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时间:2024-11-25 17:04: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1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她18岁的儿子之间的36封书信的集子,内容涉及人生观、

  价值观、世界观甚至性和恋爱。

  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本书划分成认同和归属、清狂等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认同和归属。这是两个怎样的词汇呢?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对于认同的定义仅仅局限于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的看法,或者说是一种感觉。但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的看法竟是如此的幼稚可笑!我生活在杭州,这个美丽的城市。在这个城市中很少发生自然灾害。但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城市实在是太过安逸,以至于当我听说唐山大地震,5.12大地震等等灾害发生的时候,我是如此的麻木。我的反应让我感到极度的羞愧!每次在电视上看到某个地方又发生了灾害,我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每次灾害发生之后都会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为什么只有在受灾之后才开始进行防范?为什么人性道德这种本就该存在的东西现在竟变成了奢侈品?在这里,人们生活都极其的安逸,这直接导致了现在的我们不知道如何在社会中生存,甚至不会烧饭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我们的心中根本没有对自己明确的定义!我能干什么?我会干什么?这两个问题谁能准确而又自信的回答呢!

  龙应台在这本书中不仅讲述了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讲述了这

  个社会的生存法则以及处世态度。

  “清狂”与“轻狂”,这是两个读音完全相同的词汇,但所包含的意思却完全不同!“轻狂”的意思是轻佻,自傲;“清狂”的意思却是放荡不羁。一个贬义一个褒义。“清狂”在古人的诗词中早有明确的定义。在杜甫的《杜游》中曾有这样一句话:“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清狂的人不会被家庭羁绊;不会为责任束缚;更不会为自己的野心左右……“清狂”与“自由”。自由是我们90后一直在追求的'!我们一直都希望不会被家长管束,不会被老师管束,希望能够自己决定要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每当我们的家长要管束我们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这样对父母说:“老妈,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自己知道该怎么做的!干嘛总是想管着我?给我点自由的空间好不好!”但是,我们从未想过,现在的我们还太年轻,我们各种观念尚未成熟。我们这种希望是不被允许的!在我们长辈的心中,现在的放任自由就意味着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放弃角逐!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如若放弃角逐就会被社会淘汰,淘汰就意味着被社会抛弃甚至是死亡!所以,体谅一下父母,体谅一下自己的将来吧。不要再叛逆了,这样做没有多大的意义,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道德,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词汇。正如我在前文所提到的,在古时候被定义为道德底线的东西在现在已然被抛弃了。我们不会因为有人正在挨饿就将自己餐盘中的东西吃得一干二净,也不会因为有地方发生旱灾就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停水一两个小时就令我们抱怨个不停。当然了,这些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没有道德,只是因为时代的变化改变了我们的道德底线。古时候的道德是如此重要,我们耳熟能详的道德故事非常多。从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为人之本。百事孝为先,在古代,不孝是会被杀头的。不孝,不遵从父母之命即为不孝。而现在已经频繁发生。与父母顶嘴,欺骗长辈更是变成了家常便饭!但社会已然如此,我们能改变什么,我们也不需要改变什么。

  《亲爱得安德烈》,一本好书,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们自己心里得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得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来说,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要,但也很痛!每一次的受伤都是人生的必修课!”

  一本书,几行字,只是对生命的感悟。因为我阅读,我成长。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2

  在这我上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发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谈话越来越少;与父母越来越疏远;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化。在早上起床后对父母只说“爸爸妈妈早上好。”然后就做自己的事情齿。吃饭时自己犹如与父母通常都是一言不发。犹如与父母站在同一块冰山上,最后这块冰山不知被什么?是两代人的代沟;还是因为父母工作太忙,自己从幼儿园开始就一个人呆在学校里,除了星期六和星期天很少与父母谈话。最后慢慢得与父母疏远,慢慢得与与父母的感情淡化……

  到了初一我的成绩很不理想,父母帮我找了一位家教,当时我只是默认。补习了一段时间,那位家教知道我与父母的感情不好,便给了我一本书叫《亲爱的安德烈》……

  在这本书中写了作者龙应台在儿子安德烈14岁的时候离开了欧洲,去了台北任职,在等到她回来的时候安德烈已经是18岁的小伙子。龙应台觉得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她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年;也是两国人。中间隔着东西文化龙应台觉定一定要认识18岁的安德烈。于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用了三年的时间互相通信。就这样他们进入了对方的世界和心灵。因此龙应台在人生中认识了第一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的'母亲。

