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说课稿

时间:2022-07-29 14:05: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的说课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1

  一、说教材

  《古诗二首》中选编的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诗均为描写西湖美景的佳作,集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为一体,但风景、意境又各不相同。《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对西湖疏导治理有方,留下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由此而得名的景观。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的同时,苏轼也创作了众多关于西湖的诗作。本诗便是其中的一首,乃是用凝练的笔触从天气的对比入手,将西湖喻为西子,把西湖婀娜多姿的阴柔美描写得生动传神,尽显苏轼才气之不同凡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杨万里送别友人时,在净慈寺所看到的西湖美景,从6月与其它季节对比入手,描绘出清晨西湖上荷花在初升太阳的映照下,娇艳含露,莲叶无穷无际,一碧千里的宏大绚烂的画面。两诗选编在一起可谓独具匠心,展示出了不同的“西子”之美。

  本单元文化主题是情越山水间,而本课又处于这一单元的开篇位置。一进入这个单元便以古诗意境优美、耐人回味的文体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这一单元主题的阅读兴趣,是激发学生热爱、向往自然景观的好教材。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两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诵出诗的韵味与美感。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心品读诗文,小组合作学习,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

  2、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风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西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感悟诗句的画面与意境之美。

  二、说学生

  我所教的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灵活,敢于质疑,且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批注等。他们乐于和同伴们一起讨论交流。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深入文本。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基于以上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采用自读自悟法,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在反复、形式多样的读中,感悟西湖之美。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这里就第一课时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一说明。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激发兴趣,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精读品味——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激发兴趣,自读自悟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一组西湖的风景图片,配以优美恰当的音乐边作讲述:西湖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如果说这些生动的图片是有形地记录下了西湖的绰约风姿,那么古诗就是以简洁却意境深远的文字展示出西湖的迷人风韵。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我这样处理,有声有色,直观形象的画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交流苏轼的有关资料,了解他与西湖的不解之缘。文如其人,诗由心生,了解这些背景资料,就为学生感受作者对西湖观察之细,用心用情之恳切,打下认知基础。

  在将两首诗读正确、流利后,我再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将诗句中写景的词语画下来,借助工具书及资料理解诗意。这是一个学生自己主动探寻新知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留足自读的时间,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读书方法继续得到锻炼。

  (二)合作探究,精读品味

  根据学生乐于和同伴进行讨论、交流的情况,我再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自读中遇到的问题,然后集体交流,并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西湖画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然而,只有有了开放性的问题作定向,鸟才能在茫茫天空中找到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大海中寻到跃的目标。因此,这样处理,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和交流有路可循,有章可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想象、感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不同画面,并且通过追问“浓妆时的西湖是什么样?”“淡抹时的西湖又会是如何景致?”使学生感受到:哦,原来空濛山色是其淡雅的妆饰,潋滟的水沟是它浓艳的粉脂,进而体会作者把晴雨皆宜的西湖比作西子之精妙。在此理解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所感,读出诗之韵味。以上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贯彻始终,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实。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诗句的意境后,语言文字已经变得形象立体了。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联系课初所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来品味作者此时的心情,并带着这样的感受再去吟诵,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充分感受古诗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在学习本诗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苏轼的另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西湖的另一番景象,激发学生对西湖景观的向往、热爱之情。

  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的诗样的教育,我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情激情,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享受情感的熏陶,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过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2

  一、说教材:

  选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第五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节综合性学习,是对课内诗歌学习的一个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古典文化,现在提倡国学,古典诗词是国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老师有一个责任就是传承好古典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这是我们的责任。古典诗词,词语凝练,意境深邃,韵律优美,我们的母语教学,不能忘了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

  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我认为安排这节综合性学习课,是很有必要的。它体现了时代的需要,体现了新课改的需要。

  二、说方法:

  通过多种手段如多媒体,学生绘画,音乐等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

  教法:体验法,鼓励法,情境式,自主合作式。

  学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提前让学生准备背下来,小学课本中所有的古诗词,和初一初二所有学过的古诗。当然可以有课外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

  (2)了解古诗词有关知识,

  (3)积累古诗词,学生争取多背一些古典诗词;

  (4)学会诵读古诗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3、自主合作探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积极的主动参与,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感受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

  重点、难点:学生要多积累一些古诗词,对古诗的感悟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学生对古典诗词积累的不太多,好多学生不喜欢古诗词,有稍微喜欢的,考完以后大多忘记了,对诗歌的学习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好多同学能背下古诗词,但从古诗词中汲取的知识情感却少,不会鉴赏的多。总体来看,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不是很爱。

  五、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所以重点设为读,背,大量积累。

  3、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5、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的要求: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六、设计意图:

  1、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了解中华诗词,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欣赏中华诗词,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

  2、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多姿多彩的创造风格,了解明星璀璨的大家名人,浏览醒世鉴人的名篇佳句,体会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感知美妙绝伦的艺术特色。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3

  一、 说教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古代诗歌更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历尽千百年岁月的淘洗而仍光彩夺目。《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套教材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三大板块来建立整体框架,第三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这一板块,要求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从这意义上说,本单元在本册课本乃至整套课本中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乘马,赏花观鸟,咏春吟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学习诗歌,一是要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据此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的诗句。

