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时间:2021-11-03 10:45:3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1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死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单元,下面我将选取的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谈谈自己个人的些许体会。

  都说语文教学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真正要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谈何容易。特别时在面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之类篇幅较长的科技性散文时,一不小心就可能将一篇原本血肉丰满的文章肢解“切片”,用一些程式化的冷漠的分析取代其实充满情味的语言感受,使得语文课沦为不伦不类的环境保护课,甚至是思想品德课,不仅没有起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连工具性教育都达不到。在《敬畏自然》一课中这个问题已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出来,整堂课显得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迷。因此,我在设计《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案时,特别注意了对学生个体体验的鼓励和引导,尽量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灌输给学生科学的素养之外不忘学生语言、人文素养的培养。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开好头,我费了许多的心思。

  首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在黑板上贴了四幅关于罗布泊的彩图,同时故意没加任何诠释性的文字以引起学生的想象。

  接着开始上课了,我在前幅图下面一一做了注解,分别是“罗布泊优美的春天”、“罗布泊旺盛的夏天”和“罗布泊成熟的秋天”,留下第四幅图让学生命名,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自然而然地用了“罗布泊寒冷的冬天”这个名称。于是我就让学生各自从图画中找命名的理由,这时所有的学生都活跃起来,就连平时上课一声不响的几个人也在交头接耳地小声讨论着。学生们纷纷争着举手要求发言,其中有一个学生的意见赢得了最多的赞同:因为画面中虽然阳光灿烂,却是一片的了无生气,甚至都感觉不到一丝声音的迹象,让人平生一股寒意,正如同冬天里的万物萧条,一片死寂。

  第一步既定目标已然达到,我又顺势推出了第二步骤,告诉学生其实前面三幅都是假的,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而只有第是幅才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罗布泊!听了我的话后,所有学生都刹那间从刚才的喧嚷中沉寂了下来,马上有些反应快的人会意地笑了,有些人则仍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显得疑惑不解。最后我用一句简短的语言加以点评:“罗布泊就像是一位见证了历史沧桑的老人,经历了生命的萌芽、旺盛和成熟期后,现在已经到了行将就木的晚年,所有的生机都已经消逝了”,并由此正式引导出课文“消逝的仙湖”,完成了第一个导入的环节。

  接下来,我便按部就班地以生命的消逝为主线,通过寻找、分析具体的语句来梳理出曾经的罗布泊仙湖与现在的罗布泊戈壁之间的巨大反差。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小插曲:一个学生找出了文中的一句话——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对于这句话我本来只打算稍加解析,但这个学生不仅找出了这句话,还在课堂上深情地朗读了一遍,引起了所有学生的注意。鉴于此,我马上把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转向了对这句话的分析,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先让学生通过分析其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来理解这句话反映出来的现在的罗布泊荒凉、死寂甚至恐怖的气息。

  第二阶段,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借此体会作者深切而且强烈的惋惜、无奈、悲凉的思想感情。

  第三阶段,由于直抒胸臆是本文很重要的一个语言特点,我就以这句话末尾的感叹号为切入点,让学生去寻找其余的感叹句,也让教学又回到了原先的预定轨道。

  很快,有的学生找到了文章第25段的“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我先故意挑选了位女学生来读这句话,不出我所料的是,这个女学生一下子还不太放得开,只是中规中矩地念了一遍。她读完之后,我适时强调了结尾得感叹号的作用,并叫了一个平时比较活泼的男生用夸张一点的语气大声地再读一遍,结果这个男生读的时候特点加重了“又是人”这三个字的读音,引起了全班同学不约而同的鼓掌赞赏,让原本慢慢有点沉寂下来的课堂气氛重新又高涨了起来。我让全班学生模仿刚才男生的方式把这句话齐读了一遍之后,让要求他们寻找更多类似的句子并试着自己去试着读一遍,然后进行了一个朗读比赛,课堂气氛一时如沸水不止,连带接下来的主题探讨环节也是水到渠成地顺利完成了。

