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马说》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马说》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说》读后感1
在学完《马说》后,我明白了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匹千里马都具有着很大潜力,可惜却被人埋没,所以为了才华不被埋没,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伯乐
做自己的伯乐,不意味着停滞不前只一味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获得的别人的赏识,而自己仍然应该提高自己,历练自己,让自己始经成为一匹上进白的千里马,做自己的.伯乐应该善于发现自己的天赋并且对其进行练习,这样自己才能够得到他人认可,从而在战场上驰骋。做自己的伯乐应该找到正确历练自己,提升自己的方式,来达到千里马的目的,所以说,一个人想要成的功,既要像千里马一样努力,还要成为能发现自己才华的伯乐。
《马说》读后感2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你不一定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一定要有自己擅长的领域。用韩愈的《马说》中的词来说,你一定是某一领域的`千里马,但我觉得,没有伯乐,千里马依然是千里马,因为你自己所擅长的那一个领域不会因为没有人赏识而失去了自己本来就有的才能,以及可以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的能力,这种才能就是你成为千里马所具备的条体。
那些欣赏才能的人就是伯乐,即使他们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也要做好自己该做的。来下的留给时间,历经了时间考验,就会得到肯定。
所以说,没有伯乐,千里马还是千里马,我们要学会做自己的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不会因为没有赏识他的人,而失去才能不做千里马。
《马说》读后感3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出自韩愈的《马说》,他用千里马来述说自己的.怀才不遇!那么我们要怎么做自己的千里马呢?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做自己的主人,应该做命运的主人!自己掌握命运,不能由命运来摆布自己!做自己,坚持本质就好,并非固执,倔强,而是在迷茫时还可以执着前行,保留一份骨子里的高尚人格!
若我们是千里马,我们怀才不遇,为何我们又一定要等着别人发现呢?我们应该展现自己的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自己去寻找伯乐而不是苦苦等待伯乐!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一味等待,只能错过一个个伯乐!
我认为伯乐有很多,而千里马却只有几匹,所以我们应该拒绝平庸,努力学习,独立成才,这样才能成为一匹与时俱进的千里马!
《马说》读后感4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题记 今天,在语文课本上学了《马说》,鉴别千里马,靠的是伯乐的慧眼,而我们生活中呢?是否也要靠自己的一双“慧眼”呢? 我认为生活中需要。
生活中,勤奋刻苦的人不计其数,但懂得赏识他人的却少之又少。能干的人知道:勤劳可以换来报酬。殊不知,懂得赏识他人的人,能够得到比报酬更多的东西。
学会赏识,你便拥有一种能力。伯乐的眼睛不是天的生的,而是后天炼就的。学会赏识,你需要深思熟虑。一旦“看走眼”,轻易用人,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秦二世错用赵高,结果官逼民反……只有考虑周全,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刘备当年为什么独具慧眼看中诸葛亮而不惜三顾茅庐?正是因为他看中了诸葛亮过人的才智、敏锐的政治头脑以及超强的分析能力。
学会赏识,会影响甚至改变你的一生,懂得赏识别人,就如同自己得到了成功的`秘诀。汉武帝慧眼识别英雄,结果卫青、霍去病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刘邦识人有方,结果张良、萧何等一批人才成了他的开国功臣。可见,学会赏识,对人有多大的影响! 学会赏识,犹如干旱的田地迎来了久别的甘霖;学会赏识,犹如在人生殿堂里添上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伯乐的眼睛,其实就是会识别、赏识。借你一双慧眼,去学会赏识别人吧!
《马说》读后感5
这篇文章虽然很短,但是全文却饱含了韩愈的感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又写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终身要被浪费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浪费的遭遇,对无知的食马者(统治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明显,写出了对统治者的无知的憎恨,还有对伯乐的期待!
《马说》真是一篇好文章呀!
