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读后感

时间:2024-09-10 08:16: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优秀]《经典常谈》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常谈》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秀]《经典常谈》读后感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1

  《经典常谈》是介绍我国经典的著作。包括对于经典书目的内容提要,及诸子百家、历代诗文的情况。书中对于经史子集四大门类的具体分析,使我震撼陶醉。

  回顾整本书,《史记·汉书第九》是我最喜欢的一章,尤其是对史记的记叙。阅读这章时,“历史事实”“个人情感”等词语一一在我脑中蹦现。司马迁的阅历和他那宽广的胸襟使我称赞;朝庭中奸臣的陷害与他人人云亦云的态度使我愤恨;司马迁那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令我敬佩;最后《史记》的完成与流传使我长舒了一口气……《史记》一书中传神的语言,高度的`概括,情节的跌宕无疑是对司马迁实力的证明。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一个落脚点,使中华传统的血液淌向远方。

  一本本经典书籍,一篇篇深入解读,一句句娓娓到来的话语……字里行间透露着朱自清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不禁令我想到了当代社会很多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他们中,有的是年过八旬的老者,将岁月的流逝抛向脑后,仍起早贪黑,积极指导着后一辈的传承人;有的是青年知识分子,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转而投入文化的整理与宣扬事业中;还有的是自媒体自发将这些代有民族特色的事物拍成短片,发布到国际网站上,让经典文化走出国界,他们在用实际行动保护着中华民族的命脉。“伟人”这个称号,他们值得!

  听过一句话“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人们的心,徐徐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变了,更紧密了,书的价值也便凸显出来了。”读完本书,我对经典书目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同时书中所流露出的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一股强烈自豪感与荣誉感涌上我的心头。它好像一股强烈的劲在推着我前进,没有人能够阻挡。

  身在新时代的我们,要亲近典籍,进而含英咀华,汲取生命中的养分。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2

  千年的波折、千年的动荡、千年的风雨飘摇带走了太多太多。幸运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在一代代文人墨客的传承至今。

  朱自清先生,怀着对经典无限的崇敬,在抗战时期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饱含爱国情感的语言写出了《经典常谈》。于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的画卷上又被添上了鲜明的一笔。“正是因为曾经几近失去,所以才要好好珍惜。”也许这就是他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本书共十三部分,包含经史子集。而最使我关注的,莫过于“礼”了。

  “三礼的说法源自《礼记》。古人所谓“礼”,约等于我们所谓“法”。形象地说,读《礼记》就是在学习古代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等。

  “三礼”也就是指礼的三个方面。

  其一是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混乱,那时可没有现在的“联合国”来调解各国,便需要有制度来规范各君王的行为,当然也要让人民安定,于是最初的`“礼”便诞生了。君王和人民被规定了各自行为的界限之后,便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操劳于平息战乱。人们这才开始重新重视宗教。所以产生了其二的宗教文化。各地区的风俗不一,因此各地区有不同的“礼”。这些礼又各自为贴近本地人民作出了深化。因而其三的社会风俗也被写进了礼。

  或许有人会疑惑:古代的“礼”对我们现代有什么作用呢?

  事实上,长时间的流传虽然让“礼”失去了其社会地位,但余存的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小到家人相聚大到国家外交,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礼”都有其具体规定。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礼节。

  外国说哲学,我国说礼乐。“礼”代表的规章制度和“乐”代表的儒雅风趣构成了引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给予的,也仅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给予的。

  拒绝经典是对中华文化的漠视;而全盘接收则又是对经典的盲从。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固然有糟粕存在,但是千百年来无数学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探究早已让它们成为了经典,我们又为什么要让传承的漫漫长路被斩断于此呢?

