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3-04-24 19:30:1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范文【精】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范文【精】

说课稿范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让世界充满爱》,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这一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说对主题的解读

  爱,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人间因有爱而充满阳光,人们因有爱而幸福快乐。而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现象普遍存在。根据这一现状,我设计了《让世界充满爱》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节课,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情感,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让他们懂得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是一种幸福。就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看,对“爱”字的理解和感悟成为了我这节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谈谈对活动目标的确定

  紧扣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对“爱”的主题的搜集、整理、探究,更好地了解、认识、关爱普通人,尤其是弱者。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讨论等形式展示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2、通过爱的故事的讲述、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勇于发言,积极参与,善于与人沟通的能力。

  3、通过“让世界充满爱”等主题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谈谈活动的准备

  《新课程》指出:“综合性学习是经验性的课程。在学习活动中,它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为了丰富学生的阅历,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生成新知识。 学生准备的内容包括:

  1、开展以搜集“爱心故事”为目的的定向性阅读活动。积累以“爱”为话题的名言警句、歌曲、诗歌等。

  2、利用在家时间仔细观察家人之间的那份关爱,并访问和收集给亲人、给他人、给社会送温暖、送爱心的感人事迹。

  3、观察思考在周围哪些人特别需要关爱,需要什么样的关爱?我们该怎样关爱他们?

  4、整理所搜集的资料、积累爱心故事。四人一组,每人至少积累一则,每组选择最能打动人的故事在课前交流。

  准备过程中要注意三个原则: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无论是观察、思考,还是搜集、整理材料,都要强调学生的个人实践。

  2、在小组活动中,要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3、发挥教师的.指导性。整个过程不可包办代替,也不可放任自流。在学生的互动中,学生的交流、讨论中,选择适当的时机,加以适当的指点。

  四、说说对活动流程的安排

  为了完成活动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走进爱的世界

  (二)呼唤“爱”的回归

  (三)爱心奉献,从我做起

  (四)活动小结,升华爱心

  (一)创设情景、呼唤爱心

  上课前,我先播放《让世界充满爱》这一歌曲,让学生学唱,渲染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随后让学生猜歌名,顺势导出话题这个话题:让世界充满爱。与此同时我板书:让世界充满爱。

  (二)走进爱的世界

  《新课标》提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综合性活动学习都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因此我把学生带入了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积累,欣赏大家收集的诗歌美文佳句,更好地体会“爱”的独特魅力。

  第一步:让学生讲关于爱的故事。让学生乐于交流。 第二步:让各小组派代表背诵有关“爱”的诗词、名言佳句。对学生的评价我主要以鼓励为主,让他们乐于与同学交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第三步:由学生汇报转化为教师展示。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爱”的美好与博大。

  (三)呼唤爱的回归

  让学生看一组弱势人群的图片,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培养爱心。

  (四)爱心奉献,从我做起

  第一步:设计几个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做法,感受爱的存在

  第二步:在叙述之后,相信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酝酿成熟,学生的爱心已经自然流露。这时我顺势让学生说寓言故事意在让学生的爱心更能接受生活的考验,知道爱他人就等于爱自己这一道理。

  第三步:用歌曲《爱的奉献》升华情感

  (五)活动小结,升华爱心

  在以上的活动中,我想学生已经不知不觉地把“接受爱很幸福”变成了“付出爱也很幸福”,让“爱”的外延得到了更广的延伸。此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下对爱的感受,加深对爱的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走出课堂,展现爱心

  1.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给父母奉献爱心。

  2、动脑动手,整理自己的感悟,以《学会爱》、《爱的感受》、《爱需要奉献》”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3、课外推荐阅读书籍:《爱的教育》、《泰戈尔诗选》、《繁星》、《春水》等。

说课稿范文2

  一、说教材与目标: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春天天气暖和,万物苏醒,百花齐放,孩子们喜欢参加春游活动,喜欢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和小动物,特别喜欢听青蛙,春雨的声音,喜欢看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可见《春天》这篇诗歌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孩子兴趣又切合孩子的发展水平及认知能力的。

  诗歌《春天》体现了语言的趣味性和优美的意境,语言简练,篇幅短小,整篇诗歌以一个排比句的形式出现,适合幼儿理解诗歌内容。诗歌中运用了“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等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引发幼儿联想,在幼儿面前展示了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鉴于教材有一下特点,为此我确立了本次活动的两个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语言的趣味性和优美的意境。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手法并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扩展想象。

  二、说教材的重难点:

  在这篇诗歌中,感受“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答”、“燕子唧唧唧,青蛙呱呱呱”等优美的意境,培养孩子的艺术想象力,这是重点。而这篇文章中让幼儿理解“春天是怎么样的一本书?是一本彩色的书、会笑的.书、会唱的书”这些比喻拟人的句子又是幼儿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我把它们制定为学习的难点。根据重难点,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环节。

  三、说教学准备:

  1、音乐磁带,录音机。

  2、有关诗歌内容的图片,绘画材料。

  3、《春天在哪里》音乐。

  四、说教学方法:

  说教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以欢快的音乐《春天在哪里》引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孩子带着疑问去探究春天。活动的开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孩子能主动积极、自愿地参与和学习,获得经验,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教师以饱满的情绪、优美形象的图片,适时地指导贯穿于活动的始终,

  让孩子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美,体验学习诗歌的快乐。这样教也正好契合了《纲要》中关于“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理念。

