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10-15 11:27:5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简析

  本内容是五年级上册新增的综合实践这一领域的内容,这是一次研究平面图形面积的专题活动,属于规律探索类课型。它安排在形成了面积概念,掌握了常用面积单位,能计算简单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

  教材依次呈现多边形中有一颗钉子、两颗钉子的图形,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算一算、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发现多边形的面积与边上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推导多边形内有3颗、4颗……钉子的情况,最后得出一般结论。

  新教材安排这一专题活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得出一个结论,而是重在让学生经历规律探索的一般过程与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眼光,科学严谨的态度,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发现钉子板上围城的多边形的面积,与围成的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多边形内部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字母式子表示关系。

  2.使学生经历探索钉子板上围成的多边形面积与相关钉子数间的关系的过程,体会规律的复杂性和全面性,体会归纳思维,体会用字母表示关系的简洁性,发展观察、比较、推理、综合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获得探索规律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感受数学规律的奇妙,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得出多边形的面积与边上钉子数和多边形中间钉子数的规律。

  难点:类比推导出一般规律。

  四、教学设想

  本课共设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由谈话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环节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加之教师的引导,推导出多边形内有1枚钉子的规律,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个环节,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求同存异,自主探究发现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的规律,培养学生考虑问题思维的严密性;学生根据经验进行猜想,并按照第三个环节的办法去证明自己的猜想,最终推导出一般规律。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延伸环节,反思整个教学环节,查漏补缺。

  五、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用钉子图纸画出各种多边形。

  2.课堂准备:钉子图纸,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情引趣

  1.课前谈话:牛顿在看到苹果落地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见锅盖被蒸汽托起,发明了蒸汽机;皮克看到钉子板上的多边形,发现了皮克定理……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跟着大数学家皮克,一起探究钉子板上多边形的规律。板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

  二、简单入手,探究多边形内有一枚钉子的情况

  1.初次比较体验

  (1)出示一组钉子图上的多边形。说明:每相邻的四个钉子构成一个正方形,边长是1厘米,那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问:这几个图形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①面积公式计算;②分割数方格。

  (2)问:观察每个多边形,围成的多边形面积可能跟什么有关呢?(钉子数)

  跟哪里的钉子数有关?

  (3)要求:数一数,比一比。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指名交流: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越多,面积越大;多边形的面积等于多边形边上钉子数的一半。

  2.举例验证,明确前提

  (1)问:由刚才这四个图形,有了这样的发现,这一发现是否也适用于钉子板上的其他图形呢?我们还要举例验证。

  要求:在钉子板上画一些多边形,验证刚才的发现。

  (2)并列呈现学生资源,引导观察。

  问:看来刚才的发现并不适合钉子板上的所有图形,到底怎样的图形才具有这样的规律呢?这些不同的多边形中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交流:多边形里面只有1枚钉子的符合规律。

  (3)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说明:要使这一发现成立,要加上前提,谁能把这条规律完整地说一说。

  同桌互说,指明说:当多边形里面只有1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等于多边形边上钉子数的一半。

  (4)如果用S表示面积单位的个数,n表示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你能用字母表达式表示这一发现吗?

  板书:a=1,S=n÷2,

  3.总结: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的面积不仅跟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有关,还跟多边形里面的钉子数有关。正因为面积和两个量都有关系,所以我们研究的时候要注意“里面的钉子数”。

  三、自主探究,猜想验证多边形有多枚钉子的情况

  1.探究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的情况

  (1)当形内有2枚钉子时会有怎样的规律呢?

  要求:画一些里面只有2枚钉子的多边形,算一算,数一数,多边形有几个面积单位?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有几枚?把结果填入表中,再与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提示:像刚才那样,把边上钉子数除以2,跟面积比一比后有什么发现?

  (2)交流:当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等于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2+1。

  (3)如果用字母表达式来表示这一规律应该怎么写?

  板书:当a=2时,S=n÷2+1

  2.推想多边形内有2枚以上钉子的情况

  (1)提问:比较这两个规律,你觉得a=3、4时会有怎样的规律?

  交流猜想:当a=3时,S=n÷2+2

  当a=4时,S=n÷2+3

  (2)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情况,合作进行研究。

  学生验证、汇报结果,发现全部成立。

  (3)思考:内部没有钉子的多边形,面积与它边上钉子数的关系是怎样的?

