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3-10 10:03: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九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说课稿九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叫_____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学习过程三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爱莲说》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德行,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2、学习目标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根据“三维目标”的定义,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背诵这篇短文;了解托物言志及衬托两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对古文语言的感知能力及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赏析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和交往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第二方面: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塑造阶段,因此,他们乐于从美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学生虽已接触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对文言文的赏析能力还较低。因此,让学生主动加入到诵读、讨论、创作中来,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感。

  第三方面:说教法和学法

  在四环节教学模式下,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主要采用引导法、提问法引导学生学习。

  学法上,我根据四环节课堂模式的特点,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学习等学习方式,并通过朗读、默读、齐读和自由度等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意识、合作能力和从精品中汲取丰富的写作营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第四方面:说学习过程

  结合四环节教学模式,学习过程我设计了七个环节。

  环节1是引入新课(2分钟)

  我朗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通过古诗引入新课,带给学生唯美的诗情画意。然后介绍荷花又叫做莲花,它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吟诵的.对象。在北宋时期,就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他凭栏远望,看着自己亲手种的莲花,于是触景生情,写下了一篇传世名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爱莲说》。

  环节2是解读目标(2分钟)

  由学生完成。

  环节3是学生自学(10分钟)

  由于课前学生已经根据自学提纲自学两遍,所以课堂上自学时间不长,主要是熟悉前两次自学的收获与疑问。

  我是这样设计自学提纲的:

  1、通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或不理解的文言字词,然后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试着解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注意朗读技巧,读准字音,读出文言文的节奏,读出感情。

  3、完成下面解决问题中的1、2、3,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放在研讨环节小组讨论解决。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的朗读理解的能力。

  5、了解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高雅脱俗的情怀。然后思考下列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小组讨论解决。

  环节4是小组研讨(10分钟)

  我是这样要求的: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开展讨论,带头交流自学成果,并对本组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自学提纲中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以及老师准备的习题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讨论争辩、各抒己见、使全组同学逐步达成共识。其中作为我,巡回倾听各组讨论情况,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对于那些没有进入讨论状态的小组,要给与鼓励、引导和帮助,还可以参与其中。 我准备的习题如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甚( ) ( )清( )( )玩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

  濯( )清涟而不妖( )

  3、《爱莲说》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北宋的__________(11级)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语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反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可爱者甚蕃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3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4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6 )不蔓不枝

  3、文本探究。

  (1)、课文中作者写了那几种花?这些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2)、这些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3)、陶渊明为什么唯独喜欢菊花?

  (4)、文中为什么要写出牡丹和菊花?(引出正衬和反衬)

  (5)、《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4、作者在第一段中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品质。思路梳理:

  5、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听人们说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111级)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你认为本文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畅所欲言谈谈。

  环节5是自学展示(8分钟)

  由同学们通过口答、朗读、背诵、演示、板演、讲解等形式展示自学导航中的问题以及老师出示的题。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6是总结提升(5分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7是当堂检测(8分钟)

  1 、《爱莲说》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是时著__________名的__________家。

  2、题目中的“说”是什么意思?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全文的中心句是:

  9、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10、思路梳理:《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____________线索;

  两个陪衬,即以______作为莲的的总陪衬,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_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2、解释“之”的用法

  A水陆草木之花。 之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无丝竹之乱耳。 之D何陋之有。

  13、写出描写莲花的名句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如何看待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谈谈你的看法。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设计这一环节, 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 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二)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冀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基础,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册的一个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二、说学情

  学习该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能熟练掌握乘法口诀,会计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我们要设计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的情境进行教学,还要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

  三、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方法。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引入,为新知学习做铺垫

  在这一环节设计两部分内容,一是口算,其中涉及到一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等内容。二是竖式计算,两道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两名同学板演,说计算过程和算理,在复习的同时,为后面的新知探究打下基础,使学生在自主探究时有了依据。

  2、引入情境,揭示课题

  以文具店的情境为主题,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问道:“2盒彩笔多少支?”“10盒彩笔多少支?”“12盒彩笔多少支?”前两个问题在学生已有知识范围内,要及时进行解决,后一个问题只要列式即可。之后让学生比较算式的不同,揭示课题并相机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3、展开探索,算法多样

  (1)估算24×12的积大约是多少呢?

