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汇编(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1
《不抱怨的世界》是我读完之后感触最深的一本书。我们都喜欢抱怨,但是又不喜欢听别人抱怨,我想这是人的共性。
威尔·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们抱怨,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许多时候,我们并非意识不到这一点,但就是不愿意直面,并且积极做出改变,有时候,随着心理的惯性,也不知道如何改变。不过,改变不如意的现状,也是人类的本性,抱怨带来的消极作用,人们意识到了之后,还是会有改变的欲望自然升起。当改变随着情绪上的抵触被带进了生活,就由“有意识的无能”踏入了“有意识的有能”。
我们开始留意自己的言语措辞,以沉默代替抱怨。这实在不是一个能轻易胜任的挑战,尽管抱怨和评断如口臭般污染着自己的生活环境,但习惯性的东西总是会带来安全感,即使是替代式的。我们常常在努力维持不抱怨与落回现状之间挣扎,改变自我的勇气、不懈地自我觉察,共同打造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这把钥匙,让我们长久以来封闭着的意识缓缓敞开。
对旧有习性的挑战必然带来生活层面上的某些变更,鲍温温和而又坚定地指出:在这场把生命导向光明、积极的内在改变中,如果其他东西的确是阻碍,工作,或者朋友都应该考虑放弃。
《不抱怨的世界》并非是一部阐释观念或解析心理的作品,而是一场“不抱怨运动”的发起、描述、记录与召唤。正是那些已经改变了全球数百万生命的事例,展示了抱怨的普遍性,以及相似的蜕变流程。
放下抱怨,这并不等于在困境面前不作为,或者放弃对社会不公正的言说权。带有负面情绪的抱怨,恰恰才是不具建设性的消极。而源于生命的热爱,并由此生发的感恩、宽容和同理心,也不容任何机构以任何名义窃取盗用。
所有的描述至多只是路标,真正的开始总是握在你自己手中——如果践行,如果坚持,已经足够造成改变的敞开,穿透我们杂乱无章、充满问题而又缺乏审视的生活。
《不抱怨的世界》告诉我们,不要抱怨,不抱怨就是一把钥匙,一把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改变的钥匙,让我们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可以有一份难得的宁静。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2
There are too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 complain: busy work, higher consumption level, family pressure, poor living environment, or cold fever headache, complaining, resentment, social injustice, resentment of people's heart, money supremacy, resentment like paper thin... It seems to be able to vent their dissatisfaction And gain sympathy from others. But after complaining, everything remains as usual,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how to solve it.
It's a great soul inspiring book. After reading this book, the mind was greatly touched, and slowly immersed in the world of books, it was discovered that it was actually a mirror of the soul. There's no big reason. 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way. It's a very ordinary example. It tells us a way of life and makes us understand ourselves better. In the mirror, we can see whether our appearance is neat, what kind of expression is on our faces, anger or joy... And this book is a reflection of the inner mirror, so that we can see that we can not reveal the inner world, optimistic or negative? These may not be expressed in expression, but there are more or less complaints in speech. Of course, some people think that complaint is a kind of catharsis, a way of adjusting emotion. I did not look at this book, and I thought that the complaints were commonly known as "grumbling", and that occasional grumbles helped to adjust their inner balance and help to get rid of the shadow of the mind. But when I read the book, I knew that the complaint was an epidemic, and your complaints would arouse the resonance of others. Complaining is a transmission of mental illness, not only can't find a solution, it may also allow you to complain about the degree of complaint, and eventually lead to unmanageable results. When the hero's dog was hit by a car, he almost made himself a slave to anger and complaint. It was reason that stopped the heroine from complaining, did not make things worse, and reason was the rational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inner world of his own behavior, all of which were given to me "without complaining". We did it.
In real life, when we are eager to find the happiness and happiness of life, each of us is unavoidable to encounter a lot of setbacks and failures or unsatisfactory things. At this time, some people can not be treated correctly, produce discontent, cause a lot of complaints and complaints, often resentment, resentment, resentment of fate, resentment of colleagues, resentment leadership... In fact, the biggest victim of complaining is himself. Complaints are not obvious, but an attitude of gratitude and tolerance brings us another life, and if we do this, our life will be happier. No complaints need a process. Add "no complaints" activities, wear purple bracelet, let happiness instead of complaining, close the door of complaining.
Complaining is the most energy consuming and unprofitable action. Sometimes, our complaints will not only express our dissatisfaction against people, but also for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life. And if we can't find someone to listen to our complaints, we will complain to ourselves in our minds. The "no complaint" movement put forward by the author of the "no complain world" came at precisely the right time. It is what our modern people need most. After reading this book, I think there are only three things in the world: my affairs, his affairs, and God's affairs. The people who complain about themselves should try to learn to accept themselves; the people who complain about others should try to turn their complaints into a request; the man who complains about the heavens, try to ask for your wishes in the way of prayer. In this way, your life will have a big change that you can't imagine, and your life will be more beautiful and perfect.
