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5-05-24 07:29:4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尊敬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石拱桥》,我的说课分六个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设计,这六部分都依托我研究的课题《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进行说明,我研究的阶段成果是教学基本模式:“全面自读——方法指导——课堂检查——方法引导——自主合作——成果鼓励——师生反省”。

  一.教材分析

  我对教材的把握:《中国石拱桥》选自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写的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字里行间洋溢着民族自豪感。文章的内容的感知可以在“全面自读”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完成,目的是转变学生观念,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

  在学习本文时,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的,要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明确说明文常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也就是“方法指导”环节。

  标: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周密的特点;了解本文说明顺序。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

  二.学情分析

  我对学生的分析:初二年龄段的学生思想发展逐渐成熟,思维活跃,具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要他们说出抓住怎样的特征来介绍事物的不难,但是在前面没有系统地接触过说明文,要他们理清说明顺序和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有难度。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把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自豪感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和思辨能力。根据这一思想,我采取以读促教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学习方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步骤

  生学指导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先学后教,以学论教,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学习的复杂过程中循循善诱,强调要把教师的“给予”有机地转化为学生自主的“习得”。依据这一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为:巧设悬念入新课、自主加语明对象、自主对比理特征、自主梳理明方法、自主赏桥思原因五个环节。

  (一)、巧设悬念入新课

  导入要紧扣课文的主题,使学生在短时间里知道今天课堂要学什么,也就是给学生学习定下一个方向。

  老师板书:今天我们共同走近一种特殊的路:桥 、 拱桥 、 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这一环节学生的感受是:名词前加的限定词语越多,说明对象就越具体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为了准确科学的说明对象,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像“弧形、暴涨”等,这个环节来检查预习情况。“课堂检查”环节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

  (二)、自主加语明对象

  高效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要更好的体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来体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遵循了先整体后局部的审美规律。这个环节主要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概括能力。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给3分钟时间思考、准备。对题目加定语。尽量对所添加的内容能用课文里的句子作一点解释。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在于通过“方法引导”,使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更要讲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并能逐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会提供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时间,我会深入学生之中,观察学生的思考状态,接受学生的询问,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在这一环节中,我预测:

  学生可能添加的定语是:

  古老的……

  世界著名的……

  美丽而坚固的……

  造型奇特的……

  巧妙绝伦的……

  有优良传统的……

  多姿多样的……

  这样就可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能使学生掌握文本的内容,更加明确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从而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自主对比理特征

  为更具体细致的感知中国石桥拱的特征,落实好知识目标。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自主合作”环节:

  课文中举了赵州桥、卢沟桥两个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能否理解为中国石拱桥只有这两种形式?

  设计这个环节是因为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师的启导下逐渐形成的。 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值得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要求:引用课文里的句子作根据回答问题。

  明确:这样说是不能的。课文里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

  为什么课文中单举赵州桥、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呢?

  学生可能回答是:

  因为这两座桥最著名。

  因为这两座桥最有特点。

  因为这两座桥最有代表性。

  因为这两座桥集中了中国石拱桥的一些特征。

  因为这两座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逐一引导他们弄明白他们的分析是否正确;重点引导学生研究这两座桥代表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特征”。独拱、联拱代表了中国石拱桥的两种类型,因此,必须都要介绍,才能说明得全面、准确。

  在此基础上思考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由主到次,由一般到个别。

  (四)、自主梳理明方法

  为更清晰明了的感知中国石桥拱的特征,落实好能力目标。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 “成果鼓励”环节:

  中国石拱桥的共性: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作者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赵州桥、卢构桥体现了这些特征?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强化学法指导课的重要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身的指导性、引导性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对自主学习的效果肯定和鼓励,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

  学生可能回答是:

  摹状貌: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

  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做引用: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和周密性。

  石拱桥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我国的几乎到处都有。(“几乎”一词,去掉行吗?)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主要”一词,去掉行吗?)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在当时”一词,去掉行吗?)……

  (五)、自主赏桥思原因

  为更好的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师生反省”环节:

  采用多媒体播放中国比较有特色的桥,让学生牢牢记住其原因。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还在于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让学生挺起胸膛走路,满怀信心做学问。

  以上的教学五个步骤紧扣课题《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阶段成果是教学基本模式:“全面自读——方法指导——课堂检查——方法引导——自主合作——成果鼓励——师生反省”。七个环节进行,其中可能会有偏颇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六.板书设计

  本着实用,简洁美观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说明语言:准确性、严谨性、周密性

  七.时间安排

  (1) 巧设悬念入新课 约2分钟

  (2)自主加语明对象 约10分钟

  (3) 自主对比理特征 约15分钟

  (4) 自主梳理明方法 约10分钟

  (5) 自主赏桥思原因 约3分钟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照描绘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幅雪景图,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我个人认为本文的学习是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因此本人试着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充分地谈感受,议寓意,说理解,析语言,展示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多角度感知散文诗的描绘的意境,理解课文的所寄寓的思想,赏析作品精美的语言,深入领会散文诗《雪》的丰富内涵。

  基于以上的认识,同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和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时,应具有以下两点教学理念和三点教学原则:

  1、文本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文本的开发和利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广阔的教学活动空间,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使文本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为学生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问题,随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处世、如何做人。在对文本的分析和处理过程中,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和推敲,关注文本透射出来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内涵。

  2、主体意识: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到师生间、生生间要进行平等对话,共同交换知识信息,形成教学活动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有效度,达成教学目标。

  也应具有以下三个原则:

  1、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要让学生能学、会学、乐学,整个课堂要能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独台演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投入到学习的真实状态之中,时刻关注和调控学生学习的情绪状态、活动的广度、活动的时间、参与的方式、参与的品质、认知水平和参与效果,要让学生置身于学习过程之中,使学生学得真实、学得透彻!

