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弟子规》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弟子规》读后感1
在我依稀记事时起,妈妈就给我讲经典故事,带领我读唐诗宋词。今年暑假又让我品读了《弟子规》。我还知道《弟子规》也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它是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文体方式,告诉我们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弟子规》让我受益匪浅,因为书里面的每一句话都会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一辈子探索和学习。《弟子规》中“父母唤,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妈妈给我解释这几句的意思是听到父母的呼唤,回应不能迟缓;父母指派的事要快做不要偷懒;父母的谆谆教诲要恭敬聆听;父母的责备和批评必须要接受顺从。读到这,我忽然想起了以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放学一到家,我扔下书包就看电视或打游戏。每次吃饭时,都是在妈妈再三催促下才恋恋不舍地坐到饭桌上。我有时还埋怨妈妈,扫了自己的兴致。爸爸店里的生意忙的时候,偶尔让我接一下货,我却故意装作没听见,一溜烟似的跑了。记得四年级时,我和同学打架,还把同学的杯子摔碎了。放学时,爸爸知道了这件事情。他像往常一样接过我的书包,语重心长地给我讲道理,我不但不听,还很抗拒,不停地给自己辩解,还用手捂着耳朵不愿听。爸爸气得脖子上的青筋都凸出来了,刚扬起巴掌,又收回去。我见状竟赌气似的.先跑回家,重重地把门关上,和父母耍起小脾气来。回想起这些,我现在非常羞愧,真想扑进父母的怀里,向他们说声对不起。
读完这本书后,我就觉得有一位无声的老师在我的身后默默地教导我。我认为做为炎黄子孙,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不仅要活在生命的百年里,还要活在千年的经典中。
《弟子规》读后感2
《弟子规》“入则孝”就是说要孝顺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道出了在家怎样善事父母。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懂得很少,学《弟子规》之前我并不怎么懂得善事父母。
善事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以前父母叫我的时候一遍两遍,我毫无反应。父母命令我做事时,我总会偷懒或者投机取巧。父母教我道理时,我也从不好好听。父母责怪我时,我常常会隐瞒事实,心里很不服气。
以前的我总是顽皮,任性,把父母的.话根本不当一回事。如今我学习了《弟子规》,懂得了父母的苦衷。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我大都时间一人在家,很少和父母交流。父母一下班不是休息、娱乐而是忙着做这做那,一刻也没得清闲。而我却可以随心所欲地娱乐。学完《弟子规》之后,想了一想,自己闲着,父母那么忙,觉得自己真不应该。别说父母叫我不听,父母没叫我做事的时候,我都应该主动前去帮父母分担点家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在给我讲道理的时候,我应该安静地聆听,而不能反驳。在我犯错误的时候,父母再怎么责备我,我都不应该顶嘴,而应该老老实实地听取,并记心上加以改正。自己的事情自己独立完成,少让父母操心。
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我发现自己的不少缺点和不足之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我一定要发杨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按《弟子规》的要求做人,做事,努力学习,争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弟子规》读后感3
我有一个私人的加油站——书柜,爷爷买的《成语小故事》,爸爸送的《十万个为什么》,妈妈奖励的《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刊》……摆了满满一柜子。其中有一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物——《弟子规》,它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父母呼,应勿缓……”诵读着它,我知晓了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份之道。不信,你看!
我是一名住校生,每个星期要乘坐两趟公交车。每逢周一、周五上下班的高峰期,公交车上的乘客就特别多。这一天放学,我仗着个小机灵的优势挤上车,还抢到了个位置,不禁暗自庆幸:“哈哈,今天运气真好!”
还没等我屁股坐热,一位挺着大肚子的阿姨艰难地上了车,她环视了一下车厢,找不到空位了,就无奈地站在了我座位旁。“长者立,幼勿坐”,阿姨比我年长,又挺着大肚子,对,我把座位让给她!于是,我站起来扶着她:“阿姨,您坐这里!”
“谢谢,谢谢!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阿姨感激万分,连声道谢。她刚挪动笨拙的身体想坐下,身后的一位时髦女郎眼疾腿快,“咯噔”一下把位置抢走了。孕妇阿姨看了她一眼,皱了皱眉头,又把身体挪开了。见此情景,我一步跨到时髦女郎面前,理直气壮地说:“‘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我们小孩子都懂得给老弱病残让座,难道你不懂吗?”其他乘客也纷纷指责,弄得那位时髦女郎无地自容,面红耳赤地为孕妇阿姨让出霸占去的座位……
《弟子规》,你是我成长的坐标,为我的健康成长导航;你是我无声的良师,默默教我待人处世。《弟子规》,My love!
