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化学说课稿集合7篇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说课稿 篇1
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处理
充分利用“思考与交流”栏目,让从得失氧的角度得出原有的氧化还原反应初步概念,再让学生分析3个有得氧、失氧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明确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关系,再用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思考与交流”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二) 教学环节
本节课是按照概念的学习过程,即概念的建立、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应用这三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1.概念的建立过程
首先,在课堂引入时,教师首先展示一些色彩比较突出的图片,如:精美的食品包装袋中的脱氧剂、维生素C的作用、汽车的尾气处理系统等,使学生在视觉上引起兴趣,再充分利用教材中“思考与交流”栏目的作用,让学生先从得失氧的角度去分析比较熟悉的反应,如CuO与C的反应,从而发现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情况。这样有利于激发了学习兴趣,并很顺利的将概念化的知识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已有概念知识的基础上慢慢过渡到概念的核心上来,学生较容易接受,同时也促进概念的逐步建立。
其次,概念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初中所学的概念知识深化和拓宽,重新构建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体系。因此,教学过程中,通过一连串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概念的实质。如: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完CuO与C的反应后,产生一系列问题:
[问题1] 在H2O与C、CuO与H2的反应中,也存在得失氧的情况,有没有化合价的变化呢?
[问题2]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如何变化?
[问题3]含有变价元素的物质发生了什么反应?
[问题4]Fe与CuSO4的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分别发生什么反应?
[问题5]Cl2与Na、Cl2与H2的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变化?
通过[问题1—3],促使学生抓住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相似点,切入到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从而使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由 “被动接受”变为“初步生成”,通过[问题4、5]三个反应的比较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再佐以设置的相应【练习1】巩固概念的建立,再因势利导的提出[问题6]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为什么会有变化?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促进了较深层次概念的建立。
2.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过程
首先,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更深层次的概念,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如: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之后,利用教学多媒体模拟钠原子与氯原子在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而使教学难点内容顺利突破的同时,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其次,在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以后,用言简意赅的概括语言,概括中形成“升失氧,降得还”,从而真正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3.概念的应用过程
教学环节最后,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实质,同时得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五、说学生收获
通过本节课,学生收获的是分类思想、以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会用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基本的氧化还原方程式;同时,由表及里的思维、分析、讨论、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六、说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以化合价为线索,分解知识难点,循序渐进,自主建构概念。通过营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为协助学生理顺化合价升变化与电子得失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整合,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注重学法指导。
【不足之处】
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学预想不一定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可能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
其一、教学环节的衔接不能循序渐进。
预设学生能从“问题—生成—问题”中逐渐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从而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问题和预期的生成衔接不顺畅,如:元素化合价为什么会变化?电子转移的数目与化合价变化数目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会使学生陷入疑惑的困境,从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其二、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度不高。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概念知识本身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思考与交流的想象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概念的形成受阻。
其三、学生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例如,在分析Fe + CuSO4= FeSO4+Cu反应时,学生仍然用物质得氧失氧角度判断,认为Fe得氧生成FeSO4 和CuSO4失氧生成Cu影响了概念的理解。
