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9-19 12:26: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一篇课文,前两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诗人王昌龄和王维。第三首古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的第四首。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但是对于边塞诗学生读得较少,再加上学生对于古诗的时代背景了解较少,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资料,必要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有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教学中,设置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主动积极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探究。

  2.说学法:

  教学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教学中,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入情入境的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的思想的启迪。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或交流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古诗,或交流与古诗作者相关的古诗,或欣赏与古诗主题相关的歌曲,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

  2.交流资料,感受古诗。

  由于古诗与现代的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跨度,因此,我在本课采用了朗读感语法、情境教学法,并适时地补充一些资料,以帮助学生感受千年前悲壮、苍凉的边塞生活。我还播放了歌曲《从军行》《送别》和反映故事内容的画面,学生很快被那动听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吸引住了,那荒漠古战场的宏大的场景,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遥远的古代,仿佛亲眼目睹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同时,我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3.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理解古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交流探究,理解诗句的意思。

  4.熟读深思,层层深入。

  在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了解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词语、从字面上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进一步深入理解感悟整首诗的诗意,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5.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在本课的教学中适当地安排延伸和拓展,目的是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在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时,指导学生学会对文本的整合,同时加强与课本以外教学资源的联系,增大课堂容量,力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在《从军行》一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同诗人”作品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同诗人的作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抓住“同主题”作品拓展延伸。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在课堂教学中适度拓展学生学习诗文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它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拓展阅读,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情,放飞心灵。

  七、说作业设计:

  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情况,帮助学生背诵和积累古诗,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淡化文体意识,倡导自由表达,强调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本文设计力求体现《课程标准》的这种精神,突显学生作文的"真实"和"真情".

  二、设计目的

  针对学生作文中叙事空洞,感情牵强附会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打破常规的思维和习作的定势,多角度地去观察、认识事物,多层面地进行回忆、思考、分析、想象,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最适合这个题目的内容,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中抒发最诚挚的情感。使学生的作文记事真实,抒情真挚;使学生的作文在"真"与"情"这一层面有所突破。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五年级习作教学要求和新理念及本册教材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2、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

  3、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写出父母的爱。

  4、选择最想给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重点:根据自己的回忆,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写出对父母的爱。

  难点:通过回忆交流把故事的内容叙述清楚。

  四、 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说、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的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景再现。先通过谈话激发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2、合作交流。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开拓学生思路,为编故事作铺垫。

  3、点拨引导法。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适当点拨、诱导。帮学生有条理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而不是将写作方法强加给学生。

  4、分组合作法。学生分小组交流,畅所欲言。

  五、 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这次写作任务,我将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教师尽量少说,大量让学生说,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

  2、互说互评法。学生讲好的故事,无论句、段、篇,哪怕是一个词,教师也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组织语言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互相激励。

  3、学生修改法。说中改、评中改,提高学生修改作文能力,在相互修改中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技巧。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童年的发现》是前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以一个儿童的眼光去思考和探索人的起源这个科学性很强的问题。文章展示了“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即从“迷惑不解”到“似懂非懂”到“独立发现”到“得到证实”。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感受作者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胚、祸”等10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三、说学情:

  经过近五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掌握了较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具备了朗读默读的能力。随着年段的升高,一本薄薄的教科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他们具有了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量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还要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阅读材料,课堂上大量资料的补充,对学生课外阅读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2.说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教给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发现和解决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的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1.交流揭题,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回忆交流学过的课文中描写童年生活的片段,由片段交流引出“发现”,由片段交流引出“童年”,由对“童年”的交流引出课题完成“童年的发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 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学生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童年的发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为了弄清楚这问题,“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究过程?结果怎样?