  2.在诵读中熟悉作品,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联系作者的处境,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提高朗读能力。

  3.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比较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诗歌作品的风格异同,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学方法

  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沿用“朗读——讲解——翻译——背诵”这样比较固定的模式,因而对古诗词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读过而缺乏情感共鸣、能背但不懂鉴赏的层面上。还有的教师又容易过多分析解释字句,而忽略了作品的整体价值,肢解式的分析使诗歌阅读走进死胡同。新课改强调“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新的课程标准主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认为落实到古诗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喜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对古诗要愿意读、会读、能读懂;在新的学习方式下通过学习诗歌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至于本课诗歌,字词知识不多,诗句表层意思易懂,但这些诗句生动凝练,寓情于景,值得品味和比较探究。所以我计划引导学生把握作品情感基调,体会作者情感,品味寓情于景的诗句韵味。师生在合作中了解写作技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我在课堂上尽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每个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情感基础,通过学生的自读体验、合作交流、比较迁移来完成学习的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下列两组词语:

  A.秋风、大海、波涛、石山、岛屿、草木、太阳、月亮、星辰

  B.秋风、夕阳、流水、乌鸦、老树、枯藤、道路、房屋、小桥

  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一组,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词语组合之后描绘成一幅画面,或者讲述一个故事。

  这个环节旨在调动学生的诗性思维,激发兴趣,使学生比较容易进入读诗、学诗的思维状态。

  (二)初读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读《观沧海》《天净沙·秋思》,要求在初读过程中通过合作读准字音,基本读通语意。

  在初读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积累的学习方法。

  学习古诗文不是让学生成为背诵、翻译和默写的工具,学习者本身应该有一定的方法,所以先确立了“读准”“读通”两个标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受作品的内容。

  (三)赏读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的默读、朗读、吟读,学生逐步探究这两首作品都是以描写秋季的景物为主,其流露的作者情感上有何不同。小组通过了解作品内容、作者处境等,逐渐深入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怀,感知作品风格的差异。尝试描述两首作品中不同的主人公形象,进而带着感情分别进行吟诵或朗诵这两首诗歌。

  (四)品读

  通过与导入环节中学生的发言进行类比,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同样是描写秋季的景物,在不同人的思维中,所展露的情感为何能有如此大的差别?进而总结前人的写作手法,完成课堂教学的难点突破。

  (五)运用

  课程标准提倡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运用学习经验,是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

  通过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学生进行朗读、交流、探究,学习《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感知、比较《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进一步鉴赏和学习这两首描写春天到来的作品中巧妙的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六)交流

  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者本课中自己最喜欢的几句诗进行朗诵展示,要求在朗诵中展现自己所理解的作品情感。

  (七)作业

  1.熟练背诵这四首诗歌。

  2.把这节课开始时同学们选的一组词语,进行扩展描写,要求能够寓情于景。

  A.秋风、大海、波涛、石山、岛屿、草木、太阳、月亮、星辰

  B.秋风、夕阳、流水、乌鸦、老树、枯藤、道路、房屋、小桥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4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伟大的品质”,编排的课文都表现了人物的高尚品质。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好友辛渐赴洛阳时所作。诗人送别友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 “吾家”的梅花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表现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是教学的重点,读懂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品读《芙蓉楼送辛渐》,感悟品质

  1.师释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体会离别之情。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5.学生感情朗读全诗、背诵默写本诗。

  6.归纳主旨:《芙蓉楼送辛渐》通过送别友人时的表白,表明了诗人藐视庸俗的功名利禄,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葆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

  (四)学习古诗《塞下曲》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

  2.解诗题,知诗人。师释题:“塞下曲”是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3.看注释,解诗意。课件出示注释,学生探究诗意。

  师:谁能将这首诗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学生举手回答,师相机补充。)

  4.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5.归纳主旨:《塞下曲》描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情景,气概豪迈,赞美了守边将士慷慨出击、不怕环境的恶劣,随时准备杀敌的大无畏精神。

  (五)学习古诗《墨梅》

  过渡:我们感受了边塞的苦寒,现在请大家来欣赏几幅图片。(出示梅花图)

  谈话引入:梅花真美呀!提起梅花,你首先想到了哪些词语?(淡雅、高贵、清秀脱俗、不畏严寒……)

  接下来我们就随着诗人王冕,一起感受梅花的高洁。

  板书:墨梅

  1.解题,知诗人。

  (1)出示墨梅图。师引导:为什么称它为墨梅?学生由图探索发现。

  (2)师:对作者王冕大家了解多少呢?谁想来介绍他?(课件出示王冕简介)

  2.正音,明诗意。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正音。生齐读。

  3.小组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思考:王冕笔下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5.探究品格。重点理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小结:王冕正像这墨梅一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弥漫在天地间的,不仅是梅花的清气,更是王冕的清白正气。

  6.体会写法。师引导:“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既是说梅花,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诗人一语双关,借墨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7.归纳主旨:《墨梅》中诗人借墨梅言志,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五、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主要坚持简洁明了,条理鲜明,重点突出。结合单元学习主题,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帮助学生把握古诗内容,理解诗人的高洁品质。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5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解说。

