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优]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很多人观看之后都有不一样的心情。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
二号”载人飞船探索宇宙的片段,展现了当代中国人对先贤“上下求索,勇于创新”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节目开场,老年屈原在“岁月长河”里遇见了编订《楚辞》的西汉文学家刘向、承袭《楚辞》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仙”李白以及“天眼之父”南仁东。节目特别为屈原和南仁东打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天问”。他们的成年时代和幼年时代一问一答,交错呼应,最后共同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灵宣言中,正式开启《楚辞》的`识读之旅。其中最令我动容的一段对话是:
屈原:我提出了关于宇宙的疑问。
南仁东:我用一生在寻找答案。
“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中国人民历经磨难而不屈,中华民族历经考验而不衰,丰富的文化正是这其中内在的密码。迈步新征程,不断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我们的文化将更加饱满,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将更加昂扬。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
20xx年10月19日,今天是来到第三期陕煤集团班组长综合素质提升班的第五天,根据课程安排,上午我们一起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让我叹为观止,受益匪浅。
忠孝美德,千古流传。
大禹帝在带领部落的时候,他的人民都愿意追随他,视频中,他帮助老人,爱护子民,大家说出了追随有美德的人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心声,这也说明了忠孝在现在社会的重要性,这一品德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教育好我们的孩子,让忠孝品德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美德。
忍辱负重,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要学习司马迁在逆境中不怕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基本,想尽办法做好本职各项工作的前提下,增加提升咱们班组长的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安全管理等能力,让员工干得舒心,让企业获得效益,才能实实在在体现咱们自己的价值。
知人善用,戒骄戒躁。
在我们工作中,部分人员或班组长掌握一些技能后,就认为自己行,企业离不开自己,不去学习思考,不遵守劳动纪律等情况时常发生,不去与时俱进,最后很多这样的`班组长最终被淘汰。我们作为基层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学会知人善用,调动团队的力量,激发班组员工积极性,运用大家的力量去完成共同的工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可以塑造英雄,但不能夸大,英雄是一个标杆,抓基础,定标准,知行合一,才能出色完成班组的工作任务,同时也能让我们大家有方向,有目标地凝聚在一起,干好班组的每一件工作,对于自己的管理也是一种提升。
勤思敏学,取长补短。
诸多历史人物的成功与失败点,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总结得与失,才能不被历史遗弃,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总结前人的得与失让我们在今后的道路上少走弯路,避免前人的错误出现在自己身上。
优良的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精神口粮,作为陕煤优秀的班组长,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去学习感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3
6月10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摘得“白玉兰”的消息传来,“典迷”一片沸腾。适逢端午假期,《典籍里的中国》将于6月13日晚八点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五期《论语》。是的,“典迷”又有过节大餐了!