  3.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阅读开头,了解发现:“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2)梦中飞行,引发思考。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3)师生对话,求解疑问。

  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绞尽脑汁,惊人发现。

  既然老师那里给不出现成的答案,那就自己去想,自己去寻找吧。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5)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4.遭遇挫折,悟出哲理。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秘密是怎样被证实的,“我”当时有什么表现,又是怎样被老师轰出教室的。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使学生明白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感受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

  六、说作业设计:

  互相交流学习课文受到的启发,深化了主题;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童年的发现》为题写一篇作文,介绍自己的一次发现,读写结合,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大循环。

  七、说板书设计:

  运用简洁的板书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板书能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

  梦中飞行,引发思考——富于幻想

  童年的发现 绞尽脑汁,惊人发现——执着探索

  遇到挫折,悟出道理——幽默风趣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说理念】

  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有较丰富的积累;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进行字、词等知识的积累就是集“米”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可能有文章之“炊”。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读“万卷书”的时候可以积累许多精词妙句,积累许多体式、结构、佳篇,似蜜蜂采蜜,广收博取。人们认为:语文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其实“死去”的过程就是大量记忆、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最终翻出新意。日常的积累越丰富,我们就越能汲取知识的养料,在运用中便会“心有灵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死去活来”之“活来”——创新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应清楚地认识积累和创新的关系,大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积累。但是单单依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积累是很有限的,“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标准也同样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的积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教给学生更多的还应该是进行积累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多种学习语文、积累语文知识的方法,在有教师时会学得更好,无教师的时候同样学得轻松。

  【说教法】

  新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素养。在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自能读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未来意识,激发创造力。

  大胆地把文章放给学生,采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首先学生自主初读文章,要求学会生字、词语,读通课文,不能独立解决的写到黑板上,反馈时共同讨论解决,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过好这一关,为学习课文内容打好基础。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地深入学习文章,教师提供学习小目标,是为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时间的调控等方面充分自主的基础上,提供了学习导向,保证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接着是穿插学习课外选段《中沙落雁》,在介绍新的阅读的方法后,给予充分的时间空间学习,既积累了知识和方法,有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最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喜好自行选择练习。

  纵观整堂课,学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大量积累知识、积累方法,尤其是比较明确地进行了方法的积累:已学背诵方法的交流;新的背诵方法的学习;通过理解感悟来提高朗读效果的方法的了解;运用文下注解来进行阅读理解的方法的初步感知等等,在学生大量进行词、句、篇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提供了他们课外进行广收博取的方法。

  【说教材】

  《桂林山水》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说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说教学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

  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

  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思考题

  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说课堂板书?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我说的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浙江潮(附观潮)》。本课将内容相近的两篇文章编排在一起,一篇是文言散文《浙江潮》,另一篇是现代散文《观潮》。这样编排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更深刻地感受到钱塘潮的雄奇的同时,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感性认识,感悟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由衷的热爱。

  《浙江潮》全文共五句话,开头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明题意。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自即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然后对潮水由远及近,传神地从形 色 声势四个方面写出潮的特点,表现了海潮的雄奇壮丽。描写形与色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比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描写声势则在比喻之处还运用了夸张,例如“际天而来”“如雷霆”“吞天沃日”等。这些手法将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最后引用杨万理和诗句进行形象的概括,呼应首句,结构极为严谨。

  《观潮》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的景象,也表现的是大潮的奇特 雄伟壮观。课文的第4 5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近,写得很有顺序,很直观形象。

  总之,这两篇文章都使人如临其境,令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根据以上情况,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领会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文字,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表现大潮的方法。

  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掌握古文的读法。

  其中第2和第3条是本课和教学重点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用这两篇文章中写景的方法去写景。

  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学生来讲,应该是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文言散文,以前学的都是古诗,

  没有这样严谨的结构需要领悟和学习,可以说难度加大了,因此学生在理清结构朗读方面都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比如:《浙江潮》的开头两句与结尾一句是什么关系?古文的读法等都需要老师采用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

  此外,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方法往往是知而难行,例如:总分总也就是首尾呼应的结构,大部分学生在习作中达不到像课文中那么严谨;再如从远及近的写作顺序学生也做不到像文中那样自然。因此,设计一个“写景小练笔”的练习是必要的。

  对于两篇文章的异同,学生一定的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我们应该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的感受或理解,表扬有独特见解的学生。