  (2)启发谈话:24×12的精确答案是多少呢?

  (3)学生先自己尝试解决,看谁的方法最多。之后在小组内展开交流,说说各自的计算方法。

  (4)全班集体分享,教师将学生汇报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分别说出思路。

  4、深化研究,优化算法

  (1)回顾:我们还没有学习24×12的计算方法,同学们就能用这么丰富的计算方法得出结果!老师想知道,你们是借助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来解决的呢?

  (2)赏析: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

  当选择了竖式计算后,学生面临三个主要问题,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①竖式的写法;②怎样用竖式算,尤其是第二部分的积应该怎样写;③为什么要这样写。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接着由教师引导突破难点:第一,竖式的写法,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将旧知迁移,强调两个乘数数位对齐。第二,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说出算理,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就不攻自破了。之后再通过指名学生说算理——同桌互说——反馈(学困生)的形式扎实算理的理解和掌握。

  (3)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并说明计算过程和算理。

  5、熟练运用,拓展提高

  (1)课件出示练习“新书订单”,学生独立计算后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6、交流体会,分享收获

  启发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你有很多学习的体会和收获,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五、说教学板书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创建WORD文档、操作文字块、设置字体、段落、制作规则和特殊的表格、页面设置、预览与打印等。其中,输入各种文字、符号的方法;文字块的编辑方法;设置字体格式、段落格式及“页面设置”的方法;制作、编辑、修饰表格的方法是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学习这部分知识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信息素养,而且还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上信息技术课之前,学生在机房门口早已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七年级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

  3、本节课的内容:

  第一单元第五节《标题和文本框的制作》教学的内容是艺术字的插入和编辑方法、文本框的插入等。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观察事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2、)通过艺术字的插入,培养学生对艺术字的认识,通过文本框的插入,使学生掌握文本框的修饰美化及编辑排版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竞赛分组答题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协作和竞赛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互相帮助,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通过成果展示、评价,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说教法

  1、教法:教师在占用课堂时间较少,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指导法,以任务驱动模式达到教学效果。同时,老师在教法中一定要引申出许多问题让学生思考。因为根据计算机这门学科的特点,老师教的知识在一定时间内会过时,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观察。

  2、学法:从学生上机时间占总课时的70%出发,采用练习法、发现法、观察法等,本人利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整个班级水平差异,分4小组,在每组中选出一名电脑较好学生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组纪律等;这样更能让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学生更能发挥主体作用,老师负责组织教学、检查总体、指导个别等,这样调动课堂气氛,形成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热情和对电脑的兴趣。

  四、说教材重难点

  1、掌握艺术字的插入和编辑方法。

  2、掌握文本框的插入、修饰美化及编辑排版等。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标题的制作

  一、插入艺术字

  1、打开艺术字工具栏;

  2、单击艺术字工具栏中的“插入艺术字”按钮,弹出“艺术字库”对话框 ;

  3、“艺术字库”对话框中选择第3行第4个样式;

  4、单击“确定”按钮,弹出“编辑艺术字”对话框。输入美丽香港几个字,原来的提示文字“请在此键入您自己的内容”会自动被替换;输入“中华牡丹园”

  5、设置字体为“隶书”,字号为“44”磅,加粗;

  6、单击“确定”按钮。

  二、修改艺术字

  1、选定艺术字

  艺术字的选定非常简单,单击文本编辑区中的艺术字,它的周围就会出现8个控制点,表示艺术字已被选中。

  2、调整艺术字

  改变字体的大小。将指针移到任何一个控制点上,当指针变成双箭头形状时拖动,可以改变艺术字的大小;移动艺术字的位置。将指针指向艺术字,当指针呈四向形状时拖动,可以移动艺术字的位置;改变艺术字的字体、字号及样式。