其四、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没有很好的渗透。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教学中应该通过认真引导,但由于只重视概念的形成,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
七、板书设计
第二章 第3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一、氧化还原反应
1.基本概念
氧化反应
得到氧
化合价升高
失去电子
(或电子对偏离)
被氧化
还原反应
失去氧
化合价降低
得到电子
(或电子对偏向)
被还原
同时发生
理解片面
反应特征
反应本质
物质变化
小结:升、失、氧,降、得、还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化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初中化学简单介绍了解甲烷、乙醇、乙酸等有机化合物,在高一也刚刚重点学习了饱和烃代表物甲烷和不饱和烃烯烃的代表物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可以说苯是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由链烃向环烃的的转折,本课时主要包括苯的发现,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等知识,属于有机化学的范围,是在学习烷烃和烯烃的基础上,这是有机物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后深入学习有机化学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⑴知识技能
①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理解苯的.分子结构; ②掌握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⑵过程与方法
①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方法;
②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学习使对学生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
③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以及分子结构的特点。
难点:理解苯环上碳碳之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
键。
二、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所采取演示法和讲授法,属于物质性质课学习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 已经具备基本的有机化学的知识,思维已由经验、直观向理论、辩证逻辑转化, 所以采用演示法和讲授法,有利于启迪学生对化学事实的分析与思考,培养他们 对化学客观事实的分析、推理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药品和模型展示,使学生对苯的性质、结构有直观印象。在已有知识的 基础之上让学生初步推断苯的可能结构,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新知识进行 了探索。在初步推断出苯的可能结构之后,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构是否 正确,这样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获得了新知识。在探索出苯的分子结构之后, 再由学生总结归纳出苯分子的结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苯分子结构真正理解,并 为苯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说教学程序
四、说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二节 苯
一、苯的分子结构
二、苯的物理性质
1.无色、有特殊性气味的液体 2.不溶于水 3.密度比水小 4.有毒
三、苯的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
3.氧化反应
因为苯中含碳量高,故燃烧不充分,出现黑烟。 反应方程式。
2C6H6+15O2→12CO2+6H2O
布置作业:课本第72页 1—7小题
化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碱金属化合物是高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钠是碱金属元素的典型代表。而过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钠的化合物。学过过氧化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以后其他碱金属元素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本章知识的系统掌握。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了解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过氧化钠的氧化还原反应,掌握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和水,酸等的反应。并了解过氧化钠的漂白性,掌握过氧化钠与氧化钠的区别与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探索精神使学生会主动地学习化学。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1,新课的导入:过氧化钠为什么可以作为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过氧化钠可以作为羽毛等的漂白剂而氧化钠却不可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联系到生活的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就可以轻易地把好奇的学生带到新课的教学内容之中。
2,新课的讲解:
(1)通过现场演示可让学生了解过氧化钠的一些物理性质
(2)写出过氧化钠和氧化钠分别跟水反应的方程式,通过两个方程式的对比,让学生掌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特点以及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区别与联系。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而氧化钠与水是非氧化还原反应。2)氧化钠与水反应无氧气生成,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有氧气生成,这就是过氧化钠可以作为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面氧气的来源的原因。而且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中,过氧化钠既作为氧化剂,又作为还原剂。3)两者都有氢氧化钠生成。
(3)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的反应与过氧化钠跟水反应类似,可用相同方法分析。
(4)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过氧化钠的漂白性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用实验方法验证过氧化钠的漂白性。
