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读后感

时间:2024-11-25 15:03:3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合集】培根随笔读后感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触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合集】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1

  《培根随笔》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心血的结晶,一共有58篇,其中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等。随处可见那些发人深思的语句,大多数都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但由于培根的行文方式,对于我们来说,虽然语言优美,但却有些深奥。

  给我印象到深的,是《论逆境》。我最欣赏的话是“顺境中的.好处人人向往,逆境中的好处人人羡慕。”“顺境的美德在于节制,逆境的美德在于坚韧不拨”在这两名话中我们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遭遇逆境是人生的不幸,也给我们带来困难与挫折;遭遇逆境也可理解为人生的万幸,因为它给我们一个锻炼的机会。

  《培根随笔》这本书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我们要向培根学习,并且学会用小故事描绘出深刻的道理。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2

  《论求知》是一篇启迪人们增长学问,探求真理的文章。我们现在读的课内书本,最终的目的是运用。需要实践,使一门技艺。就如培根先生说的

  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人的出生并不是什么都懂,因为知识不能靠遗传得到的'。需要不断地去学习,我们的精神和思想上虽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可以靠获取知识来改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知识是人一生的财富,要靠自己去求知,学到的东西都是属于自己的,要通過實踐,把閲讀的知識發揮到現實當中去。因爲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活到老學到老,知識就是力量這些名言一直教育著我们要博學,來充實自己的人生,發揮個人價值,乃至對社會作貢獻。這一切一切都需要以知識來作扎實的根基。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3

  最近读了培根随笔论。感慨很多。友谊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亲疏随缘,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只有在好朋友之间才可能发生绝交这种事,过去交往愈深,现在伤痕就愈难修复,而维持一种泛泛之交又显得不太自然。至于本来只是泛泛之交的人,交与不交都差不多,也就谈不上绝交。

  生活中不也这样吗?只要是很亲密的好友,万一某一方伤害另一方,都会在心灵上留下一道阴影。但如果没有朋友,就不能吐露出自己的心声。孔子不也说过嘛:“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不过选择朋友也是有讲究的,如果选择那些三流社会的人做朋友,你也会变的和他们一样;如果和文明有礼的人做朋友,自然你也会变成文明有礼的人。有句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或许,读书如交友,但至少有个例外,便是读那种传授交友术的书。交友术兴,真朋友亡啊!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4

  我读了《培根随笔》这本书。培根的文章散发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气息。

  “高度的经验,丰富的想象力,强大的机智和透彻的智慧。他把这种智慧用在所有对象中最有趣的对象,通常被称为世界。这就是培根的特点。”

  《论真理》是整本书的第一篇,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它表达了培根对真理的尊重。培根认为,最低的感知可以在感官上感知,而理性的认知是最高的认知。在他看来,只要有真理和光明,世界就会显得非常光明和幸福,这是世界的天堂。我们应该钦佩这位追求真理的.先驱,是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英雄。

  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有一种甜蜜而庄严的节奏,满足了我们的感官,就像他哲学中几乎超人的智慧满足了我们的智力一样。他的文章的基调,宏伟的,影响了你心灵的局限性,与你的心一起倾斜,涌向宇宙万象,它总是与它产生共鸣。

  这本书就是要仔细品尝,慢慢消化的茶。只有读透了才能知道真相,喝到最后才能尝到甜头。即使这只是一本随笔集!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5

  父母底欢欣是秘而不宣的,他们底忧愁与畏惧亦是如此。他们底欢欣他们不能说,他们底忧惧他们也不肯说。子嗣使劳苦变甜,但是也使不幸更苦。他们增加人生底忧虑,但是他们减轻关于死亡的记忆。由生殖而传种是动物同有的;但是名声、德行与功业则是人类特有的;而最伟大的`事业是从无后嗣的人来的这种事实也是确实可见的;这些人是在他们底躯体底影象无从表现之后努力想表现他们精神底影象的。所以,无后代的人倒是最关心后代的人了。首先树立家业的人们是对于他们底子嗣最为纵容的;他们把子嗣看做不但是本族底继嗣,而且也是自己事业底继续;因此,他们对自己底子嗣与自己所造的事物都是一样的看法。

