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观后感

时间:2024-07-23 11:34:3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热门]《攀登者》观后感15篇

  当观看作品时,我们会沉浸在情节之中,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攀登者》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攀登者》观后感15篇

《攀登者》观后感1

  近几天在电视上观看了19年国庆献礼片《攀登者》,颇受感动。

  电影《攀登者》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然而因为雪崩,登山队员方五洲不得已丢掉了摄影机,就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这次登珠峰甚至不被国际认可。

  从1960到1975,中国的攀登者们遭到了15年的质疑与屈辱。第一代的攀登者们的遗愿如犹在耳,第二代攀登者们再次出发,向着世界第一高峰发起冲击。极度冷冽的'风雪,气象专家多次建议停止攀登,雪崩袭来被吞噬淹没或跌入山谷,山间缝隙甚至要靠登山队员冒死纵身一跃……一系列的艰难险阻,

  终于登顶了,终于留下了影像证明。这个“终于”来之不易。看到预告里“为国登顶”这四个字我挺骄傲的。真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自豪。

  《攀登者》中登山运动员凭借着惊人的勇气、智慧和毅力,以搭人梯的方法创造了奇迹,他们在极其严寒和饥饿的条件下忍受着冻伤的巨大困难,成功的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了珠峰之巅。

  现实生活中,中国的登山者在珠峰搭建的“中国梯”,让后来许多国家的登山队员顺利登上世界最高峰的。然而,几名登山队员也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部分登山员因严重冻伤做了截肢手术,落下终身残疾。就是他们的团结拼搏无畏艰险,映照着中国人永不言败、砥砺前行的精神,希望这种精神,也在一代一代人身上继续传承下去,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攀登者》观后感2

  故事讲述:1960年一队中国登山队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端,可是途中因为救人,而把相机给丢了,所以没有证据,使很多人并不相信这一行动,直到1975年5月27日下午2:30,又一队中国登山队,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端,并且用相机记录下了这美好的时刻。

  看完电影,我感受到了那队队员的'不怕千辛万苦,舍去自己的生命都为祖国效力的可贵精神,这种精种使我感动,也值的我们学习。是他们使我们的祖国强大,以后我也要向他们一样,做一名对祖国有帮助的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攀登者》观后感3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了一部感人的电影,名叫《攀登者》。这部电影讲的是方五洲、曲松林、杰布和一位队长,他们一起攀登珠穆朗玛峰,在攀登过程中,他们遇到了雪崩,队长在这次雪崩中不幸的牺牲了。临终前嘱托他们说:“不要管我,你们一定要爬上珠峰,我们自己的山,要自己登上去”。经过艰苦的努力后他们终于登上了珠峰。他们挖出来一个化石,并且把国旗埋在了雪中。可是还少了一个证物,就是用摄像机拍下三百六十度的视频。原来方五洲在救曲松林的时候被迫丢掉摄影机,因此攀登珠峰这个事实受到了全世界的质疑。

  十年后中国再一次组建登山队,方五洲为突击队长,杰布为后勤队队长,曲松林因为在上一次登顶的时候受了伤,被截了半条腿,因此不能登山,被任命为副总指挥,杨光担任摄影师。

  第一次向山顶发起冲锋时,由于天气预报小组预测晚了,错过了窗口期,因此他们玉带了雪崩,差点没了命,第一次攀登失败。

  第二次,杨光申请自己带,最后终于得到了许可,当他们登上第二台阶时,杨光被氧气罐砸倒到悬崖下,所以第二次冲锋也失败了。

  一年一般只有一两个窗口期,正在众人垂头丧气的时候,气象小组得出三天后很可能有短暂的窗口期,方五洲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再次燃起热情,向山顶发起第三次冲锋,经过艰苦的奋斗,他们终于登上了峰顶,并且拍下了三百六十度的摄影。

  看完这部电影,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们自己的山,自己要登上去”。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最后他们登上去后,兴奋的用通话机说道:“报告大本营,报告北京,现在是北京时间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七日十四时三十分,中国登山队,九名队员,成功登顶”

《攀登者》观后感4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期待已久的电影《攀登者》,是我最喜欢的明星“吴京”主演的,我看后特别感动,比看《战狼2》和《流浪地球》还要感动。

