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5-10-29 10:59: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化学说课稿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说课稿3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化学说课稿3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化学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学生简要而系统的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及大纲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甲烷的'结构式和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B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如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等。并从感性的实验现象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

  ▲能力目标 通过对物质立体构形的理解使学生逐渐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

  ▲思想目标 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教育。

  3.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甲烷的取代反应是烷烃的特征反应,使学生弄清取代反应的确切含义。甲烷的化学性质牢牢掌握,其他可触类旁通。

  难点:甲烷的分子结构。通常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很差。甲烷的取代反应与无机化学中的置换反应相区别。

  二、教学方法

  以实验和日常生活实际为基础,导出有机物的基本性质。从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分析产物,比较说明置换与取代的本质。并且比较浅显的阐述其反应历程即链的引发、链的增长、链的终止。通过对甲烷分子模型的认识,初步让学生有个立体化学的概念。

  三、教学程序

  ▲ 引入新课,创设情境

  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状态。导入语可以说:有机化学同学们在初中时就有所接触,再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有机物,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用的煤气、石油等。向同学提出问题,请同学初步的讨论有机物的一些性质,

  ▲ 讲授新知识

  拿出甲烷的分子模型,并说明他是烷烃的最简单分子是日常生活中的沼气。请同学指出甲烷的空间模型是什么形状的,指出各个球各代表什么,有多少个键,而后进一步用实验现象导出甲烷的取代反应,分析其与置换的差别。

  ▲ 练习反馈

  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同时可以发现学生理解方面的问题,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弥补。

  ▲ 小结

  小结是目的的是画龙点睛,回归主题,提炼主干,使学生对内容一目了然。

化学说课稿 篇2

  【设计理念】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1、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2、以学生对新知预言、主动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

  3、重视实验设计, 设计注重学生的心理与认知水平、认知发展相结合。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苏教版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本节内容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与原教材相比,原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接受,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理论性强。

  2.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使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

  3)情感态度:

  ①领略实验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②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研究问题的方法、灵感和智慧,从而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③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学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平衡移动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选修化学的学生,他们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 了解了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宜突出情景设置、突出学法指导,培养思维品质,做到“授之以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学生:预言 实验设计 实验观察 实验现象分析 得出结论,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言投影】教师:播放材料和展示图片:“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发出警告:人口增长,士地变

  得狭小,长此下去,人类将面临饥荒危机。要拯救人类,必须尽快寻找到新的氮肥。” 1914年哈伯运了

  一个原理找到了合成氮肥的新方法,从而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以哈伯运用了一个原理找到了合成氮的

  新方法来创设出问题情景。

  学生:观看思考:哈伯使用了什么高深的原理呢?

  【设计意图】用情境激发兴趣,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引出本课题: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

  【知识回顾】教师:回顾化学平衡的`几大特征,其中一大特征涉及“变”,“变”——改变外界条件抓住本质:原平衡被破坏 重新建立新平衡

  (V正≠V逆) (V正=V逆)

  教师:研究化学平衡是否“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速率(V正与V逆)的相对大小!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焦点切入抓住本质引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的突破

  1、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互动】学生分成4个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分析,首先预言浓度、压强、温度分别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组学生预言】

  ① Fe3++SCN-?[Fe(SCN)]2+ ② 2H++S2O32-?S+SO2+H2O

  ③ 2CrO42-+2H+?Cr2O72-+H2O ④ Br2+H2O?H++Br-+HBrO

  讨论预言影响情况,学生互学、互问、分析

  【比一比】得出最佳实验设计方案,经分析①、③的设计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是可行的实验,再用实验验证此实验的正确性,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归纳总结。

  【教师】适时点拔评述,介绍教材实验,画V-t图,加深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分小组抢答:得出最佳设计:2NO2 ? N2O4将NO2和N2O4混合气体装在密封的针筒内,通过压缩或外拉,观察气体颜色变化,得出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加压,气体颜色先变深再变浅,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则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对实验设计作适当提示,借助多媒体投影演示2NO2 ? N2O4实验。

  【学生尝试】用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解释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情况

  【教师】适时点拔评述,画V-t、NO2%-P图,归纳小结,加深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设计实验并讨论得出其中的最佳实验设计方案,再用实验验证此实验的正确性,学生上台演示此实验

  2NO2 ? N2O4 △H<0

  红棕色 无色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现象:红棕色变深 现象:红棕色变浅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学生比一比】画出最佳方案中的NO2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图