1)将过氧化钠粉末假如到滴有酚酞的.水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而向过氧化钠跟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只变红不褪色。现象解释:开始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继续加入过氧化钠则煺色。通过以上实验演示,说明过氧化钠有强氧化性,将酚酞氧化使其煺色。
2)将一有色羽毛放入试管,加水,再加过氧化钠粉末,也可见有色羽毛煺色。
(5)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主动思考的精神,让学生讨论:过氧化钠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6)用列表法比较过氧化钠和氧化钠。
氧化钠过氧化钠
颜色状态白色固体淡黄色固体
生成条件常温下生成,不稳定加热或点燃钠生成,稳定所喊键型离子键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跟水反应只生成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跟二氧花碳反应只生成碳酸钠生成碳酸钠和氧气用途制氢氧化钠,用途少做供氧剂,氧化剂,漂白剂
(7)归纳总结:让学生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个系统的掌握,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8)反馈学习: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对有疑问的地方提问,最后找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加以强化,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能更好的掌握。
化学说课稿 篇4
确定课题阶段: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我选择初三化学绪言的理由,这两句话高度概括了本课题内容在整个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确定课题之后我进行了初步思考,发现了最重要问题:目前师与生之间是陌生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发现,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等教育教学理论都要求教师要了解和沟通学生,要从学情出发进行教学。
准备工作阶段:
所以我进行了课前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发现,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必须全面正确认识化学;二是要把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动力;三是亲近化学,污染不是化学的错,是人类对化学的无知造成的。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课标制定了本课题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针对前面提到的师生之间陌生带来的问题,我利用暑假解决了问题。
原则:
1.“减负”原则;2.趣味性原则。
内容:
1.趣味实验。2.上网学习,分学习小组制作PPT汇报成果。
具体安排如下:
一是趣味实验。
首先:学生想办法制得紫甘蓝菜紫色汁液。第二步:用碱面水和白醋做实验。第三步:从生活中找其它液体进行实验对比,并进行分类。突出化学变化到物质分类的规律性,落实对比方法和分类观。
二是上网学习,分小组制作PPT进行汇报。
我们创建了针对初三化学的“未来化学世界的博客”。
主要意图:1、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提高兴趣,引导学习。2、初步培养接受、吸收、整理化学信息的能力。3、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表达、交流。
课堂教学阶段:
我从纵向: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怎么学化学;横向:意图—素材—知识—情感等四个维度介绍我的实施课堂教学情况。
“什么是化学”这个环节有三个小环节。
第一步:课堂导入。播放燃放鞭炮视频。
导语:新学期开学了,对我们的一生来说都很重要的一门新学科要“开业”了,按照我们中国人习惯开业吧。播放结束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充气气球并扎破,对比研究提问,制
造思维冲突。这个环节主要突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不同。
第二步:趣味作业汇报。(展示图片)这是学生做的情况和收到的汇报作业。该环节主要落实学科思想为:1、初步了解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2、渗透分类对比的学科思想方法。突出变化到规律的过程。
第三步:利用数学素材。(展示图片)我在课堂上利用了三角形稳定而四边形不稳定这一学生熟知数学素材。数学学科的结构与性质关系与化学学科不完全相同,但现象背后探究本质的科学意识完全相同。化学变化与物质的内部(微观)结构有关。
完成三个小环节的学习之后,化学的定义就呼之欲出了。在“什么是化学”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了三个素材知道了化学的定义,并有了好奇-成就感-欣喜的情感体验。
那么,这样的学科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为什么学习化学”这一环节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首先讨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火的控制和利用入手的。让我高兴的是就此问题学生们课后在博客中留言进行交流。
第二步讨论青铜器到铁器和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并引向现代生活与化学的关系,学习小组展示汇报。首先是化学之美:该小组展示奥运烟火到上海世博烟火,利用教材上的素材展示了化学的美丽和神奇。
当学生展示第二个主题“衣”之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材质的衣物让同学们触摸材质。当他们翻看标签的时刻及时渗透:查阅资料是认识物质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一学科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用于改善我们的现实生活品质这一重要的科学观。
除此之外还有“食”、“住”、“行”等主题。下面部分展示一下“住”这一主题的学生展示情况。(播放学生展示视频35秒)
学生的有些话语显得稚嫩,但他们准备的材料和内容远远超出我在博客中提供的素材。我发现,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发挥他们的潜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实际上,第一个环节“什么是化学”是学生的认识从生活到化学的过程;第二个环节“为什么学习化学”是学生的认识从化学到社会的过程,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同学们展示结束之后,借用同学们展示的内容共同感受了化学是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学科这一重要的学科观念,并鼓励同学们一定学好化学。
在“为什么学习化学”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了这两个素材和网络资源等素材了解了简单的化学史和材料、能源、生命科学是化学研究的领域,并有了惊讶-思考-感叹-荣誉感到决心学习化学的情感体验。
那么,这样重要的学科要怎么学习呢?
