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2-08-31 11:08: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的使人睁不开眼睛,亮的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这是大作家萧红写的《呼兰河传》,选段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祖父的园子》,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虽然呼兰河的人民愚昧无知,但他们是乐观的、勇敢的,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命运不屈抗争的精神。

  看过《呼兰河传》后,我就想到了外婆和外公,和他们家的园子,那一段也是一个不错的时光。就想外公外婆是祖父,我是那萧红一样。

  那时的我,才只有六岁。那时爸爸和妈妈要去出差,没有时间管我,所以,只有我和外公外婆在家里。

  中午时,阳光明媚。我正在和外公一起看新闻,外婆在洗衣服。外婆衣服洗好,又去摘菜,我本就觉得新闻不好玩,越看越无聊,但得知外婆要去摘菜,我一下子起了兴趣,跑出去和外婆一起摘菜,虽然那时天气很热,我却依旧玩得很开心。

  外婆叫我把青菜给拔下来,本来很简单的事,却被我搞复杂了。一般都是直接把青菜连根拔起,我却把青菜的那一片片的菜叶一个个给拔出来,把茎留在了那儿。

  外婆过来看,笑了起来,问我:“这是什么?”我回答外婆:“一般都吃的是叶子,所以我把叶子拔出来,那管子样的东西一般不吃的吧。”外婆笑道:“傻孩子,虽然茎我们一般不吃,但是不能浪费呀,也要把茎拔出来,吃掉呀!”我恍然大悟,原来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每当看起《呼兰河传》时,我都会想起我小时候和外婆外公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你也来看看《呼兰河传》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2

  萧红,民国时期女作家,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经历。这位女作家笔下的《呼兰河传》,使我感触很深。这是一本书,一本不普通的书,它的韵律似一首歌,跌宕起伏,连绵不绝。开始时,它给人以愉快的感受,但,越来越久,你就会发现它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我们先从萧红的生平说起吧。

  她出生在一个地主制的家中,她的父亲是位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化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只有祖父疼爱她。她的母亲在她年幼时病故。祖父张维祯是一个很好的老人,她经常和祖父去小园玩。

  所以萧红的后期作品《呼兰河传》是以她和祖父的回忆为题材。我记得有这么一段:

  我家有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样样都有。蝴蝶有黄蝴蝶、白蝴蝶。这些蝴蝶太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嗡嗡地飞,胖圆圆的和一个小球似的,落到一朵花儿上不动了。

  瞧,祖父的园子多热闹啊!

  祖父的园子也是自由的。

  太阳在园子里特别大。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黄瓜就结一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愿意长上天去也没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萧红的这两段话,描写了祖父的园子又大又自由,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是很好的两个章节。

  作家,萧红,原名张乃莹。她用自己简短的一生讴歌了现实的残酷与生活的无情与有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3

  暑假期间,我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一开始,我只是粗略的读了一遍,感觉跟我们此刻的生活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令我难以想象。慢慢的,我被她的故事吸引着,感动着,愤慨着,我又回过头来仔细的品读起来。

  呼兰河让我感到温暖而冷淡:比如这个街中大坑,车夫和马陷了进去,有一种穿长袍短褂的,在那里喝彩,帮忙车夫的人,全是平民百姓。生活是需要温暖的,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帮互助的,这样,才会让生活更完美;而我与老祖父这篇文章,讲述着祖孙深情,仅有祖父喜欢“我”,祖母不喜欢“我”还用刺扎“我”的手。“我”在祖父的关爱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为“我”的童年留下了完美的回忆。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团圆媳妇。十二岁的她花一般的年纪,原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却成了胡家的童养媳,在照“规矩”被婆婆“调教”之后,日渐病倒。他们无视她为什么会病倒?是什么致使她成为了一个“黄瘦的病人”?此时最愚蠢的是病倒了不选择去看医生,而选择了“跳大神”。