  在最后课外拓展中,我抛出了一则有关于新疆政府正计划制定策略来改善罗布泊现状的材料让学生自由讨论。开始时学生大都拍手称快,罗布泊有希望恢复到以前的美丽景象。我又提了个问题:其实现实中与罗布泊相类似的例子不止一个,文章结尾提到的青海湖和月牙泉就是最明显的证据。真正在破坏水资源的罪魁祸首是谁?新疆政府是在给谁“买单”?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讨论之后,终于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保护水资源没有人可以是旁观者,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一堂课上完了,留给了我许多的启示: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在他的《文艺心理学》中提到审美是关于形象的直觉,在这方面多媒体教学可谓是得天独厚,本堂课在无法使用多媒体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运用直观的图片供学生观摩,比对罗布泊先后的巨大反差,既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又激发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两得。而且本堂课中我切身体会到了学生的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因为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以及良好的反应,课堂气氛“一波三折”,整堂课有如一场波澜起伏的音乐会般美妙动人、余音绕梁。另外,语文教学需坚持“本本主义”也是一大收获,声嘶力竭地喊一些空洞的口号和抓住文本,品读语言,体味语境,从而把握来把握内涵相比,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2

  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有着许多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情境,比如设计导语时我本没有想到用吴刚来导入课文,可学生都首先想到了神话中的吴刚,我因势利导找出两个吴刚的共同点导入课文。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而又有价值的东西并打破计划因势利导,让他们感到交流的快乐和发现问题的兴奋,才能让整个课堂灵动起来。另外语文的学习说到底是语言的学习,只要肯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以及表达能都会得到提高,甚至让你有想象不到的惊喜。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3

  对教学重点的突破基本完成,但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并未落实,这是不应该疏忽掉的一个环节。可以将这一环节安排在对罗布泊今昔对比的探究之后,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心理变化,并引导学生阅读文中描写罗布泊现状的有关段落,找出饱含情感的语句进行讨论明确。教师适当引导,作者的情感倾向是很明显的——全文充满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

  这一遗憾只能留待第二课时解决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4

  今天按照学校整体工作的安排,我讲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叫,首先,我们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我提出几个问题大家来思考:

  1、“消逝”为什么不用“消失”?

  2、“仙湖”的“仙”在这里如何理解?

  3、大家体会文章题目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学们,进行讨论很清楚的从文章的题目中可以获得到信息是:一个美丽的湖泊消逝了,表达的是一种惋惜,痛惜,谴责……之情。

  接着我分别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昨天罗布泊的美丽,今日罗布泊的荒凉,并配以画面让学生用解说的形式朗读,并指导学生在读的时候,注重自己的情感表达。

  读昨日的罗布泊时,“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让同学们体会到愉悦、高兴、自豪……。

  读今日的罗布泊时“没有一棵草,一条溪,不见一只鸟”让大家体会到那种痛苦和无奈。

  很自然的引入了情感教育: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爱护我们身边的一切。

  以上是本节课的构思,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如下收获:

  1、分析一篇文章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在读之前不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

  2、语文课堂上要重视朗读的训练。新课改中体现了教师要精讲,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课堂活动,我认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来说最有效的课堂活动,就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精美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

  不足的地方:

  1、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可是我对如何安排学生发言做的不好,学生的发言显的有些乱,重复发言多。

  2、文中留给学生拓展的时间少,比如:我们应该如何做,做一个环保人士,让大家找,我想:对同学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个时间有点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5

  新课标下,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要摆脱对课文的支离破碎的条分缕析。我在这节课中,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标题入手,从课文标题上获取信息,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长远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形式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接着,又让学生画出文中介绍昔日罗布泊和今日罗布泊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浏览,获取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到黑板上,这样,教师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还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容易写错、读错的字,目的是结合学生的学习实践,以点带面,以个别学生的学习经验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最后,让同学自己上黑板去解决问题,更是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生命的绿洲”到“生命的禁区”,学生会对这个悲剧深感痛心,对悲剧制造者极度的愤慨。我让学生涵泳体会,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对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把作者的这种人文关怀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抒发自己的心声,这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朴素的环保意识。我还注意到语文课堂延伸,让学生走进社区,向周围的人宣传环保知识。即使就教学过程而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这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实证。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6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前我教过两遍,也听过一次公开课,教学的大致思路主要是课堂大量展示、解说罗布泊古今对照图片,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激情;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好像变成了政治课。

  最近,我又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我认为这是我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做一个优美的课件:生物学家法布乐关于毛毛虫的实验。大自然中,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法布乐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结果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直到几天后,毛毛虫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了下来。这一精美的画面告诉学生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由此导入本文:人在有些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一设计确实有列于丰富学生的见识,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应立足语文本位,语文意识,强化教学本文。为此,我在让学生很快的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紧扣文本,强调字、词的学习,揣摩语言,要求学生探究作者在写法上的四大技巧:

  1、对比手法;