  在我读完这本书后自己深有体会,觉得自己应该与父母多多交流向父母诉说自己的心里的痛苦和快乐…在书中第16封信中写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藏在心中的小镇以及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像我觉得自己最重要的不是父母而是朋友和藏在心中那最令我感到舒适感到快乐感到不寂寞的小镇,也许这算不上是一个小镇,一个家,但是却令我感到一种特别的眷恋。也许以后你要永远告别这个小镇,永远离开你的那些朋友,也许你和他们还没有深交,也许以后,他们将从你的人生中完全消失。但是人生永远就是这样,一条道路往前走…现在就应该回想自己拥有的美好时光,把回忆拥在心里,让它温暖自己的心。自己是要向前走,但是要记得自己是从哪里来。而对于一个渴望父母把自己看做一个成人的人千万不要嫌自己的父母啰嗦,因为他们永远都是为你好,为你的将来考虑,而且他们永远都是你最亲爱的人!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3

  周末,闲暇之余,我看起了很久之前的买的亲爱的安德烈,之所以会买这本书,还是因为好奇,没想到,当我翻开亲爱的安德烈后,我就被这本书吸引了。

  “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句话印在《亲爱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觉得非常奇怪:一个儿子对自己的母亲说这样的话,难道不怕她伤心么?后来我才明白,安德烈不过是想拥有一个成年人应当拥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语比较直率罢了。东西方文化对自由、独立的理解的巨大差异使成长在德国的安德烈对自己的中国母亲有着诸多不满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书中提到的“性、药、摇滚乐”?绝对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样的“自由”中,只会使人不断地堕落。所以安德烈也说,“性、药、摇滚乐”只是一种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种种乐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应该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这种乐趣,并且无忧无虑地去享受。

  是啊,谁不想拥有自由,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在即将成年的时候,在似懂非懂之际。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觉得应该不多吧。毕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项极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会有那么多人觉得自己拥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过来想想,当我们成为家长后,我们会不管自己的孩子,给他们100%的自由吗?有责任心的人一定会说“NO”的吧。

  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自己所拥有的自由还是很满意的。因为我觉得随着我的成长,我拥有的'自由也在不断增多。比如我上小学的时候,爸妈总是要限制我看电视的时间,因此在那时我是不敢随便碰电视遥控器的。当我上了初中后,爸妈对我在看电视方面就很少管了,因为我已经能合理安排看电视的时间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妈才给我买了第一个手机,他们也是认为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这样做的。在我有了手机后,他们也从来不过问我用手机的情况,我对此也很满意。所以我觉得自由虽然像安德烈说的那样是天生的权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认为父母就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来,安德烈真的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从书中我总能读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我总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这般的生活,我一定会非常满足的。可是我却又从书中读到了许多安德烈对母亲龙应台的不满,不满母亲的多管闲事,不满母亲的“无知”。我觉得安德烈似乎对自由的要求过高了一些,或许也没有,只不过又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自由其实有很多种,但我觉得最复杂的自由,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自由。这自由是父母想给却又不想给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给予孩子自由时,总是附带着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情感。虽然我身边大部分朋友的家长都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的,但也有少数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长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费解。

  我希望推介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给每个人读一读,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4

  首先我要说,这对母子的关系可够铁的。“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MM”,哦,天哪!也许他们老外写信在名称前都必须写个“亲爱的”,总之在十年以内,我和妈妈还不会出现这种称呼。

  安德烈和我还是有些共同点的,我承认,我比他年轻一点,他比我帅很多。然后,我们都拥有一种令人懊恼的东西----过盛的母爱!就像她搞不懂在十六岁时,他妈上厕所前还要问他要不要也去上一下厕所一样。我也搞不懂为什么,再过一个月就要满十三岁的我,每次过马路妈妈还要强制性拉我的手,所以使尽全力把手抽出我妈的手掌心成为了每次过马路的必修课。

  我并不贪心,说真的我妈要是有龙应台大妈的'一半就很好,因为她已经认识到了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而我娘却把我完全当作幼儿园小朋友来照顾。

  看了他们母子三十多封信,我感觉那不像是母子通信,而是两位老友在闲谈,又是表达政治立场又是闲扯时尚。龙大妈倒也强大,脏话脏字都敢往上放!尽管这种母子关系比起那种“儿啊!注意身体!”“娘啊!您辛苦了!”之类的要怪许多,但就我而言,我更向往前者,原因很明显,那更适合当代少年,不是吗?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5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好好思考‘打扮’这件事,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你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你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听你从来没听过的音乐?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安德烈