《马说》读后感6
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在他的寓言式杂文《马说》里马有这样一段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段话告诉我们:“世上先有了鉴别俊才的伯乐,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只可惜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便是千里马,也只能像平常马一样。”
这样看来,问题不是在于有无伯乐,而是在于有伯乐能否起伯乐的作用。我认为伯乐常有,而起伯乐作用的人不常有。伯乐身处领导岗位者亦不乏伯乐,然而真能起伯乐作用的却寥寥无几,这是为什么呢?一则他们多忙于事务,无暇识马;二则恐千里马不听驾驭;三则恐千里马上天,而贬已为常马;四则即或识得千里马,亦为庸辈所妒……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等有一些千里马的话题。
以上是我的一时所感,我希望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出现更多伯乐。
《马说》读后感7
不知是否是因为属马的缘故,或许是因为自己想成为一匹千里马,所以对《马说》情有独钟。既然是“情有独钟”,就必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马说》中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世上先有伯乐,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只可惜伯乐不常有。
而我却认为伯乐常有,而相中好马的伯乐极少。为什么?
一是因为称其为伯乐,自然就被慕名的.人弄成一官半职中。而伯乐们大多都去“经纶事务”了,哪有空余时间去相马?
二是因为惟恐千里马不听驾驭。“艺人胆大”,既有千里之能,为何还像常马般任人摆布?
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识得的千里马飞黄腾达之后,而自己则贬为常马,于心不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又有多少人甘愿将自己的饭碗拱手让人?
在人才不被重用的情况下,即使有千千万万个伯乐,千里马还是不能被选出来。所以诺贝尔获得者迟迟没有中国人,最多也就是外籍华人领奖。
如果人人都自视为伯乐,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起着伯乐的作用,千里马又怎能不现身?
《马说》读后感8
当你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时也许你曾常感郁闷;当你博古通今却壮志难酬时也许你曾极度伤感。那么为什么不释开你的愁绪为自己打开一扇门为自己创造机遇呢?
从这一刻起你应充满自信如李白所语:"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你应相信世界之大必有一个舞台为你而建。也许你会说:"我没有天时没有地利没有人和又怎能创出属于自己的奇迹呢?"那么让我来告诉你只要你够自信够大胆够实力且皆万事具备那么我们就可以自取"东风"创出自己的舞台秀出自己的风采。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了解一名北漂女歌手温可馨的故事。她现在已是一个健身公司的老板她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自己打创出来的'当她还是一名歌手的时候一次去印度学习可谁知印度最古老最流行的肚皮舞吸引了她从那一刻起她开始学习天生的姿质加上天生的灵气让她很快就学会了这种舞蹈。回国后经自己的编创形成了一种新的舞蹈称为纤腰舞。
但我国是一个受封建残害极深的国家人们很难接受这种妖娆的舞蹈。一心想把这个舞蹈传入中国的温可馨并没有放弃她的愿望而是寻找机遇。终于她以健身的形式将这种舞蹈传入了中国。她的成功告诉我们:世间虽伯乐不场常有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表现千里马一样可以尽显才能!相信是英雄总有用武之地。那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黑马们行动起来让我们一同为自己自取"东风"寻找机遇吧!记住:机遇不是等机遇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马说》读后感9
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人们所说的“千里马”通常是指那种德才兼备、有才识或有特殊技能的人。然而,由于世间的伯乐不常有,就这样,即使是千里马,最终也只能被埋没。
在《马说》里可得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因此“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便是导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的根本原因。
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的情况是常有的事。比如一个满腹才学的研究生和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同时受聘于一家公司,不善交际的研究生只懂埋头在事业工作中,而不懂与上司套近乎,善于观颜察色的大学生却很会对上司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就这样,上司便很看好那位大学生,而忽略了那个满腹才学的研究生,没能提供更好的舞台来让研究生发挥他的聪明才智,由此而埋没了很好的人才。同样的条件,不同的个性和人生观决定了各人不同的命运。
都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问题是出在千里马总是不能出现于伯乐的'视线范围内,而导致“怀才不遇”的情况很无奈地重复出现,并由此衍生很多人间悲剧,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很多事的健康发展。历数古今中外,多少贤人志士,由于无幸遇到伯乐,由此只能在默默中,痛苦地度过原本可能辉煌的一生。
因为统治者的不识人才,才会引发人们的疑问:“其真无马耶?”其实,()这不过是他们不知道罢了。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述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值得同情。
读了课文后,我希望天下的统治者能够学会善于识别人才,不要让千里马怀才不遇伯乐的惨剧屡屡重现。我相信在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也一样常有!
