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3-04-12 15:24: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模板(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模板(15篇)

说课稿模板1

老师们:

  下午好!我今天将从这四个方面来说课。 即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理念、四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湘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一课。课题为《生活日记》。

  1、本课是一节表现性绘画课,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夸张地表现。这堂课主要是让学生用日记组合或连环画配合文字,记录生活中经历的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

  2、学习人物的造型表现方法是本课的一个知识点,其中包括人物的外形特征及动态的表现。

  3、创设好情境,能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的情景。

  4、教学评价侧重于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如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认知水平、交流表达能力等。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知识目标:以绘画和日记相结合的形式记载自己身边熟悉的生活,让学生了解绘画日记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习惯,及形象记忆和形象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情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真善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对生活感知进行整理创作,学习用绘画日记的绘画方式来表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绘画主题进行构图,突出画面主要形象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面对的是四年级学生,所以本课我先采用,轻松的谈话法、直观法、练习法,让学生在画画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并学会自己去创造美。

  三、说教学理念

  1、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比赛、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表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

  通过动画、音乐、表演等设置生活中的一些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

  四、说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将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讲故事激趣

  二、欣赏感悟

  三、 尝试练习

  四、巩固练习、创作表现

  五、展示评价、总结拓展

  五、教学过程:

  1、讲故事导入

  上课前,我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一个小女孩心地善良并喜欢帮助别人,有一天放学回家的时候,小女孩和几个小孩子一起说有笑的走在马路的人行道上,忽然小女孩看到一个老爷爷也在艰难的过马路,这时小女孩豪不犹豫的飞奔过去甜甜的对老爷爷说,老爷爷,我来扶你过马路吧!其他的几个小孩看到这个情景后也马上一起过来扶着老爷爷,老爷爷在几位快乐使者的帮助下安全的走过了人行道。这个故事就是老师在生活中所看到的事情,现在老师要在黑板上用绘画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快速的将刚才所讲故事的内容画出来!并配上相关的文字。由此引出课题(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欣赏感悟,初步了解人物表情和动态的画法

  1、观看生活中的一个小影片

  用影片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生活中的我们有不一样动态和表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段影片?学生开始观看影片。(此环节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人物的动态和表情)(师引导)

  2、欣赏画人物动态和表情的简单的线条

  提问法。同学们也许会认为画人非常复杂,其实画人很简单,只要你抓住人物的表情和动态,几根简单的线条就可以概括出人物的头.手.身体.脚。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人物的轮廓线条)学生欣赏(此环节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物表情和动态的画法)

  二、尝试练习 深入掌握人物的表情和动态的画法

  1、尝试练习

  欣赏了这么多的图片,同学们对人物的表情和动态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来比一比,看看哪组同学掌握得最好!全班同学分四大组上来添画画面中空缺的地方,比比那组的同学用简单的线条在最短的时间里添画出最生动最形象的部分来!各小组同学在下面用简单的线条快速的画出自己最满意的人物表情和动态。比赛时间为一分钟!(请四位同学上台画)学生尝试作业

  2、师生评议并修改作业

  刚才在下面看了同学们的作业,都画得非常不错,(点名表扬两个)我们一起来看看黑板上这些同学的作业,你觉得它好在那里呢?不好又在那里呢?(此环节加强学生对人物动态和表情的把握)

  3、作业赏析,对比分析

  师:刚才同学们快速里画出了人物的动态和表情,今天我们要完成一幅生活中完整的故事!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作业!(出示学生好的作业和差的作业)学生欣赏作业

  师提问:你认为这些画好在那里呢?认为这些画不好又在那呢?

  生答我认为这些画好在色彩鲜艳,想象大胆,构图完整(师强调:想法大胆,新颖,构图饱满,美观,颜色鲜艳)这些画不好在于它的构图太小、太偏(师小结,那我们在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此环节让学生掌握构图的方法及用色的方法)

  4、启发想象,拓展思维

  如果让你们想象:(1)、你们准备在自己的画中再添加一些什么样有趣的生活情景呢?让学生自由说自己的想法(此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

  三、巩固练习,创作表现(播放音乐,行间辅导)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手中神奇的'画笔将自己生活中最有趣的的画面给描绘出来!

  作业要求是:1、抓住绘画主题进行构图,突出画面主要形象 ,文字内容精练 2、大胆想象,创新并画出一定的故事情景。

  3、构图饱满,色彩鲜艳。4、画完后,小组交流评议,自主上台展示。(出示作业要求 播放儿童乐曲,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对所经历事物,以绘画形式进行再创造)

  生开始创作

  师行间指导(反馈纠正,生画4分钟后)现在请同学们全部停下来,(师点名表扬想象大胆的同学)看看这几张作业,你们觉得怎样呢?(音乐关小)

  生答构图太小、太偏、太大(师小结,同学们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构图,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而且要大胆的发挥自己想象力)

  四、展示评价,总结拓展

  1、生展示作业,自评

  你们最喜欢那一幅,为什么呢?

  生答:我喜欢第一幅,因为它抓住了绘画的主题,构图饱满,(师补充不足色彩鲜艳,想象大胆)

  请你来说说你画的是什么情景呢?(生答)

  2、小结

  同学们今天表现都不错,能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一幅完整的故事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绘画日记是日记组合或连环画配合文字,记录生活中经历的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同学们也掌握了人物的动态和表情的基本画法。

  师小结,同学们以后可以随时用画笔将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生活的画册!让大家一起来分享我们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下课)

  以上就是我整堂课的教学设计,谢谢大家!

说课稿模板2

  一、活动内容选择

  本次活动根据大班多元智能创意主题活动《冬日暖洋洋》中真温暖主题生成,在冬季选择这样一个活动,我觉得选材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季节特点。

  二、具体活动目标确定

  冬天里,围巾就是每天都能用到,每个小朋友都有围巾,但就是一般孩子都就是家长代劳,所以确立目标1:尝试打围巾结;另外,围巾除了保暖外,还有打扮自己作用,为了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确立目标2:乐于用多种方法系围巾,打扮自己;由于幼儿尝试动手打围巾结,所以必须人手一条围巾,四十多条围巾,很好教育机会,所以确立目标3:观察各种各样围巾,这也就是对幼儿观察能力一种培养。

  三、教材分析及幼儿分析

  本次活动就是一个综合活动,它涉及到了艺术领域、语言领域、科学领域三个方面,对于我们这个地区来讲,围巾在冬季比较常见,但就是围巾也包括冬季保暖围巾和秋冬防风沙、打扮自己纱巾,幼儿自备了各种各样围巾进行系围巾和观察围巾,教材选择适合大班幼儿水平及特点。基于我班幼儿喜欢动手操作,所以这一活动很适合我班幼儿。

