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10-02 14:27: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朗读贯穿始终,在师生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赏析能力,给学生以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说教材: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诗歌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诗歌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即可。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从小聆听着黄河雄壮的涛声长大,看惯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气势,却对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满了向往。如果我们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看到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绵延不断,你会想些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导出课题:

  诗人王家新从小生活在山里,他的童年,从未走出过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无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面对大山,他又想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翻阅《在山的那一边》,去探寻人生的哲理。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一) 课本的地位和作用

  《山的那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篇一课文本课是初中语文课文学习的第一篇,需要贯彻课程标准“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让学生自主研究,合作学习。从小学刚进入初中,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对生活与人生要有个初步的定位。本单元都是体现作者对人生的憧憬 体验 思考。作者通过生活中的琐事,引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从而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本单元有现代诗, 小说,散文,而《山的那边》是一篇现代诗,重点是通过意象“山”(困难)和意象“海”(理想)之间的奋斗过程领悟出只有百折不饶的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的哲理。

  (二)教学目标

  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需要教师深入讲解。充分根据本课的特点与学生的情况我会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等重点词语。(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

  2、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如象征手法,比喻的修辞方法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以自主学习为主,以辅导学习为辅,掌握课文内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读带动对作者情感和语言的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现代诗歌,其重点在朗读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这样安排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明确诗歌的主旨,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实物图片,以增强感官的效果,因此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诱导点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第一、让学生假想自己身处山区,时时刻刻都在渴望着大山之外的世界,各自叙述自身的情感变化。从而导出文中“我”在不停的追寻过程中的心态,使学生与文中“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共鸣同时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

  第二、让学生讲讲关于诗歌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有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展示目标 自主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诗歌的语言的特点,感知诗歌内容和情感,体会

  本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激励学生为理想而奋斗。

  因为阅读教学时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反复的阅。

  首先让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其次让学生分别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指导。

  这样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体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在评价朗读的同时想象意境,感知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三) 精讲点拨 突破重点

  首先提出问题,在上一小节小结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有关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并且用词语概括出来。即 山的那边是什么呢?(向往)

  2、 哦,山那边是海吗?(疑惑)

  3、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失望)

  4、 妈妈那个海呢?(困惑)

  5、 在山的那边,是海!(肯定,坚决的肯定)

  这个环节要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的要求。

  具体分析课本之中的富有内涵的字词句,进行深入讲解,掌握比喻与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如:

  1、“铁青着脸” 拟人手法。失望、沮丧。因为“我”的心情不好,觉得山在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3、“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有活力。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研究。通过教师深入讲解,学生得到理解,进一步梳理作者在追寻“海”的过程内心情感 由向往疑惑希望 ,“海”具体又是什么,从“山”到“海”的曲折过程引出本文的写作意图即困难克服之后理想的实现。

  (四) 巩固新课 课堂小结

  1、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再次阅读本诗

  2、通过本诗的学习,谈谈自己心中的“海”是什么?分享给大家。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堂收获,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结出,“山”,一个实际生活的境界,是要挣脱和超越的对象;“海”,一个想象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山那边是海”把诗人的感悟转化成追求理想的过程。

  从而延伸出,想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牢牢记住本诗中的“海”

  四、说学法

  整个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实践中。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反思

  本课的设计主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课本的题材方面的思考,诗的语言凝练而形象,特有的节奏韵律,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有因为诗歌隐忍含蓄的表达哲理,必须具体分析诗歌的字词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学与教的完美结合。

  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思维扩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深入讲解,对学生的课堂压力比较大,并且任务较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思维休息的空间。 板书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乡愁》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是一个现代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像,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的感情。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添了诗的音韵美。

  (二)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二、说教法

  1、语感教学法。

  充满浓厚的感情,感悟诗中蕴涵的语言色彩和意境。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学生练读,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闭眼跟读(展开联想)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蕴。

  三、说学法。

  1、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想象——悟情。

  2、想景悟情法。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程序。

  1、语感训练:

  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二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听、多背、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但是,仅有语感实践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由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提高到有意识的自觉状态。语感教学还要注意把握四个“结合”: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与思维训练结合,与审美陶冶结合,与语言知识传授结合。