  说学法:在诗歌教学中老师将根据诗歌内容、孩子学习的特点,让孩子用不同的方式(视、听、说、想)感受诗歌的内容,有:1、观察、提问法: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要,巧设提问,有助于激活幼儿的思维。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观察提问法,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教师准备的图片;2、讨论法:“讨论春天还是一本怎样的书”进行创编诗歌。并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促成“合作探究式”师生互动的形成。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中班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和本次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听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自由活动,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先导,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智慧的火花。因此,在教学的开始部分,我以欢快的歌曲带幼儿入场的形式导入,激活幼儿学习的兴奋点,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2、观察图片,设置问题,解决散文诗的重点。

  出示背景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这是怎么样的三本书?”“书里都有些什么?”通过观察、讨论让幼儿感知、了解春天的景色,领略春天的多姿多彩。

  3、欣赏、朗诵诗歌。

  第一遍配乐朗读,为使孩子们对诗歌优美的意境有更深刻的体会,我在第一遍朗读时,配上优美的音乐,在音乐的烘托下,给孩子创设了体验诗歌优美意境的良好氛围,使散文在幼儿的脑中再次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第二遍播放录音机,再次欣赏诗歌,感受春天的美。这一遍主要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解决重难点。

  4、看图片,带领幼儿朗诵诗歌。

  通过观看图片,讲述诗歌,视察幼儿对诗歌的理解与熟悉程度,在完整的朗诵诗歌,提醒幼儿朗诵诗歌的语音语气,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5、制作封面,感受春天的美。结束活动:老师以肯定、赏识的言语鼓励孩子动手动脑,大胆的探索,并相互欣赏。

说课稿范文3

  《最佳路径》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了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设计法国迪斯尼乐园的路径大伤脑筋,后来受到买葡萄的老奶奶“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的启发,产生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设计策略,最终所形成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路径。课文语言朴实简明,情节清晰明了。但是,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过程中所体现了他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路径的设计策略中闪耀着他尊重他人,给人自由的人文思想,我认为这才是本文的核心思想。这将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中年级学段教学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感悟他 尊重他人,给人自由的人文思想。

  其中目标2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这一课时的教学策略是紧扣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研读,层层深入地理解内容,把握文章思想内涵。具体的过程分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以最佳路径是什么样的路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

  第二板块,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一般来说,刚才的问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问题的`引领下,先让学生自主研读第二自然段。在组织交流中,出示重点语句,抓住“40多年、50多次、大伤脑筋、更加焦躁、”等词语引导仔细品读。引导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然后回到切入点:你觉得格罗培斯设计这样一条路径容易吗?在指导学生带着敬意读这几句话,这样真正做到了有感情朗读。

  第三板块,感受尊重他人,给人自由的人文思想。这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也是最大的难点。先让学生像学习第7段一样,先研读3-6自然段,讨论格罗培斯是否称得上大师。交流中,若学生谈到格罗培思的创新思维,则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是,对于这种设计策略中所体现出的人文思想学生不大能注意到,或者体会不深。为此,设计了3个层层深入的问题:

  1、老奶奶和格罗培斯都采用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但他们的出发点也相同吗?引导学生再次品读第5自然段,抓住老太太“年迈无力”、“还担心”,格罗培斯“深受启发”,“立即返回”等词,通过比较发现,老太太是无奈之举,而格罗培斯是自觉地为人着想!

  2、“最佳”就是最好的意思,现在你认为这些最佳路径好在哪里?让学生读第7自然段。若学生理解不到位,可以扣住“有宽有窄”组织教学,有宽有窄正显示了游客的意愿,路也好在尊重了游客的意愿。

  3、接下来,再一次回到中心问题:你觉得格罗培斯是大师吗?并进一步引申:格罗培斯的大师之大,大在何处?学生就能够认识到,大师之大,不仅在精湛的艺术,创新的思维,还在精益求精的精神,更在他尊重人,为人着想的人本思想。从而深化认识。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了课文。

  第四板块:拓展迁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想成为一名大师,那么你想成为什么大师呢?怎样才能成为你心中的大师呢?学了这一课,你一定有所启发吧!请说一说。依我的经验,这一设计一定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巩固本课获得的思想认识。

  以上就是我对《最佳路径》这篇课文所作的教学设想。总的来说,教学紧紧围绕课文的核心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句自主研读,深入体会,理解课文思想内涵。当然,在上课时,还要根据课堂的情况随机应变,适当调整。

说课稿范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根据第六单元“银屏之声”为教学内容。本单元赏析的音乐作品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动画片《猫和老鼠》片断、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音乐《送别》。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是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很好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猫和老鼠》更是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的动画片。

  B、与其它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与影视剧情密切联系,易于理解,传播途径也比其他仅通过现场演出或录音的音乐更为顺畅。把“银屏之声”纳入初一学生的音乐教材,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视剧,从中体会到影视音乐的作用,并感受音乐的魅力,更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自豪感。

  3、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了解什么是主题音乐,主题音乐的作用。知道四大名著及电视剧主题音乐的相关常识知识。

  b、能力目标:能够对《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乐曲风格、演唱方式等做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影视主题音乐的作用。

  c、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视觉影象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

  重点:主题音乐的功能及对主题歌曲内涵的理解。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着重欣赏四首中国作品,采用听、看、议、创、唱等多种方式,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融入音乐里,在课堂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使其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地感受体验这些银屏之歌。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1、对比欣赏法:

  对于四首名著的主题歌曲风格之间的区别以及主题歌曲与剧情的关联,我运用对比方式将四首歌曲的作品风格、主人公性格、主题歌曲风格、演唱方式作对比,让学生理解主题音乐的作用。

  2、体验法:

  在教学中我还创设情景,让学生欣赏动画片《猫和老鼠》片断,并为画面设计音乐的风格、速度和力度等。

  四、教学程序

  1、导入

  ⑴、课前播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影视音乐《大长今》,

  问题:电影名称、歌曲名,歌曲的情绪? 师小结,并出示课题《银屏之歌》

  2、听赏。

  (1)、学生介绍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并分别讲出这四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曲。

  (2)、课件出示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这四首歌曲。

  (3)、播放四首主题歌曲,鼓励学生能轻声哼唱,体会每首歌曲的情绪及音乐风格。

  3、讨论。

  (1)、每组学生各选择一首歌曲,分别进行分析讨论。要求从四首歌曲的作品风格、主人公性格、主题歌曲风格、演唱方式,及与各自的影视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分析歌曲。讨论时记录,以便各组交流。

  (2)、各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 师:小结。

  (3)、问:如果把《枉凝眉》和《好汉歌》的曲调对换,会有怎样的效果?这样合适吗?为什么?

  (4)、师: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

  4、活动。

  (1)、学生谈谈自己所熟悉的一些影视歌曲,并能哼唱或讲出喜欢的理由。

  (2)、欣赏《猫和老鼠》中的一个片断,学生对其进行音乐风格、旋律、速度、力度等方面的编创,并作现场配音的尝试。

  (3)、师:小结,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播放原声音乐,进一步感受主题音乐与剧中人物形象之间的紧密联系。

  5、演唱。

  1、演唱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主题歌《送别》,能用优美的声音进行演唱。

  2、谈谈该歌曲的风格特点。

  6、师生小结。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不仅包括主题曲,还有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过渡音乐等。同学们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你就会拥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你的生活也会变得非常丰富和美好。

  7、 结束曲《送别》

  五、自评

  1、教学内容均为学生喜爱的音乐作品。

  2、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角色的转换。

  3、运用综合艺术手段,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感受、模仿、探究,体现“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

说课稿范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课文扣住了春天的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学习这篇课文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2、学教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生字词。

  ②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③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①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③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3、学教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4、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说学教理念

  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学教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三、说学教方法

  采取学案导学的学习方式。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1、情景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四、说学教流程

  (一)课文导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认真阅读学案,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完成学案上所设计的导学问题。

  第二,小组内合作,归纳出重难点和关键,确定个体学习目标认同整体目标,并找出疑难问题加以记录,并在课上交流。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并且给出“研讨提示”,但学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尊重体验的个体差异,不求结论统一和唯一,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在讨论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景物特征的词语感悟春的美丽。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变句分析,使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走进学习小组,发现学生存在问题,纠正解释。

  第三,将交流中新的启示和同组内其它同学的问题,记录在学案上,并展示在各组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典型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根据学习时产生的新的问题,本组在全面讨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所分工的问题,为展示交流课做准备。

  第五,带着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进行朗读,并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让学生和文章产生共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作业设计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说课稿范文6

  一、说教材

  《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则是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景美,情美,字美。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情感,学会写景方法,可以作为这个单元的重要教学。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赋予感情和生命。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我们欣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让我们感受春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希望。字里行间,充满着欣喜,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提从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来看,是一个最经典的载体。把它放在单元的首位,非常恰当。对于后面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有很大的作用。

  二、说教学

  1、培养有感情的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2、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要学会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的修辞方法

  难点: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传达内心感受。

  (在这一环节我将采取播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接力赛朗读等多种形式的。可以在课前指导一、两个朗读较好的同学进行配乐朗读,课上播放,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比如背景音乐,课文的朗读视频,春画面等)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比如背景音乐,课文的朗读视频,春画面等)

  2、朗读教学法。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可采用朗读教学法(研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要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示范分析、师生合作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因为初一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课文,理解体会散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学习高超的写作技法,教师可选取一、两个重点段落作详细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细致描绘的地方,如本文的“春草图”和“春风图”,其他段落则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这样,教师的讲解就起到了示范作用,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与习惯。

  四:学法指导:主要是通过学生读的媒借,边读,边问、边想,边写。一边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情,产生问题,边思索老师的提的问题。最后通后本文学习,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片断描写。

  四、学情分析

  1、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一的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的方法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五、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上。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充份的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

  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六、媒体设计: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给学生的朗诵配上音乐,提供春的画面

  七、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一起听〈祈祷〉王杰王韵婵演唱

  (女)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

  (男)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女)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

  (女)让世界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开放。

  (合)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

  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引导学生注意文中,是少了一个季节:春,引导学生说出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一年的开始,是播种的季节等等

  那么朱自清笔下的春是什么样子呢?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播放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倾听。(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能听出作者写了春的哪些景物,听出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初步感受意境美。)

  2、感受:(听过,请同学们走出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描绘一下,刚才头脑中闪现的美丽画面。

  3、比赛朗读:选出自己喜欢的片断,到讲堂前,配的音乐下,同学加以评价指导。(提高学生朗读热情,用声音感知美)

  (以上读的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激励学生发挥想像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受进行碰撞,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再次理解欣赏春色之美。引导学生回答,朱自清笔下有哪些景物,有哪些特点,并可以及时积累)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此处对文章写作技巧。加以引导分析如:抓住景中物,景情交融,用修辞)