  四、重点和难点

  本次活动重点就是观察不同形状围巾。通过与同伴选围巾对比观察,教师细心引导一步一步得以突破。活动难点在于尝试打围巾结,用多种方法系围巾,教师首先请小朋友想想妈妈平常怎样系围巾或妈妈怎样给你系围巾,再动手试一试,请个别幼儿展示围巾系法,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引导幼儿可以大胆想象,设计出自己认为更漂亮围巾系法,从而突破难点。

  五、准备工作

  根据活动需要,在活动前发动了幼儿园和本班幼儿带了各种各样围巾并展览在班级前面,保证人手一条还有剩余,便于幼儿选择,为活动提供了充分物质准备。在幼儿用多种方法系围巾时,我为幼儿准备了关于围巾系法幻灯片及舒缓音乐作为背景。我还选择了比较有活力音乐作为围巾展示音乐,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为了鼓励幼儿展示,我还准备了造型奖、表演奖、设计奖奖状,为了烘托颁奖时热烈气氛,特意配了颁奖音乐。

  六、过程及相关策略

  开始由班级前面展示围巾,直接引出举办围巾展览会,请幼儿参加。选择自己满意围巾进行观察、与同伴围巾进行对比,幼儿通过对比就会发现围巾花纹、形状、颜色、质地、款式、厚薄等方面不同,既然有这么多围巾,就给幼儿一个表述自己喜爱机会说一说自己喜欢什么样围巾及其原因,幼儿有说到暖和,自然引到,围巾用途,幼儿有说到打扮自己,自然导入到幼儿练习打围巾结,并请个别幼儿向大家展示打围巾结方法,再鼓励幼儿用多种方法系围巾打扮自己,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各种方法把围巾系在头上、脖子上、腰上等,为了使每一名幼儿都有展示自己机会,我设计了一个围巾展示表演,请每一名幼儿都做小模特进行表演,并对幼儿进行了分组,我也融入到幼儿中间去进行表演,激发幼儿兴趣。为了对小朋友表演进行肯定,我还准备了造型奖、表演奖、设计奖最佳奖和优秀奖奖状,以幼儿提名,老师记录形式进行,为了保护幼儿参与积极性,还我准备了小组奖奖状,使奖励既突出了个别,又面向了全体,最后利用幼儿园老师来听课宝贵机会,邀请园长为获奖幼儿颁奖。

  七、活动反思

  从整体来讲,我觉得本次活动有一些优点或闪光之处:

  1、从幼儿身边选材,离幼儿生活很近,符合季节特点。

  2、我为活动做了充分准备,在活动前发动了幼儿园和本班幼儿带了各种各样围巾并展览在班级前面,保证人手一条还有剩余,便于幼儿选择,为活动提供了充分物质准备。在幼儿用多种方法系围巾时,我为幼儿准备了关于围巾系法幻灯片及舒缓音乐作为背景。我还选择了比较有活力音乐作为围巾展示音乐,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为了鼓励幼儿展示,我还准备了造型奖、表演奖、设计奖单项奖奖状,为了保护幼儿参与积极性,还我准备了小组奖奖状,使奖励既突出了个别,又面向了全体,为了烘托颁奖时热烈气氛,特意配了颁奖音乐。

  3、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得比较积极,很开心,所以我认为他们很喜欢这次活动。整个活动环节设计,层层深入,教师对活动也很投入,融入到幼儿中间去了,活动目标还就是完成得很好。

  4、我觉得利用幼儿园老师来听课宝贵机会,邀请园长为获奖幼儿颁奖很好,这样幼儿觉得自己被重视,"园长给我颁奖了"有自豪感。

  5、大多数幼儿都愿意动手系围巾,并且想象力、创造力很丰富。

  6、在围巾展示表演时候,整个活动掀起了一个高潮,幼儿愿意表现自己,敢于表现自己,大部分幼儿音乐表现力都很好。

  但就是,对于本次活动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幼儿表达得不够积极,原因:在观察各种各样围巾时,就是不就是先请幼儿到前面看一看、摸一摸,然后不拿围巾回座位更利于幼儿观察,或者直接在座位上看?幼儿把围巾取回去之后,大多数幼儿都就是把自己围巾和身边小朋友进行比较,这样有局限性,本来很明显不同之处,需要老师引导才能发现,而且有围巾在手里,他们更关注就是手里围巾本身而不就是表达发现。

  2、在说围巾有什么用时候,教师有些拖,在张硕研说好看时候,我就应该及时总结收住,围巾还可以打扮自己,导入到下一个环节,不必非说出毛线织围巾就是保暖,纱巾可以挡风沙、打扮自己。

  3、整个活动时间长了,以至于后来颁奖时候很匆忙,教师都把小组奖给落下了。

说课稿模板3

  儿歌是孩子们很喜欢诵读的一种文体,它充满了浓浓的童趣,并且儿歌的句式排列整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韵文短小但韵味回味无群,读后深受教育,孩子们非常喜欢。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依据《课标》对二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背出自己喜欢的儿歌,并能归纳出自己在背儿歌时在认字、积累词语、感悟句子方面的的收获。

  2.能自由发挥,给自己喜欢的`儿歌配上动作,并有感情地背诵儿歌。

  3.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给插图编儿歌。教学重点:背自己喜欢的儿歌,学会归纳总结学儿歌的收获。

  教学难点: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给插图编儿歌。课前准备了《幸福拍手歌》 老师创编儿歌课件 、 集体诵读的儿歌、 学生创编儿歌图片。

  在完成这些教学任务时我由浅入深,由一首欢快的儿歌歌曲入手,让他们随着音乐唱起来跳起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孩子们说说以前学的儿歌都是怎么学会的,引导学生今后用更多的渠道去学习儿歌。第二个环节让学生将自己以前会背的儿歌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将儿歌背诵出来,我还引导学生将儿歌中认识的字、积累的词语、喜欢的句子、明白的道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个别汇报后,为了让学生的参与面更广,设计了两人小组交流的环节,同时还设计了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儿歌加上动作在四人小组里表演出来,然后推荐代表上台表演。接下来老师要出示一份神秘礼物送给同学们,大屏出示老师自编儿歌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将照片和儿歌结合起来观察,发挥老师自编儿歌的作用,激励学生自编儿歌并汇报。最后在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时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即,将儿歌进行分类。

说课稿模板4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体育与健康》第二册投掷一课。

  投掷作为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手段,一直受到普遍关注,在中学阶段各年级都有安排。本节教材在初一年级投掷课的基础上,要求运用各种投掷活动,进一步提高投掷能力,改善身体的协调性,发展力量素质,培养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从整个初中体育投掷课教学的过程来看,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联接作用。

  2.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角度来看,学生对投掷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且具备一定的投掷能力。而且该年级学生求知欲强,平时活泼、好动,心理素质较好,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教师指导,积极地参与、完成各项活动,具有一定的竞争、合作意识与分组竞赛活动能力。

  3.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课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以“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注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自主创新学习,以“激趣导入、参与体验、应用创新的、拓展探究、恢复身心”为主线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我运动的参与和创新中,体验运动和创造的乐趣。