A unit, an enterprise, a leader, they will attach importance to talent and talent selection. Everyone, regardless of their position, should display their intelligence and talents in their work. When you work hard and make a contribution and make a contribution, it is time for you to be affirmed and reused, to reflect your personal value, and to enjoy your work.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3
第一眼看《不抱怨的世界》,说实话没什么感觉,在我还没有任何反应的时候它已经在我手里了,既然这样,那就了解了解它好了。
在看完第一节的时候,我就被这本书有所吸引,但不能说深深的,以前对这种几百页都是“讲道理”的书,可以说是很排斥,我也不知道这本书是哪里吸引了我,让我有要把它看完的冲动,也许是因为它所讲的道理正是自己身上发生的,所以会对它感兴趣。
这本书主要就是鼓励大家快乐的生活,而不是抱怨生活,利用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反应当代人的生活状况,但是很多人都不愿承认自己是个爱抱怨的人,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这本书的“传播者”——紫手环。
作者威尔.鲍温和大家玩了一个游戏,而这个游戏的主角就是上面所提到的紫手环,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大家把紫手环戴在手上,一旦你发现自己抱怨了,那就把紫手环从这只手移到另一只手上,一直重复,记录一天你所移动手环的次数,看看你到底是不是个爱抱怨的人。如果你可以做到坚持21天不抱怨,那么,你就成功了,不要小看这个游戏,告诉你,这是个挑战,不信,你试试。有人问,为什么非得是紫手环,说实话,紫手环只是这个游戏的象征,其实它没什么意义,你可以随便一个手环,甚至是随便的一个东西,只要在你抱怨的时候可以移动,提醒你的东西都行。当然有人会说,这根本就没什么用,那么你就错了,在你移动紫手环或其他东西的时候无形中就分散你的注意力,而人的正常反应都是觉得自己又抱怨了,所以想要停止这列行为。而时间一久,习惯也就形成了,没有谁会喜欢满腹怨言的自己。
爱抱怨的'人是不招人待见的,这个道理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如果宿舍里有一个人心情不好,那么整个宿舍里都是压抑的气氛,你的个人情绪会影响你身边的每个人,像这样的人,我们不自觉的就会反感,讨厌,谁会喜欢让自己不开心的人呢?所以说,抱怨很能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你每天拉着的那张脸,会让别人看着都难受。不要不相信,你试着换位思考一下,你喜欢每天都唉声叹气的人吗?你喜欢每天都看到沮丧的脸吗?如果你也不喜欢,那就试着玩玩我们的紫手环游戏。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4
在2个月前就拿到了这本书,只是一直没有好好阅读,直到最近,我才静下心来认真翻阅了一遍,深感受益匪浅。事实上,我一直对励志书籍或者成功学书籍抱以不屑的态度,因为它们绝大多数都是“空谈”,内容无非是众多例子+说教,不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往往起不到实际效果。起初以为这本书也是如此,但是真正阅读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强过很多励志书籍,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与其他励志书籍相比,我认为这本书最为突出的特点有两方面:第一,作者对人们抱怨的原因、行为表现做了非常深刻的诠释,分析非常到位;第二,最难能可贵的是,书中一直在推崇1个叫“紫手环”21天不抱怨活动,说将手环戴在手腕上,发现自己在抱怨、讲闲话或批评时,就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重新开始,坚持下去,达到连续二十一天不换手,不抱怨的目标。这可以使读者“身体力行”。可以说整本书都贯穿了科学的心理学思想,无论是作者对抱怨行为的分析还是这套操作方法,尤其是后者,其本质上就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其步骤、方式、时间都蕴含大量的心理学原理在里面。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我读过的最好的励志书籍之一。
下面就自己的一些浅见与朋友们分享:一、关于抱怨行为的心理分析在这本书的作者鲍温看来,很多时候我们抱怨环境、抱怨他人,还可能是因为个体缺乏安全感,自我价值不确定,在这种心理背景下,我们需要通过抱怨环境来向外界传递自己是受害者的信息,需要通过抱怨他人来表现自己的优秀,需要用抱怨来为自己的缺点、害怕成长和改进找借口。对此我深有体会,近两年来,应该说我一直处于情绪起伏大的时期,在生活上,刚刚结婚的我对于2个人、乃至2个家庭的生活,还只是适应、摸索性阶段;在工作上,频繁变动使我越来越缺乏安全感,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因此我抱怨,我不断地向别人述说自己不得志的缘由,不断地抱怨环境的不公、抱怨他人的自私。最终,自己变成了祥林嫂,现实情况却没有一点改善,甚至更加糟糕。读了这本书后,我认识到生命是1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在每1个选择关头都有前进与倒退的冲突。有时可能会走向防卫、退缩,有时也会向成长迈出1步。而成长包含了走向未知,常常要放弃熟悉的生活方式,结果我们倾向于害怕成长,害怕因为成长而付出种种代价。二、关于抱怨的行为改变鲍温认为走出抱怨的4个阶段,即无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有能及无意识的有能。无意识的无能,即是对自己的抱怨即无能,毫无所觉即无意识的;有意识的无能,是指自己能觉察到自己的抱怨,以及周围其他人的抱怨;有意识的有能,是指倾向于用沉默来便于自我反思、慎选措辞,以便于说出有价值的话语,而非喋喋不休的`抱怨;无意识的有能是指你已经重塑思维模式,习惯于不爱抱怨了,并且不需要意识控制。
鲍温提出的4个阶段是对“改变抱怨行为”整个流程的理论描述,而紫手环运动则是1种矫正行为的具体方法,二者结合使用,简直可以说完美的认知行为疗法!结合二者,我个人觉得改变抱怨行为的整个流程可以这样直白地描述:最初,你是1个惯于抱怨的人,每天喋喋不休地抱怨并且自己毫无察觉(无意识的无能);终于有一天,你发现那些受够了你抱怨的朋友都远离了你,你身边聚集的全是和你一样爱抱怨有意识的无能的人;你发现抱怨不仅没有改变你的现状还变本加厉,你想改变,因此,你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抱怨,可以采用紫手环运动,开始用沉默来给自己思考的机会,便于说出有能量的话而非无意义的抱怨;经过一段时间,你抱怨减少了,心态平和了,行为积极了,你得到很多来自于环境的正向反馈,例如:表扬、成功等,这些鼓励、强化使你不断地选择不抱怨。久而久之,你遇到不顺心已经习惯于不抱怨,正如人们走路不由自主地迈出步子一样,完全不需要意识控制,即无意识的无能,如此你整个思维模式已经被重新塑造。
这本书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让我明白到应适当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抱怨,努力地接纳自己、确定自我价值。遇事多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任何时刻都要努力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马云说过:“不抱怨的态度是人生的第一态度”,非常有道理。我不能将眼光只着眼于眼前的困境,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到未来,看到我漫长的生命历程。因为,在漫长的生命中,眼前的困境仅仅是沧海一粟而已,我相信自己会有很多机会来改变的。正如书中所说:“停止抱怨,你就已经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
虽然这条路还很长很远,还需要我付出无法想象的努力和代价,但是既然做了选择就应该积极地走下去,勇敢地面对前进道路中的各种不确定,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让自己有“能量”去解决它。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5