  2、拟人手法;

  3、排比手法;

  4、直接抒情。学完之后,配以巩固练习,以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7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易懂。按照我原定教学设计,一节课上下来,受益匪浅。

  一、注重朗读,以读观“变”,以读悟情。在本节课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读课文,根据提供的画面,在文中找恰当文字配解说词,使画面与文本巧妙融合,学生自主灵活地选择画面解说,又让学生互相进行解说评价,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在读的过程中,多种形式交互进行,个人展示读、齐读相结合,朗读文本与静观画面结合,朗读文本与体验修辞效果结合,于朗读中进行无痕的知识传授,于朗读中进行震撼人心的心灵之旅。

  二、教学流程清晰,结构严谨。为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设置了以下三个环节,即课题质疑,看图说话,拓展延伸三方面,我又将重点的三个方面(对比了解罗布泊前后的状况,明确其变化的原因。)同时,我将板书和教学流程充分的结合起来,很好的呈现了课文主要内容及教学结构。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8

  亮点: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篇篇感怀抒情的文学作品,处处流动着丰富的情感,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当充满感情色彩,没有感情的语文教学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把重点放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身情感上。

  培养和激发学生情感的前提当然是教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应该认真地去看、去体会,只有教师的语言投入了感情,学生的感情才能被真正激发。这种想法在上课时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在朗读到描写胡杨树这部分文字时,我用了三个“一千年”(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来形容胡杨树,把它原本那种坚强、倔强的性格充分表现出来,并与文中的“20年”加以对比,强烈的反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在自己朗读后交流读文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畅所欲言。

  不足:在部分问题的理解上也不比学生高明,有时候点拨的也不够到位。

  改进措施: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课前还要更加充分准备,在课堂上要做出恰当的点拨和评价。

  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主要注重的是体会平实、精炼的语言和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文章内容尽管很简单,但却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首先我带领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并让同学们思考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接下来是对文章的局部探究。主要是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列数字、作比较、拟人、排比等手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重要作用。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的描述及具体数字的罗列,形成巨大的落差,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将枯死的胡杨和罗布泊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又如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而直接的抒情,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分析完文章内容,我带领同学们反观这篇课文。微观上,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拟人手法和排比手法,让感受形象性。文章还列举数据,使得叙述事实真实可靠。宏观上本文的体裁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本本则把这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本文的立意深刻,强调了地球和家是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在解读本文的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从研究性学习实施两年多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选取的是开放性的内容作为研究主题。同学走出课堂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调查访谈;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一起探究,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影响着同学。可是,一回到课堂,同学就又恢复了和原来一样,进行着保守式的学习、听课、记忆、考试,同学又成了一台机器。虽然在保守的讲授式的学习条件下,教师也强调启发,强调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但是教师是依照预定的目的把同学的思路引导到自身事先设计好的路子上来的,课堂气氛可能很热烈,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可是同学很少问为什么。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其意义不只仅是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而应该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革新。

  我们不只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一门必修课,还应在课内课外各种活动中体验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应在课堂教学中,依照学科特点,鼓励同学发挥主体作用,多给同学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积极大胆地思维、想象、提问、猜想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多方位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同学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主张四个“不”,同学能论述的教师不讲解,同学能解决的教师不替代,同学能理解教师不暗示,同学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在优秀教案中我竭力体现这个理念,更多地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能力与应用。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9

  课堂中基本按照教学设计进行,在品味报告文学的语言特色时,充分给予学生赏读的时间,从真实性、形象性、政论性三方面做了较好的研读。以形象性为重点,从词句的情感色彩、准确性、修辞方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较多的探讨和品读,收到较好效果。

  其次,融入了较多的图片,比如今昔罗布泊各五幅图,不死的胡杨准备了五幅,还展示了塔里木河的水系图,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视觉冲击较强,心灵感受也比较强烈。

  本节课给学生以理性的认识:环保问题不再是口头上的呼喊,更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不仅仅为自己这一辈,更是为了后代子孙。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2

  今天,浦东新区教育学会安排我们到南汇一中进行听课交流,我们深入课堂听了一节语文常态课,是二7班钱老师上得一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后南汇一中的领导、我们海南、西双版纳及宁波的老师集中在会议室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交流点评,既肯定了优点,也指出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钱老师让学生从题目中找的信息,抓住文的数据或者分析破坏的原因,呼吁环保突出主题。最后进行语言赏析及朗读。