  我的课堂重视读,不但要反复读,而且还要背。在此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琢磨。这就是语感分析。“四个结合”也有体现.不搞架空分析,不是大讲一通时代背景,不是大讲一通祖国统一,但学生还是感受到了余光中那种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尽早统一这样一种情感、思想。课堂上我提出的几个问题,除了第一个问题的“时间顺序”比较容易.其他都不容易,需要动动脑筋,这就是与思维训练的结合。此外,对诗歌的欣赏,读出美感来就是一种审美:至于语文知识传授,我今天也传授了一点——在本诗中“是”不能改为“像”,“是”在这里不是暗喻。

  2、想景悟情。

  乡愁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写出。学生讨论回答: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创设意象是诗歌中经常用到的创作手法,抓住诗作中的意象来感悟诗歌是诗歌学习的一种方法,那么如何来感悟呢?展示: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要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更应该透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何时、在何地、何人在做什么事,这样特定的氛围中流露出怎么的情感。

  我的第三个问题,将原诗改成用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想让学生品味诗歌所蕴涵的意象。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韵味,用直白的手法写出来就不叫诗了,原诗借助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为了使同学们更多地感受诗的那种韵味,让学生欣赏顾城的《远和近》。

  这首诗初看起来就是爱情诗:两个相识的人并不相爱,我在苦苦地等待,你却心不在焉,“一会儿…..一会儿….”。

  这首诗可以这样理解:在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人与自然反而比较亲近、和谐:“你看云时很近”。

  还可以这么理解:人往住不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总喜欢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3、归纳四种乡愁

  展示: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对祖国的眷恋。

  最后一小节与前三小节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什么不同和联系?

  (前三小节是逐层推进个人思乡之情,最后一小节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真是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是这首诗的立意、作者写首诗的的意图、落脚点。)

  4、布置作业

  (1) 品味下列诗句,说说划线的词的表达效果。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2)背诵这首诗。

  五、说板书计划

  根据教程逐项补进:

  (载体)

  小时候 思念母亲 小小的 邮票

  乡愁 长大后 依恋新娘 (寄托在) 窄窄的 船票

  后来 追念母亲 矮矮的 坟墓

  现在 眷恋祖国 浅浅的 海峡

  (时间顺序)(感情递进) (反衬)(事物大小)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之《金色花》。

  七年级上册是根据生活内容编排单元的。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风筝》写手足之间童年的故事;《羚羊木雕》写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散步》写三代人的和谐美满;《世说新语》两则是写少年儿童成长中的聪明机智的故事;而《金色花》及《纸船》则是表现母爱的两篇诗歌;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比较而言,泰戈尔的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因此,本课时只讲授泰戈尔之《金色花》,而冰心的《纸船》则让学生课后比较阅读。

  文中孩子天真的想法,顽皮可爱的形象,无不充溢着浓浓的对母亲的爱和依恋。学习诗中奇特的想象不仅使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也为区别下个单元《郭沫若诗两首》中“想象”与“联想”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因此积累生字词语应是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目标;根据单元目标中“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要求,以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理,第二、三个目标则是掌握常用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以及掌握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教法:

  1、启发点拨法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美读感知法 新课标重视感性层面,重视美读,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在美读中,体会“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通过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多媒体演示法 引入音像资料,制作课件,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4、板书辅助法。

  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1、充分预习,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增大学生阅读的容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2、针对七年级学生照搬参考书相关资料的现象,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参考书,筛选关键信息,作圈点勾画。

  3、结合自主、合作、质疑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归纳朗读和背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及单元目标说明,“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即是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语文学科和诗歌体裁的特点,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直至背诵,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2、难点: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想象”的能力,运用“想象”以借物抒情进行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将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

  【教学程序】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语感训练的主要途径就是要美读课文,披文而入情,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思想感情。按照“读读──背背──写写”的思路,我安排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背背古诗,导入新课。(3分钟)

  课前播放表现亲情的歌曲《懂你》,以营造学习氛围。由歌曲联想到古诗《游子吟》再联系到课文《金色花》,学生利用参考书简介作者。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5分钟)

  初读课文时,结合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畅所欲言,从感知人物形象入手,感知诗歌情感。

