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9-20 18:01: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9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分别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77—78页的内容,是本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学好这一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等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了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二、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三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认知状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加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教法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过程来学习。

  (二)设疑诱导法: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需要老师给予设疑诱导,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理解。

  (三)类比法: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是由一个长方形渐变成正方形,求面积的过程中得来的。

  教具:多媒体

  四、学法分析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具:预习纸、学具盒中的1平方厘米卡片、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情境导入

  这一环节将用时7分钟。首先复习两个概念,一是面积,二是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再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通过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这一环节是重点环节,将用时17分钟。有四个步骤:做一做、猜一猜、验一验、说一说。

  首先做一做,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例题1,在预习纸上写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面积。

  小组成员可能三种方法:(1)画一画(画方格)(2)摆一摆(两种摆法:一是全摆上,二是只摆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平方厘米))

  同学们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接着猜一猜,我将提问学生有什么样的猜想?有人可能会说出:这个长方形面积=长×宽。

  我会肯定这一猜想是对的,然后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

  然后验一验,学生自己根据预习纸上的3个图形(图A:2行6列,图B:4行3列,图c:1行8列),摆一摆填一填,之后再汇报结果。

  图形长/厘米宽/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图A

  图B

  图c

  通过刚才的过程验证了这个猜想是对的,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最后说一说,我以例题1为例设疑诱导,找同学说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断的提问: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行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几行?(同时配合课件的演示)继续提问:这个长方形每行摆5个正方形,摆了3行,一共摆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5、3、15是长方形的什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每行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摆的行数是宽,小正方形的个数(即长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也就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同时也体现课堂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来。

  (三)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这一环节将用时8分钟。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把一个长7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坛,渐变成边长6米的正方形花坛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接着让学生交流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

  最后让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间异同。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将用时10分钟。

  为巩固本节学习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以下习题:

  活动一,求一张长方形餐桌的面积。(学生联系生活,练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课本例3)

  活动二,求出数学课本的面积。(学生自主操作,独立完成。课本78页下边做一做)

  活动三,强化训练,提高难度。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外面长方形,里边正方形,剩余阴影部分)

  (五)总结过程,突破重点

  这一环节我将用时2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并引导回顾研究的过程。

  设计意图:一节课总结必不可少,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

  (六)作业布置

  为巩固本节学习内容我布置以下习题:课本79到80页2、4、6(必做),8(选做)。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习题,让水平不同的同学都能达到很好的练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行面积=长×宽7×6=42(m2)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6×6=36(m2)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88-89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教材在编写时,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易于接受。

  这是学生在课本中第一次接触小数,虽说是第一次,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因此,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难点是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二、说教法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节课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本节课,我选择了以讲解法、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法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补课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价格竞猜,引入小数

  老师今天带了一些礼物要奖给今天表现好的学生,但在那之前要请大家先来猜猜这个奖品的价格是多少?(标价牌上的价格是0.7元)

  同学们都有去超市买东西的经验吧,老师也在超市里收集了一些商品的价格,请看(出示主题图)。

  这些价格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区别?

  这些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数——小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小数

  (1)像5.98、0.85、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圆点叫做小数点。

  (2)你们会读小数吗?谁来说说这些小数应该怎么读呀?

  (3)学生尝试读,读错的师生进行纠正。(提示小数的读法)

  (4)那小数应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动手试试。

  (5)你们知道这些食品的价格吗?分别是几元几角几分呢?

  (6)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结合实际说一说。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复习旧知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

  (2)课件展示一米长的尺,在尺上找出一分米来。

  (3)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想一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1米的1/10是几分之几米?

  师:1分米是1/10米,1/10米还可以写作小数0.1米。(课件显示两种对应的表示方法)

  (4)不足1米,可以用分数、小数表示,那3分米要写成以米为单位,怎么写呢?9分米呢?

  师小结:不足1米,小数点左边是0。

  (5)观察这三个分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观察这三个小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3、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同学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又有了新的发现。请看:(课件展示将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

  现在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

  (2)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呢?

  (3)那么3厘米用小数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18厘米呢?

  (4)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写成两位小数?

