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10-08 20:55:2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七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七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 说指导思想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既重探究的过程又重学得的结果,湛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二、 说教材

  1、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70-76页内容。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从整体上看,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入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分开来看:(1)面积概念,包括物体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2)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3)1厘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

  分米、1米与1平方米的比较。尽管这一课时内容较抽象,为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应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即一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教学目标:

  (1)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会应用常见的面积单位。

  (3) 通过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4、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5、教学难点: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学课件和1平方米的纸,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学具:每人两张卡片(长方形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正方形边长8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若干)

  三、 说教法

  根据本堂课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学具,以多媒体课件,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比较法。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四、 说学法

  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表象。对小学生来说,受到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及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历感知再到表象最后到形成概念应用的过程。因此有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学习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五、说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 直接导入,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师:我们的祖国有多大?(学生自由回答)

  师:千米是什么单位?平方千米表示什么单位?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 情境创设,探索新知

  1、 面积的定义

  (1)课件出示动画片蓝猫和淘气在打扫卫生,蓝猫在抹一块大的图画,淘气在擦电脑,由学生表达情景后,教师指出,什么是物体的表面?

  学生通过自己找、摸,感受什么是物体的表面。(体现新课标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比较谁先擦完呢?引出面积的概念。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并作板书)

  (2)刚才大家摸的都是什么图形呢?(学生发言:有正方形、长方形等)

  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图形呢?

  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共有的特点:首尾相连,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再让学生比较图中长方形和圆形的大小,质疑:这些明封闭图形也有大小,这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3)先由学生自己小结面积的定义,教师再作补充,师生共同得出面积的定义,指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 面积单位

  (1)提问:如何比较黑板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观察法)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练习本封面的面积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重叠法)

  (3)比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拼摆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是怎样进行拼摆的,指出要用统一的图形为标准来拼摆)

  (4)画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5)再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有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学生举例)

  其实我们身体的中指指头表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厘米。

  (6) 应用:先估计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多大,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到底它的面积有多大?

  (7)

  请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桌子的大小,学生认为不合适,教师顺势指出我们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引出平方分米。并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整个会场的大小,合适吗?引出平方米,用实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学生先估计黑板表面的面积,教师进行测量。

  三、巩固新知

  1、比较路面的大小,出示图形(因为图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数数的方法就能比较出来)

  2、单位应用题:乒乓球台4( );电话按键的面积约1( ) 课桌的表面约30 ( )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主要认识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在学习本课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在四年级认识可能性有大小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经验,教材创设了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下棋时怎么决定谁先走的情境,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里层层深入地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提出决定谁先走的办法,第二个问题是讨论是否对双方公平,第三个问题是再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体验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能正确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游戏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会分析、判断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难点:

  能够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教学准备:

  为了上好这节课,根据课堂的需要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硬币、骰子、纸牌、小纸签、乒乓球、奖品等。为上好这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学生演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表达能力,在玩中学,在学中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三、说学法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们在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四、说教学流程

  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这一环节我通过创设学校体育课中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乒乓球比赛前抛硬币决定发球和场地的情景,从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活动中知道公平对一个游戏的重要性,并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自主合作、探索方法。

  在这里我是通过三个活动来实际的。

  活动一:探索公平的游戏方法

  通过引用课中图例,引导学生解决三个问题:

  1、提出决定谁先走的办法。

  2、讨论方法对双方是否公平。

  3、修改笑笑的方案。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逐渐把学生引向游戏公平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是:可能性相等,游戏公平;可能性不相等,游戏不公平。

  [设计意图:在这里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合作交流能力和口头表达能]

  活动二:放球游戏

  在这里我要求学生用我提供的黄白两种球,放入罐子里,并说出自己的规则 。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操作,并把学生的操作与语言、思维联系起来,这样的操作就不仅仅是操作,而是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源泉,让学生凸现真实的个性,他们在操作中求新、求异,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紧接着我出示了相关的练习,在这我利用了课后练一练,让学生先从设计好的转盘描述公平规则,再独立设计转盘和规则的过程,[设计意图:在这些多层次的练习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思维的又一次拓展,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活动三:砸金蛋

  在这里由于只有8个金蛋,在这样的情况下很自然让学生用刚学的知识从每一组中选出一名学生来参加,当然我还从中选两名同学说了出是用了什么方法从组里被选出来的?以此检查每一组的公平性。上来的的同学我还要求他们选一种简单的方法来确定“谁先砸”的顺序,这样我就等于用了两不同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活动。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放手让学生操作,运用不同的学具,制定公平规则,学生从玩中学到了知识,真正体验到快乐数学的真正含义。] 五、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总结这节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要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最重要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并把学习的触角向外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谁先走

  ——游戏公平

  可能性{相等 游戏公平不相等 游戏不公平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既简单又清晰,能够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呈现

  于学生面前,用结构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教学流程:

  (一)、从生活实际抽象出数学模型

  (出示图片)两条笔直的铁轨,看成两条直线,把它们画在纸上,它们的位置关系如同等号。如果你也来画两条直线,还会有什么不同的位置关系呢?