  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被传统文化所影响,所以才要认真探究;正是因为曾经几近失去,所以才要好好珍惜。

  朱自清先生与其笔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深入我心……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3

  读经典,播撒古籍的种子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经典常谈》的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散文家——朱自清。

  朱自清不仅是在新诗和散文创作上具有伟大成就的文学大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文学有深入研究的学者。《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钱伯城先生评价过这本书:“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

  我还摘抄了一些句子:比如写战国时期的说客:“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宛转了。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

  像这样生动传神的精彩笔墨,书中还有不少,这可以让读者能够饶有兴趣地了解一个时代、一个群体或一类作品的.风貌。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写到,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这正是朱自清在书中寄寓的殷切希望。这就是我在寒假时所看的一本经典的书——《经典长谈》。(作者:陈星羽)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4

  这本书所说经典,不专指经籍;是用经典的二字的广义,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共十三篇。把目录抄在这儿: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前头十一篇都就书讲;末了“诗”“文”两篇却只叙述源流,不就书讲,“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序文中语)。

  《经典常谈》是著名学者、语文教育家朱自清介绍中国古代经典的入门书。对于经典,朱自清认为,“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部集。”叶圣陶在《重印〈经典常谈〉序》中把经典概括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用文字写记下来的东西”。

  翻阅我国悠久的历史,你会发现:历史长河里到处泛着经典的瑰丽浪花。《诗经》的朴素浪漫,《离骚》的奇谲飘渺让我们神往;先秦散文的恣肆与纵横捭阖让我们叹服;建安风骨的清俊慷慨,盛唐气象的新制迭出让我们啧舌;宋明小品的挥洒自如,明清小说的流光溢彩让我们称道。在经典的长河里,如若不能撷取一两朵灿烂的浪花,实乃人生一大憾事!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篇首即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究理之要,必先于读书。”经过历史积淀而流传下来的经典,是在波涛沉浮的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锤炼、整合而成。这些经典往往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蕴含着丰厚的思想哲理和人文内涵。阅读它们,可以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心灵、启迪人生。叶圣陶在《读〈经典常谈〉》中形象地比方经典阅读,“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推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阅读经典的优良传统。饱读诗书的古代先贤似乎都学富五车,满腹经伦。他们阅读经典或许是仕途的需要,但这也在无形中肩负着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朝代的更迭不能阻断文化的传承,而文化的传承却推动着朝代的前进。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让秦王朝很快宣告覆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善举让汉朝逐步走向辉煌。数千年来,封建王朝频烦更迭,但中华文化的传承却在经典中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到了近代,文学经典也依然闪耀着她那应有的魅力。冰心在《忆读书》中能清晰地回忆起7岁读《三国演义》时的喜怒哀乐。巴金在谈到散文创作时,也称受益于少时记在脑中的《古文观止》。鲁迅虽然曾旗帜鲜明地反对读文言书籍,但我们读他的杂文,仍然能感受到先秦散文的气势。他的文论《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都是用文言写就的'巅峰之作。

  而《经典常谈》中的朱自清,不仅自己常读经典,而且还鼓励和争取让更多人常读经典。他在1942年撰写此书时,社会上反对读古代经典的呼声不绝入耳。但他却能敏锐地意识到经典阅读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他说,“在中等以后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对于经典阅读,他认为,“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为了能让更多人亲近经典,他用自己深厚的古文学养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良苦用心编写了《经典常谈》。他通俗而严谨的话语,让我们对经典多了些亲近,少了份畏惧。叶圣陶在《重印〈经典常谈〉序》中形象地把朱自清称为向导。“假如把准备接触这些文化遗产的人比做参观岩洞的游客,他就是给他们当个向导,先在洞外讲说一番,让我们心中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湖。”而向导在我们接近古文经典中的作用确实不可小觑。

  近年来,从“百家讲坛”上刘心武讲《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演义》,于丹谈《论语》 《庄子》心得等经典解读的受人欢迎程度来看,我们不是拒绝经典,而是渴望有一个好的向导把我们引向经典。就像《经典常谈》中的朱自清,“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边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因而能够按真际讲说,决不说这儿是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好向导。”