  操作探究、交流:当a=0时,S=n÷2-1

  3.归纳推理:观察上述不同情况下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如果a=m时,S是多少?

  交流:S=n÷2+m-1n和m可以表示哪些数?

  4.认识皮克和皮克定理

  四、回顾过程,交流体会

  1.回顾刚才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2.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发现的契机。只要你拥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也可以成为一名小科学家。

  高科园小学孙建林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读法和所表示的意义.

  (二)对2~6的乘法口诀进行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掌握用乘法口诀求积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乘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的整理与熟记.

  难点:填写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中的未知项.

  教具和学具

  教具:1~6的乘法口诀卡片,4,6,12的数字卡片.

  学具:1~6的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乘法的含义、算式的读法、各部分名称及表示的意思

  教师谈话:前一段我们学习了乘法初步认识和2~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整理和复习课.(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1.出示图32

  (1)谁能看图口头编一道应用题.

  (2)怎样列式?(教师板书:3×4=12(面))

  (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说出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口答下面各题

  (1)3个4是多少?怎样列式.

  (2)被乘数是6,乘数是4,积是多少?怎样列式: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乘法口诀的整理

  1.整理

  提问:谁能告诉大家我们一共学习了多少句乘法口诀?(同学们可能回答不上来,或者回答不一)

  同学们手里都有一套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数一数,有多少句?(21句)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条有理,为了便于记住这些口诀,我们把这些口诀按一定的顺序,给它们排列一下,制作一个1~6的乘法口诀表.请同学们两人一组讨论一下这21句乘法口诀怎样排列好。

  (学生先自己动手尝试排列,然后统一排列方法.)

  副标题#e#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乘法口诀时,1的乘法口诀有几句,(1句)请你找出来.(教师把它贴在黑板的第一横行).2的乘法口诀有几句,(2句)是哪两句,请你找出来.(教师把它们贴在黑板的第二横行) 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3句)是哪三句,应该排在什么地方?(教师把它们贴在黑板的第三横列) 4的乘法口诀呢? 5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呢?请同学们继续排下去.完成1~6的乘法口诀表.如下表.

  2.找规律

  横着读:就是刚才我们制作乘法口诀的过程,第一横行,1的乘法口诀;第二横行,2的乘法口诀;……第六横行,6的乘法口诀。

  竖着读:先读第一竖行,你们发现了什么?(口诀的前半部分都有“一”)

  这些口诀都可以计算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例如“一三得三”,(可以计算3×1=3,1×3=3)由此可见,1的乘法口诀不只是一句,可以是六句。

  再读第二竖行,你们发现了什么?那么2的乘法口诀你认为有几句呢?(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是5句,最后统一为6句)

  再读第三、四、五、六竖行,你们是不是发现了同样的规律?那么3,4,5,6乘法口诀你认为各有几句呢?

  由此可见,乘法口诀不仅可以横着读,竖着读,还可以拐弯读,拐弯读以后,每种乘法口诀都各有6句,计算乘法时就可以方便多了。

  由学生拐弯读一遍.

  斜着读: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你们发现这些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同学们都知道,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那么这些乘法口诀呢?为什么只能计算一道乘法算式.

  教师拿出数字卡片“4”,提问学生:哪几句口诀的得数是4(二二得四,一四得四).哪些乘法算式的得数是“4”(4×1=4,1×4=4,2×2=4).

  教师拿出数字卡片“6”,哪些乘法口诀的得数是6(二三得六,一六得六).哪些乘法算式的得数是6(6×1=6,1×6=6,3×2=6,2×3=6).

  教师拿出数字卡片“12”,哪些乘法口诀的得数是12(三四十二,二六十二).哪些乘法算式的得数是12(2×6=12, 6×2=12, 3×4=12, 4×3=12).

  (三)利用乘法口诀计算

  我们找到了这么多乘法口诀的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熟记口诀,利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1.指名卡片口算

  3×6 2×6 5×5 4×4 5×3 3×3 2×3 5×6

  3×1 4×5 5×2 4×3 6×4 3×4 4×1 3×2

  4×2 1×6 6×6 4×6 6×5 3×5 2×2 5×4

  全体学生笔答课本第43页第2题.

  2.填空

  (1)把乘法口诀填完全

  四二十四 五二十五

  六十二 三十五

  五三十 六十八

  (2)把乘法算式填完全

  几和3相乘得12?