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尽管作者是谁至今仍无定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论语》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苟无孔子,则中国当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
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本期节目将以孔子和弟子之间的故事来讲述《论语》当中贯穿始终的“仁”的思想,致敬始终在历史的时空中凝望着我们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孔子一生传道授业,每逢杏坛讲学,四方弟子云集。《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弟子正是孔子思想和学说坚定的追随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本期《典籍里的中国》特别邀来四位读书人,大家在节目中不仅精妙解读了《论语》的核心思想和后世传播,还特别从孔子及其弟子关系的角度品读《论语》,带领大家感受孔子弟子响应老师召唤,凝聚在孔子周围,共同追求仁爱理想世界的生命历程。
《论语》现存二十篇,接近一万六千字,孔子的这些言论为从何而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介绍道:“《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里边就记载了孔子晚年的两个弟子,在讲学的过程中,轮流记录。看到这些材料以后,我们恍然大悟,孔子的弟子实际上是各有所记,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的来源。”
但凡读过《论语》,一定会对“子曰”印象深刻。透过那一个个“子曰”,今人能够感受到20xx多年前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不同弟子的鲜明个性:子贡“富而好礼”;颜回“贫而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路直爽而勇武,尽心尽力地保护孔子四十多年,以至于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能将如此多性格不一的弟子聚在一起,孔子人格魅力何在?《论语》中记录着颜回对夫子的赞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4
小时候写作文,但凡是遇上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用上的素材无非是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或者是喝雄黄酒、吃月饼、守岁等传统习俗。殊不知,在上下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中,还有史书典籍在历史长河里熠熠发光。
走进《尚书》、《论语》、《史记》等史书典籍,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璀璨文化和真实历史。
事实上,想要真正读懂典籍并非易事,而央视一套在大年初一重磅推出的文化类创新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系列”的最新力作《典籍里的中国》邀请实力派演员变身典籍名家,用戏剧化的舞台呈现典籍中的故事,之后再穿越时空,和当代主持人古今对话。用“戏剧+影视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字一句的台词对白中,让典籍里的生涩文字变得鲜活滚烫。
《典籍里的中国》选的第一部典籍是《尚书》,扛起开播大旗的演员是老戏骨倪大红,要知道,一档听起来严肃认真的文化类创新节目,开场必须要有两把刷子,拿出看家本领之后才能让观众心服口服。
如此重要的出场顺序,足以看出倪大红老师在业界的实力与位置。
事实上,倪大红的确不负众望,一生读《书》护《书》传《书》的伏生,本就是白发苍苍的.近百老人,在倪大红的演绎下,无论是拄拐还是作揖,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形体和语气都恰如其分,直扣观众心扉。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谁能想到一个讲中国古文学的节目,能让观众情不自禁泣不成声呢?
倪大红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简单的自言自语足以让人泪奔……“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
他扮成白发苍苍的老伏生,一辈子都在为《尚书》奔波,坚定不移地走在传承文化的道路上。当《书》在乱世之中未能保全时,他自责呜咽,那些恰到好处的眼神和动作,让撒贝宁忍不住落泪。
《典籍里的中国》,倪大红完美开场,伏生本生的形象跃然于屏幕之上,这得益于他根植于内心的文化修养,以及对传承文化的追求。
是的,这并非是倪大红第一次演绎有深度的角色,早在《北平无战事》、《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等优秀剧目中,他便通过塑造角色展示出了和时代气息完美融合的文化味道。
过往的角色经典又深入人心,能安静沉淀文化,也能不动声色将国民度收入囊中,还能扛起央视巨制综艺开播大旗,传承中国文化,以一己之力讲述典籍故事,“偷”走太多观众眼泪。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5