《弟子规》读后感4
从小受到爸爸读书的影响,我一直对中国的古籍比较感兴趣。记得刚上幼儿园那会儿,父母经常会给我买一些带有卡通图片或者漫画的古代诗歌、三字经之类的,在那么多的书中,我对《弟子规》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这也是我最爱额书。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许多追崇西洋文化的华人常以不屑的态度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这些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然而,他们的想法是极其肤浅的。相反,中国传统文化不但不过时,还能使我们变成更加完美的人。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爱惜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
小时候,爸爸妈妈每天都给我读一遍《弟子规》,并细细解释其中含义。“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虽然当时有一些迷惑,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也渐渐地领悟其中的道理。《弟子规》指的是做一个好学生好子女应有的标准。“孝”时孝顺。“悌”时兄弟间彼此诚心相爱的意思。从父母那儿学到的传统儒家的道理,如待人以礼,孝敬长辈,为人真诚等,让我一辈子受用不尽!
西方文化固然是好,可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都不可比拟的。我很庆幸自己生在了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里,也很庆幸有那么多的先贤留下无数精华,教导指引我们。
《弟子规》读后感5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读后感6
前几天我看了《弟子规》这本书感触颇多,《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自从学习了《弟子规》,我觉得自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暑假里的一天,我要和同伴去游泳,妈妈说:“今天天气太冷了。别去!”我说:“我不!我偏要去!”结果游泳后回来我就发起烧来,妈妈急得半夜三更背着我上医院打点滴。到了医院,我看着汗水不断地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心里后悔极了。这时我想起了《弟子规》中“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我明白了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也不能任意而为。如果擅作主张,就容易出错,因而让父母担心,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是不孝顺父母的行为。现在的我,已经不会擅自做主了,做每件事之前都会咨询父母的意见,父母说不能做的事,我也就不会再任性了。“冬则温,夏则清”当我读到这句时,回想起以前一直都是父母让我在冬天感到温暖,在夏天让我感到凉爽。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倒过来做,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当我们生病时,是他们将我们拥入他们温暖的怀抱;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们耐心地讲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为我们无私的付出。渐渐长大的我们,也应该学着为父母做些什么了。
一个人如果只有才华,而没有好的品德,就像花瓶里的花,看起来很漂亮,但因为无根,过不了几天就枯萎了。而《弟子规》就是我们扎好德育最好的根。
我们的`中华民族已经有了五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弟子规》只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后我将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我相信,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相信我以后会做的更加的完美!
《弟子规》读后感7
读着朗朗上口的《弟子规》,一遍遍聆听先贤的教诲,心中的那盏明灯被渐渐点亮,那种有所依托的感觉让我觉得充实无比。弟子规,
“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入则孝,出则悌”告诉我们友爱兄弟,孝敬长辈,“孝”字也就从此铭刻于我们心间,使我们在关心长辈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他人。“谨而信”为我们谱写着一支思想升华的歌,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伴随着我们进入更高的阶梯。“泛爱众,而亲仁”的做人守则成为人生起步的'扉页,也是一个转折点。更是那“有余力,则学文”的学习手册带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走出迷津。
上千个春秋,一代又一代的学童在不停的翻着这本书,实践着这本书中的真理。《弟子规》就是这么一本好书。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孩子,还是儿童,少年,甚至壮年,老年都耳熟能详,熟读成诵。《弟子规》虽已成为历史的篇章,但却见证着华夏儿女成长的脚印。
《弟子规》熏陶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文明上,礼节中又跨出了一大步。的确如此,《弟子规》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它至真,至纯;《弟子规》是引领孩子步入规范殿堂的老师,它至善,至美!《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让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让我懂得了言而守信。如果说《弟子规》是一本好书,我便是读书人;如果说《弟子规》是一条河流,我便是鱼儿;如果说《弟子规》是一片蓝天,我便是翱翔的雏鹰;如果说《弟子规》……
经典用不会磨灭,就如《弟子规》为我点燃的明灯永不会熄灭一般。让《弟子规》永恒,让经典永恒,让爱永恒!