  利用艺术字工具栏中的“编辑文字”按钮和“艺术字”库按钮,修改艺术字的字体、字号及样式。

  3、旋转艺术字

  击艺术字工具栏上的“自由旋转”按钮,在艺术字的四个角上会出现小绿圆形控制点,将指针移到小绿圆点上拖动,就可以旋转艺术字了。

  【二】文本框的制作

  一、插入文本框

  文本框的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给已经存在的文字或图片加上文本框;二,先画一个文本框,然后将文字或图片插入到文本框中。

  1、给已经存在的文字加上文本框,将报头信息放到文本框中。

  A 插入报头信息,并选中它;

  B 单击“插入”菜单,将指针指向“文本框”选择“横排”命令,这时报头信息就被加上了文本框;

  C拖动控制点,将文本框调整到适当的大小。

  2、在文本框中插入图片

  A单击“插入”菜单,将指针指向“文本框”选择“横排”命令,指针变成了+形状;

  B在文档的空白处拖动,画出一个适当的大小的框;

  C将“海洋”图片文件插入到文本框中。

  试一试:

  插入一个竖排的文本框,并在框中输入古诗《望洞庭》。

  二、设置文本框的格式

  1、选中报头信息文本框 ,周围出现8个控制点;

  2、单击“格式”菜单中的“文本框”命令,弹出“设置文本框格式”对话框;

  3、单击“颜色和线条”标签,设置文本框的填充颜色和线条;

  4、单击“确定”按钮。

  【三】小结

  1.艺术字可以使电子板报的标题增色。

  2、对于多篇文章的排版可以使用文本框。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选自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为记念左联五烈士遇难两周年而写的。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又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散文。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烈士的回忆,抒发了对烈士们的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的深切愤恨。由于当时文网森严,鲁迅在文章中不得不采用隐晦曲折的笔法和借用典故。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领会作者的深切感情和写本文的主旨。

  2.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就接触过鲁迅的文章,但都较为浅显。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要由浅入深,沉入文本,走近烈士,将感情融入其中。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 了解作者鲁迅及写作背景。

  (2)、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学案导学下的六环节教学法。

  三、教学设计:

  打破常规思路,从第五部分入手,先把握感情基调,然后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围绕“情”字,紧扣“五个部分―――三个典故――一首诗”,有浅入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教学内容和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副挽联写的是谁?

  就你的了解,谈谈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鲁迅曾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今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些人。

  2、出示目标:

  3、自主探究:

  诵读课文第五部分,体会情感。

  文中的“他们”指谁?在五位烈士中重点写的是谁?

  3、 合作解疑:

  从文中概括五烈士的事迹。他们是怎样的人?

  文中用了三个典故,有何深意?

  柔石死后,鲁迅写了一首诗来悼念,这首诗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情感?

  4、 巩固训练:

  依据《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记叙柔石和白莽的内容,为他们写一段悼词。

  5、拓展延伸:我们当代青年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以慰先烈?关注社会热点,积累写作素材。

说课稿 篇5

  教材简说: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奇妙变化。根据本课特点,结合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知道云、雨、雪、雹子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

  教学理念:

  1、兴趣是先导

  对于低年级教学更应该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朱水根教授曾经说过:“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喜欢语文。”一开始我就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跟我一起摇身一变成为小水珠,去亲身体验水的世界中的奥妙。这种新奇而有趣的引导方式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下主动投入到课堂中来。

  2、以读为主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指导朗读,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入情入境有感而发 ,努力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彩。。因此,在我的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充分诵读,触发语感。我将诵读贯穿于课的始终,并读有层次。先初读————自由朗读,接着细读、品读,形式多样,如个体读,全班读,同桌互读,师生合作朗读等,读中还渗透边读边想、边读边动笔的阅读方法。最后回读课文,达到文本与个体融合的情境