  学生画一画。

  (二)、分一分,初步感知平行与垂直的特点

  1、让我们用两根食指比划比划每组中直线的位置关系。如果让你给这几种情况分类,你打算怎么分?先自己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交流交流,小组长做好记录和总结。

  2、、交流分类情况。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分法:

  第一种:分两类——相交、不相交

  第二种:分三类—— 相交、快要相交的,不相交

  第三种:分四类—— 相交、快要相交的,不相交,相交成直角的。

  (三)、归纳特点,探究规律

  平行:

  1、大家先来看第一类,这一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有什么特点,想象一下再画长点,会相交吗?

  2、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叫平行线,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平行线?

  3、我们打开书56页,看看书中是怎么定义平行线的。(齐读)

  4、在这个概念中,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同一平面内”,“互相平行”)

  5、引导学生正确表述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6、介绍用符号表示平行线的方法。

  7、出示课件:判断是否成平行关系。

  8、再一次出示铁轨,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吗?

  垂直:

  1、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类直线有哪些共同特点?(有交点,都成了四个角)能不能按照角的大小也把它们分分类?有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有的四个角不是直角),你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的角是直角呢?(三角板、量角器),

  2、谁知道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是什么关系?

  3、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互相垂直?

  4、我们打开书57页,看看书中是怎么定义互相垂直的。(齐读)

  5、在这个概念中,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

  6、引导学生正确表述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6、介绍用符号表示互相垂直的方法。

  7、完成题卡:判断每组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用符号表示出平行和垂直,写出读法。

  8、生活中,很多时候平行和垂直都是同时存在的,把它们掺杂在下起,同学们能区分出来吗?

  (四)、小结,梳理知识结构

  刚才,同学们在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找一找等探究活动中,知道了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分成两大类,相交和不相交。不相交的这一类叫做平行。相交的这一类按照是否成直角也可以分成两类,其中相交成直角的叫做垂直。生活中有了平行和垂直,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有序和美丽。

  (五)、拓展练习,巩固知识

  辨析题: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2、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

  3、垂线和直角如同孪生兄弟,有垂线的地方就有直角。

  4、如图 + 直线b叫垂线。

  (六)、拓展提升

  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关系,如果再加入一条直线,你还能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出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之间是什么关系?

  (七)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提升平行与垂直的应用价值

  出示图片:(铅锤测平行,水平仪定平行垂直,测量跳远成绩)

  引导学生了解平行和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为下节课做渗透。

  板书: 平行与垂直

  不相交—平行 (∥ )( = )( )记作: a//b读作:a平行于b

  同一平面内

  相交—成直角—垂直( ∟ )(+)(⊥) 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说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习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60厘米长的绿丝带、量数学课本的长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教师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教师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最后教师出示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让学生用小数把等式中的分数表示出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教师:“这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从而让学生明白:人必须勤奋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学们都能成为天才!人才!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40页小数点搬家。

  2、本节课教材分析:

  小数点搬家其实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理论依据,又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判断等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和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如何发现这个规律和当移动小数点时,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处理的情况。

  教学关键:则是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发现并归纳出这一变化规律。

  5、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二、说教法

  1、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概念教学应遵循感知-概括-理解-运用-系统化的逻辑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操作、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

  2、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3、注重现代教学技术和直观教具的使用。老师准备教学电脑课件。学生每人几张数字卡片,每小组一张小数点位置移动变化情况表格。

  三、说学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学活动的一切,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因此本课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多次形成学习高潮。即导入新课时鼓励学生猜想的心理高潮,动手操作时的探究高潮,归纳结论时的思维高潮,综合练习时的活动高潮。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2操作感知,探究规律--3多层训练,巩固规律――4总结知识,自我评价等。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首先,我要学生先看一个小数点移动的动画。

  跟着,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或向左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

  接着,出示课题,介绍目标

  (二)操作感知,探究规律

  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探导小数点移动,如果位数不够要补0的方法。

  1、用卡片摆出0.04,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可以怎样简写?

