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法分配律说课稿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七册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设计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的实际内容,本课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
教学主要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挂图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
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 巩固应用、深化延伸
1、做第1题,讲解2、3小题时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2、完成第2题,提示第3小题74×1的1可以省略不写,
第4小题中什么数是相同的乘数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4、做第5题,重点提示学生第2题 48×3-45×3可以写成(48-35)×3
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
[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虽然在例题中没有出现,但现在这个知识结构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使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么来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章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四 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到达新知识的制高点。其中适当的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用字母来表示。
2、师:(指导观察主题图,理清图中的数学内容)同学们植树多么认真啊!他们为绿化祖国做出自己能做的事。这节课我们接着来探究关于其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同事们能够有兴趣解决吗?
(复习旧知识,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时下正是植树节,以这样一个情境引入新课比较自然)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3。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A、要求生在练习本上列综合算式算,然后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B、让一学生上黑板写。
(4+2)×25
=6×25
=150(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
C 、师问:还有同学有不同的列算式方法吗?
生:上黑板写。
4×25+2×25
=100+50
= 150(人)
师: 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理清解题思路,与其他同学共享)
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1、(4+2)×25=4×25+2×25
2、第二个算式比第一个算式简便。
3、师适时引导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师:谁能给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起个名字?(乘法分配律 师板书)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到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观察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生:翻开课本齐读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师:课本上用符号来表示乘法分配律,但是没有写完整,你能补充完整吗?(师巡视指导)
师板书: (a+b)×c=a×c+b×c
D、你能例举出类似的例子来吗?
生:在练习本上写,然后师指名说一说。
(由于前面学习交换律、结合律的时候都有这些环节,所以这部分内容学生很熟悉,放手让学生做。)
E、师在黑板上板出乘法结合律的式子。(用字母表示)让学生对比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对比它们的异同,让学生说一说。
(在这一章内容里学习了好几个运算定律,学生很容易搞混淆,所以要让学生区别它们。)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第36页“做一做”。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2、师: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计算:101×13 40×65
指名两生上黑板做,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甲:101×13 生乙:40×65
=(100+1)×13 =40×(60+5)
=100×13+1×13 =40×60+40×5
=1300+13 =2400+200
=1313 =2600
(这部分的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运用能力,可能当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老师的巡视指导。)
师:表扬鼓励学生。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新的运算定律?你会将它叙述一遍吗?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六、说板书:乘法分配律
(a+b)×c=a×c+b×c
(简洁,一目了然)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将乘法分配律与传统的相遇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的数学改革强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及理解含义上;因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为此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的分配性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也确定为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上。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求平均数的教学时,利用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程序 (共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你了解我国高速公路的一些情况吗?山东境内有哪几条主要的高速公路?你知道济青高速公路的情况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师简要介绍我国及山东省高速公路发展情况。(板书课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关乘法的问题)
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点是:()突出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入学生进入学习过程。】
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
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想、比较、归纳、验证、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理解乘法分配律。具体可分四步进行:
1、解决问题
师::"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全班交流:求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就是求两辆车两小时行驶的路程和。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一步借助课件或画出线段图,表示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后,师适当板书。一种思路是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公路的全长。110×2+90×2=400(千米)。一种是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和,再求2小时行驶的路程和。(110+90)×2=400(千米)
2、观察猜想
师:观察、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交流,师引导学生重点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进行比较。
师:根据前面所学的定律,结合刚才的发现,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提出猜想。(110+90)×2和110×2+90×2可能相等。
3、验证猜想:
你们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并进行记录,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真了不起!刚才你们发现的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学生仿照(110+90)×2和110×2+90×2写算式。验证揭示了这些例子共同特点,就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和里的每一个加数……在举例验证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
4、用字母表示规律,
你能用字母把它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表示,师板书。
再次凸现乘法分配律的含义:(a+b)·c=a·c+b·c.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指生交流是怎么链接的,为什么这样链接?
2、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
3、第三题,学生独立判断对错,在小组内交流结果,说说错的原因并将错误的算式进行纠正。
四、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评价一下你和小组同学的表现吗?
板书设计: 济青高速公路
方法一 110×2+90×2=400
方法二 (110+90)×2=400
乘法分配律:(a+b)。c = a.c+b.c
综观上述设计,在创设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通过猜想验证巩固规律 ——简单运用规律。我执教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已有两年,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了上述教学流程,并不断地充实、完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数学课堂"活"起来。通过这样精心的安排,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呈现了数学思维规律的探索过程。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相关文章: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08-23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0-10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05-15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5篇11-11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15篇07-26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集合九篇04-19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6篇[优选]06-27
四年级说课稿《乘法分配律》07-16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