  一、说教材

  (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语文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它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了基础。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此为其第一首,陶渊明由彭泽令弃官归隐后第二年的作品,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生动地抒写了诗人归田后的生活和感受,可以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说学情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而且初中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粗略了解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同时,《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语言朴素、简洁,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诗句的大意,但学生在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景情关系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另外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学习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也需要深入挖掘。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课的特点,以及大纲的要求,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激发联想与想象,再现丰富的诗歌画面。

  2、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2、借助讨论,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理解“田园”的深层意蕴。

  3、汲取陶渊明及其诗歌给予我们的精神营养。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2、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所以,我会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当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会适当地予以点拨。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让他们更容易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情境创设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讨论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三、说学法

  我所任教的班有些学生文学素养相对来说比较好。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来一步步地走进诗歌,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本节课从时代背景开始,并简要说明陶渊明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引起学生对陶渊明的兴趣和关注。

  【步骤二】诵读诗歌。由全体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之后由老师纠正在诵读过程中出现的读音错误,然后老师范读。教师的参与,会让课堂更生动、更真实。之后全体再齐读,以加深同学们对诗歌的印象。

  【步骤三】师生课堂互动,分析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印象。本环节主要用点拨法,自主学习法和讨论法来理解诗歌内容。这个环节总的方法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最后,老师作相关的补充。这样的师生互动能让课堂更活跃,最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设定了以下几个问题和任务:

  1、全诗的题眼是什么呢?(师范读,学生思考)“归” 换成“去”“来”可以吗?文本中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归”?

  2、本诗意象可以分为两组,刚才一组已经在上个问题中找出来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出声诵读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划出来另一组意象。

  3、请同学们借助想象和联想,描绘画面并概括画面特点。

  而诗歌又是很有张力的一种文体,所谓张力就是能够用有限的词汇句子,勾起读者无限的遐想,留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再创造的空白空间。所以,我们要想真正领略到诗歌的美丽和妙处,就要善于放飞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造。

  方法指导:对诗句的联想和想像落实在语言上,大多是运用细腻的描写性语言或采用 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现丰富画面。

  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来理解陶渊明诗歌的特点,被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洗尽铅华、真率隽永,没有斧凿痕迹,元好问评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整首诗景语其多,这是显情,剑走偏锋,没有一定的功底是不敢这么写诗的。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而陶潜用记叙的语言来写诗,他不抒情。就白描,就记叙,就说方宅、榆柳、桃李,什么样的榆柳什么样的桃李都不说,《诗经》里面还要这么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无论是那“依依”还是“霏霏”,都是描写,那么陶潜洗尽了铅华,仅用诉说。就是这样的表达,什么样的人可以素面朝天?“素面朝天”天是天子,是怎样见天子,素面去见天子,无需化妆,因为化妆的胭脂会污了她的花容,这是怎样的美?陶潜的诗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去理解陶诗的特点,也就是苏轼所说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步骤四】知人论世。看陶渊明为官资料,结合诗歌内容及你所了解的陶渊明思考:为何陶渊明在13年的时间里五入五出?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做大致的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之后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相关知识。

  注解:对于陶渊明诗歌风格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解读“意象意境”很重要,“知人论世”这一点也很重要。这种深层次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全面的去理解陶渊明这个人。也可以让我们诗歌教学有深度,让我们的诗歌呈现出它应有的全方位的美感。力求让学生通过一首诗去触摸一位诗人的灵魂。而且,在了解了陶渊明之后,大家就更能明白,为什么说陶渊明是中国的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当仕途失意时都去陶渊明那里去寻找人生的真谛。

  【步骤五】讨论提升,如何诗意地栖居?

  此题目的设置旨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今天这个疯狂追逐利益的时代,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清洁的精神品质的追求和他们痛苦的抉择,并且引导大家在能够在世俗的生活中拥有自己的小确幸,能够有一方心灵的净土。

  【步骤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进一步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解说:古人云: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优秀的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背诵经典诗歌作品,能有利于学生汲取文化之精粹、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品性、提升个人修养和气质。所以学生是有必要背诵优秀诗文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详细列出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朱自清在《论诗学门径》中提到“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是你自己的; 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还了别人。”诗歌语言凝练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也非具有规律,背诵不算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学生多背诵诗歌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气质和涵养。

  总有段文字,能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种声音,能融化舞动的灵魂。遇见文字,遇见声音,遇见生命中的一切美好!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6

  说教材

  《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浓浓,令人神往的农村春景图,草长莺飞,拂堤杨柳,抬眼望去,满眼翠绿,空气中弥漫着清清草香、泥香,孩子们急不可待地迎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孩子们也把欢乐,把希望放飞在了春天里,《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说学情

  2年级的学生好动,许多行为习惯还正在培养,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开学时。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本班学生不善于举手发言,一小部分学生会也不举手。

  说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三个目标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的。三项目标中,我把正确认读生字作为学习重点,因为2年级的教学重点始终是识字、写字。难点为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和入情入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和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春天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图画再现,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体验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读是最行之有效的阅读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以上的教学方法都将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说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以画助记、合作交流、朗读体验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首先采用提问式,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老师也到野外去找春天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课件感知春天,直接导入课题《村居》,随机认识“村”这个字。