  2、有效的学习方法:“授生以鱼,不如授生以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做知识的呈现和展示,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自身的经验和经历,做到与文本、与作者、与主人公等进行倾听与对话,把课文读薄,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深刻化,有效地促成学生思维的激活与跃动,从而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现象,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科学的教学程序:教学程序的设定要求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运用语用学和信息学的原理,指导学生养成有效地摄取信息、筛选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学程序的设计要注意程序的层递性和实践性,课堂教学形式的活动化和生活化,体现学生中心论的教学原则。

  因此,我把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课文信息,领悟作者对两幅不同雪景的描绘精妙之处。

  2、方法和过程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方式,品味作品语言,感悟作品意境及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一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二是本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三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的现状。

  鉴于前面的分析,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1、情境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学过的有关雪的诗句引入,要求学生浅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适时指导,特别选出几句,如“忽如一夜色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国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等等,分析出诗人在雪景的描述中蕴含了对雪景的赞颂、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残酷无情的战斗生活等,让学生在自由发挥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处境,不同文化层次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进而过渡到鲁迅的《雪》,以期透过本文的学习来深刻感受作者深邃的内心世界!!

  2、构思意境: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

  听课文录音或是叫学生朗读,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去体会和感受课文中所展示的画面。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圈出疑难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作一些提炼,把北方的雪的场景与南方的雪的场景形成对比,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中把握文本的内容。

  3、寓意剖析:对文本中的圈点勾画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意境和自身的理解,结合作者的经历,仔细研读课文,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雪景以及作者在雪景中所寄寓的思想。主要以以下两个问题作为统揽:

  ①作者描绘的两幅雪景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和字词概括。

  ②作者在这两幅雪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教师在学生讨论、明确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点拨:如:江南的雪景,主要反映了作者儿时生活的留念与向往,也表现出了作者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朔方的雪景,主要作者那种桀骜不驯的风格以及那种不畏艰险,永不停息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4、互动质疑:要求找出文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或性格特点的重要语段或语句,并且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或品味推敲重要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等。

  让学生在对文章的主题有所了解的前提下,对文章中的优美的句子,重点词语和语段,进行评析,特别是对方文章中心名的分析和理解。比如:文中小孩塑雪罗汉的动作和神情;江南雪景的形态比喻;文章结尾中心句的理解等等。

  5、心得交流:是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将课文与自然、社会、人生联系起来,特别是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把语文学习放到一个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去,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获得人文上的有益启示。

  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让学生根据理解感悟人生,教师可以用“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等等诗句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习那种积极向上的人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我今天要说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蜡烛》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

  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A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B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2)过程方法:A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B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教学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二.设计说明:

  总体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

  2)做到三个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听说与读写相结合、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设计思路:

  课前热身→情境导入→整体感知→人物赏析→质疑研讨→情感升华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学生交流1)通讯的相关知识;2)课前搜集到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的'了解。设计说明:两项交流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从文章背景、文体知识两个方面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情境导入:多媒体投示阴暗背景下的燃烧着的留泪的蜡烛,同时播放充满悲凉氛围的音乐,师导入:往事如烟,岁月如梭,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二战的炮声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情感的东西能常驻人们心中。这枚燃烧的蜡烛将带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那战场上感人的一幕。(设计说明: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为本课的学习作了情感铺垫,教师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注意体现记叙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调动学生初次读文的探询心理,训练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在题目设计上注重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中来。)

  (四)人物赏析:

  1.老妇人为红军战士都做那些事?学生:援助—安葬—悼念(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在于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从内容上理解老妇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对通讯的特点也有所了解)

  2.赏析文中对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语句,进行朗读交流。(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为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服务,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赏析达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总之,让学生在品读与赏析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训练拓展;出示老妇人的头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而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口头表达。(设计说明:此环节仍是对人物的进一步分析,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层,同时强化对写作的训练,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4.小结:老妇人的形象

  (五)质疑研讨:你对文章中的哪些问题还有疑问?请提出来。(设计说明:学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后两句话的含义;黑围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的作用;文章中“蜡烛”的含义。学生如果没有,就由老师提出来。从而体现师生互动。估计在解决这三个疑难中学生会有困难,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老师的指导则应注意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

  (六)拓展升华:投示“铸剑为犁”的雕塑。学生观察,理解雕塑的含义。进行小诗的创作。(设计说明:此项设计在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并且通过创作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从而使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升华)

  教师结语:二战的枪炮声早已成为历史的回音,但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仍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让我们默默祈祷:和平永驻!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材分析

  概述《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 ,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重点

  难点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2.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127;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①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127;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3&127;段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127;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 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④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⑤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⑥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3)指定学生朗读第4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

  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 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板书设计

  石壕吏

  目击耳闻 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苦啼申诉 家庭凄惨 被逼自请应役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2-15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0-2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08-25

[热]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1-24

八年级语文《三峡》说课稿02-23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09-20

八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我的母亲》12-05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08-06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7篇08-21

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六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