  3、美读诗歌,咀嚼品味。(15分钟)

  首先全班集体朗读,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整齐而无感情等),安排第二个步骤,选择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段落朗读,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及与众不同的感受。给学生三分钟准备时间,提示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老师简单介绍常用的朗读符号。

  学生边读边评边议,老师作好评价的引导,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优点”等。通过对第1、6、8自然段朗读语气的讨论,实现三个问题的探究:“为何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孩子是希望妈妈猜出来还是猜不出来”、“‘你这坏孩子’表现妈妈的何种情感?”,在此过程中,若遇冷场,老师机智加入朗读,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如“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4、背背诗歌,积累内化语言。(6分钟)

  首先请学生介绍背诵方法,在充分肯定和鼓励的前提下,教师补充介绍几种适合于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背诵方法,如:游戏背诵法、抓关键词背诵法、情景背诵法、角色背诵法等。再给学生三分钟准备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5、写写小诗,学以致用。(6分钟)

  首先提供老师在研读《金色花》之后受启发以借物抒情的手法所作的一首小诗,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再让学生放飞想象,续写小诗,借其他事物抒发对母亲的爱。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6、小结及作业(5分钟)

  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那是因为他高大、挺拔;而母爱则是一条小河,一片大海,她温柔、清澈、博大、源远而悠长。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母爱的深情却永远抒写不完。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能将收集到的表达母爱的诗歌、名言,也可是刚才的即兴创作,制作成卡片,回家送给妈妈,再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朗诵方法,诵读泰戈尔诗歌《审判官》、《飞鸟集》节选、《繁星》节选、《乡愁》、《海燕》等。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课题《要善于想象和联想》[板书],选自人教社版,高中一年级使用的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必修本第一册“写在、口语交际”部分第三单元第一课。说课内容共分三部分。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课内容是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写作指导。关于想象和联想的内容,旧教材中没有单独编课,只是在单元训练中,配合单元练习作过简要的概述。新教材将写作单独编为一部分,更明确了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每个单元写作的指导目标更明确、更系统,而且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写作的能力。写作部分共分五个单元,本课在第三单元。前两个单元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和思考生活的意识”,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了解联想和想象的写作功能,开拓学生写作的思路,为下两个单元更好地“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意”作好铺垫。

  根据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说明对于写作教学的要求,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和掌握想象和联想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2、了解想象和联想的表达功能,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开拓写作思路。这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对于联想和想象,学生并不陌生,只是长期停留在感性认识,而对于它们的理论内涵却知之甚少,所以在想象和联想时不免有荒诞不合逻辑的现象。因此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把握想象和联想的特性。

  按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写作指导训练为两课时。根据教材内容,联想和想象虽然有紧密的联系,但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先分后合。第一课时先研究想象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开拓写作思路的作用,第二课时研究联想的方式方法及其在写作中的作用,然后点明联想和想象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由点到面地掌握知识系统。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主题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我采用特性发散法,先通过多媒体投影创设情境进行想象,引导学生以发散思维认识想象的两种特性,并总结规律。然后运用想象的规律进行写作思路的训练。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培养他们多角度地认识问题的能力,为开拓写作思路奠定基础。

  创新教育特别重视学习的思维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操作获得知识。所以在本节教学中指导学生以观察法、想象法、讨论法等,学会多角度的思维,从而扩大思维范围,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创造力,优化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共分六个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先讲一个故事:一位记者为了搞调查,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提问:这是什么?机关干部的回答:“没经过研究不能解答你的问题。”大学生的回答:“只有傻瓜才回答你的问题呢!”中学生回答:“这是一个零。”最后记者向小学生提这个问题。孩子们纷纷抢着回答:是太阳,是月亮,是足球,是烧饼,是鸡蛋,是歌唱家的嘴……这位记者回来后感慨颇多,于是提笔写下文章的标题: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加上教育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人们的想象力在逐渐淡化甚至会完全丧失,这是非常可怕的。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由此可见,世界的发展是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所以我们要善于想象和联想。 (以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目的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深思)

  第二步,理解想象的含义和特性

  这一步主要通过五个问题来突破教学难点

  1、(示投影)通过观察一幅画让学生在3分钟内想象它和什么事物相似或近似,说出的越多越好。(这一问题引入创设情境阶段。用多媒体投影图片,形象直观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和兴趣。在想象的过程还可以提示学生变化角度去观察,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的意识。)

  2、进一步让学生讨论是根据什么会想到这些形象的?

