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持续管理制度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是指一定的规格或法令礼俗。大家知道制度的格式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持续管理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持续管理制度1
本管理制度旨在阐述我们的持续改进策略,以推动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我们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改进目标
2、改进流程的建立
3、质量与绩效评估
4、员工参与与培训
5、创新与技术应用
6、持续改进的文化建设
内容概述:
1、确立改进目标:明确公司各业务部门的改进方向,制定可衡量的指标,确保目标与公司战略相一致。
2、改进流程的建立:设定标准化的`改进流程,包括问题识别、分析、解决方案制定、实施和效果跟踪。
3、质量与绩效评估:定期评估改进项目的执行情况,以质量标准和业务成果为依据,确保改进的有效性。
4、员工参与与培训: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改进活动,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改进意识和技能。
5、创新与技术应用:利用新技术和创新思维驱动改进,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6、持续改进的文化建设:营造积极的改进氛围,使持续改进成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持续管理制度2
持续管理制度对于药店而言,旨在确保药品的质量、安全与合规性,同时也关乎药店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这一制度涵盖了药品的采购、存储、销售、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旨在通过系统化、标准化的管理,提升药店的整体运营水平。
内容概述:
1、药品采购管理:规范药品的进货渠道,确保所有药品来自合法、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同时执行严格的验收程序,对药品的批号、有效期等进行详细记录。
2、库存管理:建立完善的库存管理系统,定期盘点,防止过期、破损药品流入市场,确保药品的新鲜度和有效性。
3、销售服务:培训销售人员,提供专业的药学咨询,确保顾客正确使用药品;实行销售跟踪,及时了解药品的市场需求及顾客反馈。
4、质量监控:设立质量控制部门,定期对店内药品进行抽查,确保药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5、法规遵从:定期更新法规知识,确保药店各项活动符合国家药品管理法规,避免违法行为。
6、安全与卫生:维护药店环境整洁,确保药品存储条件符合要求,防止药品污染。
持续管理制度3
1、医疗质量是科室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科室必须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质量管理是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要纳入科室的各项工作。质量控制小组在科主任领导下对全科的医疗质量进行管理监督、指导、检查。
2、科室要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保证体系,即建立科室质量管理组织,职责明确,配备兼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工作。科主任为组长,副主任、护士长及血透室护理小组长为副组长,科室其他成员为管理组成员。
3、各级责任人应当明确自己的职权和岗位职责,并应当具备相应的质量管理与分析技能。科室质量管理组织要根据医院有关要求和科室医疗工作的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是全面、系统的工作,能监督医疗、护理的日常质量管理及质量的危机管理。质量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指标、计划、措施、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要岗位的管理。
4、健全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核心制度。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医患沟通制度、输血制度等。对病历质量的重点是加强运行病历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5、加强科室人员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科室人员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科室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必须人人达标。
6、质量管理工作有文字记录,并由质量管理组织形成报告,定期逐级上报。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等措施‘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将质量与安全的评价结果纳入对员工的绩效评价。
7、建立与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实行责任追究的制度,形成医疗质量管理可追溯与质量危机预警管理的运行制度。
8、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要用诊疗常规指导对患者诊疗工作,逐步用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
9、逐步建立不以处罚为目标的、针对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为目标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及时发现缺陷,用于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与程序的改进工作。
10、逐步建立与完善目前质量管理常用的结果性指标体系,逐步形成结果性指标、结构性指标、过程性指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
持续管理制度4
为确认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否符合体系的要求,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和保持,并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特制定安全生产绩效评定管理制度。
园区安全生产委员会作为绩效评定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安全生产绩效评定工作,决策绩效评定的重大事项。由领导小组选定3—5人(含安全管理员)作为绩效评定工作小组,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安全生产绩效评定计划,编制安全生产绩效评定报告,提出不符合项报告,对不符合项纠正措施进行跟踪和验证。
一、安全生产绩效评定时间规定
每年至少应组织一次安全生产绩效评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短安全生产绩效评定的周期,以期及时发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出现以下情况时由安委会及时组织进行安全生产绩效评定:
①组织机构、管理体系、业务范围发生重大变化;
②出现重大事故;
③法律、法规及其他外部要求的重大变更;
④在接受外部评审认定之前。
二、工作小组成员能力要求
1、熟悉相关的安全、健康法律法规、标准;
2、接受过安全生产规范评价技术培训;
3、具备与评审对象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技能;
4、具备操作安全生产绩效评定过程的能力;
5、具备辨别危险源和评估风险的能力;
6、具备安全生产绩效评定所需的语言表达、沟通及合理的判断能力。
三、安全生产绩效评定方法与技术要求
(一)安全生产绩效评定方法
1、询问最了解所评估问题的具体人员
提开放式的问题。即尽量避免提对方能用'是','不是'回答的封闭性问题。提问可以用(5w+1h)做疑问词即什么(what),哪一个(which),何时(when),哪里(where),谁(who)和如何(how)。其它关键词包括:出示、解释、记录,多少、程度、达标率、情况等。采用易被理解的语言;使用事先准备好的检查表;采取公开讨论的方式,激发对方的思考和兴趣。在面谈时应注意交谈方式,尽可能避免与被访者争论,仔细倾听并记录要点。
2、通过记录进行回顾
记录是整个安全生产体系实施的客观证据,安全生产绩效评定员必须调阅相关审核内容的记录,对记录进行回顾。
3、现场检查情况
安全生产工作的最终落脚点都在作业现场,因此,必须重视作业现场的检查。通过作业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再对相关的文件或记录进行回顾,查明深层次的原因,为制定纠正与预防措施奠定基础,达到体系持续改进的目的。
(二)技术要求
1、安全生产绩效评定应重点关注重要的活动。
2、安全生产绩效评定应包含标准化系统的所有内容。
3、评价结果应包括下列分析:
①系统运作的效力和效率;
②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③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兼容能力;
④安全资源使用的效力和效率;
⑤系统运作的结果和期望值的差距;
⑥纠正行动。
四、过程要求
(一)安全生产绩效评定的依据、范围、频次和方法
1、安全生产绩效评定的依据是《冶金等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规章、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文件等。
2、安全生产绩效评定范围是管理体系所覆盖的全过程及相关部门。
(二)安全生产绩效评定前的准备
1、计划的编制要具有严肃性及灵活性,其内容主要包括:
①安全生产绩效评定的目的、范围、方法、依据;
②安全生产绩效评定的工作安排;
③安全生产绩效评定组成员;
④安全生产绩效评定时间、地点;
⑤受评定部门及评价要点;
⑥预定时间、持续时间;
⑦开会时间;
⑧安全生产绩效评定报告分发范围、日期。
注:安全生产绩效评定的时间和部门安排也可采用滚动的方式。
2、工作小组根据实施计划收集和审阅有关文件,编制安全生产绩效评定检查表,安全生产绩效评定检查表要列出评定项目、依据、方法,确保无遗漏,评定能顺利进行。
3、各单位接到安全生产绩效评定计划后,应提前做好准备。
(三)安全生产绩效评定的实施
1、首次会议
由工作小组组长主持,安委会和工作组成员参加,做好会议记录。
工作小组组长介绍安全生产绩效评定的计划安排,包括目的'、范围、依据、评定方法、工作程序等。
2、现场评定
首次会议结束后即进入现场评定。工作小组根据安全生产绩效评定检查表采用观察、交谈、询问、查阅有关文件等方法实施现场评定,并做好客观证据的记录。对发现的不符合事实,应由受评定部门陪同人员确认。
评价过程中,由工作小组召开安全生产绩效评定内部会议,讨论现场评定中的有关问题,确定不符合项,填写不符合项及纠正措施报告。
3、末次会议
由工作小组组长主持,安委会、各责任单位负责人参加,做好会议记录。
工作小组组长报告安全生产绩效评定结果,宣读不符合项及纠正措施报告和分布情况,并宣布安全生产绩效评定结论。
安委会组长总结本次安全生产绩效评定的情况,并对纠正措施提出整改期限要求。
1)安委会对安全生产绩效评定质量进行评价。
2)末次会议结束后,责任单位负责人签字、领取不符合项及纠正措施报告。
(四)安全生产绩效评定报告与分析要求
1、安全生产绩效评定报告
安全生产绩效评定结束一周内,工作小组根据安全生产绩效评定结果编写安全生产绩效评定报告,经安委会审批后,由工作小组分发到各责任单位。安全生产绩效评定报告的内容包括:
①安全生产绩效评定的目的、范围、依据、评定日期;
②工作小组负责人及成员;
③本次安全生产绩效评定情况总结,管理体系运行有效的结论性意见;
④工作小组组长根据不符合项及纠正措施报告进行汇总分析,填写安全生产绩效评定不符合项矩阵分析表。不符合项及纠正措施报告、矩阵分析表作为安全生产绩效评定报告的附件。
注:安全生产绩效评定报告的发放范围为管理层、各责任部门。
2、评定结果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系统运作的效力和效率;
②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③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兼容能力;
④安全资源使用的效力和效率;
⑤系统运作的结果和期望值的差距;
⑥纠正行动。
(五)纠正措施及验证
1、责任部门在接到安全生产绩效评定报告及不符合项及纠正措施报告十五日内,针对不合格项进行原因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纠正措施和期限等,经工作小组组长确认后,由责任部门组织实施。
2、工作小组负责对责任部门纠正措施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和验证,确认不合格项得到纠正。将跟踪、验证、关闭情况向安委会汇报。
(六)文件更改和记录保存
1、对实施纠正措施所取得的实效和引起文件的更改,按《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2、所有安全生产绩效评定记录由园区行政部保管。
五、持续改进
1、园区行政部应根据绩效评定中发现系统薄弱环节要加以改进,对安全生产目标措施不适宜、不充分性应进行调整;修订不合理、不实际的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
2、园区行政部应根据绩效评定报告,对管理系统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根本原因,并有针对性进行整改;
3、对安全管理系统中所需的各类资源的充分性、有效性的评定,不应流于形式,结合自身情况认真分析,做出准确分析判断,以利于不断改进
持续管理制度5
持续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确保企业的运营效率、稳定性和长期发展。它涉及到企业各个层面的管理实践,从决策制定到执行,再到反馈与改进,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内容概述:
1、决策流程:明确各级管理层的决策权限,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2、执行监控:设定绩效指标,对业务执行进行实时监控。
3、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收集员工、客户和市场的意见。
4、评估与改进:定期评估制度效果,根据反馈进行必要的.调整。
5、培训与发展:提供持续的学习机会,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适应性。
6、风险管理:识别潜在风险,制定预防和应对策略。
7、合规性:确保所有操作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持续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公司管理制度10-16
后勤管理制度11-11
小学的管理制度11-11
《绩效管理制度》08-27
超市管理制度08-28
存货管理制度08-29
仓库管理制度08-31
培训管理制度10-21
车辆管理制度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