  (1)说出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或者最喜欢哪些词句?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我喜欢——————————句,因为—它写出春天的中______景物,用____修辞,(或是从__感官____角度来)表达_________情。___________我用______语速,语气语调来读。

  2、师生共同探讨:老师提问,引学生一起探讨,本文景美。情感美。

  中心问题:这篇文章,为什么把春天比喻成娃娃、小姑娘、青年。文中哪些语句说明春天的是新的,是美的,是力量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围绕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把目光放在全文之中,来仔细品读美文,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技巧。比如用什么修辞)

  (联系前文,引导学生。娃娃说明从头到脚是新的: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③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④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春天像小姑娘,说明春天的花枝招展,美丽多姿。颜色美,景物美,诗情画意美。让学生找出描写的景物,来分析如何写的,比如:

  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非常舒畅,给人以愉悦的美。

  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春天又是一位健壮的青年。这是力量的美,①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②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④一个“抚摸”,便产生了尽情的“酝酿”“卖弄”和“应和”,便使人生发了万般感觉,万般想象,万般喜说。)

  四)教师小节,体验与反思: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2、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作业。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东山公图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说课稿范文7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红屋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课是湘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的第八单元课程内容,属于“欣赏·评述”的类型课,本课主要是通过将表现相似题材的现代绘画作品进行相关比较,从中寻找多种绘画表现手法,初步了解一些现代派绘画的面貌特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第四学段 (7—9年级)的学生应“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以现代派绘画作为介绍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对绘画表现形式从不同角度的比较和经典作品从不同层面的分析,强化学生养成一种“比较欣赏”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对比或类比中获得对特定作品更加深入的艺术感知与内心体验,从而提高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通过欣赏20世纪初现代派绘画的艺术特点、代表画家。帮助学生进入现代派绘画与印象绘画色彩特点的对比分析,明确现代派绘画在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中的意义和地位。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对比传统西方绘画,把握一些现代派绘画形式变化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

  A、能够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表现对物象的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B、能够初步建立以发展和辩证的眼光认识、品评美术作品的审美观念。

  (3)发展目标:

  能够以积极的探究精神来思考现代派绘画艺术在艺术史上的作用。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初步把握现代派绘画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现代派绘画与印象派和传统绘画的风格差异。。攻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讲解:和展示大量的现代派绘画与印象派绘画作品分析比较 ,引导学生就两组作品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并展开讨论。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我准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为了达到“了解现代主义美术”,通过欣赏活动,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这一目标,我采用多种方法的教学活动形式: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景是有效地激发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必要手段。通过图片展示赏析,丰富学生的体验,带动学生的艺术表现欲。因此,本课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以情景教学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中循序渐进,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效、高效中进行。

  一、 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加强学生对作品艺术手法的直观感受,本课大量采用作品局部抽取放大法。 在回顾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直接利用上学期《绚丽的阳光》一课,学习中获得的色彩观察方法与经验来分析现代派作品色彩处理的特点。并 展开讨论;运用有关色彩知识和学习方法,分析画面的色彩关系。布置课后学习活动,明确为第二课时准备的资料收集和短文写作的方法及要求。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激趣活动导入

  首先从强化作品视觉感受入手,用多媒体直接展现教材上几张描绘红屋顶的不同作品,对比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作品形式处理的差异。课本第30、31页展示了三类有关红屋顶的作品。一类是当代中国画家的,一类是法国印象派画家的,再一类是西方现代派画家的。前两类都是写实性的,’后 一类在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变化。每幅作品造型的变化手法与形式特征在教材文字上分别做了简单扼要的介绍。教师利用影视媒体设备,展现这些作品清晰的放大图片。根据对教材的理解,课前寻找其他一些风格明显、画面清晰的经典作品,作为教材作品图片的补充信息,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重点把握教材中提示的几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运用有关色彩知识和学习方法,分析画面的色彩关系和表现手法,在每组学生表述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评价调控,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及看法的深入与合理。讨论中注意师生互动的方式,尽量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从对现代派绘画的困惑与不解,转而到有兴趣的学习上,

  2、讲解现代派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

  在现代主义艺术里,抽象和意象是大多数现代主义艺术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其绘画语言的表述方式与之前时期的绘画艺术截然不同,西方绘画自现代派以后开始变得空前地形式多样起来,艺术家特别强调把主观感受纳入到艺术创作中,在此之前,西方绘画多以描绘客观对象为主,用照相式的方法去表现物象的客观存在,现代派绘画拓展了人们审美的想像空间和联想思维。

  3、尝试绘画表现

  结合第一课时学习的创作方法,学生绘制命题创作草图。根据一定主题和题材范围,学生选择更加独特、具有个性的表现手法绘制作业。在学生绘制作业过程中,教师适时通过学生阐述的创作意图与表现技巧,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启迪与拓展他们的表现思路。作业完成后,教师可在学生自我评价基础上,肯定学生的创作,并提出一些极积中肯的建议和提示,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会。

  4、作业评价及拓展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欣赏小论文中的看法与观点,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审美认识基础上,积极巩固与深化对现代派其他艺术形式的认识。这样的延伸与教学拓展,往往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全面地感受现代派艺术,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