  (4)×3=12想:三(四)十二,括号内填4、

  副标题#e#

  5和几相乘得20?

  5×(4)=20想:(四)五二十,括号内填4、

  练习:×6=24 ×6=36

  4×=16 3×=18

  (四)思考性练习

  1.3×=×

  (括号内填上不同的数)

  启发学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填法.

  3×(4)=(6)×(2)

  3×(2)=(6)×(1)

  2.×=+

  (括号里填上相同的数)

  可以这样填:

  (2)×(2)=(2)+(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是一节单元复习课,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先通过看图口头编题,复习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读法、各部分名称及所表示的意义,并做了适当的练习。

  第二部分对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整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出示已整理好的乘法口诀表,而是先让学生利用乘法口诀卡片,进行尝试性整理,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根据学习乘法口诀的顺序,把乘法口诀按照1,2,3,4,5,6分类整理,每一类摆成一横排,形成乘法口诀表.这样安排,不仅使学生清楚乘法口诀表的结构,同时,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对乘法口诀表找规律时,横着看,学生通过乘法表制作过程,很容易找到规律.重点放在竖着看,通过找第一竖行的规律,学生发现“1”的乘法口诀,不仅是1句,到现在为止是6句,其他2,3,4,5,6的乘法口诀也有同样规律.所以乘法口诀不仅可以横着背,竖着背,而且可以拐弯背.使“小九九”起到了“大九九”的作用。

  第三部分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特别是把乘法口诀、乘法算式填写完整的练习,可以为下一单元学习除法时,用乘法口诀求商打下基础。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节的内容。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模块中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唯一的一个曲线图形。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对圆有了初步感性认识。教材呈现方式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引子,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激活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经验,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教学层面认识圆,体会掌握圆的本质特征。

  二、说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者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经历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的同时,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过多种形式的操作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特征,能运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课堂是师生共同交流的场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交流、总结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自助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养成会学、善学、乐学的学习态度。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圆

  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图形,带出圆,让学生知道圆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和其他图形是不一样的。接着,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圆的图形,从而让学生产生对圆的知识的学习的热情。

  (二)画圆

  学生欣赏了很多美丽的圆形图案,让学生产生了创造一个圆的需要,教师从而引出画圆这一知识。让学生一开始利用手边的工具自由的创造一个圆,教师接着提问:如果让你再画一个大一点(小一点)的圆,利用你手边的这个工具还能不能画了?接着引出用圆规画圆的必要性。然后教师进行用圆规画圆的指导以及一些注意点的提醒。

  (三)认识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以及它们的特点

  让学生自学书本96页的例2,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在学习圆心时,让学生知道怎么确定圆心,圆心有什么作用

  在学习半径时,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做半径,并且能够判断出给出的线段是否是半径,还要让学生了解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这个圆的半径以及在一个圆内;在学习圆的直径时,学生要掌握什么叫直径;能够判断出给出的线段是否是直径。

  接着学习半径和直径的特点,先让学生画一画半径,揭示半径有无数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验证:在同(cn-teacher.com)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同样道理,学习直径的特点。

  (四)探究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学生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后,接着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同一个园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了这部分知识以后马上进行练习,巩固这部分的知识。

  (五)圆的对称性

  最后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折一折,再仔细观察对折以后圆两边完全重合,从而引出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并且还要让学生发现圆的对称轴就是圆的直径,所以圆的对称轴也是有无数条的。

  (六)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有关圆的知识?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师:我们今天要来研究2和5的倍数的特征。可是自然数那么多,我们能一个一个研究吗?

  生:不能。那样的话永远也研究不了,自然数太多了,是无限的。

  师:那怎么办呢?

  (同桌讨论)

  生:我们可以先研究小范围里面的数。再推广。

  师:他的想法真棒!那我们就先确定一个比较小的范围1-100,看看这100个数里2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1-100中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5或0。那么在所有的自然数中,是不是5的倍数都有这个特征呢?

  生:(凌乱地回答)是!

  师:肯定吗?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要证明这个猜测对不对,我们还要进一步验证。那如何验证呢?有那么多自然数啊?

  (同桌讨论)

  生:可以找一个数看一看。

  师:找怎样的数呢?怎么看一看呢?谁能说得更明白呢?

