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1-08-27 08:41: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呼兰河传》读后感1

  正如作家茅盾所说,《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的确,《呼兰河传》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它如诗如画地讲述了作者萧红年幼时在呼兰河畔的所见所闻。娘娘庙的风土人情、十字街的繁华、“跳大神”时人们的欢畅,这些无不诉说着呼兰小镇的五彩的风土人情。

  可阳光总是伴随着阴影,五彩缤纷的事物背后黑暗的那面同时存在。

  那时正处于封建社会,人们对封建礼教深信不疑,不肯接受新鲜事物。传统、残忍,而毫无意义的仪式被延续下来,比如“扎彩衣”,“算卦”。这无不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混乱,以及他们的愚味,残忍,对传统的事物不分辨真假。

  小团圆媳妇的遭遇就是个最好的案例。

  小团圆媳妇原本是一个活泼向上的小姑娘,但由于重男轻女的旧习,女性的社会地位极低,因此她在八岁时便被卖去了呼兰镇的老胡家,这在年幼的小团圆媳妇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她本是个性格里稍带调皮的小女孩,但当时的人们麻木地认为只有乖巧贤惠才是女孩子们的本分,顺从更是排在德行的首位。就是如此,小团圆媳妇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常常遭到婆婆的毒打,身上留下烙铁的印记。

  后来,小团圆媳妇生了重病,又被卷入一场各种传统仪式的漩涡。人们不用药物治疗,反而迷信各种如“跳大神”、“扎彩衣”、“算卦”等仪式。最后,小团圆媳妇在被用烧开的水洗澡时丧命。

  从这方面看,《呼兰河传》这本书不就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吗?

  童年的萧红顽皮、稚气、天真,但当时可怕的封建社会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内心:正因此,她就借一本《呼兰河传》表达她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以及她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的使人睁不开眼睛,亮的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这是大作家萧红写的《呼兰河传》,选段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祖父的园子》,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虽然呼兰河的人民愚昧无知,但他们是乐观的、勇敢的,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命运不屈抗争的精神。

  看过《呼兰河传》后,我就想到了外婆和外公,和他们家的园子,那一段也是一个不错的时光。就想外公外婆是祖父,我是那萧红一样。

  那时的我,才只有六岁。那时爸爸和妈妈要去出差,没有时间管我,所以,只有我和外公外婆在家里。

  中午时,阳光明媚。我正在和外公一起看新闻,外婆在洗衣服。外婆衣服洗好,又去摘菜,我本就觉得新闻不好玩,越看越无聊,但得知外婆要去摘菜,我一下子起了兴趣,跑出去和外婆一起摘菜,虽然那时天气很热,我却依旧玩得很开心。

  外婆叫我把青菜给拔下来,本来很简单的事,却被我搞复杂了。一般都是直接把青菜连根拔起,我却把青菜的那一片片的菜叶一个个给拔出来,把茎留在了那儿。

  外婆过来看,笑了起来,问我:“这是什么?”我回答外婆:“一般都吃的是叶子,所以我把叶子拔出来,那管子样的东西一般不吃的吧。”外婆笑道:“傻孩子,虽然茎我们一般不吃,但是不能浪费呀,也要把茎拔出来,吃掉呀!”我恍然大悟,原来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每当看起《呼兰河传》时,我都会想起我小时候和外婆外公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你也来看看《呼兰河传》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呼兰河传》为我们讲述了作者萧红寂寞的童年,以及胡家团圆媳妇、祖父、有二伯、冯歪嘴子这些平凡人的故事。其中,第七章内容紧紧揪着我的心:故事中的冯歪嘴子住在一个小磨房里,生活艰苦、地位低下。

  读到第三回时,我真正读懂了“贫穷”二字。冯歪嘴子一家穷得买不起被子,只能去盖面袋子,而那恶毒的掌柜竟骂道:“我这面袋子也是给这野女人盖得?”而冯歪嘴子竟一声不吭。我不禁有些纳闷:冯歪嘴子怎么不反驳呢?不还嘴呢?越往后读,我越明白,当时的磨倌地位很低,是不受人尊重的。要是反驳了,可能就没地方住了。回想一下,怪不得谁想欺负他都行,以及之前王大姑娘嫁给冯歪嘴子的事被大家说东到西,我都恍然大悟了。此时,除了对他的可怜,更多的是佩服冯歪嘴子这种乐观的心态。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他都很努力地接纳。