  这部电影讲述了不怕牺牲、勇敢向前的'中国登山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故事。为了登上中国人自己的山峰,中国登山队要从我国境内而难度更大的珠峰北坡登顶。一路上,他们会遇到缺氧、冻伤等身体伤害,还会遇到大风、雪崩、冰裂缝等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但他们从不退缩,勇往直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克服一切困难终于登顶成功。当他们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峰顶,完成了中国人对珠峰高度的测量,我留下了眼泪,终于明白了他们为什么登山。他们是为了祖国的强大,为了中国人的尊严而战。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要为祖国的更加强大而努力读书。

《攀登者》观后感5

  今天我看了《攀登者》这部电影。看完后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本电影讲述了1960,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年后方悟州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樱的帮助下,带领李国良、杨光的`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严酷的事实,也是生与死的挑战。

  最震撼人心的地方是,攀登英雄们,用他们滚烫的热血一步一个脚印,经历磨难,最终将我们的五星红旗插在了世界之巅的那一刻。

  看完了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奋斗,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攀登精神,不论是求学工作还是整个人生,都是不断攀登的过程,就像方舟说的那样,不经历风雨,不经历磨难,又又怎能成长,听了这句话,想了想自己。就因为几次失败的原因而放弃,认为自己很笨。但在妈妈的鼓励下,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这也让我明白了”如果不经历风雨就不能成长,如果不奋斗就永远不会成功。”

  通过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人生就要克服重重困难,但有青春的地方就不会迷茫,只要不忘初心努力奋斗,青春就会展现出最美的姿态。

《攀登者》观后感6

  今天早上,爸爸在我弹完钢琴后,带我攀登石龙山。石龙山巍峨高耸,爬上烈士碑公园,需要消耗我大量的力气。在爸爸的坚持下,我终于登上了石龙山。登高望远,山上的.空气真好,阳光照耀,我的心情也好了起来。这时不时让想起我看过的电影《攀登者》。

  精彩的电影《攀登者》,讲述的是中国登山队员不畏艰难、挑战自我、勇攀珠穆朗玛峰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方五洲,曲松林,还有徐缨,李国梁,杨光他们,为了登上珠穆朗玛峰,他们从出发营地开始训练,窗口期时间很短,他们想尽办法走过大风口,穿越北坳路线和第二台阶,不怕困难,一次一次失败都不放弃,面对雪崩也不退缩。最后,她们成功登顶,为中国人争了光,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是好样的。

  想到这里,我不仅对方五洲、曲松林等人更加敬佩,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特别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要做一个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小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战胜自己。

《攀登者》观后感7

  电影真实再现了1960、1975年中国登山队勇登珠峰的壮举,电影才开始10分钟就让人泪目,算是第一个小高潮。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又是在祖国70周年华诞上映的献礼片,这部电影的.表现可以算是很不错了,就像在映后交流时两位老师说的那样,这部影片就是对祖国最好的祝福。

  稍有不足的地方个人感觉有两点,一个是配音和演员口型有时候会对不上,有时会让人有些出戏。

  另外一个是感觉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在有限的时间(120多分钟其实不短了)和影片的剪辑上会让人觉得有些用力过猛。

  很敬佩主创团队们为这部电影做出的努力,在珠穆朗玛3个多月的实地拍摄也为影片加分不少。总体说来,还是很看好这部电影在国庆档的成绩,毕竟演员实力放在哪儿,内容表现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可以期待一下。

《攀登者》观后感8

  电影开头,吴京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台下有人问:1960年,你们真的登上去了吗?于是教室桌椅突然变成了漫天风雪,我们立刻就看到了那一群人。

  他们体能和觉悟过硬,知识和意志过硬,经验和应变过硬,他们是人中的翘楚,神州的豪杰,他们人到中年还能在三分钟里,完成那些万里挑一的后辈想想都生畏的磨炼。

  但就是这群狮虎一样勇健,鹰豹一样彪悍的人,为什么在那座山上留下遗憾?