  5、课堂小结,布置课后学习活动

  现代画派的产生,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模式和色彩观念,建立起一套新的色彩观和绘画表现手法。画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有毕加索、康定斯基、莱热等。每位画家都有自己关注的题材,有自己的绘画风格。请同学们课后根据老师提供的有关书目和网站搜集资料,对现代画派的代表画家进行了解、总结和归纳。下节课,我们将由每一小组组织一个话题,进行演讲,通过对印象画派中某一位画家的作品的评析,加深对现代画派的艺术特征的理解,体会画家的艺术风格。

  三、说板书设计 :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欣赏范画与板书相结合,将范画、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直观清楚,突出主题,照顾全面。

说课稿范文8

  教材分析:

  此活动来源于生活,每个孩子都有过许多如帮妈妈分东西得分类经验,在生活中经常对接触到的事物进行分类。我们通过模拟生活中的事情进行二级分类活动,既能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又能丰富生活经验。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目标定位:

  本主题网络《我们身边的房子》的发展目标是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参与活动时能大胆自信的表现自己。在成人引导下,学习寻找,搜集资料,并学习交往、合作、分享。在主题目标的向导作用下,制定了本次活动目标如下:

  1能将统一集合中的物体依据不同的特征进行二级分类及简单的统计方法;

  2引导幼儿多角度观察和多围度思考,体验集与子集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观察、合作、想象、动手、绘画能力。

  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呈现出整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景中,特做如下准备:

  1、 活动前期准备

  a、 家长工作

  b、 收集资料

  c、 环境创设――主题墙、幼儿操作台

  d、物质准备――各种实物、卡片等操作材料

  2、活动中的准备:图书、操做材料、剪刀、粘贴用品、纸、彩色笔等便于设计记录卡的工具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

  教法分析: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得主体。本次活动的教法有:

  1、 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

  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互动个过程中探索学习。本次活动以操作活动贯穿,从一级分类到二级分类,再自己设计统计表记录卡等。

  2、 情景法:指教师通过谈话、创设环境,在整个活动中,幼儿之间互帮互助,教师对幼儿的赏识激励,使幼儿对此活动有了健康和谐的理解和体验。

  3、 互动法:让每个幼儿互动起来,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培养幼儿合作、学习、交往能力。

  学法分析:

  幼儿是学习得主体,他让幼儿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选择方法时很重要得。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我再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幼儿再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1、 观察法――通过幼儿对周围环境与材料的观察、分析,提高幼儿对事物的分析能力。

  2、 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材料,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及思维的灵活性。

  3、 小组合作法――在活动中让每个幼儿都发挥自己的独特的才华,鼓励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启迪、互相促进,发挥群体力量,增强幼儿的团体精神,使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共同提高。

  活动流程分析:

  (一)激发兴趣

  (二)共同探索操作

  (三)交流经验

  (四)活动延伸互相分享

说课稿范文9

  《聚落与环境》,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材首先比较系统的说明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从气候、地形、资源等因素入手,对各地聚落的特点进行分析。接着教材通过图文的形式,阐述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教材再通过对世界各地聚落的建筑景观照片进行环境分析,初步教会学生分析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通过学生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及其特点的能力。

  说教材处理、教法、学法

  然而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太大了,人们居住的聚落也因各自的气候、建筑材料和文化习俗而各有千秋。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因此我们必须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

  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照片,来丰富教材内容,并把课堂转移到了微机室,将学生每4-5人分成一个探究小组,搜集各地景观照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培养资料搜集整理能力。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能力以及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因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

  知识目标为:

  ①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及其建筑风格,以及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②学会联系人们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地理事物及其特点的方法。

  技能目标是:

  ①初步学会联系人们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地理事物及其特点的能力。在本节包括两点:其一,能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二,能分析聚落的分布、建筑等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②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检索自已所需的资料,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目标为:

  通过景观差异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通过各地景观图达到美育的效果;激发学习地理课程的动机与兴趣。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确定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本课重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因而确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说教学过程

  综上所述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首先,通过一组问题复习上节课所学的聚落的概念,以及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通过复习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间存在着差异,导入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又有很大差异,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存有巨大差异。那么是哪些环境因素造成聚落的差异呢?是哪些主要因素影响了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呢?板书课题

  自读课文,结合图4.19,请同学们用两个字概括一下“主要因素”。学生说一个因素,教师板书一个。

  请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前后桌一组,讨论一下还有什么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答出后,板书“气候”。

  课件展示,几幅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景观照片和高山、荒漠景观照片。

  (师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下面组织[学生讨论](1)人们一般要选择自然条件什么样的地区作为聚居地?(2)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结合图4.19、4.20)

  [师生共同归纳](1)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例如,我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较多的动物可供捕猎。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由热带、温带逐渐扩展至寒带,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聚落环境。(2)平原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而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甚至十分恶劣,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仍然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接下来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课件展示几幅图片请学生一一对其进行分析。

  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是非常大的,人们居住的聚落也因各自的气候、建筑材料不同而各具特色,下面请班内各小组合作,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景观照片,然后分析当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看哪组找得典型,有新意,分析地准确。每个小组从世界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中选一个选题。

  选题有:

  ①热带雨林地区(南美洲、东南亚)

  ②热带沙漠地区(非洲、西亚)

  ③我国云南地区

  ④我国黄土高原地区

  ⑤蒙古地区

  ⑥寒带地区(北美洲或亚洲北部)

  ⑦欧洲地区

  ⑧我国南方地区。或者,在任何一个搜索网站输入“民居”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民居景观照片进行探究讨论。接下来就是每组同学对各自的成果进行展示,在课堂上虽然不能把每组的所有成果都展示出来,但是使学生能通过合作与探究,学会搜集整理分析的能力。