《弟子规》读后感8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在心灵上有着巨大的震撼。最最令我感动的是孝子陆绩的故事。
三国时期,吴国的陆绩很有孝心,他的孝名众所周知。陆绩,一位十分聪明的人,因为酷爱读书,从而见多识广、博学多才,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神童”。
在陆绩六岁时,就在九江拜访了大名鼎鼎的袁术,而且他对袁术提出的问题都可以对答如流。袁术对陆绩的知识渊博十分欣赏,竟破例赐坐,还赐他吃柑橘。可陆绩刚吃了一个柑橘,突然想起母亲从未吃过这样美味的柑橘,觉得十分遗憾,于是便偷偷地揣了三个在怀中,想回去孝敬母亲。不料,当陆绩拜辞袁术弯腰作揖时,柑橘一下子从他的怀里掉了下来,袁术对此十分震惊,而陆绩却没有因此而感到十分尴尬,平静地说:“我是拿回去孝敬母亲的.。”如此的回答,让袁术对陆绩更加地欣赏、赞许与敬佩了。
读到这里,我被陆绩这种近乎疯狂的孝心感动了,为了让妈妈吃到美味的柑橘,自己不惜冒着被人当成小偷的危险。在陆绩的孝心面前,我真感到惭愧,就在昨天,我与妹妹因为看电视换台闹得不可开交,任凭妈妈怎么劝我俩就是不听,把妈妈气得直跺脚,唉!与陆绩相比,我真后悔呀!
是呀!想想现在的我们,每天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在家里几乎都成了小公主、小王子,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我们都是想着自己,完全不顾父母的感受,好像享受这些就是应该的一样,唉!真不应该呀!
父母,是我们最值得感谢的人,是我们一生最大的财富,是值得我们用所有的精力去孝敬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9
我轻轻翻开书,细细读了一遍又一遍,心里是无比的赞叹。
《弟子规》教给了我许多道理。我在弟子规中懂得了孝敬父母、老人;与朋友相处要团结友爱的品德;还知道了一些生活中必有的'常识。以前,在和弟弟分苹果时,从不谦让。可读了《弟子规》后,我就会起了“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这句诗,于是,就把大苹果给了弟弟。以前,在爷爷面前,都会夸夸自己的学习。可读了《弟子规》后,我就会想起“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这句诗。于是,就静静地听爷爷的教育。以前,我头发不整就想出去玩。可读了《弟子规》后,我就会想起“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句诗,所以,我红着脸儿跑回屋,头发理好才出来。以前我没有洗漱就想上学。可我读了《弟子规》后,我想起了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句诗。在我挑食不吃菜的时候,我想到了“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这句诗。在我马虎小事时,我想起了“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这句诗……《弟子规》,它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会使你个人的修身得到进步。长此以往社会就会得到大的进步,我们的民族也会兴旺发达,生生不息。
《弟子规》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它伴我成长。
《弟子规》读后感10
自从读了《国学经典》中的《弟子规》后,我深受启发,领悟到了很多道理,并且事事遵守《弟子规》了,《弟子规》读后感。
记得以前,我看到长辈,如果长辈离我近的话,就打个招呼,如果长辈比较远的话,就连招呼也不打了。父母为此也没少批评我,我总是不以为然,但自从读了《弟子规》中的“路遇长,急趋揖,长无言,退恭立”后,知道了“路遇尊长,就要快步走上前去打个招呼,如果尊长不说话,就应该恭敬地退回去”这个做人的道理。
现在,即使长辈离我较远,我也会快步走向前去,打个招呼,然后跑回去继续干我的事。
还有另一件事,让我从《弟子规》中领悟了更多更多,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没学《弟子规》前,吃饭时总是长辈没吃,我便开始吃了,而且觉得心安理得;坐车也总是抢在长辈前面,但是,《弟子规》中的“骑下马,乘下车,长者先,幼者后”,让我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我知道了吃饭、坐车或者其他什么,都应该让长辈先,辈分小的后,要尊敬长辈。
所以,现在,吃饭时长辈不坐下,我就耐心地等待,等长辈坐下吃了我才开始吃,乘车时也是先让长辈上车,小学生作文《《弟子规》读后感》。
长辈们都夸我变得懂礼貌了,听着他们的夸奖,我心里真是比蜜甜,没想到,成为大人们眼中的好孩子,并不是一件难事。读《弟子规》,我知道了我们应该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把这个传统发扬光大,既然古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作为现代文明的人类,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做一个传承文明的中国人。因此我感谢《弟子规》教我变成好孩子,感谢老师,教给我做人的真谛,更感谢这个集体,让知识与快乐伴随我成长。
《弟子规》读后感11
我有一套《国学小书坊》。一年前,因为这套图书艳丽的色彩、精美的插图把我迷住了,我在书店里抱着久久不愿撒手,爸爸就帮我买下了这套书。而对这套书的内容,却是在和妈妈一起背诵其中一本《弟子规》的过程中逐渐喜欢上的。