  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再造想象的含义和特点:再造想象是根据眼前的内容,再现出记忆表象中的与之相似的景象。它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进行的想象。

  (这是探寻规律阶段。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运用想象开拓思路作好铺垫。)

  3、投影示一篇短诗《儿时的船》,然后提问:这首诗作者是怎样调动想象来写作的?(这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再造想象在写作中的功用,以引入教学重点。)

  4、用多媒体投影播放一段影片,在某一情节中暂停播放,然后让学生推想情节会怎样发展。(用这种手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从中感悟创造性想象的特征。另外选择动画片作为引导,是因为它的创造性非常显著,便于体会想象的特点。)

  5、让学生同前一种想象比较其不同特点,总结“创造想象”的特征。

  创造想象: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现有的形象上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它是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大胆地虚构,超越时空去想象。

  (到此学生在形象的想象中总结了想象的特征规律,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第三步,运用想象进行写作思维开拓训练

  训练内容有两个

  1、以投影示片段材料《O的断想》

  请学生展开想象,会想到什么事物,又会悟出什么道理?

  (这个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再造想象去开拓写作的思路,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在引导学生运用规律学以致用。)

  2示投影材料《如果真有“时间隧道”》

  让同学们想象会发生什么事。

  (这是以创造想象开拓写作的思路的训练,也是再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四步,课堂小结

  强调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特征以及开拓写作思路的作用。并鼓励学生保持丰富的想象力,去创造无限的世界。(总结突出本课的教学要点,加深印象,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认知。)

  第五步,布置课外阅读和练笔

  1、阅读《语文读本》:《论想象力两篇》《美感与联想》

  2、把课堂上想象的内容整理成文,写在周记上。

  (设计这样两个作业,一是按新教材的要求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互相配合,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二是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2、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3、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4、《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情感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关于教法:

  1、朗读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四、学法指导

  1、自觉参与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品词、读中悟情,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探究

  依据化石推测上古的生物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联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在发言中主动思考,在表达中善于探究,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小组合作

  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

  五、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六、教学设想:预计用两课时

  1、导入新课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恐龙的图片,从“侏罗纪公园”开始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教师指导阅读:

  3、问题讨论:

  Ⅰ整体把握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

  例: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Ⅱ结构分析

  ②理清层次,明确结构全诗可分为发问、抒写、回应发问三部分分析结构,让学生对诗的结构作以了解

  Ⅲ内容解剖

  ③体会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把握思想内涵,体味诗歌韵律,能有感情的朗读本诗从而达到本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

  4、揣摩研读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

  5、拓展运用

  (1)联想想象

  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资料,推测猛犸的死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动描述

  (2)表达感受

  面对这幅猛犸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两句诗来表达

  在这首诗中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读,不只局限于语文这一小的知识圈子中,使语文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6、教师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7、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安塞腰鼓》。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手段、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向学生展示了多种艺术形式,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引领作用。

  《安塞腰鼓》是作家刘成章撰写的一篇富有诗意美的散文。它以凝练、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黄土高原慷慨激荡、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生命活力,是对中华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结合文章特点,依照《课标》要求,针对我任教的学生基础较差,欣赏、品味语言能力较低的实际,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听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积累字词。

  2.品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宣泄的生命力量。

  3.理解排比、反复等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互动的一体化过程,基于以上教材、课标、学情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法贯穿始终,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读、品、评、思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学。

  三、说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辅助手段,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既可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又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出示安塞腰鼓表演图片并提问:这是什幺表演?

  学生答后追问:你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在哪里吗?