  但心中不免还是有些愤愤不平。毕竟冯歪嘴子也是人呐,虽然他穷,他在不断地努力生活,在努力让家人活得更好,在努力改变这个现状。

  命由天定,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他的妻子死了,可冯歪嘴子并没有一直活在过去的阴影中,而是艰难地带着两个儿子过日子。读着读着,我发现原来他的两个儿子才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他固然深爱着他的妻子,不能选择和妻子一起死,那样必然是对两个儿子的不负责。我想:他的妻子在天之灵,看到他们如此幸福的生活,也会感到高兴吧!或许应该保佑他们父子三吧。

  读着读着,我感受到:在生活中,会有很多磕磕绊绊,我们都应该乐观积极去面对,充满斗志向命运发起挑战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4

  萧红是一个当过亡国奴的人。

  因此,在她《呼兰河传》中平静的叙述中,透着一种苍凉,一种无奈,甚至一种绝望。

  清朝已亡,民国混乱。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中国,政府无力;中国人,缺乏组织。人,只能是一群会呼吸、会吃喝拉撒的生物。和他们养的鸡鸭鹅、羊马牛,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街心的大泥坑,折射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现状。

  德先生,赛先生。民主与科学,显然还没有抵达这个偏僻的东北小镇。因而,有病了,跳大神;有灾了,跳大神;但凡遇到什么事,都希冀用这种传统的古老的方式来解决。殊不知,这岂不是一个死循环么?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才不过十三四岁的团圆媳妇,就是被这种愚昧害死的。她的死,集中体现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缺乏人本思想和现代科学之下的愚昧和人性之恶。当那些道士在她濒死之时,仍以她的性命来敲诈勒索她婆婆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看到,那个时候的中国,不经过一次彻底的革命,是不会有出路的了。

  难产,瘟疫,兵匪,租税,肆意摧残着这些善良却又无知的人们。黑夜竟是如此的漫长。

  然而,黎明的曙光来临之前,总是要经历黑暗。东北沦陷了。做了亡国奴的人,何谈尊严与人权呢?

  越是经典,就越能长久的散发出人性的光芒。《呼兰河传》,虽是七八十年前的著作,但现在读起来,仍然让人感到心惊动魄。原来,新中国之前的那个中国,竟然是如此不堪。我们难道不应该为自己处在一个和平、繁荣、科学、和谐的时代而感到庆幸吗?

  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是为这个时代加油。珍惜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5

  让我们打开《呼兰河传》这一本书,打开灰色的人生,打开灰色的社会,打开灰色的世界。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讲述了以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感受人们的封建迷信。

  文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磨官冯歪嘴子的夫人生第二个孩子时难产去世了,他已被逼到绝境,但他看见自己的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和一个刚出生下来的婴儿,不顾别人的眼光,决定为了孩子坚强的活下去。

  这就让我想到了我这次学会自行车的过程。那时我就想:算了,自行车那么难,还是不学了吧,再说我以后是要开汽车去大城市的人,会不会骑自行车也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我每当看见大舅爹爹的孙子聪聪骑车骑得那么好,行动自如,我的心里就非常的不是滋味,但不甘心,我就想:我怎么这么没有用啊,连自行车都不会骑,连比我小好几岁的聪聪都会骑自行车,我比他大,竟然还不会骑自行车,太没用了。想了一会儿,我就决定振作起来,重新开始学习自行车,一定要比聪聪骑的还要好,不要输给他。“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学会了自行车,就像冯歪嘴子看见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一样,也振作起来,重新开始生活。

  《呼兰河传》的第七章,让我学会了做人要坚持不懈,不要轻言放弃的精神!就像冯歪嘴子一样,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6

  这个寒假,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整本书主要描述了作者儿时的故乡黑龙江呼兰河县的特色,风俗及小时候熟悉的人物和印象深刻的事。

  《呼兰河传》全书分七大章和尾声,第一和第二章节主要写了全县的三条街与当地跳大神,放河灯,看野台子戏和庙会等风俗,其余五个章节写了与作者同住一条街的邻居和亲人,把祖父的和蔼可亲,冯歪嘴子的辛勤质朴,有二伯的古怪性格描述的淋漓尽致。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并且十分的封建和落后,在那里,由于人们的迷信和愚昧无知,发生了一个个杯具,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命运凄惨的小团圆媳妇,她生了病,高烧不退,婆婆不仅仅不带她去看病,反而还请了个骗人的“法师”,最终把她丢到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不但没有治好她的病,反而还要了她的性命。那里的人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名明白可悲也不愿意反抗,我看着看着也增添了很多怜悯和痛恨。

