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说课稿

时间:2022-11-17 16:58: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故乡》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乡》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乡》说课稿

《故乡》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我爱故乡的酸枣树》是语文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对酸枣树的描写,赞美了故乡的酸枣树,抒发了自己怀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怀。第一自然段开篇点明主旨,直接抒发了“我”对故乡酸枣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接着第二至四自然段将强烈的感情融进了对故乡酸枣树生动形象的描述之中,着重描写了酸枣树叶、花、果的可爱。第五自然段赞美酸枣树默默奉献的精神。

  了解酸枣树的叶、花、果,从中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酸枣树的叶、花、果的可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四自然段中的部分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酸枣树的叶、花、果,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与描写的生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以读为主,抓住重点词句,结合看图,引导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酸枣树叶、花、果的可爱,感受作者对酸枣树的喜爱。

  2、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与描写的生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部分课文。

  三、关于教法选定

  “教无定法,但必有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特点,为了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教学效果,我将直观演示法、朗读指导等方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直观演示法:

  酸枣树生长在黄土高原地区,我们这里的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为了将课文中的文字变得具体形象,便于学生认识了解酸枣树,增强学生的感情体验,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出示酸枣树每个季节的图片,让学生轻松地感知酸枣树的叶、花、果的特点。由于集图文形于一体,能调动学生多种感观与活动,使他们能在具体的图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朗读指导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贯彻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课文词句优美,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酸枣树的喜爱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词句,领悟作者感情。

  四、课时安排

  因为课后练习中设有小练笔“我爱故乡……”,所以我将本课安排为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做到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大意、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体会酸枣树叶、花、果的可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中的部分内容、从中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与描写的生动。

  第三课时在继续学习课文,体会酸枣树果可爱的同时,感受孩子们打枣吃枣的快乐,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自然段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练习介绍《我爱故乡……》。

  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下面我就简单地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五、教学流程

  1、回顾拓展

  在学习完第一自然段后,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夸家乡”,在对学生进行句式训练的同时,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感情也能油然而生。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酸枣叶的可爱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做动作理解“惺忪、悄悄地、羞答答”等词语,再适时加以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到酸枣树嫩芽的可爱。接着我又从欣赏“翡翠”着手,带着学生在课文的朗读中了解酸枣树叶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在多次的朗读感悟过后,学生们在简单的提示下就能顺利地背诵描写酸枣叶的句子了。

  3、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酸枣花的可爱

  上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们见到了如翡翠般又绿、又亮还那么光滑的酸枣树叶,进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欣赏可爱的酸枣花,喜欢上酸枣花,并展开丰富的想像,接下来带着对酸枣花的喜爱再读课文。这样使学生不仅学会观察事物,又在课文的朗读中体会到作者对酸枣花的喜爱之情。

  有了可爱的叶、美丽的花做铺垫,孩子们更想见到酸枣的果实了。这时运用多媒体让挂满青枣的酸枣树出现在大家眼前,学生对小青枣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让学生从直观上体会故乡酸枣树的美,再通过朗读诠释自己对酸枣树的喜爱。

  4、创设情境,意犹未尽

  在结束本堂课之前,我展示了酸枣树挂满成熟果实的图片,给学生提供一个美好意境,并通过这一意境唤起学生的读文情趣和欲望,让学生感觉意犹未尽!

  以上是我对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当然,课堂教学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授课结束后我在反思,如果在酸枣叶一段的学习中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抓住契机进行写作指导,或许那样的课堂效果会更精彩。

《故乡》说课稿2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故乡的芦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第六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这是一篇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抒情散文,文章先叙述后抒情。作者以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的特点。用轻松细腻的笔法娓娓叙说了儿时与芦苇有关的趣事。本课优美、生动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教学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通过对故乡芦苇的回忆,倾诉了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形象、准确的语言,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3、通过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并积累下来。

  难点:、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四:设计理念

  本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活泼,感情真挚,充满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我选择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生情的方法,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在品词析句中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贯彻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说教法、学法

  1、课堂上注重朗读,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去主动学习,在这堂课上,我引导学生以读为前提,在读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实际,让自己的情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说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读议领悟中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出示课件:芦苇美景图)让同学们欣赏画面。教师借机引导

  芦苇,朴实无华。在南方随处可见。我们北方在沟边也有芦苇,大家都认为芦苇非常普通,没有什么可称赞的,然而,它却令作者魂牵梦绕、永不忘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故乡的芦苇丛中,去追忆那遥远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让学生读准字音,正确朗读课文;

  2、是小组合作,解决生字生词;纠正多音字和生字的读音。

  3、是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故乡的芦苇。他对芦苇到底有一种什么特殊古的感情?

  课文的字里行间展现着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洋溢着一缕缕真挚的情感,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都能感受到生我养我的故乡,给我留下许多梦幻般的记忆,为什么让我尤其难忘的是芦苇呢?让我们在细细的品读中进一步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

  (三)、细读品味,感悟真情。

  1、品词析句,领略芦苇美景。

  学生自读课文的8、9自然段

  (1)、说一说,你在读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词句读出来的?

  “一片片”“一簇簇”“几乎所有”体现了芦苇“多

  “碧玉似的秀枝”“绿色的轻云”写出了芦苇的“绿”;“恬静”、“飘逸”突出了芦苇的“美”。

  (2)、(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给乡村平添了几分恬静和飘逸。”)指名读。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并照样子说一、两个比喻句。

  (3)、故播放芦苇的风光片,故乡的芦苇多美呀!让我们通过动情的朗读再来感受一下,好吗?(指名配乐读文,师生适当评价)让我们再一次的朗读课文,表达出对芦苇的喜爱和赞美。这一教学环节,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语言美,体会景色美。突出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

  2、合作学习,回忆童年趣事。

  过渡:渡:这么美的芦苇,一定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下面,就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在难忘的往事中感受那一份份快乐。

  (1)、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自由朗读,交流:课文中写了哪几件童年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2)、选择小组内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进行学习。说一说这件事为什么让人难忘;朗读时要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其中,读出“童趣”来。

  (3)、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每一部分的学习重点。

  课文中写了哪几件童年趣事?用简短的词组概括说明。“吹芦叶哨”、“做芦叶船”、“捉纺织娘

  吹芦叶哨”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童年的快乐。

  “出示句子,做芦叶船”在重点词句理解中感受童年的快乐。表演朗读,再现一下他们儿时试航的情景。

  课件展示纺织娘的动画图片,配以相关的文字介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读、表演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作者那无忧无虑,自由美妙的童年,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整堂课以读贯穿整个课堂,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快乐,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并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和作者心灵相通。

  3、学习14-16自然段,体会热爱故乡之情。

  课文既写了家乡芦苇的多而美,又写了童年的快乐,作者到底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美,情是故乡浓,作者用了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丝一样的情节,洋溢着一缕缕真挚的情感,相信大家也与作者一样,深深热恋着自己的故乡——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那么在我们的故乡有哪些美景,哪些美好的事物值得赞美呢,课后就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找一找吧。写一些吧。在这一环节安排了小练笔,让我们的课堂真正融入生活。把、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

  七、说板书

  11故乡的芦苇

  故乡的芦苇:多美

  童年趣事:吹芦叶哨”、

  做芦叶船

  捉纺织娘

《故乡》说课稿3

  一、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能力目标:

  ●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能模拟运用“重复”、“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情感目标:

  ●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

  ●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

  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就在于把整体教学肢解为板块教学,对教材所选课文利用不够,讲解课文和写作教学结合不紧或不当,甚至完全分离,对课文的写法分析流于表面,即用简单而模式化的语言来概括,习惯地归纳写作特点(一般还加上点举例分析)就草草收场,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于是就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来希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各种大小作文铺天盖地,愚以为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和对教材的利用不足,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为实现课案目标,我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给大家重点展示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三、学法说明: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按“听——看——想——写——想——写”的步骤进行学习。