  表面上是英雄名誉受损,蒙受冤屈:明明登上去了,为什么得不到承认?但在他们内心,更加呼之欲出的还是另一种痛心扼腕。

  就是那样的环境时机,就是那样的人和那样的装备,终究没能把摄影机带上巅峰,这是一个无法更改的事实,这个事实日夜炙烤他们的灵魂,十几年。

  旁人只看到他们想洗刷耻辱,替自己和祖国讨回公道。但他们更多的是叹息,当年到底还是做得不够好啊,再努力一下是不是可以免受质疑。可责怪的只有自己,必须去挽回也只能靠自己。

  多少年后,机会重现,他们热泪盈眶地披挂上阵。这次同仇敌忾的还有一群年轻的标兵,他们一起战斗在训练营地,战斗在雪原险岭,战斗在前人走过和没走过的每一寸崎岖。

  这样一个随手挥洒都是满天热血的故事里,铿锵作响的竟然有出人意料的`理性。工科的严谨作风随时可见,登山这项咬紧牙关去逼压体能的事业,被精确地分成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步骤和方案,那句会让犬儒不屑一顾的“我相信科学”,如此掷地有声,不容置疑。

  而在所有宏伟的使命和荣誉面前,人命关天依旧是不可动摇的最高原则。预告片把它归纳成一句话:登上去,活着回来!登上去固然是天地同庆的壮举,但如果不能活着回来,或者少一个同伴活着回来,最硬的硬汉也要以泪洗面。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如今年轻人的父辈都可能尚未出生的年代,这个故事发生在遥远边陲海拔七八千米上的绝岭雄峰,这个故事讲的是一群没有留名中学教科书、之前也几乎没有亮相过大银幕的人。

  在攀登珠峰几乎成为一种旅游时尚的今天看来,这个故事离我们如此之远。我们不必再为了站上世界屋脊而九死一生,不必为了测量最新海拔而血染崇山。

  可是曾几何时,却真的有那样一群人,为了如今唾手可及的目标,倾尽了最了不起的血肉之躯可以倾出的一切。

  致敬他们,或许是任何电影都不足以完成的,但也不该只靠电影去完成。这就是我们谈论这个电影的意义。

《攀登者》观后感9

  生活是一杯茶,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尝到苦后甘甜;生活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赢到最后;生活是一叶扁舟,只有奋力撑桨,才能到达理想彼岸……总而言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只要不放弃,方法总比困难多!

  最近,我看了一部励志电影《攀登者》,影片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该影片讲述的是一九六零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在经历雪崩、队长的牺牲后,只剩四名队员向最艰险,也是最难逾越的“第二台阶”发起冲击。在攀爬途中,高度不够,四人搭起了人梯,鞋上有冰太滑了,情急之下登山队员只好赤脚登上去,也因此失去自己的半个脚掌。

  成功登顶后,四人在山顶激动的升起了五星红旗,并把红旗装在手电筒里,埋在了珠峰顶上。但由于登山途中为了救队员,把摄像机弄丢了,因此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不被外国人所承认,被救的队员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

  历经15年后,国家又一次组建登山队,准备测量珠峰的高度,一大批人从全国各地、五湖四海赶来,进行紧张的训练,这一次,专门选了一个有登山经验且十分优秀的摄影师。不幸再次发生,在登山途中,又一次的遇到了雪崩和暴风雪,登山队员李国梁献出了自己的年经生命,保住了摄像机。闯过重重困难,登山队员终于又一次的登上了山顶,顺利的测量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八千八百四十八点一三,鲜红的五星红旗再次再冉冉升起,相机拍下这一历史的瞬间,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精神与强大:

  他们让世界见证中国;

  他们在挑战人类极限;

  他们在书写中国辉煌!

  他们是国家、民族的骄傲!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精神:“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诚非好汉!”这是一种坚持、一种信仰,给予我们前进的力量。它承载着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为了这个共同的信仰,古往今来,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日的幸福生活,我们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完美生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应当勇敢面对一切,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低头,像主人公——方五洲一样!

  你要坚信,每一名中国人都是“攀登者”,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在生活中,传承攀登精神,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做新时代合格的社会接班人!

《攀登者》观后感10

  国庆节,老妈带我去看了电影《攀登者》。电影讲述的是王五洲与其他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故事。

  王五洲的原形指的是王富州,他第一次登山,与其他两名队员丢失了摄影机,而没有办法被全世界承认,其实他们真的像世界证明了,因为他们把五星红旗埋在了珠峰顶上,作为了证物。

  我之前还计算了一下电影里总共死了三个人,一个是攀山老队长,一个是后面的队长,第三个是王五州喜欢的人徐樱,前两个是登山过程中牺牲的。徐樱是因为测量天气,为了准确的提供天气预报,她来到了北坳,因为高原反应而牺牲了,但是还吐了不少血,那场面太恐怖了。