  这部由36封家书构成的书,不仅横跨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更横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集结成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其实在我们身边,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适当的形式和机会,以至于两代之间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会发现,自己越长大越孤单,渐渐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东西,反而身边的朋友或许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我们不断的接触更新的事物,渐渐的从父母的世界中远去,偶尔的电话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无味。我们都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些。我想,我们的父母养我们长大成人,绝对不想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种结局。看了《亲爱的安德烈》这不书之后,我发现,作为子女,我们是多么的不了解自己的父母。他们渴望了解我们的世界,于是心思急切,于是这样的感觉让我们厌烦。于是我们就会不自觉的离他们更远。但是,我想,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源自于内心深处爱的喷泉。是爱,让他们管我们管的太严;也是爱,让他们在日益长大的、独立的子女面前手足无措。所以,无论外在的表现如何,内在的实质都是爱。

  文中的龙应台理智、开明,安德烈年轻、奔放,有自己的主见和生活。母亲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睿智引导和感化儿子;儿子用自己的潮流、活力来感染母亲,开阔她的视野。两代人的不同的人生经历相互碰撞,于是母亲认识了这个18岁的年轻人,儿子也走进了大自己30岁的妈妈的世界。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影响,相互激励。这是一种和谐的母子关系,也是母子双方作出的努力。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6

  儿子成长了,本来就和母亲渐行渐远,他有他的思考,有他对这个世界的抱负,有他的朋友圈——那是任何父母都无法跨越进去的圈子。于是,和家人之间的感情也就渐渐平淡。 龙应台慌了,她不晓得该如何掌握住她与儿子之间的联系。于是,她邀儿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与她合写一个专栏,一方面她可以透过书信来了解儿子的想法、内心到底在做什么打算,以及为人母亲最渴求知道他过的好还是不好?这36封信就是如此产生出来的`。

  每每看到他们的书信,让我嫉妒,又让我喜欢。我嫉妒他能有这样充满智慧的母亲,但我也深深喜欢他们的文字,感觉心灵在享受着一次次盛大的洗礼。他们能以这样的方式去沟,这并不是很多孩子都能做到的。尤其在现在的社会,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很多孩子早已忘记了和父母的交流,他们习惯于在网络上敲打文字,以无声的方式和同学、朋友、甚至陌生人交流。从而很多问题就出现了,孩子的叛逆,这就是缺少沟通。

  我想,等我的孩子长大时,他是否也愿意和我说说心里话呢,我想更多是如何把握我们母子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要做他的朋友,多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7

  《亲爱的安德烈》,记载的是龙应台女士与她十八岁的儿子之间三年来互通书信的书。书中拥有太多饱含哲理的语句或是语段,我边读,边做些笔记。边做笔记,边思考。

  笔记一:你知道吗?象棋里头我觉得最“奥秘”的游戏规则,就是“卒”。卒子一过河,就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另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

  是啊,人生的决定就是过了河的“卒”,选择了就没有回头路。不论你选择的是一条直通罗马的平坦大道,还是一条充满挑战的弯曲小道。这不由得让我看到孩子们对于学习的选择,有的没有兴致,成绩不好,有的卯起劲来学,越学越优秀。学习好的,“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而这份“有时间有意义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脱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学习不好的,相对来说,将来的选择会窄很多。

  成人也有成人的选择与决定,比如说,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的“虎妈狼爸”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急于求成,抓住周末的一点时间将孩子送往各个培训班,剥脱了孩子应有的快乐童年生活。童年的快乐失去了,将无法找回。我们的家长里边也有当“甩手掌柜”的,把孩子的成长看作一棵树,想怎样生长,就怎样生长,长得笔直,就笔直,想旁逸斜出,给足自由。

  笔记二: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也不必了。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龙应台女士也经历了这样的尴尬,“他和儿子,已经无话可说。那个曾让她拥抱,让他亲吻,让他牵手,让她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看着她,爱她却不喜欢她的安德烈。”但这份尴尬,因母女之间的书信交流得以解决。

  我和儿子也都爱着对方,我提着一袋东西,儿子会马上接过来。我忘了被絮上的那层毯子没盖好,儿子会帮我掖一掖。可儿子心中的秘密藏了一个又一个,比如说学习。成绩如何,名次怎样,他会瞒着我。我问起来,他像没听见,不予理睬。