这个月我读的是《不抱怨的世界》,有所感触。是先说说书的来历吧,前年5月份,领导叫我去办公室汇报工作,我该说的全说了,想说的不该说的也都说了。不久后的一天,我去行政楼办事正好经过这位领导的办公室,他叫住了我,聊几句之后,他说要送我一本书,还美言说我如何如何的,我接过书一看,是《不抱怨的世界》。虽然我没读过,但我知道这本书,与《改变你人生的密码》这类似的书籍一样,这本书被很多公司企业的高层管理们命名为员工(成功的员工)必读书籍,成为很多讲座培训上讲师们的洗脑宝典,一些商家更是夸张地说“读了这几本书,你就会少奋斗10年,你将改变命运......”。当时我就懵了,这位领导为何要送我这本书,而且偏偏在那“工作汇报”之后,他仅仅是想让我丰富知识还是另有用意?对于这类书我多少是有点抵触心理的,但是出于对领导的谢意,以及对书本的尊重,我就请他给我题几个字,他写了这么两句:有反思才会有收获,有方向才会有进步。虽然有些抵触心理,但我很好奇,想看看这本书是如何说服别人的,所以我一边下楼梯一边翻开书看了,回到办公室遇到其他事情一忙,我便把书放下了,这一放就是两年多。直到这个月我才将它重新拿起。
我是带着抵触与好奇的复杂心理读完这本书的。作者巧妙地设计章节内容,层层递进,引用的例子恰到好处,对于自己的观点描述得头头是道。这本书从分析和解释抱怨开始,“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在抱怨。工作太辛苦、制度太奇葩、薪水太微薄、自己太烦恼......”,进而说明抱怨的不良影响“面对工作中的种种不如意,或许很多人觉得抱怨并没有什么不好,至少抱怨完了心里会舒服一点,其实不然。抱怨会给你的坏情绪火上浇油,会挫伤你的锐气,使你不能很好地面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抱怨,会让你逐渐丧失自信,经常抱怨会招来别人的.讨厌”等。然后,作者又推荐了一些抵抗和消除抱怨的方法,比如“紫手环运动”;“遇到不如意的问题时要反思自己,完善自我......”;“正面的沟通”等等。
读完这本书,我是有收获的。我也曾有过抱怨,所以读书的收获之一就是我认真的思考:有时我抱怨是无意识的,比如抱怨天天下雨,烦死了,说这些话当时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情绪,但很明显我当时并没有注意到这样的抱怨其实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反而会使自己的情绪更糟;有时我想通过抱怨的方式来获取别人的帮助和同情或者是拉拢身边的人,但是这种做法往往会让人觉得我消极,传播负能量的人不会受人欢迎的;有时候我抱怨别人做事如何如何的差从而想表现自己的优秀,这也是错误的,因为别人如何做事有时与自己毫无关系,自己并没有处在他的位置上没有体会到他遇到的困难,妄加批判肯定是不对的,如果自己真处于他的处境,不见得就比他优秀。
《不抱怨的世界》的确是本好书,它确实教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方法,满足了我们在学习和进步的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部分需求,但它未能完完全全的说服我,因为这本书更多的是满足了管理层的需求,服务于管理层,所以才会成为许多上级要求员工的必读书籍,书中说的“不抱怨”其实就是管理层们所要求的“服从统一的安排管理”。人是有思想的,人不是机器,抱怨有时是人们反映的真实存在的问题或是对于不公平待遇的一种诉求方式,正确的抱怨可以让制度更完善从而推动一个集体的发展。
如果可以,我想把这本书更名为《理性抱怨的世界》。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6
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渴望寻找人生幸福和快乐之时,我们每个人都难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败或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每当这时,有些人便不能正确对待,产生不满,引发很多牢骚和抱怨,其实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抱怨虽然没有明显的恶果,但一种心怀感恩、宽容大度的态度却给我们带来另外一种人生,如果做到这一点我们的人生会更加快乐。不抱怨需要一个过程,让快乐代替抱怨,关闭那扇抱怨之门。
想一想,人生真正值得抱怨的理由真的很少,但人都不想抱怨,可都禁不住的报怨。也许经过了众多挫折和困苦之后,人们需要更多的抱怨,可是抱怨又有什么用处,又能解决什么问题?不能。因为我们要学会更多的放弃,放弃过去的挫折带给我们的伤害和痛楚,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为自己寻找更多的前进的借口。
在工作中,我们更应该放弃抱怨。但当我们放弃抱怨,心怀感恩,用一颗宽容的心投入工作时,你会发现你所期待的一切又已“水到渠成”。过多的抱怨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你的心情更加不好。学会不抱怨之后,心情会比较开朗,也会有能量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我在看这本书时,我深深的记住了一句话:任何人和团队要成功,就永远不要抱怨,因为抱怨不如改变,要有接纳批评的包容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行动力。不要匆匆经历这个过程,这不是赛跑,而是一种过程。放弃抱怨,相信自己。书中写道“你会为了最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恩,就连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事也不例外”活出感恩的'生命,而非抱怨的生命,就能发挥这种确保健康的力量”是的,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生命会时时得到滋润,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熬过去,喜欢抱怨的人,即使是福至将来也会变成祸。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智慧;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应该自立;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人人都怀有一颗如此感恩的心,那么人生一定会过得坚实而有信心!因为感恩,我们才拥有了一个多彩的社会。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7
一口气读完不抱怨的世界,感悟颇深。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在抱怨:工作忙了,消费水平涨了,家庭压力大了,生活环境差了,或是感冒发烧头疼了,都要抱怨一番,怨天怨地,怨社会不公,怨人心不古,怨金钱至上,怨命如纸薄……似乎借此可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并获得他人的同情。可是抱怨过后,一切照旧,问题该怎么解决还得怎么解决。
读史可知,古代许多仁人志士受到诸多磨难甚至摧残,仍矢志不逾,卧薪尝胆,不抱怨,不放弃,直至达成自己的理想。“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左丘明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司马迁受刑辱著史记”。对于物质富裕而精神贫瘠的现代人来说,他们是的榜样。近代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和八年抗战,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争取自由和解放,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没有抱怨,只有胜利的渴望。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2
经典重温,必有所得。闲暇之余,唯有书香醉人,最近又重新品读了美国作家威尔·鲍温的心灵励志书《不抱怨的世界》。一本书,一只手环,传递“抱怨不如改变”的生活理念,改变爱抱怨的你,成就不抱怨的世界。
人的心底始终留有一个角落,用来定格那个初出茅庐、意气风发的自己,那是梦开始的影像,任凭时光洗涤,却从不曾模糊,只是这一路走来,往往深陷于琐碎的工作和生活泥泞,看着方向的偏离,便产生了抱怨这样一种负面情绪,而且这种情绪的感染性远比想象中来的强烈和深远,即使是我们80后青年群体,时常抱怨的也不占少数,不满聚焦于身边的一切人和事甚至自己,这种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侵占梦想的源头,让我们忘了为什么出发,要到哪里去。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8
快乐工作,无怨方能无悔
各位同仁,大家好!
