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读后感

时间:2024-09-16 07:31: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随笔吗?随笔,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

《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1

  在阅读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培根随笔》后,我被这位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深邃见解和智慧所折服。培根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人生、政治、道德、宗教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每一篇随笔都充满了哲理和智慧。

  书中的许多观点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例如,培根在《论学习》中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不仅是为了个人修养,更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让我思考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和个人学习的责任。

  在《论友谊》中,培根对友谊的深刻理解让我重新审视了人际关系的价值。他认为真正的友谊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能够带来安慰和支持。这让我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建立和维护真挚友谊的重要性。

  培根在《论逆境》中提到,逆境是检验人的品格的试金石。他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和乐观,这让我思考了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和学习。

  此外,培根在《论美》中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美不仅仅是外表,更在于内在的品质和智慧。这让我重新思考了美的定义和追求美的.方式。

  总之,《培根随笔》是一部思想深邃、内容丰富的散文集。它不仅让我对培根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启发了我对人生、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思考。这本书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智慧的启迪,值得每个人细细品读。

《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2

  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培根随笔》。在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他的文章,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培根随笔》这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

  《论韬晦》、《论野心》等篇章中叙述的做人之道,实际上是典型的市侩哲学。《论帝王》、《论贵族》等篇幅中则旨在向君王介绍统治经验和权术。

  在《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毕竟的道路,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会因你而改变,人生会因你而绚丽多彩。所以,挑战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体味出它的浩荡;生命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谱出优美的旋律。

《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3

  英国随笔学的开山之作就是《培根随笔》这本著作。它以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梳理和迭出的警句,在文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让人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

  是美国《生活》杂志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书之一,同时还入选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呢!《培根随笔》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弗朗西斯·培根。

  在《培根随笔》之中,《论真理》说明了真理是十分难以探索的,所以大多人宁愿相信言。这些诡言像蛇,它无法用足站立,而且只能靠肚皮爬行,因为在《圣经》中,蛇引诱犯罪,于是神诅咒蛇:“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

  而在《论死亡》中,说成人只怕死,犹如儿童只怕入暗处。的确如此,大多部分呈人是恐惧死亡的降临。其实,在死亡的降临之前,一切都是多么的可怕:死前的.叫苦痉挛,惨白的肤色,亲友的悲号,丧具与葬仪。衬托了死亡的恐怖。

  但是培根觉得死亡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种恩惠。

  在《论复仇》中,复仇是一种原始的公道。所以,一个念念不忘旧恶的人,他的伤口将永远难以愈合,尽管那本来还是可以痊愈的。作者认为复了仇,不过使一个人与和他的仇人得平已,但置而不较,他就比他的仇人高出一等。因为宽恕仇敌是君王的气概也,所罗门也说过:“宽恕他人之过失乃宽恕之荣耀。”

  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培根随笔》就是我智慧的钥匙。

  这本随笔是精美中的精美!

《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4

  《培根随笔》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的书,首先便体现在它的每一章的标题上,大多是以“论”字开头,不由得使人一探究竟。二是它涉及的内容之广,几乎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几个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

  论迷信这一章可谓是我最感兴趣的了。我是个无神论者,却对各个宗教的故事多少感一点兴趣。迷信到现在来说似乎与我无缘。

  不论是迷信还是反迷信,培根都认为是不对的。因为反迷信也会促进另一种迷信的产生。而且无神论者的时代大多是和平时代,人们足够冷静,不会冲昏了头脑。

  迷信也可以说是少部分人为自己的私欲而传播的一种恶的精神文化,不少愚民会相信。二更可笑的是,智者大多也会追随愚民的脚步。

  不迷信的人足够冷静、自制,他们不相信神灵的存在,也被称为无神论者。他们相信自己,把自己交给理性、交给哲学、交给天然的亲子之情、交给法律、交给好名之心。二迷信正是将这一切瓦解的.根源。

  迷信者将这些大多归罪到宗教头上,而不相信是自己的错误。毕竟又有几人能做到“酒肉穿肠过,佛祖在心中”、做到如同济颠那般潇洒的?

  宗教信仰等虽然是迷信的根源,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其意义。不论是基(jī)督教还是佛教的中心主题都是教化人们如何行善做好事,在许多宗教国家,宗教对人们的约束甚至比法律还有用。

  不管是迷信还是不迷信也都应该有个度。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迷信弄昏了头脑。如果有神,这也许也算是对神的侮辱吧!

【《培根随笔》读后感】相关文章:

《培根随笔》的读书笔记07-16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01-26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04-15

《培根随笔》读后感03-03

培根随笔读后感04-06

培根随笔读后感10-01

《培根随笔》读后感作文11-04

培根随笔读后感(14篇)04-16

培根随笔读后感14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