  明确后导入:“今天我们将随本土作家刘成章一同走进腰鼓之乡,去领略那动人心魄的安塞腰鼓!(板书课题和作者)

  (这样导入自然、贴近生活,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顺利进入学习新课环节)

  (二)学习新课

  我设计四个版块: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层层解读。

  第一板块:了解安塞腰鼓,走近作者,明确学习目标。

  1.出示黄土高原地图,指出安塞县位置。

  (使学生了解安塞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为理解文意做铺垫)

  2.接下来出示安塞腰鼓简介。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艺术形式及社会地位。

  既然“安塞腰鼓”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可见其艺术表演魅力非同一般。让我们共同欣赏一段原生态的安塞腰鼓表演。(观表演视频)

  看后问:你有什幺感受?(学生会说: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等)(让学生观其形,听其声,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为进一步探究课文铺平了道路)

  3.接下来出示作者简介,及本节课学习目标。

  第二板块: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板块从“知内容、明结构、指导朗读”入手,多角度对文本进行初步感知、解读。

  我安排“视频听读”,并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展开与文本对话:

  1.请用“……的安塞腰鼓”对作者眼中的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用文中内容回答)

  2.本文用什幺语调来读?全文都这幺读吗?(显然不)哪部分比较明显?请选读一句或一段来读。(目的是指导朗读,把握文章结构)

  第三板块:浏览课文,品读主体,领会主旨。

  这一板块通过朗读指导,品味句段以及仿写训练,侧重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实现。

  1.出示易错字词,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2.品读主体句段,提高审美体验。

  屏幕出示:请用“我喜欢……,因为……”这一句式点评文章。(可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小组共享,代表发言。

  在探讨交流期间,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促进者,要适时引导学生完成重点句段的解读,领会主旨,体会民族文化内涵。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句:排比、比喻修辞的运用,更加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目的一是教会学生看书,读书,一是把所想的用笔用嘴表达出来,可见,读与写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我以此为契机,进行仿写训练:出示一组东北民间艺术——大秧歌表演图片,要求学生模仿此段句式进行描述,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来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与知识迁移。

  我及时强化成功意识,鼓励创新,并在欣赏老师范文后强调:有了好的内容,必须要用恰当的表现形式,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2)在品读中我适时引出“击鼓的后生”:重点体会“搏击”的后面还有什幺内涵?进而引出中心句,并紧紧追问:他们到底想挣脱什幺?冲破什幺?撞开什幺?

  使学生自然联系到陕北人们的生存环境,生发出作者对黄土地到底是怎样的感情的思考?

  最后明确: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后生们是黄土高原人的代表。他们搏击的不仅仅是鼓,还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穷落后的生活,与这片土地及自身的命运进行搏击。只要生命不息,搏击就不会停止!

  (3)在品读中,我适时提出在文中反复出现,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体会其作用。明确:好一个

  安塞腰鼓!此句贯穿全文,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激荡生命的赞美之情。(至此,文中重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4)学习不能满足于课本知识,我适时引入课外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思想感情。

  “安塞腰鼓撼天响,黄河古道显辉煌”,如今的黄土高原人民早已褪去贫穷的樊篱,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的运行,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政策的实施给西北人民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他们将用生命和力量搏击出更辉煌灿烂的生活!

  (在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鼓励,示范下,自然理解了文章主旨,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板块: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出示课文总结:提炼主旨,加深感悟。

  (2)作业:使用排比、反复等修辞,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进一步体会修辞在文中的作用,提高审美情趣)

  (3)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通过《安塞腰鼓》的学习,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

  “人,活的要有一股劲!这股劲是上进心,是坚强的意志,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上,要有一股猛劲!毅力上要有一股韧劲!行动上要有一股冲劲!有劲的生活,才是痛快的生活!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股劲,去敲响自己未来灿烂美好的生命之鼓!”

  (4)为了表现教学流程,激活创新思维,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左侧是学生品读文章时的独特感受,与右侧文中两个重要意象及一个动词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在这古朴厚重的黄土地上,养育了这样一群粗犷豪,顽强不屈的陕北人,也正是这样一群人才搏击出了这样震撼人心的生命之鼓。

  这样的板书简洁、直观,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了主题。

  好的板书是师生共同智慧的结晶,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完美结合。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口技》这篇课文是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这一单元的重点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会联自己实际生活体验,看到作家对“文化艺术”体验和感悟。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课文内容: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2.朗读中读懂简易的文言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重点:

  1。字词的落实积累上

  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三、说教法

  1.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1.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五、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下的一篇课文。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六、说教学理念