  当然,要想走近经典,全靠向导是完全不够的。就像进岩洞观景,能看到什么样的美景,能收获什么样的心情,向导无法左右,只能靠游客自己去发现,去思索,去体悟。就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孤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反观我们现时的经典阅读,乱象丛生。反对阅读经典的认为这是开历史倒车,恨不能一棒打死,前不久网上要求删除经典课文的呼声此起彼伏;赞同阅读经典的又是全盘皆收,不顾优劣囫囵吞枣,各地遍地开花的读经班即为明证。而这都违背了经典阅读的初衷。拒绝经典阅读是对中华文化的漠视,而全盘接收则又是对经典的盲从。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明确指出,“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即前人经典不必全读,要有先择地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既然是学生,就不必如学者专家那般苦心孤诣。另外,就阅读经典的读本来说,“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如此这般,我们读经典就不必盲人摸象,枉耗精力。当然,随着学识的增长和学力的加深,到了大学,我们便可直接面对经典,与大师对话,涵养性灵,滋润生命。

  而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更有肩负起传承经典这一重任的必要。我们不仅自己要常读经典,善读经典,更要引导学生走进经典,享受经典。而且,对于经典的阅读不应该只是某时某处的坚持,而应当是一生不渝的自我修行。

  白日诗作茶,洗却骚人三千烦恼;晚间书当枕,唤起墨客一怀幽思。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5

  看完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我的内心激荡起层层涟漪,沉浸在这本书所呈现的高度和深度,以及我所能接受的程度,不禁感叹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沧桑巨变中,依旧那样璀璨夺目、熠熠生辉,依旧是让我如此期待。

  在几千年的历史漫漫长廊中,文字同华夏文明一样不断地昂扬向前,整体更加简易。魏晋时期形成的楷书,沿用至今。时至今日,文字仍是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桥梁。

  《诸子》第十中,同儒家为显学的墨家所主张的“兼爱非攻”,超越了时代,在今天依然有着非同凡响的现实意义。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墨子“非攻”的思想是一致的。而中国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兼爱”的真实写照。

  文化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每一种思想,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每一次对他们的回望,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承智慧的结晶;每一次对他们的回望,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承。

  惊喜且自豪之余,我深叹了一口气: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般人往往对国学经典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其实文化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基因,也许如今它并不是显性基因,但依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很可惜,但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这点。

  当我们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我们的个人生活就会锦上添花,刻苦学习时,我们知道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人处事时,我们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相信,常读经典,扎根传统文化,定会让我们的血脉中流淌更浓的中国红更加的璀璨夺目。我相信,这使华夏文明几千年屹立不倒并不断前进的文化瑰宝,定会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在新时代傲挺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6

  一接触到“经典”一词,我所存储的文字就有了捉襟见肘之感。好像我所知道的文字都与经典隔着一段距离,也可能是因为“经典”“文艺”在我心里是高大上的存在。经典之与我,就是高山上的雪莲,只可遥望,不可轻嗅。我遇上经典,就是下里巴人遇上了阳春白雪。《周易》、《尚书》、《说文解字》、《史记》等等这些古文经典,我一直认为它们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属于看不懂系列。最近我接触了朱自清先生著的《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这本书,终于改变了一点我对“经典”的看法。

  提到朱自清先生,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他的名篇《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等文章一直入选语文教科书。他的文章素朴缜密,语言洗炼,极富真情实感。他是公认的'“美文大师”,读他的文章,有一种欣赏美的感受。所以每次看到朱自清先生所著的文章都会沉下心去读。这次的《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也是一样。随着百家讲坛和中国诗词大会的的热播,国学热也一度兴起,越来越多人的开始重视国学文化的研读。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国人终于不再闷着头往前冲,而是可以回头看看我们自己的经典文学了。但是,对于这些国学经典,我们可以听文学大家去讲,对别人朗朗上口的古诗词也是心向往之,却不愿静下心来手持素卷去阅读。我想,这还是与我们不知如何去阅读晦涩难懂的古文有关,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自清先生在序中也指出,有很多人为了启发一般人亲近经典的兴趣,做了大量功课,诸如把经典文学直译成白话文,把人吸引到经典的大道上去。他认为《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就是引领读者航到经典海里的一艘船。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经典常谈,有十三个章节。在这一部分作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古文经典一一解读剖析,写成一部通俗易懂的《经典常谈》。在第一个章节,作者从仓颉造字开始,我国文字的演变梳理了一遍。