“怎么学习化学”在这个环节我选择了化学实验方法、微观视角和化学用语等三个小环节。
首先,演示趣味实验。实验设计非常简单:NaOH溶液滴加酚酞→加入过量稀盐酸→加入碳酸钠粉末。形象描述为:“白酒变葡萄酒”、“葡萄酒变白酒”、“白酒变汽水”。主要意图:突出重点并与暑假趣味作业相呼应。
第二步:宏观微观视角。
20xx年版化学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提出“化学是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可见正确认识微观视角的重要性。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课堂上以讨论数学学科中的线-点关系为例引入微观视角,并播放了一段视频。因说课需要以六倍速度播放。
(视频播放)旁白:浩瀚的太空中寻找地球,穿过大气层,以一滴水的视角进入海洋,继续进入海洋生物体内,最后到达微观视角。
该视频中涉及到宇观、宏观、介观和微观,面对初中生我们只强调宏观和微观。该环节
通过视听立体感受微观和宏观视角的不同。
第三步:在前面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有趣的科学想象。
关于未来医学的有趣想象:
人造机器人,机器人再造小机器人,小机器人再造更小机器人,如此往复,最终造出来的小小机器人小到直接进入人体内修复损伤器官和部位,达到无痛治疗而痊愈的目的。
该环节中升华学生的感受,通过美妙想象激发学生的美好憧憬和无尽的向往。
第四步:讨论水的`各种表达方式。
在关于几种表达方式孰优孰劣的讨论中学生的意向很快指向了水的化学式。化学式是以模型化思想为基础的。模型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思想。理解运用数学、物理公式和化学用语,甚至书写某体裁文章都是以模型化思想为基础。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最佳模型的选择过程。
在“如何学习化学”这环节中学生利用了这几个素材,知道了实验方法、微观视角和化学语言工具,从而有了意外-思考-想象-向往的情感体验。
对于本课题来说,掌握知识点不是目的,我们的教学意图是同学们初步全面正确的认识化学这一学科,通过学习活动纠正和完善头脑中的前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是课堂教学三个环节。
下面是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假如没有化学—写在化学第一节课后》。留作纪念,今后学习更多化学知识后再次欣赏,感悟自己的成长。
课后反思阶段:
你喜欢化学吗?所有同学都回答:喜欢化学。这是封闭式提问,只求认同感。我又设计了这样的开放式提问:
假如你要成为化学家,你想研究哪方面的化学?
有41.7%的同学填写了想研究医药方面的化学。
今天不一定决定未来职业,但这种愿望是同学们继续学习的动力!也是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不难发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触动孩子们内心世界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会带来无尽的前进动力。
结束语:
在设计、备课、上课、反思、整理说课稿的过程中我真切体会了“功夫在课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备好绪言课备的不只是一节课,是整个初三化学,甚至是整个基础化学教育。
我想,对一个老师而言,用心上课就是最好的课。
我的说课结束了,请您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
我参赛的课题是《水电解装置的改进》。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 水的组成一节中,课题开头就安排了水的电解实验,该实验的演示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对于研究水的组成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实验展现知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经历探究实验过程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所以本实验的成败对帮助该课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至关重要。
一、教材中选用试管、水槽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从图中可发现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我归纳如下:
1、试管、接线柱等仪器固定难度大,全套仪器组装、提携不方便。
2、收集气体的试管放入或拿出电解液时,手因接触电解液而易受腐蚀。
3、许多一线教师多次实践证明,用该装置电解水,实验耗时长,且氢气检验现象不明显,实验效果很不理想。
基于上述理由,我根据水的电解原理和有关物理知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水电解装置加以改进,制作了气压式水电解器。
首先介绍制作材料:一个500mL广口瓶和一个五孔橡皮塞,以及电解水常用到的电器材料如导线、电极、接线柱、学生电源。体现创新和改进的仪器有:不用试管收集和检验气体,改用两支带活塞、从上至下有刻度的玻璃管作为专用的电解管(可来自废弃的酸式滴定管或报废的霍夫曼水电解器上的电解管)、产生气压的动力仪器不用洗耳球、双连球,选用医院里报废的血压计上的气压球。
二、应用上述仪器组装出如下图所示装置:
1、 水是弱电解质,为增强导电性,电解液用15%的NaOH溶液。
2、 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通过气压球上旋纽控制装置内外气压。
三、我应用本装置多次课堂演示实践证明,有以下五个方面体现改进处:
1、材料常见易得,制作简便,一经制得可长期使用,适宜于在农村中学推广应用。
2、采用了气压球自由控制装置内外气压平衡,使实验现象从容呈现。
3、该装置携带方便,实验时可直接摆放在讲台上,无需固定.