  生:就是找一个末尾是0或者5的数,然后除以5看看,能不能除得尽。

  师:哦,如果找不到这样的数,那说明——在大范围里面也适合。

  如果找得到这样的数,那就是有了反例,说明——在大范围里面不适合。

  (学生在本子上举例)

  ……

  师:我们举了大量的例子,没有找到反例。那现在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了呢?

  生: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5或0。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呢?在怎样的范围内呢?

  生:在自然数中,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那这个数一定是5的倍数。

  师:当然,我们研究的是不是0的自然数。

  ……(练习)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了。那我们来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来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的呢?

  (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并启发)

  生1:我们先确定了一个范围。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不确定范围的话,数太多了,不可能研究得完。

  生2:我们找到了这个范围内5的倍数特征后,就把范围扩大到所有不是0的自然数,进行了猜想。

  生3:猜想后,我们又进行了验证。

  师: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进行验证的呢?

  生4:举例。看看有没有反例。

  师:说得真好,最后我们才得出了结论——在所有不是0的自然数中,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5或0。然后运用这些结论能快速判断。

  师:谁能完整地把这个研究过程说一说呢?(同桌说——全班说)

  ……

  师:那2个倍数特征我们怎么研究呢?

  生:也是先确定范围,寻找一定范围内的2的倍数特征。然后扩大范围,举例,寻找反例,最后得出结论。

  师:那我们就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四人一小组开始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后,而对于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该如何做呢?因而必须要全都是小数或全都是分数这样才能进行计算。这节课就在这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总结并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样就为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习题练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规律。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②使学生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能力目标:

  在学生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过程的参与讨论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点。

  二、 教学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观图设疑,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总结规律,形成概念,知识运用”等环节,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教学思路:

  1.通过请同学回答说出九大行星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数学问题;

  2.结合课堂操练,逐步把握知识的本质,形成认知结构,总结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观图设疑,提出问题

  幻灯片显示出九大行星,请学生说出有哪九大行星?并提出:已知水星、冥王星、月球的直径分别是地球直径的 ,问如何比较它们直径的大小并指出哪个行星是最大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这时学生的兴趣已被调动。他们就能积极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二、出示课题,自主探究 例1把下列分数化成有限小数,如果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将其结果保留三位小数。学生完成后,在视频台上展示部分学生写的作业,然后教师请学生看自己的作业的对错,并纠正。

  并提问:

  (1)把分数化成小数,其结果有几种情况?(启发学生说出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

  (2)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适时指导。)

  三、总结规律、形成概念

  通过学生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请同学们再看一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启发学生从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着手。 最后总结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只含有素因数2和5,再无其它素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否则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题2,请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说说你是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0.06,0.4,1.8,2.45,1.465, 归纳:(学生为主,教师点拨)

  1、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

  2、小数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常用的因数是2和5。 对于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题目,课前了解到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把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方法,因而以学生练习为主,加以操练并巩固,有错误的及时纠正。

  四、学会运用,巩固新知

  例题3,将 ,0.5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今天学过的内容如何应用,是把小数化成分数好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比较大小好呢?最后回到今天刚开始的问题能解决吗?哪个行星的直径最大?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大小,开拓学生的思路。

  反馈练习:

  1、将下列小数化成分数:0.48、1.05、3.24 2、将下列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将其保留三位小数)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以及总结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学会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为以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作准备。本课首先从问有哪九大行星入手并从数据中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并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为出发点,调动学过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亲自参与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推理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讨论,从中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最简分数的特点的规律,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多个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比较问题。在学生参与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推理过程,掌握了互化的方法后,重点放在总结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上,学生通过练习,归纳总结,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听了王建峰老师《数字与信息》,一课。我发现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前知晓,提前参与。因为要在第二天的课上向小组内成员或者老师汇报自己收集的信息,所以,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并且这种客观也“逼迫”他们必须带着思考去预习。这样的提前介入,使学生让思考的时间得以延伸,空间得以拓展,在课堂上交流的话题变多、思维的碰撞变多,发言时切入主题的能力增强。