  3、以人为本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孩子是学习的主人,能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学习,乐于思考,动情感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整篇课文教学

  围绕“变”字展开,读到“我会变”一句时,鼓励学生质疑,当发现问题后,引导他们在朗读中探究,在合作中讨论,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收获。我还适当运用多媒体,通过鲜艳的色彩,一下子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更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课堂生动起来,孩子们在兴致盎然中学得如痴如醉。

  教学反思: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能够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尊重学生人格,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学乐悟,这是自己在本课的教学中获得的一点收获。但从中我也发现了诸多不足,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如本课的教学容量较小,造成了很大的缺憾。在教学环节的引入与衔接上还不够亲切与自然。还有指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上,方法不够灵活效果不佳。

说课稿 篇6

  有理数的除法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它的学习是学生在小学已掌握了倒数的意义,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法则,乘除法的混合运算,以及知道0不能作除数的规定和刚学过的有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有理数除法法则的探求,理解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会求有理数的倒数(特别是负数的倒数)。

  3、通过把有理数的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本节课的重点:熟练进行有理数的除法。

  说课内容: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会求一个负数的倒数,难点是熟练掌握有理数的除法,难点的突出关键点在运算时,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再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求商的绝对值。因而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求实例理解有理数,除法与小学除法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符号的变化。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探求,发现,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1、复习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为新课的讲解作为铺垫。

  2、提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什么运算,引出有理数的除法。

  二、新课讲授

  1、探究:由12/3是什么意思,商是几?引到(-12)/(-3)是什么意思?从而由已学的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得出(-12)/(-3)=4,或从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另一个数的倒数考虑,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计算。

  2、接着由一组有理数除法题目,先计算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每题的除数,被除数的符号,绝对值与商的符号,绝对值的关系,总结出规律,得出有理数的法则1,并提醒学生注意0不能作除数。

  3、再准备两组题目让学生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对法则的理解及加强运算的能力。

  4、通过课本中的做一做,比较每组算式的关系,总结出规律得到有理数除法法则2,并指出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这两个法则再根据法则2及做一做中第1题并结合小学时求正数的倒数的方法,归纳得出求负数的倒数的方法,并指出0没有倒数。

  三、巩固提高

  通过练习,让学生的新知识得到巩固,并纠正错误。

  四、总结反思

  让学生感受本节课所学的有哪些知识,本节课的知识点。

  五、检测反馈

  根据课后习题,选择适当的题目作为课堂作业,让学生更加熟练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板书设计:

  1、 有理数除法法则。

  2、 倒数的求法。

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24课《月亮姐姐的新伙伴》。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人造卫星的作用,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通篇运用拟人手法可谓本文一大特色,如“月亮姐姐、地球妈妈、新伙伴”这些极富亲和力的词汇,化遥远的星空、无生命的物质为可见可闻可触摸的事物,读来亲切动人。而文中月亮姐姐和人造卫星那一番富有童趣的对话,深受儿童的喜爱,是训练孩子们有感情朗读的好材料。

  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转”;理解“伙伴、转播、新闻”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用“会……会……会……会……”说话。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情味;懂得人造卫星的作用,了解有关人造卫星的其它知识,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为什么把教学重点确定为以上几个内容呢?

  我想:识字作为教学重点是由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决定的,二年级是识字量最大的一个年级。把能用“会……会……”的说话练习作为重点,是由文章写法上的特点决定的,课文第三段出现了一个“会……会……会……会……”的句式,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这个句式,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积累建筑的材料。而把有感情朗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则是由课文内容决定的。课文用极富童趣的语言介绍了人造卫星对人类的贡献,学生只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感悟、理解、积累语言文字和它所负载的思想内涵,激发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难点我确定为;了解人造卫星能为人类做哪些事情?这是根据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能力而确定的。

  说设计

  本课我打算用二教时完成。我在这二教时中是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呢?