  当众强行脱光了小团圆媳妇的衣服,推到大缸里用热水,是滚烫的热水,往她的头上浇,到最终,头发都烫掉了,还说她是妖怪。含苞待放的花朵就这样凋零了。我们想想看,别说是生病的人,就算是健康的人受这种折磨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呢?更让我气愤的是,她死后,她的家人并没有所以而难过,还觉得花了那么多的钱,亏本了。想想我们同她一样的年纪,享受着父母百般宠爱,无忧无虑如小公主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

  《呼兰河传》读完了,这个暑假中,听着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忧郁,但依然美丽动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4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呼兰河传》读后感5

  著名女作家萧红所写的《呼兰河传》我已经看过很多次,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品尝到二十世纪初期的苦味,书中所展露的各幅画面,又让我想起罗。勃朗宁说过的那句话——无知不是无辜,而是有罪。

  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路上坑坑洼洼。二十世纪初期,人们似乎都很愚昧:路上有一个大坑,可是人们从没想过去填平它,而是种树、拆墙。在他们眼里,要听天由命,绝不随意改变命运;人们生病了,他们也从不想办法解决,不求医不治病,而是跳大神、捉“妖”,这是多么愚蠢的举动啊!

  “祖父总是以那一种方式抓掉孩子们的帽子,而每一次孩子和祖母总会笑得不得了,好像那戏还是第一次演的一样。”书中的“祖父”似乎从来都很孤独,“幸亏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祖父”作为一家之主,书中的冯歪嘴子对他只有下等人对上等人的尊敬,老厨子对他只有吹捧,而二伯对他也只是敬畏,但他始终无法抹去人们之间隐形但隔阂,因此他只能寂寞着。看啊,这个时代是多么无情又冷漠。

  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实在令人同情,“我”家隔壁的邻居常常跳大神,那是因为小团圆媳妇生病了,既然生病,应该求医治病才对,可当时的封建社会,却要求神信鬼,干抽贴的傻事儿来,真是愚蠢、可笑。与其说小说中的小团圆媳妇是病死的,还不如说她是被庸医、封建迷信和所谓的“云游真人”给折磨死的!

  《呼兰河传》讽刺了人们的无知、迷信,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的善良似乎对许多事都无能为力。小说的开头语调轻松,可越往下读就越发感觉悲凉。尾声中,作者说祖父去世了,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一片凄凉。这不仅是对亲人离开的叹息,也是为了时代而悲伤。

  《呼兰河传》是一首凄凉对歌,一段悲凉的诗,实在值得回味。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已经很久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了,一本非功利性、纯粹是为了读书而读的书了。

  越长大而离文学越发地远,从前孩子式特有的好奇和打量世界的目光都快记不清、学不来了。

  想到之前看《苏菲的世界》,虽然只看了寥寥几章,但是确实有一种仿若当头一棒、大梦初醒了的被惊异了的感觉。它说,当我们逐渐长大,学会如何得体讲话,如何成熟思考时,意味着我们早已习惯这个世界,也就意味着不再时刻好奇而把它当作理所当然了。用书里的话说, a pity thing 。

  当时读完觉得似醍醐灌顶,但又有几分落不着边。现在看完《呼兰河传》,倒是有所感却觉得难过。

  书中关于植物的、气象的、细节性的物品等等的.描述,要么让我觉得耳目一新,要么让我不知所云。因为我早不用好奇的、细心的眼光观察世界了。我不知道黄瓜如何长在蔓上,蔓又如何延伸,又各有什么形态;我不会想到书里描述的六月的黑天、七月的红天,八月则空荡荡一片;原来下雨了会有烟冒出树顶,冬天大地被冻裂了。

  早远离了真正的文学,那些描述、那些美的动人的话都看不见了。能造成美的修辞,我眼里的样子却只能是幼稚的写作方法,狭隘不堪。用那么多的事物搭配上颜色,看到“黄金的太阳,雪白的月亮”都叫我觉得很好,只能让我害怕惊惧。