说课稿范文10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功率》是在学生学完了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之后,又接触的一个新物理量,它以对功的一个延伸与拓展.本节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多样化等基本理念。采用比较法自然的引出功率的概念及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并列举从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出发的实例,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和意义,感受到物理并不难学,有利于巩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也为今后学习电功率等知识作了必要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能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功率的概念

  (2)知道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3)能自己设计实验测量功率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通过“比一比,谁做功更快”的活动,让学生得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和竞争意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功率的概念

  难点:功率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

  教具:电子拍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刻度尺,体重秤,时间表.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多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及操作能力。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宗旨,创设实际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情景解决问题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实际意义;用讨论与交流的学习方法知道比较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用阅读的方法获得对功率单位的感性认识,用练习巩固对功率公式的理解,让全体学生全面地投入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

  二、说教法

  以讨论交流的科学探究方法为主,情景激学、比较、阅读、讲解等方法为辅;设计简单计算功率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让他们承担不同的任务,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发挥所长,获得成功的喜悦,以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三、说学法

  对于物理学科来说,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用能有效地激发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分析和对比,通过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得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解释,不仅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通过真正的“做”科学,学生既学到知识内容,又掌握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那些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因此,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对比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承前启后,从生活到物理,引出课题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提出在实际生活中的许多情景都需比较快慢,水到渠成的提出本节要探究的物理问题――做功的快慢即功率。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以交流讨论的教学方法为主,讲授新课

  1、讨论交流比较做功的快慢通过提供的情景,让学生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情景中的不同条件。经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讨论结果,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必须考虑两个因素:

  一是物体做了多少功,

  二是物体做功所用去的时间。

  比较做功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完成相同的功比较做功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做功越快;

  方法二: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2、建立功率的概念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的概念、功率的公式。讲解: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由功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的,即:“焦/秒(J/s)”。为纪念瓦特,便用他的名字命名功率的单位,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1J/s=1W)。工程技术上,常用千瓦(KW)作为功率单位(1KW=1000W)。

  (三)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估测上楼功率,根据功率的计算公式判断所需没的物理量和所需的器材,指导学生列出实验记录表格,并且推出功率的表达式.

  简单介绍现实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功率,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功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练习巩固加深理解功率的概念,会用公式进行有关功率的计算。

  (四)课堂小结感悟收获: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这种启发、浓缩式的小结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了高潮,使所学的内容上升到理论的高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P20WWW1

  五、板书设计

  1功率

  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3.公式:功率=功/时间P=W/t (p=Fv)

  4.单位:w、 kw、Mw

  单位换算

  估测上数功率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功率的测量.采用与速度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比较做功的快慢,同时也易理解功率定义,公式,单位.对于估测上楼功率,因测量的方法不同,得出表达式也不同.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

说课稿范文11

  一、教材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教学活动所作的诠释,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调查生活垃圾》一课。本节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信息、表达信息,进而根据信息明确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不错习惯,能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因此,本节课我以情境创设法为主。首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明确提出问题,接着,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形成表象——抽象出算式”的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学习形式的交互利用,以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的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我会借助多媒体出示场景,让孩子们带着一种愉快的心情步入课堂。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明确提出问题

  有了前面的铺垫,这时,我们就可以出示课本中的主题图,然后,教师再积极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进而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明确提出数学问题。当然,学生明确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些可能不是。对于后者,我们不能给予否定,也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孩子们把它们存入问题银行今后解决,也可以在新课结束后,把它当作一个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课后解答。

  2、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1)找: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到与问题有关的数学信息。

  2)读:把找到的数学信息与问题连起来读一读,初步感知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算:让学生试着列出算式,并用自身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

  4)结:教师适时给予小结,升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就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有了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扶”,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就放手让学生自身去探究,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思考、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推动思维的发展。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整堂课的练习设计不但要紧扣主题,而且要层次清楚、由浅及深、由易到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四)引导总结,加强新知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采用提问的方式,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还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说课稿范文12

尊敬的各位领导、 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 今天我的说课题口是 《人体的组成》 是河北人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课的学习内容。 本课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包括其名称和大致的解剖位置, 运用类比的方法, 理解由细胞、 组织、 器官到系统的结构层次关系,借助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内容, 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从土个维度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o

  知识与技能口标:

  1、 能在自己的身体相应的位置找出自己知道的器官和系统。

  2、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 器官、 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

  3、 能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 并能描述细胞形状。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用类比的方法举例说明人体的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借助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 类比等方法初步认识人体的组成o

  为完成教学目标, 突破重难点,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 知识前测, 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对学生已有知识做一个前测活动o首先提问学生人体从外观形态上可分为哪儿部分,然后鼓励学牛在 张纸上将自己所知道的人体的内部器官闺出来或写出来o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学生的完成情况, 很容易对学生已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o 让学生把想象中的人体内部器官的样子画山来, 实现学生思维的可视性, 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二、 活动感知:

  通过类比、探究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能在自己身体相应的位置找出自己知道的器官的系统;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o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突破重难点。

  活动一: 认识人的器官名称及所在位置

  1. 让学生将自己所画的内部器官与教材第 20页图进行比较. 然后对照阁将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在口己的身体相应位置指出来n

  2、 出示课件h 理解一器官: 肝脏、 胃、 肺、 心脏等。系统: 包括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等。