4、操作简单,从容安全,手不沾液,耗时短,现象明显。
5、可多次反复实验,学生也可参与实验。
四、下面我演示实验:
1、向广口瓶中加入适量电解液,组装仪器。
2、打开电解管活塞,挤压气压球,使电解液(恰好接触活塞)充满电解管,关闭活塞,接通电源,在6~8V直流电压下电解2~3min。
3、关闭电源,比较两极气体体积大小。检验两极产生的气体,打开活塞后,一手均匀挤压气压球,一手进行气体的检验。
五、实验效果:
1、实验过程中两电解管中有大量气泡迅速冒出。
2、当生成氢气体积10~10.2mL,氧气体积4.8~5mL时,关闭电源,此时结论最接近VH2:VO2=2:1。
3、检验气体时,正极生成的气体用火星的木条靠近,木条复燃;负极生成的.气体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体被点燃, 均匀挤压气压球,能观察到气体持续燃烧一段时间,现象明显。
六、自我评价:
通过实验创新改进,我认为是成功有效的。主要体现如下:
1、改进后的实验能提高课堂效益,增强实验说服力。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在实验中运用物理中的电学、气体压强等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加强学科间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发展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改进的装置取材于日常生活和实验室废弃仪器。如:电解管选用破损的酸式滴定管或报废的霍夫曼水电解管;气压球来自于医院里报废的血压计上的气压球;电极用普通的铜导线等等。使用低成本材料进行再创造,体现一线教师推行新课改、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务实求真的敬业精神。
化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式》是在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原子结构之后化学内容的延续,它包括“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共分为2个课时,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是学生已学习了元素符号书写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对化学用语内容进一步地认识学习,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掌握好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又为后面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做铺垫,可见学好这一课题的内容的重要性,它是化学用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用语的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正确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过程,必须在较好地掌握化学式书写的基础上,用化学式来表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以及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和《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能说出化学式的概念。
{2}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能利用化合价推写物质的化学式,掌握一些简单化学式的书写步骤及注意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多练来完成。
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式的书写,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教材认识,学生的情况,确定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化学式的正确书写
重点的依据:作为开始学习化学用语,学生学习上感到困难,学好这部分内容,才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难点的依据:由于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确定,化合价法则,学生对教材内容不够透彻,觉得比较抽象。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学法
学习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学习气氛不够活跃,情况虽不乐观,但作为知识传授的主导者,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平等互动,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尽量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让学生爱听、爱看、爱做、爱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情感,在化学式书写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进行指导显示→示范与模仿→知道理解与应用→矫正→熟练书写,从而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说教法
在教学中根据我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好胜的心理},求学意识和课标的要求,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自主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我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合于他们参与交往的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本节内容的连接性、条理性,教学中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导入,化学式是全世界一致认同的表示物质的化学符号,国际通用,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它正确表示物质的组成,是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映,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组成,则有不同的化学式,例:氧气O2、碳C、二氧化碳CO2、氧化镁MgO氯化钠NaC1
由学生观察提出质疑:什么是化学式?