  方言是很有趣味的,也是不能摒弃了的。之前学古代汉语,就庆幸自己是个南方人,现在读完呼兰河,也更觉如此。方言是个多幽默、多亲切,又多么贴切的东西。

  最后慨叹一下萧红真的很厉害,过去看到这个名字只想到那些后人给加的名头和风传的情事,真正静下来读她之后,只觉得她是一本真该读的书。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灰色的笔调,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把我带入一个小城呼兰河。

  书中作者萧红给我们看小城里的人屈服于传统,迷信,愚昧,麻木,甚至于残忍。作者不留情地鞭挞他们,可是也同情他们。

  书一开始就交待了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就是戏剧大舞台,车翻了,马陷了,猪闷死了,于是人们忙着抬车抬马。有人说拆墙,有人说种树,但未有人说去填坑。也可见这些人是多么愚昧,不知变通,不知顺应社会,顺应天意,这是小城人的悲哀,也是当时社会现状。作者鞭挞他们不去改变现状,同情他们思想被限制。

  书中有一个小孩曾掉入泥坑,是学校校长儿子,人们认为是因为学堂建在龙王庙里冲撞了龙王所以降罪于人。因此甚至有人不想让自己孩子上学。可见人们过度迷信,并且在最需要接受教育开放思想的时候不重视教育,说明人们屈服于传统,愚昧无知。也写出他们思想闭塞的可怜与悲哀。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她不过是个十二岁的小女孩,本应是最活泼,天真的年纪却已为人妻,被婆婆虐待,吊起来打了三个月只为让她听话,可以说生不如死,如囚犯一般。更是生病后人们用各种偏方,各种跳大神虐待她,甚至让她在开水中洗澡,洗一次昏一次,虽看她可怜却无人愿意帮她解脱。最后痛苦凄惨地离开人世。可是婆婆只心疼她自己的钱。作者将人们迷信、愚昧、麻木、残忍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表达了对团圆媳妇的同情,批判了当时恶浊不堪的社会风气。

  其实小城里的人生性不坏,只不过在这样社会风气下铸就了这样的他们。

  团圆媳妇,王大姑娘,冯歪嘴他们的悲剧都是封建迷信思想,麻木冷漠的社会风气造成的。呼兰河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呼兰河传》用灰色的笔调,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描绘了当时黑暗社会,用司空见惯的故事批判了封建礼教,社会风气,麻木冷漠的人性,读来让人唏嘘感叹,心情久久不能自已!

《呼兰河传》读后感8

  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

  假期里,一本《呼兰河传》给我的感受颇多!

  作品中描写了单纯的"我"经过几次大变故后,回想起了童年时代的一桩桩往事:伴"我"成长的大泥坑子,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我"家的大后园,留下了快乐的童年印记;迷信鬼神的人们,给生了重病的小团圆媳妇举办各种驱鬼活动,最终白忙一场;性格古怪的有二伯忠实勤恳,对主子从不怀二心。

  书中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个性分明!在众多鲜活的人物当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她后来的婆婆花了好多钱买回来的。可是,婆婆待她很不好:骂她、打她。之后,她就生了一场大病,奄奄一息,怪可怜的。可是,做婆婆的毕竟不能袖手旁观,请来镇上的人们帮忙。呼兰河镇的人们太纯朴善良,这个出了个偏方,那个请了个神医;但镇里的人们更迷信鬼神:跳大神、吃神药、热水汤驱鬼、扎彩人附魂。活生生的一个人,被她们折磨来,折磨去,最后无人问津直到死去。

  多么令人痛心,多么令人悲愤呀!那时的人们真的是太愚昧!生活的平凡并不可怕,但知识的平庸有可能葬送的不仅仅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呀!我庆幸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远离迂腐迷信的文明世界,是一个摆脱落后愚昧的知识时代!