  (二)在读通读顺中学习字词首先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音,为下面学生自由读古诗做了铺垫,同桌互相认读生字、朗读古诗。其次是指导学生看图,引出本节课要求认识的字词,认读生字利用各种方法,在学习字词的时候,巧妙的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后引出诗句,进行朗读。这样由字到词到句就简单多了。

  (三)在入情入境中诵读首先想象着春天美丽的景色进行朗读,其次划分节奏指导朗读,在读通顺、读出节奏感之后再进行联系生活,指导有感情朗读。最后就是引导背诵。

  在拓展延伸中积累语言把你搜集到描写春天的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然后进行小结,《村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还有很多诗人曾经赞美过美丽的春姑娘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教学意图:此环节通过积累朗读,使学生在拓展延伸中学会积累。】

  (四)指导书写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有3个。先读拼音,数数有几画,观察关键笔画的占格位置,指导竖心旁的写法,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扩词,课堂展评。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7

  一、说教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写的。寒食,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首先写春天京城的景色,暮春临近,全城处处花絮纷飞,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接着写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蜡烛。诗人描绘寒食节的景象,从白天写到夜晚,重点写夜晚,以汉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是借助古老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这首诗,整体来看是从织女的角度,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写出距离之远;第二句既写织女,也写银河的清亮。接下来两句写织女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织女的姿态美和勤劳形象,五六句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明写织女,却暗连牛郎,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后两句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与前面的“迢迢”相照应,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最后两句中“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的缠绵情意。这首诗一韵到底,十句诗中有六句用了叠字:“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古诗。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寒食》描绘了古代人们过寒食节的情景,《迢迢牵牛星》借七夕节牛郎织女的传说,想象了织女与牛郎分离后的离愁别绪,抒发了分离的悲苦。《十五夜望月》通过写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望月所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以古诗中的节日记忆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疏通字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寒食》

  1.简介作者韩翃和寒食节。

  2.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3.结合课文注释,尝试自己翻译诗句,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得是否准确。

  4.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大意: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傍晚皇宫传赐蜡烛,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

  5.引导学习第一、二句。从“无处不飞花”中感受春天京城里花开烂漫的生机勃勃景象。“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6.学习第三、四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7.讲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情感。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可是权贵豪门却能够破例点蜡烛,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

  8.归纳主旨:《寒食》前两句运用高度凝练而华美的语言,描绘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画面,后两句借古讽今,委婉表达了对权臣乱象的不满和讽刺。

  (四)学习《迢迢牵牛星》

  1.简介《古诗十九首》。

  2.齐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先理解诗句大意。

  3.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4.让学生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一说诗歌表达的情感。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来?

  5.学习诗歌的前四句。诗的前两句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后两句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6.读“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想一想,为什么织女会“泣涕零如雨”呢?

  7.引导感悟诗中表现出分离的悲苦。结尾的“脉脉不得语”,将这种悲苦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

  8.归纳主旨:这首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主要写织女,通过织女织布的“不成章”,到“零如雨”,再到“不得语”,描写细腻,充分表现出分离的悲苦。结尾的“脉脉不得语”,将这种悲苦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

  (五)学习《十五夜望月》

  1.简介作者王建。

  2.教师讲解诗句大意。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提示:“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4.诗的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一下。

  提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结合所学《寒食》,说一说这两首诗蕴含了哪些传统习俗,查找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歌写到了传统习俗。

  6.归纳主旨:诗人运用形象凝练的语言,渲染了中秋时清寂月明的氛围,结尾运用疑问“不知秋思落谁家?”,将思亲之情表现得委婉动人,也给全诗留下了思深情长的意境和结尾。

  五、说板书设计

  在一堂课中,板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设计优美、形象生动的板书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本次板书紧扣教学内容,抓住古诗主线,表现古诗内容,概括诗人情感,简单明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8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宋代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课本选入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诗,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一大块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全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2.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又都与儿童有关,反映儿童生活,学生也可能有着相似的亲身经历,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的共鸣,进而在阅读古诗中获得感知,加以模仿,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教学中,设置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主动积极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探究。

  2.说学法:

  教学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教学中,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入情入境的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或交流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古诗,或交流与古诗作者相关的古诗,或交流古诗插图,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

  2.理解课题,了解作者。

  古诗的题目或反映古诗的内容,或反映古诗的情感,或点明古诗发生的时间,或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题目有助于学生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同时通过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崇拜之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作者及出处,激趣导入新课。

  2.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互相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3.熟读深思,层层深入。

  在理解题目、了解作者、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感悟。在熟读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进一步深入理解感悟整首诗的诗意,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4.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通过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深化学生情感。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现宝,古诗文富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博大精深,灿若星河,语言精炼,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延伸和拓展。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同主题”作品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在把握基点中生情。指导学生抓住“同诗人”作品拓展延伸,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鼓励学生抓住“同题材”作品拓展延伸,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

  在古诗教学中适度拓展学生阅读诗文空间,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它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于拓展阅读的古诗,学生可能短时间内理解不够透彻,甚至不能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储备的增加,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会水到渠成。长此以往,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想象,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七、说作业设计:

  通过课后作业,帮助学生背诵和积累古诗,理解古诗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9

  一、说教材:

  古诗词是一种语言精练、感情真挚、节奏感强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于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它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而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身边的孩子记得最多,背的最多的是电视广告,唱的最多的是肤浅庸俗的流行歌曲,用经典的古诗词取而代之,既丰富了孩子的学习内容又让孩子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使民族文化世世代代散发浓郁的芬芳,我之所以选择这篇诗,是因为它篇幅押韵、浅显易懂、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比较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后四句的铺排渲染更给人以美的感受。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上学期的孩子大部分是4—5岁之间,他们的语言能力有了飞速的发展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也有了丰富的发展,不但掌握了一些低级的词,而且也逐步掌握了一些高级的词,即抽象性和概括性比较大的词。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也从死记硬背过渡到理解性记忆。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的古诗,幼儿会带着游戏的兴致乐于学习。

  三、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中班幼儿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了让孩子有更直观的感受,激发孩子的兴趣,我设计了以图配文,以古筝演奏为背景的ppt引导孩子欣赏理解古诗从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讲解法:针对古诗中比较难以理解的词语或者是重点词语给予提问、讲解,让孩子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

  四、说学法:

  1、观察法:先让孩子自由的观察江南图,看一看说一说画中的内容。

  2、游戏法:孩子天生爱玩,在孩子初步理解诗词内容后让孩子们扮演诗中的角色,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再次感受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目标:

  1、尝试用看、说、演、画等多种方式欣赏故事。

  2、初步感受古诗意境美,体验小鱼戏莲的快乐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体验古诗的意境美,理解“戏”的含义。

  活动过程:一、出示江南图,请小朋友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给孩子出示荷花小鱼小船等一个个的具体形象,通过孩子的看说让孩子初步了解诗歌中所涉及的事物)

  教师小结:这是一幅描写江南水乡的图画,江南水乡真是一个采莲的好地方,小船穿行在美丽的莲叶间,鱼儿也是那么的快乐,在莲叶间自由自在的嬉戏玩耍,一会东一会西,一会南,一会北。

  六、欣赏古诗

  1、教师出示PPT《江南》并配乐朗诵。我设计的PPT是以水墨画为主体,古筝配乐为背景。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演绎这首古诗,是为了突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重点是让孩子理解鱼戏莲叶间的“戏”,体验小鱼戏莲的欢快情绪,教师可以让孩子用动作来学一学小鱼在莲叶间是怎么嬉戏的例如:亲吻莲叶,围着莲叶游水等)

  3、师幼一起朗诵古诗

  七、用动作来表现古诗,体验古诗的意境美

  1、请小朋友用动作来表现荷花荷叶随风飘舞的姿态和小鱼戏水的动作。

  2、在乐曲《江南》的伴奏下师幼共同表演。

  八、延伸:用绘画的形式让孩子进行创编活动

  1、教师引导孩子说一说在美丽的莲叶间还会有谁在嬉戏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2、提供长卷画荷田,让幼儿进行添画,共同完成水墨画《江南图》。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10

  初三的新课已全部结束,现已进入了总复习阶段,而在复习阶段古诗词的复习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一,说到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学,人们往往对唐诗、宋词、元曲倍加赞赏。的确,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积累的诗歌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它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其二,在近些年的中考语文考试中,古诗词鉴赏一直占有一定的分值比例,而且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已成为中考备考的一个亮点。但古诗词鉴赏,对众多的学生而言都是一个薄弱点,因此,这次讲课我安排的内容是《古诗词鉴赏》专题教学。在讲课前,下面我先从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作以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20xx年陕西语文中考说明》也要求学生能分析概括诗文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欣赏诗文典型的形象特点和鲜明的语言特征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古诗词鉴赏类的考题一般放在阅读理解或积累运用部分,一般一首诗两个小题,所占分值4分左右。以考查浅易的古代诗词为主,其考查的内容有:1、古诗词曲的朗读和背诵(主要是句子的停顿和默写题);2、古诗词曲中有关词语的含义、作用以及句子的理解;3、古诗词曲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感情;4、古诗词曲的写作技巧及风格的赏析。总之,要做好此类题,需具备一定的鉴赏技巧和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此,下面我从学生情况方面作以简要分析。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据两个学期来的多次考试和上周举行的摸底考试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尤其是文言文和古诗词鉴赏部分,不能将所学的课本知识灵活运用。古诗词方面仅能达到的是背诵默写,对于赏析此类题学生很是棘手,很少有人能做出正确地解答。无论从教材角度,从中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已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在复习阶段针对这方面加强指导和训练,如同为学生雪中送碳。

  (二)据此我安排了以下教学内容:

  从古诗词曲的意象,风格,主题,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总结,让学生对古诗词曲等方面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地了解,再从中考古诗词阅读的常考题型该如何去做这方面作以重点指导。

  (三)根据以上教学内容力求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古诗词曲的基本知识,理解其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掌握基本的鉴赏古诗词曲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

  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通过设疑、讲解,学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会品味诗词的丰富内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进而陶冶其高尚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鼓舞其奋发有为。