近来,董事长给我们推荐了美国心灵导师威尔·鲍温的最新力作《不抱怨的世界》,本人有幸先阅为快。该书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相信会让各位受益匪浅,甚至使你的命运得以改善,享受到工作和人生的快乐!
人的一生,必然要工作,要发展自己,每个人都希望实现
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但他需要一辈子的奋斗才可能得以实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败或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每当这时,有些人便不能正确对待,产生不满,引发很多牢骚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运、怨同事、怨领导?
其实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有的人自认为才华横溢,却得不到提升,他们怀疑环境不好,对工作总是抱怨不休,不认为主动完成工作是自己的责任,而将诉苦和抱怨视为理所当然;还有不少人自命清高、眼高手低,他们动辄感到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展示、领导对自己不重视、单位对自己不公平,因而在思想上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聪明才智没有用于思考如何尽善尽美做好工作,而是整日抱怨,把大好的光阴和精力,在怠慢的蹉跎中白白浪费掉了。一个人一旦被抱怨束缚,不尽心尽力,应付工作,在任何单位都是自毁前程。没有人会因为喋喋不休的抱怨而获得奖励和提升,在10个失业者中至少有9个人抱怨原上级或同事的不是,绝少有人能够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业是失职的后果。
袁辉是一名汽车修理工,从开始就抱怨“太脏、太累”,讨厌这份工作,因此便偷懒耍滑,应付师傅。转眼几年过去,当时与他一同进厂的两个工友,各自凭着精湛的手艺,或被公司送进大学进修,或另谋高就。独有袁辉,仍旧在抱怨中做他讨厌的`修理工。抱怨的结果当然不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提拔,不会得到更好的待遇。不抱怨是一种最起码的道德。
如果你选择了在某个单位工作,就应该做到在其位、尽其责、谋其政,全身心地投入到具体工作中去,坚持对你所承担的事情竭尽全力、主动负责。这样你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成长,当你真正有了责任感,有了全面的工作能力,相信你一定会得到发展。
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领导,他们都会重视人才,选拔人才。每个人无论职位高低,都应当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工作中充分展现出来。当你通过勤奋努力取得了成绩、做出了贡献的时候,也就是你受到肯定和重用、体现个人价值、享受工作快乐的时候。
付出终有回报,无怨方能无悔。这也是我一生工作中的实践体会吧!
谨以此与各位同仁共勉!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9
寒假之中,领导将这本书发到了我们每个教师手中,听到这个书名,我就猜想:领导发这本书肯定是有一定的用意,于是回到家迫不及待的开始读起来。
读完之后,我想:真的如我所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又难免要遭遇很多的挫折和失败。每当这时,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心中产生不满,那么必定引发很多牢骚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运……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就是一个经常抱怨的人,从不控制自己的脾气,一有牢骚,就开始自言自语抱怨个不停。我有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势。例如:驾车到烟台等地,遇上堵车开始抱怨:破烟台不好,这么多车。遇上天气不好,下雪天车爬不上坡。我就抱怨:什么破车?又抱怨我老公不买好车?遇上工作中的活没干完,教导主任又开始催,我又抱怨:催什么催?还让人喘气吗?遇上学生学习学不会,又抱怨:什么样的爹妈怎么生出这么笨的孩子?……。类似的牢骚很多很多,在发这些牢骚的时候,我确实天不怕,地不怕。无所顾及。但是从没想过,别人听到了我的牢骚是什么感受,不仅会降低我个人的形象,而且还会伤害同事之间的感情。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我面对人生的一种消极的方式。损人又不利己。有人会说,不抱怨怎么让人发泄,不抱怨会不会得病?现在想想,不抱怨其实就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一种放弃挫败而去积极面对,寻找追求新目标的最佳方式。只有真正做到不抱怨,加上努力和拼搏,工作才会更加愉快,人生才会更加美好。书中不乏至理名言,但我却深深的记住了一句话:任何人和团队要成功,就永远不要抱怨,因为抱怨不如改变,要有接纳批评的包容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行动力。
不抱怨表现在很多方面:在家中我扮演很多角色:妻子、女儿、母亲。积极的人生态度包括对家人的宽容,对长辈父母的耐心、孝心;对丈夫的温柔、体贴之心;对孩子的责任心等。如果我们面对家人的时候能少一些抱怨,多一份爱,我想我们的`家庭会更和睦。在学校里,我扮演的是下属和孩子们的家长,学生家长的朋友。积极的人生态度还包括对领导的支持鼓励,对学生的“四心”,对家长的真诚之心。只有服从领导的下属,才是一个积极向上、不断进步的下属,只有将别人的孩子看做自己的孩子那样,才能用心换来心的沟通。如果在面对工作的时候能少一份抱怨,多一份努力,心怀感恩,用一颗宽容的心投入工作时,你会发现你所期待的一切又已“水到渠成”。过多的抱怨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抱怨,我想我们的生活肯定会丰富有趣许多,因为在不好的事我们也能快乐的享受,我们的身心都会愉悦的。我想:让我们做一个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人,这才是领导发这本书给我们的最终目的吧。
老师们,试着加入“不抱怨”活动吧!不要匆匆经历这个过程,这不是赛跑,而是一种过程。从带着紫手环的那一刻起,你就在改变,你用你的意志在完成一种挑战,为自己创造心想事成的无怨人生的挑战。让我们多一份快乐,少一份抱怨吧!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10
诗人马雅·安杰罗说过:“如果不喜欢一件事,就改变那件事;如果无法改变,就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要抱怨。”不抱怨,很难,尤其在这个错综复杂、风起云涌的当今社会。怎样才能做到一个不抱怨的人?且听威尔·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里娓娓道来。