  (5)观察发现:百分之几可以改写成两位小数。

  4、老师的身高155厘米=()米

  (1)观察前面两组小数的相同点(整数部分都是0),为什么都是0?如果超过1米,整数部分还会是0吗?

  (2)老师的身高是155厘米,你能把它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吗?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填写合适的分数或小数。

  2、教材89页做一做。

  3、改写数学日记。

  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能帮他把日记里的这些数据改成用小数表示吗?(早晨。我从2米4分米的床上爬起来,用2分米的牙刷刷牙,迅速洗脸,到早餐店买了一个6角钱的鸡蛋和1元5角钱的包子后,飞奔到学校)

  2米4分米=()米2分米=()米6角=()元1元5角=()元

  (四)课堂小结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总之我是通过生活情景初步感知小数,再利用生活情景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深刻理解小数的含义,最后运用巩固,不仅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实用工具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说课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有多重》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而本节课又是学习较大质量单位"吨"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物体的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我把"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把"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使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收集信息、初步感知

  (三)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四)应用拓展、加深认识

  兴趣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在第一个环节,我创设了"背一背"的游戏,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背一背,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这时我给学生提出问题"要想知道物体或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收集信息、初步感知: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常见的秤和有质量标识的包装袋学生是不陌生的。所以,我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常见秤的图片、调查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请看,这是孩子们通过从网上下载、查资料、给实物拍照等方法搜集到的图片,这是其中一个孩子的调查表:

  孩子们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不但认识了常见的秤,开阔了视野,并通过任选桌上的物品称质量,知道了台秤和天平的使用方法,而且从调查表中初步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新型的课堂教学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它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在第三个环节,我设计了"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我先让学生用台秤称出正好是1千克的物品质量,放在袋子里,在小组内轮换着掂一掂。然后用天平称出正好是1克的物品质量,再用手掂一掂,感受1克与1千克的质量区别。又通过让学生估计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或1克,并进行验证,不仅使学生感知了1千克和1克到底有多重,同时也体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求知的基本理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我让学生先算一算2袋500克的盐有多重,再用台秤称一称。使学生在操作中直观理解了1千克=1000克的关系。为了使学生真正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我又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素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计并称量自己身边的物品,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称出的物品又多又精确。孩子们有的称书包,有的称课本,还有的称尺子,真正达到了习中得趣、习中得知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数学、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第四个环节,我又设计了一个"慧眼识真"的'练习题,再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小明写给外公的一封信,信的内容如下:

  外公:

  您好!

  我已经10岁了,身体特别健康,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2个,250千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4个,晚上吃得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外孙:小明

  同学们读完这封信,嬉笑之余,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小明找出并改正了信中的错误,在愉悦的气氛中更好地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整节课,孩子们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思维不断被激活,各种感官不断被调动,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得到了共同提高。

  新课程呼唤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让我们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上手常动、脑常思、口常开,为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释放,请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快乐吧!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个统计量。在传统的教材中,平均数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加以教学的,其侧重点在于从算法的角度理解平均数,把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甚至是解题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导致只会算,不理解。现行教材把平均数安排在《统计》中,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即平均数是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不仅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所以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节课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可能性的大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到五年级,学生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六年级还要学习众数、中位数并进行比较。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和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为此,拟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感受平均数在反映一组数据整体状况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这三条目标中,第1条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第二条是数学能力与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第3条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和计算平均数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平均数的教学是立足于统计,从统计的角度思考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是在统计意义上理解和认识平均数。

  三、教法分析

  《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基于此,在教学中,我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谈话法,为学生创设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运用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地思考、探索、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适当地提供帮助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开展讨论,真正做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

  四、学法分析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学法指导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异性原则,组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在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活动中发现新知,在讨论交流中加深理解知识,进一步掌握知识。

  五、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按以下五大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三)谈话交

  流,深化理解。

  (四)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五)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具体教学过程略。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注重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运用,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本课内容的一个知识生长点就是表内乘法,将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相乘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进行计算,以此来渗透转化的学习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本节课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理解算理,学会口算方法。