  我还发现4个奇怪的事,第一个就是王富洲,为什么要叫王五洲,不用自己的原名?第二个就是中国梯其实不是王五洲亲自率领放上去的,而是另一个登山者放上去。第三呢?是最后一个演员,居然是大名鼎鼎的成龙大哥,这就是电影的彩蛋吗?第四,就是他们发现的'化石都是假的,一看就是假的。

  《攀登者》讲述了中国登山队在王五州的带领下,四次向珠峰发动登顶冲锋,路上他们遇到了许多突发情况。例如雪崩、大风暴、缺氧……各种情况,最惊险的是一个大冰柱掉了下来,王五洲保护徐樱直接被冰柱压住,他只能将破冰服挡住,然后迅速的离开,就在那一瞬间,冰柱掉了下来。登峰的最佳时节是五月,只有五月才有适合登峰的窗口期,时间过了就没有办法再登峰了。

  为了登峰,他们准备了整整15年,也有很多同志牺牲了,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甚至生了病依旧在工作。

  这个电影很好看,我觉得团结就是力量,失败了就再来,再失败了就再来。人生就像一条路,路不好走的时候,就像人生不好的时候,路好走的时候,你的人生就好了。只要你走到尽头,就会发现无数的秘宝。

《攀登者》观后感11

  现代人常说这么一句话:“只要坚持,必定成功。”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向前去。

  《攀登者》讲了我国第一支登山队去攀登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峰。

  第一次,我国登山队经过重重险阻,在没有气象预报的情况下仍能抓住有利的窗口期,穿过了风口崖,登上了珠峰的最高峰。但遗憾的是在攀登的过程中,队长为了救人放弃了可以录下这一关键时刻的相机,导致他们只能在那里埋下一面可以证明中国人来过的五星红旗,却不能拍照向全世界证明。队员们留下了深深地遗憾解散了,这一散就是十几年。

  第二次,在祖国的认可下,当年的三位登山幸存者又有幸带领一批爱国的年轻攀登者,进过魔鬼般的.训练,再次挑战第一高峰。因为环境的恶劣,天气的多变,又是一次一次的失败,他们是再战再败、再败再战,期间有伤有亡,曾经让他们一度失去了战斗的勇气。

  但就是由于队长的坚持,以及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气象学家的严谨工作态度,让他们最终抓住时期,最终登上了人类最高峰---珠峰。让那些说自己国家的人都登不上自己国家的高峰的人永远闭上了嘴。

  这一时刻,队员激动了、国家扬眉吐气了、人民欢歌载舞了、我热泪盈眶了。

  《攀登者》告诉了我,只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努力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攀登者》观后感12

  说到国产军事题材的电影,迄今为止被网友和影迷时常提起的肯定少不了吴京的《战狼》系列和张译的《红海行动》。也因为这样,“战狼”吴京和“蛟龙”张译一直成为喜欢军事题材电影迷的话题。不少网友都在谈论如果“战狼”遇到“蛟龙”会怎么样?如果合作又将怎么样?从来没有合作过的两人在今年国庆档却连出两部大片,那么你会支持《我和我的祖国》还是《攀登者》呢?

  吴京,作为“功夫皇帝”李连杰和《叶问》甄子丹的师弟,他走了一条不是寻常动作演员走的路。两部《战狼》让吴京名声大振,直到现在《战狼》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和《战狼2》近57亿的票房仍然是强心针一般的振奋着国产电影。

  张译,电视剧中出现的角色不少,但是在电影大银幕中的角色并不多。然而说到演技,张译的却是无可挑剔的,在《红海行动》没有上映前,不少人对于张译能否演绎好“蛟龙突击队队长”杨锐都抱有怀疑,然而当《红海行动》上映后,口碑超过《战狼2》不少,不少网友甚至说两部电影就像“瑜亮之争”,如果当时两部电影同时上映,还真说不好谁才是票房冠军。

  每年的国庆档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国产电影,今年国庆档电影不少,主旋律的就有《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以及《中国机长》。除了《中国机长》是张涵予挑大梁主演外,《攀登者》和《我和我的祖国》都有着不少国内电影人参与,说是“巨星云集”丝毫不假,有不少网友甚至说这才是真正的“神仙打架电影”,而吴京和张译的合作更是成为了影迷们的期盼。

  本来想看吴京和张译谁是国庆档“黑马”的网友,如今却迎来了两人合作的两部影片,那么《我和我的祖国》和《攀登者》究竟谁会是国庆档电影的票房冠军呢?有网友可能也会看好张涵予、杜江、欧豪主演的《中国机长》,但是相对于更有竞争力的这两部,《中国机长》夺冠的可能性并不大,当然如果夺冠,那可真的成为“黑马”了。这里只说《我和我的祖国》和《攀登者》。

  一、《我和我的祖国》会是国庆档票房冠军吗?