今晚,我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典籍里的中国》相遇,随当代读书人一起,进行一场穿越古今的对话。“贵五谷而贱金玉!”一句话仿佛浓缩了宋应星撰写这本书的理念。卷一《乃粒》,卷十八《珠玉》,宋应星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应星在6次科考失利之后,并没有因此颓废,而是在路途中看、学、思,在脚下的万里路上悟到了书卷上没有的东西,增加了未曾听说的见闻。功名利禄于宋应星已然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那份理想:五谷丰登,物阜民康。
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把“重农固本”视为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每朝每代人殚精竭虑,极具创新精神,接力传递责任,只为中华。宋应星与袁隆平跨越三百年的握手,不仅是两位科学家的`握手,更是两个时代的握手。他们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我们有幸生于这个时代,享受先人前辈的胜利果实,我们更要将发展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让科技再发展,让祖国再腾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学习的目的各不相同,也许有人想当大官,有人想当企业家,有人想当科学家,但希望当我们通过学习实现各自理想后,可以继续用我们所学知识回馈社会,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6
大家了解《本草纲目》吗?《本草纲目》是一部影响世界科技进步的奇书,它不仅是一部药物学专著,其内容还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冶金学、化学以及天文学、气象学等领域。先后被翻译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国文字,在世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我之前也不怎么了解,但是在这周我看了一个名叫“典籍里的中国”的文化类节目,了解到了《本草纲目》《楚辞》《史记》《论语》等等著名的中国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是撒贝宁主持的节目。每一期都会挑中国古代典籍进行戏剧演绎,介绍主要内容和作者的生平。
其中有一期节目,讲的是《本草纲目》。《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他父亲是一名名医。李时珍也十分想像父亲一样为百姓治病,但是他的父亲一心想让他读书,便对他说:“行医难,你不要像我一样,做一只逆流而上的船,你好好的读书,考取功名吧!”然而李时珍并不罢休。他三次向父亲请求,答应他去行医,他的父亲最终被李时珍的精神感动,问他:“你为什么要行医?”李世珍说:“我想造福百姓,给他们治病。”李时珍的父亲后来终于答应了。李时珍也随父亲四处行医,但是后来他发现,历代的本草书有许多地方有错误。他就下定决心,要修订一本新的本草书,以防百姓看病时抓错药。李时珍四处行医积累医药学知识,在民间搜索药方,历经年,终于写写出了一本部、52卷、近0万字的《本草纲目》,这本书首次将本草用纲目分类。当他要去印刷时,当地最大的书商对他说:“这本书有0万字,需要大量的精力和人力。我虽然想帮助先生,但是真的无能为力呀!”李时珍说:“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书商想了想,说:“如果能求到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人王世贞先生做的序,那同行肯定会竞相印刷。”李时珍听了之后,奔赴千里之外,去找素未平生的王世贞作序。他到了王世贞家,经过多次求见之后,才顺利地见到了王世贞。王世贞看了书之后,也被震憾,答应为他作序。但是李世珍担心这本书还有纰漏,又拿回去经历了十年,改正了一些缺漏,再让王世贞作序。终于书商胡承龙愿意印刷此书。然而,让人遗憾的是书刚刊印好,李世珍却撒手人寰。
在当时情况下,写《本草纲目》十分困难。但是李时珍不畏困难,逆流而上,最终终于刊印出版。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要是他没有这样坚强的意志,我们可能就看不到《本草纲目》这样的著作了。
我以前一直不知道坚持究竟是什么意思,李时珍的故事让我知道了:坚持就是不怕困难,不放弃!坚持,就是将自己喜欢做的事一直做下去!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7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一档全新大型文化类节目,以多舞台、多场景、古今对话的创新方式出现在大众眼前,刚播出便收获了4。5亿的播放量。
节目将聚集多名演员来演绎典籍里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借由不同时空坐标里写书人、读书人的闪亮故事,让经典照进现实,展现经典书籍中的中华文化。
当我初看这个节目时,我的感觉是:惊艳!首先,节目的场景设计十分巧妙,甚至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为了让观众沉浸地走进历史,确实做了很多考虑,旋转式座椅就是一大体现;其次就是演员的深情演绎,古人的情感复杂,不是那么容易揣摩的。
比如最近一期中的`“伏生”角色,伏生作为一个心系《尚书》且年过九旬的老人,其扮演者倪大红老师需要从人物心理、语速、动作快慢等多个方面考虑如何去展现人物形象,这很考验演员的职业技能和其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同时,我们从节目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观众都被伏生的“舍命护书”所感动,热泪盈眶,这也恰恰满足了我们一点点的精神需求。生活在快时代的我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品读经典,这个节目也正是一个好的契机,我们需要感谢这个节目,感谢这种创意!
