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说课稿

时间:2025-04-28 08:02:2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历史说课稿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说课稿3篇,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历史说课稿3篇

历史说课稿 篇1

  一、分析教材,确定重点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纵观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了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以时间进程为线,分时期描述,各主题前后相承、紧密相联。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是第七学习主题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从政治上看:呈现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强大而统一的政权―――元朝,它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从经济上看:它上承唐宋,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它又下启明清,将繁盛传承到明朝、清朝,直到清朝中后期中国社会才呈现衰败之势。从民族关系上看:元朝民族进一步融合,回族形成,它为民族关系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局面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历史人物角度看:成吉思汗被誉为世界100位有影响力人物之一,忽必烈是中国封建历史杰出帝王之一。总之,本课承上启下,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2. 教材的编写特点和设计意图

  本课有三个子目。首先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背景、过程和统一后的情景。同时辅以“写写”“想想”等语言,激发学生兴趣。接着,教材以大量文笔、图片展示“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统一中国”的过程、举措和影响,并辅以“读读”“看看”“说说”等指示性语言加强知识的掌握和观察分析能力的提升。最后,教材简要展现了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从知识层面讲,本课涉及解王朝兴衰更替、国家统一、政权巩固、民族发展、历史人物等重大内容的过程,有一定的深难度。从过程和方法层面讲,本课是一个感知历史现象到归纳历史知识,从归纳历史知识到认识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过程。

  3. 教学重点的确定

  综合上述教材分析,学生要在一堂课内多角度、完整全面的掌握理解困难很大。因此,我结合教材和《历史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和重组,并在对比同单元历史人物的基础上确立了紧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两个历史人物为核心的学习主线,以使学生明确学习中心。同时结合《课标》的要求确立以评价历史人物忽必烈为学习的重点。

  二、 分析学情,确定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正确分析学生情况,是学案设计的基础,是新课程理念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但七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在发展中,在归纳、分析、判断、评述等逻辑性较强的问题上,存在较大难度。因此我确立了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忽必烈”为基石,推广到明确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和原则为教学难点,这也是本课的落脚点。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时,本着符合学生心理特征,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呈阶梯状的学习进程以突破难点。

  三、 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分析制定学习目标

  1. 知识技能:说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史实,记住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中国的时间。列举忽必烈的治国措施。说出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意义的辩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通过忽必烈历史功过的评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形成正确的民族观。认识元朝的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社会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四、 围绕目标,设计学习方式、教学方式

  1.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案导学为核心,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思考、探究),它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知识,探索新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主学习也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只有充分的自主,才能更好的合作。合作学习(交流分享、讲解评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树造乐于交流分享心得的品质。同时,学生在探讨分享中易于激荡思维,拓展视野,从而更全面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2.教学方式―――组织、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教师的角色以组织、指导学生为主。(1)教师的组织方式:施以各种方式提醒学生,以维护课堂的纪律;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语言简洁、具体、明确,具可操作性;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及时,富有激情,并对优秀小组加分,以激发学习热情。(2)教师的指导方式:通过读书指导法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归纳分析法帮组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通过启发式提问、谈话法开启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评析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与学是相互联系影响的,学案为师生的教与学搭建起了互动的桥梁,营造了成长的平台。

历史说课稿 篇2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工业革命的兴起》,共分为六个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设计感悟。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中的第一目。教材以英国纺织业出现的一系列重要发明引入,主要讲述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也是学习本单元的关键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教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工业革命”这个历史事件却了解较少;此外,因教材内容比较简略,需要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直接和感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拟定如下: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过程,了解工业革命期间的重要科技成果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及人类不断创新的精神。

  为达成教学目标、落实本课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景教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由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深入领悟、学以致用四个环节组成。

  在新课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各种列车奔驰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疑问:你知道火车是怎么来的吗?追根溯源,引入工业革命的主题。

  用学生比较熟悉和有亲切感的素材开始讲授,容易吸引其注意力,引起对本课知识的兴趣,也有助于拉近他们同工业革命的心理距离。

  为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工业革命的历史情境,我在“初步感知”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由图片和配音组成的自制视频,找出工业革命前后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引出工业革命的概念,即生产方式由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变;然后让学生根据设置的问题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工业革命的相关要点,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测自学效果。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工业革命的相关要点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用提纲式的问题将要素提取出来是一种便捷而高效的做法。同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有的放矢,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进入环节三——深入领悟