  四、程序设计说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围绕“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展开分析,按“回忆旧知识——讲解知识点——例证知识点——分析知识点——运用知识点”的思路进行教学。下面作简单分析: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就鲁迅进行了简单的回忆,对小说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故乡》的内容和人物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现在让我们来简单地回忆一下。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

  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小说就是用散体文章写虚拟人生幻象的自足的文字语言艺术。鉴赏小说应采用金字塔结构分析法。如图: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就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这篇课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重复”和“对比”手法,那么,什么是“重复”和“对比”?运用“重复”和“对比”有些什么好处和注意事项呢?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让我们将一起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力求通过分析让大家对重复和对比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能运用到以后的写作实践中。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为实现这目标而共同完成下面的学习内容。

  2、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3、举例分析:(旨在让学生对重复、对比手法有更清晰的了解。)

  (1)《天净沙秋思》的例子。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讲析:在这首元曲小令中我们几乎找不到语法结构,但由于重复与对比的巧妙运用,使她成为千古绝唱。首句运用三个情调相同而形象不同的材料对象:“枯藤,老树,昏鸦”。重复手法的精彩运用,渲染出一种浓郁的生命感受——悲凉、绝望、死寂。接着再采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一副明快、清新、温暖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审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温馨。后两句同样运用重复的手法将那种悲壮苍凉、孤寂凄清的生命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2)我们再来看故都的秋开头通过运用“反复”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讲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是对秋天的重复、渲染、强调。第二、第三句则更进一层,写故都的“秋味”特别的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立意的渲染、重复。“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来得”是典型的排比、渲染、重复。“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在此,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无非是“我”不远千里到北平的理由是饱尝故都的秋意,作者还是采用重复、渲染,把一个“赶到”分说成两个“赶上”,渲染旅途的辗转艰辛,以形成反衬,突出对故都的秋的眷恋、神往。“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把一个“秋”字分为两次说是为了渲染、强化对秋意的印象。)

  《故乡》中这样的反复与对比也很多,先看前四个自然段。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第一段:对故乡的急切渴望的热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见故乡的凄凉、萧索、荒凉和自己的悲凉心情。

  第三段:一种惊诧,在这背后是对故乡的美丽的回忆和印象,对第二自然段的重复。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问题6:大家通过刚才的分析明白了《故乡》的写作过程中“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起到的巨大的表达效果。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例子:(旨在通过学生独立分析后再进一步体会、提高。分析略):

  长城啊长城!你真是太美了,太美了,实在太美了。(这是我们所说的“重复”的写法吗?)

  (不是,重复不是简单的语言的消极同一再现,而是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的再现)。

  富豪按了一下开关,天花板上的枝形吊灯亮了;监狱里也按了一下开关,电流通过了那位工人的身体。富豪打了个呵欠,躺在椅子上睡去;工人抽搐了一下,躺在地上死去。

  (结构、物体对象的重复,内容、环境、人物的对比突出了主题,有强大的艺术震撼力。可见“对比”是材料性质的差异、相反、对立,是要为整体服务的,小桥流水人家只有在《天净沙秋思》中才有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在运用“重复”、“对比”手法时首先要注意明了文章的立意,主题的内涵,给行文定下基调再进行谋篇。)

  我为从前的自己放上一纸玫瑰,一支黑色的玫瑰。黑色的气氛,黑色的礼服,黑色的灵柩,黑色心情的暗影,徐徐随风飘去……

  4、检查、实际操作:(初步把知识转变为能力)

  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

  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1)、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塞马秋风蓟北

  杏花春雨江南

  (2)、自选题材,运用重复和对比的手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7、教学后记:(批改作业后作课后总结。)

  附:教学时间安排说明:回忆旧知识5分钟;讲解概念3分钟,举例分析10分钟,学生独立分析、教师指导讲评10分钟,学生写作训练、教师指导讲评15分钟。小结、作业布置2分钟。

《故乡》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并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感受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探索学唱歌曲的方法,并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思念故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有感情、有力度变化的演唱歌曲及唱准附点音符的时值。

  【教学过程】

  首先让学生们做发声练习,这对本节课的进行有较好的效果。

  复习上节课内容,对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有很好的作用。

  新课中的知识点讲解

  A、歌曲拍号:4/4

  B、调号:1=C

  C、作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作词:斐雪

  D、渐强与渐弱

  E、弱、中弱、强、中强

  F、附点节奏型

  G、结尾的休止符

  4、授新课

  A、首先通过聆听经典歌曲《故乡的云》,引导学生总结歌曲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导入新课,并从所欣赏的歌曲中让学生体会到故乡永远是我们的家。

  B、通过导入,简单介绍坐着的生平和相关文化,联系到德沃夏克创作的交响曲《自新大陆交响曲》,并介绍这首交响曲的音乐风格,由此向学生们讲授交响曲的概念。

  5、教唱歌曲

  A、采用聆听法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并让学生自主探究歌曲的速度、力度和情感。

  B、教师范唱歌曲,让学生对这首歌曲有初步感受。

  C、教唱简谱,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D、教师唱谱,学生填词。有利于学生的音准和学习积极性。

  E、男女生分开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6、拓展延伸

  让学生用“思乡”的主题为这首歌曲填写新的歌词,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念故乡》选自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这段旋律的歌唱性很强,表现了一种孤独,悲哀和思念故乡的情绪。

  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德沃夏克于1841年9月8日诞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附近郊区的一个贫苦家庭里。少年德沃夏克十分上进,他刻苦自学,并逐渐显露出音乐才能。他最先跟本村的乐师学习小提琴,十六岁时进入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这所音乐学校是他成为音乐家的摇篮。他是一位富有强烈民族感和热爱祖国民族艺术的音乐家,在捷克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他为发展民族音乐作出了自己的很大贡献。

《故乡》说课稿5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感受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2、知识技能目标: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3、过程方法目标:设情景法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以小组合作讨论的表现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探索学唱歌曲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思念故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有感情、有力度变化的演唱歌曲及唱准附点音符的时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以情感为纽带,做好组织教学。)

  课前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二、导入新课:

  1、初听《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

  谈话:我们一起来听音乐吧!

  谈话:我们初次感受了这段音乐,感受到它的力度?速度?节奏?旋律?

  讨论:音乐有什么特点?(从音乐要色上分析)音色呢?

  2、简介

  3、再次聆听

  讨论:我们感受到怎样的情绪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呢?作曲家在抒发着自己怎样地情感呢?

  三、简介作曲家及乐曲背景

  师:作曲家是谁?为什么会有则样的情绪呢?

  1、德沃夏克

  捷克作曲家,出生于不拉格附近的农村。他从小就显露出音乐天才,因家境清贫,没有条件上学,工作多年后有了积蓄,才获得进入拉格附音乐学校学习的机会。1890年,他受聘于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理论,1892年应聘赴美国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代表作品除《新世界交响曲》外,还有歌剧《水仙女》、《大提琴协奏曲》、《斯拉夫曲》及声乐曲《母亲叫我的歌》等

  2、乐曲背景介绍

  四、歌曲教学

  1、出示课题《念故乡》

  师:他的美国学生给这段迷人的旋律加上了歌词。

  2、聆听歌曲《念故乡》

  请学生谈谈听后感受

  3、学唱歌曲

  ①用“la”哼唱旋律,感受音乐特点。

  ②分析附点节奏

  <1>x、xxx、xx|x、xx、xx–|

  ③唱旋律

  ④填词唱

  ⑤力度记号的处理注意速度,力度和情感。

  五、拓展空间,创编歌词

  要求用“思乡”这个主题,要求学生为这首歌的旋律重新填词。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念故乡》,感受体验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思乡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也是一种厚重的民族意识。同学们,再过几年你们也会背起行囊,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相信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这片乡土。