节目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几句:“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典籍不仅仅是一本历史悠久的书,他蕴含的更多是一种智慧,一种情怀,一个国家的象征。希望中国文化能够在各辈人的努力下薪火相传,经久不息!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
“上古先贤的言行,记载在《书》里,让后世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这是出自节目中倪大红老师饰演伏生的一句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由深入浅地阐释了读《书》的好处。由典籍,到个人,到社会,到国邦,到文化。读《书》如此,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更是如此。
“典”始于夏禹,是国家的告示公文,相当于如今的法律。《尚书》对我们当代人而言,其思想已深入人心,或为铭记的道德、或为市井风俗。伏生一生辗转漂泊,最后在秦焚书之际藏《书》于墙缝,是对“典”的传承;而子康沉于享乐、碌于打猎,竟误失国都,沦为历史的反面教材,是对“典”的失格与轻视。因此,传承典籍,需要我们常备在心。
下面将从节目制作这一角度来谈谈我的感受。
节目的流程为:舞台剧准备——舞台剧——撒贝宁(现代读书人)的思考。从舞台剧说起,撒贝宁对伏生的恭敬、对武王的崇敬我都能感受到,但他的演技与倪大红老师简直格格不入。倪大红老师饰演的伏生真是演技精湛,无论语言还是动作,都十分契合伏生形象。当然这仅仅是个舞台剧,过分苛刻也实在不近人情。
还有一些关于历史问题,相当于一些对节目的建议。开幕王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其表现的表情是激动喜悦,但我觉得如果从王圆箓这深挖,其实更能表现《尚书》这些典籍的来之不易。王圆箓将藏书卖给外国人斯坦因,而打动他的仅仅是四块马蹄银和三十英镑,后《尚书》等一批古籍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运至北京,谁也不知道它们遇到了何等的坎坷。“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陈寅恪)。若能将典籍的辗转讲得更丰满,我相信更能丰富《典籍里的中国》。
从焚书坑儒、文字狱到开放、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史,对应着的是从命运多舛刀步步走向复兴的华夏,其实给观众的印象更深,毕竟典籍里的中国突出的是“中国”二字(“中国”是被修饰语)。
另一件事是武王伐纣,帝辛(纣)在中学教材里是昏庸残暴的暴君,但自从周朝开始就有人为帝辛正名,与武王的纠纷出于文王。《史记》中记载,商末周部落渐渐强大,严重危害到商的统治,于是帝辛将文王捉进监狱,周人上供金帛才勉强换回文王的命。
教员曾说“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做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史书说:周武王伐纣,‘血流漂杵’,这是夸张的说法。孟子不相信这个说法,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帝辛将商朝版图拓展到长江一代,他对于后朝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历史向的节目,其实可以再严谨些。
最后谈谈植根与华夏民族心中的儒家文化,这里说的是春秋孔子的“礼”文化。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人们指出“礼”的特征是“别异”和“辨异”。简单来说,“礼”即“周礼”,是划分阶级的表现,各个阶级有个各的“礼”,而不是我们常说的“待人以礼”“礼仪”。相比之下,墨子的“兼爱非攻”才是站在当时人民的一方,但儒家毕竟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这也难怪儒家要骂墨子“无君无父”“禽兽”了。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流传至今,统治阶级的功劳貌似更大(如佛教、东主教)。我们现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应一妄贬低,也不应不假思索地拔高
比起从典籍里看中国,我更乐意从人民和历史看中国。因为典籍是可以拟造的,正如“典”的造字法,而历史不是可删可添的,不是虚饰。况且,人民不是睁眼瞎,一切谎言都会被无情拆穿于众目睽睽之下。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9
今天上午我回看了央视的一档文化栏目《典籍里的中国》,本期选取的典籍是《尚书》。《尚书》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祖,的确堪称典籍。这个节目采用了让现代读书人穿越的方式,实现了现代人与西汉时《尚书》护书人讲书人伏生对话,以此来诠释《尚书》里边的经典要义。其中有两个主要场景,一个是通过王维的画作《伏生授经图》,引出项羽放火烧咸阳,使得许多珍贵的书籍被焚毁,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内,若干年后已经有部分竹简被毁导致内容散佚,又恰幸汉文帝重视文化,派晁错向伏生学习《尚书》要义,也为《尚书》的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话说回来,《尚书》何以会成为经典?最主要是思想上意义深远。比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就是最早提出的民本思想,它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相同的,都在强调人民在一个国家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主旨的表现是通过对《尚书》里边的《牧誓》演绎诠释的。商周之间的“牧野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其中突出了以民为本民心所向的'重要性。另一个内容的展示是《禹贡》,这个故事是通过大禹治水来告诉后人划分九州的史实及意义。那是我们中国最初的疆域划分,在此基础上,我们中国经历了千年的疆域演变,分分合合之后形成了统一的大中国。