  (四)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要讲求循序渐进,只有掌握了古诗词曲的基本知识学生才能在此基础上完成好所考查的内容。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安排为:让学生掌握初中阶段所学的古诗词曲的风格,主题,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根据自己对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设计在“小试牛刀”,当堂检测学生对所学方法是否能灵活运用,有效应对古诗词阅读考查题。

  二、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古代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老师平时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往往还是略知皮毛而不得要领。鉴赏古诗词而又重在学生自己对诗歌的体验感受,因此老师只有教给了学生一套赏析古诗词的方法,学生才会在做题中迎韧有余。所以教学中我会采用讲授法。

  课堂上学生的讨论能增大信息量,使信息呈现立体交叉方式传递,同时也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也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争辩能力,激发其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学中我除了采用讲授法之外还会贯穿运用讨论法组织教学。

  一节课上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古诗词知识,并要做题进行强化训练,课堂容量势必增大。而多媒体下的古诗词教学较比传统的教学更加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我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这都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与同学的讨论交流中培养其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另外还要让学生学会捕捉课堂上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做好笔记储备知识,为课后进一步消化、巩固知识所用。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课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几千年积累的诗歌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从幼儿园的接触诗歌,中小学的学习诗歌。都体现了对古代诗歌这一文化瑰宝的传承;历届中考对于古诗词的考查也都占了相当大的分值比例,由此可以看出古诗词在学习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古诗词除了背诵积累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这节课老师就是要教给大家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出示课件1)

  (二)教授古诗词的基本知识(重点强调)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诗歌意象。(出示课件2、3)还可让学生列举其他一些事物所代表或象征的意义。

  2、让学生了解诗歌的风格。(出示课件4)每种风格的诗让学生举例。

  3、让学生了解诗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5)

  4、让学生了解诗的语言特点。(出示课件6)

  5、让学生了解诗的表达技巧。(出示课件7、8)

  (三)总结中考古诗词考查常见题型,并列举例子从中总结答题方法。(出示课件9、10、11)

  常见题型:

  A、品味关键词句B、理解内容情感C、赏析表达技巧

  答题格式一般为:

  (字词句)含义+(修辞、表现等)手法+表达作用(效果)+抒发情感(揭示道理)

  (四)小试牛刀,训练学生答题能力。(难点突破)

  1、出示例1、例2。(20xx无锡和陕西的中考题。)

  2、出示例3。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识记有关诗歌语言、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一些总结性词语。

  2、完成《名师解密》94页第6小题。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11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兴致勃勃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教材有意创设具体生活情境,既学习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又感悟古诗教学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一举而数得。

  课文还配有两幅插图,课题右边一幅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图,可以利用它创设对话情境,使教学更加直观、富有趣味;文后下面一幅是与《静夜思》相配的插图,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抬头的动作、沉思的神态,并展开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悉课文内容,感悟诗句意思,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难点: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并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

  四、说教法学法

  整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图文结合、诗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我重点指导朗读,让孩子们以读感悟诗句的深刻涵义。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注重老师主导地位作用的同时,也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思考,学生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而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指名读。本环节注意关注学困生。

  2.评读课文

  (1)指名读,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2)全班对半读,先互评后教师点评。

  (二)学习课文

  1、初读,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知道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对话,英英学了故事《静夜思》、作者是李白等。

  2、再读,分清课文叙述的层次

  通过指导学生各自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引出了古诗《静夜思》的诗句;第二次说出了诗句的含义;第三次告诉奶奶古诗的作者是李白。这一环节我以读为主,以理解、讲解为辅,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中熟悉课文内容,读出课文的叙述层次。

  3、细读课文,背诵诗句,体味诗情

  突出诵读古诗的重点,采取“在情境中朗读”的方法,利用题头插图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分角色练读,充分朗读第二次对话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疑”、“霜”、“举头”等词语的意思。可以让学生读一句古诗,再读一句英英解释诗句的意思,两相对照,懂得诗意。

  (三)写字指导

  10个生字分散教学,随读书过程相机进行子音的'认读、字形的识记和字意的理解。“英、教、静”三个字要认真指导学生按笔画顺序描红。“教”是左右结构且左右等宽。“静”字要注意偏旁“青”的变化,“月”字的撇要改为竖。“静”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四)创设情境,体验角色

  1.课文学完了,文中的英英学古诗学得多好呀,你们想不想学着英英和奶奶的样子也来演一演啊!(生在座位上先与同桌练习对话,要求把话说正确、说连贯。)

  2.师也非常想做一做文中的奶奶,谁愿意与老师合作来演一演英英?(师指名一学生与老师角色示范引路。)

  3.指名学生上台来演一演,其余做导演。

  4.作为导演,你观看了表演后有什么要对他们说的吗?