  最后,老师朗诵一首诗和大家分享《乡愁》。

《故乡》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迅的《故乡》。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故乡》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小说。第三单元选编的主要是描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而《故乡》中因为有少年闰土的形象,所以也放在了本单元。《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教材入选这篇小说,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名家名篇,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内涵的语言,领悟文章内涵,从而获得人生真谛!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文教学的对象是初三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阅读小说的知识基础,因此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和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特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品味小说中内涵丰富的语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课文章较长,在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方法是本文教学重点;由于鲁迅文章语言晦涩精妙,所以理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

  新课堂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上,我主要采取自主、合作的方式,让他们主动质疑,自己辩疑,自主解答,通过探究学习,思考感悟,从而达到提高个人能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合作探究法、辩论法、诵读法、重点精讲法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以少年闰土,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少年闰土吗?他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模样?同学们想象过中年闰土的模样吗?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的《故乡》来了解他的模样。出示课题。

  二、走近作者,了解作品

  鲁迅,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好多作品,所以作者的情况不再详细介绍。但《故乡》是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第一篇小说,选自《呐喊》,可以多做介绍,里面收录了好多名篇,比如《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

  1.快速阅读文章,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目的是扫清阅读障碍,积累基础知识)

  2.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要求: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通过小组讨论,划分层次,学生主动作答,最后明确: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我设计这一环节是锻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概括总结的能力,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首先学生默读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段落,完成表格。通过表格,体会人物的变化,学习对比手法和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

  闰土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杨二嫂

  年轻时

  年老时

  外貌

  语言

  动作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反复对话,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对人物形象获得初步体验,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二、由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特征,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命运根源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辛亥革命后十年间……;

  3)闰土拣“香炉”和“烛台”。

  归纳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是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源,也是造成人民人格扭曲的罪魁祸首。

  三、理解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1、品读文章78——最后,理解作者的希望。(通过小组辩论的方式)

  这一部分中有一些较难理解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味其深刻内涵。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2、总结本文中心思想:文章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的变化,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四、拓展延伸:有关故乡的诗词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五、作业练习

  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试着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运用对比等描写手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字数不限。

  (第一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第二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附板书设计

  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少年闰土→对比←中年闰土

  可爱、勇敢、活泼麻木、迟疑、受尽苦难

  人物(喜爱、崇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年轻杨二嫂→对比←年老杨二嫂爱打扮、精明贪小便宜、尖酸刻薄

  (不讨厌、不喜欢)(厌恶、讨厌)

  情感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这样的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此板书设计是为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服务的,并且也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结束: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导,谢谢。

《故乡》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14课,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杨梅树的美;二是杨梅果的可爱。从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是一篇借物抒情的好文章。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体会杨梅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难点是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喜爱故乡杨梅之情。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但是本次送教下乡我们探讨的目标是: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从文本中知道怎样才能把景物(或植物)写好。这也是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这节课,既不能把它上成一堂精讲课文,又不能上成独立的作文课。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班级学生实际的情况,教学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体验、探究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写杨梅树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同时感悟杨梅树的美和可爱。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又活跃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用了“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

  三、说教学环节(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凝定向——探究体验——练笔作业。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更重要”。由于文章的课题是文眼,所以上课开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我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和作文中找到一个支点,于是我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

  作者抓住什么具体写杨梅的?试举例说明。

  确定问题后,我让学生自己读文探究或小组探究,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流汇报,小组代表发言,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而且朗读要入情入境,表达感情。我及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练笔”进行突破体验。如:带着喜爱的语调朗读。在学生品读课文中,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练笔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应学会观察、读写结合。为突出这一宗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口语交际:模仿描写、采用加词、变词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段落内容,试一试学习说一说身边的事物。让学生体会写作只要注意观察,抓住特点把所见所感写具体,就会有内容可写。例如:写橘子的外形,橘子成熟的变化。为培养学生下一步的练笔奠定了基础。很自然就进行到下一教学环节——练笔作业。新课标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于是我安排了作业:

  1、写你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写一段话)

  2、写你最喜欢的一种蔬菜。(写一段话)

  四、说板书设计

《故乡》说课稿8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故乡》。说课的形式比较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问题就是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和突破问题。下面我就按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有点肤浅了。

  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把握《故乡》的内容和结构,以及通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即《故乡》这篇小说按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可以把文章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部分。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我记忆中的故乡到现实中所见到故乡发生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组织材料,展开情节。通过叙述与议论,景色描写的手法,揭示了人们对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村民生生活日益凋敝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思索的主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合教材分析,全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把握”闰土”“我”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以及“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而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人物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学习运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的手法;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3)了解封建等级观念及制度的黑暗和罪恶,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三的同学,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还是不错的。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同学们的时代相去甚远,对于当时劳动人民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生存困境是不易理解的。虽然同学们是喜欢阅读小说的,喜欢小说中离奇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但多数是停在直观的感受上,还不习惯于深入分析作者写作的目的、写作的特点等。

  因此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同学们在预习时多阅读本小说,然后让同学各自表达自己对文章初步的看法和感受。结合同学们的发言来引导同学来分析人小说中的人物,小说的主题、写作的特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教法

  由于初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和分析判断能力。因此,通过让学生预习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学习工具,把握全文的内容和结构,在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和议论来揭示主题这一目的,在授课过程中,把重、难点逐一突破。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仔细深入地诵读,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课文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应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和师生合作交流来体验和创新。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方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尤其是“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探究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

  2、合作交流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点拔法:教师做出指导与解释。

  它的依据是:整体感知一篇文章最有效的方法是诵读,且语言的语感培养离不开朗读与背诵,文章的感情是通过朗读才能真正体会出来的。采用合作交流方法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使学生保持兴趣与注意力。点拨法,是对不能解决的问题作必要的指导与解释。

  四、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堂课,我会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1、朗读分析法:学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达到“如水入口,冷暖自知”的境界。

  2、词句揣摩法: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鲁迅是位伟大的文学家,作品中耐推敲的词句比比皆是。我在教学中着重指导学生对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揣摩,以期透彻理解文章,感悟作者的爱憎情感。

  3、合作探究法:对本文的难点部分,学生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认识封建等级观念及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五、教学过程(教学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大家都学过了历史,想不想知道1919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中,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呢?(学生答)

  那么,让我们一起随着鲁迅到他的故乡去看看,一起去感受当时的农村农民的生活吧!

  2、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让学生完成以下的文学常识题:

  A、鲁迅原名,籍贯,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B、我们学过以小说为课题的课文有,小说的六要素是。

  老师介绍小说写作背景:《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复习旧知识引出课题,以旧引新,让学生“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个了解。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把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一种成就感,使学生得到肯定与激励,教师只是点拔、小结。

  3、析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

  (1)阅读课文,了解大意,检查预习。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

  要求学生简述故事梗摡。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力求完整、简明扼要。(学生简述后,教师归结)

  (2)情节结构分析

  学生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要求:根据课文内容的故事情节划分段落,列出各部分内容要点。

  提示:注意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并请两位学生上黑板书写,教师评析修改。

  板书:

  时间:深冬

  第一部分:回故乡

  原因:卖屋、搬家

  景象:萧索、心情悲凉

  1、母子见面

  到家那天2、回忆少年闰土

  3、见到杨二嫂

  第二部分:在故乡

  过了三、四天:会见闰土

  又过了九天:动身启程

  第三部分:离开故乡

  1、船上的谈话

  2、“我”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的(1),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同学讨论得出结论。把学生放在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讨能力,学会相互交流获取知识的技能。由于提出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迅速的完成了教学的任务,获得学习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分析闰土形象

  (指名两名学生,分别朗读12——30段、54——76段,其他学生也边听边按课后练习二要求,划出有关语句,并完成表格)

  投影展示:

  项类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提问:

  1、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前后的不同变化,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2、中年闰土变化是什么造成的?揭示了什么样的事实?