  培根的话非常准确会把握了为人父母者的心结,天下所有的孩子若是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怕是能早些懂事了。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对于孩子的缺点,父母往往是既无可奈何又讳莫如深,而对于孩子的优点和成绩,父母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夸大和颂扬,唯恐天下人不知。此皆人性之弱点。爱孩子靠天性足矣,教育则既是一门学问,又得靠父母本人的修行。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6

  《培根随笔》的作者培根,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培根随笔》分为《谈真理》、《谈死亡》《谈报复》《谈厄运》等。

  读了《培根随笔》以后,我有许多心得。像《谈死亡》让我明白了不能因恐惧死亡而止步不前,要抓住生命中的每时每刻,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谈报复》让我明白了不可存有报复的.心里,但当法律缺失和让对方明白报复的来由,使对方悔罪,还是有情可原。但为私愤进行的报复是我们明确反对的。

  《谈厄运》让我明白,厄运并不是十分不好,厄运也造就坚忍,能激发出人们的潜能,厄运也最能发现美德。人生不能总是一帆风顺,关键是要拥有良好的心态,勇敢去面对厄运,阳光总在风雨后的。

  在《谈大胆》中我明白了大胆的真正用处在于拙于计议,长于实干等等。

  让我感悟最深的是《论友谊》,培根说:“向朋友倾诉衷肠可以产生两种效果:它使欢乐加倍,又使忧愁减半。”这是友谊的第一个效果。第二个成效是助长智慧,第三是朋友的帮助。所以我们不能没有朋友。

  读好书,犹如交良师益友,从中获得启迪,引领人思索,让我们明智。徜徉在书海中让我身心愉悦。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7

  《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佳作,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有内在美和外在美。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

  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美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是内在美重要,抑或是外在美?

  我本人十分赞同培根先生的观点---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本人认为,外在美要建立在内在美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单单只有外在美的躯体,永远都散发不了高贵的气息。

  在街上往往会见到一些外貌非凡的人,衣着也十分高贵,但口中总是说出一些与他们外在身份不相符合的话语。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一个外貌美的人可以瞬间迷倒他身边的人,但真正令人欣赏和尊重而耐看的'人,是拥有能力,内涵和气质的!

  所以与其花时间装扮自己的外貌,不如把时间用在吸收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和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上。

  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8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有特色的,英国文化中的培根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培根随笔》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这位思想家的才华。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文笔清新简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培根的随笔不但有助于培养文笔,更教人转变思想角度去看待生活。他的眼界很宽,他智慧的洞察力,让我不断地震撼。例如,我印象深刻的一篇随笔是《选美》。培根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选美的现象和内在规律,认为选择美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并通过对美的有趣的描述,使这个主题更加鲜活生动。

  另外,许多随笔以培根的生活经历为蓝本,从中显示出他的思想观和作为一名思想家的独特魅力。他喜欢快速补充知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这就是为什么他的随笔如此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通过这本书,我更好地理解了培根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方法。他是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作家,其精彩文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总之,《培根随笔》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不容错过的书籍。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9

  “真理为何物”,这个问题迷惑了无数人,同时也有不同的人为此做出不同的'解答。

  在作者培根看来在这个世界上真理并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都数人喜欢的是虚假。不乏有人在发现真理之后作茧自缚,并逐渐偏向虚假。

  正如作者所述“如果说是人弄虚以寻欢,商人作假为牟利,那一班人就只有为虚假而虚假了”。与虚假相比之下,真理则显得黯淡无光,并非向人们想象的那样光芒万丈,一切真理似乎皆为人们所抛弃,被虚假所蒙蔽,反而为人们心中沉积许久,安如磐石的虚假提供了庇护。要驱除虚假就唯有让真理大放光彩,如此而已。

  正如一位哲人所述:追求真理,是向它求爱求婚;认识真理,是与它相亲相依;相信真理,使用它尽兴尽欢。所以真理才是人性的至福至善。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10

  前几天翻开了很久没看的培根随笔集,记得我曾经以培根所写的|《论读书》写过一篇口头作文参加过比赛,那次比赛对于我来说使一次新的挑战,记得,那位老师和我说了题目后,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培根的那篇文章,

