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时间:2024-07-17 11:47: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精华】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恰同学少年》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精华】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

  有志之士,打破黑暗的那抹光明

  如果说世界一片黑暗,那么打破这黑暗的他等人就是一片光明。

  他们胆大心细,他们斗志昂扬,他们不畏强敌,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们一腔热血,不为别的,只为振兴我中华,打破那荒唐而又懦弱的统治。

  当那无能君主袁世凯签下不公平条约时,他心中那颗愤愤不平爱国的种子就已经开始发芽。“挨饿、落后、穷苦、斗争这几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中。而就是这几个词,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胆大心细,不畏强敌。当溃军闯入城里的时候,那些市民们都惊慌失措,四处逃窜。而唯独他等同学留在城内,他急中生智,让一些同学拿来爆竹和油桶。将爆竹点燃放入油桶中,那声音像极了子弹声音。于是,他带着巨大的勇气,独自一人出去和溃军谈判。溃军本就是惊弓之鸟,又没听出爆竹声,误以为是枪声,顿时乱了阵脚,只好撤退。在那么危机的情况下,如果换做是我还真不一定能像他那样机智,更不能独自一人出去和众多敌人谈判,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呀!

  他有着非凡的主见和强大的统领能力。当新校长张干每日布置如此之多的作业时,他心中就充满了压抑,愤怒和不甘。但在当校长张干布置的作业累死了一名受伤的学员时。这股压抑爆发了,每个同学的心都是沉重的,同时也是悲愤的。带着这样的情绪,他召集众多同感的同学,一起浩浩荡荡地前进。推翻了校长张干的统管。也就是这件事,让他在同学们心中的'位置大大地提高,也让我们对他更加敬佩。推翻邪恶的校长,这是一件嘴上说起来几乎不可能的事。但他却做到了,在校长无理布置作业累死了同学后。如果是我,肯定会感到悲愤,但绝对不会去推翻校长。这也证明了他胆量过人,统领能力之强和主见之远,之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吃着美味的食物,睡着舒适的床,但我们一定不能忘却,就是这样一群少年,带着一腔热血,用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换来了我们祖国的光明!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2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是我国革命领导人他对自己上学时经历的回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讲述了他等一行人年轻时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读书、生活的经历。

  在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无疑是本书的主角-他。他乐于助人,乐善好施,拥有远大的梦想,有一颗渴望实施梦想的心,还有着壮志凌云的气魄。

  他的'领导力和胆量是无人能及的。虽然是少年,但他已经萌发了极强的领袖意识。在他的校园里,曾有过一位名叫张干的新校长,他虽然诲人不倦,但过度地补课,导致同学们疲惫不堪,甚至累死了一个已经负了伤的同学。他十分不满这位新校长的做法,他联合百号同学,齐心协力,竟把校长赶了出去。他虽然勇敢,但因年少往往控制不住情绪,经常与老师因意见不同而争论。

  他凭借机智勇敢也立过大功。他在第一师范读书的最后几年,长沙城外曾来过一支溃兵,有几千人之多,但因为遭遇埋伏不敢进城,他带领学生军,以油桶鞭炮来代替重武器。他还扮成军官,进入敌军营中劝降。他面无俱色,举止镇定,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不费一车一卒就让敌军缴械投降,保卫了长沙城。

  在这本书里,作者除了主要刻画了他,还刻画了陶斯咏、蔡和森等勤奋刻苦的优秀学生,以及孔昭媛、袁吉六等诲人不倦的好老师、优秀领导等形象。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这句出自李白《少年行》的诗句,很好的诠释了少年的意气风发,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为祖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3

  这个寒假,我看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我最喜欢第29章“男儿蔚为万夫雄”这一章。

  1917年11月18日,北洋军阀、湖南督军傅良佐在护法战争中被击溃,溃军败往长沙,此时已到了猴子石。就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全体学生撤往东面的阿弥岭时。毛泽东用自己的智慧,分析了当前的.局面。成功的令溃军离开了长沙城,并且还得来了千把枪。