  故事的结局是凄惨的:"我"的祖父去世了,有二伯去世了,老厨子也去世了,父亲母亲也不知去哪里了。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

《呼兰河传》读后感9

  读完《呼兰河传》,历史的背景就清晰了许多。

  严冬封锁了大地,有赶车的车夫,卖馒头的老头,卖豆腐的人。人们没有道德的约束,看见翻滚在地上的热乎馒头就你冲我装地抢了起来。十字街上,人们只认“李永春”的药铺,却不去专门的拔牙店,只因被拔牙的标志吓住。

  东二道街有个大泥坑,两旁的住户只会把墙修得贴近泥坑,好让来往的人踮起脚尖,攀着光滑的墙面小心翼翼地走过去。即便是有马不慎掉进了泥坑中,也只会看个笑话。

  呼兰河城里有放花灯的,有唱野台子戏的,有娘娘庙大会。正如作者所说:“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作者的家里有个储藏室,里面存放着七大姑八大姨的东西。每到后院锁住门时,作者就翻腾出一些有趣的东西,有次还找到一个小红灯笼,让有二伯点上灯跑出去玩了。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家的媳妇王大姐都很悲哀。团圆媳妇整天被婆婆又打又骂,以至于受了伤。婆婆则四处找偏方,跳大神,求占卜都没用。

  最终还是离开了婆婆。冯歪嘴子家的媳妇王大姐之前也很受欢迎,可自从嫁给了冯歪嘴子就被人指指点点。为什么呀?因为冯歪嘴子是磨倌!地位不高,王大姐的地位也变得不高了。

  这就应该受到别人的偏见吗?我想这完全是一场悲剧。

  《呼兰河传》的那个年代,有人过的悲苦,有人过得热闹。但有很多的陋习没有改变,甚至在今天就是禁止的。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都很生动,就是生长在老一辈的人们的生活。作者的童年也很丰富,见识了许多的活动。现在的人们更应该从中认识到一些东西。吸其精华,弃其糟粕!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这个寒假,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整本书主要描述了作者儿时的故乡黑龙江呼兰河县的特色,风俗及小时候熟悉的人物和印象深刻的事。

  《呼兰河传》全书分七大章和尾声,第一和第二章节主要写了全县的三条街与当地跳大神,放河灯,看野台子戏和庙会等风俗,其余五个章节写了与作者同住一条街的邻居和亲人,把祖父的和蔼可亲,冯歪嘴子的辛勤质朴,有二伯的古怪性格描述的淋漓尽致。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并且十分的封建和落后,在那里,由于人们的迷信和愚昧无知,发生了一个个杯具,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命运凄惨的小团圆媳妇,她生了病,高烧不退,婆婆不仅仅不带她去看病,反而还请了个骗人的“法师”,最终把她丢到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不但没有治好她的病,反而还要了她的性命。那里的人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名明白可悲也不愿意反抗,我看着看着也增添了很多怜悯和痛恨。

  作者还描述了很多童年的趣事,在房顶上采蘑菇那段就十分趣味,好好地去房顶采蘑菇,却弄的鞋子掉进了锅子里,弄了一锅的泥浆汤。还有一次,作者把花儿插在了祖父的帽子里祖父非但没发现,还笑着说:“今年花儿真香,隔着几十米都能问道香味

  儿”。这也让我联想到了自我,童年的完美时光是多么的让人留恋,我们都要好好地珍惜,长大了才不会后悔。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可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完美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我的完美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最近,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读完《呼兰河传》,小说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悲剧。小说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是团圆媳妇,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令人触目惊心。

  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她拼命的干活,却经常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甚至在她生病时,将她在热水里烫了三次,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这样夭折了。

  看完这本书我真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感到痛心疾首,我仿佛看到了小团圆媳妇在热水中的挣扎,仿佛看到了婆婆抽贴时的满脸心疼,又看到了云游真人拿着那些所谓的驱魔道具在那儿折腾。在那个年代里,团圆媳妇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无知残害了小团圆媳妇,与其说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那个时候的社会完全都是灰色的,那时的人可能真的很善良,但小说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残忍、麻木、愚昧和无知,是对生命的冷漠。他们只是因为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悲剧。