  【教师】适时评述、分析NO2%-T关系图,介绍分析教材实验

  Co2++4Cl- ? CoCl42- △H>0 加深温度对平衡动影响知识的认识。

  粉红色 蓝色

  升高温度 现象:粉红色变蓝色

  降低温度 现象:蓝色变粉红色

  【设计意图】生生互动,以焦点切入,设疑激发学生尝试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和途经,实验设计能力得到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得到加强。

  2、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学生回顾】要求学生分别用最简洁的语言表示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通过三个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影响情况的学习,尝试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结果:即平衡移动原理。

  【教师评述】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等),平衡将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又称勒夏特列原理。也就是哈伯研究合成氨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一个基本原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及归纳总结能力,自然轻松中突破了难重点,通过感受前人的研究过程,获取信心和勇气。

  (三)、互动实践

  【要求】注重实际,加深理解,各小组为另三个小组命一题,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判断平衡移动。

  【设计意图】用练习巩固新知识,对新知识熟练应用。

  (四)教师总结

  总结: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希望同学们学好科学,敢于超越前人,为人类作贡献。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于作业本。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

  “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V正≠V逆),可逆反应将重新建立新的平衡(V正=V逆)

  条件改变 一、浓度影响 二、压强影响 三、温度影响

  预 言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

  实验设计 Fe3++3SCN-?[Fe(SCN)]2+ 2NO2 ? N2O4 Co2++4Cl- ? CoCl42- △H>0

  实验结论 增大Fe3+浓度, 增大压强, 升高温度,

  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理论解释 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 V逆 (学生阅读) (学生预计温度影响了平衡常数K)

  收 获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等),平衡将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

化学说课稿 篇3

  确定课题阶段: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我选择初三化学绪言的理由,这两句话高度概括了本课题内容在整个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确定课题之后我进行了初步思考,发现了最重要问题:目前师与生之间是陌生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发现,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等教育教学理论都要求教师要了解和沟通学生,要从学情出发进行教学。

  准备工作阶段:

  所以我进行了课前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发现,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必须全面正确认识化学;二是要把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动力;三是亲近化学,污染不是化学的错,是人类对化学的无知造成的。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课标制定了本课题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针对前面提到的师生之间陌生带来的问题,我利用暑假解决了问题。

  原则:

  1.“减负”原则;2.趣味性原则。

  内容:

  1.趣味实验。2.上网学习,分学习小组制作PPT汇报成果。

  具体安排如下:

  一是趣味实验。

  首先:学生想办法制得紫甘蓝菜紫色汁液。第二步:用碱面水和白醋做实验。第三步:从生活中找其它液体进行实验对比,并进行分类。突出化学变化到物质分类的规律性,落实对比方法和分类观。

  二是上网学习,分小组制作PPT进行汇报。

  我们创建了针对初三化学的“未来化学世界的博客”。

  主要意图:1、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提高兴趣,引导学习。2、初步培养接受、吸收、整理化学信息的能力。3、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表达、交流。

  课堂教学阶段:

  我从纵向: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怎么学化学;横向:意图—素材—知识—情感等四个维度介绍我的实施课堂教学情况。

  “什么是化学”这个环节有三个小环节。

  第一步:课堂导入。播放燃放鞭炮视频。

  导语:新学期开学了,对我们的一生来说都很重要的一门新学科要“开业”了,按照我们中国人习惯开业吧。播放结束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充气气球并扎破,对比研究提问,制

  造思维冲突。这个环节主要突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不同。

  第二步:趣味作业汇报。(展示图片)这是学生做的情况和收到的汇报作业。该环节主要落实学科思想为:1、初步了解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2、渗透分类对比的学科思想方法。突出变化到规律的过程。

  第三步:利用数学素材。(展示图片)我在课堂上利用了三角形稳定而四边形不稳定这一学生熟知数学素材。数学学科的结构与性质关系与化学学科不完全相同,但现象背后探究本质的科学意识完全相同。化学变化与物质的内部(微观)结构有关。

  完成三个小环节的学习之后,化学的定义就呼之欲出了。在“什么是化学”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了三个素材知道了化学的定义,并有了好奇-成就感-欣喜的情感体验。

  那么,这样的学科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为什么学习化学”这一环节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首先讨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火的控制和利用入手的。让我高兴的是就此问题学生们课后在博客中留言进行交流。