  谈教法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堂课当中所需运用的方法肯定不是单一的。因此在上这课我将结合“疑问导读” “巡视辅导” “示范” “讲练结合” “质疑引导深入阅读”等各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当然,我将主要采取“质疑引导引导”这一方法。在课堂中我准备这样安排:在导入新课时设计疑问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利用巡视辅导法督促学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通过老师自身的示范性提问 朗读和表达,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提高朗读与表达能力;在理解古文《浙江潮》时进行讲练结合,既可以检查掌握程度,又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深入阅读两篇文章时教师提出关键性对学生进行质疑,从而引导深入阅读,领悟大潮的雄奇和作者表现景物的方法。

  说学法

  在学生的学习上,我希望学生能做笔记,用圈圈点点的形式进行,或者是记录课堂中所学到的重要知识。其次,讨论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对于教师或同学们的质疑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我重视学生个性化体味语言,提倡学生多样化的语言表达,例如对本课两篇文章的异同的理解,可从多方面去说,有的可能会从朗读感受上去分析,还有的可能会从内容结构方面探究等,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就应该给予肯定或表扬。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

  通过问题创设情境:假设有一个去钱塘江的机会,同学们想不想去?为什么?现在我们到书中去先睹为快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十分乐意地去阅读课文)

  二、自由阅读 初步感知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这两篇文章(要求学生记录疑点),同时教师进行辅导。(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师巡视辅导下呢,学生会更加主动,教师也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及时给予指导)

  2.反馈与点评。

  指名说说所读懂的内容及阅读方式,另点一名学生进行点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展示了学生的个性表达)

  3.质疑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当提的问题较肤浅时不能挫伤他们,而应鼓励,教师再作示范性提问,引导学生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

  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读完两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

  三、图文对照 深入阅读 朗读指导

  1.顺序讲读古散文《浙江潮》(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文言散文在重点词句 结构及朗读方面难免会有一定的困难)

  2.课堂练习:浙江之潮,被周密誉为( )。( )最盛大。当从远方看时,仅如( ),再近些则( );声音( ),给人的感觉是( )。因此,诗人杨万里曾说( )。(课堂中设计一道这样练习题能巩固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3.对照插图,学生合作找出与图相关的语段。(教师质疑,提出关键性问题:文中哪几句是描绘图中情景的?学生找出后就明白重点内容之所在)

  (1)体会文中的比喻 夸张的修辞手法和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找到相关的词句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写作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启发。)

  (2)谈谈读后的感受(这是引导学生对内容更进一步的理解,也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表达。老师相机用原文板书:银线 玉城雪岭 雷霆 吞天沃日)

  4.小组讨论交流开头两句与结尾句的关系。(体味严谨的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借鉴于写作。)

  5.合作学习《观潮》一文

  (1)按一定顺序给课文分为三部分,师巡视辅导(针对后进生辅导,更能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结果,并说明理由,再师生共同讨论出更合理的分法。

  (3)合作探究重点部分“潮来之时”

  同桌间讨论这部分写了钱塘江哪几方面?(声音 形状)

  感受大潮的声音,交流大潮的形状:分别找出相关语句,交流从中读懂的内容,并体味一些重点词句及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说说读后感想(师相机板书:白线 城墙 战马 山崩地裂 大地颤动)

  (4)交流疑义

  6.有感情地朗读比赛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读的文章朗读,然后分别请几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浙江潮》和《观潮》,指名同学进行评价;男女同学朗读比赛,教师点评;教师示范朗读后全班齐读课文。(这样更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四、引导表达

  1.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结合板书与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多样化地表达)

  2.谈领悟到的写景方法(学生各抒已见,教师给予适当肯定)

  3.师小结首尾呼应的结构和由远及近的写景顺序

  五、布置练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温习功课的好习惯)

  2.运用领悟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观(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六、谈板书设计

  我将板书和深入阅读同步进行,设计的形式如下:

  结构 仿佛看到 仿佛听到 仿佛感受到

  总

  浙江潮 银线

  分 雷霆 吞天沃日

  总 玉城雪岭

  潮来前 白线

  观潮 潮来时 城墙 山崩地裂 大地颤动

  潮来后 战马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说教材内容】

  《桂花雨》这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七课,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的桂花,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的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桂乐和桂花雨。

  【说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高、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合计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会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说教学重难点】

  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说教法学法】

  1、直观教学法:

  由于对桂花的了解人们很陌生,带领学生亲自找到桂花树让学生对桂花的颜色、形状、味道进行直观了解和感受,拉近了学生和课文的距离,帮助理解重、难词句。

  2、朗读体会法:

  通过学生自读、指定读、听读、演读帮助体会桂花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进行有效的语感培养。

  3、启发诱导法:

  通过激发语、教学媒体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悟。

  4、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回忆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能给大家说说吗?

  是啊!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板书:7、桂花雨)

  上课一开始激发学生,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二、出示插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看《桂花雨》的插图,放录音朗读,让学生感知作者摇桂花的快乐,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

  三、朗读体会重点句段

  1、自由朗读(2~6)自然段,说说你理解了什么。把自己理解的内容给同桌交流。

  2、提问:

  哪个自然段给你留下的印象深?生回答:“第五自然段”接着出示大屏幕。

  ⑴指定学生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⑵在师的引导下说出作者从迫不及待到高兴,妈妈从沉着到赶紧这一情感的变化,从而进入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⑶让学生演读“摇桂花”这部分,感受作者的快乐。

  3、抓住重点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从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的小山上桂花因为多,更是香气浓郁,这是我们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妈妈是用什么来分辨的呢?其实妈妈是太喜欢院子里的桂花了,她是用感情来分辨的。同时引出:

  ⑴东西是自己的好。

  ⑵月是故乡明:

  更进一步体会到桂花做的食品(桂花茶……),此时桂花已充满她生活的全部空间,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多读、多背。)

  五、展示学生成果

  (背诵。)

  六、总结全文

  课文用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藏着浓郁的乡情,读了后很感人。希望你们能够根据这篇课文写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教学板书】

  7、桂花雨

  香

  摇花落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及特点:

  这篇文章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异。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临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等等。

  选择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朗读与理解,揣摩人物思想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会作者窃读的滋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划出并且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窃读时心理、动作的语句,体会与理解作者窃读的滋味。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三、说教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齐读、赛读、小组读、男女学生赛读等方法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小组的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让小组内成员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法是很重要的,本节课上课前给学生讲好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心到、眼到、口到,积极读书,抓住文中描写的细节、重点。

  2、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则格言进入题目解读、由窃读的意思进入文本学习。

  (同学们: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音孩童时代那奇特的窃读生活吧。首先、看看题目、窃字的原意是指什么

  窃读又是什么意思连起来、窃读记可以解释为……)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读书的名言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做到由已知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

  (二)、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找一找:作者是用怎样的方法来窃读的。试着用一两句话分别概括出来。让学生初读一遍课文,锻炼他们的阅读理解归纳能力。

  (过渡语:好的,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找看作者究竟是怎样窃读的?并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四人小组交流)

  贴在大人身边来窃读

  下雨天窃读

  饥肠辘辘地窃读

  (三)、品读赏析

  (过渡:通过刚才的概括大家知道了作者小时候想出了许多方法来窃读。那么有谁能很快找出课文中集中体现作者窃读时心情的语句呢?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学生小组合作划出描写作者窃读时心理活动、动作等词语或语句,并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己小组内各成员的各种观点,交流他们各自喜欢的段落,扩大他们的思路。

  追问:作者又是如何表现他的快乐和恐惧的?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四)整体把握,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吃饭长大,是指身体对物质的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的人。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热爱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六、设计思路

  文本成为学习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这样设计始终把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显著的位置。学生的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时刻处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都在学习过程中会有积极的思维活动,都在为本小组的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学生始终都在自我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使用多种学习方法。

【关于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相关文章:

1.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七篇

2.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3.精选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4.实用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七篇

5.有关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

6.关于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7.关于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8.关于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