什么是抱怨?抱怨就是: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简单地说,抱怨就是把焦点放在我们不想要的东西上头,所谈论的是负面的、出错的事情。而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什么上头,那个东西就会扩大。抱怨也一样,抱怨像口臭,会造成“听觉污染”。那为什么我们还抱怨呢?我们抱怨,是因为能尝到甜头,因为安全。我们抱怨,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情。抱怨属于低能量层次的对话,不会威胁到彼此,因为没有唤求进行更高层次的表达。所以抱怨很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我们都知道,生活是艰难的,但抱怨并不能改变什么,而抱怨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也就是说陷入抱怨泥潭,无法自拔。因为我们的想法创造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话语又表明了我们的想法。事实证明:思绪控制语言,语言造成行为,行为成就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可以说,改变人生,从终结抱怨开始。怎样才能养成不抱怨的能力呢?养成能力的四个阶段是:无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有能、无意识的有能。具体点说就是:第一个阶段不知道做某一件事的难易程度,尝试着去做,就容易成功;第二个阶段意识到了抱怨的危害,觉醒时刻的不安,开始试着去改变;第三个阶段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语、改变自己的语言,向不抱怨的.世界靠拢;第四个阶段表示改变成功,你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一个不抱怨的人。一般说来,形成一个习惯需要二十一天。威尔·鲍温牧师推行的二十一天“不抱怨”活动之所以能迅速风靡全球,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是因为它的核心精神是改变,通过戴橡胶手环的形式,环保、简单、方便,易于操作。正如书中的开头写的:“在你的手中,握有翻转人生的秘密。”如何应用紫手环的力量来翻转你的人生呢?很简单:将紫色的橡胶手环戴在一只手上,再换到一只手上,如此交替更换,直到达成连续二十一天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的的目标为止。当养成了不抱怨的习惯,你的人生会从此改变。
然而,世上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好的想法需要实践,实践需要恒心和毅力。抱怨就是释放负能量,不抱怨就是增加正能量。世间有诸多不公平,可人类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世界需要正能量,排斥负能量。今天,你还在抱怨吗?如果是的话,那么,从现在开始,停止抱怨,坚持下去,努力做一个不抱怨的人,创造一个不抱怨的世界。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11
对于刚离开大学的我们来说,我们经常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失败,所以我们习惯了抱怨和吐槽。我们总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忘记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吸引力法则”。事实上,当我们谈论消极和不快乐的事情时,我们会收到很多消极和不快乐的事情,有时甚至会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抱怨,遭受自然灾害,背叛,贫富差距,精神焦虑,……我们抱怨是为了获得同情和注意,避免做我们不敢做的事情,我们总是以此为借口,以逃避他们渴望但没有实现的目标,我们会抱怨,实际上是有意识地不值得得得到我们想要的,通常我们让自己成为受害者,受害者永远不会成为胜利者。我们总是用抱怨为自己的缺点、成长和改进找借口。我们总是用抱怨为自己的缺点、成长和改进找借口。表面上看,抱怨会带来暂时的“好处”,但最终会把我们的生活拖入绝望和混乱。抱怨的困难不能解决,也不能减轻我们内心的痛苦。
我们必须选择我们想成为的那种人,并全心全意地实践它。生活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习惯于接受它,永远不要抱怨。我们有必要相信,世界上唯一可以实现的建设性永久变化就是自我变化。我们有权得到我们想要的,但不是抱怨。 当然,如果一个人一直生气或抱怨,别人也不会有空理你。抱怨多年的人最终会被周围的人放逐,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能量被抱怨者榨干了。
当竞争形势出现时,抱怨就会成为一项竞争运动。但放下抱怨并不意味着在困难面前不作为,也不意味着放弃对社会不公平的言论权。带有负面情绪的抱怨不是建设性的负面。最有价值的是生命的爱,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恩、宽容和同理心。
抱怨很容易。正如心理学家所说,“抱怨带来轻松和快乐,就像乘船顺流而下。这是因为我们正在适应自己消极思考的天性,停止抱怨,以积极的态度欣赏事物美丽光明的一面,但我们需要意志力。”
人生不可能总是走上坡路,情绪也会有高峰和低谷,那么当周围的人都在抱怨时,我们该怎么办呢?事实上,我觉得别人经常抱怨,因为我们也是。我们注意到另一个人有这样的缺点,因为我们自己也有。如果你想指出别人的负面特征,首先探索你是否有同样的倾向,然后感激,高兴你有机会意识到这个缺点并治愈它。
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生活是不公平的,生活是一个持续的选择过程,在每个选择的时刻都有前进和倒退的冲突。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应该冷静地面对,不要抱怨,不要放弃。永不抱怨的生活态度是第一位的。只要你继续努力,你就会成功。每个人都面临着挫折和失败的可能性,这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经历的一部分。抱怨自己的人应该努力学会接受自己;抱怨别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变成请求;抱怨上帝的'人,请试着祈祷你的愿望。我们必须过上希望别人效仿的生活,让我们的世界充满平静、快乐、充满活力的积极能量,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和完整。 如果我们对自己诚实,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很少有事情足以让我们正当地抱怨(表达悲伤、痛苦或不满)。我们的抱怨大多只是一堆“听觉污染”,对幸福和幸福有害。