  4.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投掷的基本技术原理和技术要求,明确投掷的目的是发展力量和协调性。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合理的投掷动作,进行器械投准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投掷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勇于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

  5.教学重点:通过投掷练习,提高投掷的准确性,并获得身心愉悦。

  教学难点:动作协调、连贯。

  二、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

  激趣导入阶段------教学方法采用模仿练习法。

  参与体验阶段------教法:启发式、积极性评价法、;学法:自主创新、观察法、自评互评。

  应用拓展阶段-----教法:尝试教学、分层递进法、分组竞赛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练习法、小组评价法、自我评价法。

  恢复身心阶段-----教法:讲解示范法、积极性评价法;学法:观察法、模仿练习法。

  三、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阶段(大约4分钟)

  首先进行常规集合整队,作些准备铺垫活动。在这部分我安排了一个集中注意力的游戏──“抓手指”和模仿操活动,模仿蛙泳、仰泳、打乒乓球等动作。这样的设计,以活动为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准备活动的兴趣,也有效地做好了学生上肢各关节部位的准备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完成铺垫。

  2.参与体验阶段(大约6分钟)

  在此阶段,我设计了一个“看谁投得远”的活动,具体操作如下:

  指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学习、生活中有哪些与投掷有关的活动吗?”

  这时,学生们就会纷纷回答“投篮”、“扔纸团”、“套圈”、“扔飞镖”……(在此情况下,我发出第二条指导语)

  “下面,我们就以投远为目的来练习投掷,由大家自己设计、创新投掷的方式,好吗?”

  因为要参与活动,学生的情绪一定会高涨起来,会纷纷表示渴望参与。紧接着我发出第三条指导语。

  “但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注意安全,而且大家的投掷方式要尽量做到不一样,看谁的投掷动作最具新意。好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后,接下来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方法及规则要求:

  将学生分成四组,每排为一组,按顺序以投远为目的进行创新投远练习,不限姿势,只要能投远就行。

  为使活动样式丰富多彩,我做了一定的提示:可以用弓步正向、马步后抛、原地侧向抛、侧向上步掷……并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教师注意巡回指导,积极评价。

  这样的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变让你练为我要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本来呆板的投掷教学一下子变得生机盎然,学生不仅完成教材上的活动内容,还能创造出更加丰富的姿势,使得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以承载和发扬。

  3.应用创新阶段(大约15分钟)

  上一活动,使学生意犹未尽,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个“打保龄球”的活动,具体操作如下:

  指导语“看来同学们意犹未尽,好,下面我们再进行一项活动,你们听说过保龄球吗?”

  (学生会有一些七嘴八舌地回答)

  “好!我们就做保龄球投准对抗游戏。”

  方法与规则要求:

  将学生分成男女各两组。男生与男生、女生与女生进行小组淘汰赛,最后男女生优胜组进行决赛。每人投三次,学生用实心球以地滚球方式击目标,投掷方式可以自由选择,但不得越过投掷线。胜负以各组击倒饮料瓶的总个数来定。学生击过后自觉根据规则到前方黑板上记分,同时捡回实心球。

  (一听说男女生对抗比赛,男生会兴奋不已,斗志十足,不把女生放在眼里,而女生则出现胆怯神态。)为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我适时加了一条规则。

  “女同学的投掷距离比男同学少—米。”

  比赛过程中,教师进行积极性评价,及时肯定同学们的长处,同时让学生自我参与评价,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投掷技能。

  这样的设计,使体育教学贴进了生活,既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开拓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探究的精神,“快乐体育”这一指导思想得到充分体现。

  4.拓展探究阶段(大约15分钟)

  在投远、投准活动过后,为了进一步锻炼提升学生的投掷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我又设计了一个“神击手”拓展游戏。具体操作如下:

  指导语1: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但是,我们能不能将远距离的目标击中呢?

  (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最高峰,意犹未尽,跃跃欲试,教师适时利用,将课堂教学推向最高峰:拓展练习。)

  “好!看大家这么有兴趣,下面我们再做一个游戏——神击手。”

  方法与规则要求:

  在练习投准的基础上,加大难度,开始练习既准又远,将投掷物投中地上小圈练习,目的是使学生控制投的力量和出手角度,从而提高投掷的准确性。在投掷线前方地面画一圆圈(男生7米、女生5米),圆圈内放置一个饮料瓶,投中瓶得5分,没投中瓶但投进小圈内得3分,没投进小圈内不得分,每人投三次,以得分多少分胜负。将学生分成男女各两组。男女生进行小组淘汰赛,最后男女生优胜组进行决赛。

  这样的设计,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基础上,根据巩固提高与区别对待原则,加大难度并提出不同标准,采用竞赛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高练习效果,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拼博进取精神。整个教学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有序展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化。

  5.恢复身心阶段(大约5分钟)

  用配乐舞蹈《幸福拍手歌》进行放松,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第一遍原地踏步加击掌,第二遍原地踏步加拍肩,第三遍原地踏步加甩臂。多样化的放松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趣味性,同时起到放松作用,使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得到放松,在进行美的教育的同时,又一次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

  以上各个练习的采用,意在充分体现“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力求采用多种练习手段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让学生从体育活动中感动乐趣。

  四、预计课的效果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参与各个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投准、投远完成率在85%左右,并保持动作的正确,能用3种以上方法投掷,提高投准能力。

  预计课的练习密度为40%以上,平均心率达到120--140次/分。

  五、场地器材

  场地:篮球场地一个。

  器材:实心球40只,饮料瓶12个,录音机一台,录音带一盒。

说课稿模板5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宇宙的边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宇宙的边疆》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标志人类文明的尺度。阅读科普xx,可以启迪心志,激发想象,带领我们进入全新的科学天地,在科学海洋中遨游。xx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它节选自卡尔。萨根的作品《宇宙》。文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宇宙知识,发表了自己对宇宙的众多看法。行文是伴随着电视画面展开的,所以文中的语言有着特定的语境。

  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联系实际,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辨析各种假说的区别。理清xx的基本思路。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品味xx的语言特点。难点是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语言特点。

  二、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点拨法、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xxX。”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

  (板书)宇宙的边疆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xx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3、xx的说明顺序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xx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2、【提问】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5、【提问】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说课稿模板6

  一、说教材:

  《丰碑》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魅力:首先是课文中着力渲染的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学习写作。其次,这篇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将军;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用这种忘我精神去打造学生的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全文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将军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全文可分四部分:先写将军对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考验的思索,为下文所发生的事情作了必要的铺垫和暗示;接着写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冻僵在雪地上时的激怒和对军需处长的责备;然后写将军得知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的震惊和对军需处长的崇敬;最后写在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将军率领红军战士继续前进。

  本单元训练重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注意体会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结合课文实际、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技能目标:

  感悟课文侧面描写比直接描写更加感人和留有回味余地的表现方法,学习神态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

  1、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下:

  1、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

  2、引导学生初步领会课文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3、理解“丰碑”一词深刻的含义显然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本文宜用两课时教完。

  二、说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演采访法:课中让学生表演将军发怒的形象,让学生采访将军,从而探明将军发怒的原因,领悟人物品质。

  课中实践法:用给军需处长设计碑文的方法,让学生领悟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可贵品质。语文学习的特点是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语言,运用语言。“情”能补拙,用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质去激发学生练习之情,发挥情感因素在课堂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酝酿情感

  首先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长征途中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录相,去回顾那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出示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媒体,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这样贴近课文,贴近学生理解能力的导语,为引入课文做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2、揭题质疑——自主定标

  有名言说道:问号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教学时适时启发学生质疑,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品质。课题揭示学生书写后,教者便可激发学生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问:“丰碑”的含义?据此引导学生自主明确学习目标,教师相机点拨补充。

  生自由泛读课文,通过交流讨论,弄明“丰碑”在课文中的特定含义。

  3、直入重点,阅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1)、出示图片,通过仔细观察,在头脑中建构“丰碑”感性形象。

  (2)、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品读,领会课文中神态描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老战士为什么穿这么少?为什么不发给他棉衣?

  (4)、讨论弄明原因,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品质。

  4、课中表演,升华情境,学习将军发怒部分。

  (1)、反复读将军发怒部分,体会将军神态的变化及这种神态变化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2)、激发兴趣挑战朗读:有谁觉得比他读得好的就站起来读!读后引导学生评价。

  (这样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正如孟子所说“以意逆志”,同时让学生经历了语言。)

  (3)、安排采访实践,表达自己领悟到的感情。

  推荐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表演将军,然后让全班同学采访:

  将军,你为什么发这么大的怒?

  将军,我发现你的眼睛湿润了,为什么?

  将军,你为什么向军需处长敬一个军礼?

  (“排演”和“采访”使得阅读变成了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任务,一种其乐融融的活动。“排演”和“采访”又使学生设身处地当一回文中的角色,想角色所想,代角色说话,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体验。有助于让他们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更深刻地体察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丰富自己的情绪经验,形成相应的积极情感,提升道德信息贮备。)

  5、再读第七自然段,练写碑文。

  (1)、读,点划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词语结合图片进行品读。让学生从军需处长那坦然自若的神态体悟军需处长的坚韧刚强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2)、为军需处长的“丰碑”设计碑文。

  同学们,面对军需处长这座“丰碑”,你想写些什么呢?

  学生写完后交流,概括成简短的碑文,用毛笔写下来张贴。

  6、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质疑探究。

  重点指导理解反问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7、回归整体,领悟写法,总结全文。

  8、课后延伸,能力迁移运用。

  让语文作业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持之以恒积累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阅读长征途中的另外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一、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教学获得之中。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通过表演、采访加强合作与探究,让课堂成为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说课稿模板7

  一、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5商的变化规律第三个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

  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裴老师教学的这一课,是在学生刚刚学习了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和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语言表述和思维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困难,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同步性,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相同的变化情况。

  四、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两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完善了三个规律,使商的变化规律更完整,也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紧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将学生知识、能力有效延伸

  本课通过研究商不变的规律,在学生初步感知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的规律基础上,抓住学生这个知识的生长点,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上,延伸学生的知识范围。进而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研究,经历数学规律产生或发现的一般过程。

  3、尝试猜测验证总结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会辨证的分析问题

  本课使学生在平常的口算练习中,根据思考,得出一个初步的推测,这个推测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普遍性都需要进行严格的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不仅仅使学生学会从广泛的正面举例中证明自己的推测,还要全面的分析,从相反方面思考举出反例,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全面、正确。举反例对学生来说是个突破,能用逆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整节课就在学生不断的猜测验证总结结论中,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尝试了这种数学学习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90025=?=36 6000125=? = 48让学生口算结果,后面的这道题目由于难度较大,所以学生算不出来,而教师轻易的算了出来,给学生留下悬念。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初步发现规律

  口算一组:

  142=7 56080=7

  14020=7 5600800=7

  28040=7

  观察这组算式,

  得出:被除数乘10,2,除以2,除数也跟着变化,而商不变

  2、逐步完善,让学生举例验证我们刚发现的规律

  询问学生还有别的.发现吗?所有的数都符合这一规律吗?

  突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0是不可以的。

  (三)反馈练习,应用规律

  这一部分分四个层次进行学习。

  1、规律的直接应用:第94页第4题:从上到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00= 3600300= 8000400=

  2、规律的运用增加了难度,让学生体会到应用规律计算的方便:140000000=

  3、通过判断哪个算式的结果与4812=4的商相等,说说理由的练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① (484)(124)

  ② (485)(125)

  ③ (483)(123)

  ④ (483)(124)

  4、考查学生对规律的灵活掌握情况,通过90025的题目,让学生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然后化难为易。

  在这几个巩固反馈中,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而学生也在创设的情境中,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说课稿模板8

  感谢市教培研中心和学校领导,让我有机会参加了太仓市级教研活动。这是十多年以来,我头一次参加类似等级的活动,既兴奋,又倍感压力。这次,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国标本)第11册小学课文《詹天佑》一课。虽然有很多的缺憾,但通过活动,我在一次一次地否定中得到了锻炼,在一层一层地思考中得到了提升,也算是收获多多吧!

  总体来看,这堂课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能使学生较好地体会到詹天佑杰出的才干和爱国的精神。

  1.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为主线,贯穿整堂课。在教学中,紧扣杰出和爱国两个点,通过反复朗读中心句,层层深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2.我采用了画示意图、Flash课件辅助等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对詹天佑在开凿隧道时,能根据不同的地形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对青龙桥附近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啧啧赞叹,对詹天佑的杰出才干敬佩不已。

  3.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例如在让学生读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这句话时,我启发学生用相关的词语送给詹天佑。于是孩子们妙语连珠似的说出了一连串的词,如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不分昼夜、起早贪黑等。积累就是为了运用,这样的训练,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注重对学生进行写的训练。在学生充分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之后,我把全文提炼成一首小诗,配乐朗诵,把全课推向高潮。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难度的要求:或续写这首诗,或写几句给詹天佑的心里话,或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从学生的练习反馈来看,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富有创意的诗文、发自肺腑的心里话可以充分证明,这个训练是有效的,一方面检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朗读与写作能力。

  然而,由于詹天佑所处的时代已经久远,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大大削弱了学生对詹天佑爱国精神的深刻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我自我感觉没能让詹天佑走入学生的心里,有些教学设计只是浮于表面,没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崇拜詹天佑是个爱国的工程师。这一点让我深感憾,同时也非常困惑。课后,教研员以及兄弟学校的老师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也有不少老师提到了这一点。这段日子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始终没有解决的良策,让我很是苦恼,并一度在潜意识里很抗拒詹天佑,甚至有了消极放弃的念头。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12月31日,我校邀请了苏州市名教师、常熟实小的洪溜老师来上示范课。她上的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我被她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所打动,被她的诗情画意所吸引,被她的精妙点拨所折服,被她的激情朗读所震撼。课后的闲聊,竟让我茅塞顿开