  老师把课上完了,既抓住重点,又突出了主题。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感、兴趣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听了这节课,我想:作为教师要把一节课上好,上得生动,这与我们老师平时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新课程,探索新教法-----贯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分不开的。我认为要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师生观,要以学生为本,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外,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明确这一点,绝不能含糊: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应以语感训练为重点,学习重在体验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课堂上必须有学生听、说、读、写、思、做的亲切经历,别人是替代不了的,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3

  今天我讲了一节校级公开课,讲的是吴岗的报告文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甚至上课时所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写了下来。课讲完之后,我进行了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成功的地方:多媒体辅助教学,罗布泊前后图片的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震撼,同时辅以充满感性的语言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沉重的气氛,使学生产生了忧患意识,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不足之处:1、由于上课时过于紧张,遗忘了一重要环节,致使上课时重点不是很突出。2、过多的考虑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忽略了语文的作为工具性学科的特性。3、课前太刻意、太精心的准备竟成了我的一个绊脚石,一个环节出了错误,甚至下一环节该说什么都忘记了,以后应学会随机应变。=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10

  1.本色入题是对此文最好的选择。因为这篇文章的文题中包含了很丰富的信息:罗布泊消逝前曾经是怎样一个仙湖,那它消逝后是什么样子的?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消逝而不是消失呢?这些信息学生在解题中应该都能从文章题目中捕捉出来,可能形不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信息链,教师就要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者的作用,因为这些信息恰好是文章的主体内容,沿着这些问题展开就可以以一线带全篇,也把学生引入到了文章的情境之中。解题之后用投影展示罗布泊的相关图片,在强烈的视觉对比中印证文题给我们提供的有效信息,这样设置情境会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认真阅读。

  2.在阅读中教师不要过多的指手画脚,而要让文本自己说话。在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中,我除了引导学生做“勾画圈点”标注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之外,不设置牵制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因为在解题之后学生会自觉的带着疑问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可能会读出新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阅读缺失和阅读去个性化的背景下,有时候这种素读,也就是静心本色的阅读,更能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3.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自主探究后,我设立了让学生将圈点勾画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的学习环节,小组内仍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展示师生共同探讨。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质疑环节,而且都是把它安排在研读赏析之前,因为我发现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和思考的广度深度往往超过我的预期,而他们质疑比较集中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教学重难点由学生自己找出并解决比教师预设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更有价值。当然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就要由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小组学习和质疑解疑更有意义,这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把学生的思考由窄处引向宽处由浅处引向深处,把偏离的扶正,而不是流于形式。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11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也是台州学院郑友霄教授定位的实用文。所谓实用文,“大致相当于与文学对举时所称的‘说明性’文章”,因此,实用文阅读的性质也根本区别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着于作品的艺术性,阅读是鉴赏,重点放在语言的品味和感悟。实用文阅读是为了获取文章的意思,阅读是理解,就像我们读报纸、读信、百科知识那样。”一句话,实用文阅读的任务就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获取意思”,知道它“说了什么”,直接汲取知识营养!实用文教学就是帮助学生“获取意思”、提取知识信息以及掌握提取知识信息的方法。

  但我并不十分赞同这样的说法。一方面,这类文章的意思都比较简单的,学生通过预习就能基本把握住的。另一方面,就算以掌握意思为任务,我们完全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说明性的材料,也许可读性不强,但对意思的把握还是比大段抒情描写要来得快捷而有效的,那我们何必要多余的去化时间删除信息呢?再则,将一篇文笔优美的报告文学就只发挥获取意思的作用是不是有点可惜啊?

  因此,我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时候,就设计了兼顾两者的方式。课前预习的时候,我布置了几个任务:一、积累字词字音,包括四个字的词语。二、句子积累。一些比喻句,一些自己觉得好的句子。三、文章分段,梳理大意。四、写100字以上的感悟。目的是通过这四个方面,学生能够对罗布泊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做好一定的积累。从学生的作业来看,他们对文章的意思已经有所把握了,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的感悟。

  那么,我课堂上讲授什么呢?