  合上小说,我的心绪回到现实,环顾四周,十分庆幸,我们已经远离那个生命被蔑视、被践踏的旧社会。汶川、玉树抗震救灾的整个过程集中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关怀和尊重生命的价值理性。温总理站在地震废墟上振臂高呼:“当前最重要的是救人!”的声音,至今还回荡在我们心中。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愈发强烈地追求自身社会权利,追求正义,平等与公正,愈来愈懂得尊重生命,努力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平淡得如秋水的文字,却描绘出一片多彩的风土画,吟诵出一串凄婉的歌谣。这,就是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

  寒假里,这本使我深有感触,回味无穷。

  书中,萧红通过一个四五岁女孩的视角,写下了她的童年。一个个故事独立而又浑然一体。其中,我最记忆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的故事。

  小团圆媳妇有个婆婆,这婆婆待她一直很不好,经常打她,掐她,骂她……。后来,小团圆媳妇生了场大病,脸色苍白,奄奄一息。她婆婆不是去请大夫,而是帮小团圆媳妇举行了驱鬼活动。跳大神,热水洗澡驱鬼,扎彩人……最后活生生的一个人,就被他们折磨死了。

  看完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我的心情像大海一般波涛凶涌,久久不能平息。也许,小团圆媳妇的病,只要多吃点药,就能解决。也许,那些所谓的跳大神,热水洗澡驱鬼,扎彩人……,不做反而会好。可是再多的“也许”也换不回小团圆媳妇的命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时封建迷信制度惹的祸。我陷入了沉思,再看看当今的社会,虽然比那时好多了,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有一次,我好朋友小芳说:“大年初一,她自己不小心摔碎了一个玻璃杯,正想扫掉,她奶奶连忙挡住她的手,然后说岁岁(碎碎)平安。扫了就不好了,不许扫!”后来那些碎玻璃还扎伤了一个客人的脚。我听后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尽我的力量驱逐这种现象!

  小团圆媳妇的故事,使我很同情她,同时又很愤怒!然而再读读作者与她的祖父的故事,我不禁又哈哈大笑。祖父最关心作者萧红,祖父就像是萧红的知心小伙伴,和她嬉戏玩耍。萧红与祖父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成了她童年的快乐音符。想想萧红无忧无虑的童年,再想想身处童年的自己突然很高兴。是呀,时光如水,逝去如飞,让我们珍惜童年时光吧!

  读完了《呼兰河传》,我要谢谢萧红作者,她让我懂得了要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东西,好好生活,好好学习!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本自传,主要讲述的是萧红小时候在几个家乡的一些事情。那是一本充满温情童趣娘娘到来的回忆性小说。

  呼兰河城不是安祥宁静的天堂,那里充满着无知和愚昧,荒凉的土地上弥漫着痛苦和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淡泊和有趣的语气和包容的心处处出出家乡的种种和童年的事情。她用女性独特的抒情方式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复杂的生活空间。从而折射出悲悯的深度人性让我们一种以无限广阔的胸怀来召唤一份真情一份温暖。

  我从“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中知逍这句话,承上起下,既起到了总结上文,让人知道上文所描写的景象的是呼兰河,又直接指出了呼兰河有名的地方是“十字街”,为下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这种为结构严谨。

  一个名符其实的淘气包萧红的童年,都记在了这本《呼兰河传》里了,它带给我们她美好的童年记忆。年仅33岁。萧红的一生实在是不幸,最美好的也就是童年了。小的时候的她总是让人有操不完的心,在童年生长的地方最痛爱她的只有她的祖父,她整天跟祖父在园子里奔跑、种地、搞恶作剧、来消磨时间。我读了这本书后,怀念起了自己的童年,现在学习越来越不容易,我逝去的童年也逐渐随时间忘却。没有时间再留念。而这本是却奇迹般的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两个童年的比较、更是两个年代和两个社会的比较让我鼻子发酸。我也能体会到作者写这本书时的悲凉。