  我也经常听见下面的对话,父母关心孩子,只是找不到更多的沟通的语言,导致交流不愉悦——

  “在家里听爷爷奶奶的话啊。”

  “嗯。”

  “学校里,也要听老师的话。”

  “知道了。”

  “还有……”

  “烦不烦呐。”孩子明显不耐烦了。

  更无法可想的是,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画面出现——她爱她的妈妈,她的妈妈也爱她。她的妈妈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十多年,终于在她初中时回来陪她,然而,面对妈妈,她却感到陌生了,她说她几乎不喊一声妈妈,看见妈妈来了,她就上楼。她不知跟她的妈妈说些什么。只在她妈妈问话时,极不情愿地答应一声。他们之间比路人还路人。

  笔记三: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真的不容易啊。

  龙女士谈到,在中国人眼里,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妈或爸身边,你就是“小孩”。这话说到了我们每个中国父母的心里,所以,儿子,我不可能完全放手,尤其是,你尚在上高中,这正是父母不放心的阶段,“放手”,又怎么可能?所以,我督促你,假期带书回来复习,你是知道的,不进则退。我想不论怎样,看着班上的同学均在学习,你不可能不着急,对吧。所以,努力吧,我们的儿子。

  儿子,安德烈的妈妈跟他谈的不只是学习,更有思想、文化、政治上的交流,所以,我在想我们还有很多的内容可以交流,我也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走进你的生活,走进你的心里。儿子,你愿意吗?老妈期待着你的回答。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8

  很早就听说《亲爱的安德烈》值得一看。昨天开始到今天,两天时间把它看完。他不太像一本书,他是一封封信的合集。

  原本我是以一个母亲的角度去读,可最终结果是我有点人格分裂,我家宝宝才一岁,我无法将他代入到安德烈的角色。而更加本能的是,我轻而易举的将自己的18岁代入了。一方面我是母亲的角色,而另一方面在阅读安德烈的部分时,我又是18岁时候的我。甚至找出了18岁时候的日记来看,瞧,我都忘了18岁的我在想什么了。

  我很羡慕安德烈,他有小王子一样的家庭背景。他可以大谈政治、爱好、休闲的生活方式,他去过了半个世界,他的家庭让他会三种语言。在他的18岁,他已经做了大多数人50岁都做不到的。即便如此,他觉得自己很平庸。

  我的18岁在做什么?我出生在典型的内陆的农村家庭,家里重男轻女。我学习成绩特别优异,可是我没想过要考大学,因为我知道我没钱去,能读高中在我们那个村子我已经是特例了。那个时候的我,留着男孩头,每天都是穿校服,现在的我想回过头看看那时候的我长什么样子,可是却没有照片。我从来不知道政治跟我有关系,也没去过除了县城以外的地方。英语课文和试题我答得比谁都好,对于我而言,它就是是一门功课,我从没想过别的国家的文化,天哪,那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体验。

  我的18岁,几乎裸考,考上了一个还行的学校。好在有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我上了大学。人生因此变得不同。原来自由、政治、生活方式,这些我都可以开始追求。我的18岁,一个人去了遥远的南京,开始从一个封闭无知的环境,进入了一个花花绿绿的城市,开始追求我的梦想和自由。那个时候我并不清楚自由的真正含义。以为旅游是自由,以为恣意潇洒是自由。

  很羡慕安德烈拥有可以交流的母亲,除了要有对孩子的尊重与用心之外,我认为其中的必要条件是母亲的文化、包容。我的母亲是典型的中国式传统母亲,她每天任劳任怨、全心为这个家付出,可是我们确是无法沟通的,学习、世界、情感,没有一样她能理解,她只能木讷的听着、听着,就这样了。

  大学四年,很少回家,都是在打工赚生活费。偶尔按赖不住回家一聚,完全没有共同语言、日复一日的枯燥,很快就让我厌倦逃离。

  对父母,我没有责怪,他们非常勤劳但没有情感上的沟通和追求,这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共同特征。相反,我很感谢,至少我不用和村里的同龄人一样做底层的流水线工人、到年龄随便找个人嫁了、然后生孩子、带孩子、过上和他们的上一辈一样重复的日子。我可以有更轻松但赚更多钱的工作、我可以有思想来思考我的现状和未来、我可以有时间来休闲来发展爱好,这些是与我的父母辈不同的,因为我的改变,我的.后代也会更加的不同。虽然与安德烈相比,相隔了天差与地别的。但这就是每个人的命运。正如龙应台所讲,即使是安德烈,会不会有另一个方面的贫穷呢。