  (明确:运用对比手法,得出两者的不同变化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坤形成的,也便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具体体现,闰土的遭遇是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形象的具体写照)

  第二课时:

  1、析读课文,分析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指名学生朗读39——52段,并完成课后练习三)

  提问:

  (1)作者是怎样刻画杨二嫂形象?

  (明确: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

  (2)20年来,杨二嫂的变化有哪些?说明什么?

  板书:

  20年前,年轻漂亮,老实本分

  20年后,泼辣尖刻,自私庸俗

  2、品读重点语句,强化文章内涵

  (1)品读文章78——最后,理解作者的希望。(通过小组辩论的方式)

  这一部分中有一些较难理解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味其深刻内涵。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2)总结本文中心思想

  结论:在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榨的情况下,乡镇小市民逃脱不了日益贫困和遭受损害的厄运。

  小结:作品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艺术典型,尽管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处境,我们可以看到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主义统治的罪恶。

  本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课文的能力和自己动手的能力。由易到难深入浅出探讨,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思路。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运用的目的。同时,也向学生渗透“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思维方式。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获得知识是有个过程的,通过动手自己查找的实践来取得答案锻炼了学生的求知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的提升动手能力,增强自己的信心。通过辩证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形成了一个良性的思考、动手、再小结的循环。

  3、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试着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运用对比手法写一篇短文。

  第一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第二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一环节是学生知识的延伸,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加于运用,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表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完成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

  六、板书设计

《故乡》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鲁迅笔下的小说《故乡》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课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的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通过主人公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特别是课文通过对比写法来揭示主题、通过议论来深化主题的成功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故乡》是人教社九年级(上)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的第一篇小说,是一篇教读课文。根据教材编排及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注重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材中。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故乡》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文中用对比手法来揭示主题的写法,是开启本单元的《我的叔叔于勒》和第五单元《范进中举》教学的一把钥匙,也是开启第六册第三单元《变色龙》教学的一把钥匙,可见其地位尤其重要!

  (三)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欣赏文学作品,能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又反复强调教学设计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鉴于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强调“三突出”原则,即突出“新课程要求”、“教材单元目标要求”、“学情特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小说相关的文体知识,已学的鲁迅的作品;预习提示中的有关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习对贫富悬殊的封建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产生无比的愤慨,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是小说,其突出主题的关键在于文中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因此,《故乡》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描写揭示主题的写法;(2)理解议论在文中的作用。难点是:我离开故乡时心情与感受及课文最后两节关于“希望”的深含哲理的议论。

  二、说教法

  大纲及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鉴于此,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点拨导学法;《故乡》是现代文学的精品,全文共88个自然段,可教可学的内容很多,为使学生学有所得,宜长文短教,目标单一,所以我又采用了“课时目标教学法”。

  三、说学吧法

  世界上没有哪种先进的教法,能离开相应的学法而取得成功的。语文教学要倡导“养习得法”,形成积极的行为定势,以达到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教学中要求学生牢记课时目标,速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式感知课文,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复习旧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同时也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教学的。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板书课题)。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有表达对故乡思念的情感,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融入了浓浓的思乡情,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笔下的故乡又是怎样呢?

  (二)介绍写作背景

  为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鉴于此,写作背景介绍采用学生介绍与老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课前让学生复习初二(上)中国历史第六章——第十章,了解1900—1921年间中国的社会现实,上课时教师适当补充作者写作缘由,二者有机结合,实现学科的整合。

  (三)展示本节课目标(目标(1)及目标(2)中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描写揭示主题的写法)

  (四)研读课文,落实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根据课前预习,检查学生完成以下几顶任务的情况:

  (1)预习提示及文中相关的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的掌握情况;(2)会按照小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3)能找出三个情节中描写的主要人物。(明确:闰土、杨二嫂)

  设计意图:了解文体知识及文学常识,扫清语言障碍,落实目标(1);把握全文脉络线索和基本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2、对教材作深入分析,落实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

  《故乡》一文主要是通过对比来揭示文章主题的,因此,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抓《故乡》中的“三变”来分析课文,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的。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的“闰土”“杨二嫂”20年前后在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对我的态度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一变”即“人物之变”。具体做法是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请男女同学在书上分别划出描写闰土、杨二嫂的有关文句;然后请男同学填写少年、中年闰土变化表;教师再指导学生细读描写这两个人物的重要语句,主要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行,特别是文中45—52自然段,要引导学生摹拟人物的口吻读,然后让学生讨论并归纳人物性格。(板书人物性格)

  (2)20年前的故乡和20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二变”即“环境之变”。具体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阅读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并画出重点词语;然后请学生举手作答,教师作适当点拨。

  (3)“我”对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的情感是一致的吗?为什么?

  此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和三变即“我的心情的变化”。具体做法是先要求学生勾画、品味有关语句,并结合上述“二变”理解其含义,学生举手作答后然后教师点拨分析:“我”——对记忆中的故乡无限向往、无限怀恋,不仅因为从此要迁居他乡,更因为故乡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孩提生活;对现实中的故乡,则只有怅惘失望之情,而这种心情之变,是因为故乡的人情、环境之变。

  落实文中“三变”分析后,我设计了问题(4):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的麻木、恣睢呢?

  此题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变”来揭示蕴藏于作品中的深刻主题。具体教师谈谈个人的见解。这样设计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即欣赏文学作品,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写出自己的评价。

  (五)小结,点明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材无非是例子,教给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先请学生根据这节课学习小说的体会谈谈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然后教师再点拨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有三:赏人物、赏情节、赏环境,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赏人物和赏环境来认识小说主题的。

  (六)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好的结语,应收到余音绕梁的实效,鉴于此,我是这样设计结语的:

  闰土多不幸啊!西瓜地的小英雄不复存在,多子、饥荒、兵、匪、官绅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那“豆腐西施”已变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记忆中的美丽故乡变得如此萧索!难道这就是我日日夜夜思念的故乡?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他一定会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一定会有!

  (八)板书设计(略)

  (设计意图: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像十字架,旧社会劳动人民苦难深重,像钉在十字架上。板书上部是闰土的前后变化,下部是杨二嫂的前后变化,中间突出一个“变”字,体现了对比的写作特点。也提纲挈领地概括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展示目标,落实目标”这条主线进行教学,教学中贯彻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及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抓住“三变”直奔主题的写法,好比牵牛抓住了鼻子,又如撒网捕鱼,纲举目张。既突出了重点,又避免了从头至尾逐段分析的做法,激发了学生兴趣,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故乡》说课稿10

  一、概述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茹志鹃的散文名作《故乡情》,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十课。属于略读课文,根据散文的特点和新的课程标准,我把授课课型定为以学生感悟为主的美文欣赏课。其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把教师分析变为学生感悟。下面根据这种理念分析教材和学生情况,把教学程序安排为读、悟、迁、用四步。

  二、对教材分析

  本册书第四单元是以游记为主的散文单元。《故乡情》这篇散文文质兼美,抒情性强。既具有记游散文必要的“行踪”这条明线,还有一条对故乡深情热爱的情感暗线。而本堂课的重点正是要让学生能理解认同作者的这份“故乡情”;将现实的故乡与梦中的故乡巧妙穿插融合在一起,这是学习的难点。对此难点实际操作时可轻轻点破。事实上,如果机械地让教师去分析课文中的情,既不能体现略读原则,最主要的是恐怕学生很难真正投入和理解,很难与作者达成“共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纵览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放飞思维,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自能、自立的研究性学习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散文的解读,我们常常感叹现在学生不解“人情世故”,训斥学生阅读题做得 “词不达意”,作文“文不对题”,其实,这与教师长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有着莫大关系。教师如果越俎代庖,讲课一言堂,就剥夺了学生见新芽而萌生希望,登泰山而知顽强的机会和权利。同样,对于课文《故乡情》,教师即使分析得再精确,也无法让学生深深融入作者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无法体会到文中的那“乌蓬船”“老船夫爽朗的乡音”在一个从未回到过自己故乡人的心中所激起的“千层浪”。有名家说过“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汁一样”。因此,教学的原则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在这样的审美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才能去品尝到那甜美的果汁和升华到美的境界。