  2.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即是“质疑”的外在表现。王老师在课上要求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身份证号码得是18 位?”“怎样通过数字信息辨别身份?”。。。。。。尽管有些是有意义提问、有些是无意义提问,有些问题挖的深、有些浅,但相信,长期下来,学生的质疑意识必会增强,质疑能力必会得到提高,质疑习惯必会渐渐形成。一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年龄所致,学生预习达到的知识理解度,大部分还是停留在“鹦鹉学舌、表面模仿”层面。所以老师与学生的交流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王老师通过一组有梯度的问题作为交流的话题,通过这个环节,对知识进行梳理,会弥补学生脑海中原有的知识断层,接续学生的思维脉络,使之条理的重塑在学生脑海,并且让数字背后的数学意义认识更加深刻。

  4.了解了数字背后的信息,就是为了应用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于是,王老师给学生带来了一系列合适的问题情境:帮饭店编房号、破案等。这个环节即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再反思和巩固。 总的来说,这节课很好地对“生活性”和“数学性”进行了融合。学生学得有趣又学得深入!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分一分、涂一涂等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3.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通过例题说一说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cn-teacher.com)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件展示,回顾旧知

  通过谈话自然引入,让学生说出对分数的了解。使学生有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唤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通过说一说理解单位“1”的含义。

  (1)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接着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并尝试说说各个分数表示的意思。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2)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予以突破。引导归纳,通过比较相同与不同,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究,体会、理解单位“1”并结合实际谈单位“1”,体会生活中的单位“1”。

  (3)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2.动手操作,领悟分数意义。

  (1)先通过说一说一步步的揭示分数的意义。

  (2)练习结合具体实例说说分数的.意义。

  五年级一班的三好学生占全班认数的9分之1。适当引导学生把全班人数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9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2份,像这样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3)再次操作,让学生用学具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在操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样是这些学具却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出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分数也就不同,为概括分数的意义作准备。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反馈练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在数轴上表示各分数。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分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是他们在四年级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法、以及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节课的学习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尽管教材在知识呈现上显得比较简单,但是使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知识点较多,一共有五个。

  分别是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以及分数单位和单位“1”的含义等。而理解分数的意义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重点。这节课教学难点是单位“1”的理解。学好这节课是后面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以后学习有关分数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教学和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单位“1”的含义,初步掌握分数的概念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根据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分数意义的归纳与单位“1”的理解

  教学难点:

  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教学准备:

  每小组一张圆形纸片,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6个正方体,8个苹果图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特点,为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这一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演示,遵循概念教学的原则,启发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解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法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为了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分数意义概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引导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由旧引新

  首先,通过激趣谈话问学生:把蛋糕分给4个学生,怎样分大家才满意?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很快回答是14,然后出示一个不平均分的蛋糕图,问:这样的一份能用14表示吗?两幅图进行比较,得出: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探究新知,建构概念分4个环节来探究

  1、独立动手做分数

  如果用图表示14,100个人会有100种表示方法,老师为你们每组提供了一些材料,你们能分别表示出它的14吗?

  本环节充分利用“分数初步认识”中学到的知识,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实物图片的观察,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2、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分五人一组,每组有一套学具,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材料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学习要求。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学生把不同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

  本环节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

  3、观察比较、抽象单位“1”

  思考:你们能给平均分的对象分分类吗?

  引导生归纳: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中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讨论:单位“1”为什么要加引号?它同自然数1的意义一样吗?

  你能举例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异同,全班交流,全面具体地感知单位“1”,这是理解分数意义的关键。

  4、抽象概括、归纳分数的意义

  (1)学生尝试自己归纳分数的意义。

  (2)理解“若干”一词的意义。

  (3)结合学生发言,板书分数的意义。

  本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为巩固所学新知识,设计了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贯穿“讲练结合,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通过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掌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引导反思,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请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4、教学重点及难点:

  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二 、说教法学法

  (一) 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 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 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 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 说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我们前边学了天平平衡的道理,我们先来做一个天平平衡的游戏,老师说,你来对:我在天平左边放一个苹果,要想使天平平衡,你应该怎么做?再放两个梨呢?

  学习天平平衡的道理有什么作用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发现它的作用了。

  二 教学什么是方程的解

  出示课本57页插图,问:从图上你能看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告诉的等量关系列一个方程吗?

  板书:100+X=100

  问:X表示什么?X可以是任何一个数吗?为什么?

  X是什么数时,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答,板书:

  1 100+(150)=250,所以X=150

  2 250-100=150,所以X=150

  3 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100+X—100=250-100

  X=150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都算出了X=150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叫方程的解。

  加深记忆:问X=120是这个方程的解吗?为什么?根据你的理解什么才是方程的解呢?