  论读书中讲到读书之用有三:一是:心旷神怡、二是:增趣添雅、而三是:长才益智。这三点我深有体会,但却不觉得如此,我深感的是,我从来不会如此认为,但是这确实真正的原理,爱学、想学那就一定会觉得所讲的没错。

  我这次,我所看到的这篇就是人人都有的——愤怒。培根的.笔者翻译得很好,人之所以会有怒是因为人很脆弱,经不起波折,但是易发怒者,脾气就必定会很暴躁,但是大部分人却无法克制发怒的倾向。

  所以培根就说“愤怒乃人之常情,但不可因发怒而犯罪。”其实,笔者认为,要克制再一次发怒,就应该反省每一次发怒的原因,从而改变。到哪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只有用时间慢慢的改变。不可急于一时。

  看完这篇文章,我发现自己也如此,易发怒,但却从未反省。也学这就是人吧。

  而《圣经》里说人要有耐心。我给大家一个小小的建议“要保持冷静,耐心等待”这样,你一定可以打败愤怒的。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11

  这几天,我读了朋友的《培根随笔》。读完之后,我深有感慨。

  《培根随笔》里不仅是一篇篇论文,还是人类聪明的结晶、人类文学的'宝库,里面装满了无穷的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论情谊》和《论时机》。

  培根说过:“把快乐告诉朋友,快乐就会加倍。把忧伤告诉朋友,忧伤就会减半。”但是,人生中,有多长情谊是真诚的呢?正像《论时机》一样,要掌握一切好的机遇,才能成功。否则,只能到头来感概机遇的流逝。所以,假如我们不懂得抓住情谊的机会,情谊就会离我们而去。

  想着想着,我忽然想到了我自己。是啊,情谊的机会一定要抓住!但是我呢?每次都会为了一点小事和朋友们吵架!跟情谊比起来,那些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以前,还没有小学毕业时,我恨不得早点毕业。而现在,心中却有点淡淡的伤感。心中总会浮现出那一幕幕快乐的情形。我开始后悔,开始害怕了,后悔当时没有抓住情谊,害怕再也见不到同学们!但是,后悔和害怕又有什么用呢?谁叫我那时没有好好珍惜情谊呢?

  我一定要好好的抓住情谊的机会!不再让情谊离我而去!

  一定要好好抓住情谊的机会!否则,情谊将会一次次离你而去……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12

  从“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两篇,就是《论友谊》和《论美》。他在这篇随笔中写到了一句话:“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角色,他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13

  人们宁愿追随诡言,也不去寻求真谛的缘由,不但由于探索真谛是艰苦的,真谛会束缚人的空想,而且是由于诡言更能逢迎人性中的那些恶习。我也不懂这究竟是甚么?难道人们仅仅是为了爱好虚假而寻求虚伪吗?或许是由于真谛好像阳光,在它的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显得华丽。

  真谛是甚么?很简单,由于真谛的缘由其实不是他们所接受的,在碰见一件新事物时,人们总是会怀疑,不清楚真实的现实。寻求真谛其实不单单是用嘴说,要认识真谛而勇于面对,信赖真谛而对之皈依,这才是人性的崇高境地。

  复仇之心可以压倒死亡,爱情之心可以鄙弃死亡,荣誉感可使人献身死亡,哀思之心可使人奔赴死亡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销歇尘世的种种困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那些生前遭到妒恨的'人,死后将为人类所敬佩!

  每一个人面对死亡,都会恐惧,也都会思考,死亡是甚么?人类内心所想的,都是人在临死前痛苦的呻吟和痉挛,那惨白的皮肤和大的双眼,无不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依赖。但是死亡也代表重生,生命的新开始会更精彩,所以不用惧怕死亡,如泰戈尔的诗集中那句话“使生如夏生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这样就足够了。

【培根随笔读后感】相关文章: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01-26

《培根随笔》的读书笔记07-16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04-15

《培根随笔》读后感03-03

培根随笔读后感04-06

《培根随笔》读后感作文11-04

《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09-16

培根随笔读后感14篇03-14

培根随笔读后感(13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