  2、将0.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变成什么数?

  3、得出:整数部分前面是0的要省略不写。小数部分没有数,可不写小数点。

  4、将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点左边什么都没有,怎么办?(添0补足)

  5、将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多少?

  6、学生小结:移动小数点时,如果位数不够,要用来补足,缺几个位就补几个0。

  第二层次:动手实践,移动卡片,探索规律。

  1.请每个学生拿出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情况表,用数字卡片按要求操作,把结果填在相应的表格里。教师建议同位的同学可以互相帮助。要求:每次移动小数点,都要从第一个式子开始。

  小数点移动的位置

  0.04元4分向右移动一位0.40 元

  40分

  向右移动两位 元400分向右移动三位40.0元

  4000分

  2、提问抽查,纠正评价。

  第三层次:观察表格,总结规律。

  1、请学生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一下。(讨论题)。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怎样移动,小数大小怎样变化?

  2、同学汇报一下,(边汇报,边演示软件)

  3、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观察出来的。(如果有学生从小数表示的意义方面去想,教师应给予鼓励。)

  4、让学生猜想,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呢?

  5、教学课件演示,验证猜想。

  6、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7、看书40页,请大家一起宣读由他们自己发现并归纳的规律。

  (三)多层训练,巩固规律

  1、巩固练习。

  (1)考填空: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 ),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 )。师问:怎样才能简单地记忆下来?

  (2)完成40页试一试。

  2、变式练习:

  (1)游戏,拖一拖。请一学生上讲台拖动小数点,并问其他同学回答,原数的变化情况。

  (2)解决41页练习题第1和第2题。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

  3、发展练习: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再向左移动两位,又向右移动三位,则原来大小有什么变化?

  4、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问学生: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规律在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应用?

  (四)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质疑: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作业布置:

  1、回忆一遍操作探索发现规律的整个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复习40页的内容,做书上41页练习第二,三题在作业本上。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数学蕴含在生活中的每一处,为社会、人类创造丰厚的价值。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创造数学的价值,就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灵活驾驭教材。

  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特色、教学建议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第二学段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角过程;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大小比较。

  2、数学思考:通过探索理解角,能用量角器画角、交流信息,建立角概念。

  3、解决问题:尝试用量角器量角;体会在讨论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情感与态度:知道通过测量、讨论、归纳得出的结论;体验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分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主要包括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空间与图形”包括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它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统计与概率” 主要涉及条形统计图,是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实践与综合应用” 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所交流的内容就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角的度量”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直线和射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认识常见的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画角。

  下面我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来谈谈第二方面:教材特色。

  教材编写特点:

  特点一:优化大数认识的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提供丰富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是认数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册实验教材“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极为丰富。不仅结构合理,而且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这样的编,学生使能够接受丰富而系统、逻辑较为严密的数概念内容;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获得新知,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特点二: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四则计算的知识与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分量比较重,但是它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计算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本册实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特点三: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本册实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两个单元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扩展和提高,其中有些图形,如线段、角、平行四边形等,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过。但当时的学习是初步的,属于直观的认识。本册教材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对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特点四: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册教材是第二学段的开始,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到本册所学习的统计知识和方法,是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在统计量上进行了分类对比,来表达数据、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认识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教材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特点五: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实验教材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这一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特点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册实验教材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编写体例:

  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编排,以体现数学课程的特点,编写体例是:激发兴趣的主题图(整体感知、提出问题)――促进思考的例题(促进理解、解决问题)――可操作性方法的小结(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多层次的练习(深化理解、拓展应用)――全面的整理和复习(整理巩固、提高升华)

  单元内容结构:

  第二单元的内容有: 认识射线和直线;角的定义;比较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认识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每一小节又包括其枝干内容。其中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说知识的立体式整合:

  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下册,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学生在二上年级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因此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另外,本单元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教学建议:

  1.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把有关角的知识分了三个阶段编排,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但前后又有连贯性。教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从整体着眼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理顺学科教学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儿童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但数学毕竟是抽象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如直线的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数学中所说的“点”是没有大小的,“线”是没有粗细的,“面”是没有厚薄的。正因为如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不都能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有的生活经验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日常生活中的牛角、羊角,甚至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角”等时常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干扰。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3.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教材中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和画角的步骤等都没有直接给出,并在练习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4.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单纯是数的计算,形的研究,贯穿始终的恰恰是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抓住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如前面提到的“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就可以渗透极限的思想、猜想和验证的方法。

  评价建议:

  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利用好这个平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能促使师生彼此走进心灵、情感互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评价:

  1、课堂表现

  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自学与合作探究过程,这个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能力。教学“角的画法” 时,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巡视参与时,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通过手势、眼神、表情和语言等方式适时鼓励。然后结合整体的学习过程从“认真操作,积极讨论,得出结论和大胆汇报”几个方面按A、B、C三个等级进行自评、互评、师评。每周统计一次,期末总评。这种形式的呈现既体现了定量的评价,又体现了定性的评价。

  2、知识掌握

  知识只有掌握的扎实,才能应用的准确,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会知识的情况采用了“评比+评语”的方式,从作业和测评两方面进行评价。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和每次测评的结果分优、良、合格三个方面进行评比,同时,站在学生的高度上,写上赏识激励的语言,帮助树立信心。如 “你的角如果能像你的字一样认真漂亮就更好了。”如果有学生对测验的结果觉得不满意,要委婉幽默地鼓励学生重新解答:“试题在向你挑战呢,去战胜它。”学生通过努力做对试题,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以评价,并给出鼓励性评语。这种“推迟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种“推迟评价”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3、应用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宗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要结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进行点评,如,借鉴哲理督促聪明却懒惰的学生:“梅花香自苦寒来,你要战胜惰性。”用精妙之语,激励爱钻研的学生:“你肯定还有高招,我为你骄傲”。有效的评价能开启学生心灵,驰骋想象,学生智慧的火花会更加灿烂夺目,进而引起师生情感共鸣。

  说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生活处处皆数学,身边处处是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入数学课堂,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效开发校内资源,合理运用校外资源。

  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插图,多媒体教学光盘,网上有助教学的图片、视频,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有关小数的知识。

  教学角的度数时,需要学生动手测量,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模拟学具和身边真实物体这两大资源来帮助教学,如:测量书本、文具盒、桌椅、门窗、黑板等;学射线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带着手电筒。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有利资源,学生的自学、交流的过程又将其生成为学习资源,特别是汇报时的错误信息更要有效利用,它是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答案有利渠道,是有助教学的重要资源。

  数字是跳动的音符,数学是神奇的学科!做为数学教师,当我们把数学教学当做追求,潜心研究时,我们会伴着优美的旋律与孩子们共同享受艺术般的快乐!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教材的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我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说课。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说教材包括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及目的,内容结构,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说课标

  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

  《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对本册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

  1.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能熟练掌握两位数乘、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和笔算;会计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3.能区分直线、射线、线段。了解平面内两直线的平行和相交位置关系。

  数学思考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大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

  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除两、三位数计算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3.经历探索平行和相交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

  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内容标准: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要求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上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数的运算要求学生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探索规律要求学生能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

  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统计与概率:

  要求学生能认识并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综合与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材

  我将从编写特点、编写体例目的、内容结构、知识与的立体整合四个方面系统介绍本册教材。

  (一)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它的编写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时代性主题、组成"情境串"

  时代性、现实性突出的情景,构成单元一系列"信息窗"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独创的呈现形式。比如第二单元泰山黄金周、第三单元杨帆奥运、第六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

  一个单元通常由几个信息窗组成,几个信息窗相互关联,反映的是同一个内容。比如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共包括五个信息窗:"耕地-播种-管理-丰收-收获",五个情境反映的都是和农田耕作的主题。这些信息窗组成了青岛版数学教材所特有的"情境串".

  2、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比如第三单元"杨帆奥运—三位数乘两位数",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到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到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数的位数在不断的增加,同时又关注了学生口算、估算、笔算的综合计算能力。在此基础之上,适时编入了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应用与巩固。

  3.解决问题 生成新知

  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学习"平行与相交"时,主题图呈现的是"我跟爸爸学设计",教材没有直接呈现概念,而是由"怎样画线"的问题引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先认识线段,又通过线段认识直线和射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倡导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本册教材的编写思路、呈现方式和栏目设置都积极倡导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努力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比如第一单元"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教材呈现的是学生交流调查生活中用到大数的情景,这样的形式提示我们,可以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教学。

  再比如第六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统计",教材只提供了活动的形式,()数据都要来源于学生的实践,在教学中组织合适的活动,由学生收集数据,参与统计过程,自主学习。

  5.充分探究、学会学习

  随着知识的加深,教材也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与培养。通过一些提示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如第五单元:"农田里的数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在学习"商不变的规律"时,教材给出问题情境之后,并没有过细的指导,而是通过问题"这是不是个规律呢?"引导学生经历"猜想-举例-发现"等活动获取新知。

