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等差数列说课稿

时间:2024-06-17 07:57: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等差数列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师大版高中数学等差数列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等差数列说课稿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等差数列说课稿1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你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等差数列》。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本课题: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数列》是北师大版新课标教材《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学习了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另一方面,等差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

  2、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简单运用。

  b、在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了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到研究数列上来,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

  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②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知识经验已经比较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经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学法: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留出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去联想、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等差数列这个中心各抒己见,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楚。

  四、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给出现实生活中的四个特殊的数列)

  1、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0,5,10,15,20,①

  2、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该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48,53,58,63②

  3、水库的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最低降至5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18,15、5,13,10、5,8,5、5③

  4、按照我国现行储蓄制度(单利),某人按活期存入10000元钱,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了数列: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以上数列,提出问题:

  问题1、请说出这四个数列的后面一项是多少?

  问题2、说出这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新课探究

  学生活动:对于问题1,学生容易给出答案。而问题2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不易回答准确。

  教师活动:为引导学生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我对学生的表述进行归类,引导学生得出关键词“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同一个常数”告诉他们把满足这些条件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之后由他们集体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以及其数学表达式。

  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用多媒体给出三个数列,由学生进行判断:

  判断下面的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1,2,3,4,5,6,;(√,d = 1)

  2、0、9,0、7,0、5,0、3,0、1;(√,d = —0、2)

  3、0,0,0,0,0,0,、;(√,d = 0)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第二个数列公差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在理解等差数列概念的基础上提出:

  问题3、如果等差数列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如何用首项和公差将an表示出来?

  教师活动:为引导学生得出通项公式,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时引导他们得出a10=a1+9d,a40=a1+39d,进而猜想an=a1+(n—1)d。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此时指出:这就是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进而提出:

  问题4、怎么样严谨的求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对照已归纳出的通项公式启发学生想出将n—1个等式相加,最后证出通项公式。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重方法,凸现思想”的教学要求。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1+(n—1)×2,即an=2n—1、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运用,同时要求画出该数列图象,由此说明等差数列是关于正整数n的一次函数,其图像是均匀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这一题用函数的思想来研究数列,使数列的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楚。

  (三)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的理解及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

  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第30项;第40项(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在第一问中我添加了计算第30项和第40项以加强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第二问实际上是求正整数解的问题,而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

  例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 =31,求首项a1与公差d、在前面例1的基础上将例2当作练习作为对通项公式的巩固。

  例3是一个实际建模问题

  某出租车的计价标准为1.2元/km,起步价为10元,即最初的4km(不含4千米)计费10元。如果某人乘坐该市的出租车去往14km处的目的地,且一路畅通,等候时间为0,需要支付多少车费?

  这道题我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注意“出租车的计价标准为1.2元/km”使学生想到在每个整公里时出租车的车费构成等差数列,引导学生将该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设置此题的目的:加强学生对“数学建模”思想的认识。

  (四)反馈练习

  1、小节后的练习中的第1题

  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小节后的练习中的第2题

  目的:对学生加强建模思想训练。

  3、课本P38例3(备用)

  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pnq,其中p、q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它与函数y=px+q两者图象间有什么关系?

  目的:此题是对学生进行数列问题提高训练,学习如何用定义解决数列问题同时强化了等差数列的概念;进而让学生从数(结构特征)与形(图象)上进一步认识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五)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词: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40习题2、2 A组第1、3、4题

  选做题:课本P40习题2、2 B组第1题

  课后实践:

  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要求他们分别找出现实生活中公差大于、小于、等于0的典型的等差数列的模型,在下节课派代表为我们讲解所选的等差数列。

  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具体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五、结束

  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通过一系列问题贯穿教学始终,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等差数列说课稿2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你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等差数列》。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本课题: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数列》是北师大版新课标教材《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学习了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另一方面,等差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

  2、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简单运用。

  b、在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了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到研究数列上来,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

  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②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知识经验已经比较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经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学法: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留出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去联想、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等差数列这个中心各抒己见,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楚。

  四、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给出现实生活中的四个特殊的数列)

  1、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0,5,10,15,20,①

  2、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该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48,53,58,63②

  3、水库的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最低降至5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18,15、5,13,10、5,8,5、5③

  4、按照我国现行储蓄制度(单利),某人按活期存入10000元钱,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了数列: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以上数列,提出问题:

  问题1、请说出这四个数列的后面一项是多少?

  问题2、说出这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新课探究

  学生活动:对于问题1,学生容易给出答案。而问题2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不易回答准确。

  教师活动:为引导学生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我对学生的表述进行归类,引导学生得出关键词“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同一个常数”告诉他们把满足这些条件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之后由他们集体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以及其数学表达式。

  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用多媒体给出三个数列,由学生进行判断:

  判断下面的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1,2,3,4,5,6,;(√,d = 1)

  2、0、9,0、7,0、5,0、3,0、1;(√,d = —0、2)

  3、0,0,0,0,0,0,、;(√,d = 0)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第二个数列公差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在理解等差数列概念的基础上提出:

  问题3、如果等差数列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如何用首项和公差将an表示出来?

  教师活动:为引导学生得出通项公式,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时引导他们得出a10=a1+9d,a40=a1+39d,进而猜想an=a1+(n—1)d。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此时指出:这就是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进而提出:

  问题4、怎么样严谨的求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对照已归纳出的通项公式启发学生想出将n—1个等式相加,最后证出通项公式。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重方法,凸现思想”的教学要求。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1+(n—1)×2,即an=2n—1、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运用,同时要求画出该数列图象,由此说明等差数列是关于正整数n的一次函数,其图像是均匀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这一题用函数的思想来研究数列,使数列的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楚。

  (三)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的理解及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

  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第30项;第40项(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在第一问中我添加了计算第30项和第40项以加强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第二问实际上是求正整数解的问题,而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

  例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 =31,求首项a1与公差d、在前面例1的基础上将例2当作练习作为对通项公式的巩固。

  例3是一个实际建模问题

  某出租车的计价标准为1、2元/km,起步价为10元,即最初的4km(不含4千米)计费10元。如果某人乘坐该市的出租车去往14km处的目的地,且一路畅通,等候时间为0,需要支付多少车费?

  这道题我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注意“出租车的计价标准为1、2元/km”使学生想到在每个整公里时出租车的车费构成等差数列,引导学生将该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设置此题的目的:加强学生对“数学建模”思想的认识。

  (四)反馈练习

  1、小节后的'练习中的第1题

  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小节后的练习中的第2题

  目的:对学生加强建模思想训练。

  3、课本P38例3(备用)

  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pnq,其中p、q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它与函数y=px+q两者图象间有什么关系?

  目的:此题是对学生进行数列问题提高训练,学习如何用定义解决数列问题同时强化了等差数列的概念;进而让学生从数(结构特征)与形(图象)上进一步认识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五)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词: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40习题2、2 A组第1、3、4题

  选做题:课本P40习题2、2 B组第1题

  课后实践:

  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要求他们分别找出现实生活中公差大于、小于、等于0的典型的等差数列的模型,在下节课派代表为我们讲解所选的等差数列。

  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具体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五、结束

  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通过一系列问题贯穿教学始终,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说课稿04-18

等差数列的说课稿12-05

《等差数列》说课稿11-03

等差数列说课稿12-07

《等差数列》说课稿11篇12-29

《等差数列》说课稿(11篇)01-1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07-17

高中数学数列说课稿05-21

高中数学说课稿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