最后,让我用甘地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我们必须活出想让别人效法的样子。如果你想让别人改变,你必须先改变自己。我相信你有最崇高的理由希望他们改变。既然你也是这段感情的参与者,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你也参与了这种沸沸扬扬的抱怨。如果你想引导别人改变,记住:领导者应该站在前线。面对边界,开拓领土,让别人跟着。 我们有资格得到我们想要的一切。不要找借口,超越梦想前进。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12
如果不喜欢一件事,就改变那件事;如果无法改变,就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要抱怨。
——前言
“老师,柴明星作业又没做!”“老师,郭祁声又迟到了!”“陈老师,你班的包干区又没扫干净”“陈,这几年的职称几乎没希望了”,生活,似乎就是这样陷于周而复始的琐碎和烦杂,直到,遇见了它——《不抱怨的世界》。
这段时间,我拜读了著名心理学家威尔·鲍温的著作《不抱怨的世界》,这是一本畅销80个国家的励志书籍。书中,威尔·鲍温提及了一个古今通用的重要主张:“抱怨不如改变,永远不要抱怨。”他说:“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会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应该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美好、圆满”。
然而,现实社会世事纷杂,在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们都未必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于是,抱怨,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司空见惯:抱怨领导的忽视,抱怨工作的繁重,抱怨社会的不公,抱怨人情的冷漠,抱怨房价菜价涨工资没见涨,抱怨自己没有别人那么幸运,抱怨学生不遵守纪律,不努力学习,等等。但我们抱怨之后往往会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得到和改变什么,只有祥玲嫂般怨天尤人的负面情绪。
想想自己,这几年为了职称的事心里很是焦躁,想着平时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教学业绩也有目共睹,但年近五十,高级职称却遥遥无期,总觉得有诸多的不公平,抱怨诸多。这样的情绪难免会带到生活中,工作中,令身边的朋友、亲人不快乐,特别是自己,整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现在,《不抱怨的世界》告诉我,抱怨的人在抱怨之后不仅让别人感到难过,自己的心情也往往更糟,心头的怨气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抱怨是失败的标签,是愚者的陋习,抱怨等于往自己的鞋子里倒水,只会使以后的路更难走。读之真是令人豁然开朗!现在的自己,会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看待诸如职称之类的事了,告诉自己,踏踏实实做事,相信天道酬勤!
诚如威尔·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中所说:“我们无法控制工作上及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会发生什么,而抱怨也无济于事。当你愈少抱怨,就愈不会担心。放下过度的忧虑,也让人更能纯粹地放松自己。”
那么,不抱怨是不是意味着用消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呢?很多人抱怨“励志”类书籍是教人放弃反抗、逆来顺受,实际上,“抗争”和“抱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满了抱怨”和“不满了抗争”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大多数人花了太多时间抱怨而没有去做一件能拯救自己的事情。比如,所有在野外迷失并最终死去的人几乎都在犯同一个错误,就是花太多时间去抱怨为什么陷入困境;而那些身陷险境而最终生还的人也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鼓励自己继续做下去。不抱怨,意味着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而不抱怨之余,更需要积极的,充满热情的生活的行动,那就是改变!
记得哲学家厄尔·南丁格尔有句话,初闻真的令人有些心惊肉跳。他说:“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可是只有成功者会这样承认。”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往往总是少数,你、我、他这些普通的“非成功人士”是否意识到自己的“不成功”其实都是自已造成的?我们往往用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政策体制、外部环境、合作伙伴都能成为我们的借口,我们放任自己心安理得地抱怨、批评,而就是不愿意、不敢承认很多事的初衷、过程,我们自己犯下了很多过错才导致最后的不成功。这样的抱怨声一度从我们自己嘴里发出,四处弥漫。悲哀的是,我们总是置若罔闻。很多时候,撕开抱怨的面纱,其真实的面目就是为自己的不成功找借口,推卸责任!
我们每个人想必都曾有过这些思索与迷惘,但与我们不同的.是,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困扰,威尔·鲍温时刻告诫着自己、也警醒着他的读者们:“凡是你所渴望的东西,你都有资格得到,快朝梦想前进吧。不要打压自己、替自己找借口,或是假借批评和抱怨,将注意力转移。你应该要接受不安感来袭,同时在这样的时刻支持自己。”
是的,就如书中所建议的那样,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心态看问题,不要局限在眼前的微小得失里。比如,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智慧;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应该自立;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感恩,是幸福的源泉!
随着《不抱怨的世界》的出版发行,威尔·鲍温发起了一场“不抱怨”运动。这个运动是这样展开的:他的书中附赠了一个紫手环,请每位读者将紫手环戴在自己的一只手腕上。当发现自己正在抱怨时,就把紫手环移戴到另一只手腕上。如果听到其他戴紫手环的人在抱怨,可以建议他们把紫手环移戴到另一只手腕上。以此类推,循环往复,一直做到连续21天不抱怨,一直做到紫手环能持续在同一只手腕上戴21天,一直做到养成不抱怨的习惯。
真的,生气不如抱怨,抱怨不如改变。从威尔·鲍温的书中,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如果无法改变一件事,就改变自己的态度,将抱怨的包袱丢得远远的,你就能拥有无尽的潜能,就能逆转困境,就能迎来生命的转折与成功。
而我,21天戴在手腕上的紫手环,更深深的烙在了我的心上!