  以上五条是教材的编写特点。

  (二)编写体例

  在青岛版教材的特色中,其栏目的设置可谓是独具匠心、特色鲜明。信息窗、合作探索、问题口袋、自主练习、你知道吗、我学会了吗、丰收园、课外实践、聪明小屋等等。他们在整套教材中发挥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每一个栏目,教材都赋予了它一定的内涵和功能。下面我就逐一进行解读。

  信息窗:通过情境串、故事串、问题串等形式,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数学信息,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合作探索: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共同解决,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和团队力量。

  问题口袋:对于有价值但不属于本课所学习的问题,暂时放入"问题口袋",从而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旦具备解决能力,随时取出加以解决。

  自主练习: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及时巩固和练习所学知识。

  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更多与数学相关的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了解数学文化。

  我学会了吗:每单元一个,让学生了解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做出自我评价。

  丰收园:左边篮子里的5个苹果功能各不相同,"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是对四维目标的诠释,右边是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交流,在这里学生可以畅谈本单元的收获。

  与之前所用过的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相比较,我发现青岛版教材较其他三版教材,有更多的栏目设置更加巧妙。

  (三)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七个单元和两个实践活动。

  按照数学学科的四大领域来划分,其中,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认识、第二单元计算器、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

  第四单元平行与相交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

  第六单元统计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实践活动荡秋千和纸与我们的生活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

  (四)知识和技能的立体整合

  从横向角度来看,整册内容由浅入深,呈阶梯状上升,在第二学段的教学中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从纵向角度来看,各方面知识都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为第二学段及之后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总之,教材的编排始终秉承着,既对前面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和利用,又为今后继续学习更复杂的内容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思维规律。

  三、说建议

  基于我校"先学后导、互助提升"的数学教学模式,结合青岛版数学教材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建议。

  (一)教学建议3条

  1.巧妙运用信息窗的情境图

  信息窗是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色,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设计思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活运用教材,比如: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我跟爸爸学设计——线段、直线、射线》一课,情境中提出的"怎样画出设计图"的问题很现实,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不知不觉学习了新知!

  再比如:第六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统计》一课,通过学生做转圈的实验完成实践活动,并画出条形统计图。

  2.提升学生质疑的质量。

  汇报质疑是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体现,此环节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高潮,学生质疑的语言一般情况下这样说:"大家对我的讲解还有什么疑问吗?""……还有没有问题?……有没有补充?" 随之而来的是补充、建议、追问等……这种对话是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情况,在交流中沟通不同的思路,并通过比较分析寻找相对合理和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法。

  3.建立学生典型错题集

  在教学中,搜集典型错例锦集。比如,第一单元"大数知多少"关于0的读写:

  (1)0在"级末"或"非级末"位置上的不同读法,

  (2)一个数中某一级前面有0的写数。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的连续进位乘法,有的学生计算时,乘完之后忘记加进位数的;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运用四舍五入法试商,调商的过程等,这些内容难度较大,容易出现错误,教学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强化。

  (二)评价建议

  结合课程标准,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评价建议。

  1.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知识树"、做数学手抄报、写数学日记等活动,来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2.评价方法多样化

  (1)口头评价与肢体评价相结合。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时教师把握课堂评价的时机,比如说当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和有独特见解时,我对学生伸出大拇指并在学生的书上印上智慧星,并作为期末考核依据。如果学生的智慧星积累到一定数量,可到教师处换取一些小礼物。

  (2)语言评价与"等级"评价相结合

  在学生课堂作业时,可采用评语与"等级"评价相结合。如用"你的解法很独特!""你的字真漂亮"等简短、热情的话语激励学生,使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多元化教学评价

  近几年来,我校一直实施"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教学改革,数学方面,主要包括口算课课练、口算能力测试、解决问题、动手能力测试以及阶段性测试等评价活动。根据不同的测试活动结果,评比出不同类型的"学科小标兵""口算大王""解决问题小能手".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

  1、运用生活资源:我们在学习教材内容时,可以巧妙的结合生活,利用生活资源。比如在学习"平行与相交"一课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来进行讲解,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其他学科与数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要从其他学科中开发资源,来促进数学教学。

  3、开发网络资源: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所以我们可以开发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的系列微课,能帮助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巩固,是学好数学的重要资源。

  各位领导、老师们,以上是我对四年级上册教材的研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以教材为载体把握课标,构建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我永远的追求。谢谢大家聆听。

【实用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七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九篇

2.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

3.实用的四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七篇

4.实用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5.实用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

6.实用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四篇

7.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七篇

8.【实用】四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

9.【实用】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