  洪榴老师告诉我,她刚开始备课时,毫无头绪与思路可言。头一回试上,被人全盘否定。在难过之余,不服输的性格支撑着她坚持下去。她苦苦钻研教材,还从网上搜索《呼兰河传》细细阅读,想在书中寻找突破口。

  洪榴老师又接下去说:我终于知道我要给予学生的是什么了!课堂上,在一段凄婉又悠扬的音乐声中,教师激情朗诵。我感觉洪老师不仅是在读课文,更是在读萧红,在读萧红坎坷的一生;不仅是在教课文,更是在用课文教学生怎样阅读,怎样品词析句,怎样面对人生洪老师的朗读,使萧红的形象以及她的人生态度牢牢地刻在每个人的心坎里。

  洪榴老师对教材的正确把握,以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我深深地折服。作家萧红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她所处的动荡的社会环境,都是现在的学生所难以理解的。但洪老师通过引进《呼兰河传》的片段、剪辑切合主题的音乐等方法,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作者的世界,走进她和祖父共有的园子,走进作者与祖父的爱与欢乐中。如此,课文的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反思我在备课时,仅仅局限于文本、教参,我对詹天佑的了解也仅仅是课文中的描写,对詹天佑的爱国精神与杰出才干知之甚少。试想,如果教师都没有深刻地理解把握教材,又怎能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品味人物呢?如果现在再让我重新备课,我会利用一切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去真正认识詹天佑,了解詹天佑的生平事迹,从他在接受修筑铁路任务时的义无反顾,去感受他的爱国精神;从他在勘测线路中的一丝不苟、亲历亲为,去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从他在修筑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中,品味詹天佑的杰出和伟大的爱国情结。我深深地明白了:教师只有自己被打动,才有可能让学生受感动。我想: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补充一两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詹天佑的崇高品质,让学生真正动之以情。此时,洪溜老师的话又索绕在我的耳畔:多少次啊,我在电脑前热泪长流,萧红坎坷的人生经历深深打动了我。她一生久经磨难,但在她的文字当中,却洋溢着幸福与快乐,充满了爱与亲情。根本找不到丝毫的悲伤与愤世嫉俗。她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怎么不值得我们学习?我想用这种思想,来感染我的孩子们,这一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错,在课堂上,学生们禁不住热泪盈眶,这正是深深打动他们的地方。

  洪溜老师钻研教材的狠劲让我深受启发,给我指名了前进的方向: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才是上好课的唯一出路。

说课稿模板9

  《与朱元思书》,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文言文教学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其中《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描写山水景物的精品,不仅让我们体味到作者高雅的志趣,同时还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新教材入选次文,意在继续学习名家描绘山水景物的名篇,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继续欣赏山水游记的优美意境,继续提高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指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文言文的要求,以及结合本课的内容和地位、学生的'认知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1、了解吴均的作家作品常识,能正确有感情朗读、诵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文中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和骈散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4、品味优美的写景语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需重点介绍多层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入微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熟读成诵感受文中优美的意境确立为教学重点)。

  由于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确立理解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为教学难点,同时也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提出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以有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朗读、诵读教学法、资料收集信息整合法、师生立体交流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又依据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学习,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自主合作,发挥想象,养成自主勾画圈点批注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弥补传统教学设备的不足,达到快速信息整合。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以多媒体展示一幅杭州富春江//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让学生就图片谈感受,初步审美之后设计如下导语进入:富春江的美景堪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南朝吴均早有鉴赏,下面就让我们一同阅览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信。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首先,教师范读指导。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达成诵读的效果之后,再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自主参照注释和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互相监督补充。然后归结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课堂,师生再共同讨论解决。这一设计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3、研读赏析,解决重点

  我提出二道问题让学生思考:(1)文章的结构美在哪?(2)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个字来写水和山的?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作以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理由切近就加以肯定,重在让学生掌握作者是如何通过动静结合、声色融合、详略得当、远近互补来写景的。进而解决了教学重点。

  4、通过质疑,突破难点

  我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写给朱元思信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辨疑,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既训练学生对课前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合,又需要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深入挖掘赏析,经过讨论,教师点拨,最终达成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志趣之美(主旨),得到了情感教育,突破了难点。

  5、课堂随机问答检测可以是词句释义,也可以是背诵课文。

  6、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引导: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和掌握了哪些知识?

  重在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以反馈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然后再教师强调重点。

  7、布置作业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完成一篇习作。

  让学生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观设计一段导游词。

  (这样的设计意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双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欣赏山水写景的特点,一举多得。)

  六、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总(天下独绝)分 {水异(水之清 水之急)

  山奇(树之奇 山之势

说课稿模板10

  一、教材、学生分析

  本课的题目为《铅球的最后用力和身体练习》,其中"铅球的最后用力"为主教学内容,"身体练习"为辅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田径运动模块田径必修单元投的基础知识、技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用力技术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铅球成绩的远近;间接影响学生对成功感的体验和对田径这门相对枯燥一些的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也影响投掷学时间的相互衔接和教学质量。同时,本课的教学可以融运动技能、运动体能、身体健康和合作、参与为一体,符合新课标"培养学生运动爱好与专长的要求";符合新课程设置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知识性目标为:让全班同学了解铅球最后用力的基本技术和关键点,形成正确的最后用力意识。

  本课的技能性目标为:让85%以上的同学基本掌握铅球的最后用力的技术,减少错误和多余的最后用力动作。并能在其后的学习中和今后的体育活动中自觉的运用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和练习方法有针对性的锻炼身体。

  本课的情感目标为:发展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兴趣和主动性、探究性;培养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优良品质;形成良好的团队和竞争意识。

  三、本课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学习爆发式的最后用力技术;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四、教法、学法设计

  本课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学法定教法。

  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小组为教学单位,充分发挥小组中团结、协作以及团队间的竞争、对抗,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在铅球最后用力的学习中,采用分组不轮换的教学方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技术重点,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练习。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提问、思考、分析、对比、总结、示范等,让学生基本掌握最后用力技术,减少多余和错误动作,完成教学任务。

  在身体练习教学中,采用集体分组游戏的方式,把体能练习融入团队间的竞争和对抗中,让学生既能提高体能,又能体会到合作、参与的乐趣。寓教寓乐的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5分钟)

  1、 各组长带领组员(共六人)自由活动10分钟。

  2、 10到15分钟完成教学常规和准备活动,重点是上下肢关节和腰的活动。

  3、 提出教学任务、目标,并通过小黑板的形式明确(文字、挂图)。

  设计思想:

  六个人为一组的分组符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条件和发挥组合的最佳效果并便于管理和组织教学。同时,也能够充分突出体育骨干带头的`作用。