书买回家后,妈妈爱不释手地把整套书都翻了一遍,然后说:“我小时候怎么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书?廖若君,我建议你把这些书背一背。”我抗议说:“不行,除非妈妈和我一起背。”我本以为这么一说妈妈就不用我背了。“好,我和你一起背,就从《弟子规》这本书背起,可以吧?”没想到妈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我也想和妈妈比赛,所以就答应了。
“这本书一共八十五页,一天背三页,一个月就可以背完。廖若君有信心吗?”妈妈笑着问我。
“有!”我也毫不含糊应战。
每天吃过晚饭后,我就和妈妈在书房比赛背书。经常不用十分钟,我们就能把三页全背下来了,有时意犹未尽还会加背几页,然后把之前背会的串起来一起背。一个月未到,我们已把一本《弟子规》全背完了。
现在,我和妈妈说话时会经常用到书上的句子。周未我想睡懒觉时妈妈会用“朝起早”来叫我起床,可每次我都这么说:“那我‘夜眠迟’为什么也说我?”爸爸要在外面应酬,我会对爸爸说:“爸爸,饮酒醉,最为丑。”爸爸就会笑着说:“有道理,听女儿的。”我还会用“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这句话来提醒自己把看完的书放回书架,保持整齐。……
妈妈说国学是一笔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叫我经常诵读,慢慢理解。我虽然还不理解,但自从我学了《弟子规》后,我发现我养成了许多好行为好习惯,而且大人有不对的地方,我还可以用它来管呢!我当然越来越喜欢学了。
《弟子规》读后感12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的总叙,充分概括了所要求我们达到的准则,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学习,如何讲究文明和礼貌。
《弟子规》全篇十分短小,仅1080字,却蕴含丰富,它总分为七大部分,分别是“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入则孝”告诉我们在家中要听从父母,爱亲人。亲人有病,要耐心细致地照顾他们,不与父母争吵。这让我们在家中与父母之间更加和睦、温馨。“出则悌”告诉我们出行在外要和在家中一样,为人为谦虚,见长辈要让道,这使我们在外出时有“风度”、“彬彬有礼”。“谨”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处处留心,小事上也可以体现你和性格,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使别人眼中的我们十分文雅,完全是一谦谦君子。“信”告诉我们要时时讲诚信,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要直言不讳,不要喜怒无常。“泛爱众”告诉我们,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勿喜新厌旧,要爱每一个人,要心胸宽广。“亲仁”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不要勾心斗角,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余力学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听讲时要认真,学习时要努力,写作时心态要端正,要心无旁物。但这一章中说的“非圣书,屏勿视”我不能认同,如果光看儒家的著作,难免使人知识面过于狭窄,失去读书的'乐趣。
弟子规用平实的语言讲了很多大道理,让今天的我们深受启发。
《弟子规》读后感13
《弟子规》大家肯定都明白,也会背下来,可是你明白《弟子规》寓意吗?我明白,并且我还把它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了。你呢?此刻我来带你去看看。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一天,我来到必胜客去吃饭。一进去,我就被眼花缭乱的美食给吸引住了。我打算在必胜客多吃一点,因为这是难得的美味,仅有在我考试好的`时候才能吃到。服务员带着菜单来了,我点了一个夏威夷匹萨、一份薯格、一盘泰式口口香、一盘鸡翅、两杯咖啡、和一块蛋糕。
餐上齐后,我开始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后,我丝毫没有感到饱的感觉。但过了几分钟,我觉得我的胃不舒服了。我想:我肯定是吃多了,我可不能再吃了。
我回到家后,准备上床睡觉了,但我的肚子还是很不舒服,怎样办呢?我只好将就睡了。我刚躺在床上,不舒服的感觉就来折磨我了。我躺着等,等着什么时候胃会把肚子里的食物消化掉。我等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我等不住了,心里越来越着急。这时,我有个主意,这就是——吃药。
我叫爸爸起床,给我找药吃,爸爸给我找了一盒“吗丁啉”我吃了一片后,继续睡觉。躺在床上后,我感觉舒服多了。一个小时后,我最终入睡了。这难受的感觉整整折磨了我5个小时。
经历过这次教训,我以后可要细嚼慢咽,晚上要少吃饭,我以后可再也不会出现类似的事情了。我也最终感受到“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这句话的寓意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食物,不要偏食,也不要挑食,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吃东西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量,过量会损伤脾胃。我可明白了,你明白了吗?