  说到整容强大,今年国庆档的国产电影中能比《我和我的祖国》更强大的几乎没有。单说导演阵容,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七位大导演谁不是“杠杠的”厉害。有网友可能不认识薛晓璐导演,但是肯定知道她导演,李连杰、文章主演的《海洋天堂》,也肯定知道《北京遇到西雅图》系列,要知道她可是国产电影单片票房最高的女导演。其他那几位就不用说了,谁在国内电影圈不是厉害角色。

  演员的整容更不容小觑,除了吴京和张译之外,还有葛大爷葛优、黄渤、马伊琍、任达华、佟丽娅、杜江、周冬雨、彭昱畅、刘昊然、陈飞宇、宋佳、朱一龙等。影片用了七个小故事精彩的述说了与祖国大事件息息相关的七个精彩瞬间,用小人物见证大时代。

  整部电影老中青结合,在国庆节诸多上映的电影中算得上是老少皆宜,可以带领全家一起观赏的影视作品。迷弟迷妹们早就在周冬雨、朱一龙、刘昊然等明星的社交平台下留言说出期待,而对于葛优、任达华、马伊琍等老戏骨的期待也不小。张译主演的是张一白导演的《相遇》部分,和周冬雨、张嘉译、彭昱畅等演绎戈壁滩上创造传奇的“无名英雄”的故事。

  而吴京和马伊琍主演的是第三部分,由徐峥导演的《夺冠》,主要讲述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并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的故事。而葛优主演的是宁浩的《北京你好》,总之,七个小故事都在讲述着几代国人的不平凡故事。

  二、《攀登者》会在攀登上一个高峰吗?

  《攀登者》的导演是李仁港,这位拍过《见龙卸甲》、《阿虎》、《锦衣卫》、《鸿门宴》、《盗墓笔记》和《天将雄狮》的导演,独自承担起《攀登者》的重担。获得过多次电影大奖美术指导提名和奖项的他,这次会给影迷带来什么样的视觉震撼呢?

  说到参与演出的演员中成龙大哥的特别演出就不用说了,张译和吴京“蛟龙和战狼”合璧的《攀登者》,还有着章子怡、井柏然、胡歌、王景春和何琳等演员的加盟。剧组人员通过半个多世纪前后中国登山队两次登上珠峰的事迹改编,他们不仅要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也担负着国家的荣誉。

  北坡登顶在当时来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拍好电影,吴京、张译和章子怡对进行了各样的训练,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好这部《攀登者》。吴京“玩命”拍电影是众所周知的,为了拍好戏,吴京早就抵达了岗什卡雪峰,进行了半个月的极寒训练,为此他还专门去学了攀冰,怎么使用冰镐、怎样刨冰壁爬雪坡等训练。

  张译和章子怡为了这部戏付出的也不少,章子怡早就进入拍摄地适应环境体验生活,而张译更是因为拍摄搭人梯的戏时鞋子上有冰太滑,而赤脚完成了拍摄任务。这是国产电影中的第一部尝试登山题材的电影,电影的不少实景都是在和珠峰拍摄,对演员的身体要求自然很高。

  尤其当在采访中张译爆料:“吴京高原反应大失眠,晚上起夜大概要30次,完了还要担心自己,劝诫我吸点氧,然而我并不需要。”后更让影迷们充满了期待。网友们在纷纷调侃:“班长身体真的好,说话谈笑风生都不带气喘的,而京哥脸色一直涨红,千万要注意身体啊。”而吴京和张译哥俩在拍摄中同吃同住同工作的兄弟情深也被大家热议着。

  如今“战狼”吴京和“蛟龙”张译一口气合作的两部电影《攀登者》和《我和我的祖国》都将在本月30号上映,各位会更多地支持哪一部电影呢?当然也肯定会有不少朋友不愿意去体验国庆长假的“堵车”,呆在家里约家人朋友一部部的看电影,别说这两部,估计再来个十部八部的也都一起看了。今年的电影被饺子导演的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拔了头筹,如今票房已经近50亿,那么这次国庆档电影中会有超过《哪吒闹海魔童降世》的作品吗?