  把准备活动时间放给学生自己热身,不但提高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练习的有效时间。学生的自由活动监督由各组组长完成。对于不能自主完成准备活动的学生,特别是女生,由教师统一安排热身。此间,教师要提供学生足够的热身器械(如足球、篮球、跳绳等)。

  二)、主要内容 (25分钟)

  1、 教师边做示范,边用"顺口溜"的方式说出铅球最后用力技术要点,并把写有口诀的黑板和技术挂图摆放在固定位置。最后提出激励、引导练习的问题和竞争动员,以及安全要求。

  2、 以组为单位进行实心球的练习,练习方式和练习密度由小组自定。(15分钟)

  3、 教师巡回指导、示范、答疑、帮助各组解决问题并强调重点、关键点,同时要用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信心。

  4、 每组选出技术和成绩最好的一名同学进行示范练习,组与组间相互评价和竞争。(5分钟)

  5、 身体练习游戏,抱球接力。成绩落后者做俯卧撑。(5分钟)

  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任务的明确是学生主动、探究、创新学习的目标和界限。

  以上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课堂中主体和主导的相互作用;用各组推选优秀同学的方法突出榜样带头作用。并把榜样的成功感扩大到组。而对于落后的同学同样把落后分散到组,能够有效的激励组之间的斗志,有利与学习和形成良性的竞争。同时,组之间的自评和互评能够强化技术要点,形成同学间良好的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学习风气。有利于整体达到教学目标。

  身体游戏练习以接力形式出现,能够变枯燥为热闹,提高练习的有效性,达到锻炼体能的目的。

  三)、放松总结(5分钟)

  1、 以组为单位进行放松。

  2、 教学小结

  3、 收器械。

  设计思想

  在学生放松中,进行教学小结。

  七、心率预计和练习密度

  心率最高140-150/分 估计第35-38分钟出现

  练习密度45-55%

  八。场地设计和器材

  用1/3个田径场

  器材:

  实心球 10-12

  标志物 4个

  小黑板 两块

  教学挂图 一张

说课稿模板11

  一、教材分析

  xx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先交代小露珠诞生的时间,再写小露珠诞生的地点,最后写小露珠在诞生时是怎样变化的。小露珠就这样悄无声息、毫不张扬地来到了世上。第二至五自然段写小露珠受到小动物们的喜欢。小动物们见到小露珠纷纷和她打招呼,并且赞美她“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归结起来,这些赞美称颂的是小露珠美丽的容颜和纯洁的品质,这也正是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第六自然段写小露珠装点了花草树木。小露珠不仅本身很美,而且还会用自己的美来装点别人,让植物们显得更精神更美丽。第七自然段写小露珠消失的过程,植物与她依依惜别。

  课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可爱。

  2、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通过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赞美和植物在小露珠的装点下发生的变化,来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可爱,是本课的重点;而如何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则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法、学法

  1、教法:xx语言精当优美,生动形象,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要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感受小露珠的可爱,动植物们对她的喜爱,更要感悟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表现小露珠的可爱的,因此我主要采取朗读感悟、带入情境的方法展开教学。

  2、学法: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课文把很多植物和动物当作人来表现,描写贴切而生动,非常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多次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执教《小露珠》这篇课文,有个美好的愿望: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可爱,而且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体验语言的美,感受和再现xx的情思美感。

  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基本由以下环节组成:

  (1)导入激趣

  (2)感受小动物对小露珠的喜爱

  (3)感受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

  (4)感受大家对小露珠的留恋

  (5)教师总结。

  下面重点谈谈第二、三、四几个环节的设计:

  1、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感受小动物对小露珠的喜爱。学习这一部分时,首先图文结合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阅读同一篇xx或同一个段落,他们的“发现”肯定是各不相同的。谈自己的发现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参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进行自我探索。组织交流又可相互启发,提高认知水平。接着辅之于有感情地朗读,揉理解、感悟于一体。然后进行角色的转换与扮演,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它组合了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此时,学生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小动物,他们对小露珠的赞美之词已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发自内心。最后进行说话训练,让“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这些优美的句子灵活地储存于学生大脑中。

  2、“以读代讲”学习第六自然段,感受植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因为小露珠的到来,植物们更显生机,大自然显得越发美丽、和谐。这段的教学,引导学生反复多次朗读,使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不仅把文字中的喜怒哀乐,形于色、吐于口,也接纳这种语言,使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

  3、学习第七自然段,感受大家对小露珠的留恋。这段的教学,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角色的转换:假如你就是向日葵、白杨树,你就是喇叭花,你会怎么向小露珠说?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盘活语言仓库并提取、运用语言的机会。

说课稿模板1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员王二小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的事。课文先介绍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是怎么帮助八路军放哨的;再具体叙述王二小帮助八路军消灭了敌人,赞颂了王二小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的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精神。配有三幅插图,图文紧密结合。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子,崇敬抗日英雄王二小。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彩色挂图或投影片,生字词卡片。

  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抗日战争的影视片,如《鸡毛信》《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注意读准下面几个字的音:王的.韵母是后鼻音;常的声母是翘舌音,韵母是后鼻音;军前面三个字的韵母都是前鼻音;响是三拼音,韵母是后鼻音。

  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以下几个字的字形。

  员:下半部分是贝不是见。

  常:笔画较多,下面是,不是

  军:上下结构,上面是冖,不是宀;下面的笔顺是。

说课稿模板13

  一、教材分析

  《小山泉的心愿》属于读课文识字单元。本课是一则寓言。读课文识字是个重点,要学习“愿、迟、取、幸、竟、碰、解、闲、需”9个生字,反复读文是基础,主要抓住小山泉和野兔的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什么是“不幸”什么是“幸运”,从而感悟到大家都需要自己,才体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为别人服务才是幸福的事。

  词语中,“泉眼”可借助图片加以理解,“心愿”可结合生活实际,配以说话训练。指导说话时,要从内容入手,先让学生思考有什么心愿,然后用“谁的心愿是什么”或者“什么是谁的心愿”两种句式,说一句话。

  “读句子”中的第一句,是小山泉所说的重点句子,这是一句假设关系的复句,它从反面说明了小山泉的心愿;第二句是根据课文的意思重新组合的句子。两句话句式相同,一正一反,表达了寓言的含义。朗读指导时,可以先要求学生读正确,再注意读出感叹句的语气。

  二、学情简介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在识字方面,学生们都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如:加部首、去部首、猜字谜、编口诀、字形分析等。因此,在教学时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来做小老师落实生字的音、形,温故而知新。