  三、对学生的分析

  初二的学生积累了初一和初二已学的散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我引导学生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欣赏文学作品在逐步的情感体验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样教学才符合新教学纲要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原则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感悟课文,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从而培养学生对故乡、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掌握线索的结构作用。

  3、通过学习本文能够较熟练地说写游览见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感悟,即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梦来感悟作者真挚、热烈、深厚的故乡情。只有重点正确和明确了,各种教学方法才有生命力。

  教学难点之一是那几段梦境描写与“我”的成长经历和历史背景如何巧妙交融;其二是作者认为“说不清,难以言传”;其三是作者说“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热爱。

  六、教学构思与设计

  总体构思是教师引导学生分四步,读、悟、迁、用,练习读、看、说、写的能力。

  第一步是读,课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教者可指导学生加强课前常规阅读,教学中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播放课文背景风光,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走进作者的“故乡”,触景生情,在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中,从第4节初访故乡入手,让学生很快从文中拎出作者的行踪路线,整体感知把握全文。接着分四人小组讨论,“我”在这一路上所见、所闻、所梦(当然所梦应从村尾开始),对照多媒体的版书补充。第二步是悟,也是本课重点,让学生从作者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梦中找出一至二个你认为最感兴趣的人事景物,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作者升华了什么感情,怎样升华的,你有何感情,并对照共鸣。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照讨论,让学生慢慢地、充分地感悟文中这条无处不在的“故乡情”的主线。在学生认同并升华的基础上,轻巧地点破三个难点,乘势而上,推出第三步:迁。教者再用多媒体播放学生家乡的风土人情片,让学生从片中找自己最感兴趣的景、人、事,提升自己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四步是“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者提供几个情景交融的小语段,让学生解析写景原理,再填写其中的“抒情”部分,并布置相关作业。

  七、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我知道我们每个同学都热爱自己的故乡,今天让我们随著名作家茹志鹃去免费参观她的故乡,再品她对家乡是一片怎样的深情。请打开《故乡情》这篇课文。

  2、多媒体播放“绍兴风土人情”片。

  3、让学生理出“我”的行踪

  初访途中→村子→村尾→小镇→返回的路上

  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个地点所见、所闻、所梦。

  5、教师运用媒体打出板书,学生对照。

  6、组织讨论:学生从各个地点所见、所闻、所梦中自选一至两处反复自读,说出升华了什么感情,是如何升华的,实现审美感悟。

  7、在感悟的实践之后,师生归纳感悟的要领。

  8、师生巧破难点,一是感情浓得化不开,二是对故乡由落后走向繁荣美好的憧憬。学生朗读回味。

  9、播放本地风土人情片。

  10、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对片中最感兴趣的景物人事,抒发感情。

  11、课内迁移练习,学以致用。

  12、教者归纳总结。

  八、布置作业

  (1)课后再反复阅读本文,回味体验其中那浓厚“故乡情”。

  (2)仿写一篇《我的家乡》作文,用真情实感串联起家乡的风景人物,“一枝一叶总关情”。

《故乡》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虽然短小,但层次清楚,语言优美简洁、朴实亲切。作者抓住杨梅的特点,进行细腻地描写,是一篇难度适宜的指导学生仿写水果的状物抒情记叙文。

  二、说教学目标

  尽管《我爱故乡的杨梅》只是一篇选读课文,但却是是一篇引导学生状物的好范文,可以把它当作一篇精读课文来研读。课标提出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

  3、要求学生认识与理解“贪婪、吮吸”等9个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口语表达、朗读、审美、绘画等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体会杨梅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难点是学习作者描写杨梅果形、色、味的方法,任选一种水果,抓住一个特点,进行仿写。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聚焦“杨梅”。

  1、导语:小朋友们,宁波镇海有一位乡土小说家叫王鲁彦,虽然离开故乡十几年,可是对故乡的杨梅却始终念念不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故乡,去看一看那里的杨梅。

  2、板书并齐读课题:我爱故乡的杨梅

  (我创设这样的导语引出故乡的景物,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感情基调,营造出一种“眷恋家乡、热爱家乡”的氛围,借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思念之情。)

  (二)初步读文,解决生字词并初步理清文章脉络

  1、出示学习方法,明确目标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A、出示第一组词语认读,重点读好“婪、吮”。“贪婪”在字典中有两种意思,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这里的贪婪并不是贬义词。接着让学生观察这组词语,总结出着四个词语是描写杨梅树的(板书:杨梅树)。

  B、出示第二组词语,认读并小结是描写杨梅果的(板书:杨梅果)。

  3、出示填空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三)自主阅读,提炼写法。

  (一)、自主读“描写杨梅树”的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相关词语,关注“拟人”的写作手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杨梅树:吮吸伸展欢笑)

  (二)、品读“描写杨梅果”的第3——5自然段,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共同探究。

  1、自读课文3-5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的是杨梅果的哪个方面。(教师倾听反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程度。)

  2、学习第三自然段,总结学法。

  (1)、认真默读第三自然段,合作探究。

  (2)、这段话写了杨梅果的哪个方面?

  (3)、作者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呢?

  ①对比两段话,

  A:杨梅圆的,遍身生着小刺。

  B: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这一步的设计是用比较法来欣赏词句,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如何写具体”。有了比较,学生才能体会到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同时让学生明白要观察入微,才能描写细致,才能表达真挚的情感。](相机板书样子)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①听老师范读,仿读。

  ②说说从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③学生感情朗读,进行朗读比赛。

  [这篇文章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精练简洁,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仿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读出作者的喜爱杨梅热爱故乡的感情。诵读是学习本课的学习方法之一。]

  (5)、学法总结

  [总结了学法,让学生自学后两段有法可循。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性地学习。]

  3、学生自学“颜色、味道”两方面。

  (1)、自学其他两个方面,由各组进行汇报。(不完整的或是有说错的,让学生进行互相纠正。)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①汇报第四自然段(杨梅的颜色先写颜色的变化,接着写了变黑的原因,最后写了果肉,汁水的颜色。)

  ②汇报第五自然段(味道方面,先写了味道的变化,又用小时候吃杨梅的故事来证实杨梅甜中带酸。)

  (三)回归第一自然段,点题。

  作者之所以能把如此细腻地描写杨梅,是因为他深爱这故乡的杨梅,更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故乡。指导学生带着自豪、思念的语气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仿照课文,练习说话。

  1、教师小结写法,学生再次回顾。

  让一个学生说说作者的写法,然后教师小结:作者写《我爱故乡的杨梅》,先是介绍杨梅树,随后写杨梅果,按照季节、形状、颜色、味道四个方面来写,从中又穿插了跟这方面有关的经历和趣事,字字句句都表达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2、挑选一种水果,用上文中的好词佳句,同桌互说一个片段。

  要求学生抓住一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中的一个特点,同时不要忘记说一说与这种水果有关的经历或者趣事,先和同桌聊一聊。

  (在自主阅读,提炼了写法以后,也就是学生体验、理解了作者“眼看、手摸、嘴尝”的观察方法的基础上,我安排了“仿照课文的写法,说说自己喜爱的水果”这个环节,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所以,总结了写法,让学生有章可循。鉴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我选择了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水果,实现写法的迁移。)

  (五)课外实践

  1、喜欢文学的你,摘抄本文的的好词好句。

  2、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江南的杨梅。

  3、喜欢朗读的你,可以配乐朗读。

  4、喜欢背诵的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喜欢上网的你,遨游互联网,搜索杨梅的资料。