“老师!老师……”班长姗姗又急匆匆地向我跑过来,摸摸手腕上的紫手环,微笑如涟漪般荡漾开来......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13
刚过去的20xx年,于我而言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路跌跌撞撞,也成长蜕变了些许,尤其是在认识自我这条人生必经之路迈出了重要的几步。这一年的经历让我开始探索个体的心理情绪,也促使我明白心理情绪之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因此,接触到《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时,如获至宝,阅读此书印证了自己的生活所感,跨越了自己视野的局限,体悟到了阅读的意义——“以我观书,以书观我”。
如果真的有两个世界:一个是人人抱怨嘲讽、负能量爆棚的世界,另一个是平和喜乐、活力四射的世界,你更愿意生活在哪一个世界呢?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更想要生活在不抱怨的世界中。本书作者威尔鲍温是一名美国牧师,他在20xx年的时候发起了一场全球的“不抱怨”活动,每位参与者都会被要求戴上一个特制紫手环,只要一察觉抱怨,便将手环换到另外一只手上。如此反复,直到紫手环在你的同一只手上戴满21天,这个挑战才算成功。这项活动风行全球,有上千万人参与并从中受益,学习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
这个世界角角落落,大大小小的声音,都充斥着抱怨。抱怨就像一场“比惨”竞技活动,每个人都试图证明自己过的才是最艰困的生活。什么是抱怨呢?抱怨就是在遇到生活中的变化或挑战时,聚焦于问题本身,而非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将负面情绪“打包”传递给他人。有人也许会问,我难道不能对任何事情表示不满吗?遇到不公之事表达自己的愤慨、对一些坏消息作出正常的情绪反应等并不都是抱怨,在我看来,抱怨更多指的是一个人通过嘴巴、眼神、肢体等,借由语言或非言语来反复表达出自己的不满。有个很贴切的比喻,面对同样的半杯水,乐观的人会说杯子里还有一半水,悲观的人会说杯子有一半是空着的,而爱抱怨的人可能会告诉你,杯子中的水没准有毒。反观自己,越发觉得过往的自己就是这本书的反面教材,只要一有不顺心的事情就怨天尤人,各种不爽,把原因归咎到客观因素上,到处、反复吐苦水,把身边人也弄得身心俱疲,经常觉得整个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对。
一、抱怨的原因:关注责任借口
人为什么喜欢抱怨?本书详细解释了抱怨(GRIPE)的五个原因:
Getattention:寻求关注
Removeresponsibility:推卸责任
Inspireenvy:引人艳羡
Power:操纵力
Excusepoorperformance: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
人之所以会抱怨,有可能是出于一种或多种原因。我非常认同上面提及的原因,特别是寻求关注、推卸责任、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
确实,我们之所以抱怨,往往是出于我们对别人关注的需要,因为我们想不出另一种积极的能吸引别人关注的办法,仿佛一停止抱怨,就没法与他人建立联系了。我怨故我在。
当然,我们抱怨更多是推卸责任,为自己欠佳的表现找借口,好让自己内心得以平衡。回想一下,你最近一次向周围人抱怨,是不是想让对方承认:你已经尽力了,是其他人或者环境的问题,你的问题是你自己一个人解决不了的。
二、抱怨的.影响:囿限可能性
抱怨是不是如这本书所言对我们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呢?对此,我深以为然:你对自己或别人的抱怨从来都无法带来积极的改变,反而会限制了自己和他人享受美好的可能性。
“抱怨使我们关注问题本身,以至于我们不会去考虑解决问题、改善境遇的方法。”抱怨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反而具象化我们的挑战,为自己的不作为找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当然根据吸引力法则,还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抱怨对我们最大的影响是在于我们对事情的态度和看法上面,一直很相信一句话:Youarewhatyouthink(你的想法决定了你的经历),思想创造生活,你的想法与态度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你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而抱怨则更多的会让你的关注点关注于生活中那些你不喜欢的东西,而会忽略了好多生活中更美好的事情。当你抱怨时,你就是在拥抱你自己的怨气。你支持、帮助、巩固自己脑海中那个“你不配得偿所愿”的念头。你感到自己与美好丰裕的世界割裂开来,限制了自己享受富足的能力。此外,我们对他人的观感,决定了他们在我们面前会呈现出什么样貌,以及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关系,诸如师生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等,即你寻找,就必寻见。
面对糟糕的境遇,不抱怨或许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它带来扩展效应和建构效应,它开启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使我们超越了问题本身,建立更宏观的格局,激励我们在心中创造出未来世界的美好愿景。
三、抱怨的解决:让自己活成一束光
如何使自己和他人远离抱怨呢?