  作者还描述了很多童年的趣事,在房顶上采蘑菇那段就十分趣味,好好地去房顶采蘑菇,却弄的鞋子掉进了锅子里,弄了一锅的泥浆汤。还有一次,作者把花儿插在了祖父的帽子里祖父非但没发现,还笑着说:“今年花儿真香,隔着几十米都能问道香味

  儿”。这也让我联想到了自我,童年的完美时光是多么的让人留恋,我们都要好好地珍惜,长大了才不会后悔。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可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完美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我的完美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假期,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开始时,我读了这本书觉得它只是在很直接地描述着萧红她家乡的点点滴滴,甚至有时还会有些琐碎,而等我再认真地读时,才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

  跟随萧红的身影,我仿佛走进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东北一个小城--呼兰河。那里的街道是黑色的,那里的人生也是黑色的,整个小城都没有半点色彩……那里的人为了活着而活着。

  那里的节日在我看来是十分新鲜的,更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封建习俗,也是可笑,居然从来没有人要去改变。在封建思想,封建礼数下,人们自以为做出了很多的“善事”,其实事实上是极其残酷的事情,其中令我最深刻的就是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十二岁的她本来应该是健康活泼、无忧无虑的,而她却过早地被卖作了童养媳。失去家人的呵护与疼爱已经足够可怜了,可做了团圆媳妇的她还要拼命的干活,忍受婆家无端地打骂,甚至以“治病”为由接受惨不忍睹的折磨,最终惨死……难道这一切就只是因为她的婆婆的愚昧吗?这其实是整个呼兰河的问题。我想,扼杀了她的就是所有呼兰河人这种消极愚昧和麻木无知的生存态度吧!

  可怕的封建迷信,可怕的麻木不仁,可怕的顺其自然,可怕的不反抗。这就是作者萧红给我们敲响的警钟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8

  萧红是一个命运悲苦的女性,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应对世俗,经历了叛逆,觉醒和抗争一次又一次生命的搏击。祖国的灾难,故乡的沦亡,个人遭遇的坎坷,使她的作品中带着一丝丝凄苦和愤世,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的乡愁。

  小学期间,我们上了萧红的《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萧红小时候居住的呼兰河城是如此的奇妙与可爱,使人不禁向往它……可今日,我读了这本书,却明显地体会到了这个年代到百姓们的无奈与痛苦,也读懂了一个懵懂小女孩的心。

  萧红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可谓是生机勃勃,丰富多彩,语香烂姿,鸟花绚多。花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让我感到神奇,新鲜。异常是那会呼叫,会冒烟,叶子会发光的大榆树,让我感到十分羡慕和惊讶。

  萧红说,花园中的植物,动物简直是应有尽有。“蜜蜂则嗡嗡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小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落到上头一动不动了。”这句话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只毛茸茸的小蜜蜂嗡嗡飞着,落到一朵芳香四溢的花儿上,一动不动,似乎在回味着这无限乐趣。看,多有诗意呀!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天真淘气的萧红竟趁外祖父拔草时,将一朵朵红彤彤的玫瑰插在祖父的草帽上,一边插还一边笑。祖父更是可爱,不知真相,说了句:“今年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真香,二里路哪怕闻得到的。”我当时在喝茶,看了这句话,突然笑得哆嗦起来,实在憋不住,一口水从我嘴里喷了出来,地上顿时湿了一大片。

  这,就是童心。

  这,就是童趣。

  同学们,好好读读这本《呼兰河传》吧,此时此刻,你立刻就会领略到萧红那纯洁的,又痛苦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9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著名作家茅盾读了《呼兰河传》之后发出的感慨。

  《呼兰河传》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是萧红一生的写照,它是一篇叙事诗;萧红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几个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风俗,它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萧红虽是一代才女,可生活并不如意,芳年早逝,它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我读《呼兰河传》,羡慕小时候无拘无束的萧红,又为成年后的萧红默默垂泪……要说印象最深的,还是祖父家的园子,那里留下了萧红快乐的童年印记。

  那个“祖父的园子”是一个自由快乐的人间乐园。那里的玉米,想长多高,就长多高;那里的小鸟,爱怎么飞,就怎么飞,无忧无虑;想铲地,就铲地,想浇水,就浇水。在这儿,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也曾有这样的一个园子。那时,爸爸妈妈在江都工作,我和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我的老家有一个大院子,院子里有一口大井,门前是一片松林,再前面是一条小河。夏天的夜晚,奶奶常常坐在院子里,一只手轻轻地搂着我,一只手拿着扇子,对着天空指指点点,奶奶看着,我也跟着看着,看那漫天的繁星对我眨眼,对我笑,我也对它们眨眼,对它们笑。流汗了,泼泼井水……

