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观后感

时间:2024-09-05 20:46:4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芳华》观后感10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芳华》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芳华》观后感10篇

  《芳华》观后感 篇1

  分了三次才看完冯小刚的《芳华》,之前被炒得很热的一代人的青春和情怀,整部片子平稳细腻甚至有些压抑。

  在豆瓣电影上看了一个问题:“在这部电影中哪一个细节最打动你?”

  那个细节最打动我,应该是精神有问题的苗苗独舞的那一段,一个从来不被爱,从来被压抑的女孩内心的火热和生命力在这一个瞬间蓬勃而出。一个从来没有被善良对待过得人更容易识别善良。苗苗一直以来就没有被善待过,所以,当刘峰习以为常的向对别人一样对她好的时候,她能很快的感知到这份好,当然她也贪恋这份好。是啊,哪个人的心里不渴望被爱 ,只是有些人心里安全,所以遇见喜欢人能很好地信任别人,有些人心里没有那么安全就会带着小心翼翼最后还是伤人伤己,这感情中滚雪球效应是如此的明显。我也要自己把自己的内心填不起来,让它越来越完整饱满。从别人那里借来的温暖始终是照不亮自己的内心 ,一舟只载一人行,其实想想自己一直都是被爱着的呢,何必要让天性的悲观部分坏了自己。要相信暗示的力量。

  还有一个部分,快结尾的时候,何小萍问刘峰:“你过得好吗? ”刘峰说:“那要看和谁比,要是和躺在这里的这些兄弟比,那就是太好了”都说幸福与不幸福是很大的程度是取决于比较的对象,如果一个人内心对于到达幸福的'设定值低一点,那么就应该能更容易感到幸福吧。

  说实话,相比于这部电影,我更喜欢之前看过的《无问西东》,那里面有更多爱与正能量的传递,这里面也有,只是这里面的两个主角活得都很压抑。不过,这也是人物本身的性格和内心强大程度不一样,这里面的两个主角,都是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压抑自我甚至忽略自我内心的人,而《无问西东》里面的主角们不管是在那个年代做出的决定基本都是遵从自己本心的。确实,有很多时候,内心是有张明确的地图,我们觉得不快乐恐怕是我们忽视了倾听内心的声音,或者没有勇气和力量去将内心的声音变成行动,变成现实吧。

  最后,就这部电影的两个主角不太顺畅的遭遇,我只想说“善良必须有刺”。

  《芳华》观后感 篇2

  今天,20xx年12月17日,周日。带女儿去望京华谊兄弟影院观电影《芳华》。我是12月15号从网上订的票,当时已经没多少剩余的座位可选,这是我平时买电影票所少见的,可见这部电影还是颇受欢迎的。

  进场以后感觉座无虚席,以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为多。没有毛孩子在场,整个观影过程很安静,一刻难得的寂静。坐在我旁边的女儿不停地抹眼泪,这也是以前带她看电影时少见的,虽然她有点多愁善感的性格。

  我没有体验过部队生活,也没有什么文艺细胞,但还是被电影多里描述的那个我们所经历的的时代气息所感染,想起自己学生时代诸多往事。在订票APP格瓦拉里看到电影《芳华》的一句推广词: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生活在现在这个物质丰富但心灵孤寂的时代,对过去的那些人和那些事的回忆会给我们些许的温暖和慰籍。

  电影放映结束的'时候,韩红演唱的片尾曲《绒花》响起,不像以前看电影,这时候大家纷纷离场,而今天很多人坐着不动,似乎还沉浸在故事的情节里,或者是被熟悉的《绒花》的旋律所吸引。我自己也想静静地坐一会,缓缓神,从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个年代里走出来,回到现在这个纷繁复杂的高科技时代。面对我们的同类已经够复杂够闹心的了,很快还要面对和我们一样高智商的机器人,想想就让人更加头疼。

  不由得感叹我们已经昔日的芳华不再,已是人到中年,只有对过往的依稀记忆,而且似乎越来越模糊,有时候感觉已经怀疑自己的记忆是不是真实地存在过。

  片中《送别》和《绒花》两首老曲子勾起我无限的回忆,思今抚昔,感慨良多。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还是需要去面对。一句话,感恩知足,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再加一句话,感谢冯导,他总是能以他的良知给我们以不断的惊喜,让我们一次次地感动!