  比起毛泽东,我们可差多了。毛泽东的能力和定力都是我们做不到的。我们顶多也就是遇到危险不会“慌乱”而已,不仅不像毛泽东遇到危险沉着、冷静、镇定自若、面临危险时浑然不惧,而且还左跑右跑,给人不是一种“班级”的感觉,更不用说面对有一只武器的军队了。

  特别是在第10章里面,毛泽东教书的方法给我很深的印象。把一个字拆分成一些令人熟悉的部件,从记住这个字。比如香喷喷的香这个字,他把香拆成日跟禾这两个为人们熟知的字,从而让那些不识字人记住这个字。在第27章里面,毛泽东又因为工人们根本不识字,又搞了一番特别新鲜的举动:“把长沙里面最受欢迎的花鼓剧目改编了下。”让那些不识字的人们知道,晚上可以去找他学习文字。

  我希望我能像毛泽东那样勇敢,对社会性学科学习特别好!

  少年智,则国智。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4

  在寒假里老师推荐这本书给我,那就是《恰同学少年》,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这本书讲述了毛泽东等人年轻时的故事,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求学的生活,充分展示了他的好友——向警予,杨开慧等,为了理想,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

  在看这本书时,我最敬佩的.是毛泽东,因为毛泽东他做了错事,知错能改!有一章写他和老师吵了一架。因为他的作文,他认为自己写的作文很好,可是老师却认为他写得不好,就给了四十分,所以毛泽东很生气,就和老师吵了一吵。去问老师为什么我的作文写不好,他很勇敢。知道自己错了,袁门立雨,直到老师原谅他,才进屋里去。

  这本书讲了少年毛泽东求学时的故事,他努力学习,快乐地成长。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如果没有看过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这首词也许只会静静地躺在我对高中生活残存的记忆里,不再有任何波澜。第一次播出时,只把它当成一般的革命教育篇,因此便错过了。今年暑假,由于老师的推荐,认真地看了一遍,不得不承认,我被深深地震撼了,直到昨日看完全集,心中都是充满了感动。

  开学第一天,校长孔昭绶便亲自来到宿舍看望同学时,望着一双双期盼而又充满力量的眼睛,他不无感慨:“我中华百年积弱,只因大智未开”,鼓励学生们“以我之所学,为民智之开启而效棉薄,为民族之振兴而尽一己之力”,这既是对学生的期盼,也是一师的老师们毕生所固守的梦想。学生们或许没有发现,这个夜晚,他们的人生已经开始改变。

  修身课老师杨昌济为他们上了第一课,台上是祥和而充满智慧的老师,台下是一颗颗火热的心。“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在之后的五年里,毛泽东和他的同学正是以自己的行动回答了昌济老师这一问。

  他们自强不息。是他们成立了读书会,纵论国家大事,寻求人世真理,一次次的辩论和讨论,让他们逐渐找到了真理。也是他们,或则秉烛夜读,或则本着“野蛮其体魄”的宗旨锻炼身体。还是他们,成立学生军,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他们勇敢无畏。在湖南的舆论都被控制,人民都被蒙蔽时,校长敢把“论袁大总统亲日政策之英明”的征文换成对袁世凯的口诛笔筏,敢冒死组织学生集会,一席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讲话,感动了多少人。学生们则找来进步言论,刊印成书散发。也是他们,用鞭炮和烧火棍逼走了三千土匪,保住了长沙城。