  2、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乘法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感觉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4、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由算理想算法,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说教法学法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本着体现计算教学新理念的原则,重视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为学生搭建平台,逐步地去感悟哪种口算方法最优化,逐步熟练地运用口算方法并能有效地进行迁移。本节课教学的主要思路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数乘一位数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设计进行: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我先创设游乐园这个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关注、更积极地参与下面的教学活动;然后提出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问题,锻炼学生的提问及解答问题的能力,情景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学习素材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解决同一问题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空间思考、交流,在交流中探索10乘几的口算方法,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学生在9乘几的基础上计算10乘几,再由10乘几推出几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并得出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

  4、课堂反馈,检查效果。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练习题,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达成目标。

  以上是我教学这节课的设计思路,由于水平有限,讲得不好,请各位原谅,但我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虚心学习,所以敬请各位批评指正,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谢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4页“买新书”(乘除和连除的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除法的竖式计算,“买新书”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连除和乘除的混合运算,是本学期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应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我知道解析应用题的核心是分析数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用三个环节处理这个问题,首先采用看图找信息、根据信息提问、读题、找关键句子等过程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采用了让学生汇报思路想法,教师点拨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学习过很多有关应用题的问题,如:比多比少问题、连乘法问题等;也曾学习了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关计算。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难不是计算的问题,而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学习数学时能正确分析把握数量关系一直是个难点。需要对加、减、乘、除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从实际生活事件中进行抽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连乘等两步运算,而对于连除法数量关系是第一次接触。面对这种实际情况,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学生由于个性的影响,遇到解决问题的题型,个别学生没有搞清题意就着急动手计算;再有部分学生不分析数量关系,因此理解题意不够准确。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讲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运用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管理图书室的刘老师在整理图书时,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板书:“学校图书室买来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你能根据这几个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师适时板书。

  2、我们先来解决“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这个问题。

  3、师:谁能把这些信息和刚才的问题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读,然后全班齐读题目。)

  4、师: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有思路的同学把手举起来,试着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5、汇报:找不同的写法到黑板板书。

  (1)200÷2=100(本);100÷4=25(本)。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请结合这道题的信息,给大家讲讲。

  (2)200÷2÷4=100÷4=25(本)。

  师:这样列算式解决问题的想法和(1)这种想法一样吗?

  (学生仔细观察两种算式的写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这种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叫第一种方法(一)。

  师:观察这个综合算式,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连除的运算,按顺序进行计算。)

  (3)2×4=8(层);200÷8 =25(本)。

  师:这样列式的同学请起立。你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4)200÷(2×4)=200÷8 =25(本)

  师:观察综合算式,思考: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必须先算2个书架有多少层,如果不加小括号,就要先算除法再算乘法,就不符合题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乘除混合运算,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师:这两种算式的思路也是一样的,就叫第二种方法(二)。

  师: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样不一样,分别先求什么?

  师:观察两种思路解决问题的算式,你还发现了什么?

  [在此环节采用让同学互问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提炼解决问题的办法,澄清模糊的认识,进而达到解决的目的。]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用乘法、除法解决问题。

  6、练一练:1题

  要求学生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集体交流反馈。

  问题二:看完书我们得运动运动了。(练一练2题)

  1、学生自己读题目,理解题意。

  2、这道题中,哪句话你不明白?(请理解题意的学生讲讲他自己的理解。)

  3、师:那你能不能解决?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吧。(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4、汇报:写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说说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想法,这样想怎么列算式?

  师:谁和他的思路不一样,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想怎么列算式?

  三、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收获?

  四、习题设计

  在“亚东会”来临之际,学校把做240朵花的任务,交给了三年级的2个班,每个班有4个小组,每个小组要做多少朵花?

  本道题的安排可以使学生巩固刚刚学过的用乘法、除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怎样来分析数量关系,并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采用身边的实物来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精美的图案,如:装饰图案,装饰后的地板等。

  2.在这些图案上,都有正方形。同学们,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正方形吗?

  3.我们教室的地面就是由一块块正方形地砖拼成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地砖的周长。提示课题:地砖的周长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测量地砖的边长。

  教室里有很多的地砖,我们可以随便选取一块。如果想知道它的周长,怎样才能算出来呢?必须先测量它的边长。要测量几条边呢?