  女儿回家之后,从亚马逊上订购了几本严歌苓的小说电子书,我家的文艺女青年似乎对我的马鞍山老乡严歌苓女士的小说和编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估计是又有了什么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今天的芳华是属于她们这一代的。

  她们是幸福的一代,还是我们是幸福的一代,现在想来是很难评说的。也许是各有各的幸福,各有各的不幸,但从内心我希望他们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幸福、更幸运。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里青春吐芳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芳华,即便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永恒的记忆,也让我们内心温柔缱绻,永志不忘。

  《芳华》观后感 篇3

  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电影《芳华》昨天上映了,轩主也赶了一回时髦,昨天晚上买票去看了冯小刚这部新片。由严歌苓创作的小说已经看过,电影是严歌苓和冯小刚联手打造的,也是他们对于自己那个时代的一种总结吧。

  说实话,电影并不特别吸引人,也没有大片的那种震撼感。可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还是把人带入那个特殊的的历史时代,这也许就是编剧、导演的本意所在吧?

  电影浓墨重彩的描写了部队文工团的好人刘峰,还有文工团的几个女演员。好人刘峰被称为“活雷锋”,在那个年代这是个了不起的称号。记得轩主小时候学习就号召“学雷锋,做好事”,雷锋精神可谓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而被称为“活雷锋”的刘峰也就理所当然的应该是一个完人,不能有自己的私生活。这就是刘峰的悲剧所在。女一号何小萍是刘峰带到部队的新兵,不知道为什么,她的到来却引起了文工团老战士的一致反感,所以何小萍在部队过的并不如意,好像人人都在故意针对她一样,当然,好人刘峰除外。何小萍的一切都成了别人嘲笑的对象,因为身体有味道,跳舞的是时候没有男演员愿意和她跳,还是刘峰出来拯救了她。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恋爱是一种罪过,特别是部队这样一个雄性云集的场所,女性凤毛麟角,而文工团却又是女性集中的地方,所以必须严格控制恋爱风气的蔓延。所以当刘峰抱了林丁丁之后,被严肃处理也就不奇怪了。当然,领导还是手下留情了,并没有开除他的军籍,只不过把他调离了文工团。何小萍在唯一的朋友离开之后,也失去了留下来的理由,所以才有了她去卫生所的一幕。最起码在卫生所,通过自己的`努力,何小萍融入了所在的群体,这和她在文工团的遭遇大相径庭。

  说句题外话,看了好人刘峰的遭遇,轩主有些明白了早些时候退伍军人闹事的原因了。一个过去总是模范的军人,一个战争中立下战功的英雄,却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处处受到刁难,怎么能够让军人安心?而我们整个社会仿佛已经忘记了他们,这对于他们是不公平的,对整个军人团体也是不公平的,我们不能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

  当然电影也有一些细节值得磋商,比如说电影中说好几个战友的亲人都解放了,言外之意是她们的父母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在那个年代,政审如此的严格,亲友中有问题的人肯定不能进入部队吧?那个年代讲究一个“根正苗红”啊!当然如果是大人物另当别论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代人的芳华终究会有落幕的一天,愿芳华能够被人重温吧!

  《芳华》观后感 篇4

  本来没有打算去看冯小刚的这部电影,好几次从电影院出来,那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的感觉让我决定以后,不再看国内那些所谓大导演的电影。

  昨晚无意中看了一篇严歌苓的介绍,这部电影是由她的原著改编而成,而且有好多电影都是出自她的作品,比如《金陵十三钗》、《归来》、《天浴》、《一个女人的史诗》、《少女小渔》,电视剧《幸福来敲门》也是由她的原著《继母》而改编。好奇于这是怎么样的一个女人啊,心中不免泛起了倾慕之情,便决定去看看。

  当《芳华》电影结束,灯光打开,我却还沉浸在其中,不愿离去,但想着在外等着的亲人,我站了起来,环顾四周,前后好多人都还坐着,盯着屏幕,或许片尾的歌声也是值得回味吧。

  主人公刘峰与何小萍命运的崎岖坎坷,没有向现实低头,让我由衷佩服。一个把“好人”做到了家,另一个坚持做自己,历经欺凌、磨难、诬陷后,能够以一颗宽容、平和的心面对,最后,两个人不求名份的相濡以沫,这种情感,无法用语言形容,只是真的很扎心,有几个片断,让我抽泣不止,当意识到自己泪点低而特意控制一下时,却也感觉到了周围不止一人的哽咽声,这部片子的确值得看一看。