  识字教学的任务我是这样完成的:

  我认为: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因此,二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师不应平均使用力量,主要抓住那些音难、形难字、易错字,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本课10个生字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好“察、播、停”三个形难字,如“察”的中间部分就要借助演示、观察,重点书空。而多音字“转”字,不光两个读音同时在文中出现,还带有新笔划“竖折撇”,是本文生字教学的重点。“转”字的落实我作了以下设计:首先多媒体出示句子;月亮姐姐跟着地球妈妈,日日夜夜不停地转。要求学生正确朗读这句话,借助语境掌握“转”字的读音。接着多媒体动画演示:月亮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借助形象让学生感知:当定义为某个物体绕着一个点转圈子时,它就读“zhuàn”。然后,我又用媒体出示“转播”一词,引导学生读准第三声,并组词,如“转身、转弯、转折”等。使学生明白:当表示改变方向这个意义时,就要用“zhuǎn”。这样使学生正确把握“转”这个多音字。最后让学生借助多媒体辅助书写,完成了“竖折撇”这个新笔划的教学。以上设计,步步深入,循序渐进,充分展示了知识的梳理过程,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人造卫星的作用呢?

  (一)借助填空,促进朗读。文中有一条主线,那就是月亮姐姐的两次说话:“你是谁?为什么飞上天?”“欢迎你,地球上来的新伙伴!”这两句话依次表现了月亮姐姐从“奇怪”到“高兴”的心理变化。怎样读出疑问和感叹的语气?光凭教师讲解技巧,肯定难以奏效。针对低段孩子“喜怒皆形于色”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以练代讲,让学生在“问”和“说”之前添加提示语,比如“高兴、惊奇、热情”等。借助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情感世界和个性特征,更准确地把握对话的情感内蕴和当时特定的交际气氛,朗读起来入情入境,饶有童趣。

  (二)借助朗读,促进理解。课文第三段是阅读和理解的重点段,也是认知的难点。为落实这一重难点,我设计了五个层面地读:

  (1)初读,读通课文。“初读”务须充分,要使学生的读做到如朱熹所言,“须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这样才能为感情朗读打好基础,为理解语言作好铺垫。

  (2)再读,汇报交流。在学生充分感受言语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自读自悟,并汇报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借此触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一个整体的、笼统的语感。

  (3)精读,深入理解。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难点,我作以下设计:首先,多媒体出示本段第一句:“我是一颗人造卫星,人们把我送上天。”“什么是人造卫星?人们为什么把我送上天?”这是学生认知上的空白,我借助一组人造卫星的图片和卫星发射过程的动画演示,给学生建立鲜活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提问:“人们为什么要把人造卫星送上天呢?”引导学生理解朗读好第二句,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设计了这样的梯度训练:第一步:理解作用。学生自行朗读第二句,并用“人造卫星会——”来说话,从而使学生了解人造卫星有哪些作用。在学生兴趣盎然的谈话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说得准确、规范。第二步:进行复述。让学生用“人造卫星的本领真大,会——会——会——会——”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说话训练,达到复述课文内容的目的。第三步:辅助理解。至此,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负载的信息的认知还只局限于浅层次,怎样扩充信息的深度?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份精心设计的资料。资料采用自述式的言语介绍通信卫星、侦察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勘探卫星的作用,不光贴近课文语言的特色,富有童趣;更负载了课文中言之不详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积累语言。如资料中的开场白:“嗨!大家好,我们是人造卫星,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想了解我吗?”又如自我介绍:“我是一颗通信卫星,我能接收地面上的信息,再把这些信息转送到其他地方。如果你要收看精彩的电视节目,那就得请我帮忙了。”如此活泼的语言,必定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熟读材料后,选择最喜欢的一种卫星,借助表演进行表述。这样的拓展,融朗读、理解、运用、说话为一体,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科学的魅力,拓宽知识的内涵,强化语感的品位,可谓一举多得。第四步:回归整体。以上设计,体现了“不会--会—更会”的学习过程,学生对人造卫星的作用必然了然于心,此时,教师相机引导,“现在,谁能来做做人造卫星,讲讲你的作用?”如此,大大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自然读得形象、读得自豪、读得动情。