这个节目最大的意义是通过对典籍的诠释,来告诉今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以及沉淀出的民族精神。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但同时,我也觉得,观赏这样纯文化节目的观众还很有限,毕竟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理解是极不到位的。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对《尚书》进行独立阅读的人,恐怕在学历上至少要高中学历,能够理解精髓就需要专业能力较强的知识分子甚至专家教授了,所以《典籍里的中国》能够像《百家讲坛》那样,使历史文学在一个节目里获得普及和推广,这是比较有意义的。尤其在娱乐泛滥的今天,我还是比较希望主流媒体能够多一些这样的节目,努力扭转一下青少年过于关注娱乐八卦的不良形势。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叫作《典籍里的中国》的电视,它是一部讲述中国古代典籍的综艺。
首先,会播放一个由中国国家戏剧院院长田沁鑫组织的典读会,以此来知道演员们吃饭于这本书的理解。典读会过后,便是话剧正式开演,撒贝宁以穿越的方式与古人相见,共同探讨经书、古典的奥妙,其中,有英勇无畏、“三过家门而不回”的大禹、满腹经纶、周游列国的'司马懿,中间,还会穿插着专家们的讲解,节目最后,还会对此做出总结,《典籍里的中国》记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以穿越的形式表达了当代读书人对前人的敬佩之情,我相信,每个人观看时,心中都会有一股骄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或许是对祖国的骄傲,或许是古人远大理想而自豪,总之,都是因为中国。
《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档特别的综艺节目,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趣有味,有知识,更多的是对古人的尊重,既让我们觉得庄重无比,又并非严格。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1
该节目创新性地将电视拍摄、戏剧拍摄以及电影拍摄几种拍摄手法融为一体,拍摄过程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现代影视技术手段,将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呈现出电影般的效果。
运用古代和现代交融的方式,让故事的场景自由切换,缔造一个时空穿越,古今对话的全景式独特舞台。
绝粮七日,追寻大道
由于陈国内忧外患,地小兵微,孔夫子的“仁政”在此地很难被实施,于是他们一行人决定离开陈国前往楚国,途经蔡国的时候,被围困导致断粮。
离开陈国,其国亲吴派害怕有了孔夫子的辅佐楚国会变得更加强大。于是他们便派兵围攻孔子一行人,逼迫其改道,不让他们去陈国。孔子及其弟子在蔡国幽谷这里被困整整七日,粮草断绝,几乎饿死。
七天滴米未进,一行人大多饿病了,很多人都直不起身子。弟子仲由心中十分不解,愤愤不平地质问孔子所追求的天下大义是不是真的存在。
孔子则感叹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从而化解了仲由的疑惑。虽然追寻大义的道路十分坎坷,但孔子的弟子们毫不动摇地追随他,一路对孔子保护有加。
而孔子也身体力行地诠释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美德。被困幽谷时,一碗清粥,众人共食。
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要安贫乐道,小人才会在不得志的时候想入非非,从而胡作非为。
这是孔子在遇困幽谷的时候教给其弟子仲由的道理。
孔子的这些言行展示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对后世影响深远。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成为我的“追捧对象”。“补课追剧”,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撒兄”的角色。几千年来,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历史,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让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
当代读书人,应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今天我们品读典籍是在探寻古人精神和当下需求的一个连接点,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强党性、悟思想,亦与读典籍“异曲同工”。百年xx,恢弘磅礴,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以史为鉴,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该传承好、守护好、开创好我们党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读《尚书》,应有“知先贤治政之本,知个人修身之要”之“传承精神”。