  后来,我被爸爸妈妈接到江都上幼儿园、上小学,坐着旋转木马,玩着蹦蹦床……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我也开始了艺术熏陶,学芭蕾,学钢琴……自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不知不觉中,那个“祖父的园子”也离我越来越远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呼兰河传》第一章讲述了呼兰河的当地风情。乍一看,这完全是关于家庭八卦的事情,就像我不喜欢看的电视剧一样。

  呼兰河人充满了惰性与愚昧,没有革新的意愿,体现在很多方面:一是那大泥坑子虽然搞得人仰马翻吞噬了不少,可呼兰河人除了拉人拉马和口头上说说的拓宽点走的路,却没有人使用填坑的方式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二是对不幸者就都叫花子,没有一点恻隐之心;三是染缸淹死过人照样是生意红火,冷漠的呼兰河人没有因此而改变一点点;四是扎彩铺的精美与伙计的粗糙丑陋形成鲜明对比,呼兰河人对生老病死没有一点点动容,一切都是走过场而已,仿佛一个个行尸走肉,没有思想,没有远方。

  后半部分的内容开始有一点点生气,买麻花的女人家的五个孩子是有思想敢于反抗的,最后被驯服了,被当成一出戏看;吃块豆腐竟然是呼兰河人的最爱,闭塞的程度可见一斑;火烧云的变幻莫测预示了呼兰河即将到来的风起云涌;最后一剂药膏象征着呼兰河人依然沉沦在混沌未开的当下。

  第一章看下来,呼兰河人似乎个个混吃等死,深受封建社会的荼毒,真是哀其不幸恨其不为怒其不争。愚昧无知是不是这里的最终结局呢?等待下一章揭晓。

  这一章我看到了鲁迅式批判的影子,却没有看到文学大师的造诣高深在何处,可能真的是水平有限。可是这么高深的文学著作,带着天真烂漫的10岁孩子又如何能读懂呢?他们能从这里吸收到什么养分呢?他们如何在阅读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10岁的孩子更需要培养阅读兴趣,激发正能量。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百感交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真为被残忍的宗法社会折磨死的人们而感到愤愤不平!

  20世纪20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的故事。生活犹如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可是宗法社会本质是残忍的。这不,书中的老胡家小团圆媳妇被愚昧的人们折磨死了。当然不止小团圆媳妇,还有王大姐,也在愚昧的冷眼中难免一死。这大约又是宗法社会的波澜吧。书中还记叙了冯歪嘴子的一些生活经历,使我悟出了平静是坚韧的生活。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却让作者难以忘怀。是呀,童年的完美时光谁能忘却得了呢?它是我们成长的背影,我们应当牢记这些童年的完美时光。不知不觉,我陷入了沉思……

  在记忆的心扉中,童年时代的生活好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在我很小的时候,十分地欢乐。在春天,我能够无忧无虑地在公园里玩耍;在夏天,我能够在树下欢乐地乘凉;在秋天,我能够在田地里自由自在地嬉戏;在冬天,我能够尽情地打雪仗、堆雪人。确实,童年生活十分的无拘无束、欢乐。可是,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并且那时的宗法社会是残酷的,为此许多人被折磨死了,这是多么不公平!

  此刻,我们的童年时代是幸福的。童年是一本好书,你要去阅读,去发现,这样,你就会发现童年的无穷乐趣。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暑假里,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好书——《呼兰河传》。起初,我一听这本书的名字就觉得不感兴趣,但是读完之后,我立刻改变了对这本书的看法。

  这本书的前四个章节主要写了“我”生活的呼兰河小城是一个普通而简单的小城,“我”生活的无忧无虑:清晨,祖父和“我”读古诗;闲时,与祖父在院子里拔草、捉蜻蜓和蚂蚱;雨后,屋顶还会长出蘑菇……好不快活!但是后面的第五、六章节的画风突然一转,从原来的健康、快乐、自活泼变得伤感和凄凉。后面两章主要写了十二岁的团圆媳妇,被她的婆婆打骂,最后被开水活活地烫死。让人看了非常的愤怒和惋惜。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作者自己和祖父早晨读故事的场面。每天清早,“我”就求着祖父教“我”念古诗,“我”越念越起劲,越念越不想下床吃早饭。祖父没办法,只好耐心地教“我”念好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从我的动作、语言里,可以读出“我”是一个自由、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祖父的耐心和对“我”的慈爱。