《攀登者》观后感13

  假期,我观看了电影《攀登者》,他们不畏寒冷、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的尊严,我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1960年,他们在食物匮乏、气候寒冷、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下,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从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他们在登山过程中,先遣队长不幸遇难,他在临终前,把登山的艰巨使命交给了下一任队长方五洲。方五洲带领队员们,没有食物就用雪充饥,没有梯子就搭人肉梯子。队员曲松林因为怕鞋上有冰太滑,又担心冰镐刺伤队友,在零下三四十度的.环境下,赤脚搭人梯,把脚都冻伤了,不得不截肢。在攀登途中,他们遇到了好几次雪崩,他们都顽强地生存下来。最后通过他们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登上了珠峰山顶,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高高的山顶。

  他们这种牺牲小我、为国争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我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攀登者》观后感14

  国庆期间,爸爸妈妈带我去看了一部电影—《攀登者》。

  1960年,中国组织登山队等珠穆朗玛峰,当时,尼泊尔等上了珠穆朗玛峰,并且说珠穆朗玛峰是他们的,中国就决定也要登上珠穆朗玛峰,在外国人面前展示我中国人的.真正能力。

  1960年的一个夜里,中国登山队三名成员成功登顶,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在方五洲救曲松林的时候,摄像机掉下了山谷,登顶了之后,没有东西拍摄,他们就拿了一个手电筒,把国旗放在电筒里埋在雪里,下山了。

  可是外国人不承认,在1975年,登山组委会书记又组织了一批人登山,包括第一次等的人,他们要走北峰登,北峰非常危险,尼泊尔是从南峰上的。第一次他们等到了大风口,因为有成员受伤,需要治疗,所以他们不得不撤退。第二次,一名摄影师带了一群年轻人登山,到了第二台阶,准备搭梯子,正当他们拍照时,队长被一个氧气瓶砸晕,为了不让摄影机带入深谷,牺牲了自己,他们也撤退了。

  每年有2个窗口期,都过了,暴风雨要来了,气象组说,等风暴过后就还会有一个短暂的窗口期。于是他们就坚持了下来,终于在1975年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同时还建了一个人造梯,插上了中国国旗,拍下了照片,纪念这神圣的时刻。

  不畏艰难,勇攀高峰,胜利终将属于你。

《攀登者》观后感15

  许久不动笔,主要是自身原因,不仅仅是懒惰懈怠,更多的是因为苟且麻木。而《攀登者》却是这些年来少有的让人想说几句的电影,谈不上直抒胸臆,但多少也有几分不吐不快的意味,究其原因大概是有代入感吧。有代入感就能激起共鸣,这也是一部好的电影所必备的,所以,虽然《攀登者》有诸如强植爱情线、配音不合拍、女英雄形象弱化、主角光环过重、部分演员文戏生硬、人物心理转折牵强等一系列已经被吐槽过的问题,但在我看来,仍旧是瑕不掩瑜,不失为一部近年来少有的励志佳片。

  最近两年,偶尔跟人胡乱吹牛说起自己当年跟车行走过川藏、滇藏、新藏等线路时,都能感受到对方微笑中看破不说破的礼貌。想想镜子中那个纯粹的、毫无波澜的中年妇女影像,也只能尴尬地笑笑,自嘲两句掩饰一下窘迫,闭了嘴。是啊,换位思考,一个我这样的人跟我讲那些“过往”,确实像是在吹牛,甚至就连多少年不换的手机抓拍的珠峰日落金山的微信头像,都像是生硬的盗图。

  生活,就像方五洲面前的那个锅炉,它热气腾腾地告诉你,你的位置就在这里,却冰冷刻板地拒绝给予任何解释。而我们大多数人,毕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标准的人性让我们畏惧未知,于是除了懦弱地接受,为了活着而用透支生命的方式机械地谋生,在按部就班中一点点地让感官钝化和习惯这种钝化,别无他法。最后终于“淡定从容”、“成熟懂事”,变成了“大家”希望看到的“众生”该有的样子。而方五洲却是“坚韧”的,为了一个“不甘心”,为了一个连希望都谈不上的渺茫的执念,20xx年的简单重复劳动都没有让他放弃一个“攀登者”的信念和锻炼,所以他是主角;方五洲又无疑是“幸运”的,他的时代没有35岁年龄线,他仍被时代所眷顾,这种柠檬式的感受也许年轻的90后或00后并不能充分理解,只是在他最后一次冲击登顶前与徐缨对话提及“20xx年”时,坐在我两边的陌生的同龄男人竟同时发出了叹息;也是这两个陌生的中年男人,在方五洲登顶后挖出20xx年前埋下的国旗并展开它时,又同时发出了喟叹。励志电影总归要给人以希望,正因为多数人的生活不是传奇或童话,人们才更需要感动,更需要源自真实的英雄给予的感动,唯有如此,才可以在碌碌中获得勇气来对抗生命的平庸和平庸的小挫败。