  (我会从说话的语气是否自然、流利来评价。)

  (五)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感受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巩固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12

  一、说教材:

  1、《春江花月夜》这篇选自高二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必修课反映基础性,选修课反映选择性。选修课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诗词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说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唐诗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这首诗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张若虚的诗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其中张若虚凭借《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足以立于诗坛而永垂不朽,成为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以“孤篇盖全唐”的大家。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1)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能力目标:(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重点和难点解析: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诵读”,顾名思义,就是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为学生提供情景交融的画面可以给学生更为直关的理解。通过反复吟诵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采用“自主学习了解课文——确定个性化的合作研究内容——集体讨论深化理解课文内容——扩展延伸到其他作品”的教学程式。

  4、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结合课本后的赏析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内部。同时在教学中运用补充一些他人所发的感慨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

  4、置身诗境,以景逆情。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根据诗中的景去推断诗中的情,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采取粗读的方法,使学生从整体感知作品的内涵。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把握诗中的景、情、理,才能跳出文本,有所感悟。

  2联想、想象教学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像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首先要通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然后再品味诗歌语言带来的丰富美感以及广博的内涵。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1.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应争取学生参与,为此我用出示幻灯片--古人的月亮情结的方法,概括月亮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具体如下:

  同学们,月亮这个意象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亲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到底是从何时月亮挂在了天上,又是谁第一个成为欣赏它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吧。2.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我承接导语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月亮的诗句,然后介绍了作者和有关诗歌的简单介绍,其中对《春江花月夜》的历史意义及人们对它的评价说的比较多一点,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然后配乐朗诵全诗,使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美妙意境。

  3.赏析诗歌。

  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理念,在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手法。这一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用“缘情明景”的手法赏析诗歌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具体赏析中我把全文分为三个层次,按这三个步骤来赏析这首诗歌,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赏诗的景物美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意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在领悟诗的哲理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同学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江月照人”这一节深入展开,理解古人对人生的探索,开拓学生的视野。

  鉴赏诗的情感美是本首诗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妇怀远”这一片段作为重点赏析部分,基于此,我让学生从思妇的角度,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张若虚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五样美,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用“月”这一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贯通情、景、理这一写法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小结。结尾在一堂课中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它具有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的作用,同时又是让学生仔细回味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具体如下:

  一首《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题,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成为诗人宇宙意识的觉醒和人生哲理载体。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惆怅。从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此妖娆多情,奥妙无穷!

  6.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来设计的。自古以来,春、江、花、月、夜就与诗歌结下了解不开的意象情愿,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请大家继续回顾学过或听过的诗词佳句,比较这些意象创造的诗境。

  7. 关于板书设计如下所示:

  意境图:海上明月、月照花林、皎空孤月、江月照人、今夜扁舟、相思月楼、鸿雁长飞、月落满树

  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情: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13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两首古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五言绝句《池上》和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叙事,后者写景。《池上》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而又不知道藏踪迹的顽皮、可爱形象。《小池》将池、泉、流、荷和蜻蜓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这两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又配以插图,极易被学生理解,适合学生去吟诵积累。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两首诗有些孩子早已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美,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一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将诗歌的意境美与诠释图片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步知道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四、说教法

  本课是对古诗的赏析和学习,我采取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结合启发式教学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池上》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课件显示要求:拼读生字音节,注意读准字音;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字形;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3)汇报交流。

  2.熟读古诗。

  (1)划节奏读诗。

  师引导:大家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已经能把诗读通了,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这首五言诗该怎样划分节奏呢?请用“/”画出来。(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汇报,相机大屏显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指名读诗。

  (4)教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样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音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A.引导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自己是如何“看”出来的。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小艇:船。

  B.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大家对荷花池和娇嫩的莲蓬的向往之情。)

  (4)朗读前两句诗,思考: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字?

  A.师引导:这么多的白莲是小娃瞒着荷塘的主人偷偷采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小娃,这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

  B.指导读出紧张、高兴的心情。

  C.是的,偷采了白莲回家的小娃既高兴,又紧张。(齐读)

  D.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小娃的这种“偷”可恶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学生汇报交流。

  A.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行踪,满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痕。

  B.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

  (4)当小船慢慢驶来,浮萍……(做手势)

  (5)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划出的波痕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多么纯真质朴的孩子呀!

  (6)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

  (7)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心情。(自读、指2—3名学生读、齐读。)

  (8)猜诗人的行为、心理:

  A.诗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的、有趣的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你们猜,他是谁?

  B.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窥视、偷笑。)

  C.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

  D.指导朗读。

  (四)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1.指导学生想象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小池》

  (一)以诗引诗,创设情境。

  1.(出示配乐课件:吟咏春天。)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春晓》《咏柳》。

  2.交流:我们刚才背诵的诗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3.教师引导: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令人陶醉。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赞美它。(出示配乐课件:夏天情。)师导言:生机盎然的春天过去了,姹紫嫣红的夏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

  4.导入新课,揭题。

  师: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南宋诗人杨万里被这个美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写下了一首名为“小池”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文题目:小池。)

  5.学生读课文题目,教师介绍作者。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教师导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池塘呢?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地读读吧!

  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3)自由朗读古诗,要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古诗。

  3.指导学生将生字带入古诗中,再次朗读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1)让我们再回到这个小池塘,去体会它的美。老师再读。

  (2)这首古诗读起来很优美,你会读吗?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1.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荷花池、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2.理解诗意。

  (1)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①教师相机引导质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怎样理解“爱晴柔”?