  读到你是哪国人,讲述幼儿园、小学、中学毕业的镜头,一开始的舍不得,到后来奔向前方的果断。我想起我自己第一次住校,哭哭啼啼了很久,而到后来,每次回家呆的厌烦了巴不得脚踩个风火轮离开。也设想了,现在每天全身心依赖我的小宝宝,以后长大了也会成为一个迫不及待离开撒欢的臭小子。我的眼泪就那么的流下来。

  关于他们说的香港、中国台湾、德国的文化和政治,我理解度很低,毕竟离我很远,没有体会。我只知道我们那时候,同一个种族同一个地方还会分你来自哪个学校我来自哪个学校的小团体,很正常。我对政治的敏感度尤其低,确实也跟我没有关系,谁上台不都是共产党当政。只要我党保佑有生之年不打仗就好。我觉得中国人是很幸福的。虽然会有一辈子也不一定能买一套房子、家人一生大病就回到解放前、教育资源贫富不平等、社会倾向于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但至少我们可以自食其力,饿不着冻不着,也不用担心随时有生命危险。

  贫穷使我缺少对于物质的敏感和赏玩能力,但却加深了我对于弱者的同情和理解。我永远记不住那些英文品牌的名字,老公说我没有品味。我都承认。我不敢大胆搭配,尝试新的风格,所谓的极简主义就是我的挡箭牌。但是对于弱者,我有超过常人的同情和理解。我希望地下通道不再有常住的流浪汉,希望医院门口、车站广场那些断手断脚的人可以得到安置。我很早就知道我不适合做商人,我做不到榨取员工剩余价值,我做不到争取利益最大化,我做不到要牺牲一些环境或者付出一些代价。

  读完这本书,其实我没有找到舒解我迷茫的方法,其实我的问题也不是这本书能解决的。但至少,在书中、包括读者来信中,我看到了跟我一样迷茫的人。原来我并不孤单。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9

  陆陆续续的终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

  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一个18岁的孩子可以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思想境界和人文关怀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的那颗温柔感恩的`心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他的对于高尚生活的向往让我羡慕。看了他的,我才知道原来港大的学生也和我们内地的学生有异曲同工的地方,英语看和读没问题,但是根本无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对欧洲开始向往,向往每间咖啡馆的静谧,向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悠闲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平静,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更多的东西,比如艺术比如环境比如贫困比如真正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适合阖家观赏的书籍,母亲可以从安德烈的字里行间知道现在的同龄人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轻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龙应台那一封封饱含关心与爱护的回信,也许对父母会有更多的理解。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10

  龙应台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很早就听说《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值得一看,虽然是她与儿子的36封书信往来,但字里行间不仅透露着母子之情,更关乎包容、自由。

  书中,母亲与儿子因处在不同的地域,在离开彼此的四年里,儿子的心理已发生了改变,母子之间出现了隔阂。但母亲对儿子的爱一直没有改变,用书信的方式,以平等对话的口吻,打开儿子心中的墙,让彼此进入对方的世界和心灵。

  记得曾经在央视《朗读者》这个节目看到演员袁泉的成长故事,11岁时去中国戏剧学院附中求学,在那个电子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七年时光里,与父母写了近300封的书信。在一个人的北京,她与父母的书信往来,让她感到并不孤单。当她学习中遇到困难或心情低落时,父母并没有因为她没有达到的'目标而指责,字里行间满满的爱与鼓励,给了她继续前行的勇气。

  父母与孩子这两代人,可能价值观不同,或是对于爱的表达方式不同,带着这些疑惑,我想在这本书就可以找到答案。现实生活中,也许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会耐心地了解孩子,他们一方面严格地控制孩子,包办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另一方面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意愿。每位父母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可孩子何尝不是希望父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愿这本书中每一封书信背后的故事,可以给我们每个人启发,不管你是父母还是子女。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11

  《亲爱的安德烈》是发表在杂志专栏上的书信集,是龙应台在儿子十八岁时,为了寻找一条沟通的桥梁而作的一次尝试。父母子女的沟通向来不容易,读完《亲爱的安德烈》之后,我想这归咎到了我们各自的角色。作为父辈,我们总是试图教导和教训儿女,而作为儿女,他们对父辈的刻板印象就是不同阵营、甚至抑制自身意志的人,便最真的话也不敢对父辈说,这样两辈人之间就必然产生隔阂。