  在阅读方面,多数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有些基础好的学生还能读出句子的语气。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朗读水平的提高,学生能够初步读懂一些短小、浅显、有趣的文章,初步尝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认读本课9个生字;能读准后鼻音“竟、碰、幸”;复习巩固整体认读音节“愿、迟”。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和识字能力,已能认读生字“取、解”,所以这几个字,只要通过读文巩固即可。识字重点就落在其他7个生字上。我们可以将这7个字分散在课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且每一个生字教学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些强调得是读音,如后鼻音“竟、碰、幸”;如三拼音“闲”;整体认读音节“愿、迟”;有的是结合书写,重在笔顺,如“闲”半包围结构,先外后里。这样的教学就体现了层次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标二:朗读课文,基本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顿读;并积累2句句子。

  本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读课文识字”。让学生借助丰富生动的语言环境识字、阅读,同时在识字、阅读中巩固汉语拼音。所以,在课上创设各种环境让学生反复读文,帮助学生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由于本课采用对话形式展开的`,朗读课文时也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同桌之间,或分角色朗读,分别读读小山泉和野兔之间的对话,尽量使朗读的形式多样,使学生在他们喜欢的形式下朗读。

  目标三:在反复读文中,读懂小山泉的话,初步懂得为别人服务是幸福的事。

  让孩子学得愉快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期望。老师要努力在课堂中创设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氛围,如挑战读,同桌分角色读等让学生的朗读更富有生气,使学生更热爱语文。

  目标四:认识部首“石字旁”,并在老师的带领下描摹“碰、取、闪、闲”。

  复习左右结构和半包围结构的书写顺序,摆好左右结构和半包围结构的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老师要重点关注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通过之前对学生的写字训练,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笔顺规则及在田字格中将字描写好的方法。所以在这堂课上,教师没有必要手把手的教每一个字的笔顺。而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教师起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设计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自主识字,合作互动,重点反馈

  一年级下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对于课文生字的学习,采用先独立学、再小组交流、最后大组反馈的学习形式,通过互动,帮助预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生字、读通课文,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大面积提高学习效益。教师在反馈时注意抓重点。如揭示课题时,重点学习整体认读音节“愿“并书空;读文反馈时,关注读准“碰、竟、幸”的后鼻音;复习整体认读音节“迟”;注意“闲”这个三拼音的正确拼读。而对字义的了解,则放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读文,结合具体的语境,随文理解字义。

  二)反复读文,层层推进

  阅读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每一次的朗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明白读什么。该怎样读。精读课文有关句子,使学生能读懂内容。

  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学生在反馈预习的同时,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认识。

  再读课文,思考小山泉真的认为自己不幸吗?它是怎么想的?通过读文找到小山泉所说的重点句子,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初步有所感悟,同时注意本单元的朗读要求:不唱读,不顿读,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

  细读课文,重点指导朗读小山泉所说的重点句子,能读出感叹句的语气。学生交流读后感想,即读懂了些什么。在交流时,不作统一要求,或多,或少,或详,或略,都可以,旨在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总结。

  三)发挥想像,训练说话

  教学中围绕课文内容,注意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如:老师提供句式,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想想说说谁的心愿是什么。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老师提示,既展开丰富想象,又训练了规范说话.从而使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说课稿模板14

  下面,我将分别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其初步运用。其中,线面垂直的定义是线面垂直最基本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它是探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基础;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充分体现了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之间的转化,它既是后面学习面面垂直的基础,又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纽带!(如图)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实现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的飞跃,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中,学生将按照“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总结”的认知过程展开学习,对大量图片、实例的观察感知,概括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对实例、模型的分析猜想、折纸实验,发现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学生将在问题的带动下,进行更主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和几何问题的过程,体会转化、归纳、类比、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创新的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严格证明安排在选修系列2中进行,这样降低了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2.学生情况分析

  课前先安排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图片资料,然后在网上师生进行交流,从中体现出学生活跃的思维、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在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内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学习本课前,学生又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方法,学习了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对空间概念建立有一定基础,因而,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但是,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线面垂直的`定义比较抽象,平面内看不到直线,要让学生去体会“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就有一定困难;同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不易想到。因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二、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标准》指出本节课学习目标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容量,本节课只要求学生在构建线面垂直定义的基础上探究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进行定理的初步运用,灵活运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将安排在下节课。故而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对图片、实例的观察,抽象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的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堂结构设计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注重直觉思维。”基于此,本课是概念、定理的新授课,设计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堂结构。

  四、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媒体设计如下:

  1.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投影展示多幅图片,使学生直观感知线面垂直的定义。为帮助学生正确进行操作确认并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模拟折纸试验,便于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学生自备学具:

  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张三角形纸片、一小段铁丝和三角板,以便学生进行实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和理解。

  3.设计科学合理的板书:

  为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时将重要内容进行板书。如: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建构

  本环节是教学的第一个重点,是后面探究活动的基础,分三步进行:

  (1)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①展示图片:学生收集的一组图片和教师提供的两张图片。

  ②观察实例:学生将书打开直立于桌面,观察书脊与桌面的位置关系。

  ③提出思考问题:如何定义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①学生画图:将旗杆与地面的位置关系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②提出问题:能否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来定义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呢?(学生讨论并交流)

  ③动画演示:旗杆与它在地面上影子的位置变化,重点让学生体会直线与平面内不过垂足的直线也垂直。

  ④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介绍相关概念,并要求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

  (3)辨析讨论—深化概念

  判断正误:

  ①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垂直。

  ②若a⊥α,bα,则a⊥b。(学生利用铁丝和三角板进行演示,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基础。线面垂直定义比较抽象,若直接给出,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使学生从“线面垂直的直观感知”中抽象出“直线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是本环节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先安排学生课前收集大量图片,多感知,然后,通过学生动手画图、讨论交流和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其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和正确的概念,最后,通过辨析讨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这种立足于感性认识的归纳过程,即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既有助于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

  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分三步进行:

  (1)分析实例—猜想定理

  问题①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棱BB1与底面ABCD垂直,观察BB1与底面ABCD内直线AB、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由此你认为保证BB1⊥底面ABCD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②如何将一张长方形贺卡直立于桌面?

  问题③由上述两个实例,你能猜想出判断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的方法吗?

  学生提出猜想: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2)动手实验—确认定理

  折纸实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再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进行观察并思考:

  问题④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问题⑤由折痕AD⊥BC,翻折之后垂直关系发生变化吗?(即AD⊥CD,AD⊥BD还成立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折纸可能会出现“垂直”与“不垂直”两种情况,引导这两类学生进行交流,分析“不垂直”的原因,从而发现垂直的条件—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动态演示模拟试验,根据“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的事实和实验中的感知进行合情推理,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要求学生画图,用符号语言表示。

  (3)质疑反思—深化定理

  问题⑥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平行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吗?

  由于两条平行直线也确定一个平面,这个问题是学生会问到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模型(三角板)来确认,消除学生心中的疑惑,进一步明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缺一不可!