  判断:

  X=3是方程3X=15的解吗?X=2呢?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找出这个方程的解得过程叫做解方程,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来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三 解方程

  1 利用这道题讲解解方程的格式

  解方程有固定的格式,教师边讲格式边完成100+X=100的解方程的完整步骤。

  2 学生独立尝试做例1

  (1.)出示例1主题图: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这幅图所表示的内容。

  (2.)学生叙述图意,并列出方程。

  (3.)激趣:你能用方程平衡的原理来解方程吗?

  (4).学生尝试解决χ+3=9。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5.)板演的学生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6)观察黑板上同学的板书,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7).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需要进行检验)

  (8.)学生自学课本,掌握方程检验的方法和格式。

  A方程是怎样验算的?

  B它的格式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四 迁移练习:x+8=10 x-8=10

  1.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2.评价分析讲解。

  对比提升:x+8=10 x-8=10

  1.观察两道方程的解答过程,你有什么发现?(x加几,我们就减几;x减几,我们就加几。)

  2.为什么要这样做?

  3.方程的左边发生了变化,为了使方程成立,方程的右边又应该怎样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五 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会什么?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解方程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后反思:

  在进行了一次试讲后,我上了《解方程》这节课。因为试讲过一次,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已有所了解,所以再次上这节课时,就知道了侧重点在哪,这也是我没有教过五年级教材的一个弊端吧,总是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把握不好学生容易在哪出问题,总是等学生出现了问题后才知道侧重点。通过上同一节课,通过老师评课和课后反思,对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了。

  这节课与我试讲时相比,我觉得其中一个环节在教学中有所突破。就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方程的解”,在试讲时,这部分教的不扎实,对学生来说印象不深刻。再次讲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通过100+X=250,让学生找出当X的值是∏时,方程的左右两边才相等,当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这时我指出,X=150就是这个方程的解,然后问,X=100是这个方程的解吗?为什么?什么才是方程的解?通过这样的反复强调,学生很清晰地明白了,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才是方程的解。这样处理,我觉得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的比较清楚,印象也比较深刻。如果再将“解方程”和“方程的解”进行区分,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利用天平平衡的算理来解方程时,有些知识点处理的不够主次分明,如,在结合一道题来讲时,重点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来讲,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在接下来的进一步练习巩固中,只要结合等式的性质让学生明白只要在方程两边同时加几或者同时减几即可,不需要再讲算理了。也就是说,教学层次不是很分明,应该是有主有次,多放些空间给学生。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内容

  “视图与投影”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要求不同。第一学段是“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第二学段是“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第三学段是“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所以在本册教材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的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具体编排

  例1

  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说明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建议:

  (1)提供相应实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几个面。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发现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2)指导学生分别从正面、左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3)注意:①提供给学生的实物要足够大,观察时,视线都要垂直于被观察物体的表面。②使学生明确,这里所说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③还可以让学生从右侧面和背面观察这个物体,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例2及“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前面学生学习的都是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物体,这里是进一步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的表象,结合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应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判断。

  (2)让学生实地进行观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3)做一做呈现了从正面观察两个物体得到的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可能是观察哪两个物体的组合得到的。“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是哪两个物体”要比“给出两个物体,辨认从某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所要求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更高。教学时,可以将练习八中第2题作为基础,引导学生先想一想这两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并根据这两个平面图形的位置进行猜测,再验证。

  例3及“做一做”

  呈现观察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建议:

  (1)让学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2)让学生用4个小正方体在小组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再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比较,并认识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3)也可以逐步提出要求让学生进行拼摆,例如:用4个小正方体拼摆,先使从正面观察这个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与例题中的相同(会有无数种可能);再使从左面观察到的图形与例题相同(也有无数种可能);最后,使从上面观察到的图形与例题相同(只有一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提问“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了吗”,使学生认识到仅仅依据从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教师还可以增加小正方体的数量,进行类似的活动,但注意数量不宜过多。

  (4)做一做呈现观察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可以让学生直接判断,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实物帮助学生判断。

  (五)教学建议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拼搭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像、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并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相关文章:

1.关于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

2.【精品】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

3.实用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

4.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

5.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6.【精品】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十篇

7.关于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十篇

8.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