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5-10-05 10:48: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语文说课稿初中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初中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语文说课稿初中4篇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

  《化石吟》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内容分析】

  《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⑵ 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标:

  ⑴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⑵ 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3、德育目标:

  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关于教法】

  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教学设想】

  预计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投影展示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展示古生物图片,完成知识目标二。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认识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联想想象,描画化石所呈现出来的奇幻图画。

  第二课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诗歌的内容。

  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提倡用诗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例,说一下具体的课堂实施。

  【教学程序】

  一、提前布置好预习

  1、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会读会写。

  2、熟悉课文。

  二、精心设计导语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或看到介绍古生物的画册,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三、投影仪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检查掌握情况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诗歌朗读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然后指学生朗读。

  (注意保护学生的热情,多发现朗读时的优点,给予鼓励。至于他们的不足,课外私下交流。)

  提出问题:找出诗中哪两节结构相近?它们在内容上,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五、分组讨论

  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分成几个探险小组,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的优美动人。(采用分组讨论,提出要求: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带头鼓掌,为他们的表现。)

  六、总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这更多的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时“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通过对百草园自和三味书屋童年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知识,天真、幼稚、愉快的心理。

  本课是学生升入初中第二次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内容比较丰富,有的部分还比较含蓄难懂,从初一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造性的吧文章风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就是我要说的“乐在百草园”并作为这节课的题目。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课:自主学习目标:记住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把握百草园的乐趣所在,并能发现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能力提升目标:体会作者在写景记事中渗透的思想感情,仿写课文中典型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德育目标:回忆自己的生活乐趣,珍惜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

  3、 教学重点难点:

  (1) 记住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

  (2) 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3) 体会作者如何在写景记事中渗透思想感情。

  二 、说教法和学法

  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点拨。并配合学校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我采用了是简单的多媒体课件。

  四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回忆在以前的学习中了解到的有关鲁迅的生平和文章。然后根据课件内容进行总结:幻灯片一

  并且给学生出示较为典型的诗歌《自嘲》《自题小像》

  那么这样的文学家思想家是怎样描绘他的童年的?我们一起到他的乐园--百草园中领略一翻。

  (二、)自主学习检测:运用多媒体课件,对文中出现的部分词语进行正音和释义。幻灯片二

  (三、)学生在排除文字障碍后,自读课文,总体把握这一部分“点题 --乐在百草园--依恋”的结构。

  (四、)研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首先,我要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进行认真仔细的默读,并且在默读的过程中对文中出现的重点词和语句进行圈点批注,以培养学生自觉地阅读习惯。

  接下来我会针对第二段内容设计以下问题,并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一一解答,幻灯片三

  归纳总结:

  1、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叫天子;低唱的油蛉,弹琴的小蟋蟀;斑螯,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的等等。)

  2、总结: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但是……”的句式,突出了百草园里到处充满了乐趣,数不胜数。这样写既语言简洁,又突出了重点。)

  3、从植物到动物,从下到上,由静到动,有视觉,有听觉,有味觉,有触觉,也可以说是有形、有色、有声、有味。)

  4、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五件趣事: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捉蜈蚣;按x蝥;把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总之,本段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真是色香味俱全,春夏秋具备,那么冬天的百草园是怎样的呢?引出文章第八个自然段的学习:

  冬天的乐趣:捕鸟(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以及收获)让学生熟记表示动作的一系列过程,学会这种巧妙运用动词描绘动作的方法。

  如此充满乐趣的百草园里,作者为什么要加上凶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呢?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百草园的神秘色彩)

  百草园里有如此多的乐趣,当要离开百草园的时候,怎能不恋恋不舍呢?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一个是:也许,也许排比句式的运用,一个是:“们”字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课堂总结:对照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总结

  (六、)能力提高及检测

  仿写: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就

  或许是… …或许是… … 或许是… …

  出示幻灯片四:

  (七、)布置作业:根据本课学习中学到的巧妙运用动词描写动作的方法,写自己生活中的一种有趣的活动。

  五、说板书设计

  乐在百草园

  春 形

  夏 声

  秋 鲁 色

  冬 迅 味

  俱 皆

  全 备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3

  一、说教材

  《卖油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这篇课文,通过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及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提高了对古诗文的要求,不只停留在原大纲“读读背背”上,而是强调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这样做,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尽量多读些中国古代文学精品,受到传统文化、道德修养、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潜移默化的熏陶。