  再从生活出发,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我们也很有耐心。比如,当我们遇到不会的难题时,爸爸妈妈会帮我们解开难题;当我们摔倒时,爸爸妈妈总是来扶起我们……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学会感恩!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这本书让我出乎意料,也让我懂得了感恩,更加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在明亮的灯光下,我打开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渐渐地,内容情节像块磁铁似的把我吸引住了,我专心致志地读了起来。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香港病逝前的最后一部著作,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她的生活也陷入了极度的困惑与迷茫之中,于是她以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传世之作。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环境封闭窒闷,死气沉沉,除了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跟人跑了”和有二伯提及的“俄国毛子”这一出一进外,基本上是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离状态。呼兰小镇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简简单单的,他们物质生活是简单的。

  小说从不断给人带来灾难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为起点,然后展开了对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描述。整个小城的人们,挣扎地生活。被风霜雨雪吹打着,却又麻木困循地生活着。在看似漫不经心、童稚浪漫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旧中国扭曲变态的社会现实。作者鞭答那些愚昧保守、苦中作乐的劳动农民,而歌颂着他们当中那些善良淳朴、勇敢追求幸福与光明的人们。

  在作者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也就是后院的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它说尽旧社会的黑暗;说尽萧红童年的快乐;说尽四十年代呼兰河畔发生的故事。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呼兰河本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城,这里住着普普通通的人,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就是这些平淡的生活被萧红汇聚在一起,变成了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

  这本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祖父的园子,祖父就像那仅剩的一缕阳光,温暖着作者幼小的心灵,在这园子里,作者就像那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成长;在这个园子里作者的世界绝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世界,而是宽广的;在这个园子里作者的笑声不知有多大,自己都会感到震耳。在这里,“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童年永远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岁月。

  看到作者写的祖父的园子后,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我姥爷的小菜园。姥爷没事的时候就去他的菜园忙乎,我有时间也跟着他去。在小菜园里姥爷干什么我就学他干什么,总跟着他后面转,我总喊着我帮您干。其实我和年少时的萧红一样,经常给姥爷添乱,也犯过很多的错误,把韭菜当野草连根拔,不小心踩到刚刚发芽的小菜苗……但姥爷从来也不批评我不埋怨我,还总是夸我干的好。这个小菜园如萧红笔下的祖父的园子一样伴随着我长大。

  萧红生活在一个灰暗的时代,唯一一缕快乐的阳光,就是祖父给她的。而我的童年,如同海滩上五彩缤纷的贝壳,闪烁着,美丽着。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读完《呼兰河传》,历史的背景就清晰了许多。

  严冬封锁了大地,有赶车的车夫,卖馒头的老头,卖豆腐的人。人们没有道德的约束,看见翻滚在地上的热乎馒头就你冲我装地抢了起来。十字街上,人们只认“李永春”的药铺,却不去专门的拔牙店,只因被拔牙的标志吓住。

  东二道街有个大泥坑,两旁的住户只会把墙修得贴近泥坑,好让来往的人踮起脚尖,攀着光滑的墙面小心翼翼地走过去。即便是有马不慎掉进了泥坑中,也只会看个笑话。

  呼兰河城里有放花灯的,有唱野台子戏的,有娘娘庙大会。正如作者所说:“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作者的家里有个储藏室,里面存放着七大姑八大姨的东西。每到后院锁住门时,作者就翻腾出一些有趣的东西,有次还找到一个小红灯笼,让有二伯点上灯跑出去玩了。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家的媳妇王大姐都很悲哀。团圆媳妇整天被婆婆又打又骂,以至于受了伤。婆婆则四处找偏方,跳大神,求占卜都没用。

  最终还是离开了婆婆。冯歪嘴子家的媳妇王大姐之前也很受欢迎,可自从嫁给了冯歪嘴子就被人指指点点。为什么呀?因为冯歪嘴子是磨倌!地位不高,王大姐的地位也变得不高了。

  这就应该受到别人的偏见吗?我想这完全是一场悲剧。

  《呼兰河传》的那个年代,有人过的悲苦,有人过得热闹。但有很多的陋习没有改变,甚至在今天就是禁止的。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都很生动,就是生长在老一辈的人们的生活。作者的童年也很丰富,见识了许多的活动。现在的人们更应该从中认识到一些东西。吸其精华,弃其糟粕!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1.呼兰河传读后感

2.《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3.鼹鼠的月亮河读后感

4.名人传读后感

5.《名人传 托尔斯泰传》读书笔记

6.《简爱》读后感

7.《活着》读后感

8.童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