  请你用测量工具测量出你需要的数据。

  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注意如果学生手中的尺子不够长,可以多测量几次。

  2.计算地砖的周长。

  我们已经测量出我们需要的数据。你能算出这块地砖的周长吗?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

  方法1: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0+60+60+60=240(厘米)

  方法2:用边长乘以4。

  方法3:先把两条边长加起来,再乘以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独立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要求独立完成,再与同伴交流方法。

  2.讨论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有几种?哪一种最简单?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吗?

  3.用你刚才选择的最简单方法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

  第2题求篱笆的长度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说一说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上你学会的知识?举例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考虑到我班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直观教学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表格等。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密铺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是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从而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并将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统计出来。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运用结论,抽象归纳。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小组操作、探讨、验证。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通过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长3厘米、宽2厘米;长5厘米、宽3厘米;长4米、宽3米;长3米、宽3米(实际上是边长3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后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习:

  1、P79练习十九第1题:计算黑板的面积?

  2、P79练习十九第3题: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半场的面积?

  (五)、提高延伸

  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通过这一基础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六)、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交流,既是对一节课自己掌握情况的回顾,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第(三)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喜欢的动物卡片、统计学生喜欢看的比赛,喜欢的玩具等等。本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吐艳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我认为是(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且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需要准备的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练习纸等)。

  二、说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

  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特地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激趣,揭示课题。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班级“迎新大联欢”的情景,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进行活动,准备了虎、狗、兔、乌龟动物图片贴于黑板之上,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在题卡上打“radic;”。教师提问,老师该如何准备这些头饰,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这样设计,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为新课的探究准备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汇报数据记录情况,教师提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各种统计的方法,可能会有正字法,“画△”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1个单位,最多数量为10

  )中表示出每种头饰的数量,在答题纸卡上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图只有10个格子,比如小兔有16个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不少意见,认为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上无法再继续,这是老师抓住机会,问“小兔有16个,画16个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小组内进行第一次的讨论,交流,动脑筋、想办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反馈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往上加格子;②在旁边一栏中继续画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上出示。③当有学生想到把1格分成两小格,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的媒体展示,问问学生怎么一分为二就够了,1格表示几个,多请两个学生讲讲为什么一格表示两个单位之后,小兔的数量16能科学的表示。

  对于以上反馈的三种方法,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思考,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再进行第二次的小组交流,然后统一看法:当数据较大时,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以用“表示一格3个、5个。。。。。。甚至更大的单位。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去,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交流、倾听中深刻理解了统计意义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上,学生把每种动物头饰的数量表示出来。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如16个头饰为什么只涂8格?4个头饰在刚才的统计图上涂了4格,现在为什么只涂2格就可以了?等等这样看似简单而不经意的提问,其实能对学生理解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含义有很大的帮助。

  接着请学生看着统计图,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同桌一问一答的形式分析这个统计图。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创设“开联欢会老师去买冷饮”的情景,出示所买的各种冷饮的统计表,数据分别是:10、6、11、17,以及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每格表示1单位,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让学生进行选择,统一意见,选第二种统计图比较合理。

  (2)接下去是学生尝试这完成这个统 计图,有困难的进行小组的第三次讨论:11该涂几格,怎么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思维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多媒体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带给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问:看了这个统计图,假如你是冷饮店的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说说理由。

  象这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很感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是实用性,比老师空洞的说教强得多!并且《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注意在统计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乐于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环节的设计,都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

  3、巩固深化,课外延伸。

  (1)教师创设“联欢会演节目”的情景,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下面没有内容),请学生观察说说缺了什么?然后给出提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统计图补充完整。这使学生将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与分析统计图反方法的有机结合。

  (2)设计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小组合作调查班级同学最爱看的图书种类,制成统计表,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校图书室提出建议。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反馈以及课堂的延伸。

  4、总结全课,谈谈该受。

  这一环节,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刚才学习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感受或本组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这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以上就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说课稿全部内容供家长参考,祝能够进入是适合的学校!

【【推荐】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9篇】相关文章:

1.【推荐】三年级数学说课稿9篇

2.【推荐】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3.【推荐】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四篇

4.【推荐】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五篇

5.【推荐】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篇

6.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集锦7篇

7.【精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6篇

8.【推荐】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