  他们同样调皮。在雨里大叫,在街头朗读,为了办工人夜学,他们还上街演戏。他们也会坐别人的霸王船,他们巧妙地帮忙被逼婚的女孩子,让土财主哭笑不得。

  是的,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他的思想,他的体魄,他的潜力,他的勇敢,让他成为学生的中心,他的地位是不容动摇的。但是,这部电视同样成功地塑造了毛泽东身边的众多英雄形象。校长孔昭绶思想先进,正义凛然,老师杨昌济才学过人,品德高尚,其他老师也同样为人师表,让人敬佩。蔡和森的平和内敛,萧子升的满腹学问,向警予的热情大方,陶思咏的`坚强执著,杨开慧的活泼可爱,都让人难忘。在家长当中,毛母吃苦耐劳,蔡母敢于主动离婚,以及舍身救了校长的三爹,都是电视剧的精彩之处。在电视剧的结尾,介绍了剧中人物的实际命运,不难发现他们或则的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和参与者,或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或则是优秀的老师。其中有不少人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

  也许仅仅感动还不够吧,我们就应由此进行思考,使其有益于我们目前的发展。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即使到此刻,仍然是正确的,少年,是中国的期望。以前,作为“80后”,我也自信满满,也许有些娇气,有些懒惰,但是我们的思想是端正的,我们是有潜力的,我们也是愿意付出的。但是看过这部电视剧,我不得不承认,不论是思想的深度,勇气,还是吃苦耐劳,甚至是智慧,我都比不上先辈。要想负责起中国的未来,让中国永远摆脱“被人耻笑”的岁月,让中国傲然自立,青年的职责是重大的,我们实在是还有太多的路要走。辨明是非,提高自我,履行职责,修身养德,这就应是学生不变的职责。

  其实,除了青年,还有很多要反思的事情。扪心自问,与20世纪初相比,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少了什么

  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当然不能固守着一切传统文化,只是,有些传统的东西,真的不就应抛弃,中国,永远不会,也永远不能等同于任何一个其他国家。

  谁都渴望安逸地生活,但是谁来保证生活的安逸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6

  敢以天下为已任——《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寻一凡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才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他身材极是高大,头发剃成短短的极寸,眉目清秀,目光却炯然有神,身上的短衫满是补丁,一双布鞋破开了一个大口。他就是他。

  一群溃军来到长沙城的猴子石,他他丝毫不慌,巧妙的利用溃军他们军心不齐的弱点,不用一枪一炮,没有一死一伤,便不费吹飞之力骗走溃军的枪,击跨了溃军。

  面对新校长的“题海战术”他带领全校同学赶走新任校长。可当他知道新校长是怕他们惹是生非才用功课来压他们,毛年东他又懊悔不已。

  他有一片改善中国的雄心与抱负,因此他奋苦读书、关心国事,常与同学,甚至老师,一起淡论国家大事。

  在袁世凯决定让与日军谈判时,他与一群学生闯入校长办公室。更可气的是新任军官汤芗铭竟让全校学生写一篇“中日亲善征文”!

  在他的提醒下,孔校长决定将这条公告给换成《就五·七国耻征文告全校师生书》,可见他们的'雄心与抱负。

  正是中国有毛年东、蔡和森、萧子升这样的热血青年在,才能翻开中国新的篇章。

  这使我想到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促使他们打仗的原因是什么?是在美国等国家的挑拔之下啊!而我们以前的中国也在那八国联军的打压下,可我们中华人民,不畏强权,英勇地站起来与敌人作斗争!这才能成就今天的中国!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7

  寒假里,我阅读了很多书籍,其中就有《恰同学少年》。这本书写的是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欺咏等人的成长经历,他们考进湖南师范大学,终于成为了师范大学的一员。

  书中毛泽东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斗不过天,斗不过地,还斗不过人。我们只要斗过自己就行了,超越自我才有真正的乐趣,每天超过自己一点点,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慢慢就会超过别人。

  这本书中,我除了对毛泽东非常佩服,还有一个人的事迹也深深映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易永畦。他虽然从小体弱多病,无法剧烈运动,他会在别的同学在操场上锻炼时,为他们看守衣服,默默地帮助同学,不求回报,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书中的少年们求知若渴,热爱祖国,都怀着满腔热血,想为国家做贡献。再想想我们现在的孩子,各个都家境优越,却每天抱怨学习辛苦,课程太多。社会给了我们好的环境,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以致用,将来报效祖国。