《马说》读后感10
《马说》里有这样几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刻画出一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千里马”,对于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当今年代,人才需要学会表现自己。我们需要伯乐,但我们更要学会自己去找伯乐。只要有本事就应该展现出来,姜太公钓鱼式的等待已不适应社会需求了。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这是一句管理者的口头禅。可是,如果如果金子被埋在地下,那么它所发出的光又有谁知道呢?那么这块金子有还有意义吗?
千里马的才能被食马者埋没,令人婉惜,无知的食马者应承担大部分责任,这是外界因素。但千里马没有主动表现自己的才能也是一个因素,这就是千里马内界本身的因素了。
社会给了人才一个施展本能的舞台,创造了一个公平、公正、自由的人才竞争社会,让每一个人靠真才实学赢得社会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自己,如果你是千里马,如果你确实有才,那么你就应该展示自己的风采,让伯乐发现你。这几年最红的电视节目“超级女声”、“梦想中国”等等,都为大家铺展了平台,有多少怀着音乐梦想,怀着明星梦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目标。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信和勇气。
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有才不露还不如毛遂自荐,如果你没有勇气和自信去像大家推荐你自己,那么你就已经间接的被社会淘汰了。
谈到选拔人才,大家必然会联想到教育的培养,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自古就有一个传统美德——谦虚。在这里,我并不是认为谦虚是错的,只是如果大家都过分谦虚,有才不露,那么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没有什么前程可言,社会也就不会再进步了。
因此,我觉得要想成功的培养出一代代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和勇气,让他们敢于地向社会推销自己,让自己这匹“千里马”被伯乐所发现,并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用武之地。
如果你是千里马,如果你是一块被深埋在地下的金子,如果你想要成功,那么就请你自己去寻找伯乐和“识金者”吧!不要再做无谓的等待。我们的青春是短暂的,让我们去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
《马说》读后感11
俗话说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千里马,你不擅长这一方面,但也不能证明你不擅长其他方面,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正如马说所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认为伯乐正是能发现你才能的`人,是更加重要的。如果空有一身本事,却无人赏识,这就没有什么用了。但如果你是千里马,怀才不遇时,不要悲叹千里马,是被人赏赐出来的,你也可以做出一番功业,让人来发觉你是千里马,不也是一样吗。
最后,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自己的千里马,遇见自己的伯乐。学业有成,更上一层楼。
《马说》读后感12
马,中华民族珍视了上千年的一种动物。从古至今,就有“宝马配英雄”之说,更有数不胜数的名马,楚骓、赤兔、的卢、绝影。如此种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被奴役了的生物,都丧失了应有的自由。在韩愈的《马说》中也反映了这一点:
“世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果真如此吗?千里马始终存在,“千里”是他的内在属性,伯乐只是可以发现这一点。如果世上后又千里马,那么,伯乐之前的存在都是毫无意义的。
“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只称也。”千里马和骈死于槽里之间的马都是马,它们有着同等的灵魂,是同一种生物,为何千里马就不该如此,而普通的马就应当如此?即使千里马被伯乐识出,不再“辱于奴隶人之手”,又会怎样?驰骋沙场,拼个你死我活?戴上束缚着自由灵魂的缰绳,还是金络脑?百战过后,被尊为“宝马”?仅仅如此,千里马们仍然是被人驾驭着,奴役着,这与“辱于奴隶人之手”的马有何区别?它们希望的是回归自然,而不是当一匹五花马。即使对人来说,马或者千里马,完成了它们的任务。但对于马或者千里马,这个灵魂与肉体的真正主人,它们存在和诞生的`意义是自由!无奴役!