打开《尚书》我们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源头,“中国”一词,在文献中最早出现在《尚书》里,“民本”概念,最早就源于《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广大党员干部要传承共产党人的忠诚基因,深刻领悟我们党以忠诚经受考验、以忠诚战胜困难、以忠诚发展壮大的道理,坚定信仰、坚守信念,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广大党员干部要传承共产党人的奉献基因,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诠释党员干部的“成就感”,牢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扎根于心、生发于情,真正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广大党员干部要传承共产党人的奋斗基因,要时刻保持奋力向前的朝气,做到实干担当、奋发有为,主动扛起时代重任,叫响“我先上”“跟我上”“一起上”,在“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不辜负当初入党入职时的铮铮誓言。
读《本草纲目》,应有“寿国以寿万民,寿万民以寿国”之“守业精神”。
时珍曰:“医者贵在格物”,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天下医书,利益天下,当天下共修,世代永新”,无论是古代医者李时珍,还是我们新时代党员干部,都应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精神中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关心民生的守业精神。“守业”即是“守住初心”,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查处了许多党员干部,他们没有守住初心,倒在了利益诱惑的“橄榄枝”面前。广大党员要深知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既然走上了为民服务的.岗位,就要切实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守业”即是“守好事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种出丰硕“果实”,有的党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万万不可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管是再小再繁琐的工作,都要认认真真地做完做好,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迎难而上,只有真干事、干成事,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守业是最好的传承,进入新时代,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笃实力行,厚植人民情怀,诠释担当本色。
读《楚辞》,应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创新精神”。
两千年前屈原仰望求索,问天、问地、问人,而如今中国航天探星揽月,中国“天眼”就是求索的眼睛,“天问一号”就是求索脚步。而我们,向那些仍不停奔跑在创新前沿的“赶路人”致敬的同时,要做好新时代的“赶考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本领恐慌,在任何时候都要养成善于学习的习惯,当工作业务方面缺乏经验时,要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向领导、同事、群众虚心请教,找准薄弱环节不断改进,结合自身的优势创新谋划工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不能没有“拼劲”“闯劲”,更不能搞新形式主义,在关键时刻要有“站得出来、豁得出去”的担当魄力,抵住压力,才能促进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做到在工作中不仅有思路更有“套路”、有想法更有方法、有态度更有高度,不断增强创新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才能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推动创新发展。新时代的我们,应建立“求索观”,用民本思想指引实践,让创新精神创造价值。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3
敦煌,莫高窟。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万卷典籍,千年洞藏,霎那间出露于漫天玄黄之下;如今,一万五千余卷典籍被奉之高台,为国人视若国宝。这些典籍,构筑成了中国的精神高楼,熔铸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书》,便是这烟波浩渺的中华精神之海中激腾的一浪。
《书》,即《尚书》,文化元典、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翻开《尚书》,有“禹敷土,高山刊本”,有“称尔戈,比尔干”。犹记大禹治水,开九山,通九河,定九州,在中华大地谱写一曲壮阔激昂的歌曲,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人定胜天”的豪情与壮志,更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犹记周武王牧野一战,即使天降大雨、占卜凶兆,他也没有退缩。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天意,实为民意;真正的天道,在于民心。由是,他得以得民相助,攻入朝歌,去创造自己的伟业。《尚书》由八千多篇浓缩为百篇,倘若其没有流传后世,这对于这个世界将造成多大的损失!也许我们看到黄河流深,不会想起为此奋斗终生的.大禹;看到殷墟遗址,不会想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尚书》实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看着眼前的尚书,你是否想起它背后的那些人?无论是石刻的,竹书的,纸印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伏生,视《尚书》如命,当秦的火把逼近,他将《书》藏于墙壁中,只为护得文化传承的星火不灭。伏生授经,不仅仅是传承文化,更体现了一个老者对文化的热爱,一个后生对文化的敬畏,一个王朝、一个民族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无论是孔安国献孔子家中的《尚书》,亦或是唐朝刻下开成石经,都是文化的传承。