  所有国学经典的流传都离不开文字这个媒介,作者从《说文解字》开始,更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还有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都被作者一一解读,并对它们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追溯。这就为读者理清了时间点,以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剖析解读,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本书的第二部分是文艺十六讲,共有十六个章节。在这一部分,作者从什么是文学讲述,对于文学一词,一直处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阶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作者还在这一部分引用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胡适之先生的说法,文学就是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秒。当然这一说法,在当时并没有取得所有人的认可。

  作者还从古文欣赏谈到教本与写作,为提高写作能力做了注解,让读者领悟“如何注意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在《诗与幽默》一章中,我看到了诗里的幽默,不是所有的诗都是含蓄优雅的,也有一些诗是诙谐的,读来让人会心一笑。感受诗里的幽默,也不泛是件趣事。《文艺十六讲》,短短十六讲,篇篇都经典,你会发现控制文艺是一种愉快,也是一种本领。

  读了《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使我明白,经典文学也是充满趣味的。愿每个人都畅游经典,与文艺为伴。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7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翻开《经典常谈》,从导读、序言以及正文的十三个篇章,到最后文末的知识链接,我懵懵懂懂地跟着文学家朱自清的脚步,探究中华文学的演变发展。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应该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本书就像是他在为我们做向导,一个深有研究、博古通今的好向导。

  在这十三篇文字中,朱自清先生用简洁的笔墨来梳理起因与演变过程,又引述并解释了典籍中的经典。比如,从仓颉造字的传说,讲到秦国统一文字的历史,再讲到向实用与简易方向演变的书写方式。这里提到的各种汉字演变,不正是我所练习的书法字体吗?

  当然,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书中关于“诗经”和“诗”的部分。“诗的源头是歌谣”,没有文字的上古就有歌谣,有了文字以后,将歌谣被记录下来,便成了最初写的.诗了。诗词带来了最初的文字之美、韵律之美和氛围之美,在无形中提高着人们的审美境界。比如,《诗经》有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诗词也随时代不断地发展演化,诗的领域和价值都在不断提高,书中写道“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是啊,流传至今的古今诗词咏物写景,而家国情怀是诗词抒情明志的至高境界。我喜欢楚辞《离骚》,喜欢晋代诗《兰亭集序》,喜欢唐诗《登高》,喜欢宋词《满江红》……每个朝代和时期的传世作品都是以家国情怀为重要题材,给后人留下了无价的传世经典。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学习浩繁艰深,也许现在的我还是一知半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藏书为我们保存了这些文化和历史,手指轻点屏幕就能查询许多经典古籍。我希望以《经典常谈》为一个新起点,去接触更多古书,以它为向导,航到经典的海洋里去。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8

  《经典常谈》这本书是朱自清先生写的。说到朱自清先生,往往都会说到《荷塘月色》和《背影》。可我认为《经典常谈》这本书的价值不低于《荷塘月色》《背影》。

  朱自清先生在序里说到:“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句话在那个时代是很受用的。所有人都在求知的路上,而这本书给他们指明了一条路。

  这本书与其说是谈经典,不如说是经典导读。朱自清先生用浅明的语言在13篇文章中为我们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所以一直流传至今。而介绍的顺序也是由浅入深,所以把《说文解字》放在了第一篇。先理解字义,再去读晦涩难懂的文章。

  在第一篇中,详细的介绍了字的由来,字创作发展的过程以及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及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每个条例都举了相关的例子,读起来更加轻松。

  第二篇介绍《周易》。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介绍《周易》的背景及创作,而是从“八卦”入手再引出《周易》。通过传说故事介绍了八卦图的由来。同时也补充第一篇介绍了甲骨文的创作及内容【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用刀刻在甲骨上】。之后开始正式介绍《周易》。讲了《周易》成为儒家经典的过程,《周易》的地位等。

  第三篇开篇就介绍了《尚书》的地位【是中国最古的记言书】。后面介绍了《尚书》的内容以及“尚”和“书”单独的解释。讲到了《尚书》的经历,以及为什么是“五经”中残缺最严重的。介绍这些同样用的是故事,生动有趣。最后讲到《尚书》的两个版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