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你是一个有才之士就非要做一介朝廷命官么?你有真正随从于你的心愿,你的意志了么?你又是真正自由的么?只要你快乐,自由,在小小的世界的任何一处,发挥着你的才能,又何必等那个伯乐来把你带入那个不自由的世界?
自由,我们曾经拥有的宝石,它什么时候消失了?在你渴求功名利禄之时,在你唯唯诺诺,瞻前顾后之时,在你被眼前利益驱使之时,它,自由,就像一个胆小鬼一般逃走了。
赶快去抓住它,那些属于你的真正的有益自由!
《马说》读后感13
《马说》的作者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此文写于贞元11年至贞元16年间,这时的作者初登仕途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宰相求擢用,但没有达成,便写下此文来抒发“伯乐不常有”的情感。
此文是写“千里马”因得不到“伯乐”的发掘,又因“食马者”用不适当的方法去饲养和对待“千里马”,从而导致“千里马”被埋没。在从中,作者把自己当作“千里马”,把发掘他的“伯乐”当作是“伯乐”,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是“食马者”,在最后,食马者还因不懂的是别“千里马“而感叹:”其真不知马也“中可以看出“愚妄的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而把有才能的`人流失。此文直接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从中人们不难看出《马说》这篇文章不仅对封建社会这种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抨击,同时对现代社会也也做出相应的影响。现代人们对人才的判定并非从能力上去评价或认可,而是从身高,外貌及身家背景去衡量一个人的地位。证明了现代有了以貌取人等丑陋的心态,才致使有些有才能的人因身体有些缺陷而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工作和平等的对待,才使得有才能的人流失,从而被那些无能而身家富厚的公子替代了,才使得社会上有那么多不良的现象出现。
但是,一个人真正有出人的才能,并非一定得靠“伯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更加出色,到时候,是是沙子也会发光的。
记住,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珍珠总会发亮的,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哪怕是沙子也会发出耀眼的光芒的。
《马说》读后感14
因为没有伯乐,所以千里马老死在槽枥之间,无法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因为千里马吃不饱,待遇低,所以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跑得比普通马还慢。因为无人认识千里马,所以天下没有千里马。韩愈用千里马的命运取决于伯乐是否出现,来比喻人才是否得到重用,取决于位高权重者是否识别人才。在韩愈的眼里,伯乐掌握了千里马的命运。
不是科举取士吗?韩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
韩愈进入公务员队伍并不顺利。19岁韩愈进京,接连三次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6年过去了,25岁的韩愈总算高中进士。但是在唐朝,进士及第,只是有了进入公务员队伍的资格。还要参加吏部的博学鸿辞科考试。韩愈连考3年均以失败告终。其间韩愈多次上书给朝中高官,如泥牛沉海,没有回音。京漂十年,其间的辛酸痛苦无法想象。
知道了韩愈的这一经历,容易理解,原来韩愈是在借千里马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实现人生梦想的赢家,肯定是极少数;名落孙山,不获重用的绝对是大多数。根据一般人对自己的估价偏高的原理,这些读书人绝大多数会认为自己是人才,自己不走运,是阅卷老师没有眼光。韩愈的《马说》,说到了他们的心坎上,自然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因而这篇文章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伯乐是不靠谱的。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社区、企业、政府,就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我们所说的伯乐,就是掌握着任用和提拔人才权力的管理者。若是他们公正廉洁,就好办了。大家都拼实力。然而,这些管理者大多是凡人,或多或少有一点私心。皇帝最重要的是保住皇位,所以刘邦得到天下以后,不会再重用军事人才韩信,而是将其拿下,后听任吕后将其弄死。各级官员提拔人才,恐怕要考虑对自己是否有利。威胁自己位置的人,很难获得重用。
人情关系也会影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同等条件下,同乡、同学恐怕会优先录用。如果伯乐受了贿,她会模糊标准,混淆是非,把普通马说成是千里马。
唐朝的韩愈,读的是四书五经,走的是科举之路。仅仅凭借文章,脱颖而出,应该是非常困难的。毕竟竞争对手众多,而筛选标准相对比较主观。当时只有一个皇帝,一个朝廷,绝对是买方市场。他不能像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等人一样到处兜售自己。不能在楚国为臣,还可以到秦国为相。所以韩愈进入公务员队伍,注定要经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韩愈还是幸运的,一路拼杀,先后担任京兆尹、兵部侍郎等要职,该有多少读书人皓首穷经,终生不第啊!