  在本环节中,借助学生最熟悉的长方体模型和生活中最简单的经验,引导学生分析,将“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逐步转化为“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情推理,提出猜想,使学生的思维顺畅,为进一步的探究做准备。

  由于《课程标准》中不要求严格证明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只要求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注重合情推理。因而,安排学生动手实验,讨论交流、为便于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自己发现结论,还增设了动态演示模拟试验,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平面化”的过程。学生在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加之以公理的支撑,便可以确认定理。

  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产生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失败,教训有时比经验更深刻,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讨论交流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初步应用

  考虑到学生处于初学阶段,补充了练习(1)和练习(2)做铺垫。学生先尝试去做并板演,师生共同评析,帮助学生明确运用定理时的具体步骤,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练习(3)使学生对线面垂直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同时,展示了平行与垂直之间的联系,给出判断线面垂直的一种间接方法,为今后多角度研究问题提供思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题可机动处理。

  4.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2)在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本节课你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发言,互相补充,教师点评。本环节侧重三点:(1)以知识结构图归纳出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如图);

  (2)说明本课蕴含着转化、类比、归纳、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强调“平面化”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般思路;

  (3)鼓励学生反思,大胆质疑。

  通过小结使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培养学生认真总结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得到提高,并为下节的学习提供改进方向。

  5.布置作业—自主探究

  (1)如图,点P是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O是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且PA=PC,PB=PD.求证:PO⊥平面ABCD

  (2)课本P74练习1

  (3)探究:如图,PA⊥⊙O所在平面,AB是⊙O的直径,C是圆周上一点,则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由此你认为三棱锥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三角形?四棱锥呢?

  为作好铺垫,补充第(1)题直接运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第(3)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安排的,这样,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获,巩固新知识并培养应用意识。第(3)题还为下节课灵活运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埋下伏笔。

  六、教学评价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1.关注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生的投入程度、思维水平的发展.具体体现在:

  (1)线面垂直定义的建构中,着重观察学生思维发展,通过动态演示能否顺利得到结论,若出现“卡壳”现象,教师可再多举实例,放慢节奏。

  (2)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中,着重关注学生的合情推理,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交流,发现其思维过程,进行恰当引导。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及时帮助与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出现意想不到的表现和独特想法,教师先给予鼓励,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恰当的启发方式,使其认知活动顺利进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通过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几何作图不够直观、符号语言表述不清、推理论证不够严密等。教师及时纠正,并作为下节课的学习重点。

  3.根据学生在课堂小结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查缺补漏,以便调控教学。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说明,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模板15

  我说课的内容,《找规律》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说教材。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在四年级两册教材中分别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生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初步具备了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探索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通过发现具体现象中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继发展现象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综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的重点是:确定周期问题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一探索过程。

  教学的难点是:用计算的方法确定周期问题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的算理的理解。

  二、教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特点,采取以下方法:

  (一)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便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分享思维成果,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探索生活问题中,在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用多媒体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的学习素材,化解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有:多媒体课件,学生同桌一组准备黑白棋子若干。

  三、我分如下七个主要环节完成本课教学: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二)自主探索,交流策略。(三)初步运用,优化策略(四)提高练习,加深理解。(五)生活万像,再现规律。(六)生活问题,挑战智慧。(七)引导反思,全课总结。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课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说:“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更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接着问:“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提炼,如:盆花2盆为一组,每组都是一蓝一红,情况完全相同。使学生对周期问题有本质上的把握。

  (这一环节,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教师适当指导,深化学生认识,为下一环节的探索作好准备。)

  第二部分:自主探索,交流策略。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

  我提问: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自己试一试。让学生独立思考,给他们充足的时间。

  等大多数学生解决出问题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这时,我注意每个小组的情况,发现学生不同的策略,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小组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画图策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蓝花和红花,一直画到第15盆花,是蓝花。

  2、列举的策略,左起,第1、3、5……(也就是序号是奇数的)盆花都是蓝花,第2、4、6……(也就是序号是偶数的)盆花都是红花。所以第15盆是蓝花。

  3、计算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列式: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这里,方法3较抽象,不易理解,又是有广泛适用性的方法所以要重点分析。我让学生说说算式里每一个数的意思,通过不断追问,使学生明白:因为每两盆花为一组,每组花情况完全相同,15盆花可以分为这样的7组,还余下1盆,是第8组的第一盆,和每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色的。配以课件,显示15盆花的分组情况,便于学生理解算理。

  最后,让学生来比较这三种方法。“比较这三种方法,你想说什么?”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方法3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不要急于灌输给学生。

  (以上环节,学生探索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相信学生的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互相交流、学习,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解难点。)

  第三部分:初步运用,优化策略。

  这一环节,我先出示“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尝试解答。评价时,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重点理解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说说算式每一部分的含义。特别是18÷3=6,问:没有余数,说明什么?第18盏灯是什么颜色的`?得出:每3盏灯为一组,正好6组,第18盏等正好是第6组的最后一盏,所以应该与每组的第三盏灯颜色一样是绿色的。

  如果学生不赞成计算方法简便,可以提问:第38盏灯是什么颜色的?第100盏呢?让学生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练习“试一试”的第二题。评讲时,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和判断的结果。

  (这个环节,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计算方法的简便,实现策略的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用事实说话,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现自主建构。通过几次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基本掌握这一方法。)

  第四部分:提高练习,加深理解。

  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3,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这几小题中图形排列规律有什么不同,是怎样确定每组中第32个图形的?

  然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带的围棋,同桌一组,有规律地摆一摆,说说第30粒是什么颜色的。集体交流时,请几组拿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说说是怎样判断的。我还可以对照实物,任报一个序号,让学生口答。

  (这个环节,随着学生对算理的深入理解,技能逐渐熟练。可以让学生把计算的过程记在心里,直接根据余数判断,逐渐提高要求。本环节的第二题,是开放性问题,学生自己参与提出问题,边活动边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五部分:生活万像,再现规律。

  “大自然中有许多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媒体播放日升日落、四季更替、月圆月缺等现象。“我们对规律的认识、发现也在悄悄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媒体播放霓虹灯、花布、地砖等图片。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有这样规律的现象。

  (使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规律在生活中大量存在,感受数学之美,规律之美,秩序之美。)

  第六部分:生活问题,挑战智慧。

  从上一环节自然过度到对十二生肖现象的探讨。媒体出示如书上练习十,第一题的十二生肖图,简单介绍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解答这道题,还可以补充一些问题,如:“小明是小学生,他和爸爸都属牛的,他和爸爸可能各是几岁呢?”等问题。

  (提供给学生更富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也更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七部分:引导反思,全课总结。

  我与学生一起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有怎样的收获?你会用哪些方法解决今天的问题?你觉得自己表现怎样?让学生勤于反思,学会反思。

  板书设计:找规律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说课稿】相关文章:

《祝福》说课稿08-31

《故乡》说课稿08-29

《秋天》说课稿09-09

《比尾巴》说课稿09-09

邮票说课稿09-11

《左右》说课稿09-09

《散步》说课稿08-26

《雷雨》说课稿08-26

《观潮》说课稿08-26

《推敲》说课稿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