  书中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敬佩,就算困难像雨点一样向他们打去,他们都会一一解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8

  “年少气盛,浑然天成”这句话出自李白《少年行》,恰恰说明了青年人意气风发,志存高远。

  《恰同学少年》 本书讲述了毛泽东等少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过程中的学习生活。它深深地触动了我,书中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最佩服的是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和那个时代那么多的少年一样,他有远大的梦想,有志存高远的勇气,也喜欢帮助别人。他知道革命需要强壮的身体,所以他经常锻炼身体。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并为之努力。无论遇到什么风险,他都勇往直前。书中还有一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柳俊卿,家里很穷。柳俊青考上第一师范时,父亲到处借钱,只为给他买件新衣服,背着行李送他上学,一路上还不厌其烦地给他一件又一件的'东西,但是当他到了校门口时,他告诉老师这是他雇的搬运工。这让父亲非常伤心,他不断安慰自己“他不是故意的”。更有什者,他用姐姐的血汗钱买了昂贵的鞋子,就是为了表明他家不穷。柳君晴不仅没有感恩之心,更没有羞耻之心,对自己的错误一次次不反省,外表华丽内心空虚。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9

  《恰同学少年》 本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年纪轻轻的毛泽东,就开始为国家的前程担忧,为社会混乱的秩序而烦恼。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学习方面非常的勤奋刻苦,他们的思想也非常的明朗。在民国时期,硝烟滚滚,战争连连的情况下,毛泽东等人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停止学习,反而还开设了一些读书会等活动。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找来了一些关于袁世凯统治的书籍,在读书会上展开讨论,并对此开展了一些反袁的活动。例如:用“违禁”书《梁启超等先生论时局的主张》代替所谓的“洪宪皇帝圣谕”,使“洪宪皇帝登基庆祝大会”失败告终。毛泽东等人在湖南省里勇敢的揭开袁世凯腐败统治的面纱。

  毛泽东在硝烟滚滚的环境下,都能刻苦学习。然而,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学习环境不再恶劣不堪,学习设备却十分的周全。为何前人为我们奠定了如此好的学习基础,我们却不能好好的利用,认真学习呢?是因为我们的学习环境、条件都太过优越,以致我们不懂珍惜,这些问题都是来自的城市里的孩子。在贫困的山区里,那些孩子如饥似渴的从书本上汲取丝毫的知识,他们的见识并不比我们广,但是他们那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同是生活在一片蓝天之下,同是生活在同一个国家里,却有着不同的`两批孩子。一批是热爱学习的,另一批是在学校里混日子的。如果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们将他们的学习机会让给那些爱学习的孩子们,我想我们国家可能会出不少人才。无论如何,我向那些在学校混日子的同学们提出一个忠告:读书才是你们现在必须做的,而读书的结果是决定你们的前程,请你们三思而后行。

  虽然,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但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就读的成绩并不理想。文科则全优,而数科却不理想。面对这严重的偏科问题引起了教师们的争执。惜才如命的孔校长最终选择了尊重其个性,放手让其发展,毛泽东成了校长特许的“特殊学生”。

  孔昭绶、杨昌济等老师是教育界里的翘楚,教师们的模范。他们的教育精神、教育理念是值得教师们去学习的。然而,现在的“成绩定好坏”大概就是普遍老师的观念。

  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毛泽东也不例外。驱张运动的确是他的不对。他没有站在张干校长的角度来思考这些事情,只是愚昧地认为张校长的做法、作风是错误的,常常阻止他们的活动。然而,有谁想过,张校长这样做是有苦衷的,只是不想让学生、老师们担心而已。

  当汤芗铭把学生的费用拿去当军饷,要学生上交10元当学杂费的时候,张校长是多么的犹豫不绝。但是,他为贫困的学生们着想过,并且自己掏钱出来,甚至将自己的怀表也当了。难道这不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吗?