  第一个让我流泪的'场景是,何小萍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给她的父亲写信。入耳的一字一句让我难受的不能自已。她所受到欺凌时缄默的表情,真是揪心的痛。她的孝心、她的坚韧、她的忍耐让我之动容。

  第二个扎心的片断是,当他拖着伤残的身体,一手拎着水果,慢慢进入病房看到精神失常的何小萍时,默默的牵着她的手坐在凳子子后,把头扭向一侧,哭了。印象中这是看到他唯一一次流泪。

  还有几次,鼻子酸酸的,泪水轻轻的滑落,那是感动,是发自内心的钦佩。

  无论曾经得到过多少荣耀,无论曾经在战争中受过多大的伤害,也无论你曾经为这个和平年代付出过多少,终究也抵不过现实中的背景和关系……

  刘峰拖着残缺的身体一个月300元,却被现在所称呼的城管讹诈1000块钱,多么残酷的现实。

  在墓地,何小萍问他,这些年过的好不好的时候,他是这样回答的:“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那要看跟谁比,与长眠与地下的战友比,我能说不好吗?”

  结尾的画面定格,让我思绪万千。因为爱,两个伤痕累累的灵魂相依为命,彼此成了唯一的依靠。

  这应该算冯导除了《集结号》外又一力作,那一种悲凉演绎的透彻心扉。

  《芳华》观后感 篇5

  电影芳华是一颗催泪弹,对老年人有效。

  影院散场灯大亮,别的观众陆续离座出门了,银幕上快速走着演艺人员名单。

  我们一家仍然静静坐在座位上,我和妻两张老脸上流淌着泪水,老泪纵横。女儿递过來两张手帕纸,轻轻地说:爸爸,妈妈,我们回家吧。

  看电影流眼泪,许多年前的事,卖花姑娘。那时,妻伤心落泪,我笑话她。普天之下受苦受难的不计其数,犯不着,那该得流多少泪水呀?

  时隔这么多年,芳华的导和演们,用艺术挖掘深埋在心底的记忆唤醒沉睡的芳华,赚取票房同时赚取眼泪。芳华故事模糊了,隐隐约约只记得男女主角在公园长椅上的依偎。至于为何流泪西里哗啦,孩子们不问老伴也不相问,只是默默地走出影池。妻想起了什么她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为什么流出了泪水。不要轻易拮责男儿有泪不轻弹,只为触动伤心动情处!

  人生七十春秋,或坦途或山路崎岖十八弯,走过太多的'风风雨雨,经历无数的奋争和曲折、无奈和无助、歧辱和诬毀、恋和失恋、苦楚和痛快、不幸和幸运、乃至饥饿、寒冷、病痛、贫穷和劳累,付出比别人多的付出收获比别人少的收获,酸甜苦辣唯已自知。劫难与欣运交互、芳华与坼磨共存。本來,这些己然忘却已然封存不忍堤起。是芳华的艺术家们硬生生地把刻印在脑核桃体深沟的记忆给挑了出來。情何以堪!而,各人有属于各自的芳华。每个人的故事,都足够写一部小说拍成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

  至少,我们奋斗过努力过,沒大建树,做过错事蠢事,但沒祸害过社会祸害人。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或能做得更好。曾有街坊女士对妻说,你家王师傅对我们有恩,我家老爷子是他帮忙送上山坟碑上的字是他刻的。文革开始时,我十几岁时在望省斤山顶上民办小学教过半年书,一二三年级.二十多个孩子挤在一间茅草屋里读书。离开那里五十多年沒去过。前不久老妹随团到望省厅山顶旅游,当地人远远地指着她,那个高个子是王老师的妹。乡亲们还记得我。这就足够了,这就是属于我的芳华。说什么呢?唯一可以对孩子们说的就是,我爱你们。

  走出电梯,明嵋的阳光照耀在华润万家广场花坛里的花朵上,一派芳华。

  《芳华》观后感 篇6

  每个生命都有终点,从出生那一刻,我们就开始走向那个点,一步一步、越来越近......