  ②指导朗读:一道细流缓缓地从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绿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将树荫投到水面,忽明忽暗。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要读得轻柔、甜美,速度稍慢,饱含不舍之情。)

  ③指导想象: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了?如果它们会说话,会说些什么?

  ④“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这两句诗时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学生交流)

  ⑤引言:多么细微的画面,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3.总结。

  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荷渐渐长大,大家想知道它们在盛夏时节的美丽姿态吗?(出示课件:满池的荷花的图片及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14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唐诗《春晓》是(赣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是作者春晨即兴之作,这首诗写春眠香甜,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春晨鸟鸣婉转此起彼伏。字里行间,流荡着春晨的浓浓气息,流露着作者喜春、爱春、念春、惜春的春恋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儿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及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春晓》这篇课文,图文并茂,是激发学生热爱春天,培养审美情趣的极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依据课标理念,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以学定教说目标

  一年级儿童在学前班就已接触古诗和儿歌,对古诗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表现出极大学习兴趣。但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性格好动活泼,注意不易持久、分散走神。

  为此,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会8个生字,辨认多音字“觉”,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在过程与方法上,利用工具书理解重点词义,教给学生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培养想象能力和语感。在情感价值观上,激发学生热爱春天,和作者产生共鸣,一起分享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根据儿童认知水平,来理解诗意;难点是通过诗文的学习,体会作者恋之情,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一)情境再现策略

  主要通过cai课件,图文对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二)以读促悟策略

  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美丽的春晨”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脑中的图视,为学生勾勒了了一幅美丽的春晓图,尤其是鸟雀的啼叫,风雨的声响,更为学生创设了鲜明的听觉形象,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拓展延伸策略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用自己的经验自学相关古诗,把教与学,学生行紧密联系,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将用一课时完成(不含课外延伸)

  四、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四个环节。

  (一)激情导入轻松游戏,揭示课题

  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玩的特点,上课前,我就以学生们爱玩的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做了游戏好吗?

  (孩子们一听,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

  我马上做了一个动作,嘘,老师有一个要求,谁输了要给大家背古诗,孩子们欣然同意,纷纷和我做起了这个游戏。

  当有个输了的学生有背这首古诗的,我就顺势说:“你真棒!居然背出了咱们今天要学的古诗。”

  以“玩”的形式导入,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而且也给枯燥无味的古诗教学注入了活力,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爱学的兴趣,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创设情境,介绍背景

  我通过cai课件将李白在春晨即兴作诗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我扮演李白边演示,边渲染气氛。

  (三)自主合作感知诗意

  当学生对诗题,诗人有初步了解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读诗,合作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

  第一步出示目标,让学生自学。

  第二步检查识字情况。通过添砖加瓦、找朋友、配对子、贴树皮等活动检查识字。重点指导“觉”这个多音字的读法,并让学生记住“晓、啼、知”的结构,查读诗情况,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

  第三步交流评价。对不理解的词语,鼓励学生互动学习,自行解决。重点理解“晓、闻、啼”等词语。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让学生互相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教师相机点拨。

  (四)品读揣摩入诗境、悟诗情

  这一环节,我力求通过“二读一画”,把文本中“美丽春晨”意境内化为学生的图视,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1、图文对照导读

  首先,出示课件,(春天早晨的景色),在散发着花香的导读第1句,早晨体会作者不愿醒来的尽情。

  接着,出示课件2,(鸟雀到处鸣叫),在鸟雀声中体会景美人欢,体验读第2句。

  再出示课件了,(课文上的插图)经过一夜的风雨,地上到处是落花,体会作者惜春之情。

  美读第3、4句。

  最后放轻音乐,看着动态的画面有创意地齐读,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2、个性体验品读

  在导读的基础上,学生闭上眼,边品读边驰骋想象,老师相机诱导:你在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让他读哪一句,教师通过激励评价,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张扬自己的个性。

  3、整体感悟

  当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后,我提议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小手画一画自己心中所想的“春晓图”。

  短短的几分钟,力求孩子们就将心中所想、所悟表达在画纸上,用那绚烂的颜色,动情的语句,描绘着他们自己心中对春天的畅想。看到那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我真的为孩子们这种创造灵感的喝彩。

  五、实践拓展内外促迁移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知识积累的开始,所以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自学其它诗文,促使能力迁移。

  本课的板书设计由春晨、鸟啼、落花等背景和整首诗构成,通过cai课件将图文并茂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以突出教学的重点。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15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智能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智能目标)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技能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目标)

  5.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为了更好得完成教学目标。我作了以下的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先预习古诗。尽自己能力弄懂古诗。

  2.制作好《锄禾》的讲解课件以及生字教学课件。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说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

  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进行《锄禾》的复习检查,然后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悯农》,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对于劳动者的同情。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习《咏鹅》、《春晓》这两首古诗,让学生进一步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掌握知识。当然,对于补充的《咏鹅》、《春晓》两首古诗,要求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行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谢谢。

  附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相关文章:

说课稿模板07-20

优秀-说课稿模板07-24

英语说课稿模板07-24

说课稿模板14篇07-21

小学数学精品优秀说课稿模板范文07-24

《小屋》说课稿07-27

《跳水》说课稿07-26

海燕说课稿07-26

《登高》说课稿07-25

《回声》说课稿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