  3、 在学生对人体的主要内部器官有所了解庇 告诉他们教材中的每幅图都表添一种系统, 让学生对人体的枸成先有一个总体的、 概括的了解o

  4、 出示课件 2。 在分析人体的结构过程巾, 根据学生的实际, 自然地将话题转到忙单元研究的建筑物的结构上, 从而引领学生对建筑物和人体的构成作类比研究。

  5、 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循环系统, 将人体的结构层次逐一与建筑物的结构层次进行类比, 可以鼓励学生回答图中细胞相当于楼房结构中的哪 一部分, 组织、 器官分别相当于楼房中哪个部分口

  通过类比, 逐渐认识到细胞是人体的基本结构口 出示课件 3。 “某某细胞组织m"器宫…"系统”是人体构成的基本层次。 用类比的万法去分析,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 仿照刚学到的方法将人体的结构或身体内任意 一个系统与某种机器或植物进行类比, 强化对人体基本结构的认识o

  例 如 :

  铁分子一各种形状的铁块一各种零件一各种操作系统一机器

  7. 教师引导学生: 通过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说说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细胞o

  活动 2: 观察细胞

  l. 与人体一 一样, 构成其他动物、 植物生命体的基本单元是细胞o 关于细胞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n

  教师小结: 细胞非常小, 想想我们用儡卜么工具观察它们?

  引出观察细胞的丁具: 显微镜。

  2. 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

  〈1) 出示课件4、 介绍显微镜的构造n

  (2) 出示课件 S咖9。 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用法。

  (3) 观察细胞口

  步骤:

  〇将细胞的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o

  @调节显微镜 直到能看清楚细胞为止。

  固观察细胞, 并描述自己看到的细胞形状。

  学生分组观察各种细胞的装片, 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画下来口 激发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积极性o

  4、 当确保每位学生都看到洋葱表皮的细胞后, 再根据学校实际提供学生一些其他动植物的细胞标本进行观察o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画下来并进行描述.与同学交流,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细胞的形态、

  种类多种多样。 出示剩下的课件,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细胞的神秘。

  5. 教师小结: 绝太多数生命体都是有细胞构成的o 有的结构简单,

  只有一个细胞; 有的结构复杂, 由数亿个细胞构成o 人体内的细胞不断地吸取氧气和养料, 排出二氧化碳废物, 为人体的牛命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和能量o

  三、 全课总结, 拓展延伸。

  本节课, 你都有哪些收获? 这一问题培养了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也对知识有更好的整合o 再把课上的只是延展到课外, 让学生去探索科学史为有趣的知识, 培养学生热麦科学的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板书设计:

  人体的组成

  人体的内部器官

  心脏、 肺、 胃、 肝脏、 大肠、 小肠、 肾脏、 脑

  人体的主要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神经系统

  显微镜的构造o

  教学效果及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 针对 《人体的组成》 这堂课, 让学牛知道人体各部分的名称和人体的基本结构, 以及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并观察细胞结构知识。教学手段, 讲课与体验结合, 重点是指导学生运用观察, 类比等方法,认识人体的组成。 并在自己身体上找出内部结构各个器官位置o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构成人体内部的器官图, 有所了解后, 告诉他们教材卟啪每幅图都表示一种系统o 老师根据背景资料内容简要告诉这些主要系统的名称口这样做口的是让学生对人体的结构先有一个总体的, 概括的了解o 在分析人体的结构过程中, 知道人体的每个器官之间, 系统、 器官、 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口 然后, 启发学生对人体与建筑物结构层次作类比, 增强学生认识的灵活性。 鼓动学生回答图中细胞相当于楼房结构的哪一部分。老师解释人体内部结构层次组织、 器官分别相当于建筑物结构层次楼房n 图中细胞是人体的基本结构口 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器官就像建筑物一样, 环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口 人体的各个系统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使人体成为 一个统一 一的整体, 帮助学生通过类比o解释后, 再次让学生观察、 引导, 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在观察、 提问、 设想、 动手实验、 表达、 交流的探究活动中,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九 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 学习精神和科学思维a 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口

  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 但缺乏灵活性、 学习习惯较差o 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 理解不甚深刻, 运用能力差n

  在今后, 我不断学习, 以课改精神为指导, 认真探讨敦材, 明确教学目标, 研究学儿 反思自己的教学观点、 行为, 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科学课, 努力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 o

说课稿范文13

  课标解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彩虹的秘密》一课,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虹,就像一架彩桥,时常横亘在雨后初晴的天空。孩子们熟悉它,喜爱它,当然也愿意研究它。本课是让学生在认识了有关光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来认识彩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进而获得科学结论。本课通过揭示彩虹的秘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色散现象;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推理能力和实验能力的系列。

  学情分析:

  彩虹,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自然现象,经常在雨后看到它,有时也会在喷泉旁边看到它;同时,学生对彩虹的形成原因也充满了猜测,对这种奇妙的自然现象充满了期待。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在探究实验中发现彩虹形成的秘密,认识彩虹这种自然现象为什么会在天空停留较短的'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针对彩虹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科学知识: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知识目标分解:

  1.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彩虹;

  2.认识三棱镜;

  3.知道三棱镜能将阳光分解;

  4. 知道水和平面镜也能将阳光分解;

  5.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6.知道七种色光的排列顺序是固定的;

  7.知道彩虹形成的原因;

  8.知道怎样可以制造出彩虹。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3.会做彩虹形成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教学视频、课件等。

  分组实验材料:三棱镜、平面镜、水槽、纸屏、水、水彩笔、喷雾器等。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法、合作研究法、讨论交流法、知识讲解法

  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共设计五大环节。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彩虹的视频和图片,认识彩虹的形状、颜色等基本特点,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彩虹秘密的,揭示课题——《彩虹的秘密》。

  二、实验探究,发现秘密。

  1.提出问题:

  我们一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到彩虹?彩虹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条件有关系?