  当毛泽东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想跟张校长道歉。但是已经太迟了,张校长已辞职离开学校。待毛泽东长大了以后仍没有忘记此事,还将张校长接来北京道歉,并且为张校长支付生活费用。这说明了我们要尊重师长。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0

  长期以来看毛泽东中、老年的作品比较多,对他青少年的事知道的不多。《恰同学少年》正好填补了空白,而且清新亮丽,蓬勃向上,让人看了激动不已。敬佩毛、蔡、萧等富有热情和实践的学生,毛泽东的少年狂傲,蔡和森的少年老成,萧子升的俊秀儒雅。他们一起读诗时的意气风发;同样,敬佩杨、孔等一师的不拘一格、真心实意。对于现在社会,我确信此剧是一股清爽的风,给青年人以心灵的洗涤,同样也给教师以自身的反省。那时候的学生,物质上远远没有我们富足,但是他们活得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

  毛泽东身体很好是绝对离不开他的毅力的,他向杨老师学习,每天早上洗凉水澡,不论春秋冬夏,都与同学们结伴去长江游泳,这难道还表现不出他的毅力吗?他为了磨炼自己在闹市中读书,这就是“闹中求静”呀!如何演绎激情飞扬的青春,毛泽东们已经给了大家一个精彩的答案,那就是:把学习、把人生紧密的同中国的命运结合起来,为中华之崛起,为人民之幸福,竭尽所能;为理想、为信念,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他们关心国家,关心人民;他们谈论国家大事;他们崇尚光明正义,勇敢地批判当时黑暗的社会;他们蔑视权贵,严厉的痛斥万户侯们的`行为,视此为粪土,这是何等的潇洒,何等的执著与豪迈!我还敬佩他们不慕虚荣,胸怀坦荡,豪情万丈,心系天下;敬佩他们倔强狂傲,正义直爽,从不服输;敬佩他们有勇有谋,胆识过人,自信自强,文采飞扬。因此,胸怀远大理想,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应当是中国青少年报效祖国,有所建树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走向世界的最重要的力量之源。

  想想我们现在,生活虽然愉快,可是我们缺少了一份远大的志向,与他们比起来,敬佩之中不禁又多了一份羞愧.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将来报效祖国打好基础,想要有知识,有健康,有毅力,就向毛主席好好学学吧!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1

  这几天,我读了《恰同学少年》这本红色书籍。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以毛泽东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生活为主线,充分展现了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为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报复与情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

  书中写道,毛泽东家境贫寒,很穷。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毛泽东在幼年时期便以拥有非凡的意志与毅力。

  毛泽东对自己的观点一定是坚定不移的。有一次作文课,老师说他的作文锋芒过甚,只给毛泽东的.了40分,毛泽东立即质问老师为什么自己的作文只能得40分。老师说毛泽东的作文锋芒太过,要注意含蓄内敛,就像梁启超一样,整天在那里喊口号,3分的事情能喊出17分来。毛泽东忘了自己是学生,忘了自己在教室里,对着老师大喊:“我告诉你,袁吉六,你要骂我的文章可以,但我绝不允许你骂梁启超。梁启超就是我写作文的偶像!!!”老师也大吼一声:“毛泽东,你反了你?!你给我滚!滚出去!”毛泽东先愣了一下,就冲出了教室。老师大喊:“毛泽东,你出了教室,以后永远也不要来上我的课!”由此可见,毛泽东有多么的犟。

  相对比而言,我们的生活环境比毛泽东好得多。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像毛泽东那样,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做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领袖,让古老的大帝国——中国重新富有生机,开始蓬勃向上呢?就因为我们没有毛泽东所具备的素质。1、毛泽东有着非凡的毅力和意志。2、毛泽东坚持己见,不到迫不得已,绝不退后。3、毛泽东是绝对不会向敌人屈服的。毛泽东具有做一个好领袖的所有能力,他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领袖。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2