  作昔透过她坎坷的人生历程来遥看记忆的弥散是原生态的,她回忆起温暧的“大花园”以及自已家那里有名的十字街的美,使人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动生活式中的诗意,美丽跟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依恋和赞美之情。也感觉在开始写《呼兰河传》第一章时就抒发出思想家乡时的悲凉与他的伤心之情,读完也会使读者对作者他感到伤心和难过。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冰心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落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桂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也认为,书就像调味剂,让枯燥的生活变得活力四射。在今年寒假中,当我关上这本书时,心中早已有了这种感慨。它就是—《呼兰河传》。

  书如其名,作者萧红以回忆自己与家人的趣事和自己故乡呼兰河城所发生的事来写的。整本书一共有七个章节,其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还是第三章的一段对话: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尾巴草的一片地,他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束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就像狗尾巴。”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笑话作者连狗尾草和谷子分不清。过了一会,笑够了,又想起自己小时候何尝不是这样呢?不知不觉,从发呆变成回忆,从回忆变成身临其境,这种感觉似乎像极了作者回忆时的样子。

  书中有浓浓的亲情,有美丽的“火烧云”,有作者的家乡——呼兰河城,城里有荒凉的小院,有性格古怪的二伯。而这些,看似没有关联,实际上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合起来却是作者对乡亲邻居、亲朋好友的思念,对家乡的想念,更是对年少时的一份回忆。

  作者最后一句话说的很对——“书中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却都充满了回忆”。

  是呀!难怪作家叶文玲《我的“长生果”》中的一句话:“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还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有个小姑娘整天在祖父身后转来转去,祖父在后花园干活儿的时候,她就捣乱,祖父教她念诗,她喊得津津有味,两个黄鹂鸣翠柳,硬生生被她说成两个大梨子鸣翠柳!哈哈,和我一样是小吃货一枚的她是谁?她就是民国时期的才女,被鲁迅先生极力推荐的作家萧红。

  生于呼兰河,在人生最后两年的时光用文字编织了儿时家乡的梦,她用对生命的热情谱写了:她家的院子,呼兰河小城,祖父,小团圆媳妇儿,有二伯,冯歪嘴子。那是她祖父的园子,在这里,一切都是自然的,无拘无束,有爱着她,惯着她的祖父。我想,此时的小萧红一定很快乐。园子以外呢?小城里的人却一个比一个荒凉,一个比一个无助。那么美好的后花园,那么无助的呼兰河小城

  妈妈见我看时伤心,就说:旧社会的呼兰河糟蹋人啊,你还是别看了!说也奇怪,萧红笔下的人物身世虽凄凉,但透过她火热的文字,我似乎看到了她一直在找寻希望。

  她说: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黄瓜愿意开一朵黄花就开一朵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多美好的文字,她一定特别想念她的祖父,一定特别向往自由。

  正如同生活中的我,也喜欢大自然里的无拘无束。一有空闲,便常常跟着爸爸一起侍弄他精心培养的盆景花草,这是菖蒲,那是紫藤,还有梨花、梅花、玉簪花,我样样知晓。如果爸爸有了兴致,偶尔还能蹭到山上,到小溪抓抓小蝌蚪,看蟋蟀打架的机会,我要是和小萧红认识,一定有聊不完的话!不同的是,我们对于得到自由太容易了,而这份自由、快乐,只是作者颠沛流离的一生中最为美好的一段儿时的回忆,是她如黑夜般寂寞生活中唯一的一点亮色。

  时代变迁,斗转星移,新时代的我们不用再经历呼兰河小城人们的苦难,封建社会的压迫。这个暑假与《呼兰河传》相遇,给我的成长留下了一份美好的回忆,我不禁觉得读书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事儿!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后感08-27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3-08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热门】03-23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精选15篇)03-18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汇编15篇03-29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集锦15篇03-2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通用15篇)03-18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通用15篇03-18

霍金传读后感08-20

曾国藩传读后感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