如何让自己不抱怨,书中尝试给出了一些方法:
1.“如果你看不惯某种东西,那就改变它。如果你无法改变它,那就改变你自己的态度。不要抱怨。”谨记:唯一能为你的幸福和人生负责的人,就是你自己。让生活变得美好的秘诀,其实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一直都有重塑生活、掌握命运、雕琢幸福的能力。
2.远离无意义的闲聊,字斟句酌地对话,“开口说话前,先想想你说这句话是不是比沉默更有意义。”沉默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得以与内在的自我建立联系。
3.处理好自己与自己之间的关系,让自己活成一束光,做最好的自己。个人认为,这是解决抱怨的治本之策:接受不能改变之事,改变能够改变之事,分辨上述两者的区别。修炼心灵,提升能力,充盈自我。比如,开车的时候遇到20分钟以上的堵车,你是气急败坏、唉声叹气?还是内心平和,并按部就班地打开开车清单,听书或打电话等?这个世界不是为我们而设计的,在生活中肯定会遇到不如意之事,我们可以选择让它们打败我们,还是让它帮助我们完善自我。
那自己不抱怨了,身边人还是在不停地抱怨,怎么办呢?首先有一个前提,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不要妄想去改变别人,因为被动的改变效果不佳,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黑暗,吸收能量,温暖周围。当你活成一束光的时候,谁接近了你,谁就接近了光明,那也是对他者的负责和对他者的造福。甘地曾说过,“我们必须活出想要让别人效仿的样子。”
还可以尝试如下方法:当别人试图通过抱怨来寻求关注时,问对方,“你有什么好消息吗”、“在理想情况下,你希望他怎样呢”、“假设这件事能解决,你觉得可以从哪几方面开始着手呢”?也可以建议他直接与能解决这件事情的人进行对话。当然,你也可以说出你的期望,当对方朝着你说的方向努力时,给予真诚的表扬。
但是,这个世界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这些励志书籍给人的感觉就是只要你照着它们去做就一定可以获得巨大的改变,可是在复杂的现实和人性面前又谈何容易呢?像这本书,其实还是有一些避重就轻,有些东西并未涉及或语焉不详,比如光靠改变态度是不够的,提升能力、增长见识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这本书并未涉及。但一本书如果能让你获得一些以前从未有过的启发或感想,那就是好书。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14
为了积极响应公司开展的“读一本好书”活动,我翻开了《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
读过这本书的应该都知道紫手环的力量,也了解21天不抱怨的挑战,就是将紫色的橡胶手环戴在一只手上,当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讲闲话或批评时,就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重新开始,连续21天不抱怨的生活。我尝试着开始接受21天不抱怨挑战,第一天,我不停地将手上的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简直要累坏了,粗略的计算了一下,就高达50多次,这时,我才发现自己一直对着那些无谓的事情都在抱怨,一直都让旁边的人处于听觉污染当中。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抱怨无非就是工作、生活、感情中的琐事。几乎没有什么不能是我们的抱怨对象。我们总喜欢躲在喋喋不休的抱怨后面,从中获得一种自我膨胀的优越感。我们难以且不情愿意识到,所厌恶的种种问题,譬如身边人无休止的抱怨,同样存在于自己身上。威尔·鲍温在书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们抱怨,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
许多时候,我们并非意识不到这一点,但就是不愿意直接面对,并且积极主动地做出改变,有时候,随着心理的惯性,也不知道如何改变。不过,改变不如意的现状,也是人类的本性,抱怨带来的消极作用,人们意识到了之后,还是会有改变的欲望自然升起。当改变之光随着情绪上的抵触被带进了生活,就由“有意识的无能”踏入了“有意识的有能”。
第二天,我又开始了不抱怨之旅,在遇到不顺心或不开心的事时,试着用沉默代替抱怨,发现自己抱怨移动手环的同时在本子上记下抱怨的次数,在别人谈论其他人的不是时,试着提醒自己主动离开;虽然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是能够主动留意到自己的言论时,就是迈向挑战成功的第一步。
说实话,当我们开始留意自己的言语措辞,以沉默代替抱怨,这实在不是一个能轻易胜任的挑战,尽管抱怨、评断、讲闲话如口臭般污染着自己的生活环境,但习惯性的东西总是会带来安全感,即使是替代式的。我们常常在努力维持不抱怨与落回现状之间挣扎,改变自我的勇气、不懈地自我觉察,共同打造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这把钥匙,让我们长久以来封闭着的.意识缓缓敞开。
对旧有习性的挑战必然带来生活层面上的某些变更,鲍温温和而又坚定地指出:在这场把生命导向光明、积极的内在改变中,如果其他东西的确是阻碍,工作,或者朋友都应该考虑放弃。
放下抱怨,这并不等于在困境面前不作为,或者放弃对社会不公正的言说权。带有负面情绪的抱怨,恰恰才是不具建设性的消极。而源于生命的热爱,并由此生发的感恩、宽容和同理心,也不容任何机构以任何名义窃取盗用。
《不抱怨的世界》并非是一部阐释观念或解析心理的作品,而是一场“不抱怨运动”的发起、描述、记录与召唤。正是那些已经改变了全球数百万生命的事例,展示了抱怨的普遍性,以及相似的蜕变流程。 所有的描述至多只是路标,真正的开始总是握在你自己手中——如果践行,如果坚持,已经足够造成改变的敞开,穿透我们杂乱无章、充满问题而又缺乏审视的生活。
“不抱怨”只是一把钥匙而已。在我们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借助这把钥匙,我们会自然延伸和深入到生活的诸多层面,唤醒我们渴望已久的改变。
在这次挑战中,由于很多原因,我仅坚持了三天,也许那样的原因并不能成为所谓的原因,也是为自己不能坚持找的所谓借口,但是三天的挑战,确实让自己有了一些转变,能够主动意识到抱怨的情绪。虽然没有继续戴上紫手环,但是紫手环将会继续影响着我的工作和生活。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15
看了《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认真的阅读完,我感觉受益匪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败。在这种环境下,有些人天天愁眉苦脸,天天抱怨自己的命运苦,而有些人却喜笑颜开。这就是生活的态度,俗话说:“过一天,开心也过,不开心也得过,都是过这么一天,那何必选择不开心了?又何必要抱怨呢?
同样作为单位的员工,每天工作中都会遇到各种让人心烦的琐碎小事,但件件都必须面对,比如:设备、设施老化带来的突发事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能顺利进行等等,我们都应该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抱怨。遇事冷静沉着,不局限于眼前的困境,积极的调整心态面对困境,决不抱怨。
在书中还告诉我们,让自己对任何事情乐观开朗起来,不要让他人的负面情绪影响你内心的真实感情,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言语,因为这可能会影响到你,让你容易产生抱怨。而且你发现你说抱怨的正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从坏一点讲根本不值得抱怨。在于别人发生争执时,忍耐一下,委屈一下,心平气和的谈谈,礼让三分,事情就会过去。很多事情看起来总是那么简单,但不知道人们为什么总会把他们复杂化。其实“不抱怨”不就是对别人多多的忍耐、理解与沟通,对自己有多一点的改变。
俗话说“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会快乐,在快乐中会珍惜拥有的一切,也就不会为得不到所抱怨。我们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人人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那么人生一定会过的坚实而有信心!我们才拥有一个多彩的社会。
总之,我们面对凡事,都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宽广的心胸,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那困难将不是困难,任何问题都迎刃而解,人生也会过的很有价值。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相关文章: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12-13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11-25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12-21
《不抱怨的世界》读书心得05-31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优]11-08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精选15篇07-26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13篇07-28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15篇01-30
(荐)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14篇11-11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14篇[优选]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