  青春,无限美丽,因为它代表着风华正茂;怀着对革命领袖的无比崇敬,怀着对历经风雨的革命先烈的缅怀,我读完了《恰同学少年》这部小说。这部小说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胸怀祖国的气魄。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长沙》抒发了多少青年儿女的雄心壮志,他们一起登岳麓之巅,观天下之变,一览众山小;一起游橘子洲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起赏湘江美景,看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满怀崇高理想,忧国忧民,指点江山;他们爱憎分明,激浊而扬清,批判现实。正所谓“惟楚有才,于斯为甚”,湘楚之人“崇尚气节、习于忧患、经世致用”的高贵品质折射出中华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与魄力。在书中,我深深地为当年那气宇轩昂、胸怀天下的少年学子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充满朝气的青春活力和豪迈的革命气概所震撼,深刻地感受到了时代伟人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非凡的风采。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青年人必须要有远大的志向,才能有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动力。毛泽东正是有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决心和志向,才能坚持数十年并为之奋斗。我们林业青年儿女也应怀揣绿色兴国的愿景,将远大的志向融入林业工作中来。如塞罕坝的“林二代”王春风场长,几十年坚守塞罕坝,将塞罕坝林场的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再比如甘肃古浪治沙人郭万刚坚守沙漠三十载,与风沙作斗争,大幅恢复了沙区林草植被的覆盖。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时正是我等林业青年人的时代,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扬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一步一个脚印,以务实的态度把新时期林业事业建设好,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梦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3

  《恰同学少年》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更是一本抒发了许多青年抱负的书,里面的每个人都有许多令人欣赏的优点,比如毛泽东那股爱读书的劲!

  对于毛泽东来说,书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他为了读书,起早贪黑。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他晨起读书的片段:在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在别人还沉浸在睡梦中的时候,他就已冲洗好了身体,挺直了身板,捧起书大声地诵读,寝室的人都对他万分敬佩。

  是啊,晨起读书这件事,是多么令人敬佩啊!与之对比,我真是惭愧不已。即便要上学,我也实在不愿早早起床,非躺着赖到最后一秒不可,直到妈妈的.“狮吼”声响起,我才磨磨唧唧起身洗漱。更别提每逢周末,早上太阳晒屁股了,我还没有起床。可毛泽东却总是早早的起床用功读书了。当我看完上面的这个片段时,心里不禁一震。我想以后我应该克服自己的惰性,早些起床看书学习。

  在毛泽东的眼里,读书可以当饭吃,为了书他可以什么都不要。比如:他拿着买鞋的钱在大街上走着时,看到了一本自己喜爱的书,于是宁愿继续穿着旧草鞋,用买鞋的钱买了书。他是多么热爱读书啊!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恰同学少年》的书里,我看到了一个爱读书的毛泽东,一个因为读书而变得智慧和有本事的毛泽东!反观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远远优于毛泽东生活的年代,却有许多人不珍惜读书的时间和机会,白白荒废了大好光阴。

  我想我以后也要多读书,让自己变得智慧和有本事!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4

  明媚的阳光从窗口射了进来,照在书上,也照在我身上。伴着周围迷人的花香,我在书海中畅游,向书中的主人公缓缓走去,从模糊到清晰,我离他越来越近,对他也越来越了解。他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青年时,以作文第一名的好成绩考进了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得到了好几位老师的赏识。毛泽东在语文等方面名列前茅,总是考第一名。可是数学、英语、理化这一块成绩可就不理想,分数往往不及格,所以毛泽东又是个严重偏科的学生。另外,他的脾气很犟,事事都不服输。