现代社会,与科举制度一脉相承的高考制度依然存在,但我们的选择已经更为丰富,决不能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完全交给伯乐。
考上了大学,甚至研究生,那只是意味着人生上了一个平台,不能完全依靠导师的推荐。没有考上大学,更不能埋怨命运的不公。快递员、销售人员、厨师等普通人创业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果你是一个小职员,业绩突出,而领导就是看不见,那就要看你有没有勇气自立门户了。潮州人宁愿摆摊,也不进工厂打工也许会给你一些启示。自己当老板,做伯乐,用自己的眼光发现人才,然后把这些人才聚集到自己的身边,也许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在上学读书的时候,要积极争取做班干部,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同时德智体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获得同学的信任,为自己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马说》读后感15
读罢《马云如是说》一书,我似乎找到了更为准确的答案。那就是马云从创业之初就具备的大视野、大胸怀和大眼光。通常,我们都认为企业在创业的时候,目标会是比较狭窄和单一的——找准一个市场,想法子赚钱。只有当企业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后,才会站得高看得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可是,这种思维已经是传统经济下的过时产物了。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今天,只有那些在创业之初就具备了放眼全球视野的'企业家,才能使他的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市场领先者的潜质。阿里巴巴和马云就属于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家。
最初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虽然创业资本很少,但马云还是将未来的公司定位为全球公司。为了让全世界的人都能记住他的公司和品牌,他从创业资本中拿出1万美金买回了阿里巴巴的域名。他认准阿里巴巴这个名字可以跨越国界,流行全世界。在建立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站时,马云把客户源就定位在了国内和国外两个价值链上:一头是海外买家,一头是中国供应商。他们的口号是“避免国内甲A联赛,直接进入世界杯”,在培育中国国内电子商务市场的同时,加大力度打开国际电子商务市场。
创业之初就能有放眼世界的魄力和勇气,实在令人喟叹。而它的原动力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作为企业家的使命感。能否称得上是企业家,并非看他拥有多少财富,创造多少利润,而是看他具备什么样的素质。马云讲到“我们只想做一个企业,做一个企业家。企业家应该影响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创造价值。商人留给世人的印象就是追逐利润,而企业家则给人一种使命感。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永远不把赚钱作为第一目标。”因为伟大公司首先能为社会创造真正的财富和价值,可以持续不断地改变这个社会。所以,阿里巴巴在他还是胚胎时就具备了伟大公司的基因,那就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强烈使命感。
有了使命感的驱动,还需要成为一个心理巨人——遇到困难和艰辛,能够保护自己,激励自己,永不放弃,永远保持火一样的激情。这也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听听马云的精彩语录吧,“面对各种无法控制的变化,真正的创业者必须懂得用乐观和主动的心态去拥抱。当然变化往往是痛苦的,但机会却往往在适应变化的痛苦中获得。这么多年来,我已经历了很多的痛苦,所以我不在乎后面更多的痛苦,反正来一个我灭一个。”
【《马说》读后感】相关文章:
《马说》说课稿01-12
《马说》说课稿15篇02-01
罪马读后感05-05
《罪马》读后感04-28
《马燕日记》读后感范文01-28
罪马读后感13篇08-05
马嵬教学反思12-30
《说勤奋》说课稿11-02
《说岳全传》读后感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