  以上就是我最近阅读《经典常谈》的随笔,虽然我才阅读了三章,但我已经充分感知到了《经典常谈》的重要性及趣味性。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9

  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该书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囊括了朱自清先生对于例如四书五经等一系列诸子百家作品的独到见解,可谓是国学入门书,让我深有感触。

  朱自清先生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2020,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2020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2020》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通观整本书,朱自清先生不仅对于每一部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其中更包含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所谓的经典常谈,更是一本对于经典著作的导读。

  纵观世界,现在全球一体化已经深入我们的内心,世界市场也已经初具规模,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新的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已经越来越少的在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少的.家庭会给自己的孩子接受最传统的教育,越来越少的孩子了解我国古代还有如此精妙的作品,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在读《经典常谈》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我国古代有一段时期百家争鸣那段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我并不了解它们,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我国古代的作品,是我国历史上最璀璨,也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虽然,我们目前无法改变这些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没落的现状,但我相信就目前而言经典是不会消失的。如果我把经典比作一个景点,那么这一景点一定需要一个向导,而朱自清先生的这一本书正好充当了这一角色,他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何谓经典,更介绍了这些经典可以流传千古的原因,在这本夹叙夹议的书中,我了解了我国古代经典的博大精深。

  那么然是经典常谈,那么这也就说明我们不应该却忘记这些经典,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学习这些经典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10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书中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诗、文、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为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11

  这里有本薄薄的绿皮小书,我的指腹轻轻抚过书的每一页。不过短短十三章的内容,却是把那些埋葬于岁月长河中的古典舒展在我的眼前,映入我的心间。

  朱自清先生写这部书的本心,是为了给想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让他们在浩瀚如烟的古代典籍中不至于失了方向。若说朱先生的《经典常谈》是一叶小舟,那么它定是一叶能将我引渡到宽广无垠的经典之海的舟。

  《经典常谈》无疑是一部闪光的著作,它引领着我,去探寻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经典古籍。书中没有多少朱自清先生自身的理解和感悟,而是引经据典,非常客观的撰写我国古代的经典。它们的创作者、创作背景,乃至更详细的内容分析。况且,能像朱先生这般,在学术书中极少增添自己感触与理解的作者,格外难能可贵。

  在朱先生的《经典常谈》中,我最为感兴趣的是有关《诗经》的那一章。我兴致勃勃地将书页展开,翻到《诗经》,细细研磨书中的遣词造句,求知的眼神似乎立即能在轻薄的书页上灼出一个洞来。

  一提到《诗经》,我脑海中悠扬回荡、经久不散的是那首“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首《青青子衿》出自《诗经·郑风》。描绘的大概是一位女子在城楼上独自徘徊,焦急等待恋人,责怪恋人没有如期而至的画面。虽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但我注意到的却不是女子苦待恋人的急切无奈,而是这女子独立自由的人格与男女平等的社会风貌。

  女子在古代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没有了做自己的`机会,失去太多。而《青青子衿》中这女子却是能责怪恋人的不守信,没有如期到来,可见是个男女平等,既无封建礼教的太多束缚,也无被封建所荼毒的人的社会。女子有了地位,拥有自主人格。这样的美好社会在那个战火四起,有着剥削压迫的古代,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诗经·郑风》也许只是诗经的一小部分,也许并不能将诗经那绝代风采完全展现出来,但这已经足够了。《经典常谈》是一部“真”著作,它让我在浩瀚的经典之海感受到了经典的博大。它是一叶伟大的舟,一叶引渡之舟。

  我摩挲着书的封皮,再次缓缓打开这本绿皮小书,又浸入了叶引渡之舟。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12

  当看到这本书的作者是朱自清先生时,我首先想到的居然不是他那篇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反倒是那个最近在网上流传的有关于橘子的那个暗骂人的梗。偏巧这本《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的作者正是朱自清先生。朱先生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曾经所写下的.那篇饱含父子亲情的《背影》放今天变成了一句骂人的巧话。

  “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虽然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就已经见到过,可是还是不知道被用来坑了多少人。这年头若是你没有认认真真的好好读几本书,真的是被人骂了不知多少次还不明就里呢。所以说阅读还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并且一定要读经典之作,否则就容易在不知不觉间沦为别人的笑柄。