  [课外实践活动采取了分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兴趣盎然地完成作业。分层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空间,提供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机会。]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六、说课件

  本堂课教学多媒体可见的使用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直观、生动的图片使学生对杨梅的颜色变化及样子有了直观印象,建立了形象思维,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情境,更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利用课件,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节约了课堂时间。

《故乡》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故乡的小路》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音乐教材(基础版)第四单元。这是一首优美、舒展的歌曲,曲调流畅而又抒情。歌曲通过去故乡小路的描述,反映了作者的思乡、思念母亲的情感,再配以最后在歌曲中的哼鸣,更加烘托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目标与重难点

  1、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我校的学生大部分都属于年纪小离家在外求学,时常出现会出现思乡之情,青春期的孩子们思想波动较大,对待情感的表达还不是非常准确。因此造成了本节学习的重要难点—利用音乐表达情感。

  2、教学目标的制定与理论依据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利用正确的发生方法进行歌唱。于此同时用声音表达情感。

  3、制定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唱歌曲《故乡的小路》,掌握3/4拍和4/4拍的强弱关系。能够准确表达,增强演唱的律动性。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歌曲中个别字的咬字和吐字,要有一个正确的归韵。每个字的发音要正确,唱到共鸣位置上,使得每个音都圆润、明亮。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歌曲通过描绘童年的欢乐和幸福、妈妈的抚摸和嘱咐,让我们不仅勾起我们的思乡之情。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感恩。

  4、确定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三个目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定位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掌握三拍子、四拍子的变拍子 节奏。

  ②教学难点:处理在歌唱过程中气息、咬字的方法,掌握情感,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唱。

  (三)教材处理

  歌曲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旋律悠扬深沉,平稳的曲调加上弱起,表达了人们漫步在熟悉的小路上,思绪万千的心情呼之欲出,眼前浮现片片美好的回忆。该乐段中唯一一个临时变化音#4,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对小路强烈的感情。第二乐句中一个八度跳进,使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欢乐时光。随着音区升高,作者内心热爱家乡的心情也渐渐得以抒发。全曲在“嗯”的哼鸣中结束,音区下行,仿佛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还有很多话语想倾诉。

  两个乐段音乐情绪略有不同,所以在演唱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控制好声音和力度,正确的诠释歌曲的意境。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

  计划课时:1课时

  二、说教法

  秉着“快乐学习,享受音乐”的宗旨,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景法、模仿教学法、对比法、图谱法、听唱法等,结合律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索、创造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使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一个享受音乐的过程,做到“用音乐本身来感染学生,与学生交流”。下面将重点的教学法详细介绍。

  1、创设情景法:通过欣赏表现思乡的歌曲,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探索、感悟、联想的过程中,体会艺术作品中浓浓的乡情,懂得音乐是表达情感的手段。

  2、模仿教学法:通过学唱歌曲《故乡的小路》,引导学生体会在歌唱的过程中共鸣的作用。注意气息的控制、声音的圆润。把字送到共鸣腔体里,唱到位置上,从而使每个音都圆润,明亮。

  3、对比法:通过学习合唱手势,比较三拍子和四拍子的指挥手势的不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拍子、四拍子的强弱关系,加强对变拍子的认识。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歌曲《雪绒花》,记录出勤

  第二环节:节奏游戏,兴趣引路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加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我采取了律动的方式,结合本课变拍子的重点,创设了这样一手指游戏律动。例如:三拍子—拍手掌、点手心、点手心;四拍子—拍手掌、点手心、拍手心、点手心。

  第三环节:测试听力,区别变音记号

  在解决变化音时我主要采用了聆听比较的方法,教师用钢琴反复弹奏这句,体验变化音的音效,让学生听辨4和#4不同,引导学生体会在有了#之后,加以练唱,解决关键音的演唱和音准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更加的强烈了。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要素与音乐表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四环节:歌曲教唱

  1、在前两个环节铺垫以后,相信学生们对三拍子和四拍子的强弱关系有了很好的掌握。因此设计用LU进行三拍子和四拍子的发声练习。谱例如下:

  1、喉头稳定的练习

  2/4 5 4 | 3 2 | 1 — || LU

  2、呼吸练习

  4/4 12 34 54 32 | 1 ————|| LU

  3、换声区的练习

  3/4 13 53 1 || LU

  2、学生跟琴循环歌唱。提出演唱姿势上的要求:抬头、挺胸,坐姿要自然放松,面带微笑,嘴巴上下自然打开,就像打哈欠一开始的状态,又或者像含着一口美味的冰淇淋,不要让冰淇淋流出来或者咽下去。一般我这么一说,学生都会很有兴趣的去模仿。

  3、发声练习结束后,学唱第一段,变化音和弱起是本段的重点。弱起对于学生来说,不算难点,但却是要掌握其重点。在整篇乐曲中,咬字和吐字要体会在声母准确发出后的“四呼”口形,在一个字的时值将近结束时,要有一个正确的归韵。另外,歌曲中的“路”、“福”、“诉”、“咐”、“住”每个字发音要准确,要竖起来,并送到共鸣腔体里,唱到位置上,使每个音都圆润,明亮。

  4、在处理歌曲情感时,我首先采用了朗读法,学生更能够深切体会音乐的情绪。其次我还采用了画旋律线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歌曲连绵流畅旋律,体验歌曲的情绪是随着音高起伏而变化的。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主要是情感的升华,教师设计播放歌曲《月之故乡》以此唤起学生思乡情绪,进行艺术熏陶,感受音乐中的情与美,浅谈自己的感受。

  第六环节:结束语(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3/4拍和4/4拍,掌握了拍子本身的强弱关系。同时学习了变化音#4在歌曲中的演唱技巧。希望我们可以一共去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让我们寻找到另外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歌唱。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本歌曲是利用3/4拍和4/4拍的交替变化来表达歌曲跌宕起伏的情感,把握这个强弱规律,利用正确的发生方法熟练演唱。

  四、说板书

  《故乡的小路》板书

  一、节拍、节奏

  3/4: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 3/4:X X X|X X X|X X X|| 强 弱 弱

  4/4: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

  4/4: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强 弱 次强 弱

  二、变化拍子

  分类:

  1、有规则的变拍子(将谱号记在曲首) 3/4 4/4 X X X|X X X X|X X X|X X X X||

  2、无规则的变拍子(将拍号记在临时变化小节前) 3/4X X X|4/4X X X X |3/4X X X|4/4X X XX ||

  三.升号

  “#”表示升高半音。

  五、教学展望

  一曲《故乡的小路》让我们在回忆中感到心中的激荡,让我们共同展望祖国的未来,我们的明天更美好。愿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美好的回忆,让我们用歌声来情感,表达对家乡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本课的设计,着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与学生的德育发展,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为课堂带来了活力,注入生机,弥补了教学手段单一的实际问题,给学生带来了直观的美感。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让同学们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并发展能力。

《故乡》说课稿13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如何塑造音乐课的气质,是这一年中,我在音乐教学中主要参与和设计的内容,什么是具有音乐课的气质?这是一个在每个人心理很模糊的印象,虽然很模糊,但它一定是美的,让人陶醉于音乐,耐人寻味的感觉。当然,这不能离开音乐学科独特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始终感觉识谱教学是一个很难把握又必须抓牢的难点,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作等教学活动的开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反思《故乡的小路》这一课。让我感受具有音乐气质方面的有:首先从音乐主题切入,有意境的引入“路”或者用谈话的方式导入。

  这样,不仅使音乐主题显现,并有了良好发声练习的感觉。其次,创设情境,教师设计短小经典,带有情感,教学内容铺垫,教师设计精制的形体律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模仿、感受、聆听律动、演唱音乐的美。体会思念家乡的真实情感,联系实际情况来表现。这样,会让学生感受音乐课堂所带来的独特气质。