  如果只是让学生重复书上的信息,记住几个数据或者分析破坏的原因,最后呼吁环保,学生兴趣是没了的。于是,我尝试从学生不知道的地方入手,那就是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了。在教学设计中,第一步亮出题目,问学生假如这个题目我们来写会怎么写?学生提到了罗布泊的过去美景和现实的丑陋,那就顺势亮出罗布泊过去的图片和未来的图片,让学生针对每一幅图片说上几句,做句子接龙的游戏,最后将所有的句子连成一段文字,成了学生当场写作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紧接着跟课文进行比较,先找出课文中有,而我们自己没有写到的,找出来读一读,加入这些有什么好处?比如文章中有作者的抒情、有对比描写、有排比句的运用,有历史资料的引用,有许多数据的说明。顺便有许多的字词进行正音、分析。

  最后出示罗布泊世纪老人的照片,设置情境,假如你是这样一位老人会对后备子孙说什么呢?

  纵观整节课,自我感觉课堂气氛还是不错的,主要的遗憾在于两篇文章进行比较的时候,没有很好的讲透。再则如果能够再出示一段平实的文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手法进行改写的话,效果会更好,这样就是从外进入文本,又从文本走向外面,在比较中完成文本的解读。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12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文教学可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读、说、感中探究出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从而体会人类从中应吸取的教训,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为: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增强环保意识。同时平时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激活课堂的方法和手段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先对罗布泊加以了解。导入新课时借助优美的ppt图片和教师反差强烈的语言表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课上对重点语段的品读中探究解决。同时也能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随后,联系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请学生小组讨论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吸取什么教训?以此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接下来的说话练习则能引导学生在感悟后自己发出“救救仙湖”,“救救人类自己”的呐喊。

  三、成功和欠缺

  整堂课流程顺畅,基本做到教师引导,学生主导,使学生在读、说、写、感中实现教学目标。学生能融入文本,体会作者的遗憾、痛心和呼吁。课后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有提高。

  主要的欠缺在于相关的朗读不到位,感染力不够,影响了最后的高潮“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文章主旨的表现。

  同时通过教学本文以及平时的教学,发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还需要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小班额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由于班额较大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探究过程;同时,因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充分的指导,有时甚至不知从何下手去研究,以致影响探究热情。

  第二,由于考试制度的制约,探究性学习方法,推行阻力很大。低年级学生因考试压力小,所以老师也能放开手脚,同学们的探究热情也很高,但一到高年级,学生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繁重的作业以及考试,课前预习不到位,尽管老师一再增加课内探究时间,但效果仍不理想。

  另外探究性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这些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所以探究性学习对语文教师及教育管理者都是一个挑战,教育者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修养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13

  从研究性学习实施两年多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选取的是开放性的内容作为研究主题。学生走出课堂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调查访谈;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影响着学生。可是,一回到课堂,学生就又恢复了和原来一样,进行着传统式的学习、听课、记忆、考试,学生又成了一台机器。虽然在传统的讲授式的学习条件下,教师也强调启发,强调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但是教师是按照预定的目的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路子上来的,课堂气氛可能很热烈,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可是学生很少问为什么。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其意义不仅仅是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而应该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我们不仅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一门必修课,还应在课内课外各种活动中体验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应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科特点,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多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积极大胆地思维、想象、提问、猜测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主张四个“不”,学生能阐述的教师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理解教师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在教学设计中我竭力体现这个理念,更多地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能力与应用。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14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针对文章内容和生活现实,让学生在读、说、看、感中探究出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体会人类应从中汲取的历史教训,通过残酷的事实,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联系实际,寻找根源;增强环保意识。

  由于课堂只有45分钟时间,加上语文的学科性质,要求重在熟读,因而时间紧迫,不能在课堂反复熟读,所以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全文至少读3遍并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先对罗布泊加以了解。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展示罗布过去和现在的图片,通过教师前后反差强烈的语言表述和图片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课上展示的古今对照的图片和对重点语段的品读中探究解决。同时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整体感悟并分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后,联系现在的生活环境,学生展开讨论,并谈谈人类对现实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面临如此的悲剧应如何去做,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15

  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通过计算,自己也被深深震撼了。我认为,报告文学的教学,就应该教会学生敏锐地抓住文中记录的事实,并保持对事实的新鲜感。

  对课文的最后一节,对作者的一个最重要的评论“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我有意做了淡化,甚至是忽略的处理。这是因为:

  一、学生理解这句话不存在很大障碍;

  二、罗布泊的消逝在很大程度上是地质变化的结果,人的活动当然加速了它的干涸,但是也不能完全怪罪于人;

  三、罗布泊干涸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以此来责难我们的先辈不仅过于苛求,也于事无补。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生死罗布泊》观后感

2.生死罗布泊观后感

3.秋游的教学反思

4.体育的教学反思

5.《长城》的教学反思

6.故事的教学反思

7.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

8.小班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