  顺着当下国学兴起的热潮,也曾经凑热闹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的也买了不少书回来。不过不要说是完全阅读理解透彻了,就是大致翻翻都没有看完几本。为什么弄成贪多嚼不烂的局面?因为看不懂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好,可是也是几百上千年前的产物了,说白了就是代沟太多太深,没有个明白人来为自己指点迷津,单凭一腔热血去琢磨,想要领悟其精髓,还真的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得找位大师来指点一下自己。朱自清先生的这本书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经典常谈”和“文艺十六讲”。经典长谈从最基本的《说文解字》开始讲起,之后历述《周易》、《尚书》、《诗经》、《春秋》、等我们熟悉名称却又不熟悉内容的经典国学之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为我们剖析古文中的精彩篇章,让读者明白如何去读经典文学,轻松且顺畅的了解国学经典中的精华部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是为什么当下有许多人书看了不少,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可一到下笔写文章就驴头不对马嘴不知所云了呢?说到底还是对文字的掌控力不够啊!在此书的后半部分《文艺十六讲》中,朱自清先生将为读者讲述什么是文学,教授读者如何了解并欣赏文学与你一同分析古今中外知名作者的文学作品,一针见血的点出其中的精彩之处,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一篇篇细致详实的文章带领读者去领悟文字创作的精要,在阅读中学会掌控文字。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说到底,读与写,其实是彼此带动,相互作用的。只读不写,难以真正的将感悟化为己用,只写不读又难以让人吸取更多的内涵营养。关于如何去读,如何去写,朱自清先生在这本书中都已经为我们讲了许多,至于能学到多少,就看个人领悟了。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13

  经典常谈》是巨大的工程,这伟大的工程师,就是朱自清先生。

  《经典常谈》以通俗流畅的文字,按照历史发展从仓颉造字开始到《周易》,《诗经》,《春秋》四书五经,诗,词,文,赋的经典内容,为读者提供了通览国学精华的指南。

  在《经典长谈》的阅读过程中,我不经常被朱自清先生的研究精神,独到见解所感动,也时不时为书中所介绍的一些经典作品的成书过程以及精彩内容所打动。司马迁因受李陵案牵连,在遭受污及先人,见笑亲友的'宫刑之后,忍辱负重,继承先叶,综括三千多年君臣士庶的行事,“合一炉而冶之”,历时14年之久,终于写就一部大书——《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了完成先父遗志,为了体现自身价值,司马迁不轻言放弃,甘愿忍受屈辱,让自己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其中的艰辛困苦有谁知?

  从朱自清先生的介绍中得知“四书”为古人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不但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的读,囫囵吞枣的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这时候是他们的记忆力金黄时期这个阶段选择进行经典诵读,加强知识积累,会印在潜意识里,能陶冶情操,使心性向善。读《经典常谈》所获的是多角度多方面的。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14

  最近看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朱自清先生去世已经62年了。看完这本书,字里行间闪现出他不知疲倦的咀嚼和喂人的精神,让人怀念,为他短暂的生命感到遗憾。

  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国文化经典。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什么是经典。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记载的东西。然后解释经典包括哪些书。这些书有13种。这13本书的作者逐一介绍了原因、内容和社会效益。这种叙述和讨论的过程构成了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作是散文集,也可以看作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中说,经典培训是中等教育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主张得到了当时教育部和教育界许多人的认可。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朱先生就像一个向导。当游客想参观一个洞穴时,他首先在洞穴外告诉他,这样游客就可以有一个数字,以免进入洞穴时感到困惑。他真是个好导游。他很熟悉里面。他知道洞穴的原因和演变。他可以根据现实说出来。他永远不会说这是二龙戏珠;八仙过海,由一位高士和一位仙人塑造。求真而不是好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导游。

【《经典常谈》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04-22

经典常谈的读书笔记05-28

经典常谈读后感05-10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01-27

《经典常谈》读后感11-09

经典常谈读后感范文06-10

《经典常谈》读后感【推荐】05-21

(推荐)经典常谈读后感05-22

经典常谈读后感(必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