  龙应台曾说:“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对,我们不过是目送他们的人。作为父母,我们既不能代替他的朋友,也不可代替他自己,去认识这个世界、社会。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过是以我们的人生经验,寻找到一种方式跟他们交流,以朋友的方式理解他们的.想法,跟他们探讨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以父辈的宽容来鼓励他们尝试、选择生活,在他们犯错时直言不讳地指出来。

  作为父母,我觉得能做的很少。我们注定站在桥的两头,桥是我们唯一沟通的方式。如果我们有幸找到这条桥梁,也许我们能充当他们一半的朋友,分享他们的喜乐;再充当他们一半的父母,在目送他们走远的路上给出我们的意见,并容许他们在任何时候回到桥的这一头来。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12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人生三书的第二本,从第一本的《孩子,你慢慢来》到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再到《目送》,她在向我们诉说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而我比较青睐第二本书,可能对同样处于青春期的我,会和安德烈与母亲的信更有共鸣吧。

  可能说起龙应台,人们脑海里都会出现这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段话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痛点,我们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再目送着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为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但是撇开龙应台对亲情的敏感和理解,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中,她对孩子的关心与教育绝不仅仅停留在说教上,而是选择走进儿子的内心,了解作为一个18岁孩子的内心世界。而这种了解不仅跨越了年龄的代沟,还跨越了国度,跨越了种族,跨越了文化。

  为了更好的了解对方,与儿子分隔多年的龙应台选择了以信的方式打开儿子封闭已久的内心。面对儿子来自青春期的“叛逆”,她既坚持自己的原则,但同时也选择相信儿子;面对中西方两国不同文化,龙应台与安德烈更像朋友一般,讨论着他们对政治,对文化的看法,而不是强行让他接受自己的观点;面对儿子的“落榜”、“失败”,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成功的定义不是唯一的,要敢于质疑。

  “信”是一个很伟大的东西,它不仅传递着远方亲人的思念,它还是一种了解对方内心世界的工具,很多难以启齿的想法和表达都可以通过写信去告诉[]对方。而通过写信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是一种有智慧的方式,正如著名的《傅雷家书》一样。不得不说,龙应台是一位极具智慧的母亲,正如她所说的: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而她做到了。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篇13

  “也就是说,你到这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句话印在《亲爱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觉得十分个性:一个儿子对自己的母亲说这样的话,难道不怕她悲哀么?之后我才明白,安德烈但是是想拥有一个成年人应当拥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语比较直率罢了。东西方文化对自由、独立的明白的巨大差异使成长在德国的安德烈对自己的中国母亲有着诸多不满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书中提到的“性、药、摇滚乐”?绝对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样的“自由”中,只会使人不断地堕落。因此安德烈也说,“性、药、摇滚乐”只是一种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种种乐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就应就是每一天都能感受到这种乐趣,并且无忧无虑地去享受。

  是啊,谁不想拥有自由,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在即将成年的时候,在似懂非懂之际。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觉得就应不多吧。毕竟自控潜质但是一项极其高深的技能。因此也才会有那么多人觉得自己拥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但是反过来想想,当我们成为家长后,我们会不管自己的孩子,给他们100%的自由吗?有职责心的人必须会说“NO”的吧。

  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自己所拥有的自由还是很满意的。正因我觉得随着我的成长,我拥有的自由也在不断增多。比如我上小学的时候,爸妈总是要限制我看电视的时刻,因此在那时我是不敢随便碰电视遥控器的。当我上了初中后,爸妈对我在看电视方面就很少管了,正因我已经能合理安排看电视的时刻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妈才给我买了第一个手机,他们也是认为我有潜质控制自己,才放心地这样做的。在我有了手机后,他们也从来但是问我用手机的状况,我对此也很满意。因此我觉得自由虽然——像安德烈说的那样——是天生的权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认为父母就就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来,安德烈真的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从书中我总能读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我总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这般的.生活,我必须会十分满足的。但是我却又从书中读到了许多安德烈对母亲龙应台的不满,不满母亲的多管闲事,不满母亲的“无知”。我觉得安德烈似乎对自由的要求过高了一些,或许也没有,只但是又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自由其实有很多种,但我觉得最复杂的自由,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自由。这自由是父母想给却又不想给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给予孩子自由时,总是附带着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情感。虽然我身边大部分朋友的家长都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的,但也有少数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长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费解。因此我也很推荐那些内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来看看这本书,必须会获益匪浅的。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03-08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03-07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06-24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4-28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4-29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1-19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优秀06-02

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有感02-12

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有感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