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说课稿

时间:2024-06-28 08:59: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3页混合运算的第4课时。我将会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3页的例4 2.教材分析: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的知识,进一步研究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教材主要是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为以后解决问题积累一定的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彩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题目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央题目的办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题目,厚实学生解决题目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研究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5、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有益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也便于提高课堂效率。

  设计导学案,可以将学生自主研究引入正轨,又将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识点与题目在课下解决,这样,课堂上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重点:利用彩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央题目,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题目。

  三、说教法和学法

  这节课主要以“学案前置、精讲多练、交流讨论、当堂检测、课后拓展”来设计。

  1、启发式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研究情境与和谐民主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研究过程,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多说,既培养了学生对数学术语的表述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理解。

  3、精心设计练题的类型,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步伐

  本课教学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发掘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学过程将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上课前,先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来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拉近师生的距离。

  第一个环节是:复旧知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前面研究有关混合运算的方法有个回忆的过程,最大限度激起学生研究兴趣。

  第二个环节是:探究新知

  (一)出示例4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尝试解决,体会办法尝试让学生自己解决题目,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按照导学案上的提醒完成。设计意图:这样不但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播种。

  (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让学生能够理解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第三个环节是:牢固操演和拓展应用。

  我用两个课本上的练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还设计让学生根据用50、15、9这三个数字编写一道用混合运算应用题并解答作为拓展延伸题,力求让学生学会、学活。同时遵循了边学边巩固的编排原则,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巩固新知识,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的目标。

  第四个环节是:自我评价

【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说课稿】相关文章:

《混合运算》说课稿05-29

《混合运算》说课稿12-22

分数混合运算说课稿07-04

《分数混合运算》说课稿06-09

《分数混合运算》说课稿07-12

分数混合运算说课稿06-14

【荐】《分数混合运算》说课稿06-09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07-07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10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