{提问}这些物质的化学式是如何确定的,为什么这样书写。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一些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联想和启示,交流通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提问}{一}、什么是单质?单质化学式怎样书写
固态非金属单质: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
气态非金属单质:一般在元素符号右下
{小结}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角标2{稀有气体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金属: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
{小结升华}一般气体成双对,稀、固、金是单个
{巩固练习}1、分别写出单质、铁、钠、硫、磷、氦气、氖气、氢气、氮气的化学式。
由学生上台板演,师生共同矫正和认可。
{提问}什么是化合物,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化合物,请说出它们的化学式。
{设问}你知道这些物质的化学式是如何书写出来的吗?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化合价的概念。
总结: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在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3识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为了强化学生的识记,对学生进行元素化合价数值表示方法跟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方法比较。
例:正、负数的写法:在化合物中{1}钠的化合价为+1,氧的化合价为-2
{2}钠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标为1+,氧离子带两个负电荷标为2-
位置的标法:在化合物中,化合价正负数值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例:Na、O
在离子所带的电荷中,正负数值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数值为1时省略,例:NA+、O2-
{二}、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方法——根据化合价法则来写化学式
1、一般是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左边,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右边。
2、在金属氧化物中,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非金属显负价,在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呈-2价,氢元素一般呈+1价,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3、在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法则}。
以例题为例,指导学生书写化学式,具体步骤为:
以书写氧化铝化学式为例:
1、写化学式时,正价写在左边,负价写在右边,如A1、O
2、查出所需元素的化合价,例A1、O
3、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确定原子个数{2个A1原子,3个O原子}
4、写出氧化铝的化学式:AI2O3
{小结}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课依据如下口诀:要写化学式,先标化合价,约成互质数,后在交叉。
[模仿]比照老师的讲解,要求学生写出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
在学生的练习中提出问题,相互讨论。
{说明}化学式只能表示实际存在的物质的组成,只有化合价实际存在时才有意义,不能根据化合价等于零的原则凭空臆造,随意书写化学式。
巩固练习:写出一氧化碳、氧化铁、氯化亚铁、硫酸铜、碳酸钙的化学式{学生在书写时容易出错}
{各组派一名学生进行参赛,进行对组及对学生本人的评价}
布置作业:
持续学习题:化合物的化学式会写了,在已知的化学式中能标出各组成元素的化合价吗?该物质的名称如何?
{小结归纳}:单质化学式写法,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步骤。
板书设计
二、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固态非金属单质: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
气态非金属单质:一般在元素符号右下
1、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角标2{稀有气体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金属: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
2、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氧化物、“氧右”
由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金左、非右”
化学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下朱庄中学的化学教师,我叫杜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化学方程式》专题复习。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体会四个部分来阐述对本节课的构想。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的一节专题复习课。化学方程式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贯穿于化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是中考考查的重中之重。
2、学习目标: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分类。
(2)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应注意的事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归纳分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复习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3、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分类书写
4、难点: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不同的学习情境,组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在应用知识、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小组互助学习的和谐氛围中,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三、教学过程:
包括创设情境导入;合作互助,分类复习;综合运用、直击中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提升五个环节。
【课堂导入】
利用11、12、13年中考试题中化学方程式所占比例的统计图引入本节课。
目的:说明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合作互助,分类复习】
1.化合反应
利用常见的化合反应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化合反应的特点,并完成学案上练习。
2.分解反应
利用化合反应引出分解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分解反应的特点,并能够熟练应用。
3.置换反应
利用实验室制氢气的反应原理,引导学生分析置换反应的特点,并完成学案上的练习,同时总结置换反应的类型。
4.复分解反应
利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引导学生分析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并且能够完成复分解反应的方程式的书写,进而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四、综合运用,适应中考
1.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三年中考20题的方程式书写。
2.小组合作学习模拟完成20xx年中考20题的出题任务。
3.完成给信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方程式有了那些认识?
书写方程式你还有哪些问题?
【作业】
【板书设计】
化学方程式一、化合反应
符号表达式:二、分解反应
符号表达式:三、置换反应:
符号表达式:四、复分解反应
符号表达式: 四、教学体会: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11-29
化学说课稿09-16
化学《钠》说课稿10-06
化学说课稿05-21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11-26
化学元素说课稿09-07
化学《物质的量》 说课稿08-01
化学键说课稿12-06
化学式说课稿09-26
《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