深地烙在同学们的心里,激励孩子们时刻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爱国。

  六、说板书设计:(板书简洁明了)

  我是中国人

  我爱我的祖国!

  七、说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我认为本节课教学环节合理,教学层次清晰,课件制作精美,教态自然,教学效果很好。具体体现在:一是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环节紧紧围绕达成教学目标来进行。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并不是单纯的进行说教,而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听一听、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填一填、读一读等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三是将品德教育贴近学生生活。我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比如让学生“谈谈爱国”,并不是空洞地谈,并没有让学生说“应该怎么做才是爱国”,而是让学生说“我怎么怎么做,就是在热爱祖国”,使学生很容易明白原来只要做好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就是在热爱祖国。

  不足之处:一是我在教学中虽然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当有两个学生回答问题表述不够准确时,我引导的还不够。二是当学生发言表达的很清楚时,我却过多的重复了学生的答案。

  总之,本人在教学上需要学习和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恳请各位评委、老师们能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在此深表感谢!

【中国人说课稿】相关文章:

《我是中国人》教学反思10-18

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11-02

实用说课稿模板 通用说课稿模板09-18

精华说课稿09-10

《所见》说课稿09-11

背影说课稿09-15

音乐说课稿10-24

《杠杆》说课稿10-01

《爱莲说》说课稿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