  1.新课标中要求中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所以重点设为读,背,大量积累。

  2.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放《口技》表演视频,让学生对这门传统艺术有感性认识。

  八、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口技表演,让学生听,听到哪些声音,听出什么时间,听出什么故事。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艺术?进而导入新课(课题)

  口技表演含义:(让学生说)口技艺人仅凭一张嘴,能逼真地模拟各种声响,能生动地描绘不同生活场景,形成了一种传统技艺。这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即是把口技表演用文字描述得活灵活现、让人读后如亲临现场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同时是检查预习,把握读音。读的过程中故设“陷阱”读错音,让学生找出来加以纠正。

  2.学生再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全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善)

  (2)找出标志时间的词语: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忽然,俄而

  (3)有三个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三)合作探究:多媒体问题:

  1.一个优秀的口技表演者,身上要具备哪此些本领?(这个问题的设置,是想引领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个写作法的教学)

  (引导学生说出:会摹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平时要对声音仔细观察,揣摩,摹仿。

  2.文中的口技表演者,先生摩仿了哪些声音,按顺序说出来。

  狗叫,妇人声,小儿声,男人声,吃奶声,哭声,鼠夜出声、起火声,火烧声,救火声等等。

  3.口技表演者用了什么道具?哪些地方能反映出口技人技巧高超?找出来

  (鼓励学生读原文:有的学生能找到正面描写,也有同学能找到观众反映句子,老师等学和找完后,归纳出:此文一个重要写作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相合。

  (四)再现情景,表演中背诵。(要求背下2、3、4精彩片断)

  方法: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到讲桌前蹲下,当同学读到有声音的时候,让他们模拟声音。然后大家评价。

  注意:模拟声音的同学要及时,下面的同学是观众,要做好听众的表情动作表演。

  如时间够用的话,大家集体朗读一遍。

  (五)作业:思考一下,(我们岫岩的玉雕艺术,驴皮影艺术,高跷艺术,剪纸艺术等)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人和口技艺人一样值得我们钦佩?有哪些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如何高超,厨师的厨技,手工制作者,市场卖肉手脚是怎样的.麻利?生日蛋糕又是怎样精心制作等,我们学习林嗣环,把这些民间艺术记下来,写一小段类似《口技》的文章。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它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

  《马》和《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狼》同属于第六单元。这个单元都是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布封的《马》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语言文字优美,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在无限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教材的处理)。

  新课标指出学生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特点,制订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品味积累文章中的精彩词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领悟和初步掌握对比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其中“家马”与“野马”的对比贯穿文章始终。通过品读分析,得出“野马比家马更美”,并探究概括出两种马的特征。通过形象鲜明的对比,可以感受到家马的苦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抓住后半部分疑难重点句深入品读探究,进一步感受家马被人类摧残、劳役,沦为人类恶性的奴隶的悲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的教学目标。另外一处对比是描写“野马”外形美部分,作者把它和另外七种动物作了对比,盛赞马的高贵姿态,突出野马的外形的美,从而反衬人类扼杀了马的自然的天性的美,引人深思。在教学中,把领悟和初步掌握对比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疑难句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做为本课的难点。采用一课时完成。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词汇丰富,对动物的描写精当、传神。语言文辞优美,含义深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境激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创境激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圈点批注法(预习笔记)、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和语言赏析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迁移性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计: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激趣,听背景音乐二胡曲《赛马》,问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然后用幻灯片打出辽阔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出示课题及作者,让学生从听觉、视觉各方面获得直观感受,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文章的感知理解打下基础。其次,感知文章,把握主题。第一步,在二胡曲《赛马》的背景音乐下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第二步,然后检查学生预习(预习时要求学生读通文章,并画出自己喜欢语句,作批注写出喜欢的原因,即采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疏通字词,本文生字词较多,须落实。这是读通课文的前提。第三步,接着课堂提问:①文中为我们介绍了几种马?②这两种马各有什么特征,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第四步,让学生带着疑问自由读,主体思维,组织语言回答。