  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通过寻找历史事件间的因果联系,探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先将全班分为四大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组讨论一个历史事件。例如,第1小组探究资产阶级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的条件,第2小组探究新航路的开辟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每组由组长组织,一名记录员记录组员的发言情况,最后由一名发言人展示本组的探究结果。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应给予及时指导,对于学生不太熟悉的`知识,如圈地运动,则需提供一些补充性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最后,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进而突破难点。本探究侧重引导学生寻找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可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及牵引能力;同时,小组探究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工业革命在具备了发生的条件后,首先在英国进行。那么,在此过程中究竟出现了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呢?通过问题承转,进入下一环节。

  由四位学生分别代表传统手工纺车、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和蒸汽机带动的纺纱机,描述自己的优点,指出前者的不足,最后由全班同学归纳总结。如由蒸汽机带动的纺纱机指出,水力纺纱机需要靠天吃饭,而自己则完全跳出地理位置的局限等。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工业革命期间在纺织业方面出现的重要发明。该活动在加深学生的印象、落实重点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感受到人类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创新的精神。

  蒸汽机作为一种崭新的动力机器在其他领域也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让我们去工业革命成果展览馆看一看。

  将教材中的文字内容用图片加以展示,在展示的同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通过图片,向学生直观地呈现工业革命时期取得的重要成果。这样做,可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更让他们感受到“蒸汽时代”的来临,在各个领域都打上了“蒸汽时代”的烙印。

  那么,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人们的生产生活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请欣赏情景漫画——“瞧这两代人!”

  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理性、逻辑思维尚不够强,漫画这种形式直观、生动、形象,能勾起学生兴趣。

  1.第一幅漫画:手工VS机器。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自然得出结论:生产方式发生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变,提高了生产效率。

  2.第二幅漫画:马车VS火车。学生从直观的漫画中不难发现,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出行速度提高,交通也越来越便捷。

  3.第三和第四幅漫画则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人们的观念和文明程度变化的角度加以展示。

  通过以上漫画的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认真观察、思考后,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认真分析,能够很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析图表和文字史料,培养学生阅读图表和史料分析的能力。通过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最终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工业革命使人类文明的进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至今日,我们仍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速度与效率。我国铁路经过六次大面积提速后进入铁路高速时代。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的开工,更是我国铁路交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建成后从武汉到广州乘火车仅需不到5小时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半以上。怎一“快”字了得!

  从历史回归现实,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学以致用。探究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有工业革命的影子,将课堂延伸至课后!

  设计感悟

  本课较多采用图文资料,能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能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历史说课稿 篇3

  1、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能力要求: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我国奴隶社会经历了哪几个朝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东周开始,它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走向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 为什么会出现诸侯间的争霸斗争呢?投影资料并结合教材要求学生归纳教师强调:诸侯本是周王分封的,西周盛时周王对诸侯拥有很大的权威,礼乐征伐自天子 出;但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落,诸侯根本不听天子的命令,政令征战自诸侯出,但周王依然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政治影响不容忽视;而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 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展开斗争。由此可见:诸侯争霸的性质应是奴隶主阶级的掠夺战争。

  投影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画像。出示史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阅读材料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

  有人说"春秋时代诸侯国连年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因而应予否定",你同意此观点吗?为什么?教师条理:不同意上述观点;虽然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给人民带来灾难;但是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加速新旧制度更替。

  过渡:春秋争霸中的五位霸主是先后相继的,战国时期的情况怎样呢?

  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由家乡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2、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呢?

  3、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请你预测战国时期的'走向(或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哪国最有能力主宰历史?

  4、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三、课堂小节:出示历史歌谣,小节本课。

  我们共同学习了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这段历史,了解了争霸战争的来龙去脉,把握了这一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奴隶制走向衰落、封建制的逐渐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陵马陵留史话。长平战后秦无敌,秦扫六合统天下。

  四、板书设计: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争霸的背景:

  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⑴齐桓公称霸:

  ①原因: 齐国是富庶的东方大国,有渔盐之利;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尊王攘夷"的策略

  ②方式:公元前7世纪中期会盟诸侯

  ⑵晋楚争霸:

  ①原因: 其有丰富的阅历和政治经验;

  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富国强兵的系列改革措施;战争中策略的成功运用。

  ②方式:公元前7世纪后期凭借军事胜利确立霸主地位③楚庄王成就霸业:公元前6世纪初

  ⑶吴越争霸:

  ⑷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共同点?

  有成就宏图霸业的雄心壮志;

  重用人才;

  重视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增强国力;能运用正确的谋略,取得政治上、军事上的优势。

  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⒈背景:战国初年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国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此格局。

  ⒉过程:①魏齐争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②秦国独霸:长平之战⒊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历史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一历史说课稿10-21

高中历史说课稿10-20

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10-18

高中历史说课稿10-30

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07-29

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03-05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06-28

初中历史说课稿优秀11-14

初一历史说课稿5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