  所有的人和事和物,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消失殆尽。我们想铭记,把他们写在羊皮卷上、刻在石碑上、写在古老的纸张上,最终还是被时间的长河洗劫一空,只言片语中,仿若还能看到,曾经的芳华。

  都说岁月无情,其他它已经足够小心翼翼,每个变化都细微到让人不易察觉,好像变化根本没有发生,好像一切还是从前,对于它的鬼斧神工之笔,我们常常掉以轻心,直到拿出老照片......

  也许敲击这行文字时,有道皱纹已开始酝酿,试图混进某个好看的地方。

  窝在家里看余华的《兄弟》,比起《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好不容易略显生机的一部,看得舍不得出门。在毛毛的再三催促下,放下书,打开门,毛毛短短的小尾巴不停的摇啊摇,舌头开心地伸出来,爪子抓着地板360°打转,一圈又一圈,抓的地板吱吱作响。这家伙,一出门像脱缰的野马,四爪并用一个劲儿往前奔,忙不停歇的兴奋着。溜好毛毛,索性去看部电影。

  旁白说:不想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然后电影落下了帷幕。

  这样的.定格应该是最好的,脑海中还是穗子好看的刘海,丁丁爱笑的酒窝,小萍惊艳的舞蹈......彷佛他们不会老去,永远定格在青春,是回忆起来都会自带光芒的芳华。少了男一刘峰,哦,原谅我讨厌老好人。

  看好电影回去路上,已经23点多,遇到一位老人相向而来,70多岁应该有的,总觉得不对劲,这个年纪,这个时间点,一个人在行走,转过头去,老人双手装在棉衣口袋,踽踽独行。本想去问老人是否需要帮忙,是不是跟孩子吵架离家出走?他已经走出蛮远了...... 或许也是在回忆。

  冬季马路旁昏黄的路灯,总是容易引发回忆。

  莫名其妙涌现几个问题:

  人为什么活着?买房买车吗?

  怎样才算是在活着?有生命体征就算活着吗?

  要下一代的意义是什么?繁衍生命、传宗接代吗?

  显然以上答案绝不能使自己满意和信服。

  想起月初公司组织去褚橙庄园游学,褚老马老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那就增加生命的厚度。马老后来又用自身的例子告诉我们:生命的厚度增加了,也可能反过来增加生命的长度。

  向死而生是不是说,把每一天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去珍惜,去淋漓尽致的活着?

  如果把生命的尽头确定在某一天,再反过来生活,我们是不是就会更加努力、认真对待每一天,把生命的每一天都燃烧透?

  《芳华》观后感 篇7

  这次,校园安排全校师生去电影院观看一部名叫《飞扬的芳华》电影。

  影片的最初一会儿就让咱们理解了这是一部写支教日子的电影。支教日子的艰苦从第一天就开端了。学生将饭递给封教师时,只要一碗没有多少油的菜。封教师在咽下一口饭后的场景让我感动了,学生在封教师饭下竟藏有“肉”。要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中“肉”是多么地宝贵。这样的开篇也让我对他们支教日子的火急想了解。

  “校长妈妈”是如此地忘我,她扎根于大山之中便是为了孩子,患有肺癌的她顾不上去看病,在一次为校园弄排水水沟时,她在雨中忽然晕倒了,我的心都颤了一下。这是多么好的一位校长啊,怎能就这样倒下!而之后身体虚弱的她在刚康复了一点后,又投入到了作业傍边。她倾泻了自己的汗水在教育上,这便是底层教师的一个缩影。

  暴雨降临之时,孩子们都还在厨房协助,房子在这时变得岌岌可危。果子教师立马命令让同学们从速脱离屋子,大多数孩子都有秩序地逃了出来,但仍有一个小女子还未出来。娇娇教师发现后毫不思索就冲进去救孩子。房子顷刻之间倒塌了,我的眼睛一会儿湿润了。她的举动是多么地感人。一起也惧怕这位教师就这样走了,幸亏还没事。揪着的心一会儿舒坦多了。她便是一位美丽而勇敢的人民教师。实际中便是这样,有些教师便是在自己的作业岗位上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

  山娃子是一位如此明理的小孩子,在“校长妈妈”患病时,打着手电筒一个人在河里寻觅石蚌来给“校长妈妈”弥补养分,他为了“校长妈妈”也居然把作业本撕了来补窗子上那些破洞,而作业他则在那些河里的大石头上完成了。鳞次栉比的一片,可知他是多么酷爱学习。看到这儿,我感到自愧。我几乎无法与他比,不过我也能尽自己的`全力。一起我也好想尽自己的一份尽力来协助像他们这样的孩子,他们真的需求咱们咱们的协助。