  第二步讨论青铜器到铁器和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并引向现代生活与化学的关系,学习小组展示汇报。首先是化学之美:该小组展示奥运烟火到上海世博烟火,利用教材上的素材展示了化学的美丽和神奇。

  当学生展示第二个主题“衣”之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材质的`衣物让同学们触摸材质。当他们翻看标签的时刻及时渗透:查阅资料是认识物质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一学科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用于改善我们的现实生活品质这一重要的科学观。

  除此之外还有“食”、“住”、“行”等主题。下面部分展示一下“住”这一主题的学生展示情况。(播放学生展示视频35秒)

  学生的有些话语显得稚嫩,但他们准备的材料和内容远远超出我在博客中提供的素材。我发现,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发挥他们的潜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实际上,第一个环节“什么是化学”是学生的认识从生活到化学的过程;第二个环节“为什么学习化学”是学生的认识从化学到社会的过程,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同学们展示结束之后,借用同学们展示的内容共同感受了化学是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学科这一重要的学科观念,并鼓励同学们一定学好化学。

  在“为什么学习化学”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了这两个素材和网络资源等素材了解了简单的化学史和材料、能源、生命科学是化学研究的领域,并有了惊讶-思考-感叹-荣誉感到决心学习化学的情感体验。

  那么,这样重要的学科要怎么学习呢?

  “怎么学习化学”在这个环节我选择了化学实验方法、微观视角和化学用语等三个小环节。

  首先,演示趣味实验。实验设计非常简单:NaOH溶液滴加酚酞→加入过量稀盐酸→加入碳酸钠粉末。形象描述为:“白酒变葡萄酒”、“葡萄酒变白酒”、“白酒变汽水”。主要意图:突出重点并与暑假趣味作业相呼应。

  第二步:宏观微观视角。

  20xx年版化学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提出“化学是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可见正确认识微观视角的重要性。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课堂上以讨论数学学科中的线-点关系为例引入微观视角,并播放了一段视频。因说课需要以六倍速度播放。

  (视频播放)旁白:浩瀚的太空中寻找地球,穿过大气层,以一滴水的视角进入海洋,继续进入海洋生物体内,最后到达微观视角。

  该视频中涉及到宇观、宏观、介观和微观,面对初中生我们只强调宏观和微观。该环节

  通过视听立体感受微观和宏观视角的不同。

  第三步:在前面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有趣的科学想象。

  关于未来医学的有趣想象:

  人造机器人,机器人再造小机器人,小机器人再造更小机器人,如此往复,最终造出来的小小机器人小到直接进入人体内修复损伤器官和部位,达到无痛治疗而痊愈的目的。

  该环节中升华学生的感受,通过美妙想象激发学生的美好憧憬和无尽的向往。

  第四步:讨论水的各种表达方式。

  在关于几种表达方式孰优孰劣的讨论中学生的意向很快指向了水的化学式。化学式是以模型化思想为基础的。模型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思想。理解运用数学、物理公式和化学用语,甚至书写某体裁文章都是以模型化思想为基础。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最佳模型的选择过程。

  在“如何学习化学”这环节中学生利用了这几个素材,知道了实验方法、微观视角和化学语言工具,从而有了意外-思考-想象-向往的情感体验。

  对于本课题来说,掌握知识点不是目的,我们的教学意图是同学们初步全面正确的认识化学这一学科,通过学习活动纠正和完善头脑中的前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是课堂教学三个环节。

  下面是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假如没有化学—写在化学第一节课后》。留作纪念,今后学习更多化学知识后再次欣赏,感悟自己的成长。

  课后反思阶段:

  你喜欢化学吗?所有同学都回答:喜欢化学。这是封闭式提问,只求认同感。我又设计了这样的开放式提问:

  假如你要成为化学家,你想研究哪方面的化学?

  有41.7%的同学填写了想研究医药方面的化学。

  今天不一定决定未来职业,但这种愿望是同学们继续学习的动力!也是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不难发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触动孩子们内心世界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会带来无尽的前进动力。

  结束语:

  在设计、备课、上课、反思、整理说课稿的过程中我真切体会了“功夫在课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备好绪言课备的不只是一节课,是整个初三化学,甚至是整个基础化学教育。

  我想,对一个老师而言,用心上课就是最好的课。

  我的说课结束了,请您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05-21

化学说课稿09-16

化学说课稿11-29

化学《钠》说课稿10-06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11-26

化学键说课稿12-06

化学式说课稿09-26

化学《物质的量》 说课稿08-01

化学元素说课稿09-07

《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