  《故乡的小路》是一首两段体的抒情歌曲,4/4、4/3拍D宫调式,全曲共分为两乐段,第一乐段音区低而深沉,从弱起开始,曲调平稳,在以六度跳进到第二乐段之后,情绪逐渐得以抒发。这首歌曲要向我们表达的是一种对故乡淡淡的回忆和深深的眷恋之情。歌曲在第一乐段似乎是在用倾诉的口吻向我们描述着一段童年往事,清幽流淌着的旋律仿佛像这条童年走过的小路一般沁入人们的心里;第二乐段则是在第一乐段的铺垫下,旋律上有了一些起伏,情绪逐渐在回忆的梦中升温,将一种忆往事、思故乡的真实情感倾诉出来。《故乡的小路》所要像我们表达的并非是喷涌而出的浓烈情感,而是像一眼淡淡的清泉,逐渐将那种内敛而深沉的爱送达心底,令人回味无穷。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本课设计思路的主线以“浓浓故乡情”为情感铺垫,在音乐情境中抒发故乡情,表达故乡爱。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谈话导入,故乡小路上的回忆。家乡的变化

  2、演唱《故乡的小路》学习歌曲。

  3、激发对歌曲丰富的情感体验。纵向挖掘不同的艺术作品,归“情”于故乡。

  歌唱是学生音乐水平的直接体验,一首歌曲经过学生声情并茂地表现会更富感染力,《故乡的小路》是表现了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亲身感受,怎么让学生“唱好”这首歌曲呢?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抓住两点进行歌曲教学: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歌曲的导入时我对歌曲的两个声部进行了两次范唱,并告诉学生个人的能力有限,请学生们帮助老师完成歌曲的范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进行了师生合作的训练,让学生在倾听和参与中获得对歌曲的初步感知,在歌曲二声部的训练中,启发学生倾听声部的音量,以培养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这当中,有的学生音准、节奏感都很好、乐感很强、学的很快。有的学生接受力很差、缺少乐感、学起来就很困难,加上有的学生除了在校内学习艺术课,在校外还有课外时间学习,所以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艺术素质有很大的差异,自学互助可以提高层次高的学生的能力,带动稍差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交流,相互学习,同时也可以保护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也可大胆的跟老师做律动或者是自己编排律动,真正提高学习效果。

  2:歌曲的意境,因为歌曲中乐句的相似性,很多同学在歌曲演唱中都唱的没有什么变化,缺少歌曲意境的表现、我先让学生用朗读的方法体验文学朗读的高潮。有些同学的处理是前一句强、后一句弱。有一些同学处理的是前一句强、后一句更强、自己对故乡的无比强烈的思念。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见解接着说:“同学们:刚才是我们文学朗读中的处理,音乐中的高潮与文学不一样,它必须借助旋律来表现,我们想一下,歌曲高潮的地方旋律有什么特点?怎么样的旋律才有助于我们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情?你听一听,想一想怎么样的处理能更好的表现这首歌曲?最终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一致认为先强后弱的方法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意境,演唱效果得到一定提高。这也正是我努力想向大家传达的一个重要思想情感,:“长长来时路、依依寸草心”归情于故乡是整堂课的最终情感归依。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课堂内容较满,但是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忽略了,如二声部合唱部分还是因为时间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当然这也与平时的练习有关,学生对低声部的把握有畏惧心里,容易跑到高声部去,以后这方面要加强练习。

  总之,这节课最终能按照预想的目标得以实现,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音乐的学习里,我只希望学生在情感世界能够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而需要我们做的便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他们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使他们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以上是一些收获与进步的地方但是与此还有差距的是:对于合唱能力的提高,对于自身声乐水平还应进一步提高,反思这一节课,希望与鼓励自己再接再厉,也从内心很感谢给予我很多帮助的老师同行,我会更加努力的。

《故乡》说课稿14

  1教学目标

  1.认识与理解“贪婪、狭长、细腻、甜津津、细雨如丝”等词语;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学会简单运用。

  3.理解与体会杨梅的可爱,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一节课结束时,学生已经能够用连贯、通顺的语言,详细、生动地描述出自己的感受。如下:

  我喜欢吃香蕉。香蕉就像半个月亮一样。它有两种颜色:有的香蕉是青色的,有的香蕉是黄色的。香蕉的表皮十分光滑,吃起来也不用麻烦。只要把皮剥掉,就可以吃到又香又甜、又软又滑的果肉。就连没有牙的老奶奶都可以享受着香甜的味道。如果香蕉皮是绿色的话,你可千万别吃,因为这样的香蕉吃起来又酸又涩。不过你不要着急,只要在家放几天就可以吃了。熟透的香蕉叫人越吃越爱吃。

  我喜欢桔子。它圆圆的和苹果一样大小。桔子先是绿色的,然后渐渐地从绿色变成桔黄色。如果把桔黄色的皮剥开,就能看见一瓣儿一瓣儿的桔子围在一起掰一瓣儿放进嘴里,嘴唇上和舌头上同时染满了桔黄色的汁水。没有熟透的桔子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想吃。我知道桔子里含有维生素,多吃一些水果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的好处。

  秋天,苹果树上挂满了苹果。苹果圆圆的和茄子一样大小。苹果先是青的,随后变成青红色,最后变成深红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青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青嫩的汁水。没有熟透的苹果又酸又甜,熟透了的就甜津津的,叫人十分的喜爱。

  这样的语言训练,通过感官的开发,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用眼睛去判断事物的形状、大小、色彩,甚至更多;学会用舌头去品尝酸、甜、苦、辣。利用感官的开发,刺激表达的欲望,使学生有感而发,说出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在倾听叙述的过程中,慢慢学会欣赏、品味和评价。什么样的语言更准确,什么样的语言更生动,什么样的语言更耐人寻味,还有什么语言能够与众不同。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鼻子和耳朵。打开五官,就打开五彩的世界!今天,学生所能看到的还只是一片叶子,但总有一天他们会透过叶子看到繁茂的大树,甚至气象万千的森林。

  3重点难点

  理解与体会杨梅的可爱之处,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并学会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

  活动活动1【导入】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师:我们上学期学过关于思念故乡的古诗,还记得吗,请谁来背背?

  指名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师:这首诗里,诗人想起了故乡的“茱萸”,便以此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喜爱之情。

  有个著名作家叫王鲁彦,他也想念自己的故乡,所以写了一篇关于故乡的杨梅的文章,那让我们跟着他走进《我爱故乡的杨梅》吧!

  活动2【活动】认读生词,检查预习。

  [小黑板出示]

  贪婪吮吸甘露平滑

  细腻柔软狭长渐渐

  又酸又甜细雨如丝甜津津

  四季常绿新鲜红嫩豆腐

  请小老师读。

  活动3【活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的故乡是指哪里?(江南)

  2、杨梅上市大概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可以吃杨梅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3、给各段落标上序号,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写杨梅树,哪几个自然段写杨梅?

  活动4【活动】深入课文,接近杨梅

  (一)、学习课文4——6自然段

  1、故乡的杨梅是什么样的?课文哪几段是在写杨梅果的?

  2、思考: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分别是什么样的?相机理解词语“细腻、甜津津”

  (讲到形状时,拿杨梅实物做道具,请一位学生尝尝。)

  3、杨梅的味道真是鲜美啊!那么,这么美味的果子是长在哪里的呢?(杨梅树上)让我们找一找课文哪一段是在写杨梅树的?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段?

  2、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杨梅树充满生机活力?在书上划一划。

  3、品读语句

  (1)“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贪婪”说明雨水好喝,“吮吸”还可以是乳汁,你看到过小孩子吮吸乳汁吗,他们的神态是怎么样?(渴望、幸福的)

  “甘露”甜甜的露水,说明什么?(春雨很丰富、很滋润)杨梅树如丝的春雨滋润着,好像在喝春天那甜甜的露水,真是舒服极了!