  电影中有着很多处令我感动的画面,这些画面也让我想起了当初到咱们校园支教的教师。其时这些支教教师上课是多么仔细,课余时间又都是和咱们在一起,和咱们打成了一片。其时的点点滴滴仍旧明晰地存在于我的脑海里。

  日子中便是有着那么多的志愿者在做着自己的奉献,如果有时机,我也期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给他人带来温暖。

  《芳华》观后感 篇8

  只有经常被欺负的人才能轻易地辨别出真正的善良

  故事的导火线就是何小萍为了照相而去偷林丁丁的军装,这便引起了大家的不满,日后生活中的种种都让文工团里的成员百般的不满和刁难。

  何小萍本以为离开了那个家就是离开了不幸和黑暗,却不知文工团带给她的也只有欺侮和冷漠。但有一个人,他与众不同,热心而无私,堪称是活雷锋。他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嘲笑她,不会嫌弃她身上努力练功流出的汗水味儿,还在腰受伤不能跳舞的时候主动提出做何小萍的舞伴。

  他,是刘峰。

  刘峰是何小萍在文工团里唯一的小温暖,后来刘峰被林丁丁而被下放到伐木连,何小萍便对这个团彻底丧失了希望,去了前线当护士。

  之前调到战争前线的刘峰此时在战争中受了伤,失去了右手。被欺侮惯了的何小萍突然收到了称颂,承受不住成了精神病患者,而文工团也面临着和平年代中被解散的命运。

  多年后,何小萍刘峰二人再相见,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两人最后虽然没有结婚,却像亲人般生活在一起,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

  影片中有几个镜头让人很有感触。其中有个片段,何小萍患上精神病后去观看文工团最后一场演出,在看到舞台上表演的那段曾经她和刘峰一起跳过的舞蹈时,身体不由自主的走向门外,穿着竖条纹的病号服站在皎洁的月光下,和着室内的音乐缓缓地舒展着身体,脸上洋溢的`是幸福的笑容。

  还有一个片段,小穗子的心上人陈灿在一次事故后磕掉了牙,这对于吹号手来说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小穗子在听闻此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把母亲送给自己的珍贵的金项链送给陈灿让他做牙托。可没想到的是最后自己的好朋友兼舍长和陈灿好上了,好朋友在车上告诉她这个消息的时候,她刚把写给陈灿的情书塞进他的琴盒里,打算跟他告白。后来小穗子半夜忍着心酸和难过趁大家都睡着的时候又把情书给偷拿了回来,展开又撕碎,随着车尾气,一同飘散到空中。她终于难过的哭了起来。

  最后影片快要结束时的一幕堪称经典:刘何二人在小站离别,刘峰用未残疾的左手搂住了何小萍,目光深邃而沧桑。何小萍依偎在他肩膀上,贪婪的吸取刘峰身上的味道,像是一对情侣久别重逢,也像是,下一秒就要匆匆分离。

  但毫无疑问两人此时是幸福的。

  《芳华》观后感 篇9

  昨晚看了电影《芳华》,老实说昨天看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好看的,情节很平淡,但是因为是严歌苓的作品,我喜欢这个女作家,所以还是坚持看完了,看完后当时也没啥大感触,毕竟自己没有那种年代感,没法做到触景生情,但是脑子里有个疑问:作品是以穗子的口吻叙述的,她在影片开头说这篇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她,而是刘峰和何小苹,可是整个一部影片看下来,我并没感受到故事就是围绕他俩展开的,与其说是围绕他俩,还不如说是围绕那整个文工团,但是为什么,叙事者又认为是围绕他俩来写的呢?

  带着这样的思索,我得出了自己的一点感悟,刘峰与何小苹身上有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简单和善良,刘峰热心于帮助他人,凡事都为人着想,可是这样的一个好人最终只是因为自己追求纯洁的爱情而身陷囹圄,人家都觉得这样的好人只适合做万能胶,而不配拥有属于自己的爱情,而其实他自始至终对爱情非常忠诚和坚持,可是他不被理解!最后在战争中失去手臂,之后的生活也拮据和清贫!