  为落实新大纲的这一精神,在教《卖油翁》一课时,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思想意义”这一专题,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文章的思想意义,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从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人物性格入手。在自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找一找哪些语句最能表现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性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找出“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表现了陈尧咨恃技而矜、狂傲骄横的性格特征;“惟手熟尔”表现卖油翁技艺高超、为人谦逊的性格特征。

  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领悟文章中心思想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任何一篇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思想性是语文的固有属性。”在学习分析人物性格、整体把握课文之后,便引导学生自己去钻研课文、自己去体会分析文章的思想意义。启发学生:“你认为陈尧咨和和卖油翁谁做的对?请你说说你的理由。”这样,把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通过讨论,学生会很自然的领悟出本文的中心思想——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文”和“道”有机统一起来,落实了新大纲中“注重知识、能力、情意之间联系”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在语文训练中。

  3.深入理解中心,扩展思想内涵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语文,更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包括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更易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对新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在领悟文章中心思想后,启发学生:“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熟能生巧这一道理?”这一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郑板桥的竹子画得风神淡雅,是在他常年刻苦画竹的基础上取得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茅盾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基于他能熟背《红楼梦》。”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邓亚萍在奥运会上获得一枚枚金牌,是她多年艰苦训练的结果。”学生的纷纷发言,会大大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同时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新大纲中“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指导思想。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因素,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

  教师激疑:“《卖油翁》这个故事本身还包含了哪些道理?”这是一道开放性思考题,意在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见解,试归纳如下(出示投影):①即便有了专长,也不应恃技骄傲;②一切技艺都是熟能生巧的;③高超的技艺要靠反复的训练、顽强的毅力;④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不必拘泥,以开阔学生的思路。这种由浅入深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4.比较阅读,强化教学目标

  钱梦龙老师曾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作品的思想性蕴含在语文教材里。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应贯穿到语文训练中。

  为强化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下面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做。

  阅读下面一段话,并和《卖油翁》比较,完成练习。

  山西稷山骨髓炎医院院长杨文水,是一位来自田野乡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左手残疾、只剩下一个小手指的农村医生。为使残疾的左手仅剩的一个小手指发挥五个手指的作用,杨文水开始苦练“一指功”。为练习小手指的力量,他每天用小手指勾着一桶水来回走,直到一次能提起20公斤重的水桶走500米;为了练习小手指的灵活性,他用小手指捡大头针,直练到能用一个手指灵巧地捡起地上的针和线,终于达到了使这个残剩的手指能熟练的配合右手进行手术。

  (1)杨文水的事迹说明了什么?

  (2)杨文水苦练“一指功”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有何异同?

  (3)读了《卖油翁》和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收获?试写下来,字数不限。

  以上三道题,既有口头练习,又有动笔写的练习。并且各有侧重:

  第(1)题注重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把握文意。

  第(2)题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3)题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比较阅读训练,会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文思想意义的理解,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接受文化的熏陶,进行语文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4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明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严肃思考。《紫藤萝瀑布》由藤萝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虫蚊、丛草等趣事,有一种物外之趣。阅读五篇文章,不但对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有关人生问题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生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是带着父母亲友的期望,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中走进初中校园的,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惧退缩。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三维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语气的能力及其复述课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a)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

  a) 教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讲读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分析中,在对朗读的指导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思考。

  b) 学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悟,熟悉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1. 自读以前,提问: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待学生明确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相关内容。

  2. 复述前,提问:复述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白,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3. 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

  4. 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并进行评价。

  5. 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三)研读理解,培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 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3. 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4. 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

  因为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而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关键了。我之所以设计问题1,就是因为我觉得此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发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告诉学生朗读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停顿恰当,读出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设置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对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

  (五)质疑问难

  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设置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六)反思总结,谈收获。

  (七)结束语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爬悬崖的经历 得到的经验

  我的心理变化 父亲的指导

  毫无信心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 在困难面前不应畏惧却步,

  信心大增 而要冷静分析,化解困难。

  每次走一小步 将大困难化小,一个一个

  巨大的成就 解决,就能战胜困难。

  设计意图:

  简明扼要,抓住课文精要,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语文说课稿初中】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爱莲说》说课稿11-14

初中语文说课稿11-20

初中语文《猫》说课稿11-09

初中语文说课稿05-16

初中语文《背影》说课稿02-18

初中语文说课稿05-27

初中语文《老王》说课稿01-17

初中语文《济南的冬天》说课稿11-13

初中语文说课稿[精品]07-13

【精】初中语文说课稿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