  引导学生对彩虹形成的条件进行有根据的猜测。

  2.实验探究

  包括两个实验。

  实验一: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光的色散)

  认识实验材料:三棱镜。

  讲解:三棱镜是一种透明的光学仪器,横截面是三角形,因此叫做三棱镜。它对阳光有一种特殊的作用。

  使用提示:将三棱镜对着阳光,慢慢转动三棱镜,让阳光穿过,调整三棱镜与纸屏的距离,观察在纸屏上会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要求:仔细观察纸屏上出现哪几种颜色,分别是按照它们的排列顺序用水彩笔画下来,把你看到的和彩虹的颜色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实验二:利用水和平面镜将阳光分解。

  实验材料:平面镜、水槽、水、纸屏、水彩笔

  学生交流设计实验方案。

  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实验指导:

  (1)平面镜怎样放在水中? A全部 B大于二分之一 C小于二分之一

  (2)平面镜与水面的角度是多少? A竖直90° B倾斜 30° 45° 60° C水平180°

  实验提示:保持水面平静,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在纸屏上看到清晰的单色光。

  3.交流发现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他们的发现。

  学生的发现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生1:在纸屏上会看到七种颜色。按顺序排列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生2:这七色光的排列顺序是不变的。

  生3:彩虹的形成需要有阳光和水两个条件。

  4.深入揭秘:

  (1)三棱镜能把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七种色光的排列顺序是固定的。

  (2)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天空中没有三棱镜,怎么会出现七种颜色的彩虹呢?

  (3)彩虹能长时间出现在空中吗?为什么?

  三、拓展应用,解释现象

  瀑布前的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喷泉上空的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四、知识巩固,总结提升

  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彩虹的哪些秘密?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进行课堂小结。

  五、拓展实践,制造彩虹

  同学们对彩虹的秘密掌握得非常好,通过制造彩虹的活动,让学生加深对彩虹的理解。

  板书设计:

  12.彩虹的秘密

  三棱镜

  平面镜、水 红、橙、黄、绿、蓝、靛、紫

  小水珠

说课稿范文14

  一、说教材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利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看烙饼如何烙的经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就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口,通过演绎、例举、观察、合作讨论、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三张饼如何烙才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所用时间的总和最少。

  二、说学情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可以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能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但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简单事例的分析研究,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初步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通过学生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我在这次教学中主要运用了讨论、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

  时优化思想的应用。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教材的主题图是呈现妈妈正在烙饼,并且说出烙饼的方法:“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容易解决的。所以在这里我就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烙一张,两张饼,同时思考要花费几分钟。让学生能够从简单入手。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探索“如何尽快的烙三张饼是本课的关键也是难点”,而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圆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发现了“保证每次锅里都同时烙2张饼,所用时间最短”的最省时方法。然后从探究烙2张和3张的`最省时的方法入手,小组内深入探究烙4张、5张和6张饼的方法及最佳方法,让学生亲历了发现的过程,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学思维方法,感受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提升了数学思维。。最后再让学生通过观察表格、讨论交流发现烙单数饼和双数饼的最佳方法、“烙饼的最少时间=烙的饼数×每面需的时间”的规律。所有的问题都在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操作实验和交流比较中解决,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3、巩固应用,拓展升华

  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在烙两个饼、三个饼的优化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烙更多的饼,把学习过程层层推进,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了动态的过

  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逐步构建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后本课的点睛之笔还在于课末的生活化应用。通过改变烙饼的条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从而把新问题转化成旧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构建起烙饼策略的数学模型。使学生明白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只要善于动脑,统筹合理安排生活中的事,不仅能省时,还可以品尝到劳动的快乐。

  总之,这节课旨在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优化思想,真正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智能开发、身心点化”。

说课稿范文15

  一、说教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诗歌中一个小节。

  四、说教法

  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重视学生自读自悟,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五、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给足学生充分自主的时间,自读自悟。

  六、说教学流程

  1、紧扣生活,导入新课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 知道神笔的作用吗 让学生明白马良这枝神奇的笔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这样就调动学生对神笔的兴趣,学习的慾望也被激发了。

  2、听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点,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碎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

  3、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交流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低年级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以识字为主,二年级的识字量大,学生认的快,忘得也快。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采用多种形式多次复现生字,先让学生四人小组按小组合作识字三步法合作识字,并要求学生在小组自学中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先由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全班交流共同识记,而后齐读几遍。最后我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领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出现生字,及时正音,并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进一步巩固生字的音,形,义,以此突破本课的.重点,同时把评价融入其中。

  4、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让学生自读课文中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

  5、细读课文其中一节,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的:由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一节学习,小组内读后交流:这一节诗讲什么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就此一节适时点拨引导,而后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小组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总之,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说课稿】相关文章:

篮球说课稿06-09

《狼群》说课稿06-09

《风筝》说课稿06-10

压强说课稿06-16

翠鸟说课稿06-08

《草原》说课稿06-08

《坐井观天》说课稿06-08

《长城》说课稿06-03

《睡觉》说课稿01-06

上课说课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