  而何小苹呢?她也是个苦命的孩子,父亲坐牢,母亲改嫁,从小被忽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都严重缺爱,受尽欺负,她是孤独的,可怜的,原本以为当兵了可以赢得新生,但是还是受人欺负,只有刘峰真心地帮助她,尊重她,她感受到了刘峰的善良和值得信赖,她内心为刘峰这样的好人没有得到好报充满了愤恨和对人性悲凉的心寒。

  若干年后,文工团解散,大家各奔东西,每个人都变了,或许变得世故,或许变得圆滑,或许变得冷漠,或许变得现实,人各有志,每个人的机遇与遭遇都是不同的.,其实改变是多么的正常,但最后,穗子孩子的婚礼上,大家重新聚到一起,穗子以叙述者的口吻告诉我们:大家都改变了,似乎大家都有点小小的失落,而唯独刘峰与何小苹反而有一种平静中渗透出来的知足!

  我觉得这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芳华易逝,唯一能永恒不变的是什么?是人性中本真的善良与平和,刘峰和何小苹从表面上看历尽生活的磨难,而到中晚年,虽然经历生活的洗礼,但他们收获了平和,保持了本真,我觉得这就是他们得到的生活最好的馈赠,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永远留住了自己的芳华!

  《芳华》观后感 篇10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

  观影结束,不免有些许感慨。影片开头,是萧穗子的旁白,那个漂亮活波的女孩。可叹萧穗子的爱情,是因为她把最好的东西献给了爱情,可惜爱情什么也能留下,就溜走了。她在整个文工团里面算是性格比较好的一个女孩,谁也不得罪,谁也不讨好,所以走到了最后,生活也赐予了她很多美好的东西。而对她最寒心的是刘峰离开文工团的那一天,何小萍受欺负的那一天,她从来没有站出来过,那个时代,善良的给予也显得无比的奢侈。

  林丁丁,那个笑里带花的姑娘,初见就是一普通姑娘,没什么特别的,细看却像是上瘾一般,对她的笑产生了迷恋。可是为什么就是这么一个让人迷恋的姑娘,在刘峰受到处分时选择了沉默,也许是当时刘峰跟她告白时的冲击,也许是当时还不懂得怎么处理感情的问题…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猜测,细节我们无从可知。但我始终相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得已,她们始终还是善良的。

  时代造就了刘峰,让他变成了“活雷锋”;时代同样毁了他,在他的心里也就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作为“活雷锋”给他带来了些许荣耀,正是因为这些荣耀,才会显得那对于林丁丁的那一点私心也要不得,成为别人眼中的沙子。刘峰最可悲的地方在于什么事情都为别人着想,最后什么也没落着,可叹人心。退伍后的刘峰跟人合伙做生意,车被联防办扣了,非让交1000块钱才能赎回车,刘峰不愿意还被人打了,战争英雄也不过如此,现实的残酷逃也逃不掉。

  何小萍,本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女孩,面对嘲笑,她勇往直前,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可就是这么努力认真的姑娘,在她受欺负委屈时,没有人愿意对她施加援手,任凭善良在每个人的心中一点一点被摧毁。在小萍被人嘲笑,爸爸去世伤心时,刘峰陪在她的身旁,虽然话不多,却足以暖人心。小萍最能感触刘峰的.善良,所以心里对于那些伤害刘峰的人最愤怒。

  影片当中的战友情,也很让人感动,比如刘峰在1979年中越战争当中保护战友尸体,影片旁白说的是那颗做英雄的心,然而我却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那是一种使命的召唤,那是一种男人的担当,更是对于战友情最完美的诠释。战争结束,文工团面临解散,离别的那一天哭的稀里哗啦,战友情显得弥足珍贵。在大家一起唱起那首战友的歌时,我旁边一对老人也轻轻的哼唱了起来。影片结束时,看到了那对老人在女儿的搀扶下走出了影院,不免感叹时间的飞逝。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愿你把握好自己的年华,愿你心中的善良永不泯灭。

【《芳华》观后感】相关文章:

《芳华》初中读后感03-04

《中国机长》观后感-观后感02-19

春晚主题观后感范文 观后感03-04

《大鱼海棠》观后感大鱼海棠观后感11-15

《平安行·》观后感 看平安行观后感09-08

初二观后感:《我的非凡父母》观后感二01-11

尼克胡哲观后感作文多篇-观后感07-06

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 观后感03-05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观后感02-19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观后感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