  指导学生朗读。

  (2)“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这句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拟人的手法,写出杨梅树像孩子一样很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

  4、春天到了,细雨如丝,杨梅树在春雨中欢笑着,来,杨梅树们,摆动你们狭长的枝条,快乐地舞动起来吧!你为什么这么快乐啊?

  5、杨梅树就像孩子一样可爱,你喜欢他们吗?请你用朗读来表达你对他们的喜爱之情!

  (三)为什么作者会对杨梅和杨梅树有这么深刻的印象,能够如此细腻的描写呢?

  活动5【活动】说写结合,拓展练习

  1、通过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你对江南的特产杨梅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呢?现在你在这里生活、上学,你就是一个江南人。你愿意面对着大家来介绍一下你们江南的杨梅吗?

  (生介绍,介绍时要带有自豪的心情)[由于上课时间不够,此环节省略去]

  2、介绍自己家乡的水果,模仿课文的语言来写。(选择一个角度——水果树,水果形状、颜色、味道等)

  活动6【活动】板书设计

  我爱故乡的杨梅

  贪婪欢笑

  杨梅树

  杨梅

  圆甜

  红

《故乡》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领导: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为F大调,3/4拍,中速。整首歌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富有变化,以叙述性的口吻与不同层次情绪的抒发,深切的表达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的浓厚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深受学生喜欢的抒情歌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及曲谱和对歌唱的换气,延长音音准的掌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歌唱、欣赏、情景创设等手段让学生体验电声音乐的魅力、表现音乐的美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这首歌,培养学生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抒情、委婉的及有气息控制的声音演唱歌曲

  对于这样的教学重难点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教师的教就是学生的学,为了实现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第二板块:聆听全曲感受旋律

  第三板块:新歌教学参与实践

  第四板块:知识拓宽欣赏大海发挥想象

  1、感受意境

  我会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非常美妙的音乐,请闭上你们的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感觉自己仿佛置身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播放由电声合成的描绘大海的音乐)

  然后,我会说:“大海确实令人想往,那音乐是怎么样来表现大海的波浪的呢?(出示图片)接下来,我将在钢琴上弹出:

  112176|533-|34321|622-|...

  LU

  请学生根据我弹得音乐画出旋律线(自己也画同步进行),然后我将用同样的方法弹出

  25653|565-|6541165|5--|...来解决第二条旋律

  LU

  2、哼唱练声

  我将让学生用lu来把这两条旋律哼唱下,并提出这两条旋律在音高、力度上有什么区别?一般学生都能说的出来,音高第二条比第一条高,力度也强点

  3、感受强弱

  之后,我再问学生这首曲子的拍号和强弱规律?学生会很快的说出,3/4拍强弱弱,那这首曲子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吗?再次随着我的琴声用LU来唱一遍,做波浪手势)学生很快的就会感受到与一般3/4拍曲子的不同,是强强弱。

  最后,让学生跟着我一起边唱边划波浪的节奏拍

  『通过对比性的聆听和哼唱旋律,随着律动性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大海的那种意境,并把音乐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用LU带唱练声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好歌唱状态使声音更加的集中,为下面的新课教学打下基础』

  第二板块:聆听全曲感受旋律

  我是这样教的先播放合唱版《大海啊,故乡》,然后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仔细感受音乐,并回答:“音乐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感,你最喜欢哪部份的旋律,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思念故乡,热爱大海......

  有些学生会说喜欢第一部分,让人感觉有意境,有些学生可能会说喜欢第二部分,在唱的时候情绪很高涨。

  『通过提问式引导学生,主要是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去聆听歌曲,整体感知到这是一首抒情的,有着思乡之情的歌曲』

  第三板块:学唱歌曲参与实践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我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先尝试后教学,凭借教师示范、动作体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策略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这个板块,我分3个环节

  1、学唱歌曲,歌曲处理

  由于考虑到初中生对这首歌本身就比较熟悉,这个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也很强,通过前面的两大板块的聆听,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将直接让学生跟随我的钢琴伴奏带歌词演唱。当然,可能会在个别细节方面唱的不到位。在唱完之后,我会说:“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哪里唱的不够好呢?”

  学生可能会说:歌曲结尾这部分气息不够?我将以一个小节换一次气做处理,(示范演唱)『通过我的示范和手势来帮助学生用“缓呼缓吸”的方法解决歌唱中的难点』

  在歌唱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些乐句的尾音音高没保持好,时值没拖足,比如(教师示范唱)于是我采用对比法让学生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方法来演唱,在我的提示下,学生就很快的选择(范唱正确的)

  最后,让学生随着我的钢琴完整的演唱全曲,在关键的时候我将用自己的手势提示学生

  『主要是通过对比聆听,让学生产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破教学难点』

  2、歌曲分析,把握情感

  师:刚才同学都唱得非常好,现在老师请你们再次聆听这首歌曲,想一想你觉得可以把这首歌曲划分成几个部分?学生会很快的说出有三个部分。那三部分所表达的情感都一样吗?学生肯定会说不一样,于是我和学生根据音乐要素和音乐情绪一起来讨论、分析。

  第一部分(教师唱歌词)根据第一板块旋律的分析,学生很快说出第一部分旋律比较平稳,力度中弱,用叙述性的口吻表达了主人翁对大海故乡的思念与赞美之情。

  接着,我将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第二部分,情绪比第一部分更加的强烈,加深了对大海母亲的爱慕之情

  第三部分的尾声旋律比较平稳,力度从中弱到渐弱表达了主人翁对大海的留恋与美丽的遐想

  同学们都分析的很好,但不知道你们的歌声能不能打动老师,让我来体验一下,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置身在美丽的沙滩上,踏着软软的沙滩,迎着海风,以叙述者的口吻表达对大海的赞美之情。于是,我用钢琴的前奏部分把学生带入到这种意境中,再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通过分析,逐步引导学生用怎么样的感情演唱歌曲,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挖掘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就很容易突破我的教学重点』

  3、学唱曲谱,尝试练习

  先由我来带学生唱,然后让学生自己唱『把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主要考虑到现在的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识谱能力比较差,所以通过已经掌握歌曲的节奏,再让学生唱谱,可以减轻他们的负担,更快的提高他们的识谱能力,加强双基教学』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发挥想象

  大海是迷人的,看!于是,我给学生展示了有关大海的美丽的画面

  师:欣赏完了这么美的风景,老师觉得这么美的海面缺了点大自然的声音,请同学们想象下,大海边上会有什么声音呢?

  生:海浪、海鸥、风声等自然声音

  我会拿出电子琴、沙球等一些乐器,如果班级里会用电子琴的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不会用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由我来操作,并鼓励学生最好把这个创作的出来的声音与大海故乡结合在一起。

  电声乐器给现代的音乐带来了丰富的表现力。下面呢,我们就把刚才设计的音响与大海故乡结合起来。最后,在电声乐器的伴奏下,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来结束这堂课。

  『通过欣赏法、音画结合,多途径引导学生,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并让他们体验成功,培养学生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音乐课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上音乐课的兴趣,对电声音乐的指出为以后的欣赏课做个简要的铺垫』

  (对于以上的教学流程的设计。我主要体现一个教学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二个教学原则,把教什么永远是教学的第一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三个教学特色,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元文化知识的渗透』)

【《故乡》说课稿】相关文章:

《故乡的小路》说课稿07-31

大海啊故乡说课稿11-07

我爱故乡杨梅说课稿11-05

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08-04

故乡读后感11-12

大海啊故乡教学反思11-15

《故乡》读书笔记(15篇)03-29

荷花说课稿11-16

荷花的说课稿11-16

小班说课稿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