《弟子规》读后感14
这个暑假,大队部给每位同学布置了一项任务,就是写一篇《弟子规》的征文,于是,我让妈妈买了一本《弟子规》。仔细阅读起来,《弟子规》讲的是怎样做一个真人君子,怎样为人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怎样尊老爱幼。里面的一句句话语里,都有一个个大道理,如: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让我们听父母的话,孝敬父母,遵重长辈,让我最受教悔的是孝子王祥,王祥经继母经常在他的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因此,父亲不再像以前那样宠爱他,并让他天天地干粗重的活,折磨他,但王祥对继母却毫无怨言,而且侍奉她更加的周到细致。真孝顺啊!有时候妈妈喊我有事,我装聋作哑,爱理不理。有一次,我做错了事,妈妈过来教训我,我就跟妈妈吵了起来,看看王祥,他的继母这么对他,他都周到的孝顺父母,而我,却为了一点小事和父母吵吵闹闹,连王详的一点也比不上,王祥为了继母想吃鱼,在冬天不顾天寒地冻,下水捉鱼,还有一次他继母想吃烤熟的'黄雀,来刁难,于是王祥就想尽方法,千辛万苦,王祥的真心感动了上天,苍天成全了他,王祥才捕捉到一只黄雀,而且亲自烧烤,双手拿给继母吃。王祥因此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我要向王祥学习,爱父母,尊长辈,保护弱小,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做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15
《弟子规》是中国就是的蒙学课本,是清朝的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孔子等对弟子的训示,在让我们体会到先人智慧的同时,还教育了我们怎样孝敬父母,礼貌待人,为人做事……
记得又一次,我与同学约好一起去游泳,但事先没有和家里人说,说的时候就遭到了妈妈的强烈反对,我顿时也火了,便不顾反对去游泳了。当晚,我就发了高烧,然后就不知道然后了。睁开眼睛,发现我正在医院的病房里,而妈妈在一旁睡着了。
看着妈妈,我不禁有一些后悔:都怪我!我就应该听妈妈的话!今后做事一定要和父母商量,与他们一同讨论问题,再也不擅作主张,办事之前告知他们,学会“出必告,反必面”,不让他们担心。
同事在《弟子规》当中,我还学会了许多东西:孝敬父母,讲信用,做一个诚信的人,关心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在空闲的时候,多看一些文字典籍,时时刻刻学习。父母让自己做事,那就不应推脱,要尽力努力的去做,当父母呼唤自己时,就要迅速回应,不要让他们等急了;当父母责怪自己的时候,也应该适当听取他们的意见。团结自己的`兄弟姐妹,搞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和睦相处。外出时整理好自己的衣着,衣冠整齐的去接见每一个人,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显示出自己有礼貌……
在《弟子规》的熏陶下,我已有了以下改变,越发觉得它的博大精深。我今后一定会阅读更多的经典,让它的精神光辉在我身上得到体现,让自己学会更多的东西。
【《弟子规》读后感】相关文章:
弟子规读后感07-15
弟子规的读后感10-04
弟子规读后感09-22
《弟子规》读后感10-07
《弟子规》读后感12-20
《弟子规》教学反思07-29
弟子规的教学反思11-21
《弟子规》读后感15篇08-10
《弟子规》读后感(15篇)12-09
弟子规读后感(15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