  我合上了书,咽了口唾沫,仿佛回味着什么,然后低下头陷入了沉思。毛泽东很喜欢看书,孔校长看到毛泽东的`布鞋已不堪入目,便给他一块大洋,让他去买鞋。结果,他去买了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着。看到这样的毛泽东,我不禁心生佩服。毛泽东很喜欢不动笔墨不读书,一本书上,他必然要把所有空白部分全都填满,才算读完了这本书。分不清哪些是书上的字,哪些是毛泽东写的字。结果大家都不愿意把书借给他了。看到这样的毛泽东,我又瞧了瞧眼前这几本雪白的课外书,我无地自容。毛泽东很喜欢不懂就问,如果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或者没见过的词语,一定会圈下来,然后在图书馆大量查阅,如果还不知道就会请教老师,不管怎样,一定要刨根问底,才肯善罢甘休。看到这样的毛泽东,我内心无比惭愧。

  毛泽东的每一个优点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也要像他一样好学。像他一样喜欢读书,像他一样在书上做批注,像他一样圈点勾画,像他一样不懂就问,像他一样刨根问底。

  好学,方能学好!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5

  梁启超先生曾说过:“今日之责任,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将这句名言定作了我的座右铭。而这句话是我从《恰同学少年》这本名副其实的好书中得知的。

  每每看《恰同学少年》,心中便总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这本书朦朦胧胧地激起了我的理想与斗志。在这本书中,我才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师生情谊,什么是真正的胸怀天下,什么是真正的豪情壮志,什么是真正的同学情深……

  有许许多多的人物在书中出现,而这些人物都是为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青年。像喜欢刨根问底的毛泽东,遇事往往深思熟虑的蔡和森,常常一鸣惊人的萧子升……但深受我喜欢的便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了!一提起他,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毛泽东在遇上困难时那左比右算、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的模样,眼前仿佛掠过毛泽东在球场上那百战百胜的英姿,心中徘徊着毛泽东对易永畦同学卧床不起时无微不至照顾的身影……一次次想起,便不由自主地佩服起来。

  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毛泽东也不例外,他的缺点便是太性急、太冲动了。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到他驶向成功的彼岸。

  “趁着这满山夜色归你我所享,烈风骤雨中,凌其绝顶,一览众山,岂不快哉!”就是这句话吸引了我的心与毛泽东和蔡和森一起在雨中奔跑着。他们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是如此豪情,是如此快活。他们两人仿佛两个狂野的战士,完全融入了雨中的`自然。使我也情不自禁地想融入进去,尝尝那妙不可言的感觉,想必那感觉一定如蔡和森说的那样——“风,浴我之体!雨,浴我之身!烈风骤雨,浴我之魂!”顿时,青年们在高山之上那充满自由力量的长啸狂呼声使我震撼不已。

  毛泽东是个非常勤奋的人,他的老师——黎锦熙曾说过毛泽东是师院中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人。由此可见他是多么勤奋,一分一秒都不放过。他曾说过:“觉可以一日不睡,饭可以一日不吃,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那优异的成绩是他的无数滴汗水换来的——他只要一有不会的问题,便立刻向同学与老师请教。就连睡觉之时,他手中还抱着一本书呢!在他书上那密密麻麻的笔记见证了他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书上的评语与心得,字字刻出了他对学习的孜孜不倦。他不仅热衷于学习,也十分酷爱运动。一年四季,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烈日炎炎,甚至是寒风呼啸,他都始终锻炼着自己。我想,就是因为如此,毛泽东才会既富有丰富的知识也有强健的体魄,为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从古人的“程门立雪”到“袁门立雨”,用自己的诚心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我。他,天天坚持洗冷水澡,以此来锻炼身体,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

  毛泽东为了自己的理想所奋斗,并且他成功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谁知道今后就不是你我之辈呢?所以就要从小开始奋斗,因为我们知道——少年强则国强!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相关文章:

《恰同学少年》读书笔记02-12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02-28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大全13篇)06-27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11-14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11-16

(集合)《恰同学少年》观后感06-08

《少年总编》读后感09-04

《少年的荣耀》读后感11-25

美德少年读后感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