  (4)诵读,习得语感。诵读是把语言材料内化的有效途径。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进行诵读,比如分角色表演,又如复述故事……最终使学生轻松自如地跟着语感和作者走到一起,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言,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的程度。

  (5)泛读,延伸拓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当学生感于言而动于情,激起浓厚的探索的欲望时,我因势利导,向学生推荐了关于我国人造卫星研制和发射的相关儿童科普读物,并建议有余力的学生阅读有关天文知识的儿童科普读物,同时邀请常识老师做嘉宾,举行一次“宇宙的奥秘”语文活动课,从而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加深了学科间的融合,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以上设计,仅仅是我对本课教学的理想蓝图,实际教学中能否收到设想中的成效,应该跟着学生实际不断修改、不断探索。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流,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第一自然段:( 1 - 5 ) 写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第二自然段:( 6 - 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第三自然段:( 12-14 )写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不少,石头书的作用可大了。

  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反复朗读中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认识人物对话。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化石的作用,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问题“刨根问底”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设计:

  1、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借用实物(语文书和石头),形象对比,引起学生兴趣,导出课题后,读题设问,让学生质疑问难。

  2、图片展示,感知石头书。

  现阶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过程当中,而图片正是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符合学生规律,因此更易于激发小学生兴趣,易于接受知识。

  3、以读为核心,读中感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在教学中贯穿这一宗旨,始终把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

  4、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由图到文,再由文到图,图文结合,遥相呼应,把文中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感知课文、学懂课文。

  5、渗透写字指导,培养书写能力。

  俗话说字如其人,一手好字让人赏心悦目,心情愉快,所以在最后一点时间里,我让学生自己发现字的间架结构,同时给与适当指导、评价,让学生想写好字、能写好字。

  四、说教学方法。

  在教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精讲精问,让学生自己多读多练,重在积累和感悟。课堂上努力做到扩大训练面,让每个学生多读多练,重在参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反馈和调控,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学生细细的读书,静静地思考,展开适当的讨论,给学生学习和自主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引导,扶持,点拨,“到位”而不“越位”。

  指导学生写字,培养书写能力。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石头书》说课稿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江上渔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这是一篇关于古诗创作的小故事。故事根据《江上渔者》的诗意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写。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本课让孩子们了解,进行文学创作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更不是为了使自己在人前炫耀的资本,文学创作的实质是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7个字,认识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的理解诗意。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 vv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

  难点: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人民的教育。

  四、说教法

  在朗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

  五、说教学过程

  《江上渔者》一课分两课时学完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二、 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 主要是通过读第2自然段,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过程。一是读;二是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想象当时的情景。如让学生读第2句,想想客人们在品尝鲈鱼是会说写什么。通过读4、5句,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危险。从而教育学生尊重劳动者。

  2、 通过学文,使学生认识到进行文学创作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更不是为了使自己有“作家”的头衔,文学创作的实质是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学习书面表达。

  六、说教学效果

  1、我在上课时按自己的设计进行的。如学生想象客人们的称赞,他们的回答还比较满意。

  2、指导朗读上做得还不够。总结课文是提问: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一是渔民生活的艰辛和危险;二是让学生学会像范仲淹那样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假如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感慨,创作文学作品。结果,由于紧张,把这一点忘了。

【说课稿】相关文章:

关于说课稿 说课稿体育05-24

说课稿(精选)10-20

说课稿05-17

【经典】说课稿06-26

实用说课稿模板 通用说课稿模板09-18

小学自然说课稿大自然的说课稿12-22

《杠杆》说课稿11-02

《咏柳》说课稿08-09

《秋天》说课稿11-29

《蜜蜂》说课稿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