向他们致敬,因为他们,中华文化的天空中,又多了一抹亮色。青石刻经,他们,永存青史。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在文化的代际传承中,我们要敬畏典籍、敬畏文化。丘吉尔有言:不伴随力量的文化,终将成为灭绝的文化。倘若只将典籍存于图书馆中束之高阁、只将足迹埋于图书馆而不刻入人们心中,只怕叹息也是枉然。我们对文化的态度,如果变成只有早自习和晚自习,强迫人民去学习,人们就会想要逃走。真正有力量的文化,当是铭记在人们心中的文化,所以最好的态度,就是人们始终对文化保持一种亲切感。我们很高兴看到《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典箱里的中国》为爆款IP,这不正意味着我们这个民族对文化的亲切感正与日俱增吗?这样的文化,才称得上是有力量的文化;这样的民族,才称得上有力量的民族。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4
到底什么是中国?我想,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名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
傍晚,一家四口人围坐在沙发上,对着电视津津有味的看着《典籍里的中国》。这是大年初一刚推出的综艺节目,也是刚刚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说,节目的进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台话剧表演,跨时空对话等方式,是观众有了沉浸式体验。
当然,这第一期的内容也是干货满满。由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叙述了他如何保护《尚书》传授《尚书》。秦末楚汉相争,民不聊生,伏生为了保护《尚书》,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颠沛流离,其间伏生的爱子为了保护《尚书》与土匪搏斗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烧《尚书》取暖,最终永远地留在了荒野。而当战乱结束,伏生回到家乡,凿开墙壁,却发现被他藏在墙壁里的尚书早已残破不堪,只剩下2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传授尚书,希望尚书能够永远地流传下去。浮生活了90多岁,有90多年一直在读尚书,20多年的颠沛流离,只是为了保护尚书,若不是因为尚书,伏生的'儿子和妻子也不会死去。可是伏生却不后悔,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气啊!
其中还有几个片段,是属于尚书部分的禹贡还有牧誓。其中大禹划九州,周武王与纣王的牧野之战,至今还使我的眼中含有泪花。结尾部分,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向伏生介绍尚书自西汉以后的传承过程,其中不乏多种坎坷,直到唐代,还有人在一块大青石上刻下了尚书,为开成石经。华夏经典,弦歌不辍!
如今我们更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过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
长江的源头在哪儿?为了探寻这个问题,中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仅凭一双脚走了两年。
三百多年前没有现代先进的测绘手段和精密仪器,没有国家人力物力支持。仅靠着一具血肉之躯、一个崇高的理想、一个团在心头的谜,徐霞客毅然走上一条漫漫追寻的长路。
小时候,徐霞客的理想就是追根溯源,千百年来所有人都说长江的源头是岷江,可是否真实,无人证论。探寻长江源头,走遍祖国河山,是他的初心;纠正谬误,向世人证实“长江的源头是金沙江”,是他走出的第一步。两年,万里长江,沿路全靠步行,这使得徐霞客的脚落下病根。
他走遍祖国河山,绘制地图,详细记录真实数据,不怕苦难,初心不改。这些文字后来汇聚成中国地理巨著《徐霞客游记》,写后半部分《万里遐征》时徐霞客已入晚年,双腿不能行动,病入膏肓,许多人劝他不要走了,他不假思索地摇头,声声铿锵:“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我的理解是:大丈夫应把心血和生命倾注于国家,朝朝暮暮,与山川湖海作伴,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徐霞客游记》实实在在是用双脚走出,用心血沥出的`。这是一条悲壮的路,为后世地理学做了厚实的铺垫,推动了中国地理学发的进步发展。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徐霞客,一个游人、文学家,也是一个坚守初心的地探索家。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相关文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09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10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05-20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05-22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篇03-16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篇06-16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篇06-12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篇06-10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9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