  第一个问题较简单,可点名让学生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较难,可提示学生从文章中找重点词句回答。因答题信息较广,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后共同汇总归纳的形式,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学生充分交流反馈后归纳,用幻灯显示出来)。第五步,紧接着提问:如果你是一匹马,你会选择哪种生存方式,为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作者布封也与我们一样,在文中,无不显现出他对“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再次,质疑探究,深入品读。在学生基本把握文章主题及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重点词句含义,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自由表达能力。出示四个问题:

  1、如何理解文中“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2、第二段中为什么说“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稠和锦毡,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家马的苦难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文中有关语句说说。

  4、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写“家马”部分的几个句子是难点,只有品读这几个难句,才能深入领会家马的苦难,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及本文主题。让学生细读,从读中品,从品中读,教师可巡视并寻机参与其中点拔引导。回答前两句的基础上,从部分到整体,整理出第3题答案,最后用幻灯片归纳打出。对比是本文最为突出的写作方法,最后一题培养对这种手法的把握能力。接着,赏析语言,积累迁移。

  1、赏析精美语言。用“我喜欢 一句,因为 ”的句式,回答交流(有预习的圈点批注充分准备)。再由文本迁移,通过问题的思考,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2、有人说,马是人类的朋友,而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结合本文谈谈的你的看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延伸练习(课外小作文)。

  介绍你熟悉的一种动物,请抓住其特征(可仿照文中用对比手法),并在描述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板书设计:

  家马:勇毅、驯良 ——同情

  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美质)

  野马 豪迈、犷野、一无所畏、和平(美德) ——欣赏

  最匀称、最优美(美形)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竹影》是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文是篇涉及到绘画艺术的自读课文,文中叙述是我和几个小伙伴在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借着月光画竹影,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也可了解在丰子恺眼里“儿童是天下最真的人”是尘世中最真实、纯然的生灵,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二)说教材的特点

  其一,文中涉及到游戏的话题,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其二,文章涉及到的绘画艺术能落实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而本文的切入点在品析喜爱本文的基础上,将其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从中国水墨画与西洋画对比中找寻中国艺术文化的些许特质。

  确立“情感和态度”目标: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确立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充满童趣的生动描写(重点)。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活动中的艺术的美(重点)。

  3.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升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些许认识。(难点)。

  (四)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讨论—欣赏—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注重文本阅读,个性阅读”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有创意地表达。)

  2.说学法:

  整体阅读、个体阅读。

  三说教学过程

  用儿歌《影子》导入,学生齐读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大家有所启发。

  (二)走近作者,走进课文(展示你的搜集成果):你能介绍一下“丰子恺”吗?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名仁,又名婴行。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漫画家、文学家、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漫画风格独特,富有创意,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在文学史上也有很大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甘美的回忆》《率真集》等。

  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子恺漫画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可见,儿童是他漫画里最重要的角色。在丰子恺心里,儿童自由纯洁、充满想象力,远胜过险恶虚伪,没有活力的成人,希望用画笔唤回人们的童心。可见丰子恺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而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分不开的。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进《竹影》,走近丰子恺。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展示你的自学成果):

  1.自由诵读课文,自主学习,积累生字词(新课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初读课文,合作学习熟悉文本,设置问题。理解与本文中心、写作特点紧密相关的问题,讨论释疑。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体现问题教学法』

  初读:

  1.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请提示一下。

  这些字词你都会读会写吗?

  惬意qiè参差不齐cēncī撇piě蘸zhàn口头禅chán乘凉chénɡ千乘之国(shènɡ)

  (古代指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参加(cān)人参(shēn)

  2.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看——画——评——听——悟

  (3)你怎样看待游戏与艺术的关系?

  (美的姿态)

  (活的神气)

  游戏创新“美”艺术

  其实,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4)如何理解文中语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细看以下图片,而后作答)

  丰了恺——脚踏车、取苹果吴昌硕——《墨竹图》管道升——《烟雨业竹图》罗中立——《父亲》

  赵子昂——《浴马图卷》

  “照相”是对事物真实的反应,

  “符号”是抽象地指称事物。

  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

  西洋画则重写实,重形似。

  思考: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野花编花环……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有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相关文章:

1.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2.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3.【精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4.有关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八篇

5.有关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6.有关二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7.有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

8.七年级生物说课稿范文锦集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