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长度单位说课稿

时间:2024-01-06 10:00:4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长度单位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长度单位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长度单位说课稿

小学数学长度单位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页的教学内容,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所以反应在作业中,是大多数学生能做到正确填写长度单位,但是不能适当估测物体长度,而个别学生还是无法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对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引导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为:

  重点:在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表象,能够正确填写物体长度。

  难点:通过合作,建立长度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四、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采用探究发现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操作,并适时地进行演示,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并逐步推到概括得出结论。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说学法

  老师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于是我改变过去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在学法的引导上,我采取让学生独立探究、观察发现及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在引导探索时我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六、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看一看哪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58()”。生补充“厘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回顾知识,整体把握

  同学们,谁能说说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师板书)

  设计意图:回顾知识,整体把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回忆并发现,学生整体把握情况,以便串联,最后给以系统的总结和概括。

  3、典型示例

  操场的旗杆高10()1根黄瓜长约21()

  1枚曲别针长约()数学课本长()厘米,宽()厘米黑板长约()米你的身高是()米()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数()次是5厘米,数()次是1米设计意图:由于小学生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本环节还原数学活动活泼的建构过程,通过自己的测量,清楚地形成1厘米、1米的直观表象。讲练结合,变式延伸,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串联、累计、加工进行重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系统连贯的在脑中形成知识网络。

  4、梳理知识,总结升华这节课你有哪些新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有知识点作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使重点知识再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形成知识网络结构,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长度单位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例1、例2、例3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统一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观念,会用厘米测量。

  2、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测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教学难点:会用厘米测量

  四、说教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好动手、好奇心强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去充分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等。

  五、说学法

  1、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2、教学准备:直尺、不同长度的小纸条、10厘米长的小纸条、图钉数个、一角硬币数个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的桌子有多长吗?同桌相互合作,然后教师请同学说出答案。(提示: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和测量)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课桌有7拃那么长,有的同学说课桌有4本英语书那么长,又有的同学说课桌有9支笔那么长。

  质疑:为什么我们测量同一物体,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师: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厘米

  (1)教师开门见山说: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统一用尺子来量。(板书:用尺子)。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教师一一介绍尺子上的大小刻度、数字、cm所表示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教师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3)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量比较短的物体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长的概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下面请你们拿出直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么在生活中1厘米的实际长度到底有多长呢?

  (1)教师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就是1厘米

  (2)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3)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首先,是小组合组,教师发给小组每组一张提前准备好的不同长度的小纸条,然后问:你们知道它有多长吗?并要求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学生分组测量,教师巡回指导,注重个别指导。)

  然后,等学生完成后,由小组汇报他们是怎么测量的。

  最后,由教师总结用厘米测量物体的方法: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教具--10厘米长的小纸条,说“同学们,量物体的时候,首先我们要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10”,说明纸条长10厘米。”接着,教师再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小纸条的宽度。

  4、巩固练习:测量实际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1)测量你的数学书的长和宽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2)量一量自己的水杯高多少厘米。

  把测量的结果写下来,同桌之间检查。教师巡回指导。

  (三)拓展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1角硬币的长度。

  (先由学生讨论交流,寻找办法,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由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再小结:这节课,首先我们统一了长度单位,短的物体我们用厘米来测量,然后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认识了刻度尺,还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五)作业

  课后调查,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并量出他们的长度。

  七、说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用尺子

  认识厘米:测量短的物体用厘米测量

  八、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小学数学长度单位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二、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知识点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拓展。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写成两位小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变与不变,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的分数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元角分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五、说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讲练结合。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3、增添趣味,驱动发展。在抛出每一个任务时,都创设适当的情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4、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课取材于生活,课堂知识的掌握在课外得到了更好的延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增强了情感交流,为生活创造了快乐,体验到了运用知识的乐趣。

  六、说教学法

  教法:

  1、生活情景引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突出小数与生活、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

  3、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

  学法:

  1、通过生活情景和已有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2、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不仅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

  3、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在交流中轻松愉快的学习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创造性学习的境界。

小学数学长度单位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操作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厘米长度的正确表象。

  能力目标: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并会以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厘米的认识。会以厘米为单位,用厘米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通过实际活动建立厘米的`表象。

  五、教法、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习。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激发学生好奇心。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测量单位。

  2、师生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学生量出有5拃长,而老师量出有3拃长,为什么不同呢?引起学生思考,因为学生和老师的手大小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最后得出结论: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同一样物品的长度不一样。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二)探索新知(这里我设计了5个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活动

  1、比一比谁观察的仔细。

  观察厘米尺,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0刻度:表示起点。cm(厘米):长度单位。

  活动

  2、让学生找1厘米。

  学生继续观察厘米尺,谁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你能告诉老师彩色粉笔长多少厘米吗?

  活动

  3、用尺子量纸条。

  每个小组发一张小纸条,小组合作探索,说一说怎样测量纸条的长度?它有多长?这活动主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

  4、量一量图钉的长度。

  这活动主要让学生认识建立1厘米有多长。

  活动

  5、找一找我们哪个手指最接近1厘米呢?

  学生自主探索,找到食指宽约1厘米,学生加深了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

  (三)巩固新知

  首先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比划一下。然后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1厘米。这样就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深入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接着我又设计2道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1、长方体的长是多少?2厘米。

  2、圆柱体高多少厘米?5厘米。

  3、小组量一量你们各种学习用具有多长?

  (四)课堂总结

  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一想: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

  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提出新的要求,这能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强调测量物体的左端要和0刻度线对齐,右边所指的数字就是物体的长度。

  (五)拓展新知

  再次激发学生探索厘米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1、这种测量方法对不对?纸条长多少厘米?

  2、谁能告诉我怎么测量眼睛片的长度?

  (六)、板书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长度单位

  厘米的认识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七、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小学数学长度单位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1、新课导人

  (1)填空。

  1千克=()克3千克=()克

  6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教师板书: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2)教师提问:汽车的载重量是多少?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少?计量这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6吨=()千克,5000千克=()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5000千克就是5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1)填出适合的单位。

  一筐苹果重25()一个乒乓球重3()

  一袋化肥重50()一只大象重6()

  一辆货车载重4()一支粉笔重5()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2吨

  8吨6千克

  xxxx千克8000千克

  6000克5吨

  (3)计算:1280千克—1吨6吨+50千克

  72吨—23吨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

  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长度单位说课稿】相关文章: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5-21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5篇)02-09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5篇10-09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集锦15篇)03-21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5-23

小学数学优质说课稿02-28

小学数学说课稿06-22

小学数学说课稿04-30

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