  屈松林是本片中形象相对最为饱满的人物,一半得益于编剧的高抬贵手,一半得益于张译的精湛演技。他是刚强的,像极了多数人的少年时代,他凭着一腔不怕死的少年义气率性攀登,他的身上不仅仅是那个叫做“屈银林”的登山队员的缩影,更是1960年、1975年整个登山队的缩影。他死死守在珠峰脚下20xx年看山、看天气,将自创的天气口诀倒背如流,支撑他度过这20xx年苦行僧般生活的,是血性的不甘和比死亡还要沉重的“愧疚”——为他没能以生命为酬抢救到摄影机。放在时代背景看,这种愧疚是对祖国的;放在生活中看,这更像是对自己的人生的,本可以轰轰烈烈成为英雄、让伙伴们成为英雄,却只能得到一个武功尽失、伙伴长眠的结局。这并不冲突,家与国、个体与整体、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本就不可全盘分割,他珍惜李国梁,因为后者被他视作了承载他精神、完成他理想、化解他执念的替身。李国梁的确做到了,以生命为代价的另一种形式的“实现”,仿佛命运的一个硕大的玩笑。作为一个经验丰富、深知情势的攀登者,他的很多看似武断的决策实际并不莽撞,抛去让人先入为主的“情绪化”,反而更像是“攻心”之道的战术选择,正如现实中1975年成功登顶的桑珠所说——当年的现实条件下,登顶靠的是“率性”。作为配角,他更像“众生”——“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求不得”,众生之苦皆缩影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他的转折来得有些生硬,这也是很多人的槽点,但我却并不觉得牵强。注意一个细节,屈松林拉回了李国梁的尸体,说他学会了“责任”,直到方五洲无线电汇报登顶前,张译的眼中再没出现过执着之光,李国梁牺牲的同时,屈松林这个人物的'热血支撑着的不甘、不甘支撑着的执念也随之逝去,他终于低下了头,向生活俯首称臣。形而上的“放下”很难说是否正确,之于更大的宇宙观来说,它当然是正确的,但又正如影片中所说的那样——“人类是要走向未来的”,这便离不开对历史的追寻和对现下的探索,这个过程并不简单轻松,它一定伴随着痛苦、纠结、反复和牺牲,放下了“执着”也便放下了某种勇气。年少时,常觉得要完成各种各样的“别人”的要求好难,如今回过头来看,人的一生,最难的是给自己一个交代,毕竟,囫囵地说服自己总归比内心里左右互搏、痛苦挣扎要来得轻松容易太多。

  我非常喜欢影片的结尾,毕竟中国人有“求圆”的情结。老年杨光在科技的帮助下,终于在近40年后拖着机械义肢成功登顶,这与人物原型是相呼应的,同时也应和了电影开始提出来的主题——“为了未来,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每个人都要有攀登者的精神”。在我看来,最为难得的是,终其一生,他终于给了自己一个圆满的交代。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个时代是真实的,这个时代里上演的这个无比美好的童话是真实的。适度的懦弱并不可耻,没有人说过只有活成“成功者”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但即使我们已经向生活俯首帖耳,找出无数的借口支撑自己的选择,仍然需要相信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以“攀登者”的精神拉动着时代巨轮,替我们负重前行,他们是父母亲人、是追求公平正义的先驱、是探索未知的引航者、是各个领域传播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他们是真实的希望之光。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趁着心头还有上午看电视和下午看电影的激荡,借用章子怡在另一部片子里的一句对白,为“攀登者”的故事,同时也是为这篇小文做个收尾吧——“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最后,影片有泪点,需多备面纸。

【《攀登者》观后感】相关文章:

攀登者观后感07-04

《攀登者》观后感05-23

《攀登者》观后感11-09

攀登者观后感11-28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05-08

最新攀登者观后感12-06

攀登者观后感15篇12-01

攀登者观后感(15篇)01-31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热】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